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

2024-07-08

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共9篇)

篇1: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

【写作情景】假若你是某高中学生李华,进入高中后,你觉得学英语的方式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你给自己的英语老师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全此信。

【写作内容】

1.开始学习高中英语时,觉得学习英语有很多困难,难得让他几乎丧失信心;

2.后来逐渐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3.每天努力学习英语,例如多读书,多背诵英语课文等;

4.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5.他们的帮助和您的鼓励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

【写作要求】字数在100字左右。

参考词汇:背诵:recite高级的: senior

Dear Mr.Li,I’m glad to tell you that I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my English study since I became a senior high stude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great help in your class.Wish you all the best.Yours,Li Hua Dear Mr.Li,I’m glad to tell you that I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my English study since I became a senior high student.When I started to learn senior English in the beginning, I had much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I found it so difficult that I almost lost heart.Later, I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as a result, I worked hard every day, such as reading and reciting English texts as often as possible.I also went to ask my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for better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It is their help and your encouragement that help me make great progress in my English.And now I’m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it.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great help in your class.Wish you all the best.Yours,Li Hua基础写作(共15分)

请根据以下信息写一篇英语短文,简单描述一下1923年发生在日本的地震。

1.地震于1923年发生在日本横滨市(Yokohama);

2.当时人们正在睡觉,并不知道地震发生;

3.大量的房屋、建筑物倒塌,水电供应中断;

4.有140,000多人丧生,还有很多受伤者和无家可归者;

5.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要求:

1.短文必须包括要点中的所有内容;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内容连贯;

3.词数:100左右。

(One possible version)

In 1923, a big earthquake hit/struck/occurred in/happened in/took place in the city of Yokohama, a city in Japan.It happened at night when most people were sleeping.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occurred /took place, 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at an end.Houses and tall buildings fell down.Water and electricity were cut off.There were fires and smoke everywhere.In a few seconds the whole city was almost destroyed and lay in ruins.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were killed reached more than 140,000.Beside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ere injured and lost their homes.It was one of the biggest earthquakes in history.写作(25分)

按照中文大意写成语言规范,前后连贯的文章:

汶川过去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它距离成都159公里。就在2008年5月

12日约下午两点半,汶川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许多房屋倒塌,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救孩子牺牲了。全国都关心汶川,送来了救援人员。人们相信汶川有更美好的未来。Wenchuan used to be an unknown small city, which is 159 kilometres away from Chengdu.It was at about 2:30 pm on May 12, 2008 that a strong earthquake struck Wenchuan.So many houses fell down that thousands of

people became homeless.Some teachers and parents lost their lives in order to save the children.However, the whole nation was concerned about Wenchuan, so they sent rescue workers.Generally, people believed/believe that Wenchuan would/will have a great future.第二部分、如何提升句子

I.讨论下面习作并对比两篇范文:

请根据以下的情景说明, 使用5个规范的英语句子描述全部所给的信息内容。标题为My English Learning

【情景说明】

我学英语已经六年了,在英语学习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总是觉得英语难学,尤其是英语中的一些习惯用法。自己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这门有用的外语,争取早日掌握这门语言。

范文1My English Learning

①I have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over 6 years.②I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my English.③But I always feel English is hard to learn, especially some English idioms are difficult.④I will work hard at this useful foreign language.⑤I will try hard to grasp this foreign language.范文2My English Learning

① It is six years since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② With the help of my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I have made progress in my English.③ Now I’m doing well both in writing and reading in English.④ But I still find it hard to learn English, such as some difficult idioms.⑤Difficult as it is, I have made up my mind to master this useful language by my hard work.III.Here are 3 ways to make sentences:

A.巧妙运用短语,写出规范的简单句:

1)借助名词短语做同位语

如:李立,男,19岁,1986年生;籍贯:广东。

Li Li,a boy of 19,was born in Guangdong in 1986.2)借助介词短语做定语

如:李飞,男,10岁,棕色短发,身穿白色茄克。

Li Fei is a ten-year-old boy with short brown hair and a white jacket.3)借助介词短语做状语

如:有了Tom的帮助,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村子。

With the help of Tom,we soon found their village.4)借助非谓语动词短语做定语或状语

如:他们站在大树下,等待着总统的到来。

They are standing under the big tree, waiting for the president.B.巧用连接词,写出规范的并列句:

如:他给我钱,我不要。

He gave me a lot money but I refused.如:我刚到拐角处,就见到你啦。

I was just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corner when I saw you.C.用好从句和引导词,写出规范的复合句:

2)定语从句

如:中国,地处亚洲东部;特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China, which lies in the east of Asi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large area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rich natural resources.3)状语从句

如:雷锋还活在我们心中,我深受感动。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is,because I know Lei Feng is still living in our hearts.

