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艺术美术教案

2024-07-07

肖像艺术美术教案(共11篇)

篇1:肖像艺术美术教案

肖像艺术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国画、雕塑、油画、版画、线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拿出自己的照片,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肖像图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改画。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提问:1.你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那一个设计,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谁能告诉大家你的那片小天地是怎样的?

3.你对你的小天地满意吗?

4.你理想中的小天地是怎样的?它的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5.你准备怎样去改进你的那片小天地呢?

(学生讨论)

想一想,在你动手的时候你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内容、比例、层次等)

三.学生作业:

要求:可凭记忆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居室。

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

1.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

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试着设计我们的教室、校园等。

札记:没想到一本进口儿童房家具的宣传图册竟成了这节课最好的教具,学生们看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对自己的儿童房感到很不满。又有学生谈起了热播的《家有儿女》中的儿童家具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于是我鼓励学生们“为自己设计一套家具”,并提出实用性和装饰性要并重。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作品还真的不错。

篇2:肖像艺术美术教案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01课

题:肖像艺术

时:共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额感受与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教材中选取的作品,虽然描绘方法不同,创作媒才不同,年代不同,但都具备形神兼备的特征,都是能够打动观众的优秀作品。本课中涉及的肖像艺术以中国艺术家为主,西方艺术家的为辅,以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为欣赏目标。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参与了许多欣赏、评述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欣赏和评述经验,能够从作品内容、变现形式、人物神态、作品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述。但是,本课是以单个人物出现在画面中,与有一定情节的作品相比,评述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欣赏方法和评述技巧上给予学生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了解优秀的肖像作品要具备形神兼备的特点,知道肖像作品的评述方法。

2.通过欣赏作品,体验画家的创作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认识、了解肖像艺术。

3.通过对比欣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艺术中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评价任务

1.感受肖像作品中体现出的形与神,学会用文字对作品进行评述。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认识、了解肖像艺术。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3.通过对比肖像作品,理解作品内涵,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表述出来,发现艺术中的真善美。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趣导学

2分钟

教师通过语言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环节二

学习肖像

相关知识

10分钟

活动一

(3分钟)

1.通过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初步根据眼睛判断人物身份。

2.观察教师展示的美术作品,根据眼睛部分的特写分析肖像作品所表现的人物身份。

(完成目标一)

1.能正确识别不同身份人的眼睛。

2.能通过观察找出人物特点,感受肖像艺术不同的美。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5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探究作品艺术内涵;根据你观察到的四幅作品内容,判断作品中人物的年龄、生活年代、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猜想一下他们的经历。

(完成目标一)

通过大胆猜想、仔细观察画面,表述直观感受。

(评价任务一)

活动三(2分钟)

分析、归纳欣赏方法。

提问:为什么同学们能从一幅不会说话的肖像作品中对人物有这么多了解?说说你是怎样的。

(完成目标一)

分享自己的欣赏方法。

(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感悟肖像

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分钟

活动一(1分钟)

请学生模仿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肖像作品中人物神态与动作的联系。

(完成目标二)

能模仿并体会人物动作与表情。

(评价任务二)

活动二(4分钟)

说一说,在模仿人物动作和表情时有什么心理感受。

(完成目标二)

1.能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2.能总结作品中人物情绪。

(评价任务二)

活动三

(1分钟)

了解中外艺术家。(完成目标二)

能感悟艺术家的生平及艺术特色。

(评价任务二)

环节四

学习评述方法

尝试评述作品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述。

《张卿子像》

(完成目标三)

能分析艺术作品,学习欣赏方法。

(完成目标三)

环节五

艺术实践

14分钟

1.学生分小组深入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每组一幅。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欣赏结果。

(完成目标三)

能根据填写的欣赏卡汇报欣赏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评价任务三)

环节六

展示评价

拓展升华

8分钟

1.评选班级最佳鉴赏师,作品互评、自评、师评。

2.拓展升华,补充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欣赏活动。

(完成目标三)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能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肖像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评价任务三)

附:板书设计

肖像艺术

篇3:肖像艺术美术教案

一、无目的

在创作课上, 我选择头像作为主题, 让学生们创作系列画, 是因为我试图尝试让他们从脸部丰富姿态中建立起现实和精神的联系, 而这些形象也更符合其后学生对肖像画特质的理解:那些空间的处理, 内在精神性的把握。同时, 我对这门课程所要用的材质和媒介只有一个要求, 即更接近纸上绘画, 这样较为直接。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没有特别的约束, 可以尽情挥洒, 让作品在反复制作中自然显现, 重视制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厚重性……正如毕加索所说:“事故是创作的一部分。”

