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

2024-07-27

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共9篇)

篇1: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

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黑恶势力犯罪呈现形式更新快、滋生周期短,软暴力倾向明显、利益攫取领域蔓延、政治领域渗透加剧、多种犯罪合流、由弱转黑现象凸显等特点,与此同时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同、法律规定的粗放、保护伞的存在、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扫黑除恶工作中存在多重障碍。立法先行是打黑的必要前提,各部门形成联动、工作机制的完善、情报信息的获取等是扫黑除恶工作持续深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扫黑除恶;侦查障碍;对策研究

黑恶势力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和恶势力的合称,某种角度是应现实打击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集合概念。

根据200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294条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含义的解释,其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众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它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以暴力、威胁或者其它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众;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和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1]恶势力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术语,2008年全国打黑办在打击恶势力战果的统计标准中对恶势力的概念进行了规范:恶势力是指经常纠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胁或者其它手段,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歹,扰乱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尚未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团伙。[2]从二者的概念及现实表现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危害程度重于恶势力,存活周期长于恶势力,组织严密程度高于恶势力;从二者的发展轨迹看,恶势力犯罪团伙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预备阶段和社会组织基础,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

2000年12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在北京召开,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首次开展大规模全国性打击涉黑犯罪;2006年中央政法委启动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至今,历史经验证明扫黑除恶是需要持久不懈坚持的重要工作。

一、现阶段黑恶势力犯罪显现新特点

(一)犯罪形式更新快,发展轨迹周期短

近年来,黑恶势力呈现出犯罪形式不断增加、侵害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随着经济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一些黑恶势力以职业“讨债公司”、“调查公司”形式出现,以聚众滋事、恐吓等手段,为其“客户”收取合法或非法债务。从公安机关打击处理黑恶势力的发展轨迹看,黑恶势力滋生快、周期短,呈现出“割韭菜”现象,社会危害加剧。在一些地方,黑恶势力滋生发展周期明显缩短,恶势力一年半载就能形成,两三年就可能发展成涉黑组织,盘踞某一行业领域的黑恶势力被打掉后,很快有新的黑恶势力企图取而代之。

(二)逃避打击能力不断增强,智能化软暴力倾向明显 随着打击工作的深入,黑恶势力也不断变换手法掩饰其有组织的犯罪本质,主要表现如下:

犯罪组织日趋隐蔽。表现为:一是黑恶势力头目趋于“幕后化”,多不再直接出面从事具体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组织纪律载体由“帮规、规矩”等向经济上的依附、公司企业内部管理的制约转化,普遍利用合法企业作为掩护,进行“漂白”。三是有的黑恶势力组织结构松散,没有固定的“打手”,在实施犯罪活动时临时雇请无业人员、两劳释解人员等社会闲散人员以逃避打击。

逃避打击手段智能化。一是以网络手段参与有组织犯罪的案件呈现逐年多发,以规避侦查打击;二是随着经济实力的积累,聘请懂法律或者懂经济的专业人才幕后策划,在暴力使用、利益获取等方面钻法律空子、寻求法律盲点或者与现行法律法规打擦边球;三是反侦查意识强。如行踪不定、变换住所、更换手机、单向联系等等。

从传统暴力向“软暴力”演化。很多黑恶势力犯罪表面上没有使用传统的砍砍杀杀,而更多地使用言语恐吓、电话滋扰、出场摆势等扰乱正常经济秩序和严重威胁群众安全感的软暴力行为,即便实施暴力,也会把握“度”。这种新型“犯罪方针”既造成社会控制和心理威慑,又致使公安机关难以立案、难以严惩,相当程度上逃避了打击。

(三)利益攫取蔓延各个领域,基层政治渗透现象加剧 黑恶势力除从事黄赌毒等地下产业外,还越来越多的介入征地拆迁、矿产开采、争夺股权等领域,靠暴力、威胁等手段垄断经营,迅速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甚至能够左右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个别黑恶势力对地方重要行业的控制力达到了令人叹惊的程度。在攫取巨大经济利益后,黑恶势力加剧向政治领域渗透,寻求保护伞,在一些地方已经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运行。

(四)多种犯罪形态合流明显,跨区域联合态势已出现 现阶段涉枪涉爆问题与涉黑、涉恐、涉毒、涉赌、涉黄等问题合流明显,一些非法制贩的枪支流失到黑恶势力及其他有组织犯罪团伙手中,极易导致各类犯罪活动交织、升级。在某些地区,开设地下赌城已经成为黑恶势力犯罪的主要形式,以赌养恶、暴力护赌成为主要特征。

值得警醒的是黑恶势力犯罪出现整体联合和境外渗透加速态势。从国内角度看,黑恶势力组织人员流动性增强,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借用势力,跨区域“合作”趋势明显。从国际角度看,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美国、日本、东南亚和台湾、香港、澳门亚裔黑恶势力在大陆都有所渗透。境外黑恶势力组织架构成熟、管理方式先进、经济基础雄厚,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如何有效应对迫在眉睫。

