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2024-07-10

《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共6篇)

篇1:《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Ⅰ 前言 机能实验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三学科实验教学的优化、融合、重组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是以动物实验和人体功能观察为手段,探讨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是机能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基本的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局部手术操作;掌握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会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处理;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从而提高对功能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妇产、急救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医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实验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68学时。四 使用教材:《机能学实验指导》,自编,石京山,4版,2006年。Ⅱ 正文 实验一 概述 一 教学目的

(一)明确机能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在实验中不断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掌握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操作。

(三)熟悉常用手术器械名称及掌握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手法。二

教学要求

(三)掌握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操作。

(二)熟悉手术器械名称及掌握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手法。

(三)熟悉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及要求。

(四)了解实验设计的要求。三 教学内容

(一)仪器的介绍(包括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器械)。

(二)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实验室的常规事项(包括规章制度,机能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办法)。

(四)实验设计的要求。

实验二

刺激强度、频率及肌松剂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二)初步掌握电生理仪器的使用。

(三)通过记录腓肠肌的收缩曲线,明确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以及最大刺激的概念。

(四)通过记录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力的的影响。

(五)通过记录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力的的影响,从而了解 强直收缩的成因。

(六)说明兴奋通过肌接头处的化学传递过程。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二)掌握常用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

(三)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

(四)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二)标本与仪器的连接。

(三)不同强度刺激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四)不同强度频率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五)肌松剂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实验三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与局麻药作用观察 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电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方法。

(三)观察蛙类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和测定神经干兴奋的传导速度。

(四)观察分析局麻药对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的影响,以加深对动作电位传导机制和神经传 导特征的理解。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方法。

(二)熟练掌握电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观察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 加以分析。

(三)观察神经干兴奋的不应期。

(四)计算出神经干兴奋传导的速度。

(五)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蟾蜍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制备。

(二)仪器连接及选定参数。

(三)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

(四)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测定。

(五)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六)观察局部麻醉药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阻断作用与单向动作电位。

实验四 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二)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收缩活动的变化,分析产生代偿间歇的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

(二)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收缩活动的变化,分析产生代偿间歇的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在体蛙心的制备。

(二)用带线的蛙心夹在舒张期夹住心尖,将线连至机械—电换能器,再输入微机生理信号 分析仪。

(三)电刺激装置。

(四)观察和描记蟾蜍正常心搏曲线。注意观察曲线的向上部分代表心室收缩,向下部分代

表心室舒张。

(五)用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刺激心室,观察和描记蟾蜍心搏曲线变化。实验五 影响心脏活动的化学及药物因素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离体蛙心灌注方法。

(二)观察常见化学因素、体液因素及不同受体阻断剂对心肌活动的影响。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制备离体蛙心及其灌注方法。

(二)观察常见化学因素、体液(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心肌活动的影响,及

不同受体阻断剂对心肌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离体蛙心的制备。

(二)装置仪器。

(三)观察细胞外液不同离子浓度对蛙心收缩的影响。

(四)观察拟肾上腺素药的作用及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蛙心收缩的影响。

(五)观察拟胆碱药的作用及M受体阻断剂对蛙心收缩的影响。

实验六

家兔减压神经传入放电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电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正确引导记录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并观察其发放特征。

(三)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四)观察药物引起动脉血压变动与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发放的相互关系,以加深对压力感受 器反射(减压反射)的认识和理解。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二)掌握分离减压神经的方法,引导并记录其传入放电。

(三)观察药物引起动脉血压变动与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发放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四)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术、分离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插管术。)

(三)仪器调试。

(四)记录正常血压曲线、心电节律和减压神经冲动发放。

(五)观察拟肾上腺素药去甲肾上腺素及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β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血压、心率、减压神经冲动发放的影响。

(六)观察拟胆碱药乙酰胆碱及M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对血压、心率、减压神经冲动发放的影响。

实验七

动脉血压的生理性调节及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二)观察神经(减压神经、迷走神经)和体液(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动脉 血压的调节作用,以及不同受体阻断剂对血压调节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二)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和不同受体阻断剂对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术、分离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插管术。)

(三)仪器调试。

(四)观察并记录正常血压、心率及心跳节律的变化。

(五)用动脉夹夹闭右颈总动脉,阻断血流15s,观察血压、心率及心跳节律的变化。放开 动脉夹结果又如何?

(六)观察拟肾上腺素药的作用。

(七)α受体作用分析。

(八)β受体作用分析。

(九)观察拟胆碱药的作用。

(十)M受体作用分析。

(十一)结扎右侧减压神经,用中等强度的电刺激分别刺激其外周端和中枢端,观察血压和

心率有何不同的变化。

实验八 急性右心衰竭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实验模型的方法。

(二)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改变。

(三)初步分析急性右心衰竭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外静脉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呼吸描记的方法。

(二)掌握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实验模型。

(三)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改变,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四)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手术(颈外静脉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

(三)记录正常家兔呼吸、中心静脉压和血压。

(四)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家兔呼吸、中心静脉压和血压的变化。

(五)观察气管内有无分泌物溢出,观察有无胸、腹水及其量,观察心脏各腔体积、肺脏外 观和切面的变化,肠系膜血管充血情况以及肠壁水肿,肝脏体积和外观的变化等。实验九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及胸内负压的测定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哺乳动物呼吸运动的描记方法。

(二)初步分析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学习胸内负压的测量方法。

(四)观察胸膜腔负压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管插管术、迷走神经的分离及呼吸运动描记的方法、胸膜腔穿刺术。

