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2024-06-20

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通用16篇)

篇1: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一天唐僧想考考三个徒弟的数学水平,于是他把徒弟们叫到面前,说:“徒儿们,现在我在地上写3个数,你们谁能准确读出来,我就把真经传给他。”

唐僧首先写出:23456。猪八戒迫不及待地说:“这个读二三四五六!”唐僧摇了摇头,说:“八戒,多位数的读法是有规律的。每个数字从右到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只要从左到右把每个数字读出来,并在后面加上万、千、百、十就可以了,只是需要注意,最后一个数字不要读‘个’。所以,23456读作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

唐僧又写出:130567。孙悟空马上说:“这太容易了,读作十三万零千五百六十七。”唐僧又摇了摇头,说:“遇到0,要特别注意,当一串数中间有0时,只要读零就可以了,它后面的数位不要读出来。所以这个数应该读作十三万零五百六十七。”

第三个数是120034。沙和尚想了想说:“应该读作十二万零零三十四。”唐僧叹了口气,说:“如果一串数中有连续的几个零,读一个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数要读成十二万零三十四。徒儿们,你们的数学都学得不太好,还得继续努力呀,真经暂时不能传给你们呀!”

篇2: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道德课堂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得到充分的培养。但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老师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巧妙地驾驭课堂。记得有一次我讲轴对称图形时,事先布置学生课下剪一些平面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各种三角形、梯形等。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剪、折、拼弄清楚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当大部分学生通过折、剪已验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我也予以肯定。突然有个学生猛的站起来说:“老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腿!(也就是对称轴!)”话音刚落,哗——全班学生都笑的前伏后仰,有的甚至喊:“呆子你又做梦呢?”那一刻我也愣了一下,心想这孩子又出什么洋相!同时从教近十年的经验告诉我——让孩子畅所欲言!于是,我纠正了该学生说话的错误,让该生亲自上讲台演示。唉,不错!他做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确实有两条腿!(对称轴。)这时,学生都疑惑了,急于想知道原因。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看一看,该生做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与大家的有什么不同。大家情趣盎然,通过仔细观察,测量,讨论得出:他剪的平行的四边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平行的四边形。两条对角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借机告诉大家:他剪的图形是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以后你们会学到的!一般地说,平行四边形是指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它不是轴对称图形。我即刻表扬了这个学生的求异精神,并要求同学们以后不要再嘲笑他,而要向他学习。顷刻间,孩子们掌声雷鸣,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如果学生的求异出了错,也不要批评指责,而要点拨启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以后更能各抒已见;更能体会到成功和创造的欢乐,继续发挥创新的潜能!

篇3: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1、革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想更好地将故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须首先破除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故事教学在辅助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而简短、诙谐的英文小故事正契合了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此外,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比较薄弱,他们所掌握的英语词汇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的想象力极其丰富。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故事教学法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之外,许多英文小故事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又有许多与品德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有些故事就包含着环保的理念,体现着社会公德。学生在学习这些故事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熏陶,这样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学生更易于接受,而且更容易将在故事中学到的美好品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2、探索教学模式——将故事教学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想通过故事教学来辅助小学英语认读教学,教师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查找或者自己编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小故事。教师选择的故事的难度要适中,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还要注重故事的教育意义,要向学生传达真、善、美的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故事的导入工作,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先慢慢感知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单词、句子和语法先传授给学生,之后再将整个故事引入进来,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通过五彩斑斓的色彩和简短幽默的语言来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氛围之中。在故事学习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在巩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性的学习给学生们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可以采用让他们自己来表演故事情节的方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相关知识,还加深了对所学句子的理解,让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对于一些不适合表演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或者复述故事来达到巩固教学的目的。

3、完善教学细节——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的把握。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搞一刀切。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层次是不同的,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开展层次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摸清他们的学习难点所在。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这样就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设定一个话题,让学生们根据这一话题来阅读相关的故事,再让学生们将自己在阅读中找到的相关故事带到课堂中来与同学们分享。这样不仅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热情,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全面的提高,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4:《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删繁就简理文脉

开课仪始,我让学生听写“自作聪明”“事与愿违”,并将两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顺势将作者伯罗蒙塞尔的感悟“人是万物之灵。当人类自作聪明时,一切都走向反面”和盘托出。“人类究竟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让你觉得‘自作聪明’”,在问题中我引导学生阅读全文。

我帮助孩子理出了三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描写幼龟);颓丧、响彻云霄(描写食肉鸟);见死不救、若无其事、愚不可及、气喘吁吁(描写人类)。学生一边学习词语,一边轻松理出文本故事的三种角色——幼龟、人类、食肉鸟。然后,围绕“三角关系”,简洁有序地概括故事。

设计意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本文所载之“道”直接呈现,并引出核心词“自作聪明”。同时,本课的四字词尤多,散落在文中,有利于积累、理解。课标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中年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焦虑,获得更好的阅读技能。

情趣盎然讲故事

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幼龟出巢段落,然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手搭手,搭建一个小小的“洞穴”,一只“小幼龟”在不时地伸出脑袋看外面的情况,想出洞,又有些迟疑。一个学生给这幅场景配以旁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生:胆小、可爱、弱小、机警……

师:(出示问题)面对如此 的幼龟,我们人类怎么能 呢?

