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2024-04-12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共16篇)

篇1:《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学《杞人忧天》,我们不仅想到了这句话。就在平时我们说某人那些无根据的担忧的时候,我们也说某人真是“杞人忧天”,这种思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以至于教学本文时,我们用不了多少时间,只要学生预习到位,能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意思,那么,本文的主旨就不难理解,寓意就不说自明,学生也很快就能够搞懂但是,转念一想,学生真的懂了吗?是不是教学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教学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这样,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特别是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老师的资格,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教给学生什么,就内容的把握,寓意的理解,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助资料习得,这样就没有我们的事了。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老师还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真应该做的事是,要挖掘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价值,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我想,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在。

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忧天”的“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从这位“杞人”的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忧天的一面,而且,围绕地震灾害等现实,我们还要看到其现实的意义,那就是“忧患意识”,这才是我们的现代人所持有的态度,而这样的认识,应该在课堂的拓展中,给予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语文教学,我们应该不唯上、不唯书,要有自己的见地,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文本背后的价值,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源头活水。

篇2:《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摆正师生位置,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整节课师生共同努力配合,教师始终与学生在同一水平线,课堂的活动时间由学生主宰,教师主要作用是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在倾听中使课程资源不断拓展生成。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一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课前的准备,到课中的合作、探究,以及课后的拓展学习,学生都是参与者。

授之以法,突出学习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线,让学生再次践行了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的学法,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学法延伸到课内外,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反复朗读,充分感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迁移,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整合的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由语文学科拓展到地理学科,并由此扩展到类似文章的学习,实现了文本到超文本;改变语文学习的本位意识,由培养学生单纯的记诵能力拓展到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的领域,使语文学习走向综合,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尝试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3:《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其实, 语文教学早就与多媒体结下不解之缘。课堂教学中的图片、课本、录音机、投影机以及大小黑板等等, 都是媒体。现在人们谈到的多媒体教学, 一般人偏解为在电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因而, 常人对此多有误解。我就语文多媒体教学, 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 加上网络技术渐趋成熟,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它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正在实际教学中慢慢变成现实。多媒体教学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集于一体, 在教学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语文多媒体教学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便于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开展阅读。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引入《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曲, 学生就会进入到体会母爱的强烈氛围之中。亲娘在寒风苦苦守侯, 来送一包渗透母爱的甜甜奶糖, 不见亲儿, 失声而泣;后妈无情虐待, 小强衣着破烂, 小小年纪就料理家务,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理解文本变得很容易。传统名篇《孔乙己》, 以往学生对人物衣着褴褛印象不深, 对他自命清高的穷酸气理解不透。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让学生观看《孔乙己》课本剧。随着视频的播放, 学生能马上进入到鲁迅先生描述的那种社会环境中去:破旧的咸亨酒店, 孔乙己的故事缓缓展开。视频观赏与文本阅读相结合, 学生比较容易记住这个穿脏破长衫, 说“之乎者也”, 排九文大钱的悲剧人物。

2.语文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的手段无非是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而已;给学生上课, 朗读, 正音, 分段, 明确中心, 分析写作特色, 老套的手法, 怎能激发起学生高涨的热情?至于出现沉闷的课堂气氛, 没有精彩的对答场面, 就不足为怪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以精美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 超文本强大传输能力提供的丰富知识, 对眼下熟悉电脑知识的学生来说, 无疑有很大的震撼。譬如《送你一枝转基因花》, 教师给学生看了搜集到的品种各异的神奇的转基因花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 学生学习兴致明显提高, 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3.语文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之不足, 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素养之欠缺。学生囿于年龄, 生活经验很不丰富, 对于文本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等缺乏了解、感知, 理解文本往往不够深入。例如以“长征”为主题的一组课文, 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段革命史知识贫乏, 后来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长征的影片, 听听有关长征的一些歌曲, 让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过雪山草地留有印象, 后来上课时学生就没有因为课文所反映的久远年代情节而陌生, 较好地了解当年红军的千辛万苦, 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业绩。同样, 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可能有限, 可以运用网络来查阅、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关于长征的知识, 就可以在网上搜索, 为我所用。课文朗读, 可以交给专业人士, 教师只要找到相关的视频即可, 那里既有配音朗读, 又有文字图片随之展示, 对于普通话较差的教师, 何乐而不为?至于板书, 亦可藏拙, 由电脑操劳, 隶书、魏碑任君选, 呈现方式则可以随心所欲。