(二)记录各种刺激因素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三)通过胸壁直接穿刺造成一侧开放性气胸,观察呼吸运动变化,揭示胸腔负压的作用。

(四)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手术(气管插管术、分离左右两侧迷走神经)。

(三)描记正常的呼吸曲线,注意上升支和下降支与呼吸相之间的关系。

(四)胸内压测量。

(五)吸入气中CO浓度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2(六)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七)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八)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九)分别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十)气胸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实验十

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药物作用的观察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方法。

(二)观察离子成分、酸碱度、温度、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 作用。

(三)观察并分析平滑肌活动的某些生理特性与理化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一)掌握离体小肠平滑肌制备的方法。

(二)分析理化因素及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平滑肌作用的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准备工作。

(二)标本制备。

(三)仪器连接与设置。

(四)描记一段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曲线,注意观察其节律性收缩及张力水平。

(五)观察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对肠段收缩的影响及阻断剂的作用。

(六)观察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肠段收缩的影响及阻断剂的作用。

(七)观察钙离子对肠段收缩的影响。

(八)观察温度变化对肠段收缩的影响。

(九)观察酸碱度变化对肠段收缩的影响。实验十一

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制备

教学目的

(一)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了解缺氧的分类。

(二)观察不同类型缺氧中机体的变化。

(三)掌握不同类型缺氧的概念、发生机制及特点。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复制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

(二)掌握不同类型缺氧的概念、发生机制及特点。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复制小鼠几种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

(二)观察正常小鼠的各项指标。

(三)观察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各项指标。

(四)观察血液性缺氧小鼠的各项指标。

(五)观察组织中毒性缺氧小鼠的各项指标。

实验十二

家兔心电图及实验性高血钾症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复制高钾血症的动物模型方法。

(二)观察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三)掌握高钾血症心电图变化的特征。

(四)熟悉高钾血症的抢救及治疗方案。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复制急性高钾血症动物模型。

(二)正确判断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机制。三 教学内容

(一)动物称重后仰卧固定。

(二)开机并启动实验系统。

(三)描记一段正常心电图,认识正常心电图的主要波形。

(四)用7.5%KCl溶液复制急性高血钾症动物模型,观察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征性变化。

(五)暴露心脏,继续注射7.5%KCl溶液,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直到心脏停搏。

实验十三

肾泌尿功能与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

教学目的

(一)通过改变肾血流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及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尿 生成的影响。

(二)学习用HgC

1复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的方法。

2(三)观察急性肾衰时肾脏泌尿功能的变化和肾脏大体形态学的改变,分析致病因素导致急 性肾衰的可能发病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输尿管导尿法。

(二)观察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

(三)掌握肾衰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并分析其机制。

(四)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建立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取体重相近的2只家兔,分别为对照兔和实验

兔。实验兔

实验前48

小时肌肉注射1%HgCl(lml/kg),注射后多喂蔬菜。对照兔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二)麻醉、固定。

(三)耳缘静脉输液。

(四)家兔手术(颈动脉插管术、输尿管插管术)。

(五)对照兔:分别静脉注入

37℃生理盐水、50%葡萄糖溶液、0.01%去甲肾上腺素溶液、0.1%呋噻米溶液,观察并记录血压及尿量的变化。

(六)两组家兔分别测定酚红排泄试验(PSP试验)、血液肌酐测定、尿蛋白定性试验(磺柳酸 法),然后进行比较。

(七)两组家兔肾脏形态学变化的观察。

实验十四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建立实验性氨中毒动物模型的方法。

(二)观察肝性脑病时机体的典型表现及血氨水平的变化。

(三)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建立实验性氨中毒动物模型的方法。

(二)掌握氯化铵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建立实验性氨中毒动物模型,取体重相近的3只家兔,分两组进行实验。

甲兔 肝叶大部切除 + 输注复方氯化铵溶液。

乙兔 肝叶假手术 + 输注复方氯化铵溶液。

(二)观察家兔呼吸运动,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刺激的反应及抽搐等。

(三)氯化铵用量以及从输注氯化铵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四)家兔血氨和血尿素浓度的测定。实验十五

对循环、呼吸、泌尿功能影响的综合观察 一 教学目的(一)掌握哺乳类动物手术操作。

(二)加深理解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作为整体进行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管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膀胱插管术及分离迷走神经的方法。

(二)观察并记录各项结果,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实验准备。

(二)麻醉、固定。

(三)家兔手术(气管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分离迷走神经、膀胱插管术)。

(四)记录呼吸运动。

(五)耳缘静脉输液。

(六)仪器的调节和参数。

(七)观察并记录正常的血压、呼吸和尿量。

(八)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5~20s,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九)牵拉左侧颈总动脉15~20s,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增加吸入气体中CO浓度,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2(十一)增加无效腔,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二)静脉快速注射37℃生理盐水20ml,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三)静脉注入50%葡萄糖溶液(2ml/kg),(注射前以及尿量增多后做尿糖定性实验),观察并记录血压和尿量变化。

(十四)静脉注入0.01%去甲肾上腺素0.5ml,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五)静脉注入0.1%呋噻米溶液(2ml/kg),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六)静脉注入0.01%乙酰胆碱0.3ml,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十七)结扎并剪断右侧迷走神经,注意呼吸、血压的变化。

(十八)中等强度间断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1min,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 变化。

