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论文

2024-05-16

二战时论文(精选4篇)

篇1:二战时论文

二战三巨头

1.罗斯福 2.丘吉尔 3.斯大林

罗斯福

“炉边谈话”

罗斯福连任四届美国总统。期间,他多次发表‚炉边谈话‛,不少谈话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3年3月12日,在就职总统后不久,罗斯福想美国人名作第一次‚炉边谈话‛。此时的他并不轻松,因为经济危机正深深地困扰着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他以兄弟姐妹般的语气,平静地请求人民信任银行。他没有命令,而是富有感情。他开门见山的说:‚我想用几分钟的时间向美国人民谈谈金融情况……把钱存入银行比放在床垫下更保险。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质时,有一个因素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为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伟大的全

国人民。”

1937年10月12日,罗斯福第八次‚炉边谈话‛。国内所谓危机已渐渐远去,而世界性的灾难笼罩着东亚和欧洲的上空。罗斯福说:‚对总统来讲,从全国角度考虑问题仍是一项职责。‛他意识到:‚文明社会和人类幸福的发展是基于个人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世界和平的发展同样依靠国家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的行为准则。‛

1938年4月14日,罗斯福第九次‚炉边谈话‛。他说:‚我从来不忘记:我住在为全体美国人民所有的一栋房子里,我收到了他们的委托。…….一个国家不能强大到剥夺人民的权利,也不能弱小到无法保护人民的权利!然而,我深知之一切并非简单,幸运的美国人不但有好的制度可以利用,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精英政治家们具备了超常的民主思维和法律思维,他们的总统也并没有要求民众不停的感恩戴德。历史证明:独裁不产生坚强有效地政府,而产生与懦弱无效的政府。如果民众通过民主有方法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免除恐惧和饥饿的政府。则民主就是有效的......自由得以继续存在的唯一确实的屏障就是一个坚强的足以保卫人民利益的政府。以及坚强而 充分了解情况足以对政府保持至高无上统治的人民。”

1939年9月3日,罗斯福第十次‚炉边谈话‛。欧洲战争爆发后,罗斯福自己的政府和人民‚暂时停止派性和自私;把国家统一的念头作为一切其他想法的基础。‛

1940年5月26日,罗斯福十一次‚炉边谈话‛。此时,国防

会磋商。‛

1942年10月12日,罗斯福第十八次‚炉边谈话‛。主题是大后方的情况。他说:‚国家应该感激在积极受惠于选增兵役委员会‛,‚我们联合起来所争取的和平,务必保证我们的孩子一辈能够成长,并且在上帝的指引下终其天年而不受侵略、破坏、奴役、和死于非命的威胁。‛

1943年12月24日,罗斯福第二十次‚炉边谈话‛。他在谈到德黑兰和开罗会议时说:‚在世界各地,……有着一种自童年起就温暖着我们心田的特殊精神,……‘世上太平,与人为善’的圣诞节精神。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精神。‛‚强者统治弱者的理论是我们敌人的理论——我们摒弃这种理论。‛

1944年6月12日,罗斯福第二十一次‚炉边谈话‛,主题是第五次认购战时公债运动。他指出,‚纳税原本是美国公民的义务‛,‚认购战时公债,却是美国公民根据自己良心指引所必须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美国人通力合作才能使今天得以到来‛;‚你们的公债和今天这场全球战争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初任总统的就职演讲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和胡弗总统一同驱车前往国会大厦。中午,新总统就职典礼开始。国会大厦的东门外广场聚集着黑压压

去了利润的吸引力,无法再使人民遵从他们的虚伪领导,于是他们就不惜进行敲诈,痛哭流涕地要求恢复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没有预见,而缺乏预见就要使人民遭殃。

货币兑换商们从我们文化殿堂的高位逃走了。现在我们可以让这庙堂仍然回归古老的真理。……必须终止金融业和商业中德那种使得圣神的委托浑似无情和自私的恶行。然而复兴并不仅仅要求改变道德观念。这个国家要求的是行动,而且是立即的行动。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做工作。这部分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其次要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购买力;坚持由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行动统一管理救济工作,力避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此外,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必须严格监督一切银行储蓄、信贷和投资,制止利用他人存款进行投机活动,必须要提供充分而有偿付能力的健全货币。