篇2: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

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如《人民的勤务员》一文开头摘引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展现了雷锋的内心世界;文末又以“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的雷锋日记内容收尾,再次显示了雷锋故事的意思。

二、设问法

就是运用设问制造悬念。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开头用妈妈的一句问话造成悬念: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这样,一下抓住读者,引出了故事,以下按事件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来龙去脉。这种写法,要比直接陈述事件的经过更让人感觉兴味无穷。

三、感悟式

感悟式结尾,往往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升华朴实情感,参悟深邃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例:父亲说:“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铁却是热的。当把热热的铁块丢入水中之后,水和铁就开始了较量。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铁冷却,同时,铁也想使水沸腾。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热铁,如果你不想使自己被水冷却,就得让水沸腾。”我听后感动不已。是啊,如果你不想被平庸无色的生活冷却了你的斗志,你就用生命的激情与辛勤的汗水把这盆冷水煮沸。 (《沸腾生命》)

“用生命的激情与辛勤的汗水把这盆冷水煮沸”是小作者对父亲朴素语言的感悟和升华提纯。读者也从这个结尾中得到了理性的沉淀和永恒的启悟:沸腾生命。

四、融入理性,张扬个性

考生可以在叙述中渗透感悟,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从而表现对生活独到的认识;也可以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气质、精神、情操等蕴含在一定的物象之中;还可以在抒情中融入理性色彩,使文章情理相融。

例如,一位学生在描绘巴以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写道:

一幅摄影作品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带着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于一间破败的教室,缕缕阳光透过没有玻璃的门窗洒在她的裙皱上。多么美丽宁静,多么富有诗意……你也许这样想。但当你知道这间教室是被轰炸的废屋子,当你知道屋外的巴勒斯坦是怎样的局势时,你还这样想吗?

字里行间流动着一股难抑的悲愤激情。但没能揭开浪漫的诗意和残酷的现实背后的伤痛。文章接着写道:

也许你会感慨这美丽与诗意是多么脆弱,一颗炮弹就可以使它灰飞烟灭;也许你会叹惋:小女孩脸上那迷人的微笑还能盛开多久?她那纯净的心灵能否不飘进一片战争的乌云?战争摧毁的竟是这般美丽这般美好的事物!物质的毁灭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能否愈合?

女孩的美与摧残美的战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激情,同时也形象的揭示了战争是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恶魔这一公理,理性之花只有在激情的活土的滋养下开放,才能明艳动人!

五、社会生活中来

篇3:浅议高一记叙文写作动机之激发

面对如此困境,有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作文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欲以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作文教学。其实,这种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悖。现代积极心理学认为,注重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与优势,通过发展学生最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并使之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1]那么,什么才是高一学生身上在写作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呢?那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因而,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将熟悉的题材与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同时将滞后的反馈即时化,科学、有序地推进记叙文写作教学,以期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熟悉的教材再加工

作为学生,他们熟悉的莫过于教材。只是通常的情境下,我们对一篇篇的经典课文舍不得割弃,篇篇讲读,看似篇篇讲到,实则走马观花,只追求了阅读的量而没有追求阅读的质,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也就惶论自己的个性认识与再创作了。其实,如果我们对教材深加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激励学生往文本深处看,读出深度、水平和个性,使含糊混沌的思想明晰化、深刻化,并且促使他们学以致用,充分激发他们的体验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写作热情。

那么,该如何设计问题并向教材深处挖掘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教材中写作问题的挖掘与呈现,通过有效的训练,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从深层心理挖掘问题

著名作家余华说过,司汤达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教会了他怎么写人物的心理。人们一般认为,心理描写必须从人物的内心描写着手,可是,高明的作家却不这样认为。余华说,心理描写其实是不可靠的。[2]真正高明的作家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透露人物深层心理,因为波涛汹涌的人物内心我们无法触及,但人物动荡的内心变化一定会外露于他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人物内心活动激烈的地方,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挖掘写作问题,促使学生走进人物灵魂深处,走进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写作范围。《雷雨》基本以对话为主,但简短的对话处处透露的是人物暴风雨般的激烈情感和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听不出人物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也就与戏剧的矛盾性失之交臂,也就错过了戏剧的精髓。侍萍无意间走进周公馆的一间房,面对自己熟悉的摆设,原本对周朴园恨之入骨的心理悄悄发生了转变。面对周朴园的对面不相识,她没话找话,不忍离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鲁周相认一节中侍萍的行为反常之处,布置写作题:请为人物补充潜台词。这样的练习将人物内心纠葛外露,让学生既看见了侍萍对周朴园的恨,也看到了她内心深处对那份情感的眷念,而对人物复杂内心的探寻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从空白处挖掘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与文本对话,填充对话的过程就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就是读者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文本中这样的空白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结合文体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补白,扩充自己的生命体验,真正将自我体验与情感融入文本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就有一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烛之武常年默默无闻被人遗忘,风烛残年之时却被君王当做救命稻草委以重任,课本只是以“许之”二字表明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但毅然承诺前内心的翻江倒海却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揣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且意味深长的空白后,要求他们对此补白,学生兴致勃勃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郑公说完这句话,便紧紧盯着烛之武,试图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出他内心的想法。