在做创作的前半个月里, 学生们都兴致盎然, 觉得创作很重要, 要认认真真地做好它, 正因为如此, 创作什么样的作品, 成为大家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一两个星期后, 稿子题材也都通过了, 接下来就是要集中精力把它做好。当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以后, 多数学生却马上感觉到我怎么能够应对这么大一幅画?画面上有那么多因素, 那么复杂的关系。有位学生和我交流说, 之前还想画到德·库宁、贾科梅蒂那样的深刻, 过去所学的也都是选修, 又没有好好训练过, 怎么可能应付得了呢?因此当时心里所受打击特别大, 觉得那么大的信心, 那么多的准备, 收获的却是失败。他开始没有目的, 没有方向, 不知道想要什么, 很矛盾, 态度不明确, 消极。

哈姆雷特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我要画什么”的问题再次显示出了当时同学们在创作中的无助。同时又有一些问题困扰着他们, 在创作初期, 画画前总感觉要先设定一些前提概念, 给自己很重的负担, 所以我感觉学生这样创作很累。也可以说是为了实现某个概念而画, 甚至有点为别人而画的嫌疑,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程式化的倾向。在创作过程中, 一旦这种原创的东西逐渐淡忘, 形式语言浮现于画面的时候, 作品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个性视觉的独特魅力。

很快, 临近创作的时候, 学生都将肖像系列作品完成了。多数学生处理的不仅是现实肖像, 更是“理性的”现实肖像, 在绘画的过程中产生了所期望表达的不确定情绪、令人意想不到的材质的自然的显现, 对线条的把握, 对色彩的控制等因素, 这期间的过程中既会出错, 又会产生奇迹, 当然也会很平庸。创作需要偶然的因素, 需要不完整、有缺陷的东西。虽然学生们在很短时间内就画了一系列的肖像创作, 结果还是可圈可点的。这同时也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 你的画要是你能驾驭得了的东西, 积累足够的能力。没有技巧, 你的激情和绘画冲动会在空气中消失, 思想感情在画布上显得极为苍白。

除了肖像实践作品外, 我和学生们就在美术教学中, 对现实与艺术对肖像的直觉作了深入的讨论。

二、误解的

罗歇·德·皮尔[Roger de piles.1635—1709]的功绩是最早对肖像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讨, 他告诫艺术家所要注意的肖像表情:“肖像的神态和气韵并非出自于素描的准确, 更多的还在于当对象的气质和性情被描摹的时刻各部分的协调……能仔细地把个部分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艺术家是不多的, 有时嘴在微笑, 而眼睛却很忧郁, 有时眼睛兴高采烈而面颊却平板僵直……” (1)

因此, 我们可以注意到, 当被画的人微笑时他的眼睛应是眯起来的, 嘴角应是向鼻翼方向翘起的, 面颊应是鼓出的, 眉头应是舒展的……然而, 假如有一种有点自相矛盾的五官组合在一起, 如一种严肃的凝视与一丝笑意合在一起时, 却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稳定性, 一种游移于嘲笑和沉思之间的表情, 而无论嘲笑或者沉思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当某人感到失望时, 我们会说他“拉长了脸”;即俗话称为“面庞”的脸部本身。据说在欧洲人看来, 所有的中国人都很相像, 同样, 在中国人看来所有的欧洲人也很相像。

应该承认, 摄影师通常要求我们在拍照时微笑, 按民间习惯发“茄子”之类的词就可以在嘴角周围生成一种与微笑相同的效果。被拍摄的微笑当然是生命活力的一种多义、多解的符号, 因而自古希腊时期以来就被艺术家用来增强逼真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就是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关于她的微笑一直有许许多多充满想象力的解释。也许, 这就是所谓的常识性的理论与意外的然而成功的实践创造加以结合的实例。因为, 误读也是一种理解, 文化正是在误读中传播和发展的。曼·雷对待摄影的态度是“以摄影表现绘画所不能表现的, 以绘画来表现摄影所不能表现的”。

