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2024-08-02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共6篇)

篇1: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姓名__________

批阅人___________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作者把水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B.《林中小溪》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原始森林景色的,他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呈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C.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的。因此,《飞红滴翠记黄山》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如关于黄山地质史部分是说明,介绍黄山风光特点部分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而日出部分则主要是议论。

D.杨朔的《画山绣水》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光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的顺序,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

B.《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人公于勒的不幸遭遇引发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C.《成功》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D.《创造学思想录》作者长于心理描写,采用独白式的倾诉,他并不在意连贯通畅,而着眼于思想感情的倾诉。文章歌颂创造,蕴含着对伟大创造精神劳动的憧憬。

3、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随笔性的评论。作者晓雪既是诗人、散文家,又是评论家,这篇文章既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

B.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C.《诗人谈诗》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

D.《乡愁》这首诗能化具体形象为抽象感情,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4、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说”是一种文体,取材广泛,写法不拘一格,它接近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B.《陈涉世家》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记传体通史《史记》。“苟富贵,毋相忘。”表达了陈胜不甘于奴役地位及有福同享的朴素的阶级意识。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层层论述,得出本文的结论也就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作者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绿》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游记散文,但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B.《囚绿记》采用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告诉人们: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合适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

C.《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这篇说明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了“绿色围墙”占地面积少,省料省钱等共同特点。

D.《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的一部分,这篇散文透过人物的手的描写看他的精神追求,从他的劳动成果——创造绿色宝库来看一位工人的爱绿之情。

6、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关雎》《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C.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员。D.“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7、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文章以空间转换顺序为主,贯穿全文的是“听”字。

B.《林中小溪》通过小溪流过森林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C.《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介绍黄山的风光和特点,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表现日出部分是用了直接抒情。

D.杨朔的《画山绣水》重点描绘了从桂林到阳溯的秀美的画卷,对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了简单的描述。

8、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鼎湖山听泉》是谢大光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按作者的游山行踪: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这样移步换景,逐步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兼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C.《林中小溪》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文章透露了作者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D.《画山绣水》一文作者把旧时代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的故事,目的是要人们忘记过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9、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这篇小说以主人公“我”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C.《在烈日和暴雨下》重点描写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挣命”的场面,而相比较而言在暴雨下的情形较简略。

D.《多收了三五斗》以陕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

10、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故乡》一文选自《呐喊》,课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表现出作者梦幻破灭的苦闷心情,抒发了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绘,寄予了作者的同情。

C.《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课文通过祥子痛苦艰难地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D.《格列拂游记》作者是英国的斯威夫特,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11、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历史学家季羡林在《成功》一文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B.《创造学思想录》采用了语录体,文章自由灵活,短小隽永。

C.罗家伦在论述学问与智慧二者关系时,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说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最后归纳到“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这一中心论点上来,层次感清晰。

D.培根《论美》从人的外貌美说到德行美,但是又没有具体论述德行美,而是以较大篇幅议论容貌美,论述有跳跃性。

12、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A.教育家培根在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美的境界。

B.孟子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中根据历史经验,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宣扬了“仁者无敌”的思想。C.《学问和智慧》是针对学习上的思想误区,对重视能力培养,忽视知识基础的教育观念的有力批判。

D.《成功》采用了“谈话式”,把自己的心得告诉读者,语重心长,亲切自然,小题大做,要言不烦。

13、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A.《关于散文《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 的美。

B.茅盾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塑造十分丰满。

C.曾卓的新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由现实到想象,再回到现实意境“宁静而又深沉”。

D.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抒发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14、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余光中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借助它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B.《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是一篇读后感式短文。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偏爱”可能就是他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也可能包含着这首好诗被人忽略的意味。

C.《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分析透彻。

D.晓雪的《白鹭》比之一般的咏物抒情散文,有其鲜明特点。它巧用衬托比较的方法。如经过同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突出“白鹭一切都很适宜”。

