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2024-09-08

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精选6篇)

篇1: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为科学编制好我县“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增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责任感

“十三五”时期,既面临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宏观环境,又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因此,科学编制和实施好xx县“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区域经济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一)总体思路

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xx县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基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路径,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功能定位、抢抓机遇。要立足于我县四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编制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充分体现xx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南革命老区的特点和需求,围绕把xx打造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方式的创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和联动发展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增强综合实力,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转型,抓住重要机遇,推动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实施必要的科学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少编或者不编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规划主要着眼于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实政府主导领域的规划,特别是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是政府职责所在,要切实规划好,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项目支撑。从xx实际出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研究解决突出矛盾为突破口,突出重点、难点,达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要把项目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民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主要领域,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纳入国家和省市级“十三五”规划范围。

四是坚持科学前瞻、操作可行。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突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重在从操作层面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尽量少谈经验、少分析理论,做到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翔实,措施具体实在、务实管用。

五是坚持远近结合、可持续性。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谋划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展望到2025年甚至更长时间,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使经济更有效率、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任务

(一)总体规划。全县“十三五”总体规划是指《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编制全县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十三五”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5年。总体规划由县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经县政府审议后,2016年初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公布。

(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十三五”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以根据需要展望到2025年或2030年。各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工作建议出台后,由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具体编制单位见附件),与县发展改革委进行充分衔接后,报县政府批准,由主管部门自行印发。各专项规划原则上在2015年底前完成,2016年6月底前印发。对于已完成编制的且有效期展望至2020年之后的专项规划,可重新修订或向县政府申请同意后可不再编制。

(三)乡镇规划。各乡镇规划由本级政府组织编制(修订),要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两城八镇”要在产城共生、宜居宜业方面突出特色,努力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规划编制进度以及规划中的地区支柱产业、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开发项目等要与上一级规划进行衔接。

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步骤

我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5月中旬前,为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十三五”规划编写班子;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重大问题前期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宣传。

第二阶段:从2015年5月中旬至7月底,为基本思路形成和规划框架起草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广泛吸收专题调研成果、社会各界意见以及在对上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形成“十三五”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框架初稿,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

第三阶段:从2015年8月至11月,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县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工作建议,起草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衔接。同时,按照有关程序,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阶段:2015年11月以后,为规划审议阶段。主要任务是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送审稿,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批准,颁发实施。同时,按照有关程序,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审定和印发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是扎实做好规划前期工作。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规划的质量。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必须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内外部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我县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充分论证本地区、本领域“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前期研究课题,抓紧启动研究工作。各有关课题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完成研究任务。

二是切实提高“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市场主体和网民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充分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汇聚民智,引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科学论证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规划工作的灵魂,是适应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做好“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必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满足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四是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省级规划的衔接,在政策保障和项目储备上做好争取工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综合性规划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与市场主体的衔接,多听取吸纳市场主体的合理建议;加强与重点工作的衔接,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使规划上下结合更紧密、左右衔接更有效。

五是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领域广、时间跨度大、工作任务重。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拟订工作方案,充实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力量,积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骨干人员,形成精干的规划编制队伍。要加强规划业务培训和调查研究,提升规划编制能力和水平。要严格遵守前期研究、文本起草、衔接协调、征求意见、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各个环节要求,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编制任务,安排必要的经费,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篇2: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总书记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0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5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还说,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牢固树立,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坚持这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将深刻改变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力量,深刻影响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推动建立更为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篇3: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3 月3 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预拌混凝土产业结构调整, 打好绿色牌、科技牌、产业牌, 哈尔滨市散办组织省寒地院、省建材院、哈工大、市建筑设计院专家学者及有关建设、施工单位和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专家, 召开了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暨促进行业发展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十三五”规划编制和新常态下推进预拌混凝土产业结构调整及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科学编制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促进哈尔滨市绿色建材的发展应用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篇4: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专家认为,热区各省(区)农业科教机构各有优势,只有通过大联合大协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目标,协同攻关、联合推广,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热带农业科技进步,支撑热带农业产业发展。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的协同创新作用,集聚热区优势科研力量,积极策划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突破一批制约热带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为热带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热带农业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保障我国战略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也是促进我国热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我国热带农业科技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强调农业科技在整个科技中的优先位置。随着我国与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岛国交往日益增多,热带农业逐渐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和国家科技外交的重要内容。本次座谈会在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部科教司的指导下,把热区九省区农科院领导和专家汇聚一起,充分研讨“十三五”热带农业科技需求,对找准“十三五”热带农业科技攻关重点,促进热带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篇5: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草案)有关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 加强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构建

