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

2024-07-22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通用2篇)

篇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文[2005]358号 【发布日期】2005-08-07 【生效日期】2005-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闽政文[2005]35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八月七日

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省发改委 省经贸委

(二○○五年七月)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若干意见(试行)》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改委《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省水泥工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至2004年底,全省有水泥企业291家,熟料产能2940万吨(水泥产能3528万吨)。其中立窑产能2297万吨,占78.1%;新型干法产能539万吨,仅占18.3%,远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产量2245.34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523.6万吨,仅占23.3%,低于全国平均32.5%的水平。目前我省水泥工业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立窑比例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低,技术落后,能耗物耗大,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建拟建项目多,石灰石矿山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省周边地区水泥工业调整和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必须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努力提高水泥工业市场竞争力。

二、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挤小;积极发展技术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工艺落后的水泥生产线,迅速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实现水泥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泥需求的预测,2010年全省水泥需求量约3800万吨,水泥总产量约3500万吨,不足部分通过省外调入平衡。2010年前每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300-400万吨,每年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200-300万吨。通过发展和调整,到2010年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250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左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积极扶持发展2-3家年产达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骨干水泥企业,提升我省水泥工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2.规模和技术进步目标。新建扩建水泥项目必须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单机生产规模应在日产2500吨及以上熟料,鼓励在有资源、交通运输条件具备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原则上不再建设(包括改扩建)日产2000吨熟料以下的生产线。新建扩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要达到吨水泥电耗小于100度,熟料热耗小于3094千焦/公斤,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吨/人・年以上。2010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40%以上。

3.环境保护标准。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必须达到GB4915-2004《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保障和合理利用原则。今后,凡是新建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有可靠的资源保障,石灰石和硅质原料矿山服务年限不低于20年。新建项目必须有自备矿山,并做好开采规划设计,防止采富弃贫、浪费资源。核准项目时矿山地质工作必须达到详查深度,允许在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合理半径内多个矿山集中向同一项目供矿,但合计储量必须达到合理服务年限要求。

2.坚持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原则。新建项目必须体现科技进步,要把先进可靠的工艺和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避免一味追求节省投资和降低成本,搞低水平建设。环保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投产后要加强监测,避免超标排放。对环保不达标的现有水泥企业,要限期整治,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

3.坚持上大挤小和扶优扶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联合兼并和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培育发展水泥生产大型骨干企业。对列入拟培育扶持的水泥龙头骨干企业,在项目核准、资源保障、土地供应、信贷规模、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4.坚持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建项目布局应综合考虑市场、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因素,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风景名胜区、沿海中心城市的城市规划区,今后一律不得建设熟料生产线或水泥粉磨站。项目布局上要相对集中,优先考虑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形成几个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对于石灰石资源丰富,近中期交通运输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要切实做好石灰石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我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重点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龙岩、三明两市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在全省已探明石灰石储量中,龙岩市占40.95%,三明市占27.61%。其它设区市的部分矿区虽然储量大,但矿体埋藏深,矿区地质复杂,开采量受限制。“十一五”期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充分考虑石灰石资源制约的因素,重点在龙岩,三明两市布局建设一批骨干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考虑市场、交通运输等因素,至2010年在全省新增新型干法水泥1850万吨产能中,大体布局为龙岩市950万吨,三明市700万吨,南平市100万吨,泉州市100万吨。

(二)在石灰石、煤炭资源集中的漳平市、新罗区、永定县、永安市、将乐县,建设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漳平、新罗、永定、永安、将乐等地石灰石资源丰富,也是我省重点产煤区,为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了优越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相对集中建设漳平、新罗、永定、永安、将乐等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至2010年每一基地含已建、在建项目在内的新型干法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300-400万吨以上。

(三)在水泥消费大、增长快、混合材资源丰富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市等沿海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市是我省水泥消费的集中区域,莆田、宁德市水泥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沿海六市粉煤灰、矿渣等混合材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适合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今后使用铁路运输的新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可采用大窑小磨配置,将部分甚至全部粉磨能力移至沿海非城市区。沿海非城市区建设的水泥粉磨站,单线生产能力应达到年粉磨水泥50万吨以上。

(四)将石灰石储量大或资源前景好,近期交通运输条件不理想的地区规划为中远期发展区。

龙岩市的武平县、三明市的明溪、宁化、清流县等地区,石灰石资源前景较好,但远离沿海水泥消费市场,目前交通运输较为不便。因此,将这些地区规划为我省水泥工业中远期发展区,“十一五”期间主要做好石灰石资源保护工作,加大地质勘探力度,提高石灰石资源储量级别,扩大石灰石资源探明储量,作为我省重要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发展后续生产基地。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水泥工业健康发展。

依据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支持发展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严禁新建和扩建立窑(包括立窑扩径改造)及其他工艺落后水泥项目。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建立水泥项目核准协调机制,根据《福建省水泥工业发展建设专项规划》要求,把握好新建和改扩建新型干法水泥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原由设区市和县、区计委(经贸委、外经委)批准建设的水泥和粉磨项目,除已开工建设且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外,须由省发改委或经贸委依市场、资源、技术、环保、交通运输,规划布局、投资方实力等因素重新予以核准。设区市和县、区一律不得再自行核准(审批)新建、改扩建水泥和粉磨项目。优先核准规划中的大型熟料基地内的拟建项目,对建设日产25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的项目,根据省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关于福建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信贷工作的通知》(闽经贸建材〔2004〕985号)规定,可以提供信贷支持。