生1:面对如此弱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生2:面对如此可爱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生3:面对如些胆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师:也就是说,面对这样幼龟,我们肯定会——

生:去救它。

师:既然这样,那刚才为什么都说人类自作聪明吗?

(生面露疑惑,摇头。)

师:现在的你还同意刚才的观点吗?——你为什么摇头?

生:我很纠结——游客救幼龟,是人之常情啊。

师:这是人类自然的一种反应,看到幼小、弱小、可爱的生命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甚至会自然地去呵护它。这是“人文之道”。(板书:人文之道)

举一反三,老师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体会,借助“太平洋幼龟”等拓展知识,总结出幼龟的“生长之道”和食肉鸟的“生存之道”,并一一排除了幼龟和食肉鸟“自作聪明”的嫌疑。

设计意图:自古文章都强调“立象以尽意”,“象”是具体的,而“意”是抽象的。在《自然之道》中,如果“自然”的形象没有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那其中的“道”必然是抽象和干涩的。此环节,紧紧扣住“幼龟”这一角色进行朗读、思辨的训练,既还原了语文文字的学习,丰满了“自然”的可爱形象,又达成对文道的思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深入浅出悟道理

师:(指板书)这里的三角关系转了一圈,让人更糊涂了,究竟是谁自作聪明?(生疑惑)

师:换一种问法——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面对幼龟离巢奔大海,面对食肉鸟大快朵颐,你还会“救”它吗?

生1:不会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幼龟。

生2:我也不会了,这是好心办坏事。

师:我听明白了,幼龟的生长和食肉鸟的生存,这些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总而言之,还是谁自作聪明?

生:人类。

师:说说人类还有哪些“自作聪明”却又“事与愿违”的举动?

生1:人类为好看,打扫森林,结果森林生病了。

生2:人类憎恶狼,喜欢鹿,就把狼杀死,结果鹿也最后灭亡了。

生3:我看过一个报道,人类为保护鱼,把鲨鱼一网打尽,结果破坏了生物链,鱼的产量大幅下降。

师:重读作者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1:尊重自然。

生2:遵守自然规律。

师:对,这就是“道”,自然的规律,自然运行的法则……

师:(出示“道”字义)人是“万物之灵”,可是人大不过自然,也大不过“道”。如果违背了“道”,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设计意图:学生从先入为主的“自作聪明”到全盘否定,再到这一问:你还会救幼龟吗?学生对文“道”的理解真正开始深入,“道法自然”自然引出,学生也自然理解了。

从教学悟“道”

虽然“文以载道”,但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视角审视,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是语文素养达成的桥梁。老师要做的是还原语文学习的本色,从“文”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一个道理,更多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语感、思维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5: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随笔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随笔1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资料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务必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务必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透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忙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明白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随笔2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20xx年就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从参加工作走入讲台以来,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课堂教学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以为师道尊严,教师是高高在上,其绝对权威不容置疑。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以及业务学习,我逐渐明白:课堂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师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平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感受到孩子们真正的自主;只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时,才会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这般的“伟大”;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感觉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

以下的一个小故事是我教学中的点滴再现,虽平凡,但很实,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平常之心,我才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教“万以内数比较大小”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带来了厚厚的书本,告诉他们比比看看谁的书最厚,里边装的知识最多,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给他颁发“知识小博士”证书,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搬出从家带来的厚书,寻找着书本最后的页码。 “我的页数最多,有988页!”王春滢第一个把自己带来的书的页数报了出来。

“988!”我一边认可地点头,一边把数字一板一眼地写到黑板上,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这本书有988页,这个数可真不小哇。看来这个证书得发给她了!”

我话音未落,就听见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的页数比她的还多,有1302页呢!”“1302?”我把这个同学报的数字写到988的旁边。“凭什么就说1302页比988页多?”文艺委员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你的都是1、2、3,还有个0,我的数都是9和8,怎么不比你的大?”她的质问还真拉来了响应的伙伴,但同时也激起了更多的反对:“988再大也没有到1000,1302可是一千多呢!”“1302是四位数,988是三位数,四位数就比三位数大!”激烈的争论中,同学们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商量,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伴着激情自由地飞翔。一次、两次……直到我郑重地宣布第四次,大家才心服口服地让我把证书发给了吴梦瑶。

……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正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学生才能更放得开。在课堂中,我总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的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我想,只有尊重学生,顺其自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篇6:作文教学故事论文随笔

前不久,我有幸听了一堂三年级的作文课。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我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奇怪,五分钟过去了,上课的老师怎么还没来?莫非她忘了今天有课?再看看孩子们,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睛里充满了疑虑。时间又悄悄地流走了几分钟,老师怎么了?难道临时有事出去了?可也得打声招呼呀,哪能把这一大帮人晾在这儿呢?孩子们也抑制不住地骚动起来 ,忍不住窃窃私语。

在我们的提议下,由中队长去办公室里看看。刚走到教室门口,老师也急匆匆地赶到了。她微笑着来到了讲台前:“对不起,今天老师迟到了,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刚才老师迟到,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我觉得很奇怪,以前每次上课,铃声刚响,您就站在教室门口了;今天过去这么长时间,您才来。”

“我也觉得奇怪,刚才早自修时,您还和我们一起读课文呢。”

“做广播操时,您一直在看我们做操。”

“就是上课铃响之前,您还来过教室,怎么上课了却不见您的踪影了呢?”