传统的美学中为艺术家提供了两条辩解的理由, 这两条理由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就广为流传。其一是被归结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一句名言里, 有人批评新圣器收藏家里的梅蒂奇家族的肖像被描绘得不太像。米开朗基罗听后问道:一千年之后这些人像与不像又有什么关系?他创作了一件艺术品, 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另一条理由用来辩护则可以追溯到另一位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Raffaele], 以及最早的一篇颂扬菲利皮诺·利皮的文章, 文中说道他画了一张肖像比被画者本人更像本人。西班牙画家委拉士贵支[Velazquez]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同样具有此代表性。这种颂扬认为天才画家的眼睛可以透过表面揭示真理。也正是这种思想使得艺术家有权可以蔑视被画人“庸俗不堪”的言论, 因为这些言论只注重了外表而忽略了其本质。

不管这条理由在过去、现在及未来得到怎样的运用与误用, 不管我们会用怎样的言语去诠释本质与偶然的关系与区别, 我们都不能挑出某一方面并把它与另一方面区分开来。

现实与艺术中对肖像的知觉, 即艺术变化的知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每个画家都应当根据自己所见的现实来描绘世界。但是, 每个画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世界, 所以再现艺术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可以根据人类知觉的多样性来解释。乔托和凡·高不同, 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不同。其次, 艺术变化的技术理论。艺术上的发明和发现都是由于画家在技巧方面获得了超越前人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 埃及艺术之所以幼稚, 是因为埃及艺术家的能力如此。而在后来艺术家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再现技巧的长足进展。再次, 艺术变化的观看与知道理论。历代的艺术家都在持续不断地拼命摆脱知识的重压, 以求准确地根据他们所见的样子来描绘世界。知道了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例如, 知道了人脸以鼻子为中线两边对称, 就会阻碍艺术家根据事物出现的样子来描绘它们, 会阻碍他对侧面像的描绘。先借鉴, 再摆脱。这种反对知识的腐蚀力, 并决心恢复纯真之眼的努力, 说明了视觉艺术从完全概念性的艺术向完全知觉性的艺术进化的过程。

三、想要的

我常以尼采[Nietzsche]的这句经典言论提示自己:“艺术是天才设定规则, 庸才跟着走。”以便让自己远离盲目的借鉴。在课堂上, 也是如此告诫学生。

绘画是转换, 不是“摹本”, 所以绘画犹如科学实验, 画家是把可见世界的森罗万象折衷简化为一系列色调层次, 探索的是新的标记系统, 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反应, 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本性。甚至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作品的逼真性也不是源于单纯的转录, 而是来自把所见之物向绘画术语的翻译。一件艺术品能“活起来”并不是靠它与实物的真实性相符, 而是因为它符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和预期。著名的拉斯科洞穴杰作看上去完善周密, 不可能出于偶然或投射。我们知道了制像的起源, 也就明确了发现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绘画不是画的问题, 重要的是观察方法的转变, 不是技巧的问题, 而是观察的问题。德国当代艺术家杰哈·里希特的自述表明, 从尽力写实的主观愿望出发, 最终作品仍然各有各的面貌和情调, 绘画风格支配着艺术再现, 风格的客观性受到绘画工具的限制。从逻辑上讲, “真”和“假”这种概念只能应用于命题, 绘画本身不是命题, 因而有真假的不是绘画, 而是绘画的说明文字。

珍妮特·罗伯逊关于现实与艺术中对肖像的知觉的问题有一段相当全面又很有启发性的文字:“……人们逐渐懂得把某些错误找出来作为可能导致表现不真实的原因。是不是某种‘特质’看上去太‘尖锐’?仔细检查一下, 不要把双眼画得太靠拢, 另一方面, 神情是不是太‘迷茫’?小心不要把两眼画得太分开———当然, 素描稿往往可能是准的, 但是阴影如果画得太浓或者太淡, 会使两眼之间的距离显得太近或太远。尽管你确信嘴画得很正确, 但如果看上去还有点不对头, 那么检查一下周围的色调, 尤其是上唇 (口鼻之间的整块区域) , 如果这儿的色调有错误, 结果不是使嘴巴凸出就是使嘴巴凹陷, 这马上影响到表情。如果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对头, 但却找不到地方, 那么检查一下耳朵的位置……如果耳朵放错了地方, 那就会改变整个面容角度给人的印象, 你只要改正这个错误就能使大下巴或者软绵绵的模样得到矫正, 而不必触动其他特征……”

以上道出了面形与上所说的面孔这两者之间的某些关系, 同时暗示了某种把真人变为艺术形象可能经过的途径。最终, 画是自己的言语, 需深思和明辨, 艺术需修行。

摘要:早在1950年, E·H·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艺术家绝不能画其所见。艺术作品中的肖像画是对人的状态和气质的表现, 作品中对人物的肖像应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的”理解力, 而不应承载太多的“视觉的”因素, 它是沉默的。即关于“视觉的”和“认识的”两个概念的区分。

关键词:绘画,肖像,表情,本质,偶然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俄]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出版社, 2006.

