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024-07-21

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共6篇)

篇1: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在通航河流上采砂和建设水利水电

工程设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川府办发电(2005)10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

近年来,我省在通航河流上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越来越多,采砂作业秩序较为混乱,由此引起航道内的流量、水位、通航环境的改变。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船舶航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就加强通航河流上采砂和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安全生产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采砂作业监管

㈠严格依法行政,建立规范有序的河道采砂秩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和权限,根据通航安全、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的需要,制定河道采砂(含取土、采石)规划,划定禁采区,规定禁采期和可采量并向社会公告。在通航河流上采砂实行许可制度,必须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河道采砂许可证》和海事机构核发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在通航河流进行采砂活动,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缴纳砂石资源费。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通河流采砂作业前应征求交通(航道和海事)主管部门的意见。

㈡加大对采砂作业的监管力度。负有监管责任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坚决制止乱采、乱挖、乱堆、乱放、乱弃,破坏航道,影响行洪和水文测验的非法开采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擅自在河道采砂的,在禁采区、禁采期采砂的,依法及时制止并给予行政处罚,责令已采矿区域的业主设置警示标志,防止溺水淹亡事故发生。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采砂船舶的监管,规范其停泊和作业区域,严肃查处破坏通航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砂石运输船舶非法航行、超载运输等违法行为。

㈢安监、公安、水利、防洪、交通等行政执法部门在近期对航道采砂作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安监、公安、交通、防洪等部门密切配合,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砂石的采砂船,严格控制采砂船数量,不符合安全要求、手续不齐的船只,必须立即停业整改和取缔。

二、加强在通航河流上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安全管理 ㈠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管理

⒈在通航河段内或其上游兴建水利、水电工程,控制调节或引走水源,建设单位应制定出保证航道和船闸所需通航流量的方案,该方案应事先与交通主管部门协调一致,在特殊情况下,由于控制水源或大量引水将影响通航的,建设单位在动工前应采取必要的补救工程措施,以满足通航要求。

⒉工程开工前,工程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通航论证报告、河道稳定分析、行洪论证报告、水资源论 2 证报告。通航论证报告经航道管理机构评审合格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向当地市(州)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划定安全作业区或警戒区,设置有关标志或配备警戒船。

⒊因兴建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对航道的水量有不利影响的,恶化通航环境的,危及或损坏航道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补偿、修复。造成航道需要临时或永久改道的,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⒋监管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落实建设企业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建设单位动工前必须编制安全工作专篇,对建设工程的建设安全和对影响航道通行安全等方面进行规定。安全工作专篇应该经过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公司预评价,由安监部门备案,以便于监督管理。

⒌制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划定水利、水电工程导流明渠上、下口200米以内(含200米)为管理和维护区域,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要安排1名以上专职安全员从事管理和维护工作。

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与航道、海事管理机构就水利、水电工程枢纽导流明渠水毁整治和通航秩序维护达成统一方案并将方案具体落实,签订工程施工水域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职责。

⒎水利、水电建设单位要与气象、水文部门签订气象和水文保障服务协议,及时传输突发性天气和水文信息。对暴雨、大风、大雾、重大水情等突发性灾害作出临近监测和较为准确 3 的预报并告之海事等相关职能部门,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和航运业主能及时得到相关气象信息,以便于各职能部门和业主单位根据不同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时间、地点、强度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便于航运管理和海事安全监管。

㈡水利水电设施在建管理

⒈所有水上水下在建工程业主单位应按《安全生产法》之规定落实专职安全员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并纳入工程监理的重要内容,未设安全管理员的不得开工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中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施工专篇和主管部门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⒉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在每年防汛期间(5月1日-10月31日)要安排专人落实报汛,每日定时向当地水文机构报告堰上及堰下水位、流量。

⒊海事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施工水域的监督管理,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采取限制通航、禁止通航、分道航行等水上交通管制措施。

⒋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由于突发事件影响到通航环境的,应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按主管机关的要求增设相应的安全助航设施和应急措施。

㈢水利水电设施建成后期管理

⒈水利水电工程设施调度管理部门在实施调度时,对在前期工作中已达成水量调度运行方案的,在实施时切实按方案执行;如遇特殊情况不能与交通主管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

