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2024-09-09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精选6篇)

篇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与现行体制严重脱节;与国际经济严重脱轨;行政审批程序混乱、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设置过多过滥,种类繁多;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经济、行政、法律的制约。因此,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坚决取消不符合政企分开以及政事分开、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和开放等原则以及实际上不易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总体目标要求。以坚持依法行政的合法性、明确审批主体的效能性、规范行政行为的监督性、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提高便民服务的责任性等作为基本原则,以行政审批制度的体制基础要从根本上转变、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要得到科学的界定、行政审批的方式要得到切实的改进、中央与地方应当同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建立等作为基本对策,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垄断企业;权力制约;制度创新;社会组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一、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

各级政府的一项最为广泛的职能就是行政审批,在我国早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就是利用行政审批权广泛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以致造成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府职能从总体上有所转变,经过20多年来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总的发展趋势在逐步缩小,但作为政府的一项最广泛职能的行政审批并未从根本上有所触动,权力因素的作用是其根本原因。

行政审批的滥用和无所不包,实际上是政府权力不断扩张与膨胀和高度集中的结果。行政审批实质上是政府权力的具体运行,改起来很难的原因是,行政审批权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利益。实践已经得到证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如果不从权力配置入手,那么就难以真正地转变政府职能。这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就是真正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则,要从“权力配置”这个源头上斩断某些政府部门“增生”的权力触角。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在使政府真正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转变政府职能,从“运动员”角色向“裁判员”角色转变,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同时,通过这一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前提。

(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强化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政府从企业中退出,实现政府归位,市场经济才能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才能够实现自由发展。通过市场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种企业或者生产组织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活力进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只有这样,最终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济联系日益复杂,但是至今仍存在许多行政审批项目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如果仍沿袭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过多采取行政审批的方式管理经济,则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不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没有全面掌握信息,而不能对一些项目做出科学决策,这些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科学的行政审批制度,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强化宏观调控。

(三)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 腐败,是公共职责的一种变异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不正式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是指依靠公共权力的存在,为当事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尤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当权者”不愿意退出市场就是为了维持个人的既得利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就是惩治腐败。从近年来许多政府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犯罪分子都是利用手中的行政审批项目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权力不是部门或个人的特权,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进行行政审批首先应考虑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自己掌握的权力作为可以用于牟取私人利益的手段,则很容易走上腐败堕落的歧途。

因此,依法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从源头上规范权力的行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有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既是党对广大干部政治上的关心,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基本之策。

(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需要 政府职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政府职能必须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了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必须要取消妨碍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实现这一个目标。使政府不断强化在市场洪流中的“掌舵”能力,而不是“划桨”能力,就要通过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使政府从资源的计划配置者以及社会资源的直接生产经营者逐步转变为强大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

当前,政府部门还存在很严重的“精兵不减政”、“文山会海”的问题。现在我们机关的同志工作量很大,都感到很忙。其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要做好的也是应该做的,但也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做不好的也不应该做的。例如有一些一些问题,本来是企业自身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些是你审批的,它却要找政府解决。政府管的多,很难管好,实际上就等于没管,这样能不影响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吗?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企业成为真正市场的主体,政府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职能,本来该中介组织,该企业去管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大包大揽。政府只管必须管的事情,才能管得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只有这样,会议、文件自然也就减少了。所以,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也是进一步推进“一个提高,三个转变”,解决“精兵简政”和“文山会海”问题的突破口。

二、当前我国行政审批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现行体制严重脱节

在国家与社会分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是国家与社会分立,增强政府在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中的行政能力;二是逐步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由过去的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是在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方式也在逐渐实现在制度上的创新。而作为根植于原计划经济体制土壤上的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已愈来愈同新的经济体制发生尖锐的冲突,诸如现行的行政审批,如果还是沿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度,就会严重障碍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也会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特别是权力膨胀的行政机关,这是由过滥的行政审批制度所造成的:对行政腐败而言,不仅助长了其滋生,导致政企不分,也会严重混乱国家职能;对市场主体而言,严重影响其自主经营。现行的行政审批的滥用,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现行的“自主性”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二)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国际经济严重脱轨