(五)侵袭社会管控薄弱环节,社会人由弱转黑需重视 在黑恶势力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弱势人群由“弱”转“黑”的现象。社会弱势人群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关爱缺失,社会管理薄弱,客观上为黑恶势力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土壤。与此同时,黑恶势力犯罪成员低龄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北京打掉的339个团伙2188名成员中,不到30岁的1357人,占总数62%;其中不到20岁的525人,占总数24%。[3]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对这些人改造的不彻底,很快会死灰复燃并具有更强的破坏性。

二、扫黑除恶工作中多重障碍亟待突破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束后,有关工作将转入常态化。虽然专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与障碍亟待突破。

(一)思想认识不同导致各地扫黑除恶不平衡

虽然全国打黑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但全国各地扫黑除恶的工作进展不平衡,有些省市一审宣判的涉黑案件仅为个位数。认识是行动的基础,认识问题仍然是当前制约扫黑除恶工作深入推进的障碍。如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对扫黑除恶有顾虑,不愿意在自己的任期内有“黑社会”而导致“不愿打”;有的地方没有认真开展过系统的扫黑除恶工作,人才建设和经验积累无从谈起而导致“不会打”。对于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社会而言,提高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政治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规定粗放导致扫黑除恶中存在盲点 法制社会中法律是打击犯罪行为的利器,但由于现阶段有关黑恶势力犯罪的法律规定不细化、不完善,导致打击处理时存在着盲点。

一是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一恶势力的打击难以到位。恶势力非法讨债、聚众摆势、言语恐吓等软暴力行为往往只能追究较轻的刑事责任,甚至以治安案件加以处罚;许多恶势力犯罪只能以个案进行处理,很少能以犯罪集团进行定罪量刑。这些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刑法中没有对恶势力犯罪进行立法,各地、各部门之间的认识模糊不一。

二是对于黑恶势力犯罪的经济基础难以有效摧毁。由于缺乏专门、完善的财产刑措施,在已经判决的涉黑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判处罚金:判处罚金的案件中,罚金也很低。如果补充经济基础上釜底抽薪,黑恶势力组织就有了伺机翻案甚至是反扑的基础和资本。

三是现有法律对参加境外黑社会组织的国内人员、入境从事黑社会活动的境外人员、包庇纵容境外黑社会组织入境发展成员等行为的打击处理存在盲点。

(三)保护伞[4]难以根除导致扫黑除恶障碍重重

打黑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涉黑案件中的“保护伞”难以被打击处理。究其原因:一是多数“保护伞”与犯罪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受到打击之前会伺机毁灭证据、转移资产、订立攻守同盟等。二是有些地区决策者决心不够、认识不统一,在是否打、打到何种程度犹豫不决。三是现阶段缺乏对办案人员的保护措施,有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受到各种类型的恐吓、威胁,导致民警顾虑重重。

(四)扫黑除恶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固化和完善

此次专项斗争中,各地公安机关发现一批在2000年第一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被判入狱的黑恶势力犯罪人出狱后又重操旧业。前文提及现阶段黑恶势力团伙发展速度很快,一到三年就能够形成具有较大危害性的犯罪组织。因此建立全国的黑恶势力犯罪人员信息库和监控机制势在必行,要尽快形成对涉黑犯罪的动态管控机制。此外,对于在打黑专项斗争中发挥较好作用的工作机制应当及时提升和固化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推进各地打击水平的平衡发展。

三、现阶段黑恶势力犯罪打击对策的多维度思考

黑恶势力犯罪直接侵害公民权利、非法干扰公正执法、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极大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现阶段扫黑除恶工作需要多策并举、不断探索,从公安部门到社会各相关部门,共同构建立体的预防、干涉、打击新模式。

(一)立法先行是确保扫黑除恶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前提 现阶段扫黑除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亟需解决四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是应考虑制定整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专门法律[5]。二是应解决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专门程序问题。黑恶势力犯罪实施各类犯罪和形成社会控制的时间长,调查取证范围广、复杂程度高,需要较长的侦办周期,而普通的刑事案件侦查周期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三是应扩大侦查机关的侦查取证手段。立法机关应尽快明确规定秘密侦查制度,赋予警方、检察院、法院在其职权范围内的特殊权力和行驶权力的特殊程序。四是应完善证人保护制度。[6]打击实践中黑恶势力组织用暴力、权力,威胁、打击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法律只是要求证人必须出庭质证,却没有对证人人身、财产保障的相关规定,导致证人不愿、不敢作证。

(二)各部门高效联动发挥合力是确保扫黑除恶成效的根本 黑恶势力的滋生与社会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的联系,决定了扫黑除恶工作是系统工程,必须紧密依靠社会综合治理。

