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地震应急预案

2024-07-30

预防地震应急预案(通用6篇)

篇1:预防地震应急预案

山煤集团左权鑫顺煤业预防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保证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能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准备工作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减少煤矿企业人员伤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地震应急工作实行矿长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现成立鑫顺煤业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本校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以下职能机构,负责各项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鑫顺煤业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于斌全 矿 长 副组长:王桂生 总工

金铭玉 副矿长 孛国珍 副矿长 冯希宏 副矿长 贾海斌 副矿长

成 员:王风云 李永胜 崔季平魏素青 巨少卿 苏瑞红

职 责:协调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工作,根据地震趋势和上级要求,确定应急工作方案;拟定抗震救灾方案,提出具体措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矿调度室(办公室电话:8627318)主 任:崔季平

成 员:宋何清 姬志国 李仁旺 郭彦生 职 责:

(1)震前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企业职工及家属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震后搞好救灾宣传。

(2)迅速了解、收集我矿震情、灾情,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3)负责与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上报矿抗震救灾情况,向矿防震领导小组报告上级意图,通报有关部门应急机构抗震救灾行动情况、协调本矿与上级有关部门应急机构行动方案,了解、汇总应急工作进展情况,传达领导小组指示。

(4)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办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5)各部门救灾工作的协调、调度,对内对外联络。办公室设五个工作组 1.信息宣传组

组 长:李永胜 成 员:张建伟 张忠厚

职 责:负责接收上级地震预报,收集汇总灾情情况,搞好煤矿抗震救灾宣传报道。

2.抢险组 组 长:张占红

成 员:各部部长 各班班长,职 责:打开办公楼内的安全通道,组织职工安全撤离,防止职工在楼道内的拥堵、踩踏事件的发生;尽快疏散职工到煤场或野外,做好职工的情绪抚慰和安定工作;清点伤员人数。负责率领组员抢救被压埋人员,以及职工重要财产的抢救工作,尽力把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3.后勤保障组 组 长:翟桂元 成 员:总务处成员

职 责:负责做好震后的一切善后工作;做好通电、通水的保障工作;做好临时避震场地的选址工作。负责交通管理,车辆调度,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送,确保矿区交通畅通和对外联络交通的保障。地震信息及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指示的快速传递,做好震后通信线路及设备的抢修,确保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实施。保障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调运、分配,职工与家属生活必需品及其他救灾物品的配给与发放。

4.安全保卫组 组 长:范建红 成 员:矿部保卫人员

职 责:负责办公区、宿舍区的消防及社会治安,维护矿区秩序;重要设施的安全保卫;负责矿区、生活区职工的避震疏散和震后灾民的安置工作。

5.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组 长:王风云 成 员:各部部长

职 责:震前负责组建足够的医疗救护队伍,制定切实的医疗救护与防疫方案,做好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应急准备;震后组织现场救护、安置伤员,做好死亡人员处理和环境的消、杀、灭工作,预防传染病蔓延。

二、地震前的防震控制措施

1、做好宣传教育

加强煤矿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采用墙报、广播、集团网、观看展览、收看专题片等形式进行积极教育,提高职工的避震、自救能力。

2、加强企业管理

(1)建立健全企业抗震救灾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完善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并落实煤矿救灾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2)加强办公楼楼梯拥挤安全工作的管理,加强职工出入楼道的监督管理,对职工集体出入楼梯,应做到秩序井然,要明确不同楼层的出入楼道和方向。严禁职工在楼道内推搡、打闹,培养职工在地震应急状态下的良好行为规范。

(3)认真做好煤矿建筑设施、电气设备、易燃易爆物品、食堂、职工宿舍、等一切可能形成安全隐患的场所、物品的安全防范工作,对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设施、设备要限期维修、更新,对一时不能及时维修、更新的应加设警示标志,严重的要设立隔离区,严禁任何闲杂人员进入。

(4)加强煤矿火工品的防震安全管理,对火工品应做到专人负责,严格管理。对火工品的存放、使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物品的安全存放、使用标准进行存放、使用,严禁违章操作。

(5)加强对煤矿压力容器的防震安全使用管理,对煤矿烧热水的锅炉压力容器应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6)加强煤矿办公场所、宿舍区、井下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

三、具体疏散路线如下:

(一)职工宿舍

1-3排各排按次序往西边煤场撤离,井下以及井口的职工往南面煤场空旷地带撤离。

(二)食堂

往办公区院空旷地带撤离。

(三)办公楼

1—3层一次往办公院空旷地带撤离。

四、加强监督检查

(1)建立健全抗震救灾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坚持煤矿与各部门自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检查与追究责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防震工作检查落实登记制度,各相关责任部门对上级部门及本单位的检查、自查要有记录。

(2)建立和完善煤矿消防安全、建筑设施安全、化学用品安全、压力容器安全及教室、食堂、宿室等密集场所的定期检查制度。

(3)加强房屋和消防器材的定期检查,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好和消防通道的畅通。

4、加强值班,保证办公电话和有关人员的通讯工具畅通。

5、在发现地震征兆或接到上级部门临震预报时,属于工作时间内的,要立即组织职工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职工到安全地带,如煤场、篮球场。属于工作时间外的,各抗震人员必须在20分钟内到岗,加强值班,做好警戒,并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组织职工进行疏散。