“我很着急!哎呀,都过去这么久了,您怎么还不来呢?会不会出什么事了?”

学生们就这样争先恐后地表达着……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奇怪”、“着急”后,转过身来问:“你想过老师为什么会迟到的吗?”

“我想您可能去医院了。昨天您病了,今天可能配药去了。”

“对,昨天您已经感冒了,老咳嗽,说话声音也变了。”

“我想,可能您病情加重,实在不行去宿舍休息了。”

孩子们猜想着……

老师又在黑板上添上“猜想”两字说:“老师还没来,你觉得同学们也和你一样‘奇怪’、‘着急’和‘不安’吗?”

“邵斌老是低声说:‘赵老师怎么还不来呢?’说得我心里更不安了。”

“朱栋旗伸着脖子,一直向教室门口张望。”

“连听课的老师都在小声嘀咕,眼睛里充满了疑惑。”

……看得出,孩子们观察得还挺细心的。

这时,老师感动地说:“孩子们,今天老师上课迟到了,却感受到了你们对老师的深深的爱。你愿意把刚才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写成一段文章给老师看吗?”

“愿意!”响声雷动。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我觉得可以用‘上课时发生的事’作题目。”

“我觉得还是用‘上课了’作题目比较简洁。”

“也可以用‘老师迟到了’作题目呀。”

“用‘老师迟到了’作题目就写出了大家奇怪、着急的原因。”

……孩子们还挺有主见的。

在老师鼓励的话语中,同学们欣然提起了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希望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这堂课给了我两点启发:首先,“老师迟到了”这一情境的创设,给了学生一个心理体验的机会,使他们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懂得写作其实不难,作文内容就在身边,伸手可及。其次,老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诱发了他们的写作愿望,孩子们愿意去表达,去倾诉。

篇7:我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

今天早晨,我刚到校不久,森(化名)的家长就到学校找我,反映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这是一个年轻的妈妈,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管理孩子和处理家庭中的大小事,都由她一人操持着。她说,二十天前,她带孩子去集贸市场买了一双黑色鞋子,买回家后,孩子就是不穿,当时鞋是孩子自己挑选的,却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她尝试多种方法:好言相劝、表扬、批评、打骂,后来改为穿上新鞋后奖励,就是征服不了孩子。在管理孩子上,她感到很失败,向我诉说时,一脸的无奈,眼睛渐渐湿润了。

不用家长细说,我就明白了缘由。为教育这个孩子,以前我多次找家长谈话,了解这个孩子的其它情况。他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有很多姑姑、舅舅、姨妈,从小就享受着爷爷、奶奶和长辈们的宠爱,要强的母亲总想把孩子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大人物,采取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非常严厉,非常苛刻,到了上学的年龄,就给孩子制定了许多家庭“守则”:如放学后不准玩;空余时间必须在家里读书、写字;不准看电视等等。批评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和小华比,为什么不如他”!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谁不愿?家庭中的种种限制和语言暴力长期侵害着孩子的心灵,使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差,相反,他的逆反心理却与日俱增,他选择了与家长作对进行心理发泄,家长让他去东,他一定向西……后来,无论家长怎么说,他就是不听,连一双鞋子都不穿。

我劝说了家长,与她谈了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家长走后,我想,即使解决这样的小事,也得想个小策略。

下午大课间,我见他在院子里玩,把他叫到身边,下面是对话:

(老师):“近几天,我发现你变化很大,学习有了明显进步。是不是?”

(生):笑了笑说:“我不知道”。

(老师):玩的开心么?

(生):开心。

(老师):“我听别人说,你在家里表现也有进步,很多人夸奖你比以前懂事了,是么?”

(生):笑了笑,点了点头。

(老师):我听说你买了一双鞋子,很好看,有一个家长打听我这双鞋的价格?

(生):我知道,化了二十五元钱。

(老师):“是什么颜色和样式的?”

(生):细致的描述了一番(略)。

(老师):这么好看的一双鞋子怎么没穿来?

(生):待几天再穿。

(老师):你能明天穿来,我看一下么?

(生):很高兴的说:“行!”