我国原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仅从国内的情况考虑的。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必须全面与国际经济接轨,因为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它不仅要求政府必须根据国际惯例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来转变职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方式来运作。但是,无论从从制度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都与国际惯例以及WTO的游戏规则严重脱轨。作为一种非经济手段,现行的行政性审批为关贸总协定原则所不容,在实施中毫无透明度可言,甚至会产生许多弊端,因为有关系、有渠道的单位,总能得到批准,甚至会得到关税的减免等优惠。上述这些说明,不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就难以适应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就难于使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三)现行行政审批程序混乱、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

首先,审批方式落后、程序混乱。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审批的步骤、顺序、时限和方式。从行政审批的性质来看,要求行政审批在程序上必须规范化的原因是,行政主体对相对方申请的批准与否,关系相对方能否从事某种活动以及能否取得相应的权利或资格,审批行为直接影响相对方权益的得失。

其次,审批范围漫无边界,没有科学界定。一方面,一些行政主体将行政审批作为权力的象征,通过扩大行政审批范围,企图膨胀自己的权力,对行政机关来说,严重败坏其威信,从而导致滥用行政权力。另一方面,很多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很难遏制相关部门要求出新行政审批项目的势头,导致现行行政审批的范围愈来愈宽,项目愈来愈多;特别是这样大范围的行政审批,影响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束缚市场主体的手脚。

(四)现行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种类繁多

审批种类繁多,审批权力膨胀,标准不统一。其具体表现是:(1)行政审批主体愈来愈多。由于我国行政审批的范围没有科学合理的边界,造成群团、中介组织甚至各级政府部门都竞相争夺审批权,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乡镇都拥有大量的审批权,其审批主体多如牛毛,造成行政审批主体数量庞大。(2)行政审批称谓五花八门。比如行政审批的申请主体和主体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行政审批涵义的界定;行政审批的体制模式;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行政审批客体的分类以及无效、有效的约束条件;行政审批的申请、复议与监督等等,给实际操作带来极大困难,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这种状况的存在,出现重复交叉设置的现象产生,导致了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3)审批项目无所不包,事无巨细。(4)行政机关审批权交叉重叠。由于现阶段普遍存在行政机关职能交叉重叠现象,多个机关对同一事务都有权管理,而管理的方法就是设置审批,同一事务由多个机关管理必然造成一项活动或一项事务有多项审批。这样,对同类事项重复交叉设置行政审批的现象就必然存在。

(五)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在行政审批中的行政地位是不平等的。一些行政主体自认为高人一等,地位特殊,把行政过程看成是应该完全封闭的过程。由于不公开性的行政审批,对行政审批的有效监督就难于保证。一些政府官员,掌握审批权,进而把行政审批的全过程看成毫无监督的全封闭的权力运行过程,由于行政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及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性,行政主体的审批行为根本无法被行政相对人和组织监督。而行政组织内部的监督,一般由于拥有一致性的某些特殊部门利益,所以更加难以到位。在我国全封闭的行政审批面前,即使是比较有穿透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因为难以了解情况,也难以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因此,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普遍存在监控不到位以及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三、造成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到经济体制制约

第一、运行双轨经济。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地区及国家以及欧美并不相同。在我国,因为这种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活动并没有完全的消失,所以虽然计划经济已经不存在,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总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半随意行政干预、半市场的性质,中国眼前的经济体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攀附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不能充分犒劳劳动人员和经营者的劳动付出,有效融入到人民生活中,妨碍非国有部门的扩张。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无法让这样的经济在市场机制部门产生机理作用。另外,在将来一段很长时间内都会存在这样的双重性质的经济,因为它在承认并且保留了原来的权力结构基础上,为这个结构减少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发育冲击,注入新的经济血液,新的利益,在双轨制经济运行的条件下,行政审批成为政府试图控制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工具。