睦邻政策,做一个坚决尊重自己的好邻居,因为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才会尊重别人,从而也尊重邻国权利,珍视自己的义务也珍视所有邻国和全世界各国协议规定的神圣义务。但政府要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有重点和顺序的处理事务。

如果我正确理解了我国人民的心情,那么,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得到什么,同时也必须决定献出什么。我们如果要想前进,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忠诚的军队,愿为维护一种共同纪律维护一种共同

千万万的男女去报效祖国,他们练好本领为祖国效劳,而当全国人民同时也要求我尽个人职责为祖国效劳的时候,我却加以拒绝,反躬自问:我有权利这样做吗?

在目前这样的时期——局势异常紧张、危机四伏的时期,世界的一切问题都凝聚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武装侵略,取得成功的武装侵略其目的就是要毁灭我们美国人为自己选择和建立的政府组织和社会形式。这是一个谁也不再怀疑——谁也无法忽视的事实。

就像大多数和我年龄相当的人一样,我也有自己的计划,我想享受自己选定的、自己感到称心如意的私生活,希望这种生活从1941年一月开始。可是这样的计划,也如同其他许多计划一样,当时是在另一种世界局势之下定下的,而现在看来却那么遥远,仿佛是在另一个星球上似的。今天,一切私人的计划,一切私人生活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讲,都被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危险所否定了……

只有人民才能召唤他们自己的总统。如果人民向我发出了这样的召唤,我愿以最简单的语言向你们表示,我将在上帝的保佑下,继续贡献出我的全部才能和全部力量为你们服务!

我们的国家的安全和生存的本身。

作为陆海军司令,我已指示,为了我们的防务采取了一切措施。但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这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

我现在断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要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急我们。我这样说,相信之表达的国会和人民的意志。

敌对行动已经存在。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于严重危险之中。

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竞选总统演说

好啦,我们又在一起了——这是在4年之后——这4年是什么样的年头啊!我的确老了4岁——这似乎使某些人感到恼火。其实,自从1933年我们清除堆在我们身上的烂摊子的那个时候算起,我们千百万人都老了11岁……

1丘吉尔

首相就职演讲

星期五晚上,我接受了英王陛下的委托,组织新政府。这次组阁,应包括所有的政党,既有支持上届政府的政党,也有上届政府的反对党,显而易见,这是议会和国家的希望和意愿。我已完成了此项任务中最重要的部分。战时内阁业已成立,由5位阁员组成,其中包括反对党的自由主义者,代表了举国一致的团结。三党领袖已经同意加入战时内阁,或者担任国家高级行政职务。三军指挥机构已加以充实。由于事态发展的极端紧迫感和严重性,仅仅用一天时间完成此项任务,是完全必要的。其他许多重要职位已在昨天任命。我将在今天晚上向英王陛下撑地补充名单,并希望于明日一天完成对政府主要大臣的任命。其他一些大臣的任命,虽然通常需要更多的一点时间,但是,我相信会议再次开会时我的这项任务将告完成,而且本届政府在各方面都将是完整无缺的。

我认为,向下院建议在今天开会时符合公众利益的。议长先生同意这个建议,并根据下院决议所授予他的权利,采取的必然的步骤。今天议程结束时,建议下院休会到1940年5月21日星期二。当然还要附加规定,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提前复会。下周会议所要考虑的议题将尽早通知全体议员。现在,我请求下院,根据以我的名

3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民不会听任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对英国战役的展望

在上次大战的最初四年中,各协约国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当时我们一再自问:我们如何才能赢得胜利?但无人能确定的回答这个问题。直到最后,出乎意料之外,我们的强敌突然在我们眼前瓦解了。这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使我们做了坐失良机的蠢事。

无论法国出现何种情况,当前的法国政府或其他法国政府会碰到什么问题我们英国本土及整个英帝国的一切人们都绝都不会失去对法国人们的同志的情谊。……待到我们的辛劳换来最后胜利,他们将和我们同享胜利之果——啊,我们都将重新得到自由。我们决不泛起我们的政党要求;对于这,我们一丝一毫也不退让。……捷克人、波兰人、挪威人、丹麦人、比利时人已经把他们的事业和我们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这些国家都将光复起来。