实验十六 家兔血浆中水杨酸钠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一 教学目的

(一)以水杨酸钠为例了解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时量关系。

(二)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

(二)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实验准备。

(二)麻醉、固定。

(三)家兔手术(颈动脉插管术)。

(四)取血、给药。

(五)制备血浆、比色。

(六)计算血浆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绘制浓度一—时间曲线。

实验十七

有机磷酸酯类物质的急性中毒及解救 一 教学目的(一)观察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后出现的症状。

(二)根据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的解救效果,比较并分析两药解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原理。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后出现的症状。

(二)比较并分析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的解毒作用特点和作用原理。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取家兔两只,称其体重,分别观察并记录下列指标:活动情况、呼吸(频率、幅度、节律是否均匀)、瞳孔大小、唾液分泌、大小便、肌张力及有无肌震颤等。

(二)两兔同样给予有机磷酸酯类物质,密切注意给药后家兔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加以记 录。

(三)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的解救。注意甲兔和乙兔的区别。实验十八 实验设计 一 教学目的 旨在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和掌握的机能实验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 教学要求

(一)指导教师提前给学生讲解自行设计实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二)实验设计。以实验小组(3 ~ 5人)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自行选择实验题目,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设定实验动物模型,确定实验步骤、方法及观测指标。

(三)讨论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每个实验小组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制成幻灯进行报告,通过讨论,从中选出一份最好的设计或综合一个实验设计,大家提意见使该设计尽可能完善。

(四)实验实施。将每个实验室优选出或综合一个最佳实验设计,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实施,并按《遵义医学院学报》科研论文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分两次实验完成:

(一)第一次:讨论实验设计。(4学时)

(二)第二次:实验实施。(4学时)。

教学组织和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4/组),学生分工自主实践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法,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教学地点:在实验楼三、四层机能学实验室教学,承担教师由生理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和药理教研室委派。3.辅导形式:实验中答疑和指导、实验报告讲解、课后讨论等。四 考核办法:由四个部分构成,平时实验表现10%,实验报告30%,实验操作考核30%,实验设计30%,总评成绩为四部分成绩综合评定。旷课累加三次以上(含三次)者,或实验报告不交累计四次以上(含四次)者,总考核成绩计以零分。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实验内容 教学时数 实验类型 概述 1.仪器的介绍(包括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器械)2.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1 4 基础型 3.实验室的常规事项(包括规章制度,实验成绩的考核办法)4.实验设计的要求 刺激强度、频率及肌松剂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 4 验证型 1.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与局麻药作用观察 3 4 综合型 2.示教(录像):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急性右心衰竭 4 4 综合型

影响心脏活动的化学因素 4 综合型 6 家兔减压神经传入放电 综合型 7 动脉血压的生理性调节和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4 综合型 8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及胸内负压的测定 4 综合型 1.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制备 9 4 综合型 2.示教:家兔心电图及实验性高血钾症 10 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药物作用的观察 4 综合型 11 肾泌尿功能与急性肾功能不全 4 综合型 12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4 综合型 13 对循环、呼吸、泌尿功能影响的综合观察 4 综合型 14 家兔血浆中水杨酸钠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4 综合型 15 有机磷酸酯类物质的急性中毒及解救 4 综合型 16 学生设计性实验的开题、讨论、答辩 4 设计型 17 学生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4 设计型 合计 68

篇2:《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课程名称:《机能学实验》

英方名称:《Functional experiment》

开课单位:基础部机能学实验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68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机能学科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能正确的统计、处理和分

析实验结果,撰写书面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

是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

生创新精神。

内容简介:机能实验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三学科

实验教学的优化、融合、重组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是以动物实验和人体功能观察为手段,探讨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是机能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基本的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法,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基本按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方式上课。

考核形式:采用平时成绩(10%)、独立实验操作考核(30%)、实验报告(30%)

和设计性实验(30%)相结合的综合评分。

教材:《机能学实验指导》,4版,石京山,自编,2006年

参考书目:

1.《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2版,科学出版社,胡还忠,2005年9月。

2.《机能学实验指导》,2版,黄燮南,自编,2001年6月。

主讲教师:

篇3:《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一、整合型实验搭建的依据

(一) 机能实验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传统的医学基础实验课附属于理论教学, 其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理论, 教师演示多, 学生动手机会少, 这造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心态,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近年来, 医学机能实验成为高等医药院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的实验教学整合、重组, 形成跨学科、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实验学科。随着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机能实验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也逐渐铺开, 相较传统的基础医学课实验教学, 在培养学生主动创新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行的机能实验教学普遍注重的是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内部的联系, 有些实验的开发也只是对“三理”教学的简单压缩, 缺乏实验教学的职业化理念, 缺乏教学内容的专业化研究, 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取,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度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我校中、高职护理学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课程课时相对临床课程少, 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相应的实验教学课时也很有限。机能实验教学只能安排3~5学时, 基本为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及生理学实验, 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涉及。实验教材较滞后, 主要表现在教材定位和内容陈旧, 未能按照护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临床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编写。近几年开展的机能实验教学仅涉及基础学科自身内容, 忽视了基础医学与护理临床实践应用的衔接, 跟不上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即使是一些技能性实验, 其技能训练也未能很好地与护理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吻合, 反映临床新进展的实验少。教学手段落后、方法简单, 还是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演示、学生照做, 学生积极性不够高, 思维也没有得到完全拓展, 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掘提高。我校机能实验室成立多年, 实验教学条件也有待完善。

