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几个房东老舍散文

2024-07-26

我的几个房东老舍散文(通用4篇)

篇1:我的几个房东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我的几个房东》

初到伦敦,经艾温士教授的介绍,住在了离“城”有十多英里的一个人家里。房主人是两位老姑娘。大姑娘有点傻气,腿上常闹湿气,所以身心都不大有用。家务统由妹妹操持,她勤苦诚实,且受过相当的教育。

她们的父亲是开面包房的,死后,把面包房给了儿子,给二女一人一处小房子。她们卖出一所,把钱存在银行生息。其余的一所,就由她们合住。妹妹本可以去作,也真作过,家庭教师。可是因为姐姐需人照管,所以不出去作事,而把楼上的两间屋子租给单身的男人,进些租金。这给妹妹许多工作,她得给大家作早餐晚饭,得上街买东西,得收拾房间,得给大家洗小衣裳,得记账。这些,已足使任何一个女子累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她于这些工作外,还得答复朋友的信,读一两段圣经,和作些针线。

她这种勤苦忠诚,倒还不是我所佩服的。我真佩服她那点独立的精神。她的哥开着面包房,到圣诞节才送给妹妹一块大鸡蛋糕!她决不去求他的帮助,就是对那一块大鸡蛋糕,她也马上还礼,送给她哥一点有用的小物件。当我快回国时去看她,她的背已很弯,发也有些白的了。

自然,这种独立的精神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逼出来的,可是,我到底不能不佩服她。在她那里住过一冬,我搬到伦敦的西部去。这回是与一个叫艾支顿的合租一层楼。所以事实上我所要说的是这个艾支顿——称他为二房东都勉强一些——而不是真正的房东。我与他一气在那里住了三年。

这个人的父亲是牧师,他自己可不信宗教。当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和一个女子由家中逃出来,在伦敦结了婚,生了三四个小孩。他有相当的聪明,好读书。专就文字方面上说,他会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程度都不坏。英文,他写得非常的漂亮。他作过一两本讲教育的书,即使内容上不怎样,他的文字之美是公认的事实。我愿意同他住在一处,差不多是为学些地道好英文。在大战时,他去投军。因为心脏弱,报不上名。他硬挤了进去。见到了军官,凭他的谈吐与学识,自然不会被叉去帐外。一来二去,他升到中校,差不多等于中国的旅长的。

战后,他拿了一笔不小的遣散费,回到伦敦,重整旧业,他又去教书。为充实学识,还到过维也纳听弗洛衣德的心理学。后来就在牛津的补习学校教书。这个学校是为工人们预备的,仿佛有点像国内的暑期学校,不过目的不在补习升学的功课。作这种学校的教员,自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实利上并不坏:

一年只作半年的事,薪水也并不很低。这个,大概是他的黄金“时代”。以身份言,中校;以学识言,有著作;以生活言,有个清闲舒服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和一位美国女子发生了恋爱。她出自名家,有硕士的学位。来伦敦游玩,遇上了他。她的学识正好补足他的,她是学经济的;他在补习学校演讲关于经济的问题,她就给他预备稿子。

他的夫人告了。离婚案刚一提到法厅,补习学校便免了他的职。这种案子在牛津与剑桥还是闹不得的!离婚案成立,他得到自由,但须按月供给夫人一些钱。

在我遇到他的时候,他正极狼狈。自己没有事,除了夫妇的花销,还得供给原配。幸而硕士找到了事,两份儿家都由她支持着。他空有学问,找不到事。可是两家的感情渐渐的改善,两位夫人见了面,他每月给第一位夫人送钱也是亲自去,他的女儿也肯来找他。这个,可救不了穷。穷,他还很会花钱。作过几年军官,他挥霍惯了。钱一到他手里便不会老实。他爱买书,爱吸好烟,有时候还得喝一盅。我在东方学院遇见了他,他到那里学华语;不知他怎么弄到手里几镑钱。便出了这个主意。见到我,他说彼此交换知识,我多教他些中文,他教我些英文,岂不甚好?为学习的方便,顶好是住在一处,假若我出房钱,他就供给我饭食。我点了头,他便找了房。