篇4:浅谈肖像瓷画艺术

二十世纪中期,肖像画大师吴康先生的肖像瓷画大胆创新,借鉴西洋油画艺术吸收摄影技术,准确表现人物肖像的光影透视,再加上吴康先生对陶瓷色彩的精深研究,以色造型,色调丰富。因而人物的像貌,人体的肌肤、服饰的质感特别逼真。与此同时在南昌以杨厚兴为首的陶瓷肖像画派也是当时引领画派之一,杨厚兴的画,可谓丹青独创一家风,他以人物为主,兼画山水、人物舞蹈和古代传统画。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像,笔法细腻,色彩讲究,人物形态逼真,细腻,质感等均

属国内外一流水平。其后很多传人都是当代陶瓷肖像画举足轻重的人物,如冯杰、武育伦、杨平等一大批肖像大师活跃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市场上,他们都为肖像瓷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今天,肖像瓷画更多的是艺术家和所画对象之间灵魂的沟通,再借用形象的特征进行表述,更多的是表现画家对所画人物的主观看法,更多地体现了画家自身的存在。画家不再是简单完成定件的艺人。

人物肖像瓷画具有静态的特征,它是人物瞬间形神的凝固,怎样对这种凝固的形貌进行艺术创造?首先要求绘画者要有极其严谨的绘画态度,只有这样才可把特定光影背景下“形有酷笑”表现好。光影表现要准确,若无坚实的素描能力,没有纯熟的造型能力和一丝不苟的再现能力,是很难做到对“肖像”的形似刻画。其次肖像瓷画并不等同于摄影的再现,它是对人物肖像材料的第二次艺术创作。因此绘画者在追求人物肖像形貌逼真的前提下,一定要对描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艺术考量,力求在瞬间凝固的形貌中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绘画者要从艺术的角度用色彩和色调去表现各种光影条件下人物五官形体的纤细变化,深层次地刻画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在心理。肖像画重形似,要求写实逼真,但一味求真而忽略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艺术再现。这样的肖像瓷画,只能是摄影作品的复制。那么瓷上肖像画如何才能做到传神呢?首先,绘画者对人物的形态有理解,各种人物形态不仅是其血肉之躯的实体,而且是繁复思想情感的载体。人物的精神变化是极其丰富和微妙的。其次,在具体创作时,须充分理解构成人物形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古人画人物时要求“传神写照,尽在阿堵”意思就是,人物绘画要对物写照,具有写实性,更重要的是抓住特征细节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而人的精神气质基本是人物面貌的细部变化。因而肖像瓷画则须重点关注人物面貌的精确描绘,不可差之毫厘。然而,人物的整体精神显现又是和谐统一的,人物的五官面貌和四肢躯体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人们思想活动与人的形体动作是不可分割的。就如“惊恐万状”,惊恐是精神的层面,而“万状”则是人的外部动作,对内在精神的各种展现,要在肖像绘画上去表现这一层次的内在精神,仅写“万状”之实,而不抓住人物的“惊恐”就很难达到“尽在阿堵”之中。“传神写照”重在传神,重在注意人的面目活动与四肢躯体的情状联系,即使是人物的服饰的衣纹变化的线型有时都不可忽视。

画好一幅陶瓷肖像画,不是简单的技术好就可以画好的,更重要的是画家善于和对象心灵相通,这或许正是肖像画的难度所在。画肖像的过程好比是和朋友作一局长谈,絮絮细语,不知不觉,心目相交,灵犀相通,这朋友的形象、气质,神韵就显现在眼前,凝于笔端了。确实,艺术只有用心去理解,去表现时才会凸显出生命力。

由于肖像瓷画的特殊性,它向来是画家综合能力的试金石,众多经典的绘画名作,都是画家以肖像画的方式,探寻表现对象的外貌、内心和精神过程。

在绘画的过程中,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差异,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也形成了不同的关注点和表现方法。有的注重逼真地再现对象的外貌,有的注重揭示对象莫名的内心世界,有的则借题发挥探索抒发情感。这样肖像瓷画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所画对象的肖像了,不过一旦肖像瓷画中的像失去了可识别的意义后,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成为首要的了。

篇5:《肖像艺术》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课,通过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中,我一直在强调以形写神,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自己的引导方式只是一味的提问,看似自己在强调关键,实质上思维很乱。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以形写神只是知道有这个词,而形指什么?神指什么?根本没有概念,更不用谈是否掌握欣赏的方法了。

反思这节课,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想出好的教学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这节课内容比较多,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以点带面,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形和神指什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程序和方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大谈特谈。

篇6:第1课 肖像艺术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欣赏图片、绘画材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点,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教学难点: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爸爸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

2、如果让你画一幅你爸爸的肖像画,你会怎么画?你想表现他怎样的神态呢?