可烛之武似乎并不为所动,耷拉着的眼睑下略有些浑浊的眼睛只是看着地面,就像平静的深湖,不起波澜。可那双颤抖的手出卖了他。因为激动,他的双手紧握,但因为年老力衰,只能堪堪握成空心拳,指节微微发白。也许是多年后被重用的欣喜,又或许是因为任务的艰难,还可能是国家可能将要灭亡的愤懑,他突然咬紧牙关,脸上松弛的肌肉紧绷着,眼里突然闪过一道精芒。郑公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良久,烛之武长长吐出一口气,眸子抬起,直视着郑公说:我答应您。

一个常年被冷遇的智者,晚年却被委以重任,是因为怨恨而置身事外,还是出于家国责任而只身犯险?学生合乎情理的想象很好地再现了烛之武的大义大勇。

经典作品中,这样的空白比比皆是,诸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答应太子丹之前的内心挣扎等,这样的空白,或者说是留白,正是学生才情的用武之地。

二、熟悉的题材陌生化

所谓熟悉的题材陌生化,是指通过变换叙述角度或叙述人物而获得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同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这种叙述视角或叙述人物的变化保留了学生熟悉的选材,同时又能呈现出惊鸿一瞥的新奇。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5《家庭女教师》一文中,作者茨威格有意识选择特殊叙述人物而造就了不同寻常的奇妙效果。这种效果正如作者所说:“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者习惯采用全知视角,即假设并允许作者全知全能,并写下他所了解的一切,这样作品也相应地获得了广阔的视野与宏大的社会场面,但缺乏认知的神秘感,而内聚焦限制叙事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所谓内聚焦限制叙事,是指作者完全退出作品(不承担叙事职责),而让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主人公或配角,或亲历者或旁观者)担当叙事者,在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范围内叙述人物事件,以人物有限的认知营造阅读的新鲜气氛。茨威格的这篇小说运用的正是这种内聚焦限制叙事方式。故事的展开是靠两个女孩来完成的,她们对成人世界的窥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如果不运用这种特殊的不谙世事的女孩视角,不以这一对小姐妹的身份去亲历故事,不以她们的眼光去见证故事的话,就不会有化平常为神奇的效应。如果用常规的成人视角来看的话,茨威格的这个故事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家庭女教师爱上了主人家的侄子,并怀了孩子,但不幸被无情地抛弃,还被主人辞退,最终被逼自杀。故事悲惨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正因为作者起用了这种特殊的小女孩视角,就使得一个平凡的故事变得波澜曲折,惊心动魄,与成人经验不同的受限的小女孩的认知无论给读者还是作者都带来一种奇妙的心灵冲击。可见,司空见惯的选材经过合理的叙述人物的布局完全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同理,当学生写“等待花开”时,习作内容不再是千篇一律自身亲历中考而是作为旁观者记录父母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当写“出发”时,不再是自己出发去学校去旅游,而是见证父母为家庭出发奔波;当写“距离”时,不再是局限于与同学父母之间的距离,而是心酸父母之间的距离,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把更有冲击力的又为我们熟悉的多元人物多元视角带到学生面前,我们就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热情回应与成长。于是,面对“智慧”这样高冷的题目,学生笔下出现了众多的小角色,其中一位喜欢大喊大叫的快递员最为瞩目。

眼前,丝丝白中透黑的头发,像是用刀刻上去的皱纹,略显佝偻的身体穿上被洗得发白的蓝衬衫,以及那双古老款式的皮鞋都告诉我他不过是一个年迈的老头,只有那双仍然炯炯有神的双眼让我相信他喊得出那么雄浑的声音。

……

新来的年轻人不再大喊大叫,小区回归了平静,但我却觉得缺了什么。奶奶开始抱怨自己总是忘了发快件,小区里的人则发牢骚说自己的快件不知道去了哪里。“原来他一喊,我就知道了……”