威刚将军说说的法兰西战役已经结束,但我预计不列颠战役即将开始。世界文明的存亡系次一战。英国人民的生死系次一战,我国制度以及英帝国能否延续亦系次一战。不久敌人将倾全力向我们

5过的话。但是,这一切,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守卫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福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的回归。

我看到俄国上万的村庄,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辛,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税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的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惟命是从,凶暴残忍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得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空中盘旋,他们依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打而心有余悸,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在这场嚣张气焰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于是我们的思绪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忍不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我亲生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如果我直抒胸臆,感怀旧时,你们是会原谅我的。但现在我必须宣布国王陛下政府的决定,我确信伟

7值得指出的是,仅仅在昨天,皇家空军曾深入法国腹地,以绩效损失击落了28架侵犯、沾污并扬言要控制法兰西领空的德国战机。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从现在起,我国空军的扩充将家属进行。在今后6个月。我们从美国那儿得到的援助,包括各种战争物资,尤其是重型轰炸机,将开始展开出正真的意义。这不是接机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部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都投入进去的战争。

希特勒侵略俄国仅仅是蓄谋侵略不列颠诸岛的前奏。毫无疑问,他指望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这一切,并在美国海军和空军进行干涉之前击溃英国。他指望更大规模的故伎重演,各个击破。他一直是凭借这种伎俩得逞的。那是,他就可以为最后的行动清除障碍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

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团结一心打击敌人吧!

9时使我们自己也能享受这种无牵无挂的乐趣,然后我们担起明天艰苦的任务,以各种的代价,使我们孩子所应继承的产业,不致被人剥夺;使他们在文明世界中所应有的自由生活,不致被人破坏。因此,在上帝的庇佑之下,我谨祝各位圣诞快乐。

篇2:二战时论文

女子铆钉工 (Rosie the Riveter) 是工厂女工在二战时的代名词, 代表着二战时期六百万进入制造业工作的女性, 是反映美国特殊时期社会现象和文化的象征。1941年, 美国因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而加入二战, 此后男子被大批派往前线。国内许多工厂变成了军需物资和军火的供应商, 劳动力严重短缺使得工厂不得不开始考虑雇佣妇女。而二战以前, 特别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 政府企业及公众舆论曾联合起来限制妇女工作以保证男性的充分就业。女性在家相夫教子被认为是尊重丈夫的表现, 而战争爆发使得妇女成为唯一可用的劳动力资源。战时人力委员会转而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妇女走出家门, 响应政府号召, 积极就业。如一则户外广告这样写道:“穿着工作服的母亲们, 在这个带来时机的行业里我能做什么呢?如果你们钉过纽扣, 或用机器做过扣眼, 那你就可以去学做飞机零件的电焊工作, ……, 如果你能依食谱正确地做蛋糕, 你可以学着给炮弹填药。”政府企业和公众舆论也开始摒弃原有观念, 用各种方式鼓励妇女参加工作, 如政府承诺为已婚妇女设立日托中心, 一些杂志甚至建议女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家庭工作以便有更多时间投身到工厂工作中。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 “女子铆钉工”的形象应运而生。

“女子铆钉工”最早出现在1942年一首同名歌曲中。在这首歌中, 罗西 (Rosie) 被描述为一位不知疲倦的装配线工人, 为保证战时供应努力工作:“终日, 她风雨无阻, 成为在生产线的一部分。她在创造历史, 为了胜利而工作, 女铆工罗西, 坐在机身上, 认真检修, 那样一个小女孩比男子做的还要好。”女子铆钉工真实地反映了二战时期美国妇女坚强勤劳的形象, 对妇女就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形象在美国历史上始终被当成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经济力量的象征。

二、二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现象

女子铆钉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进入工厂工作的美国女性。据统计, 二战时期共有六百万的妇女加入到各行各业的劳动力大军中。在这一时期, 女性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美国妇女就业人数迅速增长。