艾支顿夫人真可怜。她早晨起来,便得作好早饭。吃完,她急忙去作工,拼命的追公共汽车;永远不等车站稳就跳上去,有时把腿碰得紫里篙青。五点下工,又得给我们作晚饭。她的烹调本事不算高明,我俩一有点不爱吃的表示,她便立刻泪在眼眶里转。有时候,艾支顿卖了一本旧书或一张画,手中攥着点钱,笑着请我们出去吃一顿。有时候我看她太疲乏了,就请他俩吃顿中国饭。在这种时节,她喜欢得像小孩子似的。

他的朋友多数和他的情形差不多。我还记得几位:有一位是个年轻的工人,谈吐很好,可是时常失业,一点也不是他的错儿,怎奈工厂时开时闭。他自然的是个社会主义者,每逢来看艾支顿,他俩便粗着脖子红着脸的争辩。艾支顿也很有口才,不过与其说他是为政治主张而争辩,还不如说是为争辩而争辩。还有一位小老头也常来,他顶可爱。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他都能读能写能讲,但是找不到事作;闲着没事,他只为一家磁砖厂吆喝买卖,拿一点扣头。另一位老者,常上我们这一带来给人家擦玻璃,也是我们的朋友。这个老头是位博士。赶上我们在家,他便一边擦着玻璃,一边和我们讨论文学与哲学。孔子的哲学,泰戈尔的诗,他都读过,不用说西方的作家了。

只提这么三位吧,在他们的身上使我感到工商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崩溃与罪恶。他们都有知识,有能力,可是被那个社会制度捆住了手,使他们抓不到面包。成千论万的人是这样,而且有远不及他们三个的!找个事情真比登天还难!

艾支顿一直闲了三年。我们那层楼的租约是三年为限。住满了,房东要加租,我们就分离开,因为再找那样便宜,和恰好够三个人住的房子,是大不容易的。虽然不在一块儿住了,可是还时常见面。艾支顿只要手里有够看电影的钱,便立刻打电话请我去看电影。即使一个礼拜,他的手中彻底的空空如也,他也会约我到家里去吃一顿饭。自然,我去的时候也老给他们买些东西。这一点上,他不像普通的英国人,他好请朋友,也很坦然的接受朋友的约请与馈赠。有许多地方,他都带出点浪漫劲儿,但他到底是个英国人,不能完全放弃绅士的`气派。

直到我回国的时际,他才找到了事——在一家大书局里作顾问,荐举大陆上与美国的书籍,经书局核准,他再找人去翻译或——若是美国的书——出英国版。我离开英国后,听说他已被那个书局聘为编辑员。

离开他们夫妇,我住了半年的公寓,不便细说;房东与房客除了交租金时见一面,没有一点别的关系。在公寓里,晚饭得出去吃,既费钱,又麻烦,所以我又去找房间。这回是在伦敦南部找到一间房子,房东是老夫妇,带着个女儿。

这个老头儿——达尔曼先生——是干什么的,至今我还不清楚。一来我只在那儿住了半年,二来英国人不喜欢谈私事,三来达尔曼先生不爱说话,所以我始终没得机会打听。偶尔由老夫妇谈话中听到一两句,仿佛他是木器行的,专给人家设计作家具。他身边常带着尺。但是我不敢说肯定的话。

半年的工夫,我听熟了他三段话——他不大爱说话,但是一高兴就离不开这三段,像留声机片似的,永远不改。第一段是贵族巴来,由非洲弄来的钻石,一小铁筒一小铁筒的!每一块上都有个记号!第二段是他作过两次陪审员,非常的光荣!第三段是大战时,一个伤兵没能给一个军官行礼,被军官打了一拳。及至看明了那是个伤兵,军官跑得比兔子还快;不然的话,非教街上的给打死不可!