当智慧接了地气,当学生不仅能做主角还能根据需要化身为一位旁观者或叙述者,熟悉而平静的故事同样可以而且更加打动人心。

三、滞后反馈即时化

当然,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写作价值,我们还必须充分优化教师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作文训练以战线漫长为特点。从学生开始写作到教师批改至最后讲评,通常需要一周时间,慢的可以拖到十来天以至更长。当教师兴致勃勃地准备讲评时,其实学生的写作记忆已所剩无几,讲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反馈对学习的作用具有动机和认知两个方面的效果。在动机方面,如果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就会引起他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并进一步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在认知方面,学习者可以从对学习结果的了解中,获得有关正确或者错误的信息,成为指导自己今后学习的定向依据。基于反馈效应的重要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大多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积极与肯定的反馈,但是,学生练习的即时反馈却总是因为授课任务而被耽搁,特别是作文的即时反馈更因为任务量大而被迟滞,而滞后的反馈大大弱化了积极效应,消减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一定条件,几乎每一种活动都能产生快乐体验,作文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作文教学进程中,如何在具体操作环节实现即时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快乐体验,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在考虑学情、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写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在高一阶段。所谓的结构性特征就是我们的每次作文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如写好标题,写好开头,学会描写景物,学会首尾呼应,学会对比等等短平快的学习目标,加以明确的规则和相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直接的即时反馈,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还需要做哪些调整,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就算不能堂堂课实现一个短平快的目标,也应每次完篇练习前尽量侧重一个目标,当学生能够完成时,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在完篇练习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以实现反馈即时化:如是旧题,可于课后直接张贴范文;如是新题,可在浏览后第二日挑选范文张贴。当我们每次都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一种风向标,当我们将作文变成一个可以量化的课程时,学生也就能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并通过即时反馈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持续的写作动力。学生的写作效果显示,短平快的片段练习与完篇练习的交错训练是比较理想的训练方式,学生能够相对保持高昂的写作热情。

毋庸置疑,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作文训练依然是一个辛苦而需努力的过程。本文也只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试图为目前的作文困境找到一条出路。出路不等同于捷径,这条路依然漫漫而需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任俊.乐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21.

[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8.

篇4:浅议写作后指导

[关键词]作后指导;长善救失;个别指导

作文指导是一个线性系统,包括作前收集、积累、整理资料的指导,作中分析材料、处理材料、语言表达的指导,作后修改、评讲的指导。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的不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前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作文教学的“作后指导”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

作后指导是作文“全程指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作前、作中指导的继续和完善,又是下一次作文的铺垫,对学生作文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后指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在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作前、作中和作后指导的关系,必须依据大纲和方案及作前指导的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进行作后指导。

确定作后指导要求关键是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而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去有意识的发现。所以我们不能把批改作文当成例行公事,然后就事论事的随便拿几个问题来评评讲讲。全班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次作后指导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所以每次作文批改后,要把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着重捉摸存在问题中哪一个是关键性的,确定为本次作后指导的突破口。

例如学生写“记一位熟悉的人”的作文,有的是选用事例不典型,有的事例写得笼统,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详细描写,还有的抓不住人物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次作后指导的主要问题是选用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性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进行指导,其它问题只是顺带。这样的作后指导,要求明确单一,重点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吃不透,嚼不烂的情况。

二、选取典型作文进行作后指导,长善救失

作后指导效率高低与选择的作文是否典型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批改作文后,应该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把同类型的作文进行比较,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作文,选取不同层次的典型,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学生写得不具体的例子较多,我就选了这一节:“拔河比赛开始了,轮到我们和第三组争夺冠军了。同学们手抓住绳子,脚抵住脚,第一局我们赢了。第二局继续进行,由于我们没有配合好,被对方拉过去了。第三局我们一起用力,终于赢了。”这一段前后写了三局,没有具体情节,是内容不具体的典型。

我又选了一段作为写得具体的典型:“比赛开始,双方帮绳子拉得紧紧的,起初是相持不下,很快绳子便渐渐向三组移动,在这时刻,我们暗暗地喊:‘加油,加油!’大家大家咬紧牙关,屏住气拼命地拉绳子,一鼓作气又把绳子拉了回来。这时同学们的助威声此起彼落,鼓掌声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大家劲头更大了。每个同学双手紧抓住绳子,齐心合力,用全身力气使劲一拉,啊!三组的同学全部仰天一摔,跌倒在地,终于胜利了,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这段作文具体在它围绕拔河的特点,从双方相持不下到绳子向对方移动到使劲一拉,最后取得胜利,还描绘了拔河和观看同学的动态,比较全面。用这样两段学生作文做对比,能充分说明问题,使同学如同和自己的作文见面,收到了较好效果。