五、地震发生后的抢险和救护工作

1、在发生地震时,属于工作时间内的,要立即组织职工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职工到安全地带,如煤场、篮球场、野外等。职工正在上班,在岗部长必须坚守岗位,组织职工采取科学方式进行避震。震后,部长要立即组织职工有秩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属于工作时间外的,各抗震人员必须在20分钟内到岗,组织力量,进行抗震救灾。主要抢救未能及时撤离而被困在建筑物或被埋压的职工,同时设法搬运出已储备的各类抗震物资。

2、加强联系,迅速报告。各抗震防灾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抗震的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与煤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取得联系,以便确保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对已被撤离危险区和抢救出的职工要尽量保证对他们的物质供应。对受伤的职工要做好抢救工作,并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煤矿的防疫工作。同时要组织煤矿财务、化学用品、压力容器的安全保卫工作,并立即切断电源,对可能继续引发安全事故的设施,要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处理。对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

4、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保证矿区内安全。重点保护好电话、水源、物资供应仓库、档案室、易燃易爆、和贵重物品。在局势为平稳情况下,坚决杜绝矿外人员入矿到疏散地找人,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一切不法行为。

六、震后的主要工作

1、震后,抗震防灾队要在煤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努力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2、进行震害调查,分析震害损失,记录地震第一手材料,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为今后恢复重建、抗震防灾的依据。

山煤集团左权鑫顺煤业

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

| 打印本页 |

篇2:预防地震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地震事件或周边地区地震对本镇造成影响的地震事件的应对处置。

3.地震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条件

3.1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波及本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2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本镇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或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本镇有感时,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3.3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镇境内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启动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二、组织机构

成立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成立后,镇抗震救灾先期处置工作结束。镇抗震救灾指

挥部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三、主要职责

(一)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运作,召开指挥部会议,部署抗震救灾任务,开展地震应急先期处置。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灾情收集与上报

分管民政的镇领导负责灾情收集与上报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

(1)开展人员伤亡数量、地震灾区范围、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等调查;

(2)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社会影响和地质灾害等调查;

(3)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镇指挥部报告一次。

2.抢险救灾

镇长或党委副书记负责人员抢救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尹曙亮、刘殿如等赶赴灾区各村(居)。

(1)组织救援人员搜索营救被困群众,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配合上级救援队伍开展抢救工作。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上报,并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3.伤员救治

分管医疗卫生的镇领导负责伤员救治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孙刚、胡雪等赶赴镇卫生院和震区医疗点。

(1)组织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视情况需要,在人员伤亡集中的村(居)设置医疗救护点;

(2)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提出请求支援方案。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4.治安维护

分管治安的镇领导负责治安维护工作。地震发生后,立即带领石成喜、郑标等,组织派出所公安民警和骨干民兵分组行动。

(1)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震区社会秩序维护工作;

(2)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3)做好党政机关、水电设施、银行等重点目标保护工作。

5.宣传报道

分管宣传的镇领导负责,孙明军、孙志宇等共同参加,做好震后的宣传报道工作。

(1)通过各种手段动员全镇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迅速与县地震部门取得联系,了解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按照上级统一口径,及时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3)做好舆情收集分析,每隔1小时通过电话或通讯软件等向乡(镇)

指挥部报告一次,如有负面舆情,立即报告;

(4)配合上级做好媒体接待和社会各界来访工作。

6.综合保障

镇分管政工领导负责地震应急保障工作,李磊、邵坤等协助。

(1)做好全镇应急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

(2)做好上级救灾人员接洽工作,协助安排办公、食宿、向导等相关事宜。

(3)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二)有感地震应急响应

有感地震发生后,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职责是:

1.尽快收集震情、社情信息,上报县政府;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3.协助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科学考察等。

(三)地震谣传事件应急响应

当本辖区内或邻镇出现地震谣传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时,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迅速收集掌握谣传范围、内容等基本信息,上报县政府及县地震局,协助上级公安、宣传、地震等部门做好谣言传播来源调查和宣传辟谣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时,我镇地震应急结束。

五、其他事项

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党委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发布并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为提高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2.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二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学校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根据地震灾害的伤亡程度、损失大小、影响范围和应急资源等因素,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学校应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

(二)以人为本,快速反应。

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要确保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保障师生安全是防震减灾的首要任务。地震应急时,要优先开展抢救生命、满足师生基本需求的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伤亡。

(三)分工负责,协调应对。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学校各处室室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协调相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共同做好学校地震应急和救灾工作。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1、领导小组

指挥长:(校长)

副指挥长:

成员:在地震发生前后所有在场、在校的教职工、班主任和课任教师。

各处负责同志及班主任为小组成员,校务办公室兼防震减灾办公室,校长室为指挥部,康文金同志任联络员。

2、主要职责

(1)震前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学校师生及家属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震后搞好救灾宣传。

(2)迅速了解、收集我校震情、灾情,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3)负责与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上报校抗震救灾情况,向校防震领导小组报告上级意图,通报有关部门应急机构抗震救灾行动情况、协调本校与上级有关部门应急机构行动方案,了解、汇总应急工作进展情况,传达领导小组指示。

(4)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办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5)各部门救灾工作的协调、调度,对内对外联络。

二、防震减灾办公室设三个组

1.治安消防组

长:

