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024-07-2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用9篇)

篇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祝贺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全国教师工作大会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之际,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为“两基”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彻 底甩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用2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造了发展全民教育的奇迹。这也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对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5年的奋斗与探索,充分体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素质上去了就是最大的优势,人口素质上不去就是最大的负担。“两基”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和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国民教育基础规模的壮大,国民素质的大力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国民素质基础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我国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使数以亿计的适龄儿童少年实现“有教无类”,惠及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民生改善及社会和谐。但要看到,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差距。我们要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缩小城乡间、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需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是推动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

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1400多万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支撑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发展规划优先、财政资金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体制机制创新优先,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以“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标志,我国教育站上了时代高峰,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必将再创辉煌,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2012-09-08中国教育报)

篇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考试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是评价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找准了突破口,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必将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诗句,就是古代考试制度改变读书人命运的生动写照。进入现代教育以来,考试制度成为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选拔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莘莘学子通过考试“跃过龙门”,实现了人生梦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许多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日益凸显。

招考不改,教育难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出了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在整个招考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甚至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龄前阶段。为此,改革一直把高考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截至2016年5月,全国已有25省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包括“6选3”模式、全国统一命题、批次合并和减少加分项等政策。改革通过系统综合的设计,先在一些地方试点,将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命运,改为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起更加科学、更为公平的评价选拔体系,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

篇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关键词: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构建,创新

——和谐教育的提出

和谐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教育的发展变化总是与时俱进的, 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进步的结果, 也是人类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里可以看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笔者认为, 和谐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 必定是以人为本, 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协调发展的统一, 是素质、创新、和谐的统一, 以此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

——积极构建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教育, 关键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改革创新, 目标是和谐发展, 造就个体、社会、自然相和谐的高素质的人。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构建和谐教育呢?这一系统工程需要解放思想, 从软硬环境入手, 转变观念和方法政策, 以制度创新与安排为重要内容, 使创建和谐校园成为关键, 树立政府统筹学校、社会的主导地位,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 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 和谐建设, 积极引导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优先优质和谐的发展。

一、首先我们每个人, 全社会都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念

构建和谐教育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我们人本身。“一滴水折射一个世界”, 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产生决定性作用。温家宝总理引用前人的话说“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要求我们做一切事都要大胆探索创新, 解放思想。构建和谐教育如果不能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是难以稳步推进的。只有从心里认同和谐的人本意识, 和谐教育才有可能进入现代教育的视野。

二、统筹政府与学校的软环境建设

推进和谐教育, 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优先发展教育, 保障公民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坚持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优质发展, 与时俱进,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 学校教育确保素质、创新、和谐教育方向, 确保以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为本方向, 确保平等教育方向, 保障人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统筹教育保障体系的健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各级政府应在教育公平思想、教育优先优质和公益性质原则的支配下,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针, 努力实现和谐的教育。其次是健全义务教育均衡与优先发展的保障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资源是否均衡配置和优先配置, 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均衡的教育机会。上述两点都涉及到权利、利益问题, 和谐教育切忌两极分化, 严重不公, 顶尖倒立不稳, 无论是国家政策上的还是地区、学校之间实际分配。

四、统筹完善和谐教育务实可行的运作机制

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庞杂工程, 需要切实可行的配套运作机制, 统筹兼顾, 科学布局, 有序推进。第一, 建立高效有序的和谐教育改革推进机制。第二, 建立合理的教育投入、收入机制。不断增强政府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性、公共性财政投入, 始终确保教育公益性质.尊重教师地位的特殊性, 教师收入分配需要合理优待, 使公共财政工资成为教师的主要来源, 有效遏止学校补贴的比例扩大。第三, 建立优质生源均衡布局、教育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五、统筹学校建设和管理, 创建和谐校园

教育的根据地在学校,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大力提倡以人为本, 以校为家的理念, 深刻领悟学校是成长乐园、知识与科学殿堂、心灵之家、和谐天堂, 是教育的主战场。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具体到学校课堂教学, 全体师生要牢记“和合故能谐”的古训, 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 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和谐社会, 教育奠基!和谐教育, 关涉千家万户, 泽被子孙后代,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看待和谐教育, 高屋建瓴, 顺应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引导和谐理念普及, 以发展促和谐, 以改革推动和谐, 以稳定保证和谐, 以真心感染和谐,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 2007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孔子.论语.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9月10日上午,广东省庆祝2009年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在广州的省委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副省长宋海,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代表颁奖。刘志伟等961人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刘洊波等110人荣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各有关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师生代表约1500人出席了庆祝表彰大会。

黄华华作了讲话。他指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一是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二是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快速扩大。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4.7%提高到2008年的72%,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战略性结构调整,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校生从2002年的81.2万人提高到2008年的153.6万人,位居全国第3位。四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达108所,独立学院17所,位居全国第3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22万人,位居全国第4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五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代课教师问题进展顺利。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高校有两院院士23名,长江学者58名,珠江学者40名,“973”首席专家11名。

黄华华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坚守三尺讲台,克服各种困难,默默耕耘奉献,充分发挥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作用。

黄华华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教育就是抓广东的未来,就是抓广东的科学发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工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等“五大教育工程”,推进我省教育事业不断上新台阶。

黄华华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教师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诚心诚意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使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和聘任制度,形成能进能出、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通过离岗进修、短期培训、教学研究等形式,加大教师队伍培训的力度,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黄华华强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坚决克服教师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维护教师的光辉形象。

黄华华还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推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是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

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宣读了《关于表彰广东省2009年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以下称《决定》)。

《决定》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秉承为人师表、学高为师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展现了人民教师的可贵品格。

《决定》希望受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为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作出新贡献。