第二、政府的计划偏好。我们可以从改革遇到的阻力着手进行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审批作为政府实现其计划的重要工具,被政府牢牢地抓在手里。政府通过下达计划,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日益明确,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被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就要求政府相应的从对经济的过多的干预中退出,运行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但政府往往不愿意主动退出,因为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受益者,政府是通过行政审批获得了管控经济领域以及支配社会资源的巨大权力,它是计划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当然,面对来自中央和市场机制的压力,虽然各级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退让,但却仍然具有较强烈的计划偏好。

(二)受到行政体制制约

因为行政审批制度的运行以及设计都在行政体制内进行,所以在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诸因素中,行政体制制约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直是政府职能转变。但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现在,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一些不良行为如政府缺位、政府越权和政府错位时有发生。如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那么必然会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顺利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政府在维护秩序、建设市场、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更导致市场机制经常无法发挥本身的积极作用。

(三)受到法律体制制约

对行政法治而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约束行政审批,行政法治不发达,对行政审批而言,行政法治的状态有重要影响,则行政法对行政审批不能形成有力的制约。从微观的层面看,行政审批对具体规定提出了要求;但是我国现有的行政程序规定,却并没有达到其具体规定的程度。目前,我国的行政法体系,规范与法律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或者规范与规范直接,比例并不是很协调,行政立法多局限在对行政救济的规制以及制裁性行政行为中。虽然已经颁布《行政许可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规避以及抵制,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改革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思路和策略

(一)改革行政审批试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指导思想

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措施,有利于更快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WTO。这一改革,是要着眼于新的社会情况,而不是对原有审批制度的全盘否定,所以应该通过改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政府机关的反腐倡廉建设,改变集权型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总体目标

第一、审批行为要规范。这是针对我国原有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提出的改革目标,同时也是改革的定性要求。

第二、监督机制要强化。这是改革的根本保证。这次改革,不仅要加强对改革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还要从行政审批全过程上完善以及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特别要对审批制度本身强化监督,对不规范的行政审批行为才能起到约束以及震慑的作用。

第三、减少行政审批,这是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改革的定量要求。也就是说,定量标准是改革必须有的,改革只能逐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而不能增加。但是关系到人民生存行业如土地、安全、环保等要强化审批。根据这个目标和要求,必须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强化急需保留的,逐步退出该淡化的。但是,这个定量要求的根本目的,不是玩数字游戏,而是通过简化,找到最佳的“度”,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原则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还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问题敏感,情况十分复杂和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依法行政的合法性原则。行政法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依法行政原则。它要求,必须依据法律以及法规获得行政权力的主体地位,对行使权力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要行使行政权力。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它的本质与这个要求是相符合的。法律必须明确授权行政审批,因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与其息息相关,法律规定之外的任何特权不能由行政机关享有。因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要符合行政审批自身的要求以及规律,一些不合法以及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必须得到坚决清除,必须符合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如果的确要政府审批有关事项和法定审批事项,一定要依法进行审批。为了在依法行政的基础原则之上建立行政审批,要有法律依据来设定审批,使其规范、公开以及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第二、明确审批主体的效能性原则。在行政机关被赋予行政审批权时,必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规定其应负的责任。在实施行政审批的过程中,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承担相应责任,并且实施有效的监督。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照有关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条件,徇私舞弊、越权审批、滥用职权来实施行政审批,以及不依法对被审批人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不予查处有关违法行为的,则相应的法律责任必须由审批机关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来承担。

政审批,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的时候,要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行使行政审批权要保证公正、合法、合理,以保证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按照法律以及法规的有关规定,行使审批的内容、条件、程序、对象、时限以及审批结果要得到公布。如果相对人对审批有异议,书面答复要作出来,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复议的权利必须告知相对人;投诉和举报要得到有关审批机关的及时处理,有关审批机关必须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和投拆人处理的最后结果

第四、适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原则。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行政审批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变为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了必须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对于市场机制的调节,必须只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的政府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得到改变,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手段必须得到综合利用,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做到,凡是市场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企业能自主决定的事项和领域,政府不再审批,要坚决放开,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行使行政审批,才会有利于发展新时期的市场经济。