15、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捕蛇者说》中“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

C.《捕蛇者说》在文章中以“役”之“利”与“赋之不幸”作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突出全文的中心

意思。

D.《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抒情散文,但思想感情的表达有所异同。同的方面:《岳》提出了“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者都是积极向上的。异的方面:《岳》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来规劝滕子京,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16、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捕蛇者说》一文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作者写作动机的句子是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苛政猛于虎也”,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但引这句话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总括下文的句子。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意思相同。

17、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岳阳楼记》一文作者的思路是,先简略叙事,然后由事入景,再触景生情,最后由情入议,四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B.《捕蛇者说》一文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但作者把变革黑暗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是切合实际的,是思想的进步性的表现。

C.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桃花源记》在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为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附答案:

1、C

2、B

3、D

4、C

5、B

6、C

7、C

8、D

9、A

10、D

11、A

12、B

13、D

14、D

15、B

16、C

17、B

篇2: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读“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选一个你喜欢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3、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重难点:

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多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意思的作文题,你们想读读吗?

2、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有趣的一次实验 冬天 盼春节„„

师生共同品读、赏析。

3、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件件往事,有趣的生活令人回味。

二、确定内容,自主表达

1、在这些作文题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它?

2、选择、确定自己打算写的作文题目。

3、小组讨论,确定作文题目,讨论写作方法,把握作文的重点部分。

4、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作文内容。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三、自由命题,相机辅导

1、把你想写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2、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四、朗读赏析,交流激励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3、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板书设计:

习作7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例文:

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我学过的课文如珍珠般闪亮,让人爱不释手。但,我更喜欢其中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篇课文文笔生动、内涵深刻,主要讲述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经过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努力,而在正中形成了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同时还引用了一些中外名人(如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靠“滴水穿石”的精神而获得成功的事例,以此来说明“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的道理。

读罢全文,我被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给深深地吸引了。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造福苍生,竟用了27年的心血走遍大江南北,这一切谈何容易。“发明大王”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迷恋电学实验研究,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平均每12天就有一项新发明,这与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孜孜不倦是分不开的。著名书画家齐白石之所以画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与他坚持不懈地画画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记得去年暑假,爸爸让我学奥数,我开始还挺有热情的,可是后来只学了几天,就觉得很累,便有些想打退堂鼓了。后来经过爸爸的耐心教导,我才重拾信心,坚持把奥数学完了。现在在班上,我的数学成绩也是数一数二。再如钢琴考级,我先开始是被妈妈压着学的,很不乐意,但后来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改变了态度,一直坚持练了下去,终于拿到了钢琴7级的证书。

“彩霞”朝夕有,“玫瑰”不常开。理想是彼岸,务实是桥梁。看来,我以后做什么事都得要坚持不懈喽!

有趣的一次实验

“耶,我成功了!”“我也成功了!”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原来同学们正在孙老师的指导下开心地做实验。

今天上午第3节课是科学课,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课。上课铃打响后,同学们都耐心地等待孙老师的到来,心中都默默祈祷着:千万不要有人来抢课。

好不容易等来了孙老师,只见他满脸笑容,推着实验器具车,一副很神秘的样子,并带来了一些道具:八盏酒精灯、八块带钉子的木板、八个1元硬币、八个夹子、八个装满水的烧杯。我们诧异极了,非常迫切想知道孙老师给我们做什么实验。

实验终于开始了,我们都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看着孙老师的动作。只见孙老师左手拿起硬币,右手举起带钉子的木板,向我们展示了一下,接着把硬币轻轻地擦过两根间隙很小的铁钉。擦过后,孙老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接着往下做。他熟练地点燃了酒精灯,用夹子夹起硬币,放在火上加热。过了一会儿,硬币被烧得通红,他又把硬币慢慢地往铁钉间隙放。这时,怪事发生了:硬币无法再从铁钉间隙擦过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接着,孙老师把硬币放在水里冷却了一会儿,然后再拿出来,往铁钉间隙放,竟然也轻松地擦过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答案。

孙老师也没多说什么,让我们8个小组长上台来领道具,并讲解了一些安全注意事项。我们小心翼翼地按照孙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内心感到一阵激动,甚至有些同学都失控地喊起来。后来,老师让我们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着去猜其中的奥秘。

老师对我们的回答表示了赞许,并揭开了谜底:“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受冷后体积收缩,这种物理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今天的实验真有趣!