⒉水利、水电工程投运前工程业主单位必须对航道清障排礁,航道管理机构要对施工水域进行清淤、疏浚工作,使航道达到原航道技术等级标准;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建成工程安全进行评估验收并报安监局备案,涉及到通航安全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申请海事机构验收合格方可投入运行。

⒊水利、水电工程建成投运后应建立报警机制。报警机制由当地防汛、安监、海事部门负责规划,水利、水电工程业主单位负责按规划方案设置警报器并配备专门的防洪电台和电话,确保信息畅通。凡水利、水电工程因泄洪、蓄洪等原因需大流量放(蓄)水时,必须提前2-3小时鸣放警报,警报必须覆盖放水涉及的船舶和人员安全的所有范围。

⒋凡水利、水电工程在调度计划方案使水位24小时变化达1.5米以上时,工程管理或经营单位必须将有关情况提前24小时通报到沿江县、乡(镇)政府和海事管理机构,沿江各有船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通知到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

⒌建立完善减载和禁航机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结合各水利水电工程的放水、蓄水对通航安全的影响程度,组织相关部门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水量调度的流量大小确定库区及受放水蓄水影响的区域内的警戒和禁航放(蓄)水量并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对外公布实施。达到警戒和禁航放(关)水量,船舶应分别采取减载和停航措施。

⒍调整确认库区大坝前渡口、码头及停泊区的位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组织当地航务、海事机构及乡(镇)政府等对 5 水利水电工程大坝前渡口、码头及停泊区的位置进行调整确认,确保渡口、码头及停泊区的位置距大坝大于2.5倍库区正常蓄水位的宽度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文确认,调整、搬迁费用由水利水电设施建设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⒎强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督促其按相关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安全配套设施及安全制度,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水利水电工程单位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内部职工安全培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⒏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上下游联动机制。上游市(州)水文主管部门在当地水位有较明显变化时,应立即通知下游的市(州)防汛、海事部门,使上下游的市(州)建立起水上安全管理整体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水利水电设施运行调度方案,分析研究解决运行调度中的问题。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定期召开水利、水电工程水域安全生产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水上水下安全生产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水上水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二○○五年十月十三日

四川省采砂船舶安全管理规定

(2001年9月12日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川交函航务[2001]590号文发)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采砂船舶安全管理,整顿和规范水上交通秩序,保障航道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省行政辖区水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采砂船及其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相关人员。

本规定中“采砂船舶”是指以各种形式采集砂、石及其他矿产资源的自航和非自航船舶。

第三条我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设置的航务(港监)机构是采砂船舶安全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

第四条采砂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并对所属或所经营的船舶安全及违反本规定产生的后果负相关法律责任。

第五条采砂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必须向主管机关递交一式二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安全审核申请书》,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验相关资料外,还应交验河道主管部门签发的《河道采砂许可证》和矿产资源部门签发的《采矿许可证》。采砂船需变更开采范围与作业方式,不论原许可证是否到期,均应重新申请报批。

第六条主管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及时对具体项目进行审 7 核,审核合格后颁发《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

第七条采砂船舶的设计、制造和维修必须符合国家船舶检验规范、规程的技术标准。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应由船舶检验部门审查批准,船舶新造、改建必须由相应等级的船舶修造厂承接,并经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签发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

第八条依法向主管机关申请办理船舶登记,按规定交验齐办理船舶登记的相关手续后,取得《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和《船舶国籍证书》。

第九条采砂船舶主机或其他设备原动机总功率大于22千瓦的船舶,应装设油水分离设备或污油处理舱(柜),不得将船上含有油污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

第十条 采砂船舶应按规定办理定期签证,作业场所发生变更时,应重新办理签证。

第十一条采砂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齐技术船员,并加强对船员的安全教育,不得任用无证人员违法驾驶、操作船舶。在采砂船上工作的技术船员,应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持有有效的《船员职务适任证书》,方可上船任职。所有持证船员应按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年度审验。

自航采砂船舶按机动船舶船员最低安全配员标准配备,非自航采砂船舶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等级的非机动船舶驾长和足以保障安全的操作人员。

第十二条采砂船舶航行、停泊、作业时应严格遵守《内河避碰规则》的规定,停泊、作业时必须显示信号。

第十三条采砂船舶停泊、作业时,其固定船舶的锚、锚链、8 缆绳等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第十四条采砂船舶必须在主管机关划定的水域内进行作业,在从事作业的过程中必须按主管机关的审批意见和有关规定处置采砂、采石所产生的废弃物,不得随意向航道中排放。

