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问题

2024-07-30

产品质量问题(通用6篇)

篇1:产品质量问题

第三季度,在省局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情况,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采取监督抽查的方式,重点对建材、农资、日用消费品等工业产品进行监督检查,促进了全州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现将我州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第三季度,xxxxxxxx工业产品质量状况稳中向好,没有出现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的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全州工业企业1000多家,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39家40张证书(其中,水泥 7家7张证书,人造板6家6张证书,溶解乙炔3家3张证书,复混肥4家4张证书,磷肥3家3张证书,碳化钙2家2张证书,钛及钛合金加工1家1张证书,钢筋混凝土排水管7家7张证书,钢筋1家1张证书,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5家6张证书)。第三季度,我州开展了对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3大类11种产品的监督抽查,涉及101家企业109批次产品,合格91家99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为90.08%。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1、省级监督抽查第三季度对我州荤腥混凝土电配装眼镜2大类2种产品进行省级监督抽查,其中合格产品2种,占抽查产品种数100 %。 2、州级监督抽查 第三季度,完成了对水泥包装袋、混凝土普通砖、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等3大类9种产品的监督抽查,共抽查了92家企业100批次产品,合格82家企业90批次产品,合格率为90 %。

(二)工业产品质量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三季度不合格产品主要出现在州级监督抽查中,不合格原因分析如下: 1、1个批次的烧结多孔砖不合格。不合格指标是抗压强度和密度等级。不合格原因:一是使用的粘土杂质较多,质量不高;二是煤炭价格上涨,生产者为节省成本,缩短烧制时间;三是工人素质不高,无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未严格执行产品标准,对原料的属性未进行分析,致使砖机出口尺寸控制无法满足最终产品的尺寸偏差要求,加上凭经验对产品进行判断,无科学的方法解决产品尺寸应该控制的允许偏差范围。四是生产设备比较落后,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 2、7个批次的混凝土普通砖不合格。不合格指标是抗冻性和强度等级。不合格原因:生产企业基本属于小作坊,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大多是模仿操作过程而不是学习方法,以致混凝土普通砖达不到质量要求。 3、2个批次的水泥包装袋不合格。不合格指标是物理力学性能(经向、纬向),不合格原因: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在原材料进口上把关不严,工艺过程控制不到位,出厂检验能力差,造成水泥包装袋拉力不够。

三、采取的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采取的工作措施

产品质量不合格后处理工作是质量监督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20第三季度州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我局高度重视,采取四项有力措施,督促帮助抽查不合格企业解决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有效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一是及时向抽查不合格企业通报情况,提高其质量主体责任意识。针对每一份涉及不合格企业的监督抽查报告,在第一时间向企业发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抽查不合格的项目、整改复查的时限和工作要求,使企业对整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帮扶企业整改落实。充分发挥机关科室、技术机构的力量,帮助企业分析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严格落实,指导企业严把生产各环节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避免发生不合格的问题。三是认真组织复查验收。企业整改完成后,根据申请对抽查不合格企业的整改工作进行现场核查和产品复查检验,使复查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四是建立后处理工作档案。将企业整改通知书、企业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企业整改情况验证记录、整改工作现场核查表、企业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报告及复查报告等相关文书和记录进行归档,做到一企一档。

(二)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州已经完成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10家企业的后处理。通过后处理整改工作有效有序的开展,提高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意识,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质量安全隐患和预警分析

从抽查情况看,有少部分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质量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过程控制记录和出厂检验等落实不够。二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工艺操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原材料把关不严,对原材料查验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其他物质带入到成品,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针对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我局拟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领导小组,责成相关部门加强业务协调配合,加大对重点产品的监督力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二是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力度,对量大面广的企业要进行适时跟踪,增加监督抽查频次,严厉打击偷工减料、无证生产情况。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充分发挥质监职能和技术机构技术能力,帮助企业完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和质量体系建设。

五、下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质量发展纲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培训。构建新闻宣传平台,积极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名牌发展战略和质量安全知识。分批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质量负责人逐次开展《质量发展纲要》和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强化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以“进学校、进社区、进市场”等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质量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

(二)深化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获证生产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卡,对巡查和监督检验不合格的企业记入企业不良行为档案,作为制定巡查、监督检验频次和企业年审的重要依据,增强工业生产企业的自律意识;加强对获得质量信用等级企业的巡查回访,督查企业在原材料把关、生产工艺过程关键点控制、出厂检验等方面的自律行为,促进企业质量信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着力提高工业产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一是围绕打击无证生产、假冒伪劣生产的行为,加强与各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惩戒力度;二是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对安全风险性行业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开展重点整治;三是充分发挥产品质量安全特邀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注重联合检查、定期沟通和信息共享,动态掌握区域内生产企业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隐患,预防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篇2:产品质量问题