除了这三段而外,假若他还有什么说的,便是重述《晨报》上的消息与意见。凡是《晨报》所说的都对!

这个老头儿是地道英国的小市民,有房,有点积蓄,勤苦,干净,什么也不知道,只晓得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达尔曼太太是女性的达尔曼先生,她的意见不但得自《晨报》,而且是由达尔曼先生口中念出的那几段《晨报》,她没工夫自己去看报。

达尔曼姑娘只看《晨报》上的广告。有一回,或者是因为看我老拿着本书,她向我借一本小说。随手的我给了她一本威尔思的幽默故事。念了一段,她的脸都气紫了!我赶紧出去在报摊上给她找了本六个便士的罗曼司,内容大概是一个女招待嫁了个男招待,后来才发现这个男招待是位伯爵的承继人。这本小书使她对我又有了笑脸。

她没事作,所以在分类广告上登了一小段广告——教授跳舞。她的技术如何,我不晓得,不过她声明愿减收半费教给我的时候,我没出声。把知识变成金钱,是她,和一切小市民的格言。

她有点苦闷,没有男朋友约她出去玩耍,往往吃完晚饭便假装头疼,跑到楼上去睡觉。婚姻问题在那经济不景气的国度里,真是个没法办的问题。我看她恐怕要窝在家里!“房东太太的女儿”往往成为留学生的夫人,这是留什么外史一类小说的好材料;其实,里面的意义并不止是留学生的荒唐呀。

篇2:我的几个房东老舍散文

她们的父亲是开面包房的,死后,把面包房给了儿子,给二女一人一处小房子。她们卖出一所,把钱存在银行生息。其余的一所,就由她们合住。妹妹本可以去作,也真作过,家庭教师。可是因为姐姐需人照管,所以不出去作事,而把楼上的两间屋子租给单身的男人,进些租金。这给妹妹许多工作,她得给大家作早餐晚饭,得上街买东西,得收拾房间,得给大家洗小衣裳,得记账。这些,已足使任何一个女子累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她于这些工作外,还得答复朋友的信,读一两段圣经,和作些针线。

她这种勤苦忠诚,倒还不是我所佩服的。我真佩服她那点独立的精神。她的哥开着面包房,到圣诞节才送给妹妹一块大鸡蛋糕!她决不去求他的帮助,就是对那一块大鸡蛋糕,她也马上还礼,送给她哥一点有用的小物件。当我快回国时去看她,她的背已很弯,发也有些白的了。

自然,这种独立的精神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逼出来的,可是,我到底不能不佩服她。在她那里住过一冬,我搬到伦敦的西部去。这回是与一个叫艾支顿的合租一层楼。所以事实上我所要说的是这个艾支顿——称他为二房东都勉强一些——而不是真正的房东。我与他一气在那里住了三年。

这个人的父亲是牧师,他自己可不信宗教。当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和一个女子由家中逃出来,在伦敦结了婚,生了三四个小孩。他有相当的聪明,好读书。专就文字方面上说,他会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程度都不坏。英文,他写得非常的漂亮。他作过一两本讲教育的书,即使内容上不怎样,他的文字之美是公认的事实。我愿意同他住在一处,差不多是为学些地道好英文。在大战时,他去投军。因为心脏弱,报不上名。他硬挤了进去。见到了军官,凭他的谈吐与学识,自然不会被叉去帐外。一来二去,他升到中校,差不多等于中国的旅长的。

战后,他拿了一笔不小的遣散费,回到伦敦,重整旧业,他又去教书。为充实学识,还到过维也纳听弗洛衣德的心理学。后来就在牛津的补习学校教书。这个学校是为工人们预备的,仿佛有点像国内的暑期学校,不过目的不在补习升学的功课。作这种学校的教员,自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实利上并不坏:

一年只作半年的事,薪水也并不很低。这个,大概是他的黄金“时代”。以身份言,中校;以学识言,有著作;以生活言,有个清闲舒服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和一位美国女子发生了恋爱。她出自名家,有硕士的学位。来伦敦游玩,遇上了他。她的学识正好补足他的,她是学经济的;他在补习学校演讲关于经济的问题,她就给他预备稿子。

他的夫人告了。离婚案刚一提到法厅,补习学校便免了他的职。这种案子在牛津与剑桥还是闹不得的!离婚案成立,他得到自由,但须按月供给夫人一些钱。

在我遇到他的时候,他正极狼狈。自己没有事,除了夫妇的花销,还得供给原配。幸而硕士找到了事,两份儿家都由她支持着。他空有学问,找不到事。可是两家的感情渐渐的改善,两位夫人见了面,他每月给第一位夫人送钱也是亲自去,他的女儿也肯来找他。这个,可救不了穷。穷,他还很会花钱。作过几年军官,他挥霍惯了。钱一到他手里便不会老实。他爱买书,爱吸好烟,有时候还得喝一盅。我在东方学院遇见了他,他到那里学华语;不知他怎么弄到手里几镑钱。便出了这个主意。见到我,他说彼此交换知识,我多教他些中文,他教我些英文,岂不甚好?为学习的方便,顶好是住在一处,假若我出房钱,他就供给我饭食。我点了头,他便找了房。

艾支顿夫人真可怜。她早晨起来,便得作好早饭。吃完,她急忙去作工,拼命的追公共汽车;永远不等车站稳就跳上去,有时把腿碰得紫里篙青。五点下工,又得给我们作晚饭。她的烹调本事不算高明,我俩一有点不爱吃的表示,她便立刻泪在眼眶里转。有时候,艾支顿卖了一本旧书或一张画,手中攥着点钱,笑着请我们出去吃一顿。有时候我看她太疲乏了,就请他俩吃顿中国饭。在这种时节,她喜欢得像小孩子似的。

他的朋友多数和他的情形差不多。我还记得几位:有一位是个年轻的工人,谈吐很好,可是时常失业,一点也不是他的错儿,怎奈工厂时开时闭。他自然的是个社会主义者,每逢来看艾支顿,他俩便粗着脖子红着脸的争辩。艾支顿也很有口才,不过与其说他是为政治主张而争辩,还不如说是为争辩而争辩。还有一位小老头也常来,他顶可爱。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他都能读能写能讲,但是找不到事作;闲着没事,他只为一家磁砖厂吆喝买卖,拿一点扣头。另一位老者,常上我们这一带来给人家擦玻璃,也是我们的朋友。这个老头是位博士。赶上我们在家,他便一边擦着玻璃,一边和我们讨论文学与哲学。孔子的哲学,泰戈尔的诗,他都读过,不用说西方的`作家了。

只提这么三位吧,在他们的身上使我感到工商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崩溃与罪恶。他们都有知识,有能力,可是被那个社会制度捆住了手,使他们抓不到面包。成千论万的人是这样,而且有远不及他们三个的!找个事情真比登天还难!

艾支顿一直闲了三年。我们那层楼的租约是三年为限。住满了,房东要加租,我们就分离开,因为再找那样便宜,和恰好够三个人住的房子,是大不容易的。虽然不在一块儿住了,可是还时常见面。艾支顿只要手里有够看电影的钱,便立刻打电话请我去看电影。即使一个礼拜,他的手中彻底的空空如也,他也会约我到家里去吃一顿饭。自然,我去的时候也老给他们买些东西。这一点上,他不像普通的英国人,他好请朋友,也很坦然的接受朋友的约请与馈赠。有许多地方,他都带出点浪漫劲儿,但他到底是个英国人,不能完全放弃绅士的气派。

篇3:我的几个房东老舍散文

究其原因, 正如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对散文的评价———“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同样郁达夫也认为散文“更带有自传性的色彩”。这些都指向了散文的“自我性”, 实践表明, 这种与作家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自我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散文文本深层内容的把握, 成了阻障学生和文本情感深刻共鸣的“厚障壁”。