二、深入教学

(一)、欣赏油画《父亲》

1、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幅油画肖像画《父亲》,这幅作品是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在80年代初创作的。画中的“父亲”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呢?

2、从这幅肖像画中,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表情?

3、脸的哪一部分最能表达情感呢?艺术家是怎样表现的呢?

4、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同学们从欣赏《父亲》这幅肖像画中能感受概括出一幅优秀的肖像画应具备哪几方面的要素吗?

(二)、欣赏版画《藏族少女》

1、同学们肯定发现了这幅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与《父亲》不同,谁知道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来创作的吗?

2、你觉得版画和油画相比较,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

写实风格油画:造型严谨,色彩丰富、细腻、凝重

写实风格版画:注重刀味、水味、版味,色彩简练、概括

3、仔细欣赏这幅作品,你觉得哪些地方体现了刀味?哪些地方又体现了水味和版味的特点?

4、你认为这幅作品画的好吗?为什么?

(三)、欣赏雕塑《白求恩》

1、你们认识这尊雕像塑造的是哪位人物吗?你们了解他的事迹吗?

2、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呢?

3、你觉得这尊雕像成功在哪里?

三、练习实践

1、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欣赏肖像艺术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油画《维吾尔族姑娘》,说一说你的欣赏感受?

2、欣赏线描肖像画《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这幅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和前两幅又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画中人物的神态怎么样?

3、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添加背景,并说一说你对作品的理解。课后反思:

篇7:肖像艺术说课稿

学生从四年级升到五年级后的第一堂美术课,状态还没完全到位。表现为课前准备不足,课堂纪律有点涣散,心思还没回到课堂等。写生基本功较弱亦需进一步引导练习,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指导思想:

本课是一节集中欣赏人物肖像的“欣赏评述”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征,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与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了解美术语言与作品表现力的关系。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两个页面,共展现艺术家作品5幅,学生作品3幅。艺术家作品中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速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3、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形”、“神”互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一幅半身肖像。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

教学反思:

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物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不敢画”和“观察不仔细”的毛病,针对此,本节课教学以趣激学、以情促学,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课以“寻找打开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为线索,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悬念引入课题,通过角色游戏吸引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画人物的第一把钥匙:人物写生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存在问题:学生在绘画时线条不流畅,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特点。这部分应是今后训练的重点。

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第一轮作业明显达不到要求,作业也交不齐。

篇8:素描肖像艺术浅谈

人乃万物之灵, 从猿进化到人已有数万年的历史, 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完全一模一样, 丝毫不差, 是不存在的, 有的人给人感到容貌姣美, 相对来说而另一些人则长相平平, 这是造物主不公的赐予, 这里我们无须多论。

早在人类的童年, 人们就在岩石在刻画自己的形象。尔后的帝王、权贵们企图借艺术的不朽, 使自己的英姿美貌永驻人间, 让后人瞻仰、缅怀、肖像艺术由此产生了。

素描作为简洁、明快的绘画艺术语言, 以最单纯、凝练、本质的方式吸引了数世纪的艺术家们为之终身追求,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一颗颗耀眼的星星,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 肖像艺术家们的造型理念和表现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而不断的演化。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是欧洲艺术的摇篮。希腊人的造型观念“模仿自然”。借用真实形象塑造他们崇拜的自然神, 初期的古希腊素描重视轮廓线的表现力, 用线准确, 简练而流畅。之后, 具备明暗因素色调变化丰富的技法便取而代之。

中世纪是一个禁锢封闭的时代。绘画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工具, 素描在造型上又回到早期几何图形化时代, 强调形体平面化装饰, 造成冷漠的定型模式。

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股春风给欧洲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艺术大师们借助科学方法发展了“艺术模仿自然”的造型观, 他们把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运用到素描肖像的艺术中, 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 血肉饱满的艺术形象。素描肖像艺术被推向了一个高峰。