民品质量问题归零处理方法

1、目的

针对产品在设计、生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的活动。

2、范围

本文适用于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和服务中质量问题归零的处理方式。

3、具体工作流程

归零的具体流程见下图:

3.1提出问题 成立团队

3.1.1将车辆质量问题描述清楚,作为归零的研究项目。

3.1.2确定小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3.1.3初步制定改进计划,拟定任务目标。

3.2 锁定问题掌握现状

3.2.1本阶段的任务是确认问题涉及的深度和广度。

深度:本身问题的时间段、数量段、分布段;

广度:本问题可能影响的/同类的区域――同材料、同工序、同设备、同工艺、同测量系统、同人员等

3.2.2若要解决质量问题,就要从人、机、料、法环等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3.2.3抓住问题的特征,需要调查若干要点,如:时间、地点、问题的种类、问题的特征等等。

3.2.4为防止问题的扩散,基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锁定涉及区域,关闭通道,并作标识。

3.3决策并采取遏制措施

3.3.1遏制行动是纠正不合格现象的临时性措施;

3.3.2对锁定的区域,建立质量阀:对产品采取措施,对过程采取措施,需要时对体系采取措施。

3.3.3对产品的措施:

3.3.3.1对过程不稳定锁定的产品组实施全检;

3.3.3.2过程稳定的同类产品组加严抽样检验;

3.3.3.3对检验的结果实施统计分析,研究数据的分布状态,应注意数据的分层。

3.3.4对过程的`措施:

3.3.4.1首先应识别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接受准则;

3.3.4.2若过程要素已明显偏离设计要求,则对偏差的过程要素实施纠

正行动;

3.3.4.3若过程的原因不清晰,则应暂停该过程的运行;

3.3.4.4收集整理问题组相关的过程记录。

3.3.5对体系的改进

通过质量问题反映出的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加以改进,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4.查明根本原因

3.4.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搜集关于可能原因的全部信息;运用“掌握现状”阶段掌握的信息,剔除已确认无关的因素,重新整理剩下的因素。

3.4.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搜集新的数据或证据,制定计划来确认原因对问题的影响;综合全部调查到的信息,决定主要影响原因;若条件允许,可将问题再现一次。

3.4.3根本原因:基于当前技术水平,组织有能力、有责任管理和控制的质量要素,以满足对顾客的承诺。

3.5.研究并制定纠正措施

3.5.1纠正措施是纠正不合格原因的永久性措施;

3.5.2发挥团队优势,运用头脑风暴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集思广益,研究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初步确定团队可接受的一种方案;

3.5.3团队应预测:采取对策后,尽量不要引起其他质量的问题(即考虑具有负相关的质量特性);

3.5.4纠正措施的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制造可行性、供应链可行性、成本可行性等

3.5.5在可能的条件下对纠正措施展开设计验证活动

3.6.实施并验证纠正措施

3.6.1为确保纠正措施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在实施前,应确认过程要素与质量计划的一致性;

3.6.2应规定验证纠正措施有效性的最小生产单元数;

3.6.3记录有效的过程要素与事件;

3.6.4验证纠正措施有效性的最佳方法:质量特性的初始能力研究。

3.6.5验证质量特性的纠正措施,需要时应验证相关的可靠性指标。

3.7确定并实施预防措施

3.7.1实施标准化的作业,防止不合格及其原因的再发生。

3.7.2将本次纠正措施的经验运用在同类区域中,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

3.8总结

总结归零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归零工作的再认识,不断对以往问题归零的过程和结果重新进行梳理,不断反思以往问题归零的充分性和彻底性,持续改进,促进归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共性问题解决能力。加强对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问题的发生规律,清理出原来认识不到或认识不充分的环节,通过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试验能力。

4.评审

4.1成立评审小组对整个工作流程评审工作。

4.2评审小组的组成:由公司分管副总为小组负责人,成员由质量部部长、设计部部长、工艺部部长、外协采购部长、售后服务部部长、生产部部长、

生产车间主任及各相关问题公关小组人员组成。

篇3:产品质量监督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对策

1 产品质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权利指责不确定, 职责杂乱

第一, 在国内的商品监管程序中, 品质监管作业大多包含很多机构, 因为机构的繁琐, 在品质监管的程序中一般会存在监管范畴不确定、职责不确定的现象, 妨碍监管作业的开展。第二, 行政机构间相互抵制、推脱现象经常发生, 妨碍区域制造品质监管作业的顺利进行;第三, 行政机构间的职责杂乱。因为机构的繁杂, 导致了机构职责的杂乱, 一些要管的地方缺少有关机构去管制, 不应该管的却管制杂乱, 导致了商品品质监管作业不能够正常进行, 降低了商品品质监管制度的执行力, 妨碍商品品质作业的正常进行以及发展。