长期以来, 受传统妇女观的影响, 除了少数下层妇女或少数族裔因生活所迫而外出工作外, 大部的美国妇女留在家中从事家庭劳动。20世纪初只有500万美国妇女参与工作, 而在二战期间, 有600万以上的妇女涌入劳动力市场。

(二) 妇女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二战期间, “妇女的工资剔除通货膨胀率之后平均增长了38%, 军工企业女工的收入更超过一般企业收入的40%”。二战之前, 由于社会对妇女的歧视, 女性就业领域被限制在收入较低的行业, 如佣人、秘书等。即便有些行业允许同时雇佣男女工人, 也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存在。因此, 妇女的收入水平十分低。而二战期间, 妇女第一次被允许涉足以前由男性主导的高收入行业, 有的企业为了更好吸引劳动力甚至会给出比其他行业更高的工资, 如军工行业。妇女收入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更多的妇女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中。

(三) 参与工作的妇女年龄层有很大改变。

二战之前, 妇女劳动力主要来源是未婚单身女性。战前受传统妇女观影响, 女性一般在结婚以后就会立即辞职或被解雇, 专职于照顾家庭。二战时期, 35岁以上的中年已婚妇女大量涌进劳动力市场, 成为战时劳动力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铆钉工罗西”的原型也是一位已婚中年妇女。此外, 这一时期的已婚妇女就业率超过了未婚妇女, 而且这一形势再也没有改变过。

(四) 妇女就业的人种多样化。

二战期间, 社会对妇女就业十分宽容, 少数族裔妇女获得就业契机, 特别是黑人妇女和华裔妇女。战前, 华人妇女就业主要集中在服装行业, 就业范围狭窄。在战争期间, 很多人抓住机会, 走出唐人街, 走出华人社区, 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与华人妇女相比, 黑人妇女在战前的处境更加困难, 她们往往会遭遇性别和肤色的双重歧视。在工作上她们选择权有限, 黑人妇女这种尴尬的处境在二战期间有很大的改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 黑人妇女也成为政府动员参与工作的对象。这一时期, “黑人妇女从事家庭女工占黑人妇女总数的比率从72%下降到了48%, 而在工厂工作的黑人女性则上升了大概19%。”

三、二战时美国妇女就业的影响

“女子铆钉工”虽然是美国政府为了战时所需而创造的宣传形象, 在战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她的确在当时为激励美国妇女就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保证了美国在对日作战中后方物资的补给, 维持了美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战时美国妇女积极就业, 不仅对美国社会而且也对妇女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妇女就业改变婚姻状况与妇女就业传统的关系模式。

二战时期政府认为, 已婚并且没有十岁以下孩子的已婚妇女是战时美国最需要的劳动力。妇女就业使得美国妇女劳动力中的主要来源由原来的未婚女性转变为已婚妇女, 而且这一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战后, 彻底打破了已婚妇女战前不得不从工作与婚姻中选其一的境地。

(二) 妇女就业促使美国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好转。

二战前, 由于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专业领域基本都由男性控制, 妇女只能承担所谓的“女性领域”工作, 多数为服务型行业及制造业中技术含量低且工资低待遇差的岗位。到1940年, “仍有98%的护士, 89%的图书管理员, 21%的书记员和18%的制造业工人, 11%的服务员和18%的私人管家或佣人是妇女担任的。”在二战背景下, 妇女得以进入男性工作领域, 特别是军工业。由于军工业福利薪水较其他行业高, 所以吸引了大量妇女进入该领域从事起了电焊工、铆钉工和装配等“男性领域”的工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进入军队。1942年5月, 第一个女军辅助团 (WAAC) , 即后来的女军陆军军团 (WAC) 成立, 标志着妇女拥有了第一个陆军队伍。“1943年7月,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关于组建女子辅助团的法规, 规定, 女军人与男军人享受同等军衔待遇, 享有同等薪金和津贴, 并把女性从军年龄从21~45岁扩大为20~49岁。”妇女在二战时期中的工作表现, 使得很多所谓的“男性领域”的工作划归为“女性领域”的工作。这是美国女性对抗职业性别歧视的一次完美战役。