采砂船舶的作业行为不得对航道、码头、闸坝、桥梁、过江管道等造成破坏或影响其船舶航行安全的后果。

为确保主汛期水域内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采砂船舶必须按主管机关指定的水域进行开采作业或靠泊。

第十五条采砂船舶必须按规定配备消防、救生设施,随时保持安全设施齐全有效。在洪汛期应加强值班,防止因船舶走锚、断缆而发生事故。

第十六条采砂船舶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应当全力积极施救,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并立即向事故发生地的主管机关报告,接受主管机关的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凡违反本规定的,由主管机关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摘要)

第三十八条在航道、港口水域内进行观测、测量、地质调查、航道养护、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等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活动,应当向航务海事管理机构、航道管理机构申请发布航行警告、航道通告。

因工程建设、施工或者挖砂采石造成航道碍航、断航或者航道、航道设施损毁的,建设、施工或者挖砂采石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恢复或者予以赔偿。

第四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航道、港口水域内倾倒泥土、砂石、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确需在航道水域内采砂取石、开采砂金、堆放材料的,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经航务海事管理机构、航道管理机构批准,并按照批准的水域范围和作业方式开采、堆放,不得恶化通航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

安全管理规定

(1999年10月8日交通部令[1999]4号发布)

第十九条施工作业者有责任清除其遗留在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

第二十条严禁施工作业者随意倾倒废弃物。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不清除遗留在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的,可责令其限期清除;在限定的期限内不清除的,港监可强制清除,有关费用由施工作业者承担。

篇2: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为便于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维护全体业主的权益,特摘选如下内容: 《物业管理条例》:

第十二条 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是,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参加。

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

业主大会决定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筹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制定和修改管理规、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及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对业主具有约束力。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物权法》

第七十一条 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第七十二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

业主转让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其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

共同管理的权利一并转让。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 业主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其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依法追缴。

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的,从其约定,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

物业发生产权转移时,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应当结清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

第六条 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但在收不到当地电视台、电视转播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站)的电视节目的地区,个人可申请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境内电视节目。

个人需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必须经所在单位同意并持其开具的证明,向当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地、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经审查批准的个人,凭审批机关开具的证明购买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完毕,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检验合格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发给《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内电视节目许可证》。

个人设置的卫星接收天线不得占用公共场所、影响环境美观和邻里日常生活。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装饰装修企业从事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应当遵守施工安全操作规程,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和消防措施,不得擅自动用明火和进行焊接作业,保证作业人员和周围住房及财产的安全。

第十二条 装修人和装饰装修企业从事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不得侵占公共空间,不得损害公共部位和设施。

第三章 开工申报与监督

第十三条 装修人在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开工前,应当向物业管理企业或者房屋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物业管理单位)申报登记。非业主的住宅使用人对住宅室内进行装饰装修,应当取得业主的书面同意。

第十四条 申报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或者证明其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

(二)申请人身份证件;

(三)装饰装修方案;

(四)变动建筑主体或者承重结构的,需提交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方案;

(五)涉及本办法第六条行为的,需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涉及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行为的,需提交设计方案或者施工方案;

(六)委托装饰装修企业施工的,需提供该企业相关资质证书的复印件。

篇3: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古语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新型医疗设备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大批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和诊疗模式,也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医疗设备是医学科学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和环节。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不仅依赖医学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手段和设备条件,如果现代医学离开了医疗设备精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研究手段,会变得无法想象。

2 医疗设备的特殊性、风险性——依法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特殊产品。医疗器械的确切定义,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作用旨在达到以下预期目的:(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医疗设备与技术应用到临床,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强大引擎。然而也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医疗行为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而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医疗器械也具有一定的应用风险。

任何医疗器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设计、生产本身的缺陷,这些医疗器械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由于受技术条件、认知水平等因素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此外,医疗器械上市前研究验证的局限性以及医疗器械在应用中的一些风险,都是我们需要各相关方协同努力,通过依法管理、规范化管理和科学管理,努力降低其风险,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医疗设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我国有关医疗器械管理法规在法律层面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部门规章和管理条例主要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医疗服务价格》等。归口的管理部门多,主要涉及卫生管理部门、药品食品管理监督部门、财政商务部门、计量部门、劳动部门、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物价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公安司法部门、海关等。因此,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应努力学习,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管理医院医疗器械。