第五、提高便民服务的责任性原则。行政审批既是政府机关的形象工程,也是便民服务的“窗口”。因此,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结合过去的经验以及教训,把密切群众关系和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结合起来,要改进工作作风,通过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基层、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使行政审批在改革后,真正地成为群众称赞的政府“形象工程”以及便民服务的“窗口”,(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对策

1、行政审批制度的体制基础要从根本上转变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审批,随着逐渐转轨的经济体制,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其体制基础应该转到市场经济上来。因而对于政府而言,它必须从漫无边际的审批制度下解脱出来。这些规则不应该由政府来亲自制定,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别人执行规则,是维系规则。但是,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我国现在极为模糊,凡是制定规则就马上交给政府来办,其结果是,有些规则必然有利于以及偏向制定规则的政府部门的利益,容易形成国家利益部门化。按照现代法学理论的要求,制定规则属于公众自身的事情,通过自己的代表机关使民众来决定规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内容。当前行政审批制度创新的框架如果从这一理论出发来设计,行政审批中的政府地位应当得到摆正,行政审批制度应当在新的体制基础上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这一转变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及统一思想的过程,所以应当结合改革,加强相关的理论进行教育。

2、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要得到科学的界定

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行政审批范围要结合科学的界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全面清理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规章。切实减少审批,凡是能由市场调节的就坚决放开,对不属于行政管理职能职责或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应当通过行政审批管理。

3、行政审批的方式要得到切实的改进

应该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对行政审批方式进行改革,对行政审批程序要进行规范,以便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的环节,改进工作的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对行政审批制度而言,这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避免多头审批、久拖不决、重复审批、互相踢皮球,简化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要坚决理顺那些已经存在的审批程序混乱现象,要坚决砍掉某些冗繁的多余环节,要使审批程序法制化、制度化。

第二、建设好便民服务窗口。

第三、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应从源头上抓起。

第四、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贯彻政务公开的原则。

4、中央与地方应当同步进行行政审批改革

以前,相当大的一部分行政审批是由国务院文件、国务院部门文件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为此在多次改革和清理行政审批制度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使中央和地方无法保持同步或者一致进行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审批法》,对于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项目,各地方政府应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理。为了对《行政审批法》对行政审批的含义、范围、标准、程序、原则、设定权、监督、法律责任等进行具体化,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出配套的法规和规章,从而得以贯彻执行《行政审批法》,使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

5、有效的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建立

第一、要按照WTO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和运作的机制。同时,除少数不宜公开的审批外,应该公开其他的行政审批都应对行政审批的内容、程序、对象、条件,不得把未经公开的行政审批作为依据。

第二、有效的监督和补救机制应该得到建立。从实质上说,行政审批管理是以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自由为代价的,如果滥用这一管理手段,既会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会有违行政审批制度的本意,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和补救机制。

五、结语

无论运用补救机制还是监督机制,落实措施才是关键。对行政审批主体的监督而言,与一般行使过程的监督不同,前者往往较难。对行政审批而言,非常有必要进行行政补救,因为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行政相对人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了落实和贯彻行政复议制度,切实措施有必要得到采取。对行政复议制度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得到提高。行政复议要保证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相应的具体措施要得到制定,行政补救的作用要得到真正的体现。要全面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审批工作,实行承诺制。对关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审批项目,事前广泛听取意见,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论证,依法审批,严格把关,真正做到监督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避免审批工作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王惠岩主编:《行政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7]、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8]、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9]、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0]、胡建淼主编:《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1]、林准主编:《行政案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12]、张树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杨官道主编:《入关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4]、彭和平主编:《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主编:《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16]、曾繁正编译《美国行政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17]、任晓主编:《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刘吉主编:《社会主义改革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9]、洪银兴主编:《现代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0]、王维登、李连仲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杨瑞龙等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张锡嘏等著:《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秦子言、李文龙主编:《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24]、李凤玲:《应对入世挑战,加快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25]、施绍祥:《如何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26]、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27]、李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7期。