篇8: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我市品德学科同题异构课比赛正在进行中, 其中一节课的一个环节设置得到了评委及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 老师的教学目标大致包含以下两点: (1) 通过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 培养儿童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 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为了达成教育目标, 这位老师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根据教材特点, 创编了一个短小有趣又具有典型现实性的小故事, 故事叫《小白兔的园子》———有一天, 热情好客的小白兔邀请小伙伴去家里做客, 小猴子、小狗和小鸡都来了, 小白兔带它们参观园子。园子里, 红的花, 绿的萝卜秧, 树上还结满了果子, 可吸引小伙伴们了。他们看见了, 高兴极了。瞧, 小猴子爬上了果树, 荡起了秋千。只听见小树轻轻地喊:“哎哟, 别摇我, 我晕了!”;看, 小狗在萝卜秧苗地上跑来跑去。只听见这些小苗叹着气说:“别踩我, 好疼啊!”;小鸡欢欢喜喜地来到了花坛边, 摘了一朵花戴在了头上。小花央求着说:“别, 别这样做, 离开花树妈妈我会枯死的!”小白兔看到小伙伴们的行为, 难过得哭了起来。

故事简短易懂, 生动有趣, 课上两次出现故事, 并以不同形式呈现, 学生学得开心, 教育意义显著。

(一) 故事引导

师:小朋友们, 我们刚才了解了花草树木的好多作用, 可真了不起。现在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个故事, 你们准备好了吗? (1) 课件呈现《小白兔的园子》故事, 学生边看PPT展示的相关图片边听故事; (2) 讨论:最后小白兔难过得哭了起来,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经过讨论, 学生了解到, 小白兔伤心是因为它的伙伴小猴小狗和小鸡摇树、踩秧苗、摘花, 没有爱护花草树木。

(二) 角色转化

师:小朋友们, 刚才我们看到动物朋友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 为它们感到难为情。假如小白兔现在来邀请我们去它的园子, 你会怎么做呢? (1) 师戴小白兔头饰:我小白兔呀, 今天来邀请你们去我的园子参观。 (2) 师扮演小白兔跳至一学生处:嘿, 朋友你好, 你愿意去我的园子看看吗? (交流互动) (3) 别把花草弄疼了, 让我们听唱儿歌《我爱花, 我不摘》。

二、儿童·资源——故事教学在品德课程中的现实意义

(一) 什么是故事

百度词典中说:用作讲述的事情, 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有更具体的定义, 故事是“任意长度的一段叙述或传闻, 可以是口头讲述的, 也可以付诸文字;可以有韵脚, 也可以是白话;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虚构的……”[1]

《天上的飞鸟》的作者本·奥克瑞说过: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 影响着你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 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

“现场”案例中, 《小白兔的园子》就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自编的一个小故事, 有情节、有头有尾,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易懂, 也深受学生喜欢。

(二) 故事与儿童

故事的世界是儿童最容易理解的世界, 聆听故事是儿童理解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2]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正确的“故事身份”, 获得心理与行动的秩序化。故事属于儿童, 儿童也属于故事。在故事世界里, 儿童就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们会凭着一种生命的本能与直觉, 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照, 或见贤思齐, 主动向故事中的榜样看齐;或发现差距, 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 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故事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听完一个故事, 一个人沉醉在幻想世界的这一刻, 正是他们与故事世界融为一体的一刻。这种通过故事完成的道德成长完全是一种柔性的内化方式, 因而是一个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过程。

“现场”案例中, 儿童听完故事以后, 会将自己和故事中的小动物相对照, 因此在教师预设的“角色转化”环节, 可谓水到渠成, 他们都愿意跟着“小白兔”去他的园子里玩。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听故事时, 已经开始审视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了, 这个时刻就是他们在内心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

在品德课堂中, 我们要适时启发儿童的故事思维, 因为故事有办法。

(三) 故事与课程资源开发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 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其实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 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立足课标, 大胆处理教材。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故事, 择选已有的或运用自编的故事可以无痕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在“现场”案例中, 如果孩子们仅仅是听一遍《小白兔的园子》这个故事, 他们对于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会有一定的感受, 但肯定仍然不够强烈。在后续把自己置于故事的情境中, 说出自己去园子参观时的做法的同时, 等同于亲身经历, 学生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了直接的感受、直观的体验, 道德认知显然更为强烈。

三、方法·策略——故事选择在教学设计时的基本考量

(一) 故事的来源:用活教材、超越教材

品德课程的教材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 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教材很好地贴近了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 呈现方式灵活, 同时创设了真实、典型、生动的教育情境, 凸显道德冲突。但是教材呈现给师生的话题、范例和活动模式, 只是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 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时候, 就有其局限性。所以在使用教材时, 要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 并生成适宜的活动, 着重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和需要, 同时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故事的根本: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 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一节课四十分钟是不可能保持分分钟全神贯注的, 所以板块式教学、小活动的呈现以及故事的引入等方法很好地适应了他们的学习状态。可见“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3]故事通过生动地讲述, 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 更加积极地思考,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中, 课题就以拟人的形式呈现, 把花草树木都赋予人的感情色彩, 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而教学过程中创编的故事《小白兔的园子》中, 小动物们和花草树木完全以童话的形式呈现,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 故事的目的:源自生活, 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实施品德课程,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要注意, 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在《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中, 老师创编的故事《小白兔的园子》就是来源于生活的, 只是假借了小猴、小狗、小鸡等小动物的活动和生活。学生在欣赏完故事后指出小动物身上存在问题的同时, 就是在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 故事的要求:情节生动, 互动性强