冬天

我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喜欢漫天飞舞的雪花,喜欢白雪皑皑的大地,更喜欢在雪中玩耍的愉乐。那微带甜味的湿润,那使人快活的冷气,那彩色梦幻般的飞旋,就像一股暖流,勾起我难以抑制的温暖心情。

每年的一开春,我就急切地盼望冬天的到来。因为在我记忆中的冬天,可以欣赏美丽的雪景,可以和小伙伴尽情地堆雪人、掷雪球、滑雪。

那些美景,那些场面,想想都让人怦然心动。

不知等待了多长时间,冬天姐姐终于被我千呼万唤地盼来了。为此,我还特地准备了一条围巾,希望有哪一天能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带上这条围巾,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让雪花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看着它的身影消失,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绽开无数天真的梦。

可是,无论我多么着急,昔日那顽皮可爱的雪,始终不肯出来跟我打声招呼。

每天,我为没下雪感到沮丧,为不能在冬天尽情玩耍而感到难过。后来从爸爸口中得知雪少是因为现在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无序开发,使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导致臭氧层出现了空洞,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我眼中的那美好的冬天已经渐行渐远……

盼春节

春节将要来临,内心无比激动,非常向往春节里的那份热闹和亲情。

如果春节来临,我会和好伙伴一起在除夕的早晨去集市上挑选烟花、礼花。然后晚上可以尽情地放烟花,或者看别人家放的礼花,那场景一定是热闹非凡。想想以前爸爸扶着我的手放烟花,那幸福的滋味是久久难以忘怀。

如果春节来临,我会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零食边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享受那份温馨和惬意。临近12点时,我可以和主持人一起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感受成长一岁的喜悦,然后再饱饱地吃上一顿水饺。那感觉不要太棒哦!

如果春节来临,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走亲访友,感受亲戚们对我的关怀,还可以感受拿到压岁钱的喜悦。

今年的春节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虽然等春节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但是还是阻隔不了我对春节的向往。

篇3: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一、内容编排上, 理论知识不系统

一册书就有十一个单元。有些两、三节课时为一单元, 有些是四、五课时为一单元。感觉知识点太散, 跳跃性太强, 系统性差。如将小数乘法、除法各分为两部分教学:第七单元小数乘、除法 (一) , 教学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整数;第九单元小数乘、除法 (二) , 教学小数乘小数和一个数除小数。这样编排,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但给人的感觉是很零散, 使学习内容少了连续性, 知识间很严密的联系被人为地打散了。教学上, 使学生不易掌握知识间的内部联系, 不易形成知识网络。现在讲了“是什么”, “为什么”要隔一段时间再讲, 刚刚到可以深入引导总结规律的时候嘎然而止, 基本的训练错过了, 这个体系就切断了, 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学生没能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 理性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科学精神就难以形成。实际上,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都各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串线、”“结网”,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教学内容偏难

编者是想通过精简教学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学生学习更加吃力。这种做法就如原来是让学生先爬上梯子, 再去摘果子, 而现在是把梯子拿掉让学生直接去摘果子, 学生够得到吗?如原来在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 各安排了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现删去, 直接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小数进行简便计算。我们知道, 简便计算是建立在正确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之上, 是计算的“高级阶段”。这就好比一个还没学会行走, 就要快跑, 其结果是要摔跤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生在计算乘、除与加减混合运算时不知道运算顺序, 凡遇到可用运算定律的题目不管其是否能简便一律运用运算定律, 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数学知识有它内在的联系, 教材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增增减减的问题。