4 各类法律法规与医疗设备管理重点相关部分

医疗设备管理应该是贯穿于医疗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计划论证、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维护维修、应用质量管理、报废各个阶段。上述各项法律法规自始至终渗透于医疗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下面就其与医疗设备管理各阶段重点相关部分展开论述。

4.1 计划论证阶段

作为医疗设备管理者,必须熟知《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大型医疗设备含义,即大型医疗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疗设备,以及虽尚未列入管理品目但在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且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设备。应明确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品目、配置审批程序。应充分了解《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科学、合理、经济为原则,协助临床和领导做好医疗设备引进的计划论证关。

4.2 采购阶段

我们要意识到医疗设备采购过程隐藏着许多风险因素,把好采购关是确保进入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质量关的重要工作,意义深远。采购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产品、商务操作经验外,还要熟知与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相关的各类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首先要明确政府采购的含义,即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政府采购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其中公开招标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需特别注意第十八条: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项目本身的要求,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并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国家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第十九条: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第二十条:招标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

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要明确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要明确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时的验证内容,即应当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并验明相应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除外)。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首先要了解《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对于可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医疗器械要了解减免税审批手续,了解到货使用后减免税设备的管理和处置规定。

⑸《合同法》商务购销合同是医院利益的重要保障,在与医疗器械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时,应对购销合同进行仔细的研究,对其中不恰当的商务条款进行修改,注意避免某些供应厂商的合同陷阱,以保证医院的利益不受损失。可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使用标准形式商务购销合同,这样不仅规范了医院的医疗器械采购工作,同时也使医院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证。需要强调的几点是:(1)在签订商务购销合同时注意供应厂商的交货日期,尽量要求其在医院规定的日期内到货,如果未能在购销合同规定期限内到货,医院应及时按照双方协定的索赔条款索赔。(2)注意付款方式及付款日期,一般情况下,国内贸易的商务购销合同应以到货验收合格后付款为宜,这种付款方式使医院的采购风险有效降低,既保证了医院的利益,又可节省医院的流动资金,甚至可以避免一些诸如供货方携款潜逃等特殊事件的发生。(3)重视索赔条款,在签订商务合同时,索赔条款常常被院方忽视,如果没有合理的索赔条款,那么在供应商违反商务购销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医院的切身利益就可能受到损害。索赔条款的签订一般是由医院设备采购部门与供应厂商协商完成,采购人员应在签订索赔条款时为院方争取尽可能大的权益。

⑹《反商业贿赂法》商业贿赂的界定: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其行为要点是: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和受经营者指使的人(包括其职工);行为的目的是争取市场交易机会;有私下暗中给予他人财物和其他好处的行为,且达到一定数额;该行为由行贿与受贿两方面构成。在商业贿赂面前,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要时刻提高警惕、洁身自好、警钟长鸣。

4.3 安装验收阶段

应由设备管理部门、使用科室、厂家三方共同对医疗器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大型设备还需省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心或相应管理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对于列入强制检验进出口商品目录的医疗器械,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由商检机构实施检验并出具证明,对于未列入法定检验目录的进口医疗器械,发现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需要由商检机构出证索赔的,也应当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对于放射类设备,放射机房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医院使用的压力容器设备如供应室灭菌设备,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必须向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登记,取得使用证。可见,医疗设备验收涉及方方面面,要严谨审慎。如果说采购环节的制度依法、流程规范,是在医疗设备入院前源头上的第一道关卡,那么,依法验收、严格验收是设备投入使用后减小风险的第二道屏障。

4.4 设备投入使用后

为保障设备安全有效,减小应用风险,应用质量管理非常重要。从依法管理角度讲,计量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医院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的同时,应建立健全计量管理组织,在医院成立计量管理小组,设专职计量员,同时选拔使用科室的工作人员为兼职计量员,组织建立计算机网络、计量台账,积极协助计量检测部门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杜绝计量检定不合格产品的临床应用,以客观、准确的计量数据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维护医疗器械的合法性。计量管理的内容有:(1)计量器具建账建卡;(2)依法定期送检计量器具;(3)定期自检;(4)仪器维修后自检或送检;(5)完整的计量技术档案。对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严禁使用,对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

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必须重视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首先要明确不良事件的含义,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应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发现或者知悉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其中,导致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告。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的同时,应当告知相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应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建立在用医疗设备质控、预防性维护制度,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主动进行技术干预,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