1.2 商品品质监管困难

三鹿奶粉事故就反应出国内商品品质监管具有着品质监管机构权力职责不明确、惩罚较轻以及品质监管形式的单一性, 品质监管也就愈来愈困难。第一, 商品品质水准太低。经过有关资料证实, 一些制造商达到标准的商品, 在有关品质监管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差不多有百分之三不达标, 这一部分导致了消费者权利受到威胁, 并且加大了品质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第二, 造假行为猖狂。有关机构在商品检查过程中, 每年都会检查出许多造假商品, 很多违法事故源源不断, 打假的工作十分艰巨。

1.3 商品品质评估系统不完善

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商品品质评估系统很难完成自我改革, 消费者的利益受到威胁。尽管现在的检查措施越来越发达, 不过在现在实施的制度下, 针对消费者来讲, 因为安全导致的破坏要比适应性导致的破坏大。并且, 针对商品没有建立评估系统。在商品品质检查程序中, 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断, 必须强制性规范, 制造商能够为其商品达到规范而开展辩论, 对此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的策略分析

2.1 创建以及完善品质监管制度

现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杂乱以及行政监督制度的不足, 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商品监督机构的监督手段不达标, 监督能力。针对这种状况, 品质监督制度要进行增强。第一, 在商品检查程序中使用合理的检查监管方式, 创建健全的合理的垂直监督系统, 确定不一样机构之间的权利范畴, 确保权利指责确定;第二, 行政主管机构要做到有权利一定要监管, 违规一定要追究的准则, 贯彻落实监管机构的职权, 确保商品监管作业的健康开展;第三, 对于现在监督法律法规的落后, 政府有关机构要赶紧改善以及健全监管法律, 对于行政过失一定要严厉追究, 增强事前预防, 确保商品品质监管作业的切实有用开展。

2.2 增强商品品质认证以及监督

在现在社会, 政府要增强改善以及健全商品品质认证、品质系统认证组织, 增强品质监督;并且, 要主动改善有关的法律条文, 增强政府对品质认证等媒介的有关教导以及监管。随着国内检查市场的开放, 政府主要进行对策辅助, 优秀服务, 增强对检查部门的监督, 更多的国际知名商品品质检查部门引入到国内检查市场中, 国内的检查部门要在新环境下, 增强本身管制, 增强市场挑战力, 持续提升商品品质监管水准。还有, 有关品质监督机构创建一整台健全的检查系统, 确保监管作业的顺利开展, 进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利并且提升商业价值, 充分施展社会监管制度的影响。

2.3 不断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的监管

在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 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在产品监督运行系统中, 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应该是独立的。首先, 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机构与企业、科研院所相分离, 保证各自的独立性, 相互不能干扰, 独自开展技术监督, 从而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准确无误。其次, 要保证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的非营利性。在产品监督检验过程中, 监督检验机构可以通过承担国家检验工作, 接受社会相关部门的捐助来保证部门的运转, 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最后, 杜绝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如果有些检验结构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 要及时转变为第三方组织, 要彻底与企业脱离联系, 实现自身的独立, 保证监督工作的合理运行。

2.4 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产品检验方法

在产品质量监督过程中, 采取科学先进的检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 产品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统一监督检查、定期监督检查和监督检查。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产品监督检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 相关质量监督部门应该把三种检验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用质监部门统一监督检查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整治, 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 质监部门应该加大对产品的监控和惩治力度, 采用暗访、跟踪等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2.5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首先,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坚持“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的相应规定, 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 保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其次, 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能。法律监督一般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相关部门要把三者有效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出法律监督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功能, 保证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的构建, 使违法操作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严惩;最后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从实质上保障公平, 政府应适当更多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对企业采取严格责任原则, 加大惩治的力度, 一切依法办事,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3 结束语

商品品质监管是我国为了维护消费者权利, 推动单位增强品质管制, 确保商品品质而让商品监管部门、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根据措施规范对商品的品质开展审核、评估以及判断。也就是监管部分按时从单位销售商的商品中抽样, 开展检验。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 我们要创建市场经济思想, 用完善的思想来探索以及搞好商品品质监管作业, 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持续的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以及发展。品质监督机构要增强商品品质监管管制, 改善监督形式, 为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下关键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文晴.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的卫士-走进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J].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8 (1) .