新教材知识面涉及广, 一些题目题型开放, 一些应用题条件隐蔽, 干扰条件多, 句子冗长, 人为地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甚至有些内容不宜小学生学习。如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用一一枚举法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一一罗列, 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 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对于小学生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中等以下的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

三、规律性的总结少了

没有理论性的东西, 只有一些操作性的东西, 好像是浮光掠影一样编写教材。比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道例题后教材没有总结出计算法则, 学生学习后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规律性。不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就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或许编者是想让学生自己总结, 但我认为教材应给出计算法则, 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材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依据。一本好的教材, 不应该是教材编写专家一厢情愿的事。广大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或许有人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 更是课程的创造者”, 但教材编者应考虑到大部分教师都是普通教师, 他们需要那种拿来就用得上的教材, 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师只是少数, 况且如果每堂课都需对教材开发, 我们还要这教材干吗?因此, 笔者认为教材编者应以专业的眼光, 将课改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教材。

篇4: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3.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

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

男女分读。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多媒体: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出示:想象说话)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布置作业:找古诗,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學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篇5: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文学常识练习

从“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宗旨出发,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继续:

1、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2、强调积累,注重渗透3、力求简约,循序渐进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有40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2人。其中插班生x人。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整体水平比较薄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基础都比较好,这学期主要扩大他们的阅读量,而在书写、理解、阅读能力方面还要加强的有:等同学要加强书写习惯的培养;等人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新生帮助他们能尽快适应这里的学习环境,能与其他学生统一行动,同时取得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课本共安排了7个单元。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读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继续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让显示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习作教材每课均包括例文、习作要点讨论和作业三部分。例文一般根据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改写,十分贴近生活实际。习作要点讨论的内容包括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和写作要点。作业包括学生习作题目与要求,有的习作教材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综合练习包括拼音识字、词句训练、熟记成语、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及写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四、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说、会说,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说清自己所表达的意思。

4、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大意。

5、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图画,写出的文章通顺,并能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五、教学方法措施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多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等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写字训练书中安排了毛笔字的书写练习,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从练习中揣摩、领会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特点,把字写端正、匀称、整洁。

2、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本册的课文,要十分重视词、句训练。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

3、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篇6: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

本单元由《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 村居》这些课文组成,从教材内容上看,涉及到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名篇、名著编排在一个单元中,我们把这一单元主题称为——走进名著。如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名著,了解文化名人,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单元主题目标:

1.在让学生学好本单元基础知识、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品评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以结合练习七,把学生阅读视野引向少儿版《水浒传》,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组织举办水浒传故事会等。

3.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文史知识、文化常识,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简要介绍词的有关常识,教学少年王冕时,可简要介绍《儒林外史》和吴敬梓,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拓展教学,如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让学生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教完清平乐村居,可补充一首辛弃疾的描写军旅生活的词,感受辛词豪放的一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积累。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改编来自古典名著的小说的一些字词。凭借课文的语言,感知林冲和洪教头鲜明的性格特点。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昔别之情。

3.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4.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词语,有选择地积累。

2、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好汉歌》,问学生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简介《水浒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则故事。

【结合课后的名著便览,进一步了解《水浒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应读出气势)

2、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人?林教头指谁?

【从课题我们可以推测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并纠正读错的字音;

【注意几个读音:掂量、衣裳、本事读轻声,彩头、教头、较量不读轻声】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他的事情。)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一、(1)故事的开端,写了林冲发配沧州的途中,来到柴进的庄上;

二、(2、3)故事的发展,写柴进设宴款待林冲,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执意要跟林冲比武;

三、(4—8)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最终林冲打败了洪教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林冲被发配的原因;

(3)理解“发配”; 【理解“差人”“押解”,并读正确】

(六)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感、概括故事

1、再听《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读题目《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读了这个课题后,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林冲是怎样棒打林教头的,结果怎能样?