《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向“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做教育改革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带动者,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勇于创新,争创佳绩,为全面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战略,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姜勇,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艾雄,湛江雷州市杨家镇中心小学陈汝琴作了发言。陈汝琴说:“我在教育这块园地里,已默默耕耘了26个春秋。教育使我成长,教育使我坚强,教育使我快乐,教育已成为了我生命的重要部分。”2001年的一天,由于家庭突遭变故,陈汝琴曾痛不欲生。她说:“我的泪流干了,心变灰了,感觉人生已没有意义。”几天后,学生来看望她。面对深爱着她的孩子们,她从失望、恐惧中恢复过来,毅然拖着疲惫的身体重返讲台,因为“我对自己说要好好活下去,要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负责”。26年的教学生涯,使她深深体会到“师爱与母爱有着相同的内涵”。最后,她深情地说道:“我有两条‘腿支撑着我,一个是我的孩子,另一个就是我的教育事业,教育已成为我生命的一半。”

篇5: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009年10月11日 18:45:53 来源:新华网

(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

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都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一开始就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他认为应对这场危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是人才和人的智慧。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在各种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许多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很好。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形势很好的时候,还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原因。

老师们都很辛苦,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老师们承担着教育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曾经引用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这是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讲的。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可以说,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启迪,都凝结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教育和老师的培养。我们国家大约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其中中小学教师1200万。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

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里,我想提四点要求供大家参考:

第一,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二,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第三,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第四,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前两年我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他对我说,讲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才能和谐起来。

最后我想对老师提点要求。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这是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的话。她念念不忘的就是希望拍一部反映老师教书育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的电影或电视剧。我在这里也大声呼吁,希望能有更多描写老师的影视作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篇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心得体会

2009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我听了温家宝总理关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深有感促。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的关键时期,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有紧迫性,又有深远意义。

1、充分认识到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2、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温家宝提出若干方面: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第二,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第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第五,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贫富差距大,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者必须结合。作为教师,我要做到: 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学习温家宝总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心得体会

篇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王敬明

宾县宁远镇青阳中学

学习《百年大计教师为本》有感

宾县宁远镇青阳中学 王敬明

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能够在百忙的工作当中,利用一整天的时间深入到一所普通的基层学校,看望师生,并连续听了5节不同学科的课,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做了专业性的点评,提出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足以说明温总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厚望所达到的程度。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总理,能够深入基层学校课堂听课,一是说明,温总理非常尊重一线教师的劳动;二是说明,温总理深入实践,了解我们教学现状的务实精神。这对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极大的鞭策。

为了交流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强行规定,每个任课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就是这一节课的听课任务,还有一少部分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总是强调备课、批改作业忙,没时间听课。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工作态度问题,温总理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学习怎能为人师表,不学习怎能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不学习

怎能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可见,做为一名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教法之间的切磋。教师应该有更广泛的爱好,也就是温总理在点评第三节“走进研究性学习”课时所说的,教这堂课要求老师的知识非常渊博,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上因势利导,才能在引领学生探索性学习上收放自如。

篇8: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一直秉承“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宗旨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统一简称为NOC活动) 自开展以来, 为全国师生搭建了一个创新成果交流和创造才能展示的平台, 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0月22日, 第七届中小学NOC活动部分教师赛项决赛在苏州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参赛代表参加了决赛。其中,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参赛规模由上届新创时的38支队伍一举壮大为今年的142支队伍, 取得了很大突破。而更具创新意义的, 是竞赛创新了教师的工作方式, 创建了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方式, 参赛者自身也成为教学资源积累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11月6日, 第七届中小学NOC活动其他教师赛项和高校NOC活动决赛即将在无锡拉开帷幕……

无论是面向中小学还是面向高校, NOC活动的开展, 始终围绕着“创新”的主线。因为, 我们正身处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 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创新!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也许正如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在苏州NOC决赛致辞时所说:“我们最大的愿望, 就是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切, 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篇9: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優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也是灵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我提出若干方面请大家考虑: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些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变化,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第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第五,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贫富差距大,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教育规划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分类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分类规划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特点,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每个分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对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发展,都要分门别类地作出专题性的规划,规划要有战略思想和宏观思路,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给予明确的回答。

第一,关于义务教育的问题。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自“两免一补”以后,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从高中阶段教育到大学教育,过去全国奖助学金加在一起仅有18亿,2008年将达到200亿元左右,今后还要逐年增加。对义务教育,我理解不单是个免费的问题,它从社会学、教育学上来讲,带有强制的含义,就是具有制度性,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

第二,关于农村教育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所有学校的建筑,都要建设最安全的,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这就需要加大投入。2007年至2008年,我们用于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达268亿元。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危房改造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实施的情况,在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时,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规划。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育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待遇问题,一个是素质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也是相互联系的。待遇问题,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从2009年元月1日起,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将涉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37万人,必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把这项工作认真搞好。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就得号召并有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去任教。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这有多方面原因,要认真分析研究,关键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很多名人都是苦出身和从农民中来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第三,关于职业教育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進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的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要重视农民工培训。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就拿奖助学金来讲,我们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还有工业、农业。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那得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效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第六,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毛主席讲,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七,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者必须结合,这和我们的宣传很有关系。按说,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想借这个机会,也给老师提几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第八,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财政的钱要用好,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在制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少。只有把这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找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规划才能看得远,同时又有针对性,有现实感,真正成为管用的规划。

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要组建跨部门的工作班子,建立强有力的、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咨询队伍。工作班子和咨询专家的挑选要公开透明,体现规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规划的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要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这样,规划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历史上站得住。

(本文系温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作了修改和补充。文章来源于“中国政府网”)

上一篇:2022年一季度全国煤炭市场分析报告下一篇:六年级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