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2024-07-2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用8篇)

篇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

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三支一扶”志愿者朱俊

2010年以来,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履行一个部志愿者的服务职责,在服务期间,我始终以一名志愿者的责任感来严格要求、鞭策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认真负责、敬业专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并扎实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和省委书记栗战书的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 1

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对于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全会精神,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

实际的学风,努力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进程。

一是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结合起来。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三会一课、专题报告会、党课、交流参观等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变成自觉行动。

二是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健全企业价值体系结合起

来。以“爱国、创新、诚信、责任”为核心,深入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着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具有实践特色的企业价值体系,用统一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引导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将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过程,通过内外于心(在职工群众中入脑入心)、固化于制(体现为形成企业管理制度)、外化于形(体现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和优化于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努力建立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是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促进企业文化和文化繁荣结

合起来。坚持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职工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立足基础,重在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深化“讲文化、树新风”活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作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职工生活的优秀作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发挥劳模先进、道德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各类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在全企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风尚。

四是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

来。深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年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生产经营任务,保持系统企业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及早谋划、安排好明年各项工作,着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能力,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篇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一、理性正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农民解决温饱后正在奔向小康。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论文库)府在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农业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期末的2632元增加到2005年的3508元,增加876元,而按照2010年基本达到小康目标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有8000元以上,尚差4492元,每年要净增1000元,显然难度很大。目前就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以2005年来说,畜禽产品价格跌入低谷,政策转移增收有限,而农资价格上扬30%以上,农业增收空间开始变窄;二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业遭受台风、雨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和水稻病、虫灾、动物疫情等生物灾害呈多发、散发、频发态势;三是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虽然有几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但规模较小,还没有与农户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对农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我县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壮年为主,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2、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村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也同样不足。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尚有相当多的山塘水库和机电排灌站年久失修,功能下降,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13、社会公共福利几近空白。据了解我县在外打工人员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不仅这些单位只有极少数为农民工进行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这部分农民工离开该企业时又无法转接,实质上还是未投保。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举步维艰,除了部份村干部享受公费参保外,很少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同时,农村灾害救援制度还不健全,新型合作医疗机制也不健全。此外关于农业生产保险,提高农业防范自然风险能力更未摆上议事日程。

4、中心村庄建设举步维艰。我县农村中除了集镇周围和少数村居的村容村貌稍整洁外,绝大部分村庄是沿路、依水、傍山而建,村庄建设和建房模式以及各类设施没有完整规划,居住分散,十分零乱,“空心村”、破旧房随处可见。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无来源,乡村财力捉襟见肘,向住户筹措无依据,且群众也无力负担。此外,农民故宅难离和传统种养项目难带进中心村等情况也延缓新农村建设进度。

5、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从现状上看,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正常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和老人。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

二、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诚然,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1、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政治保证。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的战略,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按照“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的目标,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使农民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改善。

2、“十五”期间的农村发展业绩是建设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8元。上级实行“一免三补”,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和基本保证。

3、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是重要支撑。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下,国家正逐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将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并加快实行“四大保障”。教育体制的改革将不断深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即将取消。这些扶持“三农”的政策和举措,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4、基层广大干群的内在发展要求是希望所在。我们在深入乡村调研时发现,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农民的热情参与,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农村建设和进步最有希望的条件。

三、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美好蓝图。按照2010年力争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应认真搞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建设规划不仅要有布局规划和建房模式规划,还要有水电路、通讯和科教文卫服务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也要有人防、环保规划。中心村庄规划更要注重搞好土地修编规划、交通规划、供电规划、通讯规划、水利规划和环保规划。各村还要搞好产业的区域规划。规划形成后要有完整的说明书、各种图片和各类表格。规划要经农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请专业机构指导,由相关部门审定,达到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切实贯彻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扶持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地在农村落实。对水利、交通、供电、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人力配合实施;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决执行。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4、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使绝大部分农民走向富裕。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我县实际看,农民增收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化农业,以绿色大米、绿色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外向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就业空间;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和技能培训,搞好劳务中介服务,形成一半农民外出挣钱,一半农民在家种田的农村就业格局;六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减少农业生产自然风险。