[2]陈文.简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标准化报道, 2001.

[3]周东泉.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体制性缺失与对策性思考[J].工程质量, 2005.

[4]袁润成, 纪朝凤, 胡成亮.产品标准与产品质量监督的关系[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3.

篇4:产品质量问题的动态博弈分析

[关键词] 假冒伪劣商品动态博弈KMRW声誉模型

一、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行为,其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从假酒、苏丹红事件、红心鸭蛋问题甚至到一些国际著名企业的造假,这些现象不仅没有随着一轮轮的打假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市场诚信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制造商选择生产正规产品还是生产假冒产品,实质上是生产者、消费者在一定外部制度条件下各自理性行为的博弈结果。本文运用KMRW模型对此加以分析,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模型的初步建立——重复博弈模型

1.基本假设

(1)博弈的局中人只有两个——卖方(生产者)和买方(消费者),博弈双方都是经济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

(2)各个博弈方的策略空间:生产者的策略空间为生产优质产品或是劣质产品;消费者的策略空间为选择买或是不买。

(3)假定生产优质品和劣质品的生产成本分别为Cg和Cb(Cg>Cb≥0),而如果消费者购买产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效用为Ug>0(买到的是优质品)或Ub≤0(买到的是劣品),R为企业的销售收益,于是有如下的支付矩阵:

由于在一次博弈中,劣质品总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R-Cg<R-Cb),所以制造商肯定会选择生产劣品,而消费者对劣品不购买而只买优质品,这样就不存在一个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但市场活动是延续的,交易是重复进行的,消费者在吃亏上当后会对生产者的信誉产生怀疑,导致生产者卖不出产品而不得不倒闭。所以我们可以建立重复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2.重复博弈模型

重复博弈可以分为有限重复博弈和无限重复博弈。在商品生产的有限重复博弈中,生产者在每一阶段的策略组合都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这也就是所谓的“连锁店悖论”,产品质量仍然无法保障。

在无限重复博弈中,消费者可采用一种触发策略(tit-for-tat),即消费者在买到优质品后在下一次交易中继续选择买;如果买到的是劣品,就不再买该家厂商的产品。

设贴现因子δ(0<δ<1),则生产者生产优质品的收益为:

(R-Cg)+δ(R-Cg)+δ2(R-Cg)+……=(R-Cg)/(1-δ);

而厂商生产劣质品的收益为:

(R-Cb)+(-Cb)+(-Cb)+……= R-

当(R-Cg)/(1-δ)>R-时,厂家会一直选择做诚信企业,即当δ→1时,(优质品,购买)就成为行为主体的帕累托最优战略组合。

三、博弈模型的改进——KMRW 声誉模型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博弈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生产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诚信度等,即不能分清生产者是提供高质量产品还是提供假冒伪劣产品;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其生产优质品还是假冒品关键是对消费者关于产品品牌质量识别情况及相应行动的推测。

1.假定

消费者认为生产者有两种可能类型——信誉高的企业和“机会主义”企业。信誉高的企业从来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机会主义”企业有兴趣为长远利益假装是好企业,树立一个只生产优质品的声誉;消费者可以通过已经购买的产品质量来推断企业类型和修正原有认识,一旦消费者上过当之后就会认为企业是“坏企业”,在理性预期下,不会再买该家企业的产品,甚至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因此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主要讨论在什么条件下“机会主义”企业会一直保持诚信下去。

这里同时也假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识别能力和行动都有差别,生产者并不知道每位消费者的具体类型,而只是知道其类型概率。于是将模型修改为以下扩展式,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问题。

2.模型分析

其中,P、(1-P)代表消费者认为生产者类型的概率,而б1表示生产者对于消费者识别能力类型及行为类型的概率判断;F为生产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时可能支付的赔偿;Cg、Cb分别是生产者生产优质品、劣品的成本;Ct是消费者投诉成本。

为求解“机会主义”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将选择不生产假冒产品,我们主要考虑生产者两个阶段(T-1期和T期)模型解:

后验概率:t+1阶段,消费者认为企业是信誉好的企业概率,(其中q=0表示“机会主义”企业t期生产劣品,则q=1表企业第t期生产优质品,Pt表消费者认为企业t期是诚信企业概率)

即说明,当“机会主义”企业第t期生产了劣品,消费者在t+1期修正其后验概率,将认定该企业就是制假企业。

说明如果“机会主义”企业第t期生产了优质品,就会提高其好声誉。

在T阶段,建立生产优质产品的声誉已没有意义,“机会主义”企业最优选择是生产劣品,期望收益为Et(q=0)