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知识含量, 五彩斑斓的图片画面, 独具优势的视听播放技术, 早已征服许多教师, 但是, 作为一项新技术, 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存在一定的局限。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1.语文多媒体教学压抑乃至扼杀学生想象力的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力至关重要。语文教学是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 唤起他自己的情感体验, 有可能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进而产生新的形象, 这就是想象的力量。而多媒体教学往往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把文本中的景物、人物、情节, 通过教师的预设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旦回忆课文, 常常定格在原先的景, 原先的人, 原先的物上。有一千个读者, 或许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2.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程式化的设计, 过多的预设, 直接制约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并有可能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新技术包装下的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多媒体公开课展示, 不外乎了解作者, 范文朗读, 合作探究, 音频欣赏等几部分。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前精心量身定制, 上课时一般只要紧紧围绕多媒体课件的进展而进行, 一般无法做出更改, 让人束手束脚的, 有时则可能因为教师操作不熟练而造成尴尬。学生阅读文本, 一般也是围绕教师预设的种种问题, 用合作讨论方式学习,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 其实就在不知不觉中沿着教师思路, 将准备好的知识填入学生大脑;有时则往往因预设问题过多过细而使教学陷入泥潭。师生就这样成了电脑的奴隶, 语文课也就毫无生趣可言。

3.语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的展示。语文多媒体教学, 有时就变成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核心, 过分地强调课件的精美, 很有可能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误导。要范读时, 自有专家操刀, 他错任他错;要板书时, 自有电脑代劳, 迅速又美观。殊不知大家都这样上课, 你方唱罢我登场, 既没有教师翩翩的仪态, 又没有流畅的书法, 还没有激情的朗读, 甚至更没有应变的机智了。学生围绕一个个接连而来的问题, 讨论来讨论去, 就是缺了悠扬的读书声。笔者曾听过《有的人》的一堂公开课, 同行们异口同声赞美课件精美绝伦, 但是该教师上课却忽略了让学生对诗歌的朗读, 是美中不足, 还是致命弱点?相信大家也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它真的让人欢喜让人忧。因此, 我觉得语文教学确实应该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仅是手段而已, 并不是先进教学理念的标志, 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 在解读文本时, 应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传统的吟诵不可少, 在运用多媒体手段上尤其要注意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

1.内容选择注重适用性。对景物作用、情节理解应尽量少用图片、视频显示, 而要多让学生用读读议议的方式去理解、感悟、品味, 尽可能地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探索文本的真正内涵。抒情性强的文本, 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图片、视频, 让学生欣赏, 但还是要回归到学生朗读体味的道路上来。知识性强的文本, 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搜索得来的相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以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逻辑性强的文本, 似乎不太适合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2.课件制作注重松散性。多媒体课件制作不需要将ppt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必要时用其一即可, 这样既用了现代化的手段, 又可以不完全拘泥于充满全程的课件, 让课堂既有教师的板书, 又有学生的朗读, 在看似随意, 实际宽松的情境下开展教学, 灵活而又生动。

3.预设问题注重整体性。即便是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ppt课件, 也不应将细节性的问题在课件中逐一展示, 应该以宏观性问题设计为主。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至于到了一直手把鼠标, 眼看银幕的程度, 学生也不必经常注意银幕的变化。有时, 合作探究性的题目答案, 似乎交由学生给出为好, 教师不要在银幕上给出参考答案使学生奉为至宝。

篇4: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列子》一书。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自行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寓义是重点。

◆难点:从寓言中接受教育。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看到你们一张张可爱、亲切的笑脸,老师感到我们就是久违重逢的朋友!老师曾经也年轻过。那时,也常常担心青春易逝,人生易老,但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之常情,那么,老师的担心有必要吗?

哎!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杞国人,他担心的事情比老师的大多了,他成天担心天地崩坠,同学们,你知道这个人的故事吗?(杞人忧天),对,你们想知道故事的具体内容吗?那就请跟我来吧!