(三) 战时妇女积极就业维持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美国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卷入战争, 却没有因为战争影响其经济发展。其中妇女就业功不可没。妇女在大量男子奔赴战场时, 毅然响应政府号召, 接替男子留下的工作岗位, 保证了美国各行业的正常运转。既保证了战时大后方的物资供给, 又维持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观二战中参战的其他国家, 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 经济都遭受重创。英国经济受创的严重程度之大以至于战后要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其经济发展。

(四) 妇女就业促进了妇女自身发展。

一是妇女就业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被称为又一次妇女解放。以往陈旧的妇女观把妇女禁锢在家庭里。当妇女走出家门开始广泛就业时, 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妇女本身都发现, 她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完全不弱于男性, 使得整个社会重新审视妇女的价值, 渐渐接受妇女就业。二是妇女就业提高了妇女的独立意识和斗争意识。外出就业, 融入社会, 使妇女脱离家庭的桎梏。从工作中得到的报酬使得她们不再依赖于丈夫生存, 在家庭中生活得更加独立有尊严, 不再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存在。妇女在二战期间就业更大的意义在于, 大量的妇女涌入劳动力市场使她们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激发了她们的斗争意识, 推动了妇女觉醒, 使她们联合起来对传统妇女观, 对性别歧视及各种不平等发出挑战。“1940年美国工会中的妇女人数不足8万人, 代表了不足10%的工会会员, 1944年后达到了300万, 代表了工会会员的22%。妇女工会会员们经常联合起来为争取同工同酬而斗争。1945年, 无线电和机械工人联合会取消了性别歧视和同工不同酬的规定;橡胶工人联合会为工会妇女提供了同酬条款。”二战中妇女的意识觉醒为战后美国女权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以“女子铆钉工”为代表的二战女工, 在战后又重新受到社会的压制, 很多妇女被迫重新回归家庭, 但是与战前相比女性的就业状况已有了很大改观, 很多女性毅然顶住压力, 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战后社会舆论压力卷土重来, 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广泛存在,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妇女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出于爱国主义, 生活所迫, 高薪资的吸引还是其他原因, 美国妇女响应了政府号召, 积极加入了战时生产。妇女就业不仅促进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打破了传统的妇女观、性别歧视, 也对妇女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淑荣.从日托所问题看二战中美国妇女地位[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李芮.中美二战时期女工发展情况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 2013

[3] .林艳.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妇女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 1996

[4] .王爱华, 李芙霞.角色的转变与回归——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下的妇女与第二次世界大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篇3:二战时的重庆

战争阴霾下的艰辛生活

大后方虽无正面战场的血腥与惨烈,但始终笼罩于战争阴霾中。旷日持久的战争加剧了人口的内迁,诸如住房紧俏、交通拥挤、物价飞涨、日用品匮乏等现象显著。避战的灾民如潮水般涌入,山城顷刻热闹非凡。东南沿海的富商贵胄将欧陆的时尚气息带入重庆,使山城焕发异彩。即便终日笼罩于战争阴霾中,大后方的市民依旧泡茶馆、郊外出游、观影剧、看书报,过着闲适生活。

国民政府迁抵重庆后,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边陲聚集了四方难民,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区域。每当日机临空侦查目标或高空轰炸时,市区刺耳的警报声随之拉响,市民们纷纷避走他处,由此形成了大后方独特的“跑警报”生活。据重庆战时资料所载,警报拉响后,市民们不得不中止日常的工作或学习,四处逃逸,“或乘轮渡木船,过南岸上山躲避,或顺流东下,到溉澜溪等地躲避;路上出口,只有一条沿嘉陵江西行的公路,阔老的小轿车和客车、人力车挤在一块各奔东西,顿时车水马龙,人喊马叫川流不息”。有时,一天甚至要跑两三次警报,市民渐渐习以为常。