当然,作后指导应当避免程式化,不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在作后指导时选取典型作文还要注意多样性,即使选用同一内容,应从表达方法等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指导。例如“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或动物)”的作文,我们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详有略的记叙。我们可以选几种不同写作方法的作文来进行作后指导,或者选细致描写外形的,或者选种植(饲养)感受的,或者选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作文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注重学生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

作后指导要做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对基础较差或富有创见的学生,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经作后指导,再次修改或重写全文或一段,有明显进步的同学,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其中的习作经验,以巩固作文教学的成果。

四、注重作后指导效果的检查,完善作后指导这一教学环节

要完成作后指导的教学目的,还应落实到一个“练”字上。进行作后指导后的练习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根据作后指导要求,设计练习内容,统一练笔。

2.根据作后指导要求,对照自己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如《祭扫周奋烈士》一文作后指导后,学生找出了以下不足之点:

⑴本文中很多写景与中心无关。

⑵写烈士陵园环境时没有主次,缺乏条理。

……

找出了这些问题,再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这样改什么,怎么改就更明确了。

3.根據作后指导的要求,修改或改写一段或全文。

每次作后指导后,要尽可能留一些让学生当堂自己修改,修改后与原文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得到鼓舞,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总之,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教师既要注重作前的指导,又必须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篇5:高一英语图表作文写作指导

表格(Table)可以使大量数据系统化,便于阅读、比较。表格常由标题(Title)、表头(Boxhead)(表格的第一行)、侧目(Stub)(表格左边的第一列)和主体(Body)部分(表格的其余部分)等部分组成。如下表:

用表格表达的信息具体准确,而且表格中的各项均按一定规律排列。阅读表格时要注意找出表格中各个项目的相互关系,表格中各个项目的变化规律。例如,上面的表格中的数字说明,和1978年相比,1983年大学入学的人数在增加,而小学的入学人数在减少。搞清楚这些变化规律也就读懂了表格的内容。

篇6:语文作文高一写作技巧指导

朱志刚介绍,从创意写作的角度,考生可以从“炼意”“定意”“创意”三个步骤展开。首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实际上分别代表了容人、能人和知人的人,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德、才、谦等多个主旨含义。

其次,朱志刚认为,考生不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的传承应用相联系,例如,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当下,鲍叔的知人善任即是国家发展亟需的才能。朱志刚指出,考生可以尝试反转式的写作、“动物视角”的叙述方式,甚至在文章开头结尾、词汇句式、事实材料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写作。

角度多仍要“专攻一点”

篇7:语文作文高一写作技巧指导

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下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人文精神的蒙生需要阳光、空气、土壤,需要心灵的自由。有个性的作文,能够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能够沐浴文明精神的灵光,而不失去汹涌澎湃的激情……例如,《相信自己》:

如果你是金子,就不要甘心永远被埋在沙子里。你要亮出自己,这样,人们才会看到你的闪光点。

如果你是花朵,就不要永远含苞不放。你一定要露出笑脸,因为别人渴望得到你的芳香。

如果你是雨滴,你就不要永远藏在云朵里。要知道,因为大地渴望得到你的滋润。

昨天属于历史,明天是个未知数,惟有今天把握在我们手里。手心上是天,手背下是地,握起拳头就是你自己,。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关键看你是否能做好准备,相信自己,把握好时机。

相信自己,亮出青春的风采!

相信自己,点燃心中的勇气。

篇8:高一英语写作分层教学初探

一、写作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始终伴随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展开。《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写作技能以能作什么的描述为标准, 量化为九个级别不同目标要求, 高中阶段完成八级目标。要求学生要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 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 语句通顺, 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 能比较详细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和感情,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评论他人的观点, 文体恰当, 用词准确, 能填写各种表格, 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 用语基本正确、得当。在高考中它占有相当的比重 (全国试题中占25分) , 今后还有增加的趋势。而在现行英语教学实际中, 写作教学是最难教、最难学的环节之一。因此, 教师要从高一开始就要充分重视写作教学, 使写作训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始终。

二、高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写作内容表现来看, 经过中小学几年英语的学习, 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彼此间的差距。从写作内容表现来看, 有的学生词汇不足, 语法混乱, 句型结构不当, 写出的东西没有可读之处;有的学生有些语法错误, 但不影响理解, 能使用简易的衔接手段基本满足要求;有的学生能使用较为丰富的语法和词汇, 层次清楚, 能够很好地与读者交流。从写作习惯来看, 有的学生能自觉地, 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 而有的学生对英语写作作业没有兴趣, 只是被动消极地应付了事, 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放弃, 不写了之。