如果在T-1阶段生产劣品,这时消费者将用后验概率修正其对制假企业本来面目的判断,期望收益为:

四、 对策研究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市场的治理,关键是提高制假成本Cb值和赔偿额F,从而缩小制假企业的利润空间,直至无利可图。在这里我们把制假成本Cb理解为制假企业的全部成本,既包括生产、流通和销售费用,也包括事后被追究责任或索赔等要付出的代价,那么加大政府对假冒伪劣品的打击力度,就能够显著提高Cb的水平。同时,我们也扩展赔偿额F的含义,将其划分为F1受政府惩罚的代价和F2受社会惩罚的代价(如新闻媒介披露后制假企业因产品滞销而倒闭)。由此可见,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从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探讨一些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措施:

1.政府运用行政与法律等手段加大对制假的监管与处罚力度

目前在我国查处伪劣产品案件中,大部分地方以罚代刑,制假者并未大伤元气,打假行动过后制假行为又会“死灰复燃”,使打击假冒伪劣的行动陷入“制假——罚款——更多的制假”的恶性循环。所以,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对假冒伪劣品生产厂商处罚的相关法律,加重对制假和售假的量刑程度,增加制假企业的F1代价,使制假企业不再有利可图。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披露假冒伪劣信息,使社会惩罚F2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

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地方、行业杂志和报纸、网络技术等渠道,披露制假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并定期更新,同时向消费者宣传有关判断真伪消费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制假企业的成本Cb,还提高了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能力。当社会上无人去购买、使用假冒伪劣商品,那么,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同时,也要加大普法教育与降低投诉成本,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许多消费者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因为商品涉及的金额小不值得投诉或是投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放弃了维权,这些消费惰性都为假冒伪劣品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3.对于诚信企业本身来说,可以通过“昂贵的承诺”使自己与制假企业区分开来

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买卖双方有关产品信息的不对称,制假者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制造混同均衡,使得消费者在信息不完美情况下无法辨别真伪。为此,诚信企业可通过非价格的信息传递手段,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其判断、辨别真伪商品的能力。

“昂贵的承诺”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将使诚信企业达到分离均衡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地把诚信企业与假冒伪劣企业区分开来。诚信企业进行“昂贵的承诺”主要手段是对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质量承诺,包括对自己销售的商品实行包退、包换、包赔制度,承诺双倍赔偿甚至“假一罚十”等,这些承诺当然不是信口开河的,一旦所销售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卖方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

以上是关于假冒伪劣现象的一些思考。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前进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法制威慑的加强,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客观而认真地分析原因,全社会同心协力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假冒伪劣商品一定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田军:小商品市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5,(7):91-93

[2]任坤秀:打假中的经济学与博弈论解释[J].上海管理科学,2002,(3):8-9

[3]郑强国李秉龙:假冒伪劣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10):32-33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篇5:产品质量问题的文章

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是因买卖合同质量产生争议而提起的诉讼,即买受人认为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而提起的诉讼,在此种诉讼中,原告一方当事人即为合同的买受人一方;而被告则为合同的出卖人一方。

(一)买卖合同标的物质量标准的确定规范

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程度。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优劣直接影响买受人能否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是司法实务中出现较多的纠纷类型。根据《合同法》第153条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交付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这是出卖人在买卖合同担负的主要义务之一,在法学理论中表述为出卖人的质量瑕疵担保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依以下原则确定判断买卖合同标的物是否合格的标准:

1.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标的物的质量标准,只要该约定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即可以按当事人约定的标准判断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要求。

2.当事人对合同标的物的质量标准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可以按照买卖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3.当事人就有关标的物的质量标准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然不能确定的,则依《合同法》第62条第1项的规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这也是与《民法通则》以及以往的合同法律规定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合同法》对标的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与其他国家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其他国家法律规定中一般是要求合同标的物应当符合通常使用目的和其他特定目的来确定的。而我国《合同法》则是首先要求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时,才按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这里的“通常标准”应与国际公约以及国外法律作相同的解释,即符合中等品质的要求。

4.出卖人的说明构成对标的物的明示保证。说明是指出卖人向买受人所作的关于标的物的构造、性能、特征、功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陈述。出卖人在出卖标的物时,往往会通过产品介绍、产品说明书等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对标的物的品质进行说明,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但出卖人提供了有关标的物的质量说明的,该说明即构成出卖人对标的物品质的明示担保,如果实际交付的标的物与该说明不符,即属于交付标的物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二)标的物质量瑕疵的表现及认定