防空洞是市民躲避日机轰炸的避难所,防空洞内的陈设也是天壤有别。政府高官专用的防空洞设备先进、清洁卫生、安全舒适;普通百姓的防空洞陈设简陋、油灯照明,无通风设施,且洞内潮湿肮脏、空气浑浊,人多就难以喘气。据亲身经历的老人回忆:“进入防空洞后漆黑一片,里面早已坐满人。宪兵拉着我向里面硬挤,踩踏在别人身上,两旁的人互相推搡,最后跌坐在人堆中,此番滋味可想而知。1小时后,洞内早已充满浑浊空气,

我奋力迈向洞口,阳光刺目,好一阵才能适应过来。”即便如此,沆瀣浑浊的防空洞依旧不能满足市民亟需,经常人满为患。1941年6月5日深夜,日机在半夜突袭重庆,市民无法疏散,大量涌入隧道,仅容纳四五千人的较场口防空隧道挤进了1万余人。极度拥挤与缺氧造成了数千市民伤亡,酿成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防空大隧道惨案”,又名“六五惨案”,给重庆市民烙下了永久的伤痛。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重庆市人口仅为47万,1943年就激增至88万多,到1944年猛增至103万。大量的人口涌入本来就地窄山多的重庆,市内的住房拥挤不堪,物资储备日益匮乏,居民生活窘困不堪。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重庆的大批民房遭到焚毁。为了解决住房紧张问题,重庆建造了大量的捆绑式简易工棚。这类寮屋简陋阴暗,质量低劣,几乎一推就倒,若遇日机轰炸更是顷刻崩毁,以致流离失所的人们连茅棚都没有,只能以天为盖、以地为庐。

物价飞涨是大后方市民的痛处。抗战期间,重庆的物价是一日一价,日增月涨。老舍在《往事随想》一书中回忆道:“从1940年起,四川的东西就不再便宜了,而是一涨就涨一倍的天天往上涨。我只好穿着斯文扫地的衣服。我的香烟由使馆降为大小英,降为刀牌,降为船牌,再降为四川土产的卷烟,也可美其名曰雪茄。别的日用品及饮食也随着香烟而降格。”不少罹灾之民终日饥肠辘辘,民不聊生。迫于生计,灾民创制“八宝粥”维持生命,所谓八宝粥,无非是米糠掺杂稗子、稻壳等杂物,民众生活困宥不堪。

困苦生活下的时尚追求

战时底层民众的生活困苦潦倒,来自东南沿海的各阶层人群涌至大后方,给沉寂肃穆的山城带来了短暂的欢乐,重庆市民的衣食住行有所变化。

山城的服饰可谓焕然一新。重庆莅居巴蜀崇山峻岭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民遵循陈习,服饰多沿袭清末民初旧装。男士内穿短褂,外罩右襟长衫,下衣长裤,颜色尚蓝、青、灰三色调;未婚女子多蓄长辫,扎红绳;已婚女子则挽发髻,佩耳坠,戴玉镯,遗存有白布包头之风俗。抗战时期,市民服饰悄然革新。高绍聪在《重庆琐记》中描述:“此地人士多喜穿短服,中上级之外,均长年赤脚草鞋;有的虽为宾客,上身衣冠如士子,其长衫马褂帽顶,而足下仍穿草鞋。学校学生(小学)赤脚并不伤雅,士兵未见穿袜,女人绝无高跟皮鞋及烫发等恶习,金兰布衫可谓全体一律。迄至战事起后,苏浙人士居多,摹仿时髦者始成为上海化。”外来人口的迁徙,尤其是江浙移民的新潮时尚,给山城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重庆市民莫不效仿。男子渐弃长袍马褂,穿上了时髦的中山装与西服,甚至佩戴礼帽。女性服饰花样繁多,大多着沪式改良旗袍,佩戴戒指,着皮鞋长袜,梳齐耳短发,并抹有口红,涂香脂,烫卷发,各种时髦装扮层出不穷。

餐饮业亦日臻盛行。大量外埠人口涌入重庆后,山城茶肆酒楼高朋满座。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对此深有体悟:“渝市大小吃食馆本极多,几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客民麋集之后,平津京苏广东菜馆,如春笋怒放,愈觉触目皆是。大批北味最盛行,粤味次之,京苏馆又居其次。”在饮食结构方面,全国各式风味沓至山城,打破了战前单一的饮食结构。普通市民不仅能吃到火锅,也