(二) 整合型实验改革的方向

基于上述机能实验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拟打破原有基础实验课程设置, 在原有的基础机能实验基础上萃取能与临床新技术和应用链接的知识点, 编写新的实验教程, 重新规划实验设置, 交叉渗透多学科内容。在原有实验内容基础上融入护理临床应用实践内容, 与临床应用知识有机衔接, 创设出模拟病人、模拟临床接诊、救护情景的具有启发性、综合性实验项目, 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三) 实验条件的改善

现代化实验设备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我校现对按学科设置的独立实验室进行了整合, 搭建了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一体的综合机能实验室, 具备较好的基础课程实验条件。随着教学仪器设备的升级换代, 我院引进先进的临床操作实验仪器, 应用于基础机能实验课程。如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 它在技术上属于高端的模拟系统, 带给学生的是接近现实的真实感受, 是当今世界最完善的, 集人体生理功能性、软件操作便携性及知识体系贯通性于一体, 借助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整合性以及数字模型技术对整个医疗环境包括病人、病情和治疗环境进行全面的模拟的综合性系统。此模拟系统还提供一种交互式的教育环境, 可以对药物、操作产生相应的反应,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处理, 完全模拟在真实场景下对病人的处理, 适时对治疗操作做出反应, 从而培养和考核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四) 学生的基础

高职护理学生的生源一般达不到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招生生源。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缺乏远大的理想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没有做到认真规划。对医学基础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 知识掌握不牢, 专业思想不稳定, 对护理职业认识不足, 但是动手能力较强, 对临床知识和技能感兴趣、接受程度高, 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较好。因此, 结合高职护生的特点, 应在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完成后, 在学习护理临床课程的同时开展整合型实验, 将临床常见病例的救护情境融入医学基础机能实验, 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又能提升职业认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整合型实验的实施

(一) 教学对象

2014级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有250人, 2015级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有270人, 总共520人, 年龄14~16岁。学生已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有《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 同期学习的临床课程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外科护理学》, 掌握了生命体征测量及一些与护理相关的基础操作。所有学生均知情授课内容, 同意参与教学, 服从教师对教学的准备和安排。

(二) 案例的选择及编制

由于我国的护理仿真教育刚刚起步, 目前没有成形的配套教材, 教师需自行设计病例及教学过程, 病例的设计依赖教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经验, 考虑不周就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如何更好地将高端模拟技术应用到基础机能实验教学中, 还需要选择以医学基础课程为背景, 与临床实践应用知识机能交叉渗透的实验案例教学。基础教研室老师去临床调研, 采集病案, 并去先进院校学习教改经验, 咨询专家, 与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组成教师团队, 选择相关案例素材撰写成实验教程。由于综合性机能实验以“三理”基础课程为背景, 萃取相关知识点与临床护理应用实践充分衔接, 重点在于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高端模拟人、模拟临床工作岗位任务, 初步培养护生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技巧、护理评估、护理操作的过程及紧急情况的反应及处置等, 而非进行临床诊断。所以我们在进行护理案例素材的选择时, 会重点选取常见病、多发病案例。以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病例为教学内容, 一方面能加强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对接:另一方面, 由于高端模拟人能最大限度模仿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从而营造一种更为真实的情景, 以达到训练及考评学生应对能力的目的。选取临床常见急症救护的病例开发护理临床实践与机能实验有机整合的各种模拟病案。

案例的编制包括病例的编制和文案的编写。首先完成病例的编制:从护理专业的角度, 自行设计病例和内容, 包括病情变化、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与计算机工程师合作, 编制ECS模拟人程序, 试运行, 修改后用于教学实践。教程编写都经过教师团队集体讨论, 写出初稿, 再由教师充当护生在高端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和预实验, 并邀请校外专家到场评判指导, 给出修改意见, 进行修改完善。其次进行学生和教师文案的编写:学生文案主要是病人病情介绍、抢救用药, 选择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点, 有针对性地设置思考题;教师文案包括学生文案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安排, 如模拟人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 每一阶段需训练的护理技能, 学生动手操作、回答问题、时间分配等, 另外还详细列出案例问题的解答, 便于组织现场讨论和问答学生提问。

(三) 教学实施

学生准备:每个班学生分为三大组, 每个大组 (约15人) 分为3个小组 (约5人)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一个星期将教学任务及实训要求等布置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各任务进行分工, 任务内容包括:资料查找、资料整理。课堂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课堂任务进行分工, 比如生命体征测量、护理评估、护理操作等, 以及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现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加重伴呼吸衰竭为例, 叙述案例内容及教学的实施。

第一部分:

课前基础知识准备:

提问学生:

1. 慢性支气管炎是如何进展至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

2. 诊断呼吸衰竭的主要血气标准是什么?呼吸衰竭的分型是什么?

3. 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

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提问, 之后教师解析及总结。

第二部分:

学习情境1:发病初始

一名男性“病人”, 75岁, 于17年前开始咳嗽、咳痰, 每年冬季发作, 每次持续3月余。今晨起出现神志模糊, 躁动不安, 急送入院。问题: (1) 如果你是接诊护士, 应实施哪些操作? (2) 该患者的氧疗原则是什么? (3) 结合临床, 阐述COPD患者临床发病典型表现。

教学活动:

学生扮演接诊护士。接诊后, 教师引导学生评估“病人”病情 (主要包括采集病史和护理体检以及测量生命体征) 每一小组 (5人) 作为一个单元协同工作, 分组汇报评估结果。教师全程监督并予以点评及解析。“病人”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由计算机操作员按编制程序控制。学生基于“病人”的生命征数据及护理体检结果, 应用病理生理知识分析“病人”是否发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再根据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判断病人是否出现呼吸衰竭, 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学习情境2:病情恶化

病人自行调高给氧流量, 出现了病情变化:神志模糊, 查体眼睛湿润明显、面色潮红、皮肤温暖多汗。查血气:PH7.34;Pa0255.5 mm Hg;Pa C02 60 mm Hg;SB 21mmol/L;BE-4.6 mmol/L。提出的问题: (1) 如何评估患者? (2) 判断患者现在出现了何种并发症。出现何种酸碱失衡?说出原因。 (3) 此时护士应做何操作?