1、我们先看一个“杞人忧天”的动画片,先了解了解故事内容吧!【视频展示】

2、同学们,你们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吗?(不要紧,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特别的健身房,先来一个课前文学知识大热身活动,好吗?请看大屏幕!)  了解名作及寓言知识。(多媒体展示)

(好了,热身活动就到这里了!让我们走出健身房,直接进入故事现场吧!)

连贯朗读,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

自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结合课文,看谁说得对。

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2.《师说》教学设计

3.《雪》教学设计

4.《山行》教学设计

5.《示儿》教学设计

6.《太阳》教学设计

7.《琥珀》教学设计

8.《青花》教学设计

9.《鞋》教学设计

篇5:《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简案)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张丽丽

【教学目标】

1.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2.了解其他关于“恐惧”的成语及故事。3.学会面对恐惧,用合适的方式克服恐惧。

【教学重点】

1.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2.学会面对恐惧,用合适的方式克服恐惧。

【教学难点】

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看同学的表情猜猜心情。

2.小结:人的情绪有很多种,人人都有“喜、怒、哀、惧”。

二、学习故事“杞人忧天”

(一)正音释题 1.正音:杞; 2.释题:杞人;忧;

(1)讲杞国的小故事: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2)激发思考:这样一个小国家,几乎一半都被流星雨砸掉了,这里还活下来的人怎么样?(3)理解题目中的“忧”:担忧。

【还原情境:教师讲杞国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使能够在相关的历史背景中理解题目中“杞人”的含义,同时为后面杞人为什么“忧天”作铺垫。】

(二)自读思考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故事:

(1)这个杞国人是个怎样的人?(胆小、神经质)

(2)有一天,他突然开始担心起什么问题来?把他担心的问题找出来。(3)他担心、恐惧时有什么表现呢?(越想越害怕、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精神恍惚、脸色憔悴)

(4)他的朋友见他这样,又是怎么劝导他的?

(三)朗读指导 1.读好劝告的语气; 2.读好反问句;

(四)想象说话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呢?

(五)交流感受

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不要为了一些毫无根据、不切实际的事而担心、忧愁。)

【聚焦学生行为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劝告、反问的语气。】

三、拓展学习有关恐惧的成语 1.学生汇报有关恐惧的成语。

2.出示一些关于恐惧的词语,引导学生用其中一个的词语说话。3.拓展有关恐惧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惊弓之鸟、吴牛喘月。4.学生自读故事,读完以后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还原迁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根据故事联系生活,得出自己的阅读收获。】

四、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1.小组讨论: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事,让你感到担心、害怕、甚至恐惧? 2.当你感到恐惧的时候,你会有什么表现?

恐惧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如果你因为一些事情感到担心、害怕了,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很糟糕的事,相反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克服它。3.你会怎么克服这种恐惧呢?

4.写一写:把你的恐惧写出来,并说说自己能用什么办法克服它。

五、识字、书写

1.认读字词:胆小、神经质、莫名其妙、无路可逃、精神恍惚、脸色憔悴、发愁、荒唐;

2.指导书写:胆、压、越、精

从前,杞国有个胆子很小的人。有一天,他突然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会被压死。他越想越害怕,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管朋友怎么劝他都不听。【还原语境:在语境中设计书写任务,使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下进行书写练习,提高书写练习的有效性。】

六、推荐阅读

1.“杞人忧天”这个故事选自《列子》,《列子》这本书里面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疑邻盗斧”。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还原背景:介绍“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的出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 23.杞人忧天

篇6:《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 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 (出示投影)

三、 朗读课文,听读 ,自读, 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 躇(chu)步 跐(ci)蹈 舍(she)然 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篇7:杞人忧天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象,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篇8:《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

【简拼】qryt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杞人忧天,伯虑愁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英文翻译】in case the sky should fall

【成语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正音】杞,不能读作“jǐ”。

【成语辩形】忧,不能写作“优”。

【产生年代】古代

篇9:杞人忧天造句

2、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搞登月行动会危及他们的安全,这可真的是杞人忧天了.

3、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

4、世界毁灭的事件也许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5、公司经营状况尚好,且有主管撑着,你别杞人忧天了。

6、古人对彗星的出现,常杞人忧天,担心会发生灾难。

7、由于忧虑到孩子的幸福,很多母亲经常会杞人忧天。

8、很多人担心原子弹等大规模武器会带来人类毁灭,大家不必杞人忧天,我们还有很多和平组织,这事不会发生的。

9、常常幻想宇宙如果有一天灭亡,世界将会是如此的荒凉,但对生死却不是常常会产生恐惧感,不可思议的想象,杞人忧天。

10、事情状况未明,大家先别杞人忧天,乱了阵脚!