在创作故事或是选择故事时, 要分清怎样的故事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具有辅助作用。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应该能够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让孩子们自发得出自己的结论。无论是选故事还是编故事, 最重要的是, 不要从自己的道德观出发给孩子作总结, 要相信故事的力量!“现场”案例中的故事其实只是一半, 故事的结尾是孩子们自主给出的, 他们通过与教师的互动, 补充了结局。后续就可以让孩子们续编故事:过了几天, 小猴小狗和小鸡又来到小白兔的园子……

四、反思·成长——故事教学仍需不断探索

(一) 如何选择有效故事

故事是有生命的, 它真实的生命始于它开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4]故事就像水, 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理, 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 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故事资源怎样的丰富多彩,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时应该有“一把尺”———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重教学目标落实。如何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 选择适合学生、适合课堂教学要求的有效故事, 为课堂教学所用, 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呢?

(二) 故事除了“讲”还能以何种形式呈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现在的“电视儿童”、“电脑儿童”越来越多, 他们习惯于被动地坐在电视或电脑屏幕前打发时间, 因而他们特别需要人际间的互动交流, 而故事特别能抓住儿童的心。课堂上, 教师可以用“讲”的方式把选取或自编的故事呈现给孩子们。因为在讲述的过程中, 教师会通过眼神、手势、声音的变化以及近距离的接触, 与孩子们作更直接的交流。然而除了这种通行的“讲”之外, 故事还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

故事是通往儿童内心的幽径, 可以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内容, 可以成为小学品德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品德课程中引入“故事教学”, 符合儿童的年龄认知特点。用故事来讲述生活, 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进而无痕地促进道德认知, 规范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48.

[2]李丽, 孙正国.论媒介建构故事的时间维度[J].文化遗产, 2012, (2) .

[3]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Z].

篇9:日记随笔作文教学之兴趣探索

一、多加鼓励,激发学生大胆创作

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事实证明,以情育人,鼓励比批评效果更好。而在写作教学中,更要注重从鼓励入手。在进行面批时, 先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予表扬,不足之处则用委婉的话语指出,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写评语时,用谈心或商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和一片爱心。

遇到好的文章除了及时表扬外,还要在班内范读,然后在班级的文化走廊里展示出来,并推荐到校刊上发表,甚至推荐到更高级别的写作期刊上发表。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学生写好作文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乐于写作

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在创设情境中可通过一个活动、一个游戏让他们兴致勃勃的参与,也可利用手抄报、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进行精彩的点评。当学生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有浓厚兴趣时,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写作思路,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可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习作训练。如,学习韩愈的《马说》时,课前可先组织学生办一期“说马”的手抄报,其内容为与马有关的成语、古诗词、对联等,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利用自己搜集的材料说一段话,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富有文采。由此可见,通过找找、玩玩、说说、写写等轻松愉悦的形式,也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三、适时观察,指导学生主动写作

叶圣陶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在教学中为了激励学生勤于写作,一是在教学环节上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看——说——写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例如,开学的第一天,外面下着大雪,校园里白茫茫的一片;学生的注意力都往窗外去了,教师索性就让学生走出教室,来观察体验下雪的情景,并根据现场环境及时指导学生观察;第二节课,稍作准备,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下雪时的感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有的学生发挥想象,述说自己心中的憧憬;教师再适当地点拨一下,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作文了。这种即兴的作文练习,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四、厚积薄发,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写得好不但要有生活素材,还要有厚实的语言积累。古代文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语言积累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随手拈来,才能“如有神”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语文积累。一是书本上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的第一手好材料,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记的习惯,必要时要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二是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名家名篇及优秀习作,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三是利用课前活动的时间积累成语、名言及诗词名句,积累语言知识,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

篇10:英语教学随笔之语法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一般分为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复习课等几个课型,其中我认为最数语法课比较棘手,因为一谈及语法无不加上“无聊””死板“等一系列的词汇,因此,上好语法课对于我来说特别重要。而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又极有限。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的较多,如音标、字母、日常口语、对话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课本中的单词和句子,在小学课本中均已出现。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因此,如何上好语法课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不是很好。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当然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还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

另外,把语法融入游戏中,在交流练习、使用中稍作点拨。教现在进行时,首先,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写有动词词汇的卡片,卡片上动词词汇必须是学过的。如:“make a cake,do some cooking,mend a bike,clean the window,watch TV„”。先让

一、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抽卡片,并将动作表现出来,然后教师提问 “What is heshe doing?”或“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可以用 “Is heshe+v-ing?”或“Are they+v-ing?” 来猜,猜对了,老师亮卡片,全班同学鼓掌。

在语法教学中,有时我们可以将枯燥、难记、易忘的语法规则编成顺口溜或让学生通过背诵一些包含某些语法结构的典型例句,来达到熟练运用某项语法形式的作用。例如,基数词变序数词,我们可以这样记:

基变序,有规律,一二三,特殊记,f来把ve替,八减t,九减e.ty结尾,去y变i,加上eth,遇到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

名言佳句如:Never too old to learn.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The more,the better.He who laughs last,laughs best.Roman was not built in a day.等。

篇11:教学生活随笔故事:周四的汤

毕竟我的理想是50kg以下。

周四中午吃了一苹果后,感觉还行,没有特别饿。

心想坚持到明天早上好了!