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部门有权对医院进行审计,审计医院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医院资产账务相符情况,设备管理部门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设备年度预算并严格按预算执行,同时做好设备资产在用和报废管理。

5 小结

医疗器械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违规都有可能为日后埋下隐患,给患者和医院的利益带来损失,许多看似偶然的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医患纠纷或是合同纠纷,背后都存在着某个环节管理缺位或违规操作导致的必然性。作为设备管理部门,作为临床科室的服务部门,在坚持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的同时,可能有时存在着程序和效率无法兼顾的困惑,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管理是运行在法制化轨道上的,效率必须建立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曹德森.医疗设备风险认识及控制[J].中国医院院长,2008(19):60-63.

[2]熊梦辉,夏琼.医疗设备以法为规全程标准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⑹:571-574.

[3]伍社斌.《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对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的作用[J].中国招标,2008(14):12-16.

[4]谢松城.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J].常规医疗装备,2005⑴:34-34.

[5]杨国华,等.医用耗材采购与验收安全风险控制要点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8(2):61-63.

[6]谢松城,等.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4:完善暂行法规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暂行法规;长期执行;法律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03-02

近几年国家对于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对于这样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不可谓不全面,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总会有某些个“死角”是容易被忽视。国家对于暂行法规的清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量的早已应该废止而仍在发挥作用的暂行法规并没有得到清理。虽然暂行法规在实践中有积极的法律效果,但也有缺陷与不足。暂行法规被长期执行的现实下,隐藏着诸多不良后果,研究这些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并对此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对于我国法制建设、健全存在着重大的意义。

一、暂行法规的界定

暂行法规主要包括了暂行条例、暂行规定和暂行办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暂”,时间短(与“久”相对),也有暂时的意思,“暂行”属形容词,暂时实行的(法令规章)之意。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而相关部门的部委主要制定“暂行办法”。当然,由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暂行规定”的效力层级最高,与法律有着同等地位。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暂行法规的施行是应该有其时间限制的,其效力不是永久的。

二、暂行法规的实施背景

制定工作的滞后性与立法者“立法不自信”[1],使暂行法规的出现成为必然。

一方面,暂行法规的存在,主要旨在解决现实管理的问题,但囿于法律制定条件的限制,国家在某个特定阶段或时期,不宜制定正式法规来管理某项社会经济活动,而以暂行法规代为规范。《立法法》规定,拥有国家立法权的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立法程序复杂,对于现实社会特定时期遇到的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法律文件来规范,这是当前立法所不能满足的,暂行法规在这个时候就起到重要作用[2]。

另一方面,法令需要行政机关有效的执行,将法令推行使之发生一定的效果,而这种效果被反馈回立法者,成为立法者立法的依据,根据反馈的信息立法者对法令进行修改、废止等方式,在保障人民利益前提下不断完善立法工作。那么如果行政机关不能有效地执行法律文件,也必将导致人们对行政命令持怀疑态度,最终也是对立法的失去信心。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让法律抵达人心,只有在全社会高度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方能“形神兼具”。法律如果被怀疑即使制定了法律也是枉然,最终制定暂行法规就成了这些后果的最佳掩盖方式。

三、暂行法规的实施困境

(一)暂行法规与立法的冲突

暂行法规在短时期内,对妥善处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暂行条例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暂行法规与诸多法律相冲突的问题。例如关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987年出台的《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就与上位法在规定上不一致。1987年的《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争议适用问题、仲裁员回避事宜、处理劳动争议工作人员接受依法处理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不相符之处。由此看来,暂行法规的不完整、不规范的劣根性应当值得高度重视。

(二)暂时法规的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

随着世易时移某些暂行法规适用范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暂行法规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必然导致的结果。从法理角度讲,法的价值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托·伍·威尔逊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意思就是说,社会习惯和思想造就了法律,法律应该是要随着他们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现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那些明显跟不上发展脚步的暂行法规只有两条路走,要么停下脚步及时修整,要么提前退休,这是社会的选择,我们就应该服从。