11、小明担心中美合作关系的发展,天天失眠,真是杞人忧天

12、不要忧虑太阳会不发光,你杞人忧天了。

13、没想到他真有能力应付,大伙儿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14、别怕!天掉下来有高个儿顶着,咱们就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了。

15、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杞人忧天。

16、剩男剩女回家过年已成难题,希望父母们不要杞人忧天。

17、他最会杞人忧天,自寻烦恼了,你得多开导他。

18、你真是杞人忧天,即便下大雨,这地区地势高,绝不会淹水。

19、天气预报说今天根本不会下雨,你带伞出门真是杞人忧天了。

20、金融危机不但没有促进美元贬值,它却加速减少那些杞人忧天的人日夜担心的收支不平衡。

21、小明整天都认为天会塌会世界末日,真的是杞人忧天啊!

22、听他一说,我心里高兴,可是又难免杞人忧天,万一他事后变心怎么办?

23、七年前国家最低工资政策生效以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耸人听闻的告戒大错特错了。对工作岗位丢失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24、争端小小摩擦是很正常的事,爸爸整天杞人忧天会发生世界大战。

25、国家天气预报电视台都预报了今天深圳不会下雨,小燕子还拿雨伞去上班是真的杞人忧天了。

26、我们做事要认真分析可能的出现困难,既不要杞人忧天,又不要粗心大意。

27、这消息不能告诉他,否则他那杞人忧天的个性,会急出病来。

28、我发誓我以前是个很容易胡思乱想、杞人忧天的女孩,我以前最喜欢的故事书是小鸡跟全世界说天要塌下来,可是现在的我却完全不一样!

29、世界末日预测只是电影小说等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大家不必杞人忧天了。

30、中日争端小小摩擦是很正常的事,爸爸整天杞人忧天会发生世界大战。

31、儿子都还没出门,她就开始担心儿子路上的安全,真是杞人忧天。

篇10:《杞人忧天》教案

广海中学 黄艳霞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地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积累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自悟自究,合作探究,疏通文意,体会寓意;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对解忧过程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流利地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

一、看《杞人忧天》的视频。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 躇(chu2)步 跐(ci3)蹈 舍(she4)然 中(zhong4)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1、重点字词: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集的气体;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 躇步呲蹈:踩、踏的意思;舍然:消除顾虑的样子;

2、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3)奈地坏何?——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4)奈何忧其坏?——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3、翻译全文

杞人忧天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练习:

1、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3、因往晓之,4、积气耳,无处出气。

5、若屈伸呼吸,6、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7、“地,积块耳,充塞四虚,8、若躇步跐蹈,9、其人舍然大喜,七、拓展

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八、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九、板书设计 {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 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 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十、作业

1、翻译全文

篇11:“小小低头族”让人忧

“低头族”在心理学研究视角中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患者”。“手机依赖”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多在30%以上, 这说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国外学者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手机依赖”, 也叫“手机成瘾”、“手机问题使用”、“手机综合症”等, 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是指手机使用者因为不恰当或过度地滥用手机, 导致其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实质上它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发生的?手机依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们已达成诸多共识, 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心理和社会功能危害被我们往往忽视, 有必要加以强调。一是过度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焦虑等一系列心理不适, 导致他们会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过度使用手机者有更多的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和学校受挫感, 以及更多的吸烟和酗酒倾向;三是过度使用手机者会产生过低的自尊感和各种情绪障碍。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有:手机联络的优越性和功能的丰富性;与人格特征有关, 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机使用频率因社交渴望会更高;手机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辈群体的影响, 追求时尚;自控能力差等。