成员:各处室安全消防员、门卫

职责:负责校内的消防及社会治安,维护校区秩序;重要设施的安全保

卫;打击抢劫学校财产、人民的财产及其他犯罪活动。负责校区学生和教职工的避震疏散和震后灾民的安置工作,2.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组长:

成员:校医全体工作人员政教处职员、宿舍管理员

职责:震前负责组建足够的医疗救护队伍,制定切实的医疗救护与防疫方案,做好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应急准备;震后组织现场救护、安置伤员,做好死亡人员处理和环境的消、杀、灭工作,预防传染病蔓延

3.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总务处、办公室、财务室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交通管理,车辆调度,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送,确保校区交通畅通和对外联络交通的保障。地震信息及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指示的快速传递,做好震后通信线路及设备的抢修,确保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实施。保障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调运、分配,保证师生的生活必需品及其他救灾物品的配给与发放。

4、保障措施:

1.抢险救援物资保障:铁锹200把、镐头10把、麻绳500米、强光手电20个、灭火器65个、担架若干副、纱布、绷带等医疗用品若干。

2.抢险装备:抢险救援车负责输送抢险救援人员和伤员。

3.应急联系电话:

三、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四、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领导小组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单位集结待命。

2、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连续的急促铃声和呼喊声),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上课(自修)时间:a、各班学生在上课(登班或值日)教师的组织下按下列顺序立即撤出教室到操场中央避震:教学楼一二楼同时进行,二楼按先“中间后两边”序有序撤出;b、所有校内其他人员立即撤到操场中央。

就餐时间:a、在餐厅就餐的学生在值日教师及后勤人员的组织下按离出

口“近及远”原则撤离,即按座位自左到右、自前到后撤离到操场中央;b、所有校内其他人员立即撤到操场中央。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3、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本校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局办公室及当地党委政府。

五、其它

1、进入防震紧急状态后,学校指挥部将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发布各种命令、指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将通过电话、口授等形式传达各种命令、指示。

2、在抗震减灾应急行动中,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3、附:疏散线路

后教学楼:

一楼:迅速到操场指定地点集合二楼:初一.2,初一.3从后教学楼右侧楼梯到操场

初一.4,初一.5从后教学楼左侧楼梯到操场

前教学楼:

一楼:迅速到操场指定地点集合二楼:初三.1,初二6,初三4从前教学楼左侧楼梯到操场

初三2,初三3,初二5从前教学楼右侧楼梯到操场

篇3: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地震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原则性方案, 它提供了事件处置的基本规则, 是对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和全程管理的操作指南[1]。根据国家对于预案体系的总体要求, 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 地震系统到其它行业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 管理也相对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但是, 目前的地震应急预案用自然语言描述、以文本为表现形式, 预案的发布、保存与利用主要以纸质文件或TXT、Word、PDF等计算机文本文件形式实现, 使用起来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形式单一, 不能根据地震灾情发展情况自动关联有直接针对性的处置内容和方法;无法直接获得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支持, 难以有效利用大量与地震应急有关的数据;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 不利于决策者进行信息筛选与整合, 可实施的应急方案无法方便地从应急预案基础上形成, 难以保证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等[2,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文本预案数字化。数字化应急预案是指将各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应急预案的执行过程中, 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 在事态发展即时信息的基础上, 将文本预案开发成一系列可以随突发事件演化过程而顺序执行的应急操作程序, 根据事态自动分析预警级别、响应级别、恢复重建等应急节点, 提示应急策略, 优选处置方案, 能够辅助决策者判断何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从而大大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的应急预案[4]。近年来, 虽然数字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到一些自然灾害和事故救援领域, 但是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还不多,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预案的形式化描述、数字化表示方法和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地震应急系统的集成几方面对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1 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

要实现地震应急预案的数字化, 首先必须将目前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文本形式的地震应急预案转化成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具有结构和逻辑的表达形式, 即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化描述。本文将使用本体理论实现对预案的数字化表示, 通过建立本体模型实现应急预案知识的形式化描述。

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计算机领域中, 本体作为一种概念模型在某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可以针对各种对象、对象属性和对象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抽象, 形成适应于本领域内共享的和公共的领域概念, 建立一种关于知识的描述[5,6]。地震应急预案是基于应急过程的抽象知识集合, 因此, 釆用上层本体和应用层本体的两层结构建模。

1.1 上层本体建模及形式化描述

上层本体描述应急预案中的通用性基本概念, 以便于和其它知识领域的交互。通过对地震应急预案中对地震灾害的响应级别分级分类、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流程的研究和分析, 将地震应急预案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属性及其语义关系定义如下:

1) “地震事件”概念描述了需要釆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一些地震事件, 把此概念作为事件的扩展子类, 分为类别和级别两个属性, 如图1所示。

根据震区的不同将地震事件分为大陆地震灾害事件、大陆其它地震事件、港澳台地震事件、国外地震事件和火山灾害事件五大类, 地震灾害级别则根据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类。

2) 在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中“机构”和“人员”描述了应急响应中行为主体的两种类型, 机构由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组成, 各机构又由人员构成。通过对应急预案的分析, 机构的属性主要有名称、性质、职责、机构部门列表、人员列表等, 人员的属性则包括个人信息、所属机构和职责。如图2所示。

3) “应急响应过程”描述了地震事件随着时空变化的处理过程, 响应过程由突发地震事件触发, 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子过程的任务。响应过程主要包括过程名称、子过程任务列表、响应开始条件和响应结束条件等属性, 如图3所示。