篇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一、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努力增加经济效益, 这是构建和谐包钢的前提条件。

仓廪足知荣辱, 衣食足知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是人群稳定、文明、和谐的必要前提。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 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改善职工同企业的关系。职工收入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依赖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加。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对构建和谐企业来说, 发展也是硬道理, 也是关键。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不好, 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保证不了, 职工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 是难有什么和谐气氛的。这些年来, 包钢锐意进取,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为企业的和谐提供了较为雄厚经济和物质条件。现在包钢的队伍稳定, 秩序井然, 气氛较和谐, 重要的原因时企业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 解决和化解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要构建和谐包钢, 还要依靠企业的继续发展。现在钢材市场总体上虽然已经是供大于求, 但是供给量还在增加, 供求矛盾还在加剧, 钢铁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明摆着的,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竞争力差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或破产, 或被兼并, 企业的和谐也将会遇到严峻的挑战。在国内钢铁行业中, 包钢现在是有竞争力的, 但竞争力并不是很强的, 规模偏小, 若干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还落在国内先进大型钢铁企业的后面。如果包钢的发展速度稍慢,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其结果是影响到包钢的和谐与稳定。包钢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将“蛋糕”做大,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更加坚强的物质保证。中共包钢 (集团) 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 在实现打造新包钢形成产钢1000万吨规模的同时, 建设国内一流企业, 到2011年实现产钢1500万吨。这个目标的选择, 就是为了将包钢做强做大, 保证包钢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质保证。

二、实现企业同市场的和谐。

与市场的和谐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与市场和谐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那些与市场不和谐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 也是谈不上发展的。企业同市场的和谐的主要表现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够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 无论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种, 还是企业为用户提供的售前售后服务都要符合需要。企业产品和服务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是一种动态的适应, 昨天能适应, 今天就未必能适应,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经常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服务方式和经营行为。2005年3月以前, 钢材市场供不应求, 价格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要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量, 就可以增加利润。3月份以后, 钢材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供给大大地超过了需求, 大多数产品销路欠佳, 只有少数产品销路尚好。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将注意力放在销路尚好的产品的生产上, 不能盲目增加过剩产品的生产。钢铁企业固然需要一定的规模, 因为规模可以降低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 但是企业在规模扩张的时候, 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 切实调整好产品结构,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保证产品的质量。

三、协调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 保证改革和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发展是主题和关键,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条件,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应当相互协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企业要加快发展速度, 势必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这个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职工可承受的程度, 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承受能力等。客观地讲, 在大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 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现象是正常的, 不能因噎废食, 使改革中途而废, 但也不能不重视稳定问题, 必须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因素和现象, 特别是在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时, 必须要有相应的维护稳定的政策和措施, 要保证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使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包钢在精干主体、辅业改制中制定和实施的友情操作的原则体现了改革同稳定相协调的思想, 稳步实现了普教的分离, 实现中国二冶归中冶的改革。在“三项制度”的改革中, 公司也充分考虑了稳定的问题, 既推进了改革, 也维护了稳定。在2006年的工资调整中, 既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使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生产骨干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使全体职工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发展同稳定相协调的原则, 不能因为改革发展稳定的措施不配套, 影响了大局的稳定。大局不稳定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实现企业同政府、同社会的和谐。

实现同政府同社会的和谐, 企业就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照章纳税, 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也应当对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对于企业的股东和债务人, 企业应当负责任, 体现忠诚与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 特别是同行之间, 虽然有竞争的方面, 有时这种竞争还很激烈, 但是也有合作的方面, 应当说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的合作是经常的, 特别是同提供上游产品的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应当努力维护和改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企业同政府、同社会、同其他企业的关系协调好了, 就可以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就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关系是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