教学活动:教师指定小组对模拟人进行生命征的监测和病情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 提问问题, 并点评, 随机抽取一组成员回答实践操作要点, 进行护理操作并点评。

学习情境3:病情好转

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血气分析为PH 7.36;Pa02 65 mm Hg;Pa C02 45 mm Hg;SB 24mmol/L;BE1.5 mmol/L, 呼吸平稳, 患者由烦躁变为平静, 咳嗽咳痰频率减少, 生命体征数据:T:36.7℃;HR:105次/min;R:20次/min;Bp:110/65 mm Hg。问题: (1) 患者病情如何? (2) COPD合并Ⅱ型呼衰病人治疗后还应当注意哪些内容?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再次评估生命征, 并结合血气分析结果判断患者现在的病情。教师提问学生后, 点评并解析。

(四) 评价及结果

综合性机能实验教学实施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课后测试及问卷调查和教师评分四方面:

1. 学生自我评分:

由组长带领组员在课堂学习结束后, 根据小组成员课前准备, 组长进行统一评分, 主要是课前工作评分, 包括资料查找、资料整理等。

2. 学生课后知识测试:

由教师出题, 内容涵盖所有实验涉及的基础及临床各科的知识点, 学生在课后规定时间内统一闭卷答题上交, 教师批改评分。所有机能实验结束后发出试卷520份, 回收520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3.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学生对整合型机能实验教学的态度。 (2) 机能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运用的效果。 (3) 机能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效果。

4. 学生对机能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期望。

调查在授课结束后进行, 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共发出问卷520份, 回收520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4.教师评分:根据组员在课堂中的操作、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评价结果:1.学生对机能实验的效果评价。学生普遍认为新型与临床应用整合的机能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排在第一位的是“有助于提高临床观察能力”占96.9%, 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教学”占95.8%。结果见下表。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以成绩大于60分 (合格) , 大于80分 (良) , 大于90分 (优) 为标准, 统计结果优秀率达96.3% (501/520) , 优良率98.3% (511/520) , 合格率100% (520/520) 。

三、探讨

(一) 以高端模拟人为载体, 临床应用整合型护理机能实验

在护理学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实施比传统基础实验具有明显优势。

1.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96.9%的学生认为此次综合试验有助于提高临床观察能力, 95.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教学。新型有机实验设计的以基础课理论知识为背景的实验病案, 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与临床应用知识有机衔接, 创设出模拟病人、模拟临床接诊、救护情景的新有机实验模型, 让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知识合理衔接, 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又可以让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较早地接触临床知识, 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前的机能学实验都属于验证式的实验, 一般都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内容固定, 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机能学整合性实验增设了提问式实验, 教师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情境来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 在实践教学中特别注重探索性实践。也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文献后小组讨论,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点评指导, 所以问题式实验就变成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另外, 实验教学设计了许多临床护理操作程序, 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相互搭配共同完成, 因为实验是以真实的工作场景创设的, 模拟人形象逼真、症状典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都积极投入临床救护工作中, 操作严谨, 有条不紊, 配合默契,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有机实验设计从病理生理理论知识衔接到临床护理的操作, 例如对患者实施氧疗, 开放静脉通道, 采集标本送检等, 观察指标也较多 (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 , 案例涉及不少临床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施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要求都比较高, 学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 提前查阅临床护理资料, 做好课前知识准备。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非常有利的。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开展整合性实验,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验证性实验向主动学习的整合性实验转变,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提高了师资力量。对比以前传统的验证式机能学实验教学, 本次改革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由于选题范围广、问题多, 临床实践内容渗透进实验内容, 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 要同时拓展视野, 更新临床护理实践知识和技能, 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广, 尤其对护理专业临床知识和技能要不断更新,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跟上改革的不断发展。为了上好课, 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 基础课教师向临床课教师请教探讨实验内容, 教师间、教研室间相互听课、讨论明显增多, 密切了学科间的联系, 使教研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厚。通过培训、听课、自学等方式的再学习, 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保证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整合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本次教改实施对象为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 开展时间是入校二年级, 此时学生已完成“三理”基础课程的学习。

同期学习的临床课程涉及护理方面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但由于尚未学习基础护理学及临床护理学科,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临床实践的部分无法深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完整性。

2.案例的内容分配有待商榷, 在已构建的一些综合机能实验教学中, 因考虑“三理”实验衔接临床应用, 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部分实验案例临床操作与技能内容比重过多、要求过细, 与后续临床课程知识点有重叠。

另外, 实验铺开后,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完全统一、评价方式略微粗糙等, 都是缺陷所在, 将来在实施过程中实验内容、开展时间、课后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有待商榷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海云, 崔艳茹, 周志愉, 等.中医药院校机能实验整合性教学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7) :123-124.

[2]丁伯平, 黄帧桧, 王娟.基于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模式[J].医药前沿, 2013 (35) :85-87.

[3]李金莲.新时期机能学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6) :850-852.