3、概括说课文主要内容;(自己练习——四生说(差——好)——再次仿照好生人人练说;随机板书:“发配、偶遇、挑衅、败于”)

二、朗读品味、体会个性特点

(一)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做批注。

1、你认为洪教头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依据。

抓住“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等词语体会洪教头心胸狭窄、傲慢狂妄。

抓住:“我偏不信他”。什么教“偏不信”?就是故意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2、林冲是怎样的人?忍。从哪里看出林冲的忍?

【补充介绍:林冲为什么要“忍”】 【理解“禁军教头”】

3、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林冲怎样棒打洪教头的?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用笔圈出洪教头的语言和动作和林冲的语言和动作,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交流第四、五自然段,重点学习第七自然段;朗读竞赛第七节;

2、洪教头“来来来”,前面说“来来”,多了一个“来”,你体会到什么?

3、洪教头盛气凌人,急不可待,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便轻松获胜。

4、林冲只是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他只是轻轻一扫,点到为止。

5、男女生各推荐一个朗读最佳的读第七节。

6、教师范读。

7、看录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

【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看看说说。】

8、棒打的结果怎样?三生读第八节。

(三)练说: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林冲是不是好汉?林冲是个怎样的好汉?

躬身施礼,一忍;林冲让座,二忍;不敢不敢,三忍;只好提起棒,四忍;不打认输,五忍;迫于无奈,忍无可忍,一棒扫倒,点到为止。

学习林冲什么?(艺、义)

2、洪教头是不是好汉?洪教头傲慢无礼,心胸狭窄。

【小结人物形象:(谦卑忍让、武艺高强的林冲)(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今天学习了课文,我们接触到了水浒传108好汉中的豹子头林冲,书中还有许多的好汉。你还了解《水浒传》里哪些人物?推荐看《水浒传》。建议先看简体字版本,再看繁体字版本。【补充介绍《水浒传》里的人物、绰号、故事,男生了解的比较多,可以让男同学介绍。】

板书:

23、林冲

棒打

洪教头

好汉

(义)忍

(艺)精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准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在第一课时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后学生兴趣较浓,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在带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林冲、洪教头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问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于古典名著《水浒传》,请你再默默欣赏林冲和洪教头打斗的场面,看看作者写得好,好在哪里? 写双方交战的场面,双线进行,很清晰。于是,我和学生配合朗读了第七自然段,学生恍然大悟,现在更清晰地知道了写打乒乓啊,打篮球等双方活动的,就要这样“一来一往”双线进行,要迈开左右脚,才走得稳。写观众的反映,烘托场面的气氛。课文写众人“哈哈大笑”,是告诉我们,林冲和洪教头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是柴进加剧了场上的“矛盾”,洪教头既想赢“银子”又想赢“面子”,所以场上的打斗达到了高潮,气氛紧张,但众人这一笑,气氛缓和了,洪教头丢了面子,走开了,打斗就此结束。写打斗时用了很多动词,很准。于是,组织孩子们从第四自然段找到第七自然段之间找动词,结果找到了二三十个,对“掂量”“耍”“提”“打”(“提起棒来就要打”)“横”“扫”等作了品味,发现作者用词很精确,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写“月光”,推动事情的发展。故事开始写“一天午后”而打斗时,“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告诉我们故事在不断发展,正因为“如同白昼”才能看得清,才能打斗啊!“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也暗示着事情在发展,故事发生的环境往往为事情的发生发展起个铺垫作用。当时的课堂上,学生发现了七八条“好”,如写打斗场面还写了人物的心理,使故事达到高潮,更能看出洪教头迫切取胜,自高自大。对这些发现,既引导他们品味内容,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联系实际谈谈写得好在哪里,学生不亦乐乎,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最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用词方面的精确。说实话,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并不深刻,更不全面,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基础和学生的基础作了另一种尝试——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学名著,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24少年王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背诵王冕写的《墨梅》】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让学生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一读】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感受他如何努力走向成功。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理解“年成”(一年的收成),提醒“供”读第一声。】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开展小小辩论会,加深理解王冕的懂事、孝顺。】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提问:王冕会懂得那些道理呢?】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这段景物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指导背诵。】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背诵第五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板书