能买到福建的鱼羹、广东的点心、湖南的辣子鸡、北京的烤鸭等风味佳肴。此外,西式的餐馆、咖啡厅也是络绎不绝。抗战初期,重庆的西餐馆只有为数不多的5家而已,到1943年已有30余家。

在住房建筑方面,川式民居大抵以土木瓦房结构为主,最富特色的莫过于建在山上的吊脚楼。对于吊脚楼,张恨水先生有一番惟妙惟肖的描述:“吊楼之形,外看如屋,惟仅半面有基,勉强立平地。其后半栋,则伸诸崖外。崖下立巨竹,依石坡上下,倚斜以为柱。在屋后视之,俨然一楼也。”川式吊脚楼俨然不能满足外埠寓居者的安全与审美需求,各种款式新颖、装潢别样的新楼房层出不穷,使重庆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时人将重庆与香港、上海等大城市相比较,赞叹道:“她(重庆)正和香港一样,纤回的马路和高矗的洋房都是建筑在山顶上,只是富丽堂皇不及香港罢了……重庆真是一个大上海的缩影。”

重庆是久负盛名的山城,城区傍山而立、依山而建,地势高低有别,房屋错落有致,交通发展难度颇大。传统的运输工具有川式的滑竿、轿子、板车、独轮车、人力车、马车、小木船等,当地人将人力车的车夫、抬轿子的滑竿师傅及拉船的纤夫统称为“棒棒军”,外国记者不太明晓这个称呼,唤其为“Coolie”,类似中文“苦力”的发音。最为艰辛的是沿江纤夫,据时人回忆,1938年他们一家乘坐小木船从宜昌逆水前往重庆,“想要一条小木船逆水而行,通常需要20个纤夫,把几十米长的绳子绑在腰间,个个佝偻着背,缓慢挪动;有时即使一些纤夫累倒在地,船仍在江上纹丝不动”。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山城的街头出现了许多私人小汽车,江上的小火轮鸣笛刺耳,重庆的交通运输较战前有了较大改观。1940年的公共汽车由1933年的1辆增加至99辆,行车线路也由1路增加到3路,却依旧无法满足市民亟需。此外,重庆还开通了缆车线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全国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人们涌入大后方,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原操西南官话的川渝市民也日渐学起“国语”,掀起了“国语运动”。同时,重庆人们的生活观念为之一变,在一些公共场合,山城妇女与邻里在闲谈之际,很自然的给襁褓中的婴孩喂奶;在公共浴室不设隔间,男女同浴;而蓄养婢女、收养童养媳等陋习也悄然沉寂。在卫生习惯方面,既往不少市民随地吐痰或便溺的陋习也随着文明风尚的宣传与教育而得到了巨大改观。

重庆的婚俗在抗战期间发生了变化,愈来愈多的年轻人认识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结婚仪式,采用新式婚礼或集体婚礼。从1936年3月~1949年9月,重庆市共举办过50多次集体婚礼。起初,市民对此采取观望的态度,头两届只有9对或5对新人参加,可到1949年元旦,共有91对新人参加集体婚礼。为了丰富市民生活,重庆北碚民众会场经常举办周末演出会,时常在戏剧高潮时插入一段结婚典礼,使整个戏剧舞台瞬间变成结婚会场,这种节俭且颇为热闹的婚庆方式深受当地市民欢迎。既往囿于陈俗所限,人们羞于离婚,抗战后,缘于战争的影响,夫妻双方劳燕分飞、分居两地,许多眷侣不得不选择离婚。1944年在重庆出版的《中央日报》广告版上就曾刊载过一则离婚启示,两人因长期异地分居公开协议离婚,毫不避讳,市民观念日渐趋新。

【责任编辑】王 凯

篇4:二战假目标趣闻

从天上向地面看去,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原因,飞行人员对地面目标的识别更多地是凭着一种感觉,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分辨。即使能够拍成照片送回后方仔细判读,对于一些小型目标的识别依然存在困难。因此,如果能够利用一些廉价的材料制作出假的军事设施,那么就完全可能让敌方人员做出错误判断。把假目标布置在非军事要地,就可以把敌方人员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如果敌方人员发动打击,那么还能起到耗费敌方人员弹药和时间的作用。当然,假目标还可以用来训练己方人员如何更好地应用伪装手段,也可以用作诱饵来猎杀那些粗心大意的敌机。