(一)目标及任务

1)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强化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落实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依法设置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和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严格实施施工过程领导带班制度,强化企业领导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项目负责人个人质量安全生产业绩管理;推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推进质量安全行为标准化和实体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强化过程控制;大力推进结构优质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行进场材料检测信息化监管和施工现场重大危险点源的电子监控;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实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的差异化管理;落实好质量安全生产费用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投入。

2)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继续大力促进全市建设系统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健全建设系统市、区(市)县两级建筑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谁颁发施工许可、谁负责质量安全监管”的原则,明确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落实项目主管部门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消除质量安全监管盲区;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考核工作,加大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监管水平;加强监督指导力度,严格实行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约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监管方式,由单一监管手段转变为多手段监管;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进一

步发挥监理作用,提升监管效能;充分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安全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群防群治制度。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形成质量安全生产“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3)大力开展专项整治

深入持续开展保障性住房、地铁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建设工程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事故专项治理,加大进场材料、安全防护用品和钢管、扣件等周转材料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联动和沟通协调机制,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建筑工地;实施“样板引路”,继续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管理办法,深化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督办、整改等制度。加强施工过程监管,解决过程监管薄弱、监理责任不落实、人员配备不到位、质量安全隐患查而不除等突出问题。

4)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事故报告工作,建立完善全市建设系统质量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建立健全全市建设系统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的质量安全生产应急预防系统。依托大型企业建立全市应急专家队伍数据库。加大建筑质量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力度,定期进行事故预案应急演练,提高监督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建筑质量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在2016年底建立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包括建立建设工地施工材料检测全过程监管系统、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系统、起重设备在线监控系统、深基坑监测等系统,2016在市管工地试行,2017年开始在全市运行。2018年前探索建立高支模监测系统。

2)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人员上岗培训

从2016年开始,逐步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上岗培训,每年有针对性地对质量安全监督人员继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统一监督

执法标准。

3)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

对专业技术性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政府委托抽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深基坑、起重设备、钢管扣件等进行委托检测。2016年开始在市管工地进行抽检,2017年开始对全市建筑工地进行随机抽检。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进场材料的抽检力度,对地铁通信、信号工程实施监督检查。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对本企业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质量管理和应急知识教育培训。依托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工程质量和应急专家队伍。依托大型在建项目,定期组织质量安全现场观摩会,每年新建五个安全体验馆,利用观摩工程和体验馆加强对农民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促进农民工向职业技术工人的转变,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强化城市建设新技术应用

2.1 推进建筑工业化

(一)目标及任务

以加快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为抓手,以“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发展方向,在房建工程和市政工程全面推进装配式建设方式。相关产业规模化有序发展,形成 “一主一辅”的集群格局,基本转变现场湿作业的传统建筑方式,进一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和建筑垃圾及污染物的产生,实现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实现相关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1)培育产业集团。培育一批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集团、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施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并向上、下游辐射发展,到2020年,预制建筑部品部件和达到150万立方米的年产能,预制市政部品部件达到50万立方米的年产能;初步建成青白江、天府新区、大邑等建筑产业现代化部品部件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年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2)推进基地建设。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以青白江为主体承载地,大邑沙渠为辅助承载地,建设我市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形成集研发设计、施工集成、产品展贸、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到2020年,基本形成建筑部品产业集群,初步建成青白江、大邑等建筑部品生产基地。

2)实现行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1)建立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在国家和省已颁布实施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逐步形成涵盖设计、部品生产、仓储物流、造价定额、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等全面、系统的建筑工业化地方标准体系。

(2)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机械化施工。深入推进BIM等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到2020年,BIM在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管理环节广泛应用,实现建筑全寿命期信息化科学管理;全市市政工程项目全面推行现场机械化施工,房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

3)实现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到2018年,全市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20%;重大市政桥梁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到2020年,全市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市政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等工程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2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一)目标及任务

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大提升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以单体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等为抓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设品质的提升。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小城镇为重点,扩大绿色建筑规模,推动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5年左右攻坚拼搏,全市绿色建筑突破7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绿色建

筑实现全域成都发展,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轨道。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实现绿色建筑应用规模大幅提升

(1)切实抓好新建绿色建筑工作。实行建设条件通知制度,在土地环节明确宗地绿色建筑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关于我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确保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对国家、四川省现行绿色建筑标准和《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的执行率达100%。深入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力争到2020年,高星级项目占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数的50%。

(2)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城北片区改造、旧城改造、立面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老旧院落治理、棚户区改造等多项工作,同步实施以居住建筑为主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争到2020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