可万万没想到,朱婆婆在门口炖大骨汤!

从12点一直炖到了下午4点。

在这条小巷里,住着不少原住民。因为拆迁后不愿意去楼上就住在了门面上。

这些老人们最喜欢在门面门口炖肉。

用一种现在快要消失的炊具——蜂窝煤炉子炖。

生一次火太麻烦,所以为了不断火,他们常常是这家炖了那家炖。

今天是朱婆婆炖骨头汤。

平时正常饮食,这些香气并不能引起什么反应。

但是,这个周四,我的轻断食日的午后,开始进入半饥半饱中,那香气就太刺激了!

那个肉香啊!好像是世间最美好的味道!

起先只是在朱婆婆自家门前,渐渐地,渐渐地弥漫开来,弥漫着整个巷子里——我感觉自己快受不了,快要哭了!

工作室里除了糖果没有别的,糖吃了牙痛。所以不能吃。

我真的觉得自己受不了,快要哭了!

于是最后我讪讪地对朱婆婆说,我喝碗汤嘛。我好饿哦。

朱婆婆以为我说笑,不以为然笑了笑,没有起身。

我觉得自己真的眼泪汪汪了!

我说真的,我真的好饿哦。

朱婆婆听了,赶紧起身去屋里拿个碗,麻利地舀了骨头汤给我。

朱婆婆的骨头汤真的就是一锅汤,除了骨头和一块姜,什么都没有。

端回来一口一口地喝——哎呀,感觉这是世上最好喝的东西啊。

骨头汤很烫,气雾扬上来,我感觉到自己眼泪都流出来了!

几口下去,那汤汤水水一下子驱散了我的饥饿,也许是心里饥饿?

瞬间,幸福感满足感就上来了。

雪中送炭就是胜过锦上添花啊!

一碗汤还没有喝完,辙小的小朋友就来了。

我舀了一调羹对小月月说来喝汤。

她喝了口,说好喝。

很快我们就你一口我一口地把那碗汤喝完了。

小月月说我们再去要一碗?

于是我又去,说我还想喝一碗。

朱婆婆笑着又舀了一碗给我。

然后我们俩又你一口我一口地喝起来。

喝着喝着,小月月说你说好喝不?

我说好喝。

我也说,你说好喝不?

她说好喝。

哈哈,世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和喜欢的人一起吃东西吧?

我们招呼小李同学喝汤,他瘪瘪嘴,摇摇头,笑。

等了一会儿,他说——我想喝的话我的妈妈就会给我做。

戚!

他是想喝呢还是不想喝?

第二天,我炖了排骨、大骨和龙骨汤,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比起周四的汤差远了!

第三天我索性了炖了鸡汤,竟然还是觉得不如周四的汤。

篇12:幼儿园育人故事教学随笔

环节二:幼儿以组为单位,进行沉浮操作。在幼儿操作前,教师强调要边实验边将观察结果记录到老师发的记录表格中,并提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评:这一要求影响了幼儿真正探索的发生! 因为迎合老师的期望是每个孩子都善于做的。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忙于放进水中一样物体,赶快记录一下,根本没有用心探索,即使有个别孩子正在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老师走到他身边提醒他,要求他抓紧时间,赶快记录,这一行为把幼儿的探索兴趣驱逐得一无所有,结果是最没有用心探索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为他最快,最好地完成了老师的任务,但完成老师的任务就算达到教育目标了吗?)

环节三:组织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情况

环节四:教师将盐放进水中,让幼儿搅拌并再次探索同样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让幼儿记录。(评:教师统一放好盐,剥夺了幼儿探索盐量与物体沉浮的变化的机会,老师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认识到淡水和盐水中物体沉浮的不同,但这一目标模式剥夺了幼儿的探索过程,其实这一认识目标的达成是长期的过程,不能因为达成认识目标,而失落了情感目标和方法目标的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方法目标,三者要兼顾。)

一切为了比赛

某幼儿园组织大、中班幼儿排练团体操。为了能在比赛中得奖,园长要求每天在室外排练不得少于3个小时,且为了保证排练效果, 排练期间不允许幼儿上厕所。 一天,甲幼儿在排练过程中要小便,但他怕老师批评,始终忍住不敢去,结果尿了裤子,后又因体力不支,当场晕倒。 有时让幼儿参与班级的管理,也会赢得其他孩子们的接受和认同。例如:一次美术作业前,我邀请值日班长负责点名发彩笔。在分发的过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一个上前接笔的幼儿都说了一句“谢谢__x”,这让我很纳闷,怎么老师发笔的时候从没有“享受”过这般待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大的