其中子过程任务是响应过程的一个功能单位, 又包含了任务内容、目标和开始/结束条件几个属性。

1.2 应用层本体建模及形式化描述

上层本体模型依据地震应急预案领域知识, 对地震应急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一般抽象, 建立了与这些概念关联的行为、性质等属性, 关于这些概念更具体的描述需要在应用层本体完成。应用层本体是对上层本体的扩展, 针对特定地震事件, 将应急预案涉及的基本知识、规则规定及其应急响应过程中有关的概念、属性和概念间约束关系等内容描述出来[7]。以下将分别扩展上层本体中三个主要概念的详细内容及联系。

1) 地震灾害事件表示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具体事件, 包括事件类型, 事件级别, 发生的时间、地点,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以及其它情景描述等, 再通过伴随关系描述出事件状态随着场景变化的改变, 这些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统一构成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基本信息和情景的描述。

2) 组织体系描述了参与应急响应过程具体的动作行动者, 包括机构和人员两个子类, 同时对各机构和人员进行了具体职能的划分, 具体关系如图4所示。

3) 应急响应过程是指地震发生后, 根据应急预案中对不同阶段对应的不同处置任务的响应过程。在地震应急预案中分为临震应急响应、震后应急响应和应急期结束三个主要阶段, 临震应急响应阶段包括接警、信息报告等, 主要做好应急准备;震后应急响应是在应急期开始后, 根据实际震情结合应急预案判定响应级别, 再根据不同响应级别下对应的措施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应急期结束是指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基本完成, 震情形势基本趋于稳定, 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在进行形式化描述时, 可以将这几个阶段抽象为不同的任务和子过程, 如图5所示。

经过上述上层本体和应用层本体的建模和形式化描述, 就将非结构化应急预案表示成了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结构化应急预案, 是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的第一步关键技术。

2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建模

在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后, 要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还需要将目前地震应急预案的静态存储格式转化为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存储格式。XML数据模式语言作为一种可扩展标记语言, 能有效地表达各种知识, 为信息的查询、交换和计算提供新的载体, 其中Open_XML是一项针对文字处理文档、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的国际文档格式标准, 用户可以自由地定义标记名以及与标记相关的元素及元素层次。已经成为目前数据交换等领域内应用程序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标准, 其核心是通过使用XML参考模式和ZIP容器得到稳定的模块化格式[8], 是实现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存储的关键技术。

2.1 地震应急预案内容分析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则、组织体系、应急响应、附则几个部分。总则对预案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和地震事件的定义和描述进行了说明, 组织体系包括了在不同响应级别下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构成及职责, 应急响应针对不同的受灾程度进行了响应级别的划分, 共分为四级, 对应着不同的应急处置流程, 附则包括应急预案的管理、实施时间等内容[9]。总体结构如图6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提取出地震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几个主要元素, 将静态存储的应急预案转化为数字存储格式就是将现有的预案分解为以Open_XML格式作为分割标记的地震事件定义和描述、组织体系和应急响应程序等相互独立的模块, 建立数字化模型。

2.2 基于Open_XML的应急预案数字化建模

在Open_XML项目中, 首先要创建标准的数据格式, 并考虑项目中涉及到的数据, 定义描述数据交换中所涉及事实的数据模型。以下将对上述地震应急预案提取出的主要元素进行数字化模型的分析及设计。

2.2.1 地震事件定义和描述

针对地震事件, 定义一个全局类型变量Event来表示突发地震事件的信息, Event包括一个指明地震事件记录序号的属性event ID和两个表示地震受灾地区和受灾级别的子元素DQ和JB。用Open_XML定义的地震事件对应的部分代码如下:

在XML SPY中绘制的结构图如7所示。

2.2.2 组织体系

进行地震应急救援时, 组织机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地震应急预案中, 根据突发地震事件建立起来的应急组织结构, 包括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两部分。由于应急响应活动的不确定性,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灵活的调整, 如增删某些部门、重新分配职责任务、对人员进行调动等。这既要求组织体系模块能够描述复杂多样的组织机构, 也能够根据当前的实际变化对组织机构进行修改。用ZZTX表示组织体系, 突发地震事件引用Event, ZHJG表示指挥机构, GZJG表示工作机构, 用Open_XML定义的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如下:

组织体系结构如图8所示。

2.2.3 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由一系列的应急任务组成, 总体分为临震应急响应、震后应急响应和应急期结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应急任务, 可能是串行的也可能是并行的, 应急响应程序具体体现在应急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临震应急期主要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震后应急响应分四个响应级别, 根据实际的受灾情况启动对应的响应级别下的应急程序, 在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基本完成后应急期才结束。用YJXY表示应急响应模块, 突发地震事件引用E-vent, LZYJ表示临震应急, ZHYJ表示震后应急响应, YJJS表示应急期结束。用Open_XML表示的应急响应模块部分代码如下:

应急响应程序图结构图如图9所示。

各应急响应阶段中的应急任务用YJRW表示, 主要包括任务名称、任务内容、任务编号及开始与结束时间等主要属性, 可分别用MC、NR、ID、SJ表示, 用Open_XML定义应急响应中的应急任务模型部分代码如下:

应急任务模型如图10所示。

应用Open_XML数字建模工具构建了上述地震应急预案中地震事件等主要要素的数字化模型, 将地震应急预案的静态存储格式转化成了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能够处理的数字化存储格式。通过对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与数字建模改变了应急预案的文本存贮与处理方式。

3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

在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和数字化建模的基础上, 以地震应急响应为中心构建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从而实现地震应急预案执行的智能化。系统采用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分为数据层、应用逻辑层、表现层和接口层, 通过接口层与已建成的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等地震应急技术系统集成, 形成一个强大的地震应急信息网络, 具有预案管理、常态管理、应急管理、模版管理和系统管理五大功能模块。在常态下, 可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当地震发生后能快速接警、资源共享、统一指挥, 从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效率。其中, 与其它地震应急技术统的集成是构建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3.1 系统集成结构

与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集成的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包括测震技术系统、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系统三个主要部分。

在地震发生后, 根据测震系统提供的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等要素信息,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可通过应急管理模块下的应急事件子模块选定此次地震事件后将其触发。同时,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中对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规定初步判定响应级别。与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集成的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在取得灾情快速获取与汇集处理系统提供的震感范围、现场被压埋人员伤亡数量、灾害造成的道路桥梁和滑坡泥石流的破坏情况等更准确具体的灾情信息后, 通过接口传递给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将进一步结合地震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和接收到的实际受灾情况, 更准确地判定出此次地震的应急响应级别。

然后, 进入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应急管理模块下的应急方案子模块, 为震区各相关单位生成与响应级别相对应的应急方案。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的重点单位、危险源分布信息、潜在地质次生灾害点信息和人口分布、经济分布等信息的基础上, 结合获取到的受灾范围、烈度圈等地震影响场信息得出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预评估结论和建议各单位启动的地震紧急预案级别等更准确和全面的灾情信息通告, 同时, 利用专题地图快速生成系统为各单位定制应急指挥专题地图, 使地震受灾情况在地图上更直观地展现。通过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集成,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在利用接口接收上述信息后, 可根据系统中制定好的地震应急预案生成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 提供给各指挥机构和相关单位, 实现地震应急预案的执行辅助功能。

最后, 通过防震减灾素质教育系统快速将通知、公告、救灾指导等发送到受灾地区, 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的效率。

3.2 集成接口设计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接口层主要实现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等其它上述地震应急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管理, 通过接口使这些外部系统与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集成。同时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以完成对信息的全面保护, 保证在充分利用系统资源的前提下, 实现系统平滑的移植和扩展, 在需要接入新的支持系统时提供快速、方便和准确的实现方式[6]。

在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中, 主要的外部接口包括:地震速报获取接口、快速评估结果获取接口、数据库查询接口、专题地图获取接口、预案方案发布接口、灾情文档获取接口和上报备案接口。如图11所示。

根据功能的不同, 可将系统的集成接口分为数据接口和操作接口两部分, 数据接口是为解决数据转换和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 在各自系统中设置数据存取区, 使各系统数据得以区分, 并各自进行数据存取区的更新和维护。在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数据接口设计中, 应使系统间能根据震区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响应, 并迅速地适应新的形势。通过数据接口程序在系统间形成无缝的信息流, 以保证与各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使地震应急信息充分共享, 实时进行数据交互。

操作接口采用“请求—应答—操作”的形式, 当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提出需求时, 向所要使用的其它地震应急系统发出请求, 传送消息。其它系统通过认证, 响应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请求, 将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放入自己的数据存取区, 同时进行刷新, 并发送消息给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 应答请求,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得到响应后, 就能在对方的数据存取区中获取所需数据和信息了。

系统集成后, 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等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的支持下, 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可以有效利用大量与地震应急有关的数据, 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 有利于决策者进行信息筛选与整合, 最终形成适用性更强的地震应急方案。

4 结束语

地震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是基于先进通信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 是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落实应急机制和实施应急预案的必要条件[10,11]。本文基于本体论的相关知识对应急预案进行了形式化描述, 采用上层本体和应用层本体的两层模型定义了地震应急预案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属性及其语义关系, 将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文本形式的地震应急预案转化成了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具有结构和逻辑的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 应用Open_XML数字化建模技术, 把地震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三个地震应急预案中的主要元素分解为以Open_XML格式作为分割标记的数字化模型, 将静态存储的应急预案转化成了数字存储格式。而在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地震应急系统的集成过程中, 根据功能的不同, 将系统的集成接口分为数据接口和操作接口两部分, 通过在各自系统中设置数据存取区, 解决了与其它系统间数据转换和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在下一步研究中, 将进一步优化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与数字化模型, 把应急预案中主要的概念及语义关系细化到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等主要阶段。同时, 改进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相关地震应急系统的集成接口设计, 真正在系统间形成无缝的信息流, 保证各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通过各系统的相互协作, 形成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地震应急实战指南。

摘要: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突发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和全程管理的操作指南。阐述了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和使用现状, 指出了数字化地震应急预案的意义。从地震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数字化建模和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与其它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的集成等方面探讨了地震应急预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地震应急预案,形式化描述,数字化建模 (XML) ,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翟丹妮.数字化预案的功能分析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09, (3) :49-52ZHAI Dan-ni.Functional analysis of digital plans research[J].China Public Security (Academic Edition, 2009, (3) :49-52