五、打造绿色包钢, 使包钢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 实现企业同自然环境的和谐。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包钢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绿色包钢,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十五”以来, 包钢在节能环保等循环经济项目上累计投资约26亿元, 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 每年可节约资金或创经济效益7亿元以上。近年来, 公司吨钢综合能耗大幅降低, 2006年降至779千克标煤, 首次实现“破八见七”目标;吨钢耗新水提前4年达到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06年, 包钢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25%, 达到国内钢铁行业平均先进水平;钢渣基本实现零排放, 正在形成以冶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产业链;污水处理全部达到排放标准;粉尘、煤气排放量稳步下降;《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包钢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 正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篇4: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15-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确定了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议题,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的贡献,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调整充实了中央军委组成人员,在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有新的推进。这次全会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文件,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时代要求。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就是以实践党的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基本着眼点的活动。

一、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过去讲我们党的建设,一般是讲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后来又加上了制度建设。但党的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最重要落实在什么地方?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现在认识到,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根本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要议题,这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党治国理政的关键,抓住了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结合点。全会听取并讨论了胡锦涛同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各国执政党中也是少有的,显示了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新思路,新要求。

(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

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越来越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初步勾勒了一个关于党的执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党中央为此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导,表明了我们党对自己执政使命的清醒认识;近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十六次集体学习,多半与执政能力问题有关,特别是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更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对此做了明确而集中的阐述,他提出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范畴,在国内外引起了普遍关注,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七个范畴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实践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上进行努力”。这些讲话,范畴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构成了党的执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我们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有许多极具创新精神的亮点。如第一次科学概括了执政能力的内涵,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第一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了全面部署,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第一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第一次提出要实行“党务公开”,等等。《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同。

(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践创新

《决定》科学分析和判断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状,指出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我们党在认真“审视自我”,充满自我批评精神,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责任意识。《决定》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上。如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修错改正机制;完善党委常委组织结构,减少领导职数,适当扩大交叉任职,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建立重大事件信息发露制度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制度,代表提议处理和恢复机度,等等。此外,规划就有五十多项。贯彻落实《决定》的过程,是一个时间创断,制度和体制创新的过程。

二、一项深谋远虑的重大战略决策

《决定》共九个部分,近二万字,结构上大致为“一总,五分,一归结”。其特点是从战略高度规划,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措施有力,是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重任的纲要性文件。

《决定》强调: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们的选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们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论述十分精辟、有力,极具警示意味,突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提出“三个关系”、“一个根本”的论述;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名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执政能力建设适当的一项根本建设。上述论述,联系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不断推进伟大事业的需要,是把握国内改革发展大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时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总结社会上许多执政党的经验教育所得出的结论。

三、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把握指导思想

这是党的执政经验的理论概念。《决定》提出“五个以”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句包括三个层次: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断推进理论创造新是首要的执政能力;贯彻四个方面的工作布局是主要的着力点;“三性”是总体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特别注意结合各地部门的实际,抓好核心,抓好关键,抓好重点,抓好基础,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二)要明确总体目标

这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标准。《决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提出“四个成为”,通过全党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这是从党的宗旨和为谁执政这个问题上的定位;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党,这是从党的基本方式和执政的方略上的定位;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党,只是从党的作风和形象的定位;归根结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这是从根本标准和执政使命上的定位。

(三)要完成主要任务

这是工作实践上的着力点。《决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也叫“五大能力”,即: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执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大能力”的每一条都有丰富具体的内容,涵盖面很大,是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方位部署。这“五大能力”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的拓展和深化,两种提法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决定》的提法,层次更高,更全面。但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必须抓好。

(四)提高五种能力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要在执政实践中去检验,最终都要在执政能力上去体现,因此,党的建设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执政能力建设是一种综合性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更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创新执政方式,扩大执政资源,巩固执政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有可靠保证。