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曾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假目标具有较好的迷惑能力。因此美国决定大力发展这项技术。在美国“飞虎队”投入中国抗日战场以后,中国人民曾应志愿航空队的要求制作了不少假目标,这些假冒的寇蒂斯P-40C“战斧”飞机,采用木头和竹子制成骨架,外表覆盖帆布,再绘制上和真飞机一模一样的“鲨鱼嘴”涂装。这些假目标飞机让日本人大吃一惊,日本情报部门最初的侦察报告发现,进驻战区的P-40C竟然超过了1000架!这让日本人担忧不已,而实际上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P-40只有数十架。通过假目标,日军一时无法确认P-40C的装备数量,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认为日军很有可能会对美国西海岸发动进攻。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美军在加利福尼亚一些机场上搭建了大量假飞机。美国人希望,那些高空飞行的日本侦察机能看到这支“庞大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它们将给驶近美国海岸的任何敌方舰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政府发现美国本土不会遭到日本的全面进攻,因此也不再热衷于在沿海地区建造假目标。

在大西洋的另一侧,英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在使用假目标欺骗德国人。由于德国人连续不断的空袭行动,英国空军部决定组建一支特殊的假目标欺骗部队,这支部队由约翰·特纳上校领导,在英军内部,该部队被称作“特纳上校分部”。英国人的假目标工作进行得更为专业,他们动用了英国电影制片企业的专业道具和布景人员和技术,制作出一系列机场假目标,主要有K系列和Q系列两大类。这些假目标可以拼凑成几近乱真的假机场,英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假机场布置在真机场或真工厂的附近,对假机场同样进行伪装,这样德国战斗机就会把假机场当成真目标,徒劳地在假目标上浪费他们费尽力气从英吉利海峡另一端带来的弹药。

为了让假机场更加逼真,英国人还会在假机场周围布置假飞机和假汽车,此外还有机库、油料库和弹药库,当然无一例外全是“赝品”。英国人的假目标飞机可谓种类繁多,有“喷火”“飓风”“威灵顿”“惠特利”和A-20“浩劫”等。

假机场为英国人贡献良多。但假目标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在诺曼底登陆前的几个月。这一时期,盟军想法设法让德国人相信,盟军将会从加莱地区进攻法国,而这次“进攻行动”将由鼎鼎大名的乔治·巴顿将军指挥,“进攻部队”正在英格兰东南部集结。为了让德国人相信这些,最大的问题在于必须虚构出逼真的部队和装备的集结态势,这次盟军使用了大量的假飞机作为幌子,配合其他迷惑手段,最终成功诱使德国人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

日本人也制作过不少假目标,盟军在对日作战的过程中发现过不少实例。平心而论,日本的确拥有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假目标制作人员,他们制作出的假目标十分精致——只可惜是假的。日本人也有一些很拙劣的假目标,最简单的假目标就是在一块岩石上绘制飞机的轮廓,然后把它放在棚子中伪装成飞机。在二战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还在岛上设置过许多假高炮阵地,这些“高炮”就是用几根圆木搭建而成,从外观上说也不可谓不像,但可惜此时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已经不管真假,密集的炸弹把真的和假的一同炸掉。日本人理应荣获假目标制作大奖,战争末期他们制作过一架全尺寸的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据说这个假飞机是用来训练执行自杀攻击的神风队员的,以帮助他们找到对B-29的最佳撞击点。也有人认为,这架假的B-29是被用作诱饵引诱美国战斗机和轰炸机前来轰炸的,因为他们会把这当成是一架被俘的“超级空中堡垒”,当时在美国人看来,B-29属于尖端武器,决不允许落入敌手。无论这架假造B-29的真正用途是什么,这可能是战争中制作的最大尺寸的假目标飞机。

上一篇:春季运动会加油广播稿200字下一篇:保险公司客户节回馈老客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