(三)暂行法规的相关规定不明确、不具体

执法者能力不足以及缺少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某些执法人员沉迷于权力,使暂行法规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并且暂行法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调查处理程序规定不够明确、具体,这也是暂行法规一顽疾,不利于相关部门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和调查事故责任。这就无疑是给了他们一张“免死金牌”,在工作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可以以“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为由来规避责任。在这种缺少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势必会有“权力滥用”的隐患出现,如果执法人员对群众利益造成损害,人民又该拿什么来对抗这张“免死金牌”,这也将是今后在完善暂行法规的时候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之一。

四、完善暂行法规实施与监督的法律建议

战国著名法学家韩非子曾言:法与时转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制要随社会发展而变通,则天下太平;法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宜,法制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同理,如果制定的法律文件不能与时俱进,又怎么充分体现其制定的意义。再看我们的暂行法规,已明显“老掉牙”了,也已成为实现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绊脚石”,最终必将被社会淘汰。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总结过去与着眼未来的基础上对暂行法规做出全面的整顿。

(一)及时修改、清理、补充

在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发展条件下,对那些已不适应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环境,更与包括宪法在内的诸多法律存在着冲突的暂行法规进行及时修改、清理和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对有效法律的违背,如果是法律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那是一种有损法律严肃性的悲哀。如此法律,会导致‘有法不可依,有法难依。同样,如果法律本身失去了执行的意义,这样的法律就已自然死亡”[3]。中国从“立法时代”步入“修法时代”[4]是其必然结果,当然,“修法”也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用先哲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法律所以见效,全靠民众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经长期的培养,如果轻易地对这种或那种法律做这样或那样的废改,民众守法的习性必然削减,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着削弱了。”法律朝令夕改,生活其间的人们就会无所适从,法律也会丧失其规范作用。我相信,这会对暂行法规的清理工作开一个好头,也将会是让我国法制建设走向一个新的台阶的良好契机。

(二)加强对立法源头的规范,建立相对完善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

从发展眼光来看,如果只是不断地对旧法进行清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源头上对立法进行规范,建立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对于此项,我们已有了一个好的榜样,那就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但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来完善我们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鉴于此,我们在制定和完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时候更要注意汲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经验、教训。在这些基础之上,我们建立相对完善的暂行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就不再是梦了[5]。

(三)加强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能力,明确职能,严格实施相关人员问责制

暂行法规“长期执行”的根源是,相关职能部门对其长期“充耳不闻”,不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偷懒”和“立法惰性”[6]的倾向。要根除这一现象,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加强自身行政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对许多行政机关不作为,国家还尚没有问责的先例,由此而导致的是相关部门“长期执行”“暂行法规”,并且在这个有利于小群体的利益驱使下,相关部门就更不可能有动力来修改、清理这些明显对受害人显失公平的暂行法规。所以,在暂行法规中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审查处理程序,并制定对相关人员执法不严、行政不作为事件进行有力的惩治办法迫在眉睫。“就我国当前的市场主体法而言,由于立法的时间和立法的背景不同,导致这些主体法在当前的应用中存在缺憾,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些带着历史痕迹或时代痕迹的缺憾长期延续,我们需要不断审视,不断地把这些法律放置在当前时代的田野中来,审视这些法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和清理。只有这样,我们的法律才会长久的鲜活,才会为市场经济起到促进作用。”[3]

五、结语

立法的初衷是以公权力来维护人民合法的权益,无论是法律还是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又没有及时作废,最终将损害法律的威信、不能达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法律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你们乐于立法,但更乐于破坏它们。如同海边玩耍的孩子,孜孜不倦地搭建沙塔,再笑着将它们推倒。”黎巴嫩大文豪纪伯伦的这一短章,值得每一位立法者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马少华.立法的不自信和行政的自信[N].北京青年报,2007-07-02.

[2]李立.对暂行条例暂行规定不能一刀切[N].法制日报,2007-04-12.

[3]杨积堂.论《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存与废[J].河北法学,2012,(6).

[4]王琳.从“立法时代”步入“修法时代”[N].北京青年报,2007-06-30.

[5]卢建华.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地方立法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EB/OL].青海省政府法制网,2012-11-28.