[28]、郑传坤:《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探索》2001年第6期

[29]、刘向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2年 [30]、胡方水:《行政审批权力滋生腐败现象的剖析思考》 2002年 [31]、金太军、赵晖、高红、张万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注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 ②金太军、赵晖、高红、张万华:《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③李凤玲:《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十二期第8页 ④李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七期第4页 ⑤张耀东:《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九期第9页

篇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

县审改办: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省、市、县关于深化行 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局结合部门职能,并积极和上级发改委衔接,现提出我县行政审批项目拟改革的建议如下:

1、今后凡进入上级各类规划和投资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由各项目单位办理各项手续后,直接进入可研阶段。

2、凡是由县财政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由县上自行审批,不再上报上级发改部门审批。

3、其它需要改革的项目依据上级政府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

篇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为促进兽药行业更好更快发展,改革兽药生产企业准入审批制度,农业部下放了“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许可事项。按照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日前,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下放衔接工作的通知》,对“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许可事项下放承接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通知明确,自2015年2月24日起,农业部停止受理“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许可事项申请,由省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全面承接。2015年2月24日前已受理尚未办结的,农业部将于2015年3月31日前,将申请材料、办理进展情况及有关文件资料转企业所在地省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要求完成审批工作,确保不出现断档现象。农业部要求,审批标准保持“三统一”,即全国统一的兽药GMP检验验收标准、统一的尺度把握标准、统一的兽药GMP检查员遴选标准。各地要严格执行《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兽药GM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及补充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和标准,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家从事兽药GMP现场检查验收工作,确保工作质量,把好准入关。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 兽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依法开展审批工作, 严格执行兽药行政审批规章制度和程序,发布办事指南、审批流程及工作规范,优化工作机制,确保审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据了解,农业部将继续加强兽药行政许可下放承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地方切实做好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工作。对涉及地方保护、不严格审查、违规发放许可证的,将依法追究责任。经向有关企业了解,这种制度安排既让企业节约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强化了地方兽医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市场秩序。

篇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一、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审批项目仍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虽然各地已对行政审批进行了“批发式削减”,但实践中,公众和企业依然感到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范围过宽。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相关政府部门在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时,更多削减的是实践中行政相对人申报量较少的项目,或是监管风险高或不收费的项目,而对于一些可收费项目,却采取“化零为整”的方式予以保留;其二,当前对行政审批的削减,更多关注的是对存量的削减,而对增量的控制还不够严格,有的地方存在着“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的情况。总之,行政审批项目仍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二)涉及项目立项的相关行政审批没有同时下放

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展速度决定了项目实施的快慢程度。目前,一个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工程开工,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在现行的体制下,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涉及的立项审批事项较多,其审批权限主要集中在省市发改委、国土、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当前,一些省市虽然下放了其中一项或几项行政审批事项,但涉及该项目立项的相关行政审批没有同时下放,项目要落地仍然需要其他上级部门的审批。

(三)行政许可项目取消后,存在变相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

由于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不受《行政许可法》调整,存在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的问题。2014年国务院审改办公布的权力清单中,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仍占30‰实践中,存在以“备案”“年检”“培训”等名义,变相设定行政许可的现象。此外,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有的地方将“培训”作为当事人申请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

(四)行政审批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着行政审批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一些政府部门对审批流程的改进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审批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两集中、两到位”没有落实,部门审批分散,向行政审批处(科、股)、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不够;三是部门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力度不够,导致中心窗口变为了“收发室”。

(五)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亟待规范

近年来,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在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为申请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中介组织为市场各类活动主体提供评估、鉴定、认证、检测、评优及咨询等有偿服务,这些中介服务的结果是职能部门受理审批的前提。企业要上马一个项目,必须由这些机构出具各种各样的资质证明,缴纳各种中介服务费。这些中介组织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截留改革的红利,这既造成了行政审批效率低下,也造成了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