所谓质量瑕疵,又称品质瑕疵、物的瑕疵,是指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不符合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标准,或者法律规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通常标准和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的情况。质量瑕疵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标的物的外观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标准或者依法确定的标准,即标的物的表面瑕疵,通常是指标的物的外观、品种、型号、规格、花色等方面的瑕疵,对于表面瑕疵,买受人一般情况下无须通过特殊的检验就可以发现。

2.标的物的内在瑕疵,即标的物的内在质量不符合要求。对于标的物的内在瑕疵,则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检验或者使用才能够发现。

3.标的物的包装瑕疵,即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的包装不符合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合同法》第156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包装方式交付标的物;对包装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装,没有通用方式的,应当采取足以保护标的物的包装方式。对于“足以保护标的物”的推定,应当理解为出卖人须以使用标的物损耗最小、安全、实用的方式包装标的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是包装是否牢固;其次是包装是否符合运输的要求,特别是不同运输工具的特定要求;再次是包装标志是否符合通用要求等。

(三)质量异议的认定标准

质量异议,又称质量瑕疵通知义务,是指买受人认为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时,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向出卖人发出通知,否则视为标的物质量合格。该通知即为质量异议,该一定期限即为质量异议期限。因此,买受人是否在质量异议期内向出卖人为质量异议的通知,直接影响到买受人所提起的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的审理。质量异议既是买受人的权利,也是买受人的法定义务。根据《合同法》第157条、第158条的规定,我国《合同法》确立的质量异议制度包括两项内容:

1.买受人对标的物质量的检验义务。《合同法》第157条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

在买卖合同中,只有买受人对标的物进行检验之后,才能确定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要求,以决定出卖人是否违反了质量瑕疵担保义务。因此,各国法律基本上都将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检验规定为买受人的一项义务。

关于对合同标的物质量的检验,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关于验货人,买受人应当检验标的物,但并不意味着验货人必然就是买受人,除买受人及其代理人自行验货以外,实践中还存在由买卖双方共同验货,以及由买卖双方指定有关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验货的情形。

②关于检验方法,对标的物质量的检验方法,可以由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也可以不在合同中约定而由检验人以通常的方式进行检验。

③关于检验时间,这是《合同法》规定的买受人检验义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检验时间包含着验货开始的时间以及验货延续的时间两个方面,验货开始的时间一般是在标的物交付之时,由此,检验标的物的开始时间一般有:出厂时验货、装运前验货、装运时验货、卸货时验货、在买受人营业地验货等。关于验货延续的时间,参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8条第1款的规定,买受人必须按实际情况可行的最短时间内检验货物或由他人检验货物。而其中实际情形可行的最短时间主要是根据货物的性质、交易的情况和贸易惯例决定。我国《合同法》第157条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的,应当及时检验。所以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检验的合理期限,我们认为,根据《合同法》规定的精神,结合司法实践,可以从表现瑕疵与内在瑕疵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对比较容易发现的表面瑕疵,买受人须按标的物的性质,依通常的程序,从速检验其所受领的标的物;对内在瑕疵,应按标的物的性质、买卖合同的种类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不能立即发现的瑕疵,依我国《合同法》第158条的规定,其检验期最长也不得超过2年。

④关于验货地点,一般而言,验货地点是在标的物的交付地。但是也允许当事人对验货地点作出特别约定。

⑤关于验货费用,如果合同中已经有明确约定的,应按合同约定处理。如果合同中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如果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合格的,则检验费用由买受人承担;如果标的物的质量经检验不合格的,则应由出卖人承担。

2.买受人对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义务。根据《合同法》第158条的规定,买受人发现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的,应在质量异议期限内履行通知义务,在质量异议期内未通知出卖人的,买受人将会失去请求出卖人承担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权利。结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应当作如下认定:

①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提出质量异议。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有标的物的质量检验期的,买受人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即如果当事人之间对检验期间有约定的,依照合同自由原则,自应适用当事人的约定。

②未约定检验期间的,为买受人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质量瑕疵的合理期间内提出质量异议。这是与各国的立法相一致的。所谓合理期间,是指买受人对标的物进行正常检验以及通知出卖人所必需的时间。它包括两个时间—发现瑕疵所需时间和进行瑕疵通知所需时间。区分瑕疵的不同情况,对于表面瑕疵,即存在于物的表面,无需专门检验,从标的物外观或凭买受人的生活经验就能发现的瑕疵,从买受人受领标的物时即应通知;如一时不能通知的,在能够通知时应立即通知;另外对于属于包装好的标的物,需要开包后才能发现表现瑕疵,买受人对开包后发现数量或者表现质量瑕疵的,应在开包后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无论如何,买受人间隔较长时间才通知的,视为怠于通知。如出卖人数次催要货款,买受人未通知,直至出卖人向法院起诉才通知的,视为标的物没有质量瑕疵。