原因可能在于由来自他们身边的小伙伴来负责管理和服务他们,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感,他们也更乐于接受和认同吧。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问题。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和解决的难题,我们希望能与家长达成共识,多为幼儿提供“当小主人”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责任意识,提高幼儿为自我和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另外,我们也会适当考虑为幼儿调整配对,让幼儿尝试与不同的小伙伴之间的合作。

由此可见,在实施“值日班长”制度时幼儿成为了管理生活常规活动的主角,但并不是教师就解脱了,就没有责任了。此时,教师更要担当起关注者、引导者的重任,以旁观者冷静的眼光,细细观察幼儿在其中的行为表现、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

日常生活常规活动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有秩有序、发挥孩子潜能、顺应当前幼教发展新趋势地开展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活动?值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大胆尝试、勇于反思。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分享。

篇1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1.1 实地考察

我所任教的小学,周围是大片的农田,在教了“多边形的面积和实际测量”一节后,我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把全班分成男女两个组,各组自推一名组长,负责安排同学们带测量工具。在测量三角形的土地时,男、女生从测量不同的底和底边上的高计算面积,发现它们算出的面积很相近。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测量后,我又鼓励同学们假想:如果把这块土地,用来种白菜,每棵白菜行距0.3米,株距0.2米,可以种多少棵?白菜长成后,如果一棵白菜收0.5千克,那这一块地可收多少千克白菜?通过实际测量,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在实践中才有所创新。这次测量,缺少测绳,有的同学灵机一动,发明了一根细线上每隔5米做个标记的测绳和2米长的竹块做成的测量工具。

1.2 我当小老师

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许多数学成绩差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好数学的意志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单元结束了,让每个学生根据本单元内容,认真思考,出一张你认为最满意的试卷,并自己注上答案。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相互换卷完成。做试卷的同学和出试卷的同学一起来批阅试卷,让每一个学生都当一当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当老师并不难,从而让他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2. 注重建立数学知识表象

学生对身边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太清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模糊的感知性知识清晰有效地表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如,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学生经常出现类似“一只大白鹅重5克”的笑话。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累积了一定的“重”的感性经验,对重量单位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关于克和千克的表象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我课前让学生到超市购买一些日常物品,记录下重量,并将一部分物品带到课堂,掂一掂、估一估,并与准确值进行比较,在反复的“估”与“比”中,感受千克与克,逐步建立清晰的表象。

3. 深入解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开展。那么,怎样科学地解读教材呢?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品读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过程。当然,教师品读学情,除了要读懂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外,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的教育环境。走近学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地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单元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单元的深浅不同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最后,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在教学中,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无法领悟,教师就应提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而主动地课前预设,只有做到“胸有成竹”,临场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4. 使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1 计划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上课的内容,合理安排板书的内容、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时间、板书的色彩与各种标志。有时我们还得考虑将一些次要的和用处不大的板书擦去,这就更需要提前计划好了。

4.2 启发性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很弱。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得悉心钻研教材,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将原本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抽象性题用板书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受到启发。

4.3 完整性

备课时,我们的板书在简约的同时还得追求完整,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使得原本一些比较凌乱的知识板块通过板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4 针对性

重点突出是板书设计时的一个基本原则,用最精炼的文字、最关键的词句、最简明的符号、最形象的形式来组合板书的内容,让学生从板书中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板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可以使用彩色粉笔来突出重点。

4.5 示范性

良好的课堂板书,是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字迹工整、格式规范的以身作则的表现。

5. 教学生学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

5.1 会听

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5.2 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5.3 会想

篇14: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教学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随笔训练;日常积累;初中语文

一、随笔训练以及作文教学现状研究

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对初中语文随笔练习和作文教学做出了很多探索,并且还获得一些成就。探究随笔练习方面,总结出了很多理论知识,关键表现在随笔的定义、规则和作用力上面,然而表现出实施引导方面上存在缺陷。通过对初中生做了问卷调查发觉出学生不喜欢随笔写作,同时学生也不喜欢古板的随笔练习方法,再加上老师在给学生提供指导建议方面也表现出不足,所以让随笔练习呈现出很多不满。

目前最普遍的语文作文练习模式就是老师出题,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接着老师批改作文。在写作要求方面,老师普遍都是要求突出作文的中心点,语句要通顺,没有错别字,笔迹要整洁,但是很少重视写作素材的观点,以及学生写作技能、陈述方法。所以,学生的写作不新颖,想要有进展就比较难。一直都是规规矩矩地写作,这样就会让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提不上去,也不利于学生的内涵、知识面等发展。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策略