(3)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应用。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高新区和城北改造片区为载体,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并结合其他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选取适宜区域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以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市)县为重点,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并结合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等新型城镇化工作进一步开展绿色低碳小城镇创建。

2)实现绿色建筑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1)建设工地全面实行绿色施工。分阶段推进建设工地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减少对能源资源、场地、水和建筑材料的消耗,降低粉尘、噪音、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及建筑垃圾的排放,减小环境影响。2016年起,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绿色施工,到2018年实行范围扩大至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全部建设工地。2020年起,全市范围内建设工地全面实行绿色施工。

(2)推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落实建筑垃圾处理责任制,分阶段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2016年起,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现场处置利用。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工地全面实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现场处置利用,努力推动建筑垃圾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以青白江区、大邑县、金堂县等传统建材强市(县)为重点,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支持技术中心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链完备的产业集群,扩大对周围地区甚至全国的影响力。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3 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目标及任务

基于“共享、透明、联动、服务”的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到2020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建设行业”的体系初步形成,建设国内一流、两化融合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形成智能驱动的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体系。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国内一流、三网融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带成都”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联点扩容,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和网络访问质量,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实施光进铜退改造,推进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建设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扩容工程。建设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工程,提高城市只能化水平。

2)智能交通建设工程

构建大范围、全方面、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对成都市域范围内未覆盖智能交通系统外场设备设施的道路进行建设,主要实施成都市市管高速路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主城区灯控路口流量采集系统二期、智能停车综合管理系统二期、智能停车诱导发布系统、公安稽查布控系统、12郊县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等项目。系统科学加密。对基于市域范围内已建成智能交通系统设备设施的道路进行改造和完善,主要实施成都全域内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平台升级改造、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的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3)智能地下管线管理平台

在成都市全市范围内完成管网重点部位及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管网数据中心,实现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业务全覆盖,全面建成完备的管线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全市范围内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及各类专项数据库“一张图”,以安全管理为核心构建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全面实现成都市主城区和天府新区地下管线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显著提升城市地下管线运行安全水平和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4)城市安全智能保障建设工程

建设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及饮用水源监测信息系统平台,有效提升城市安全智能保障。建设城市视频监控提升系统工程。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利用大数据优势,进一步加强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效能。建设城市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有软硬件资源、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安全生产统一数据库、预警预控系统、安监业务系统、网上服务大厅等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通过推进“互联网+安全生产”,更好地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到位,为有效排查隐患、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提升政府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建设城市饮用水水源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建设监控预警体系工程,实时监测、控制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预警能力预报能力,完善饮用水源地的智能监管。

5)建筑工地扬尘监测

为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地扬尘的监管力度,对建设工地开展扬尘在线监测工作。通过对建设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大道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的目的,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控精细化管理。2015年在中心城区选点安装监测设备,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符合安装要求的建设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全覆盖。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4 BIM技术推广应用

(一)目标及任务

深化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勘察设计咨询行业体制与机制创新,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提高建筑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和市场建设,不断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开展BIM应用试点示范

结合国际和国家标准,加快编制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BIM技术应用、数据交换、模型交付、验收归档等导则或标准。选择一定规模的学校、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进行BIM技术应用试点,形成一批在提升设计施工质量、协同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成效明显的示范工程。提升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工程咨询等企业BIM技术应用能力。扶持研发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IM技术应用软件。政府投资项目要在方案审查、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三个阶段提供相关的BIM技术资料。

2015年,选择一定规模的学校、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进行BIM技术应用试点;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等单位基本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推行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和数字化、白图交付方式

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行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和数字化、白图交付方式。自2017年起,对总建筑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单体建筑面积不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建项目开展数字化审图试点;到2020年末,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推行数字化审图。自2017年起,提交规划方案、施工图审查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采用白图和电子设计文件提交审查、审批。到2020年末,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图纸全部采用数字化和白图交付。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5 雨洪模型推广利用

(一)目标及任务

进一步推广模拟仿真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对管网系统排水能力分析、排水系统的局限性诊断、洪涝风险评估,由传统只注重雨水排放的理念向雨水排、蓄结合、兼顾雨水综合利用转变;在集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雨水排水信息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内涝风险评估、成因分析、制定管网优化和低影响开发的相关措施,并对措施实施后效果进行评估,验证其有效性。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提高管网系统诊断评估能力

通过对模拟仿真新技术的应用,诊断城市内涝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措施并结合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实现有效削减城市洪峰流量。调查分析中心城区雨水管道、渠道、主干排洪河道三级体系基本现状,摸清中心城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现状,从宏观层面对中心城建成区防洪排涝系统定量的风险评估,准确发现内涝成因和雨水排水系统薄弱环节,实现局部改善,整体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对拟实施防洪排涝工程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4.11-1 雨洪模型仿真图