(二)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加速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我省立窑水泥生产能力大,必须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010年前淘汰窑径3m以下立窑、立波尔窑和湿法窑,依法关停并转年产量低于20万吨的水泥企业。为此,一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重点部位必须使用新型干法水泥,禁止使用立窑水泥。二是严格执行国家GB4915―2004《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达标企业限期整改治理,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环保部门可依法予以坚决关停,质监部门吊销生产许可证。三是立窑企业新建、改扩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必须承诺淘汰企业现有立窑,立窑企业集中的地区新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地方政府应制定淘汰立窑生产能力的计划,淘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新建项目生产能力的30%。四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现有享受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甄别,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应立即取消其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不符合支持发展方向的新建水泥福利企业不再享受福利企业税收政策。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的,财税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废渣利用比例的规定,限制优惠范围,对国家明令禁止和拆除的窑径2.2米以下的立窑生产线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五是银行部门根据国家发改委、人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产业〔2004〕746号)精神,停止向产业政策禁止及限制类水泥项目发放贷款。六是电力主管部门应会同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水泥企业差别电价,进一步提高立窑企业用电价格,拉大与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电价差额。七是工商管理和质监部门要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的水泥企业,禁止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在市场销售。八是鼓励立窑企业与大企业联合重组,由大企业对立窑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改造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或配套水泥粉磨站。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发展。

我省水泥产业集中度低,以粗放经营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鼓励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和新建扩建,做大做强我省水泥工业,争取到2010年形成2~3家年产超过5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加大石灰石资源地质勘探力度,扩大探明资源储量,重视石灰石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开采利用率,严禁乱采滥挖,浪费资源。要改变水泥生产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等先进的技术,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11号 【发布日期】2008-02-01 【生效日期】2008-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等部门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产业化运

营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8]1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二月一日

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的意见

1998年以来,国家共安排我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1项,设计总处理能力97.65万吨/日,总投资20.89亿元。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多次组织进行督促检查,并结合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实施提出明确要求。但从目前17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项目情况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负荷率低;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偏低,运行费用缺口大;污水处理运营单位企业化程度低和配套政策不落实等。我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进一步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全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顺利实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有效促进水体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的相关政策规定,坚持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方向,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建设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

(三)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到2010年底,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兰州市不低于80%),已建成和在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实现正常运营,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与协调。省政府成立由发改、建设、环保、物价、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甘肃省促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促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协调解决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中的重大问题,对建设进展缓慢、建成后不能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下达限期整改通知,责令限期建成验收,投入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主要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工作。省发改部门负责牵头编制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规划,有序推进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并在符合国家投资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进行行业监管,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完善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水质进行监测和监控,针对重点流域的重点市县下达COD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严格考核,稳步推行水体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督促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在2008年年底前安装环保在线监控装置,并与建设部门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处理水质达标情况的随机监控;省物价部门负责督促各市州进一步健全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协调各级物价部门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督促已建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尽快落实到位,参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评估,协调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作及特许经营过程中污水处理费的收取标准;省财政部门负责对国家和省政府安排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并根据国家财政政策和本级财政财力状况,筹措资金并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已实现产业化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或在建污水处理项目配套设施给予一定补助;省审计部门负责协调各级审计部门加大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监督力度,对建设进展缓慢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审计,督促所在地政府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发现截留、挪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资金规范管理和落实到位。

(二)认真落实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要按照补偿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运行维护成本、保本微利及“小步走、走快步”的原则,科学测算和核定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2008年年底前力争将全省污水处理费调整到0?8元/吨左右。各市州在研究调整供水价格时应首先保证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及调整,特别是已建成或在建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市州和县市区,必须在2008年上半年开征;已开征的要制定详细的收费实施办法,加大收费力度和广度,提高收缴率,做到应收尽收。项目所在地政府要将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全额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并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净收益等作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的重要补充,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营。

(三)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运营单位企业化改制,积极推行“供排一体化”经营。现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污水处理项目法人单位,要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企业化改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企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整合现有供排水企业资源,将现有污水处理企业和供水企业合并形成企业集团,经营城市污水处理和供水业务,推行“供排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对不具备专业管理和运营能力的污水处理项目,鼓励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管理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的专业化运营企业承担日常运营和管理,促进污水处理设施的产业化运营。

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符合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投资者或经营者通过公开竞争,获得我省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特许经营权。

三、强化政府责任,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促进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靠实责任,努力工作,抓好落实。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政府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把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作为实现节能减排和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节能减排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明确污水处理工程COD削减指标,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到人。各级政府特别是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及时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运行费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具体指导协调当地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并按季度向省促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情况。

要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开曝光、行政处罚和制裁相结合的责任监督体系。对污水处理项目不能按计划建成或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的,项目所在地不得新建城市道路、休闲广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投资主管部门暂停审批、核准和申报相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污水处理项目投入运行后,除正常的停机检修外,不得擅自停运。

省发改委

省建设厅

省环保局

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

省审计厅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上一篇: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下一篇:出国单位介绍信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