1.激發学生兴趣,营造随笔氛围

一旦制定好随笔练习的方向之后,教师就需要马上执行随笔练习。对于这个随笔练习的实施,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随笔练习环境。随笔练习的开始时期,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少,思考能力不高,这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些选录、评论类的练习作业,让学生独自去完成。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报刊之类的浏览,扩展一下课文知识。例如,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里面有一段描述在雪地里捕鸟的经过,教师可以让学生效仿它去写一个相似的片段,比如蚂蚁挪窝等。当学生拥有了一些随笔练习的材料之后,教师这时就可以加大随笔练习的复杂度了,挑选一些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的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去练习。例如,写电影观后感,在影片《少年派》取得很大成绩之时,让学生周末跟父母共同在家里欣赏这部影片,然后写一些自己对该部影片的评价。实际上,这个电影的寓意有一定的广度,让处于初中的学生去看懂它还是有些难度的。然而影片中含有一些美妙的环节以及华丽的情境,学生都非常喜欢,所以他们写出的评语也是独有见解的。利用这样的方法,能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技能,让写作练习取得一定效果。

2.培养学生能力,累积写作素材

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来说,大部分主要是害怕写作部分。导致出现这个心理的根源在于学生很少去积累生活,写作材料方面欠缺,不能井井有条地去构造作文。所以,只要把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

对于积攒写作材料,起初,学生从课文着手,不但对课本里面的课文要了解,还需要好好使用阅读资料;其次,学生还可以挑选一些课外章篇去浏览,并且老师在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提示一些指引,像美好的语句、名人名句之类的,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指引学生做一些效仿或者扩展,就这样去积累写作素材;最后,最关键的是学生训练随笔时需要时刻留意现实生活,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去留意,如自己的家庭、校园生活等,全方位去观察,从而得出不同凡响的资料;与此同时,老师需要教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例如要全方位、要仔细等,找出事物特质及本质,观察的过程中,先简单后繁琐的次序。所以当学生积攒的写作材料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非常顺手地把自身积累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素材运用起来形成作文。

3.随笔能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

作文的写作本来是去陈述真实情感的,但是大部分的命题作文都有局限性,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向上,然而这些点都不是学生擅长的,没有什么情感和想象的空间,所以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想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为了完成任务而瞎编,这种情况写的作文里面不会带有真实感情的,作文的内容也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老师教作文写作时,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真实感情流露,然而随笔练习正适合,因为它与生活大自然贴近,让学生变得有内容可写,触景生情,所以老师利用随笔练习,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从而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有个性,有内涵。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写作强调学生对生活、大自然的真情流露。然而随笔练习就是让学生抒写情感的最佳方法。所以在随笔练习时,老师无论利用什么方法,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乐趣,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技能以及筛选素材的技巧,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技能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何欢.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胡菊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J].学园,2014.

篇15:《长江之歌》教学随笔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美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教学中,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为主要方法使学生理解诗歌,在读中感悟。

教学中,我在介绍了长江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读诗歌。在学生能较流利地朗读后,让学生个别朗读。一边读一边指导学生,解决正音问题。的确有些词语会读错了,像“挽”读成了“mian”, “涤”读成了“die”。最后要求大家再流畅地读一遍。接下来就问孩子:“通过朗读,你对长江有了什么理解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我眼前仿佛看见滚滚的长江水。”通过谈话,使学生对长江之歌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好!那么我们就用磅礴的气势来读一读宏伟壮观的《长江之歌》。”下面我又组织了孩子们小组赛读,体会长江的壮美。

继续和孩子读《长江之歌》,首先还是坚持让学生去读诗歌,在读中说出你的感受,进而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尘埃”等的理解。孩子的讨论终于有了收获,特别是关于“历史的长河”的出现,学生的想象力还是令人惊喜的。当有学生说出:“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灰尘。”之后,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 “中国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的渣滓。”“还有秦桧。是他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也是历史中的尘埃。”还有许多旧思想、旧观念。从中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也使我有一次明确了课堂要以学生,老师 文本的对话为主线,如果忽视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那么课堂就会迷失方向。

篇16:教学随笔之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作文教学,尤其是针对我们农村孩子的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无论怎么讲解,孩子的视野、看法总是那样的狭窄。而我们教师呢?也总在为他们找理由,他们是农村的孩子,条件各方面受拘束,写不出好文章也不能只怪他们,是环境所致。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教不好作文的借口。

但真的是这样吗?农村孩子就没有能写出好文章的?其实不然,我班有个孩子,每次作文都能写得非常棒,字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甚至都超越了初中生写的。每每读到她的文章都能让我心旷神怡,自叹不如。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留心观察,她有很多的好习惯值得我们采纳。

1、多读书,读好书。每次下课,她都能捧出一本书细细品味起来。都说我们可以把读书当做一次旅行。每读一本,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不用出门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名川大山,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读一本好书似与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以感受他们的人生态度。所以,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读书很重要。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培养的是让孩子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2、写作的兴趣很重要。我班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写作,她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不仅仅是习作甚至一个小练笔她都不会放过,而且是认真的完成。这就是对写作的兴趣。所以,我们教师也应该注重孩子对写作的兴趣培养,从小练笔写起,从小事写起。生活处处是话题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3、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孙世梅老师说,她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她有很多文章都是来自于他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写出来的。如果没有细细的观察、品味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个生活中的“细心人儿”。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争一日之长短,急功近利。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住,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很棒的!

上一篇:运动会作文初一800字下一篇: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