三、分层教学理论及措施

1. 分层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加以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分层次,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2. 分层写作目标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 实现最终达到新《大纲》要求的目标。

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写作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挖掘其潜能, 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达到促使人人成功的教学效果。

3. 分层原则

(1) 可接受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 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在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教育, 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2) 激励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来鼓励学生,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跳一跳, 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他们的最优化发展, 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3) 灵活性

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写作情况, 实行阶段性调整, 使分层具有动态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从而增强英语写作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4) 循序渐进性

写作要先易后难, 先短后长, 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 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 先写正确句子, 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 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 由限定时间由长到短, 限定字数由少到多……

(5) 层次性与整体性结合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既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又要控制同一学生个体不同层面的潜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又要坚持对每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切忌顾此失彼。

4. 分层表现

(1) 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智力水平和写作态度等, 结合学生个人的意见, 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写作自觉, 写作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写作成绩中等;C.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写作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

(2) 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备课时, 教师首先要按班内各层次学生的写作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对C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识记”“理解”水平, 对B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应用”水平, 对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分析”“综合”“运用自如”水平。笔者试行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分层:A.发展性目标;B.提高性目标;C.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

(3) 施教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确认了课堂学习目标后, 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实现各自的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其主要操作技巧是:由浅入深, 分合有致, 分类指导, 异步发展。为了激励学生勇于动口, 动手, 动脑, 并实现高层目标, 教师应引入竞争机制, 可把全班学生编为几个4人 (A层1人、B层2人、C层1人) 合作小组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另外,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

(4) 作业分层

作业分口头作业和笔头作业。学生作业由各层次组的组长收齐。对C层学生给予个别面批, 并及时反馈、订正, 必要时做课外个别辅导;对A层学生批阅的要求高于C层学生。由于分层评价, 采用“同分不同质”的原则, 对学困生只要达到C层次教学目标即可获得好成绩, 这样可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励他们向高一层目标的要求努力。对个别失误多的C层学生, 可发动A、B层学生互帮互学, 或教师作个别指导。这样, 使各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 形成积极的递进氛围。作业的批改可围绕写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整体、分项批改。常见错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拼写是否正确, 语法、词汇运用是否正确, 内容是否完整, 逻辑性是否强, 有无创造性等。

(5) 测试分层

在每次考试中, 作文批改, 教师不作统一标准, 而是根据学生的层次作出相应的评定, 做法同笔头作业的批改。以鼓励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5. 分层写作训练策略

(1) 输入过程

写作属于语言输出, 为了做好输出工作, 教师首先要做好必要的输入工作。教师要准备摘抄、背诵、阅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任务, 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以不同的要求。

如背诵这一工作, 主要利用所学课文, 结合学生的层次:A.全篇背诵, B.背大部分, C.只背诵一到二段。阅读文章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利用所学课文, 一种是布置学生课后自选和统一选读材料。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 教师都要有不同要求的检查。A层学生要能复述所读文章大意。B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说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C层学生要能够熟记一些重要和常用词组、句式。

(2) 输出过程

(1) 控制性写作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 一是范文赏析, 二是仿写。在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阅读范文, 完成教师给出的不同任务。因为要学某一体裁的特定规则并运用于写作, 学生必须阅读才能熟悉该体裁的模式, 培养对体裁的敏感性, 形成知识网络储存于大脑。认知心理认为, 阅读模仿是一个有意识积极主动的摄取信息、建构图式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分析,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从词、词组、句式到语篇结构等不同方面的指导。

(2) 引导写作

教师对一命题作文, 给出不同层次的指导, 再让学生补充完成。A层按照教师所给的文章的框架, 完成全文, 达到提高全篇的整体布局和上下的衔接上。B层的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文章中的要句, 用不同句式译出, 达到一句多译的能力, 最终实现能用多种句式写作, 使文章生动多彩。C层学生要求按教师所给文章中的重要词组、句式, 译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3) 自由写作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题目, 自己组织, 完成各自层次应该达到的要求。

学生每次写作成绩教师都进行登记, 建立学生成绩档案, 让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 并且在下次的写作课前10分钟对学生写作的成果进行反馈:表扬成绩高的学生和进步的学生;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 并张贴在班级“佳作欣赏栏”上, 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 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转差、培优、拔高的效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符合新大纲要求。当然, 这种方法还有不足之处, 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树生.简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许秀兰.浅谈英语分层教学.

[4]叶芗美.“写作小组”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7.7.