历史迈进十七世纪, 欧洲的素描风格由严谨的线造型转向为自由奔放的多样化追求。画家们不断地完善着在二维平面上去反映三维结构的立体画法。伦勃朗把明暗光影画法推向了一个极致, 达到了至美之境。

十八至十九世纪绘画在趣味上今是昨非, 并影响着肖像艺术的发展。“洛可可”风格的画家们追求唯美成为时尚, 而十八世纪华托, 布歇的画法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 直至达维特, 安格尔从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 才从浮华的风尚中挣脱出来,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画风。

一八九三年照相机产生了。由此无论是线性素描, 还是注重以色调为主的明暗造型法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他们的造型观是“模仿自然”为主, 受到照相机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二十世纪的肖像艺术可谓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多元共存, 各个流派的画家们都在画坛上各自显示着自己的存在价值。超现实主义画家运用的“心里自动化”, 无意识的创作思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二、画素描肖像的几点看法与体会

1.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 并反映生活和表现生活, 但艺术高于生活, 不能照搬生活。艺术的真实不能与生活中的真实画等号, 艺术中所要追求的“真实, 准确”是画家注入了情感, 经过艺术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的了的“真实、准确”, 与照相式的准确是有所区别的, 只要是画画, 你的笔一接触纸面, 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所要描绘的对象作了概括, 就是那些追求“自然主义”的艺术作品, 也都对生活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也不可能穷尽自然中的一切, 百分之百的客观真实是不可能的, 也不是艺术追求的目的。照抄生活即使你画得多么的“肖似”, 也只能是平庸之作。

2. 建立整体意识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写其形必须传其神, 传奇神必须写其心。作为一个肖像画家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去把握对象的内心世界, 敏锐的观察力是作画的前提, 而观察的焦点集于一处即容貌, 表情变幻莫测的容貌是灵魂的住所。

3. 心与心的交融

作为一个肖像画家要学会用心与他人之心沟通, 要有一颗了解人、理解人和同情人的仁爱之心———这是一个成功的肖像画家所必备的素质。人靠爱心的纽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肖像画家应用自己宽厚赤诚之心去理解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苦衷, 贴近每一颗心,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画好对象。要挖掘出人的内心世界, 要以心换心, 以诚相待。在一个优秀肖像艺术家的身上你会看到他对生活, 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 对人总是满腔热情, 炽热而丰富的情感会使你的灵感如潮, 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尽之美, 才能使自己的肖像素描作品富有生命力。

4. 画面的构成

人类生活在四维的空间状态, 二维平面的绘画也是空间, 画家的笔一旦触着这块空间, 就是在进行着空间的创造, 画家所表现的任何形态在此平面上都按一定的比例, 不同的动势与力安排并占据位置, 这就是构成。

图形主体形成画面中最重要的基础内容。作为肖像画的图形主体就是所要画的人物。空间在肖像画中主要是指背景而言;在肖像画中, 主体与空间的关系即构成。它在艺术史中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一是透视学出现前的文艺复兴前期, 画家根据主题和意图把人排列在与空间毫无关系的纯粹平面之中。二是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这一时期, 画家们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了一个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画面。三是塞尚出现之后的画面构成, 以绘画画面的独立为目标, 由此产生了平面化的新现象。

平淡、袭旧、程式化的构图往往使观者熟视无睹, 以致兴味索然, 不能引人入胜, 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要灵活地运用构图规律及法则, 并使之与自己的创造意识有机地融合起来。

5. 风格·格调

在素描肖像艺术作品中, 应有“他”又有“我”, 这幅画既能告诉你被描绘对象许多“传记式”的东西, 同时它必然也是画家本人个性的表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在长期实践中忠实于自己心灵和独特的感受的必然结果, 每个人的心灵都积存各种感受。

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考虑、寻找、思索自己风格的形成时, 首先应该明白:风格不能是你发现的, 往往也不是你喜欢的东西, 更不是你追求出来的, 风格就是你这个人。因此, 风格的追求, 关键在于认识自己, 把握自己, 并进行长期的艺术实践, 客观的实现这一点, 那么你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篇9:漫谈中国内画肖像艺术

内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某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器皿内壁用一种特制的笔从器皿的开放处伸入内部壁上作画。但视觉观赏却是在器皿的外壁,所以称之为内画。内画的形成是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此时的一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在使用、玩弄料器(玻璃)鼻烟壶时,用烟壶勺在壶内掏取鼻烟时,日久天长在壶壁上画出的一些横的、竖的、斜的等等不成规则的线条痕迹,这些线条痕迹有的像石头,有的像竹子、有的像菊花……。无意之中组成了一幅幅简单而别有风趣的图案,一些粗通文墨之人在此基础上把竹签削尖熨弯,在尖上蘸墨,从鼻烟壶的口子伸进壶内对这些图案或加以修饰,或重新画上一些新的简单的图案,如梅、兰、竹、菊之类的画,久而久之,一步步地从工具到载体发展改进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内画,所以我们称它是中国画或是中国民间艺术别生出来的一个画种。