[4]杨殿福.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J].职教论坛, 2012 (23) :31-32.

[5]徐六妹, 杨桂林, 王辉, 等.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非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干预对策[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0, 24 (4) :292-294.

[6]邓惠芳, 徐玲, 戴长蓉, 等.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的构建与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8 (5) :15-17.

[7]刘海云, 崔艳茹, 闵建新, 等.机能学整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2) .

篇4:《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关键词: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乡村医师;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35-01

根据卫生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整体要求,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建立了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等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构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强化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构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目的与意义

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构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 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型,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同时,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是师生互动交流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等医学人才的需要,弥补了封闭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达到资源共享、便于重复使用的目的。通过实践应用,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2实验教学网絡平台的应用

2.1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是传统实验教学有力的补充,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获取与开设实验内容相关的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操作视频等实验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实验课前可以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操作程序、实验项目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网络实验视频资料指导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掌握操作要点;实验课后为学生复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依据。

2.2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为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还提供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新进展、新动态,以及实验技术的发展、改进等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的情况,选择性获取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知识水平,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2.3学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教师也可针对学生在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等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及辅导答疑,从而拓展了教学空间。

2.4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的资源或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实验教学情况,通过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发布开放实验室的相关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内容、指导教师、实验时间,进行实验或探索研究,充分满足了学生提高自我学习与训练能力的要求,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2.5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为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专业学生为目标群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实验信息资源,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不仅利用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获取相应信息资源,并通过此平台进行人体机能学实验操作PowerPoint制作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评比,有力地强化了同学间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综合实力的平台。

3体会

3.1网络教学平台是传统教学有力的补充。[2]应用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操作视频等实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有助于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3.2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桥梁。实验课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师不能充分照顾每位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但是通过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提供师生间、学生间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教师更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间的互助行为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3]

3.3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了教学双向交流的优势,反馈信息及时。[4]更快捷的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实验信息及时上传和更新。

3.4利用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训练技能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唱丽荣, 姚雪, 薄海美. 《实验诊断学》多媒体网络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3)

[2]洪颖.浅谈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推广和改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3]宋绍云,崔云春,廖树兰.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5)

篇5:全面改革提高机能实验教学层次

全面改革提高机能实验教学层次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各院校发展极不平衡,机能教学改革始终脱离不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无法发挥机能实验室整体的.教学和实验优势.我们通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利用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开放实验室等教学改革措施,使得机能学的教学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作 者:安英 沈楠 赵丽晶 陈雪 姚萍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室,吉林吉林,13 刊 名:中国医药导报 英文刊名:CHINA MEDICAL HERALD 年,卷(期):2009 6(3) 分类号:G424.31 关键词:机能实验   人机交互   教学改革  

篇6:机能学实验总结

增益:增益是指放大器放大微弱信号的能力,也称放大倍数,即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放大器只能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进行放大,超过此范围的信号,放大器对其放大的能力就会下降,超过越多,放大倍数下降得越显著。这个频率范围的下界称下限截止频率,由放大器的时间常数决定,其上界称为上限截止频率,由放大器高频滤波决定。时间常数:时间常数表示输入一个矩形波的电压从最初幅值减少到37%时所需的时间,时间常数越小,下限截止频率就越高,亦即对低频成分的滤波程度越大。

高频滤波:用于去除信号中的高频成分,上限截止频率,由放大器高频滤波决定。刺激器

1、刺激方式

①、单次刺激:刺激器有一个脉冲输出。②、连续刺激:有连续刺激脉冲输出。

③、连续双脉冲刺激:每个周期有两个刺激脉冲输出,其两者幅度和波宽相 等,但时间间隔可调节。

2、刺激参数

①、刺激强度:刺激脉冲的电压幅值。

②、刺激波宽:单个刺激脉冲的宽度(时程)。

③、刺激频率:连续刺激中单位时间内脉冲次数的多少。

3、刺激电极

将刺激器产生的电流引导到组织的电极称为刺激电极。压力换能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测血压时,应从换能器测管缓慢注入抗凝液体,并从排气孔排出换能器内的气泡,再将换能器与大气相通以确定零压力基线,然后把换能器排气管关闭并与充满抗凝液体的测压导管连通,几个进行压力测量。用完后应及时清除换能器内的液体或血液,并用蒸馏水洗净晾干。

注意事项:1)每个压力换能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使用时应注意被测压力的大小,压力还能器不宜用于检测超过测量范围的压力。2)当压力换能器构成闭合测压管道系统时,严禁用注射器从侧管向闭合测压管道加压推注,以免损坏换能器。张力换能器

用途与原理:张力换能器用于记录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其工作原理与压力环能器相似,可把张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使用方法:待测肌肉一端固定,另一端用丝线与环能器的应变梁相连,尽量使受力方向与应变梁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启记录仪,选择适当的灵敏度,即可描记出该肌肉的收缩曲线。

注意事项:每个张力换能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不宜用于检测超过此范围的张力。实验过程中应防止水滴进入换能器内部。在安装和调整实验装置时,应防止换能器碰撞。简述理想麻醉药应具备的条件和麻醉注意事项

麻醉完善,使动物完全无痛,麻醉时间大致满足实验要求。对动物的毒性和所研究的机能影响最小。使用方便。注意事项: 不同动物对麻醉药的耐受性不同,要密切注意麻醉深度。(最佳麻醉深度:四肢及头颈肌肉、皮肤夹捏无明显疼痛反应,角膜反射明显下降或消失,呼吸深慢而平稳。静脉注药时应坚持先快后慢的原则,避免动物因麻醉过深而死亡。