而对于内在瑕疵或者隐蔽瑕疵,即存在于物的内部,需经使用或专门测试才能发现的瑕疵,买受人应在发现后的合理期间内及时通知出卖人。对于“合理期间”的确定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可以结合“怠于通知”进行理解,即一般要求买受人在发现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时应当立即通知出卖人,但是如买受人一时不能为相关通知的,在能为通知时应当立即通知;如果发现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时,放任不管,不以为意,相隔较长一段时间才为通知的,可以视为怠于通知。

③未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最长法定期限为两年。不论标的物的质量存在表面瑕疵,还是隐蔽瑕疵,买受人自收到标的物之日起两年内未提出质量异议的,法律视为标的物没有质量瑕疵,买受人无权提出质量异议。此条规定的2年期间,一般认为是诉讼时效期间,即无论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数量是否短少、质量是否存在瑕疵,经过2年后,买受人即丧失对出卖人的请求权。《合同法》的这一规定也是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9条的规定相一致的。①我国《合同法》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瑕疵的主张规定2年的诉讼时效的原因是,现代经济流转速度快、数量大,不应使买卖双方的关系长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而质量瑕疵担保责任是纯为买受人利益而设定的,为平衡双方利益,自然应对买受人的权利作一定的限制。

④有质量保证期的,应在质量保证期内提出质量异议。根据《合同法》第158条的规定,如出卖人对标的物的质量定有质量保证期的,适用质量保证期为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最长期限,而可以不受2年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如国家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对标的物进行包修、包换、包退的标的物,在其保证期内,卖方必须承担质量瑕疵责任。《合同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在于:如果质量保证期是由国家规定的,当事人自然不得作变更,该质量保证期即当然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如果质量保证期是由出卖人承诺的,则买受人在这种情况下购买标的物,即意味着同意该承诺,此时质量保证期即为买卖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期条款,当事人自然应当遵守。而质量保证期可能长于《合同法》第158条所规定的2年诉讼时效期间,也可能短于2年,我们认为,只要约定有质量保证期的,均应按质量保证期确定质量异议的最长期限,而不适用《合同法》规定的最长期限即2年的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⑤质量异议期限的例外。《合同法》第158条第3款规定,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不受前两款规定的通知时间的限制。法律之所以作出此种例外的规定,是因为如果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交付的标的物数量短少或者质量存在瑕疵的,此时出卖人主观上即存在恶意或者重大过失,为平衡双方利益,自然不应保护出卖人。

3.对买受人提出通知的形式要求

所谓通知,是指买受人向出卖人具体指明瑕疵之所在,在审判实践中也称之为质量异议。通知并非要式行为,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均无不可,无须特别方式,但是为便于证明,最好应用书面形式。对通知的内容,结合审判实践,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要求,即买受人提出的关于标的物存在质量问题的通知,应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通知应当具体指明标的物瑕疵之所在,如机器设备无法正常运转或者运转速度达不到要求,而不能仅仅使用一般性的描述词语,如“货物质量差”、“质量不好”、“有瑕疵”等等,如果买受人未指明标的物存在的具体质量瑕疵,则可以认定该通知不具备质量异议的效力,视为没有提出。其二,买受人表示不承认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符合质量要求,如果质量的瑕疵表现为数种时,应当分别通知,或者一一列明后一并通知出卖人,否则买受人就其未通知的部分瑕疵丧失请求权。

(四)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的审理确认规范

对于买受人以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首先对买受人是否在规定期限内向出卖人为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进行审理,经审理认为买受人没有能够在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出卖人为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的,则依法应当确认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视为合格,一般情况下应当驳回买受人的诉讼请求。

对于买受人在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期限内为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且该通知的内容与形式符合通常要求的,即在审理过程中需要查明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瑕疵。对于此问题的查明与确认一般应通过以下步骤解决:

1.双方当事人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已经对标的物的质量瑕疵作出确认,且对该标的物的具体质量瑕疵有一致认识,只是对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质量瑕疵责任有争议的,可以直接认定该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

2.双方当事人虽然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均确认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但对瑕疵的具体内容有争议,且影响到出卖人质量瑕疵责任的具体承担形式确定的,如果可以由法官对具体的质量瑕疵进行直接认定的,可以直接认定。