2)构建城市雨水排水信息平台

建立城市雨水排水信息平台,提高城市雨水系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

系统评估掌握建成区易淹风险点,对易淹风险点重点治理和防控。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促进建筑业发展

3.1 促进建筑企业发展

(一)目标及任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领域综合信用管理监管体系,推动企业良性发展;有序引导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搭建政府平台,积极解决建筑业企业资金需求;营造良好氛围,优化相关配套服务,鼓励引导成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推进放权

将高度100米以下的建筑项目管理权限由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放到区,强化区政府的主体作用和市级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下放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报建费审核、工程招投标监督备案(含合同备案)、设计文件审查及备案、质量安全监督、《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夜间施工许可、并联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公建配套、双卡、信用评价、行政执法、投诉处理等12个方面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2)简政

简化办事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正真的体现“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3)转变管理方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建设项目管理权限大量下放后,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以前行政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全市建设工作的计划、标准、流程、制度,并通过网络实时监管、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年终目标考核等方式对区(市)

县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实施监督、指导,确保各项规范、制度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

以“轻审批”,重监管“为指导思想,在推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创新性监管模式,结合企业和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形成我市的建筑业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建设领域信用管理体系,推动建设领域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市场”与“现场”联动,促进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

5)促进建筑企业良性发展

有序引导建筑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规模,加大对自身发展壮大的深度投入,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合并,加快发展一批高资质的建筑企业。搭建政府平台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鼓励为建筑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拓宽成都市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扶持建筑业重点税源企业。鼓励引导成都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的宣传力度,找准市场定位,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研究制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3.2 促进勘察设计业发展

(一)目标及任务

深化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勘察设计咨询行业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勘察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和市场建设,不断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加强行业指导与管理

以提高我市勘察设计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进勘察设计企业改革,引导勘察设计单位多元化、多形式发展;鼓励部分建筑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重组,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开展项目管理业务;积极引导中小型勘察设计事务所、专业设计事务所的发展。

2)强化勘察设计质量监管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注重大型公共建筑的质量安全,保障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不断强化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质量责任意识;引导勘察设计咨询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勘察设计质量的提高。

3)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进一步完善全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的信用体系,健全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的失信惩戒制度、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和市场进入、清除制度,及时依法处理和清除违法违规的各类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维护良好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根据勘察设计的特点,制定我市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活动。

4)重视城乡建设和工程建设抗震防灾管理

建立城市重要建筑物数据库,参与修编并组织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把关;强化对农房建设的抗震指导。

(三)时序安排

篇6:十三五规划专家意见

划全文内容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十三五规划全文内容》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十三五规划建议纲要在重点领域、重大政策的制定方面可谓“众望所归”,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迎接挑战、完成规划。

1、十三五维持中高速增长。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产业迈向中高端。专题十三五(4)中已详细讨论了政策、转型、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底线与目标均不低,而转型倾向于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实际稳增长政策面对的则是累积不确定性。

2、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包括:(1)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将互联网+、分项经济、大数据战略等写入公报;(2)产业方面,以“中国制造2025”构建新的产业体系;(3)涉及金融业的要求表述为“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4)价格领域提出“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3、将协调、绿色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城乡区域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富国与强军统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方面,热门思想汇报对环保的要求更加鲜明,构建美丽中国与四大格局(城市、农业、生态、自然岸线),建立绿色低碳体系、构建主体功能区,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等。

4、规划共享的社会目标更加明确,全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坚守底线、注重公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科学的工资

水平决定机制。其中包括保险的全民统筹、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食品安全战略、全面二胎应对老龄化等具体政策措施。

5、提出更高水平的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具体还包括培育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化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等。同时规划与十八大、国企改革一样,同样强调党的领导,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网站消息,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党组学习扩大会和全体党员大会,认真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何立峰强调,编制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发改委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总结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

受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委托,何立峰在传达学习会上强调,全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委党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发展改革具体工作中。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习贯彻。全会《建议》及说明等有关文件将逐步公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已经制订印发的发改委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逐字逐句理解,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二要勇于担当尽心尽责,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好《纲要》,是发改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改委已经成立《纲要》起草小组,专项规划已报国务院。必须把《纲要》研究好起草好,同时高质量高效率编好专项规划,加强与《纲要》衔接。

三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今年余下两月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做好今年最后两月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十二五”战略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四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为落实好全会精神提供坚强保障。切实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上一篇:红安县天然气项目工作汇报下一篇:狼和羊的故事开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