实验过程中如麻醉过浅,动物会出现挣扎、呼吸急促、鸣叫,可临时补充麻醉药,但一次补充剂量不宜超过总量的1/5,待动物安静和肢体放松后可继续实验。麻醉过程中还应注意有无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如有应该及时吸出或做气管切开行插管术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基本操作:

1.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在喉头下缘沿颈正中线作一6~9cm 的切

口。用止血钳分开颈前正中肌肉,暴露出气管,再分离气管两侧及与食管之间的 结缔组织,使气管游离开来,并在气管下穿一用生理盐水湿润过的棉线,用手术 刀或剪刀,于第5~6 气管软骨环间横向切开气管,再用剪刀向气管的头端做一 纵向切口,使整个切口呈“”形。若气管内有分泌物或血液,要用小棉球擦拭 干净。然后一手提起气管下棉线,另一手将适当口径的气管插管,由切口向尾端 插入气管腔内,用棉线加以固定。

2.颈部神经分离:在气管旁找到颈总动脉鞘,在其完整时,仔细观

察在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的一条最细的神经为减压神经,用玻璃分针轻轻分 离左侧减压神经2~3cm,在其下穿两根以生理盐水泡过的棉线;再分离两侧迷 走神经穿线备用。

3.颈总动脉插管:分离颈总动脉穿双线,先将颈总动脉的远心端结

扎,以动脉夹夹住颈总动脉近心端。用眼科剪在尽可能靠近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 处做一斜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若松开动脉夹即有血液进入插 管端并随心跳移动,证明插管正确即可结扎动脉。再将结扎线头在插管的橡皮圈 上缚紧固定,以防插管从插入处滑出。4.输尿管与膀胱插管

⑴输尿管插管:从耻骨联合向上沿正中线做约7cm 长的皮肤切口,再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翻至体外(勿使肠管外露,以免血压下降)。在膀 胱底部找到并分离两侧输尿管,在靠近膀胱处穿线结扎;在离此结扎处约2cm 的输尿管下方穿线,在管壁上剪一斜切口,向肾脏方向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塑料 插管,结扎固定。

⑵膀胱插管:切口方法同上,但切口可小些,4cm 左右。小心地在两侧输

尿管下方穿一棉线,将膀胱上翻,结扎膀胱靠近尿道部。再在膀胱顶部血管较少 处做一荷包缝合,中心做一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收缩缝线结扎固定(插管口 应对着输尿管口)。动脉血压的调节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兔子颈动脉鞘中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迷走神经最粗,颈交感神经较细,减压神经最细且常与交感神经贴在一起。

分离神经血管顺序:先神经后血管。分离神经顺序:先细后粗。分离神经忌过度牵拉,避免神经损伤。

血压曲线为什么出现三级: 一级波(心搏波):是由心室舒缩所引起的血压波动,心收缩时上升,心舒张时下降,其频率与心跳频率一致。二级波(呼吸波):是由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其频率与呼吸频率保持一致,吸气时上升,呼气时下降。

三级波:不常出现,可能与心血管中枢紧张的周期变化有关。关闭颈总动脉为什么使得动脉血压升高?

关闭颈总动脉后,使得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少,神经冲动减少,刺激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得心迷走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中枢紧张性提高,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提高,使心输出量提高,心率加快,外周阻力变大,最终导致血压升高。牵拉颈总动脉为什么使动脉血压下降?

牵拉颈总动脉,使得动脉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提高,刺激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提高,心交感中枢紧张性下降,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刺激减压神经

刺激减压神经,使压力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增多,刺激延髓心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紧张性提高,心交感中枢紧张性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简述肾上腺素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

1、β2两类受体结合,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肾上腺素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α和β2受体的分布情况。在皮肤、肾、胃肠、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数量占优势,肾上腺素能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在骨骼肌和肝的血管上β2受体占优势,小剂量能使血管舒张,大剂量由于α受体也兴奋,故引起血管收缩。实验中,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故以收缩为主,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和α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β1受体结合,但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又可使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由于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引起心率减慢。

肾上腺素在普萘洛尔作用前后对血压的影响。

治疗量的肾上腺素激动β1受体,使心脏兴奋,心排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增高;又由于激动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舒张作用抵消或超过了皮肤或黏膜和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差增大;较大剂量肾上腺素,除强烈兴奋心脏外,还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兴奋占优势,血管收缩效应超过血管舒张效应,外周阻力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药,抵抗了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血管β2受体引起的舒血管效应,使得血压升高。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该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紧接在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此次正常下传的窦房结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的收缩和兴奋,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在一起期前收缩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分别给心室一中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结果心肌不会出现期前收缩。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正好是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在舒张早期之后,在心室舒张的中晚期,用同等强度的刺激,可使得心肌产生一次收缩,即期前收缩。在心室舒张中晚期给一个中等强度阈上刺激有何反应?机理?