3.如果双方对标的物的具体瑕疵有争议且法官又不能直接作出判断的,或者对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瑕疵有争议的,不能由法院直接作出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瑕疵的认定,而应向买受人释明,由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出质量鉴定的申请,由法院委托有关质量鉴定机构对标的物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专业鉴定。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第25条第2款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五)出卖人质量瑕疵责任的具体承担

出卖人违反质量瑕疵担保义务的,应当承担质量瑕疵责任。根据《合同法》第155条规定,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买受人可以依照《合同法》第111条的规定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即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可以根据标的物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选择请求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如果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其他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因此,出卖人承担的质量瑕疵责任具体包括:

1.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确定方法。如果合同中对出卖人违约责任有约定的,买受人可以按合同约定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在行使这些权利时,需要注意《合同法》第112条、第113条、第114条等相关规定的适用。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责任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予以明确,首先由当事人对违反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违约责任形式内容进行补充协商,如果协商不成的,应当依照合同的有关条款以及交易习惯进行补充。如果适用《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后仍然不能确定出卖人的违约责任形式和内容的,则适用《合同法》第111条所规定的具体违约责任形式及内容。

2.出卖人依《合同法》第111条规定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具体形式 修理。当标的物可以修理,且修理并不影响标的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应当首先考虑由出卖人对标的物进行修理。如买受人自行修理的,其修理费用也应由出卖人负担。各国法律一般都没有规定出卖人的这一责任形式,因为出卖人常常不是标的物的生产者,无法承担修理义务,在标的物有质量瑕疵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规定出卖人的除去质量瑕疵的义务。但是我国法律则规定出卖人应承担除去标的物质量瑕疵的义务,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我国目前的商品流通机制及产品维修的网点来看,规定出卖人的这一义务是必要的,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更换。这一义务对应于国外法律所规定的代替给付义务,即标的物如为种类物时,在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的情况下,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另行交付无质量瑕疵的标的物,这是各国法律的一致规定。

重作。一般而言,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违反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一般不会承担重作的责任,重作这一责任形式主要发生于提供服务的合同中,如承揽合同等。重作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买卖合同之中。

退货。退货责任形式一般对应于国外法律所规定的解除合同。国外法律对因质量瑕疵而解除合同的,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般规定仅标的物的质量瑕疵极为显著,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才能解除合同。在我国,依《合同法》的规定,亦应对此作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因为退货就意味着合同的解除,而解除合同自然就应当符合《合同法》第94条第4项关于合同解除条件的规定,即只有在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瑕疵影响到买受人合同目的的实现时,才可以选择适用退货的违约责任形式。

减少价金或者返还应当减少支付的价金。如果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存在质量上的瑕疵,而买受人已经受领标的物,且标的物的质量瑕疵并未达到影响买受人合同目的的实现时,买受人可以请求依据标的物质量瑕疵的程度减少价金,这是各国法律一致的规定。由此,如果买受人同意接受标的物,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标的物的价格应当作合理的变动,也就是司法实践中所指的“按质论价”,其单价和总价款应当适当降低。当买受人请求减少标的物价金的请求成立时,其如果已经向出卖人支付的价金超过了应当支付的价金的,则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向其返还应当减少的标的物的价金。

支付违约金。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对出卖人在交付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的情况下,约定出卖人应当向买受人支付违约金的,买受人在选择适用违约责任形式时,可以同时要求出卖人向其支付违约金。

赔偿损失。依《合同法》第112条的规定,如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质量不符合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要求,造成买受人其他损失的,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赔偿损失。上述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形式中,除违约金责任外,其中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金的责任均不涉及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赔偿损失责任,即使在出卖人承担上述责任时或者过程中,买受人也仍然存在产生损失的客观可能,而这些损失是基于出卖人违反质量瑕疵担保责任这一违约行为而产生的,自然应当由出卖人承担。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出卖人的违约行为给买受人所造成的损失的,买受人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调整,以弥补其所受到的损失。对于该损失,则依《合同法》总则的规定,既包括积极损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特别是在生产设备的买卖合同中,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是此类案件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具体计算详见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裁判标准的一般规范部分的内容。

篇6:产品质量问题道歉信

事件发生后,我公司主动采取召回措施,对该批次产品实施召回。组织专业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排查分析问题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还派出相关人员,就有关问题积极进行协调处理。

我公司深刻认识到,问题涉及企业诚实守信基本原则,危及人民用药安全,性质极其严重。我们一定会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进一步查清问题原因,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和应急处理,进一步加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将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将尽快把情况分析报告和相关处理意见汇报上级药品监管部门。由此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我公司表示真诚道歉。

道歉人:XXX

上一篇:非师范生考取教师证注意事项下一篇:开盘仪式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