内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在民国时期,马少宣先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中国内画肖像艺术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马少宣先生所绘的内画肖像艺术,也是中国水墨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他完全是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了中国内画艺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艺术品与商品的交换开始升华,内画艺术的发展也开始多元化。首先是载体已不在是原来单一的鼻烟壶,已经有了摆件、球、屏风、塔之类的工艺品,再加上内画的工具——笔,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改良也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钩毛笔。内画技艺随着参与内画艺术的群体变化也开始提高。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受过中等专业美术教育之人的介入。同时一些从无受过美术专业教育的内画艺人,也开始受到专业美术教育的一些熏陶。所以从线条和用墨上开始有了明显变化的同时,他们也接触了一些现代美术教育的基础,如素描、水彩、油彩等等西洋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外来画种也开始悄悄地走进了中国内画艺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需求,内画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已经完全融入了经济市场,一些内画艺人为了迎合社会上~些商贾的需求和西方人的喜好,内画肖像悄然而起,此时的内画艺术,就是把一些需要表现对象照片摆在面前,用画笔,一会儿蘸上国画色,一会儿蘸上油彩……。一点一滴地去临摹原来的照片,照葫芦画瓢,造型、色彩、层次与照片相差无几,作品完成之后总要在上面涂上一层油。这种中国内画肖像的表现形式已完全不是中国画线与面的结合,水与墨的使用了。完全被这种西洋油画的形式所取代,这种“肖像”虽是西洋画的表现形式,但很难找出素描中的“三面五调”。但中国内画肖像艺术已完全被“油化”了。用吴冠中先生曾经讲过农民评价他早年作品的一句话来讲,画的“很像”。所以内画肖像还有一定的市场。

但好景不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非原创艺术的内画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人们运用了现代科学的发明,把一些所需要画的照片和表现的对象重新拍成幻灯片,再在载体上涂上感光液,利用现代科技的照相感光技术直接地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翻版在载体内,或是单个,或是成批,再用人工稍加修饰、皴擦、涂油……。一幅准确无误更为仿真的油画肖像就算成功了,这种油画肖像似乎比人工所绘更“像”,但它的工艺流程更简单。人工油画肖像艺术市场,受到拍照内画艺术肖像市场的冲击这是必然的。因为两者都是参照原来的照片而来,后者比前者更为逼真,更为价廉。都不是或者没有自己的原创艺术,没有作者艺术的鲜明特征和个性。所以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异曲同工。你按照照片画,我按照照片拍,我比你造型更准更快,我们的作品都不是原创,五十步与百步。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技巧的修炼与艺术修养融为~体的时候,作品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但只有技巧。修养不够,艺术的境界可想而知,艺术离不开技巧,更重要的是修养的提炼。如果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来讲,这也无可厚非,工艺美术侧重的就是“工艺”流程。但作为艺术而言是不可取的,作为知识产权是更不可取的。马少宣先生的内画肖像艺术,是用中国画线条和水墨画表现的,它没有拍照的痕迹,每一笔都是他的原创,这是中国画人物肖像的表现形式,拍照是不能做到的,他的造型透着作者写生基本功,他的每一根线条和线条的结构色彩和线条的结构都有他的来历,都是作者的慎密的构思,这些都是原创,都是作者解释对方的一种手段。

篇10:作文教案 肖像描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2、学会准确运用动词

二、制定依据

(一)教学内容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的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映,就势必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出示态度和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初中阶段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训练。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的教学中,班级大部分同学在进行任务描写的总做描写时常常犯的错误有:

1、动词运用不够精准;

2、动作不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与特点;

3、动作描写片段平淡无趣;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平日习作片段导入

2、学生评价片段描写

(二)范例展示,研究归纳

1、选取《社戏》、《故乡》中的片段描写,赏析文中动词之妙 明确:精准的动词使用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