此时膜电位已基本恢复,Na+通道已逐渐恢复至备用状态,额外刺激可使心肌细胞

膜上Na+通道开放,而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提前产生的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紧接在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此次正常下传的窦房结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的收缩和兴奋,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在一起期前收缩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蛙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

阈强度:是指神经干刚好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的阈上刺激内,刺激强度越小,神经干所形成的动作电位越小。这是因为随着刺激强度的下降,神经干上可兴奋的神经纤维越来越少。

最大刺激强度:在阈上刺激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已兴奋时,此时即使增加刺激强度,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再增大。这种恰好能引起神经干的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的刺激强度称为最大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以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到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如何寻找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

应该单次触发采样,刺激幅度从0开始,调节逐渐增大,找到恰能诱发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即阈强度。观察动作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间的关系。当动作电位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加时,即找到最大刺激强度。如何检测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采用双脉冲最大刺激强度获得双相动作电位后,保持刺激强度和波宽不变,调节双刺激的间隔时间,从最大间隔逐渐缩小,所选的每一个时间都给予一次刺激,可见随着两次刺激间隔时间的缩短,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蛙坐骨神经干的复合电位为何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坐骨神经干是由许多时间纤维构成的,而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由多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对于每根神经纤维其兴奋性都不同,在一定范围内,较小的刺激能引起兴奋性较高的少数神经纤维兴奋,所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较小,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能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也增加,所以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增大,当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了。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衰竭:指的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CO2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肺系数:动物肺重量(克)与其体重(千克)的比值,是判断肺水肿的一项客观指标。分析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并阐明机制。

增加吸入气中CO2的浓度可引起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运动的幅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其作用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量。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是主要的。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低氧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可对抗其直接抑制作用。亦可引起呼吸的加深加快。动脉血的H浓度增加,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对呼吸中枢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但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人工气胸时动物的呼吸如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开放性气胸:导致浅快呼吸

开放性气胸导致胸膜腔负压消失,肺组织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扩张受到限制,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引起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CO2 分压增高,从而使PaO2 降低,PaCO2 升高,家兔则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由于患侧肺出现肺不张,吸气时进入健肺的气体增多,引起呼吸道扩张明显,刺激牵张感受器,抑制吸气,促进呼气,加快了吸气、呼气的交替,则出现浅快呼吸。

肾上腺素和大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的机制:

快速大量输液血容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上腺素对受体α和β1受体均有激动作用。

α受体激动导致皮肤、黏膜及内脏小血管收缩,使得回心血量增加 心肌β1受体激动使得心率增快,心肌收缩性增强

都能使得血液进入肺循环的量骤升而导致肺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肺毛细血管被动扩张,通透性增高,大量输液又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导致大量含血浆蛋白的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而导致肺间质水肿,肺泡水肿,因此听诊时可出现水泡音。由于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多,并有红细胞渗出,因而气道内出现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为什么会引起呼吸衰竭

由于肺水肿时大量含血浆蛋白的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而导致肺间质水肿,肺泡水肿。由于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多,并有红细胞渗出,因而气道内出现粉红色泡沫痰。气道内很快被渗出的液体所充塞,出现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PaO2 降低,PaCO2 升高,最终致使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因呼吸中枢被抑制而引起动物死亡。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血压升高,尿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皮肤、肾脏、内脏小动脉上的α受体,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肾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静脉注射ADH,血压升高,尿钠降低。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周膜上的受体结合,一方面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另一方面,可增加管腔膜上水通道的数量,肾小管管腔中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静脉注射葡萄糖,尿量增加,血糖升高,超过了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和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速率,肾小管不能将葡萄糖完全重吸收入血,使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渗透压因而增高,肾小管内外渗透压差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加。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下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体内毒性代谢产物蓄积的一种综合征。

肾糖阈: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渗透性利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导致渗透压升高而造成的利尿称为渗透性利尿。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氮质血症: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的含量显著增高,称为氮质血症。急性肾衰模型

颈静脉缓慢滴注去甲肾上腺素,造成肾小血管持续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时间延长,将使肾单位坏死,肾小球与肾小管受到破坏,引起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因而造成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量效关系和pD2和pA2的测定。

药物的量效关系:指一定浓度范围内的药物剂量和药物效应成比例的关系。

pD2:即亲和力指数,受体激动药和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可用pD2来表示,是受体激动药半最大效应浓度的负对数值,pD2大者亲和力大。

pA2:即拮抗参数,即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则所加入的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即称之为pA2,pA2值越大,拮抗作用越强。简述蛙腹直肌的制备和安置要点

取蛙腹直肌:用眼科剪剪开蛙的皮肤,先沿腹白线剪,在左右侧0.5cm处与腹白线平行的部位剪取(上至胸骨下沿,下至耻骨联合上缘),全长约1.5-2.0cm。

两端用丝线结扎并剪断取出,置于任氏液中备用,动作轻柔,尽量减少肌肉牵拉,防止标本的反应性降低,丝线结扎要牢靠,否则实验过程中可能脱落。

安置:将腹直肌标本悬挂于盛有20ml任氏液的浴槽中的中下部,两端分别固定在张力换能器及浴槽底部。浴槽下孔接排水管并通入空气,可为骨骼肌收缩供氧,还可以混匀药液,通气的气泡要均匀,缓慢。由于肌肉在最适前负荷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收缩效应,故加前负荷1.5-4.0g,稳定10分钟,基线平稳后再加药。异烟肼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半数致死量(LD50):是衡量药物毒性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一群实验动物用药后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高。

惊厥: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异常放电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

简述异烟肼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该实验中小鼠死前的表现和机制。

表现:惊厥。机制:异烟肼的结构和维生素B6相似,与维生素B6竞争谷氨酸脱羧酶,使维生素B6的使用率降低,维生素B6是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生产GABA,GABA生成的减少,中枢脱抑制,神经过度兴奋,严重时出现惊厥,外周骨骼肌强直收缩,直至死亡。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清除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上一篇:开荒计划表下一篇:结算通业务申请受理发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