篇9:浅议高一记叙文写作动机之激发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本该身肩重任昂扬前行,然而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依然举步维艰。尤其是记叙文写作,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缺乏与积淀的不足,不仅习作一再暴露出题材重复、老旧和思想低龄幼稚的弊端,而且学生的写作欲望缺失。而教师批改反馈的滞后拖延又雪上加霜般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影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面对如此困境,有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作文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欲以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作文教学。其实,这种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悖。现代积极心理学认为,注重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与优势,通过发展学生最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并使之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1]那么,什么才是高一学生身上在写作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呢?那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因而,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将熟悉的题材与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同时将滞后的反馈即时化,科学、有序地推进记叙文写作教学,以期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熟悉的教材再加工

作为学生,他们熟悉的莫过于教材。只是通常的情境下,我们对一篇篇的经典课文舍不得割弃,篇篇讲读,看似篇篇讲到,实则走马观花,只追求了阅读的量而没有追求阅读的质,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也就惶论自己的个性认识与再创作了。其实,如果我们对教材深加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激励学生往文本深处看,读出深度、水平和个性,使含糊混沌的思想明晰化、深刻化,并且促使他们学以致用,充分激发他们的体验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写作热情。

那么,该如何设计问题并向教材深处挖掘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教材中写作问题的挖掘与呈现,通过有效的训练,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从深层心理挖掘问题

著名作家余华说过,司汤达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教会了他怎么写人物的心理。人们一般认为,心理描写必须从人物的内心描写着手,可是,高明的作家却不这样认为。余华说,心理描写其实是不可靠的。[2]真正高明的作家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透露人物深层心理,因为波涛汹涌的人物内心我们无法触及,但人物动荡的内心变化一定会外露于他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人物内心活动激烈的地方,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挖掘写作问题,促使学生走进人物灵魂深处,走进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写作范围。《雷雨》基本以对话为主,但简短的对话处处透露的是人物暴风雨般的激烈情感和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听不出人物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也就与戏剧的矛盾性失之交臂,也就错过了戏剧的精髓。侍萍无意间走进周公馆的一间房,面对自己熟悉的摆设,原本对周朴园恨之入骨的心理悄悄发生了转变。面对周朴园的对面不相识,她没话找话,不忍离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鲁周相认一节中侍萍的行为反常之处,布置写作题:请为人物补充潜台词。这样的练习将人物内心纠葛外露,让学生既看见了侍萍对周朴园的恨,也看到了她内心深处对那份情感的眷念,而对人物复杂内心的探寻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从空白处挖掘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与文本对话,填充对话的过程就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就是读者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文本中这样的空白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结合文体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补白,扩充自己的生命体验,真正将自我体验与情感融入文本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就有一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烛之武常年默默无闻被人遗忘,风烛残年之时却被君王当做救命稻草委以重任,课本只是以“许之”二字表明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但毅然承诺前内心的翻江倒海却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揣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且意味深长的空白后,要求他们对此补白,学生兴致勃勃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郑公说完这句话,便紧紧盯着烛之武,试图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出他内心的想法。

可烛之武似乎并不为所动,耷拉着的眼睑下略有些浑浊的眼睛只是看着地面,就像平静的深湖,不起波澜。可那双颤抖的手出卖了他。因为激动,他的双手紧握,但因为年老力衰,只能堪堪握成空心拳,指节微微发白。也许是多年后被重用的欣喜,又或许是因为任务的艰难,还可能是国家可能将要灭亡的愤懑,他突然咬紧牙关,脸上松弛的肌肉紧绷着,眼里突然闪过一道精芒。郑公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良久,烛之武长长吐出一口气,眸子抬起,直视着郑公说:我答应您。

一个常年被冷遇的智者,晚年却被委以重任,是因为怨恨而置身事外,还是出于家国责任而只身犯险?学生合乎情理的想象很好地再现了烛之武的大义大勇。

经典作品中,这样的空白比比皆是,诸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答应太子丹之前的内心挣扎等,这样的空白,或者说是留白,正是学生才情的用武之地。