24、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教后感: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背诵《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理解“之”:去,“广陵”:扬州】 【讲讲诗题的含义】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提醒“伫”的读音】

(2)读顺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4)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指名读,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与哪一句诗对应?】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朗读一、二两节,体会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孟浩然的话中又体会到什么?】

【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找出与之对应的诗句。】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脍炙人口”】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品读场景,涵咏真情。《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提醒“乐”的读音。】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理解“村居”】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录音朗读,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学思考,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理解“无赖”,注意“剥”的读音。】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学习时,不按片来讨论,而是先学写景的的两句,再学写人的句子。按从景到人的顺序,体会景物的美好和人物的舒适。】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帮课文插图取名。】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板书: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农村:清新恬静

生活:安宁平静

教后感: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的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先预习查字典,读准字音。上网查找各个朝代的简介。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背背《朝代歌吧》,(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

(5)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朝代。

(6)教师将学生不了解的朝代进行介绍,强调朝代的先后顺。唐尧虞舜夏商周:唐尧、虞舜,指的是尧帝和顺帝,他们是历史上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更替,相传在夏之前有唐(或称陶唐)、虞二代。夏禹受禅于舜,虞代的首领自然是舜。舜受禅于尧,虞以前陶唐氏自然为尧。于是古代文献就往往称唐尧、虞舜。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帝王盘庚继位后将国都迁至殷(今河南安阳),此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因此,商朝又称作殷朝。

(7)学生自读,互相背,分组背。

(8)齐背,个别背。

2、教学第二部分

(1)明确要求

(2)将课前填好的表格进行交流,共同评议。

作业:抄写并背诵《朝代歌 》。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2)诵读古诗

(3)看清字型,结构。

2、描红

3、仿写练习,要求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老师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姿势。

4、交流。展示写得好的。

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老师范读生字后,学生自由读

(3)学生大体说说词意。

哀鸿遍野:悲鸣的大雁遍布原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逼上梁山:原指《水浒传》种林冲等人因遭遇官府的迫害不得已上梁山造反。后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人来了,就派将官摔军抵挡;洪水来了,就用土来筑堤拦截。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

2、练习。

(1)学生自由读,同座互背

(2)自选一两个成语说句子。

3、反馈。

(1)指名背诵。

(2)集体齐背。

作业:抄写成语两遍。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的精彩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自读要求,明白题意。

(2)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3)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故事。

(4)步骤:同座互讲,代表上台讲,大家评议

要求:声音洪亮,举止大方,感情丰富,可适当做些动作。

3、学生按以上步骤练讲故事,4、反馈

(1)老师对学生所讲故事进行评议。

(2)鼓励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教学第五题

1、认识所写的偏旁及字。

2、指导

(1)读帖

(2)老师范写,讲解“北、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

3、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的,进一步纠正。

习作7习作目标:

1、认真读读“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选一个你喜欢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3、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重难点: 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意思的作文题,你们想读读吗?

2、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

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有趣的一次实验

冬天 盼春节„„

3、师生共同品读、赏析。

4、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件件有趣的往事,令人回味。

二、确定内容,自主表达

1、在这些作文题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它?

2、选择、确定自己打算写的作文题目。

3、小组讨论,确定作文题目,讨论写作方法,把握作文的重点部分。

4、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作文内容。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三、自由命题,相机辅导

1、把你想写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2、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四、朗读赏析,交流激励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3、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五、板书设计;

习作7

上一篇:邹平参观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团员自我评价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