(六)行政审批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行政审批实践中长期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端。从近年来行政审批监管的实践来看,我国行政审批监管制度还存在监管方式简单、操作性不强、监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同时,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出台了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制度,但缺乏落实审批责任追究制度的可操作的程序。公众反映最强烈、最难解决的“拖”“卡”“推”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其核心意图是简政、减事、减干涉,“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行政审批应成为一种备而少用的规制手段,只有在私人自治、市场竞争、行业自律、其他替代性管理方式、民事责任机制不能奏效时,才考虑设定行政审批。以期尽可能削减行政审批的范围,减少审批带来的规制负担,给行政相对人更多自由,给市场更多选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

(二)改革要坚守法治底线

首先是要严格依法设定审批事项。行政机关设定审批事项必须于法有据,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其次是要严格依法实施审批事项,不得随意减少法定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当坚守法治底线,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不得放弃。

(三)正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阻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必会遭遇来自多方面利益群体的阻力。首先,审批是重要的规制手段,是政府的规制责任,但各行政机关还是更多地将审批视为一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重要权力,因此为行政审批做“减法”,难免会遭遇到行政机关的阻力。其次,在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已获许可的行政相对人,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也会反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

(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并不是放松管理

就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不能简单等同于“放松管理”,而应当是“更好地管理”。应将行政审批视为现代行政国家的重要规制工具,通过行政审批保护公共秩序,有效配置公共资源;让设定的行政审批与欲实现的规制目标相匹配,通过行政审批的削减、简化与整合,通过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改革工作的领导机制

要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触动大量部门利益,因此需要有相对超脱于部门利益之外的行政组织来负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日常工作。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为有效统筹各方资源,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议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公厅(室),由具有法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对拟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审查,对已有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评价。侧重审查拟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其逐步成为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听取公众意见、开展专家咨询的平台,使得行政审批设定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二)各地要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做好承接工作

各地要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原则是:第一,依法清理,认真贯彻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各项要求,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应当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调整和承接,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审批项目;第二,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就不要设定行政审批,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就不要再搞前置审批,已设定的此类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法定程序取消或调整;第三,既要做好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存量的削减,又要对增量进行控制,防止出现“一边减,一边增”的情况。

(三)要将关口后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在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今天,更有必要强调在削减行政审批的同时,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避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悖论,防止改革遭遇阻力而走回头路。随着行政审批事项的精简,有必要将关口后移,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以有效集中行政资源去查处市场经济中的违法行为。通过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违法事实公布、行业禁入等事后监管方式,有效维护公共利益与市场秩序。

(四)推动行政审批提质增效

一是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压缩审批时限。制定行政审批标准化操作规范,编制流程标准和裁量标准,减少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实现“无差别化审批”。同时,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逐项清理审批要件、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二是切实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积极推进办件量大的部门单设行政审批处(科、股)开展工作,推动各部门向审批窗口代表充分授权。通过“充分授权、集中审批”,减少部门流转环节。三是积极探索推行并联审批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牵头部门一窗受理、有关部门联动审批、服务窗口限时办结的跨部门并联审批机制。

(五)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介机构管理

一是进一步深化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工作,斩断利益关联。对挂靠在行政机关下面的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和规范,开展脱钩改制工作。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其企业,不得开展与本部门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除法律规定外,审批部门不得要求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二是进一步优化中介服务市场准入环境。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严禁通过限额管理控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任何行业主管部门不得擅自设置或借备案管理变相设置中介服务区域性、行业性的执业限制。三是加强监管。建立中介机构执业诚信记录档案,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将中介机构服务业绩、社会评价、投诉问题的调查处理结果等情况向社会公开,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便利行政相对人。

四、结语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先棋手”,其目的就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权力,优化行政层级,改变权力过于宽泛、过于集中的局面,进而转变政府职能。公布“权力清单”已经从操作上为行政权力画了一个圈,框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大盘子,从总量上把控了行政权力的配给。但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社会各界对进一步推进这项改革还抱有更高期待,希望不仅从数量上锁定审批事项,还能在更多方面为权力套上“金箍”,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研究和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中,为群众提供更多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篇5: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某街道今年展开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廉政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对办理审批手续实行减化程序,提供最便捷的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在思想上着力