[2]吴建安, 吴雪莲, 孙丙宇.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式化表示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 (9) :133-136WU Jian-an, WU Xue-lian, SUN Bing-yu.Contingency plans for natural disasters formal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s[J].Computer Systems Applications, 2012, (9) :133-136

[3]张璐.基于本体的城市轨道应急预案数字化方法及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

[4]申俊义, 杜冬霞, 谢红薇.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36) :105-108SHEN Jun-yi, DU Dong-xia, XIE Hong-wei.Contingency plans for digitiza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J].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2008, 18 (36) :105-108

[5]张晓丹, 刘丹, 俞侃.基于Open_XML的应急预案数字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 6 (33) :2246-2250ZHANG Xiao-dan, LIU Dan, YU Kan.Contingency plans based Open_XML digitizing method[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2, 6 (33) :2246-2250

[6]王忠军.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应急预案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 2009, 4 (34) :143-145WANG Zhong-jun.GIS-based highway emergency plan key technology research[J].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9, 4 (34) :143-145

[7]邱华.国内外数字化应急预案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5) :154-158QIU Hua.Abroad contingency plan digitiz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J].China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5) :154-158

[8]M.Hoogendoorn, C.M.Jonker, V.Popova, A.Sharpanskykh, L.Xu..Formal Modelling and Comparing of Disaster Plans.In 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ISCRAM Conference, Brussels, Belgium, April, 2005:97-107

[9]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8) :8-12LIU Tie-min.Design of the emergency plan system’s con cept[J].China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8) :8-12

[10]都吉夔, 郑建常, 张宇隆, 等.地震应急预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 2010, 32 (4) :392-394DU Ji-kui, ZHEN Jian-chang, ZHANG Yu-long.Exploiting techniq ue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arthquake cont ingency plans[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2010, 32 (4) :392-394

篇4: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

地震灾害历史和制度建设

历史上自有记载至今,损失严重的6.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约20多次。其中,最大规模的地震是1707年发生的约8.4级的宝永地震,600公里的范围内都感到摇晃。死亡人数至少6万以上,房屋倒塌6万户以上。地震带来的海啸袭击日本太平洋沿岸,海浪吞噬了大约2万户人家。这次地震使地下有岩浆的地壳被压缩和能量积蓄,导致一个月后富土山火山爆发。

在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可以说是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的关东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东京,由于人口密集和木结构房屋集中以及地震引起的火灾等原因,死亡和去向不明人口达142807人,受灾人口340万人,烧毁房屋44万7千户,经济损失相当于现在的55~100亿日元,引起社会恐怖和不安。这次大地震给日本的教训是如何防止地震引起的火灾。

战后至今,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建立包括地震在内的现代化综合防灾管理体系,特别是为了克服和吸取1959年发生了伊势湾台风灾害(死亡5040人)显示出的单项灾种管理的弊端和教训,在1961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使防灾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防灾管理体系转向多项灾种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体制建设和大量的政府对防灾的公共投资,自1959年以来的35年中,日本的灾害死亡人数没有超过230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阪神大地震的教训

日本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防灾体制,在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中出现了缺陷。该地震死亡及去向不明者全部达6433名,倒塌房屋104900户。根据神户市的统计,该市死亡人数4571人,受伤人数达14678人。全部毁坏和半损坏的房屋分别为67421栋和55145栋,其中全部被地震引起的火灾化为灰烬的房屋有6965栋和使82000户失去家园。市经济损失达6兆 9000多亿日元,当地特色经济的制鞋业和清酒酿酒业分别减少85%和 50%,1/3的商业街道被摧毁。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伊势湾台风灾害以来,受损于自然灾害最多的一次,给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和损失。

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是,虽然防震抗灾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地震使电话系统市政系统等瘫痪,表明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脆弱性;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划等也带来管理上的僵化。由于信息不畅通,导致政府对地震的先期处置滞后,大城市地区地震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够。

新泻中越地震与政府应急处置

2004年10月23日17日寸56分开始发生了6.8级的新泻中越地震,并在23日和27日两天连续5.6级以上地震达5次。23~31日有感地震累积达600次,特别是23日17时 56分至24分有感地震达164次,24日总有154次,使得当地居民无法安心。据报告,地震带来的损失是死亡人数40人,受伤人数2868人,全损房屋达2499栋,半损有4801栋,部分损坏有44217栋,被地震引起火灾而烧毁的房屋9栋。公共设施等3111栋,道路损坏3377处。河流堤坝损坏220处,滑坡等370处。避难人数最高峰达26日达103178人,涉及34个地方政府。308680户被停止供电,129750户被断水, 56000户的煤气被停止供应。

这次地震给日本在现代化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农村山区的防震抗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偏僻农村山区的救灾工作遇到了困难,但是,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政府在应急救援和安置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新泻县政府在地震发生的10月 23日17:56根据法律了成立新泻县灾害对策本部;18:57根据“新泻县广域消防相互救援协定”,小千谷地区消防本部提出救援请求。19:20新泻县政府向国家总务省消防厅提出派遣紧急消防救援队的请求;21:05新泻县政府向自卫队提出向长冈市和山古志村派遣部队进行灾害救援的请求;24日02:15新泻县政府向第九管区海上保安本部提出派遣人员进行灾害救援的请求;23和24日晚新泻县政府决定6市16町8村适用灾害救助法,进行紧急救援。根据地方政府的请求,中央派遣自卫队、医疗队等进行救援。