篇5:小区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一、业主委员会成立流程

1、提出申请

物业管理小区(大厦)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业主5人以上联名可向该小区(大厦)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下同)书面提出申请,填报《首届业主(代表)大会筹备小组成立申请表》,成立首届业主委员会:(一)物业已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达到50%以上;(二)物业已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达到30%以上不足50%,且使用超过一年的。

2、成立筹备小组

街道办事处收到申请后,作出书面批复意见,指导小区(大厦)成立业主委员会筹备小组(以下简称筹备小组)。

3、筹备小组开展筹备工作

(1)筹备小组经批复成立后,应告知建设单位或物业公司在15日内将其掌握的全体业主名单、联系地址及其联系电话等材料报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收到有关材料后5日内将上述资料交予筹备小组。

(2)筹备小组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拟好《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业主委员会选举办法》,并在小区(大厦)内明显位置张贴公布,征求业主意见。筹备小组将《业主委员会政策法规宣传资料》在宣传栏内公布并发放给业主。

(3)筹备小组组织各楼宇业主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产生业主委员会候选人。

(4)筹备小组将业主委员会候选人简历表、业主委员会选票格式样本、业主大会议程向业主张贴公布,同时将《业主委员会选举办法》书面送达全体业主。

4、召开大会选举委员筹备小组完成以上工作后,将业主候选人名单及简历表、《业主委员会选举办法》、《业主委员会章程》、《业主

公约》送达街道办事处,并提出召开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的书面申请,同时做好会务筹备工作,包括落实场地,组织人员印制选票,设备投票猜箱,通知所有投票权人,知会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有关人员。

筹备小组根据议程召开大会:收集、登记选票;审议并表决通过《业主委员会章程》及《业主公约》;公开唱票、点票,宣读选举结果,产生业主委员会委员。

会后筹备小组将大会签到表、选举结果统计表予以公布。

5、申请登记业主委员会

自产生之日起15日内,持下列文件向所在区或县级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1)业主委员会登记申请表;

(2)街道办事处核准证明;

(3)业主委员会选票;

(4)业主代表选票;

(5)业主授权委托书;

(6)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签到表;

(7)业主委员会章程;

(8)业主公约;

(9)其他相关资料。

6、核准批复

区或县级市房地产行政部门经审核,给予业主委员会书面批复意见。业主委员会凭批文到公安部门办理刻制公章手续,并将公章式样报区或县级市房地产行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备案。

二、业主大会履行的职责

1、制定和修改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2、选举、更换业主委员会委员,监督业主委员会工作;

3、确定物业管理方式,选聘、解聘物业服务企业;

4、筹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并监督实施;

5、制定、修改共有部分管理、使用、经营等方面的规程;

6、法律、法规或者议事规则确定由业主大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三、业主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决议,维护业主共同权益;

2、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实施情况;

3、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4、听取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5、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

6、调解业主之间因物业使用、维护和管理产生的纠纷;

7、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四、物业服务相关规定

1、业主大会成立后,业主委员会应当与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重新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自行终止。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自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之日起30日内,向市、县级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物业服务合同应当对物业服务事项、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物业服务用房、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合同期限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

3、物业服务事项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1)建筑物共有部位的维护和管理;

(2)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3)共有部位的绿化、环境卫生的保养和维护;

(4)秩序维护、安全防范、车辆停放管理等事项;

(5)物业服务档案和物业档案的管理;

(6)法律法规规定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

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就超出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与相关业主另行约定。

4、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中关于安全防范的约定,健全安全防范措施,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为业主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务。未履行约定义务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

6、物业服务人员在从事物业服务活动时,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侵害业主的合法权益。

五、物业的使用与维护

1、业主、物业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的使用与维护,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管理规约的规定及业主大会的决定,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物业管理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1)房屋装饰装修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等行为;

(2)违章搭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等行为;

(3)侵占、损坏楼道、公共园林绿地等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等行为;

(4)擅自改变房屋、绿地使用性质等行为;

(5)随意堆放、倾倒垃圾、杂物等行为;

(6)堆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物品,排放有毒、有害、异味物质等;

(7)占用消防通道、封堵出入口通道等行为;

(8)超过规定标准排放噪声或产生振动,影响居民生活的行为;

篇6:放射源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

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3号令,2001年

6、《放射性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3号令,1990年

7、《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87)环放字第239号,1987年

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449号)

9、《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31号)(二)、放射源管理与辐射防护标准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2、《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GB4075-2003)

3、《使用密封放射源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54-1996)

4、《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68-1996)

5、《油(气)田测井用非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118-2002)

6、《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142-2002)

7、《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11806-89)

8、《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93)

9、《放射性废物的分类》(GB9133-1995)

上一篇:矿业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总结下一篇:《第一节 起风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