怎样帮助学生打破这层“厚障壁”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散文阅读教学实践发现要让学生真正读通、读透散文文本, 深刻理解作者的“情”、“志”, 必须要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引入适当资料, 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等等, 才能达到对散文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把握。以下是笔者对散文阅读教学中引介资料的一点粗浅思考:

一、引介背景资料: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于漪老师说:“写任何作品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存状态、立身处世的态度, 把相关情况搞清楚, 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 就比较容易准确把握。”所以引介背景信息正是帮助学生知情明意、透彻理解文本主题的有效途径。

尤其对于托物言志类的散文, 其情感、志向都寄托在物象上, 缺少了特定背景的还原就犹如少了“源头活水”的水潭, 就不能感受“清如许”之美。比如学生在阅读《紫藤萝瀑布》时, 其阅读初感一般停留在“茂盛”的紫藤萝花上, 感受到散文语言美, 感悟到的是藤萝花生命力的旺盛;很少有同学会留意到文中这样一句话———“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 关于疾病的痛楚。”它轻轻地一笔带过, 却又是文中分量极重的一句话, 这时教者可出示作者的原文———“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 借助对比阅读产生的“阅读期待”, 教者可顺势引介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82 年5 月, 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 作者非常悲痛 (1982年10 月小弟病逝) 。作者和紫藤萝花一样, 有着生命飘摇的遭遇, 十年前她的父亲冯友兰在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 她和弟弟也受殃及, 曾戴着写着“冯友兰女儿”的纸糊的帽子示众, 受尽屈辱。有了背景资料的引介, 学生就能超越阅读初感, 对作者关于生命的感悟有更透彻的理解, 对生命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这样就由感受语言美上升到感悟文本主题哲理之美, 带着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回过头再来品味语言, 自然更觉文句情韵俱佳, 这样就实现了散文阅读理解的质的飞跃。

即便是写人叙事类散文, 背景资料的引介也不可或缺。比如学生初读《柳叶儿》一文, 大多认为作者小时采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乐事, 究其误读原因, 该文写作年代距离学生久远, 学生对其时代背景知之甚少, 要激发孩子的共鸣感必须要引介相关时代背景资料:

“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六二年, 中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大饥荒。那些年有几千万人死于这场饥饿。在那个严重饥荒的岁月……全国大面积受灾, 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 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中国科学院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 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0000人, 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学生了解了这样的背景资料之后再读文章, 不难品尝出那个年代的“苦味儿”, 并深刻理解文本“以乐写悲”的手法。由此可见, 适时引介资料, 能帮助学生超越阅读初感, 走进作者情感深处, 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哲理美, 立体化地把握散文, 在散文的自由王国里“沉醉不知归处”。

二、引介拓展资料: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除了补充介绍背景信息之外, 还可以拓宽资料面, 比如可以是名家对文章主题的评价或者名家对文章写作风格的评价;可以推荐该作者的其它与文本主题相关的作品, 或者其他作家的与文本主题相关的作品等等。这些资料的引介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朝宽度、深度发展, 帮助学生凌散文之绝顶, 览散文理解之胜景。

比如在教授经典散文《背影》时, 作者情感的多元化及文章写作技巧是重难点, 那么在教学时既要联系朱自清写作此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清文中作者复杂沉重的情感, 亦可以引介龙应台的《目送》做比较阅读, 那么学生对亲情的主题理解会更深刻, 体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对文本写作技巧———截取法的把握印象会更加深刻。同类主题文章的引介帮助学生由“这一篇”上升到“这一类”, 更好地内化、建构“这一类”散文的相关“知识树”。