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

为了减少地震的灾害损失,东京都政府在地震的预测、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各个环节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并从法律制度的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防灾的公共投资建设、教育训练等方面加强防灾管理。为了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政府特别强调先期处置和信息收集,完善紧急启动体制包括职员召集制度和职员紧急配备制度。东京都规定成立灾害对策指挥部后。根据灾情,发出第一级到第五级的紧急配备状态的应对命令,动员各局、地方队长以及本部的职员出动。最紧急的状态为第五配备状态,即在第四紧急配备状态难于应对的时候或烈度6弱以上的地震发生的时候,指挥部部长发令动员东京都所有职员128522名进入灾害应急状态。

为了应对在晚上或节假日等下班时间内发生的灾害,东京都设立了夜间防灾联络室和安排了东京都灾害应急职员住宅,确保应急机制正常运转。

关于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先期处置)到应急、恢复的活动时间系列安排,东京都就地震灾害进行如下的规定:

(1)灾害发生之前主要工作是:发布和传递灾害预报,收集和传递海啸信息;

(2)灾害发生时刻至3小时之内:召集职员,设立灾害对策指挥部,收集受害损失信息,向市民通报和披露信息,请求媒体播放和报导,请求自卫队派遣救援,进行消防活动,对危险物设施等采取应急措施,防水,诱导居民避难,实施保安警备,实施交通限制和管制,进行救助和急救,收集和传达医疗信息;

(3)灾后3~6小时之间:设立避难场所,派遣医疗救护班,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材;

(4)灾后6~12小时之间:请求兄弟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进行救援,清除紧急运输道路上的障碍物,确保运送车辆,运送受伤者,开展保健活动;

(5)灾后12~24小时之间:判断和实施《灾害救助法》、对市政生命线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措施,对公共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

(6)灾后24~48小时之间:供应储备物品,调配运送回家困难者替代交通工具;

(5)灾后48~72小时之间:供应生活必需品,开设受灾者生活咨询窗口;

(5)灾后72小时之后:准备伙食,处理遗体,处理垃圾、粪尿、废墟,采取应急住宅措施,发放灾害慰问金和灾害救援资金贷款,分配捐款和捐物,确定灾害类型为严重灾害。

物质储备

根据国家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东京都必须每年按照在本年度的前三年的地方普通税收额的平均值的千分之五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2002年累计积累有110亿 2629万7495日元,其中存放在国家财务省资金运用部和银行的存款有 60亿7071万9353日元,事先购买储备物资有49亿5557万8142日元。除了都政府之外,各区市町村政府也进行储备。共储备各种食品 1628万份。毛毯263.2万条。比如压缩饼干,都储备80万份,区储备328万份,市町村储备127万份。容易消化的大米,都、区、市町村分别为100万份、368万份、191万份。此外还有快餐方便面及其他食品。

根据地区防灾规划,在发生地震灾害时,饮用水供水标准是每人每天3公升。至2002年底为止,市区建有1500立方米的应急供水漕 47座、100立方米的应急供水漕17座。粮食等主食的供应,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在区市町村开设的避难所进行的。基本上计划在开始清除道路障碍3天后,可以开锅做饭,在这以前发放由都以及区市町村储备和调拨的食品。

此外,至2003年4月1日为止,简易厕所371805个;设在学校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有1516个,设在社区的防灾储备仓库610个,其他为144个,共2271个,面积达 121009平方。

社区的防震抗灾与各种参与

经过多次灾害的教训,特别是一个成熟的进入老龄化的社会,政府深刻地认为,要防止地震等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必须建设一个抗御灾害能力强的社会和社区,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日本各级政府都通过法规和规划以及政策明确规定市民、防灾市民组织、事业单位等的具体责任,加强地区、社区和单位等的防灾对策和危机管理功能,鼓励行政与企业、市民等进行横向合作,促进抗御灾害能力强的社会和社区的建设。公众经常接受防.灾教育,组织防灾演习。

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各级政府特别加强防灾市民组织的建设。防灾市民组织是地区或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结成的团体,政府给以必要的支持。在东京都,这样组织的作用和任务是:(1)彻底地普及防灾知识和防止火灾;(2)实施各种关于初期灭火、救出、救助、应急救援、避难等各种训练;(3)准备和保养好各种灭火、救助和做饭等器材以及储备应急食品;(4)掌握和检查地区内的危险地方并让地区居民都知道;(5)努力掌握地区内在灾害时需要救援的行动不方便的居民。完善灾害时的支援机制;(6)研究讨论与地区内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的事项;(7)研究讨论与行政进行合作的事项。

区市町村政府作为培育主体,对市民防灾组织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建议,给这些组织创造好的活动环境和在防灾器材等设备上给以资助。这种组织率不断在提高,为其提供的设备从救援车、行李车到绳索、喇叭筒等也在不断完善。

家庭防灾准备

市民根据“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的观点,在家里作为个人和家庭要求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地震:(1)在平常注意防火;(2)准备灭火器和防灾用品;(3)想办法防止家具等的倒塌和窗子玻璃等落下来;(4)考虑住宅外部的安全对策,检查和修缮院墙等;(5)准备好水、粮食、医药品、携带式收音机等紧急外出用品;(6)预先确定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的家属成员的分工、避难和联络方法等;(7)积极参加都、区市町村主办的防灾训练和防灾事务;(8)协作町会和自治会等建立地区和社区的相互合作机制; (9)在灾害时有需要救援的家庭成员,在方便的前提下事先向居民组织或消防署及警察岗亭等通知。