篇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点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提出改革目标和任务,做出决策和部署,对于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使自己的认识和工作符合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

2、学习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既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每名党员个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指南。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

------------------------

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我认为工作中要有所作为,同样要注重不断创新,要在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把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要求落实和体现到本职工作中,多谋创新之策,多出创新之招,多做创新之事,以新的理念来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首先,要强化为企业工作超前服务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善于分析、总结自身工作的规律,积极运用这种规律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又要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规划工作,想领导之所想,及时发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努力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其次,要强化本职工作的全局意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围绕自身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本职工作的开展。再次,强化优质工作的意识。保持工作的“零差错”一贯性,严谨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调度工作责任重大,每个细小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些做法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不懂、不明白的问题,主动自觉的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咨询,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养成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思考、探索出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要保证工作的质量。三是要牢固树立“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树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比例在今年缺电的情况下,在拉限电的具体操作中,就总结了一些能够保证用户多用电,小限电拉电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实际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还处在人生求知的阶段,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我们来讲不仅有用而且十分关键。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在悄悄降临之际,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经济日新月异,科技翻天覆地,所以更多、更快、更广的吸收知识即成了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

总之,在一年的学习工作中,我自身各方面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是我在以往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没有经历过的,是党的教育指引、辅导着这一切慢慢而又自然的变化着,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努力,以争取在各个领域有更大、更新的进步,请组织继续考验我。

此致

篇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尤其是在今年2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七月三日至九日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诸暨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凤仪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三.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

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五.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六.后记

篇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必须首先和谐,而“小圈子”是党内和谐的一大祸害。党内“小圈子”最大的祸害,在于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给形形色色的腐败创造条件。如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一旦“小圈子”形成,处于“圈子”核心的领导干部往往首选自认为靠得住的“小圈子”里的“兄弟们”,任人唯亲。如果不是他“圈子”里的人,任你如何德才兼备,他也不会用。在“小圈子”问题一度严重的个别地方,有的干部不是以真才实学、真抓实干为荣,而是以能否进入某位领导的“圈子”为目标,甚至把与“圈子”里的“红人”牵上线也看作一种资本。这是极不正常的。

党内的“小圈子”同样是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牟取非法利益的突破口。在个别领导干部的“小圈子”里,匪气、霸气、江湖义气代替了党纪国法,规章制度成为儿戏,政策、原则都可以成为圈里人以权谋私的本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瞅准“小圈子”里的关键人物后,往往不惜血本,千方百计进行“攻关”。一旦关键人物被“攻下”,“小圈子”里的大小人物往往都可以变成为其效力的“哥们”,使权钱交易一路绿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加强党风建设、维护党内和谐提出了新的紧迫要求。一些地方的党内“小圈子”必须破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维护。要破除一些地方的党内“小圈子”,首先要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各级党组织都要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党的各级纪检部门要严肃查处侵犯党员权利、压制党内民主的行为,为讲真话、讲实话的同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在干部选拔任用、政策出台等关键环节上,要加大民主决策的力度,确保公开公正,防止“一手遮天”。

防止“小圈子”,需要进一步加大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交流的力度。从一些地方暴露的“小圈子”腐败案件看,某些领导干部搞的“小圈子”往往是以老同学、老部下、老战友等关系为由头集结起来的。加大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交流力度,有利于预防“小圈子”的形成,消除其产生的土壤。

篇8:聚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国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 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提出, 到2020年, 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步加强,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钵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学科分析]

(一) 结合经济生活

1.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我国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2.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全会突出强调,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 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 财政调节资源配置,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会提出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 结合政治生活

1.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领导。

2. 全会强调,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体现了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 结合生活与哲学

1.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 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 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 创新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全会提出,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

4.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全会强调,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关键在党, 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的建设。

上一篇:2022会计电算化考试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下一篇:城管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