篇12:杞人忧天典故

(又一则)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篇13:七绝《杞人忧天》

少壮无知非力行,年中方晓梦不成。

搜肠刮肚寻新谱,诗海无边呤一生。

贵州三穗高三:熊国伦

篇14:杞人忧天造句

他的观点有些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你在杞人忧天些什么啊,罗伯特博士

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但愿如此

基本上,我认为这些顾虑有点杞人忧天。

勿自寻烦恼;勿杞人忧天。

没有比杞人忧天更消耗精力的了。

我认为大家无须杞人忧天。

船到桥头自然直;勿杞人忧天。

天垮正好抓云雀;不要杞人忧天。

没有比杞人忧天更耗精力的了。

我是说所有人都杞人忧天了

我们常常过多地自寻烦恼,杞人忧天。

这是杞人忧天了。

他的担心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

恐怕有点杞人忧天吧

而这也并非杞人忧天。

这并非杞人忧天。

篇15:对“父母皆祸害”的杞人之忧

说实话, 第一次看到这条信息时, 和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 也是感到十分震惊。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里, 出现这样的景况, 恐怕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 但它却真真切切地出现了, 还获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和理解。这说明这个世界真的在变, 有时变得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陌生。

据称, 这个网上群落在两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至今已经拥有近两万名成员, 只是在前不久才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它的“离经叛道”的名字立刻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并且引发了不同观点在网络之上的交锋, 或言辞激烈, 骂声不绝;或解释开脱, 表示理解;或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背景和原因,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实际上, 不管我们满腔愤怒地加以批判, 或者故作姿态的表示宽容, 都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实事, 那就是这件事情本身在提醒我们, 这不是一部分孩子和家长的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种个体情感的简单宣泄, 而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另类表达。

但无论如何,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父母皆祸害”这种论点本身就是不能被一般人所接受的, 尽管它是来自外国小说人物的一句台词, 但引用了它就是一种观点的表达。用它来评价自己的父母, 虽然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大逆不道, 发起者也一再声称不是不尽孝道, 只是想生活得更好, 但还是让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为人子女, 不管父母有多大的问题, 存在多大的过错, 也不能如此加以评断, 令为人父母者寒心。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如何理解的问题, 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在确定了这样一个前提的情况下, 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其他的问题。

假如讨论的参与者们真要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反思自己的父母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错误和过失, 反思家庭生活环境对自己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并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种自我救赎的努力, 对于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帮助自己自我完善, 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改变处境的能力, 甚至对于以后不再重犯父母同样的错误,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把自己存在的所有问题、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不如意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认为都是父母之过, 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除了毫无顾忌地咒父骂母, 即使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不知自我反省, 自我矫正,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加以改变, 那才是更大的不幸和悲哀。

当然, 透过这种现象, 更应关注的是, 在现实社会环境中, 我们的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显现出来。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言, 除了家庭自身的原因, 比如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暴力、父母有不良嗜好等, 最重要的一条主线, 就是家长过度重视学业, 望子成龙心切, 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工具, 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安排孩子的一切, 有些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稍不称意就会对孩子进行责罚, 轻则漫骂侮辱, 重则拳脚相加。而这一切都和当下的教育体制是密不可分的。应试已经使整个社会和所有家长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 而这样的焦虑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失去理智, 在考试升学方面常常把自己的孩子“置之死地而后生”, 哪里还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哪里还顾得上孩子当下的幸福?孩子长大以后留存于脑海中的都是一些痛苦的回忆, 又怎么会感恩父母?

这是孩子的不幸, 也是父母的不幸, 更是教育的不幸, 社会的不幸。

在强大的体制面前, 父母和孩子其实都属于弱势群体, 都是受害者。许多家长的内心也是在矛盾与迷茫中挣扎, 他们所做的选择, 也常常是无奈的, 有时甚至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把一些家长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反常举动看作是一种病态的话, 那也是一种体制性、社会性病态的反映, 一种个体难以控制的症状。因此, 如果我们仅仅拿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子女应有的关系, 来解读眼前发生的一切, 就显得太肤浅了。

与此同时, 通过这件事, 我们还应生发出更加深远的担忧, 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应试一统天下的现状, 我们的学校依然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 我们的学生依然在应试的高压之下痛苦地学习, 那么也许有一天, 有人还会喊出“学校皆祸害”或“老师皆祸害”的口号, 那时,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教师将何以自处?我们对此将作出怎样的解读?我们还能把它简单地归因为一些学生不敬师长、不知感恩吗?

篇16:《杞人忧天》课文翻译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翻译: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来源:Zxxk.Com]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低下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上一篇:全流程电子招投标下一篇:集团纪检监察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