7月17日下午,省政府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某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在区政府组织下,在区分会场收看收听了此次会议。会后,某街道随即召开班子会议,传达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强调新形势下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要以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目标,推动办事处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率先探索构建具有强大动力,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行政体制机制,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会上还总结了前一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班子成员全面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这次省政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区既定方案规范行政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工作。

二、强化改革,在机制上着力

某街道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健全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职追究制,努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政策最优的投资发展环境。

(一)切实落实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对照省、市、区审批项目的变动,进一步清理、取消、调整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并在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依法进行动态管理,对不列入办事处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一律不再受理,确保进入窗口部门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合法有效。

(二)建立办事服务承诺公开机制。以行政审批服务窗口为平台,推行集中受理、一站式服务、政务公开,实行行政权力“阳光”运作。凡需到街道服务窗口办理所有许可、审批、备案、服务事项,在街道纪工委的监督下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实行规范化服务,对外公开需办事项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以及办事结果、收费标准、责任人,做到操作规范、公开透明、责任明确。

(三)实行限时办理,承诺服务。对程序简便,可即时或当天办结的事项,即收即办,当日办结;对程序较为复杂或需时审批,不可当天办结的事项,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关于办理时限的规定办结。

三、强化督查,在问责上着力

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管理、考核、奖惩措施,确保窗口部门运作机制的正常运行。建立群众评议、举报投诉制度,强化社会和舆论监督。由街道纪工委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全面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对行政审批事项不全面、不具体、不符合实际的,督促重新修改提出;对行政审批办理落实不到位、办事时限不兑现、完成任务不及时的,责令限期落实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工作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职责、失职失误导致工作滞后、落空,造成较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以严明的纪律保障执行力。

某街道办事处

篇6: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我县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便群众、企业办事,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通过深入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县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全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按照国务院和省、市部署要求,全面加强对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出台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建立和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协调、规范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部署落实。2014年初,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将审改工作牵头单位由县监察局调整为县编委办后。县上及时调整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 员,组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统一指导协调全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研究解决审改工作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程抓,做到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保证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定期研究部署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聘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专家团队,对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体研究论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等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县审改办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政策措施,对承接落实国务院、省市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按照程序由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意见,县审改办拟定方案,经县审改领导小组讨论,提交政府常务会审定后以县政府文件下发执行。加大思想宣传,通过县政府门户网、机构编制网、政务服务网及印制各类学习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使审改工作深入人心。

(二)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权力瘦身。在坚持全面精简和放权的基础上,实行行政审批“四减”措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收费、缩减审批时限。十八大以来,全县先后六次公布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19项,涉及行政审批部门和单位46个,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3项,承接省市行政审批项目39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47项。全面清理调整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80项。对国 务院、省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对市以上下放的审批事项全部承接新增。县政府决定取消承接的文件下发之后,各部门立即停止取消事项的审批,对承接新增的事项主动与上级部门衔接沟通,明确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办理要件、流程和时限,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任何部门(单位)未经批准,均不得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擅自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录之外无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削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对无实际意义、繁琐累赘的环节一律减掉,明确每个审批环节办理时间节点,能立即办理的要立即办理,不能立即办理的必须承诺办理期限。收费项目必须明确法律法规条例等依据,无依据的一律不准收费,对设定自由裁量的审批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收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暂停收取或取消的办法,真正让办事者省时、省事、省钱,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三)实行阳光政务,推行公开用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对于县政府决定取消调整的审批事项及时在政府门户网、县机构编制网及政务服务网予以公示,各部门对每次取消、调整的事项信息和现行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是否收费等情况通过本单位网站、政务大厅电子 政务平台、编印事项告知单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对政务大厅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及时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全面开展县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审核工作,通过各部门(单位)自查清理,县审改办集中审核,经历“三审三回”的集中审核,县政府24个部门公开保留权力事项2872项,责任事项20598项,追责情形27466项。对存在的7项部门交叉事项,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议,最终确定了实施主体和承办机构。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监督管控。为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机制建设,县上先后制定下发了《镇原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门职责分工》、《镇原县行政审批公开公示办法》、《镇原县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办法,各部门也制定了监督管理办法,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着力加强行政审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县审改办与县考核局、政务中心联合定期对县、乡政务大厅审批窗口、行政审批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存在的违反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及授权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查处并限期整改。为了使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加大行政审批监督力度,县上还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