二、熟悉的题材陌生化

所谓熟悉的题材陌生化,是指通过变换叙述角度或叙述人物而获得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同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这种叙述视角或叙述人物的变化保留了学生熟悉的选材,同时又能呈现出惊鸿一瞥的新奇。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5《家庭女教师》一文中,作者茨威格有意识选择特殊叙述人物而造就了不同寻常的奇妙效果。这种效果正如作者所说:“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者习惯采用全知视角,即假设并允许作者全知全能,并写下他所了解的一切,这样作品也相应地获得了广阔的视野与宏大的社会场面,但缺乏认知的神秘感,而内聚焦限制叙事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所谓内聚焦限制叙事,是指作者完全退出作品(不承担叙事职责),而让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主人公或配角,或亲历者或旁观者)担当叙事者,在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范围内叙述人物事件,以人物有限的认知营造阅读的新鲜气氛。茨威格的这篇小说运用的正是这种内聚焦限制叙事方式。故事的展开是靠两个女孩来完成的,她们对成人世界的窥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如果不运用这种特殊的不谙世事的女孩视角,不以这一对小姐妹的身份去亲历故事,不以她们的眼光去见证故事的话,就不会有化平常为神奇的效应。如果用常规的成人视角来看的话,茨威格的这个故事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家庭女教师爱上了主人家的侄子,并怀了孩子,但不幸被无情地抛弃,还被主人辞退,最终被逼自杀。故事悲惨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正因为作者起用了这种特殊的小女孩视角,就使得一个平凡的故事变得波澜曲折,惊心动魄,与成人经验不同的受限的小女孩的认知无论给读者还是作者都带来一种奇妙的心灵冲击。可见,司空见惯的选材经过合理的叙述人物的布局完全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同理,当学生写“等待花开”时,习作内容不再是千篇一律自身亲历中考而是作为旁观者记录父母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当写“出发”时,不再是自己出发去学校去旅游,而是见证父母为家庭出发奔波;当写“距离”时,不再是局限于与同学父母之间的距离,而是心酸父母之间的距离,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把更有冲击力的又为我们熟悉的多元人物多元视角带到学生面前,我们就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热情回应与成长。于是,面对“智慧”这样高冷的题目,学生笔下出现了众多的小角色,其中一位喜欢大喊大叫的快递员最为瞩目。

眼前,丝丝白中透黑的头发,像是用刀刻上去的皱纹,略显佝偻的身体穿上被洗得发白的蓝衬衫,以及那双古老款式的皮鞋都告诉我他不过是一个年迈的老头,只有那双仍然炯炯有神的双眼让我相信他喊得出那么雄浑的声音。

……

新来的年轻人不再大喊大叫,小区回归了平静,但我却觉得缺了什么。奶奶开始抱怨自己总是忘了发快件,小区里的人则发牢骚说自己的快件不知道去了哪里。“原来他一喊,我就知道了……”

当智慧接了地气,当学生不仅能做主角还能根据需要化身为一位旁观者或叙述者,熟悉而平静的故事同样可以而且更加打动人心。

三、滞后反馈即时化

当然,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写作价值,我们还必须充分优化教师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作文训练以战线漫长为特点。从学生开始写作到教师批改至最后讲评,通常需要一周时间,慢的可以拖到十来天以至更长。当教师兴致勃勃地准备讲评时,其实学生的写作记忆已所剩无几,讲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反馈对学习的作用具有动机和认知两个方面的效果。在动机方面,如果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就会引起他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并进一步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在认知方面,学习者可以从对学习结果的了解中,获得有关正确或者错误的信息,成为指导自己今后学习的定向依据。基于反馈效应的重要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大多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积极与肯定的反馈,但是,学生练习的即时反馈却总是因为授课任务而被耽搁,特别是作文的即时反馈更因为任务量大而被迟滞,而滞后的反馈大大弱化了积极效应,消减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一定条件,几乎每一种活动都能产生快乐体验,作文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作文教学进程中,如何在具体操作环节实现即时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快乐体验,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在考虑学情、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写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在高一阶段。所谓的结构性特征就是我们的每次作文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如写好标题,写好开头,学会描写景物,学会首尾呼应,学会对比等等短平快的学习目标,加以明确的规则和相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直接的即时反馈,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还需要做哪些调整,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就算不能堂堂课实现一个短平快的目标,也应每次完篇练习前尽量侧重一个目标,当学生能够完成时,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在完篇练习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以实现反馈即时化:如是旧题,可于课后直接张贴范文;如是新题,可在浏览后第二日挑选范文张贴。当我们每次都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一种风向标,当我们将作文变成一个可以量化的课程时,学生也就能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并通过即时反馈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持续的写作动力。学生的写作效果显示,短平快的片段练习与完篇练习的交错训练是比较理想的训练方式,学生能够相对保持高昂的写作热情。

毋庸置疑,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作文训练依然是一个辛苦而需努力的过程。本文也只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试图为目前的作文困境找到一条出路。出路不等同于捷径,这条路依然漫漫而需上下求索。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4YQJK013)《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任俊.乐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21.

[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8.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38.

上一篇:仙人掌-状物作文700字下一篇:一件工艺品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