2、学生自我操练,出示动词填空小练习

(三)使用技巧,获得提高

1、出示视频及图片,生观察思考

写作提示:(1)关注身体部位。主意动作

(2)在动词前加适当修饰语

(3)加入自己的确切感受,适当的使用一些修辞

2、出示当堂创作片段,学生交流讨论评价并修改

四、课后作业

继续修改当堂创作的习作片段

片段赏析

(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片段赏析

(二)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习作片段

篇11:《人物的肖像描写》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使学懂通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特征。

2. 学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顺序细致观察相、衣等,整体观察的基础捕捉人物最突的位。

3. 学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心思想的需,选择、重点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调学的体作,引导学

三、教学程

1、导入: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我们如何去将一张张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为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绘图,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人物的肖像描写”。

2、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三幅人物图片,在图片的右边是三段人物外貌描写,请同学们连连看,找出每一段文字所对应的图片。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2)头发花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祥林嫂)(3)一头金发、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居里夫人)

同学们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找到相对应的图片呢?(归纳人物外貌描写所包含的内容) 凸颧骨、薄嘴唇;头发花白,脸上瘦削不堪;一头金发、高额头,蓝眼睛——容貌     两手搭在脾间,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姿态。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神情 身材修长————体型

穿着一袭黑色长裙————衣着

观察的基础

选择、重点的描写。

归纳: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3、既然外貌描写包括了这么多的内容,同学们在尝试描写人物外貌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描写顺序呢?而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否要面面俱到呢?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这是《芦花荡》中老头子的形象,作者是如何介绍他的?

明确: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芦花荡,看到了一个人撑着船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还看不清他的五官和表情,所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他的整体形象——一个老头,以及他的穿着蓝色破旧短裤,而且是站着的。

当他由远及近,老头子的形象鲜明起来,他身体是干瘦的,然后我们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脸上——干黑的脸,花白的胡子深陷却很尖利明亮的眼睛。从这双锐利的双眼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精明干练,精神矍铄的老革命者。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对老头子的整体形象进行描述,然后着重对他的脸部进行特写,从描写的顺序上是——从整体到局部。对于局部的描写从胡子到眼睛——从下到上,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4、牛刀小试

结合之前人物肖像描写的内容以及顺序,对图片中在雨中蹬三轮车的中年男子进行一段人物肖像描写。

5、我们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也不用做到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同学们在进行外貌描写时,常常会就是千人一面。写眼睛不是炯炯有神就是水汪汪的,而且还都是大眼睛,鼻梁都是高高的,脸蛋都是红扑扑的像红苹果,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就太格式化了,脸谱化了,缺乏个性特征,同时也不符合生活真实。所以特征就成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灵魂。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 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分析:

1、第一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背影》,请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2、这几句主要是外貌描写中对衣着方面的描写。

3、父亲的穿着有什么特点?从颜色上,材质上入手。

1、为何是黑色,深青色?当时家中祖母过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我又要与父亲分离。所以这个黑色可以反映出父亲内心的沉重。

2、父亲的穿戴式小帽、布棉袍,而给我的是紫毛大衣,反映出了什么?

父亲对我真挚的关爱。

明确: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注意描写对象的年龄,职业,经济地位,心情等,因为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反映出的是人物的心内世界。

1、再如《台阶》中父亲的形象,这段文字是如何来描写父亲外貌的?

描写了父亲倔强的头颅深埋的膝盖中,头发灰白。通过一个比喻,把失去生机的父亲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2、从这段外貌描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父亲?

沮丧、颓废、衰老的父亲。

3、外貌描写反映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的父亲遭遇了什么?

虽然造好了台阶,却失去了劳动能力,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能力是他的一切。他的内心是无比痛苦的。明确: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我们要学会精细地观察,注意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描写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补充:还可用哪些手法来写人物外貌?

 过路人看到罗敷,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人看到罗敷,脱下帽子戴上纱巾,想引起罗敷的注意;耕地的人竟然忘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忘记了手中的锄,回到家里还因贪看罗敷耽误了活计而相互埋怨。

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用人物对比来表现 用旁人反应来烘托

走下楼梯,远远看见外婆正孤孤单单地站在萧瑟的秋风中,白发和落叶一起飞扬。在空旷的操场上,她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无助与苍老。 在具体环境中点染

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复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 在动静变化中展示

6、实战演练(课堂交流)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以及修辞,可以适当加入符合人物当时心境的合理的想象,再次对这个在雨中踏三轮车的男子写肖像描写。

雨中曲

7、小结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所以生动的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特这,凸显其神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而读者也才能体会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

8、作业

1、搜集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精彩语段。

上一篇:重阳节送给客户的祝福语下一篇:五好班子创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