作为避难场所的学校公共设施

在日本除了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之外,还有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肩负重要的责任。其中小学和中学作为公共设施,被指定为附近居民服务的避难场所和避难物质储备地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般以小学为学区覆盖了附近两三千居民,并且学校的建筑抗灾设防能力强。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附近的居民可以步行迅速到小学避难和使用急救物资。比如说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市邻居的安城市樱井区的中心避难所是该区的公民馆;一般避难所是该区的樱井小学等2所小学,1所高中和1所初中,1所幼儿园;此外就是该市的大范围的避难场所:市综合体育公园和市公民馆以及市一般公园。

根据调查,阪神大地震发生发生当天,学校老师第一个赶到小学的时候,全市区234所小学中121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就避难居民了,也可以说,地震当天,居民一半在学校避难,一牛在公园道路等其他地方避难。比如说,神户市小野柄小学在5:46发生地震。8点左右开门迎接进入运动场暂时避难,并确认90%的学生儿童的安全。12点开放大讲堂(兼市内体育馆),14点开放所有教室,当天避难居民达600人。

在小学和中学储备仓库中政府都配备了足够的避难物资,有灾害应急食品,灾害弱者食品,临时厕所、固体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铁锹、医疗急救品等。中学除了成为避难场所之外,也同时作为地区医疗救护基地,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

结语

篇5:预防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协调、有序、高效地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对学校师生及财产安全和教学设施的影响,保障学校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学校地震应急处置组织指挥机构

组长:李斌

副组长:张林

成员:潘智明、王育丽、陈海凤、胡春文及各班主任。

二、学校地震应急处置组织指挥机构工作职责

负责学校防震减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平时督促、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级部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发生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后,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地震应急和救灾工作。

(一)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组织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及级部负责人对口负责,层层把关。

(二)根据灾情发布停课及复课公告或通知。

(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及防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

全校师生的防震抗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四)组织保障防震抗灾应急处置物资。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抢险设备、教学教具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五)积极组织地震灾害事后处置工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力进行救护、处置工作,把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失、影响降到最低点。

(六)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防震减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部署、隐患处理、灾情上报、灾后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类防震减灾规章制度、防震隐患检查、处理档案、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及建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防震减灾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建立本校破坏性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和快速反应机制。

三、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一)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学校应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灾害应变教育列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使师生了解、掌握地震基本常识和地震应急知识及自防互救知识,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师生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引导学生做到遇震不乱、正确避震、有序疏散、确保安全。

(二)建立健全学校抗震救灾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规划,完善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并落实学校抗震救灾工作目标责任

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三)建立健全抗震救灾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坚持检查与自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检查与责任追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防震工作检查落实登记制度。

(四)学校设立24小时值班及安全监控和联系电话。实行防震救灾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对重要情况和重要信息要及时上报。

(五)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学校迅速向抢险救灾有关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同时组织师生有秩序的转移至安全地区。

四、地震灾害应急处置

(一)汇总受灾信息,包括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人员的情况,以及救援行动的进展情况。

(二)配合救援队伍抢救压埋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并在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快速勘察,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展开人工搜索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采用起重、支撑、拆除及狭窄场地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

(三)采取紧急措施,及时疏散师生。

(四)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抢救、安置伤病员。

(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尽快恢复供水、供暖、供电,恢复交通通讯,防止次生灾害,保护重要部位,维护校内治安,安排师生生活。

(六)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安排好伤员的护送工作,协调、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继续做好灾区学校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的检查、监测工作,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和水源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七)准备车辆,听候调度,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配合和组织有关部门调配粮食、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

(八)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协助通信部门保障学校通信畅通。与电力部门协调保障学校用电供应。

(九)配合和协调有关部门调配救灾物品,保障学校受灾师生的基本生活;转移和安置师生,组织师生自救互救;妥善处理遇难者的善后事宜,统计伤亡人数。

(十)组织灾害损失调查,加强宣传报道,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正确对待自然灾害,克服恐惧心理,鼓舞师生战胜灾害,恢复教学,重建家园。

本预案启动实施由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总指挥决定。部门及各级部负责人要认真贯彻执行本预案,严格执行和遵守信息保密制度,遵守工作纪律,并保证联系方式畅通、便捷。

本预案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机构调整,以及应急处置和各类应急演练中发现的新情况,适时予以修订。

篇6:校园预防地震安全应急预案

为确保在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或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校园能够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校园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应急工作小组

三、应急处置措施

现场应急处置执行下列一般程序:

(一)临震处置措施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各相关机构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二)震后处置措施

1、一旦发生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应立即启动本校的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区教育局安全稳定管理办公室,根据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2、校园应急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指挥下,参照下列程序进行处置。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连续的急促铃声、哨声和呼喊声),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他灾害。

(3)、全校教职工应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作为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不提倡学生参加危及自身安全的救灾活动),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3、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本校园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四、注意事项

1、应急状态解除由各校园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宣布。

2、各校园应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区教育局。

3、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震后灾情的调查处理,做好灾后的各项善后抚工作,努力维护各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上一篇:小学思品教学案例下一篇:秋天的童话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