(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两集中两 到位”改革,在全县37个部门(单位)设立了行政审批股,实现单位内部审批权向一个股室集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县直单位所有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目前已进驻政务大厅的县直部门(单位)24个,工作人员53名,年办件量达11万件,服务内容涉及全天侯服务咨询、督查考核管理、政务平台维护、日常业务办理、乡村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了“四转变”,即由分散审批到集中审批、由无限时审批到即时承诺审批、由部门内分散审批到部门授权集中审批、由分散收费到窗口集中收费的转变。目前,全县19个乡镇的政务服务中心承办事项703项,年办件量21.4万件,全县共建成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20个,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1.2万件,接待咨询服务5.1万人(次)。极大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的距离,有效促进了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站位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存在利益保护主义,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些应进驻大厅的单位和审批事项未进驻,一些单位存在“进人不进事,进事不批事”等问题,有些应该交由窗口工作人员办理的审批权,没有移交到位,仅仅把窗口当成单位的“收发室”和“咨询台”,存在“授权不给权”、“审批窗口”成了“受理窗口”等问题,给办事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人员管理脱节。目前,各部门(单位)派驻政务大厅的人员,其人事关系、工资晋升在原部门(单位),而日常管理则由政务大厅负责,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基本与工作实绩脱节,造成派驻人员缺乏“归属感”,产生“被边缘化”的错觉。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原部门(单位)的干扰,不能专心于本职工作。有的单位派驻大厅的工作人员轮换频繁,致使业务知识不专,服务能力不强,影响办事效率和对外形象。

3、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长期以来,各审批单位习惯于 “以批代管、只管审批”,将大量精力放在了如何实施审批,取消了多少审批项目上,对如何“简政”、如何“放权”,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探讨不多,审批后,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4、审批网络化程度不高。目前,互联网已经遍及城乡,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些部门只是在网络上咨询、查询、下载表格,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审批作用,一些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仍需到机关或大厅办理,有些审批项目审批纸质资料多、环节多、程序繁,不仅增加了办事人的成本,也延长了审批时间。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实现审批权的集中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扯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利益群体多,行业领域广。正确引导教育广大行政干部、企业、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行政审批改革的时代性、紧迫性、必然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知识,使改革思想深入人心,使企业、群众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持续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使行政单位、审批项目向政务大厅集中,单位内部的审批权向审批股室集中,在大厅能办的事坚决不到原单位办,能即办的坚决不拖延。

(二)进一步完善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管理。通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通过完善公开部门权责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和相应责任,划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边界”。加快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赋予、明确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量,出台具体监管办法,通过落实信息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在持续做好“审批”的同时,特别强化审批后的监管,不但要加强对获得审批的单位或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而且要加强对行政单位实施权力过程的监督;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部门一把手对本部门行政审批负全责,分管领导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 责任,审批人对具体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责任;实行审批和监管分离,防止自己审批自己监管;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审批服务流程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监管,督促窗口人员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落实服务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行政审批基础。要理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派驻大厅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审批单位与政务中心在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职责,在保证派驻人员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厅要及时将考核情况、工作表现反馈原单位,以便原单位了解、掌握派驻人员的工作情况。加紧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审批“直通网”,逐步整合政务服务网、部门审批网、电子监察系统等网络系统,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事项“一网式”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网申报、一网受理、一网办结”。

上一篇:2011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总结下一篇:感恩父母,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