比如《海燕》一文被称为“时代的号角”, 笔者借助这个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海燕的形象, 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海燕的象征义, 理解文章主题的深刻性, 从而由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对社会、人性的理解。初中学生对某些有内涵的散文主题的理解到达不了相应的高度, 教者可借助名家的相关评价打开学生的视野之窗, 给他们搭建一架“知识的云梯”, 让学生去攀登、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个中滋味, 从而拓深语文教学的深度。

比如教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 学生对作者面对一株藤萝被砍如此悲痛欲绝的情感不太能理解, 笔者引介白岩松的《最高的学位是人格》一文, 让他们沐浴季老的人格光辉, 先从情感上打平文本阅读的障碍;针对学生对藤萝被砍的悲剧性不能透彻领悟的难题, 笔者除了引介季老在文革中的经历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外, 还引用了诗人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中的一句话“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都是人的鸣叫”, 学生有了这些拓展资料做支架, 思维向广度、深度“漫溯”, 渐渐地能悟出藤萝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这些深刻的主题。由此可见多角度的资料引介有效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了文本主题, 既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的尴尬, 又让学生在拓展中增长知识、扩大眼界, 同时在探究中体验思维的快乐、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引介视频资料: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大数据时代, 引介视频资料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不错选择, 相比较静态的文字, 学生对直观的影像资料更感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打通与文本情感的通道,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涵咏文字。

比如笔者在执教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时, 考虑到起始阶段的学生对散文意境美的解决能力、感受能力还不够, 一直琢磨怎样快速地把学生带入济南冬天美的情境“场”中, 让学生产生一种更真切的震撼感呢?于是决定播放济南冬天山水美景的微视频,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认真、专注、陶醉其中, 惊讶、羡慕之情写在脸上, 这就为文本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情感上的暖场作用, 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时笔者再顺势引导:当老舍的如椽妙笔遇上济南冬天的无边妙景, 将会产生怎样的文字盛宴呢?这样就进一步点燃学生学习文本、探究文本的兴趣。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的《呼兰河传》, 前几次执教时虽然也引导学生了解萧红的生平, 学生基本也能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及文本主题, 但总感觉文味儿还不够纯正。直到看了关于萧红的纪传体影片《黄金时代》, 对萧红的经历、思想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了解后, 再回过头来解读该文, 自然就能读出一种性灵的自由、自然的才思来, 就能感受到精神家园、灵魂故地的厚重。课堂上, 我截取相关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顺利把学生带到情感共鸣的“后花园”, 主题理解的“后花园”, 品味文字的“后花园”。好的视频资源像桥梁一样沟通了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人生;同时它也是一个催化剂, 催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种种美好的情愫, 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语文。

篇4:我的几个外号

我的第一个外号是“小马”。我讨厌极了这个外号,只因我是属马的,所以家里的人就喜欢叫我“小马”,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够接受,可是自从学了小马过河的文章后,我就开始讨厌这个外号啦。

我喜欢学习,下课的时候也不离开教室,课间十分钟我能够背下一首古诗,看到我这个样子,同学们都叫我“书呆子”。听到他们这样叫我,我并不生气,因为我的确很喜欢学习。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我的成绩也名列前茅,这也许就是我值得称道的地方吧。

上了二年级,我的视力严重下降,于是不得已戴上了眼镜。而就在那一刻,同学们都叫我“四眼”,我很不喜欢这个称号,可是没办法,他们总是这么叫我。渐渐地,我也就适应了。在我看来,四眼是爱学习的体现,做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有什么不好吗?

真不知道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他们总能给我起不同的外号,面对这些外号,我仔细一思考,倒觉得他们起得都很有道理。每一个外号都是我特点的最大体现,这也说明了同学们很在乎我,我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沉浸在大家给我起的这些外号中,我的心里高兴极了,因为每一个外号都是一个回忆,每一个外号都是一个故事!

[▲][▲][点评]

文章构思巧妙,能够由生活中的小事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者分别罗列了自己的几个外号,每一个外号都是一个故事,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给人一种清晰完整之感。

(指导老师:闫涛)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一篇:第一学期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