一是宏观联动的建立与实施。打击黑恶势力要依靠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争取综治部门支持,力求对黑恶势力犯罪活动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打黑实践中,中央综治委将扫黑除恶工作纳入地方综治考核内容,有的地方还实行“一票否决”[7],这些收效良好的制度应坚持、固化并推广。[8] 二是中观上建立与公安系统外相关部门的联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政法部门之间的联动。公安部门要加强与检、法机关的沟通协作,依托联席会议,健全侦、捕、诉监督配合机制,形成打击合力;与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联动。要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协调,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娱乐场所等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和联合整治,坚决关停涉黑涉恶的娱乐场所。尤其是要建立与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情报网络,掌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脉络;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动。对侦破的涉黑涉恶典型案例开展适度宣传报道,宏扬正气,表明公安机关坚决打击黑恶势力的决心,形成严打高压声势,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公安机关内部多警种联动。扫黑除恶工作中,公安系统内部更需建立多警种联动,按照刑侦系统、治安系统、人口系统等单位的工作职能进行再分工再落实,形成刑侦系统的攻坚、治安系统的防隐患、人口系统的摸线索、法制系统的包证据等多点支撑、多警联动的立体工作格局,为提高打击效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完善和固化工作机制是扫黑除恶持续深入开展的保障 在长期的打黑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专门工作机制日臻成熟并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应坚持、固化和不断完善。

一是要坚持案件挂牌督办机制[9]。督办制度通过协调解决办案困难、指导办案方向等工作有效的推进了涉黑大要案的办理进程。案件一旦挂牌督办后,不仅当地高度重视,也有专门的工作组协助办案,确保了案件侦办的力度和效果,有力推动了重大疑难案件的查办。

二是要坚持“下打一级、异地调警、异地办案”[10]。仅靠本地、本级公安部门开展打击黑恶势力往往举步维艰,易出现打不掉、判不了、刑期轻等现象,影响公安人员的士气和战斗力,也招致群众的不满。“下打一级、异地调警、异地办案”的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警力在打击涉黑性质组织犯罪容易出现的通风报信、执行乏力、打击报复等问题,并且给当地的“保护伞”和黑恶势力极大的震慑作用,消除或减少查办阻力。

三是要坚持明察暗访、责任倒查。职能部门的明察暗访、责任倒查等是扫黑除恶工作走向深化的保障。全国及各地“打黑办”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进行明察暗访,对转办案件线索核查工作慢、质量不高甚至敷衍塞责的地方,全国“打黑办”及时派员核查,这些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地方扫黑除恶工作的开展。

(四)多渠道情报信息获取是提升扫黑除恶工作成效的关键 打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部门获取情报的能力[11]。现阶段应注意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建立完善黑恶势力犯罪情报信息系统,不断提高主动进攻的能力。各地应强化扫黑除恶综合信息应用平台的建设,加强基础工作,深入、全面、细致地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完善黑恶势力人员信息库,发挥情报信息引导侦查的作用,及时掌握其违法犯罪动态,从而确保“打早打小、露头就打”。

二是要积极开展对具有地缘性、区域性、行业性特点的黑恶犯罪线索的摸排。要关注以籍贯、宗族等关系为纽带、具有地缘性特点的辍学、无业人员的动态;要关注娱乐服务、批发交易市场、交通运输、建筑装饰等行业市场;要重点关注易隐藏、滋生黑恶势力的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赌场和可能存在“地下出警队”的非法调查公司等。

三是日常工作中要坚持随人、随地、随事的黑恶犯罪线索收集。社区民警对辖区内各类涉黑涉恶高危人群、重点人员等要随时发现、随时收集信息。尤其是对容易形成黑恶势力的秩序类犯罪,以确保“打早打小”。

四是畅通举报途径,最大限度发挥群众之力。依靠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扫黑除恶尤为如此。扫黑除恶三年专线斗争中,仅全国‘打黑办’就督办转办群众举报线索2532件,从中打掉涉黑组织103个、恶势力138个,破获了一批积案、难案。案件侦办有关情况向举报人反馈后,受到黑恶势力犯罪侵害的大批长期上访问题获得解决。[12]实现无障碍的举报、激发群众的举报热情现阶段扫黑除恶工作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13] 综上,诸多复杂因素决定了扫黑除恶斗争是一场艰巨的长期斗争。扫黑除恶既要有“突出打击重点”地来打击“黑恶犯罪的活跃期”的阶段重点,又应该把“依法扫黑除恶”作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的常态斗争。各级公安部门应在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扫黑除恶战略意识,周密计划扫黑除恶战略规划[14],从思想到行动上旗帜鲜明的打一场长期战、专业战、人民战、正义战。

篇2: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针对当前涉黑涉恶问题新动向,切实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反腐败、基层“拍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扫黑除恶与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既有力打击震慑黑恶势力犯罪,形成压倒性态势,又有效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形成长效机制,为打造支撑县、镇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极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根据 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总体部署和安排,通过长效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不断进行整改、落实、完善,从根本上遏制农村

涉黑涉恶问题,全面整治涉黑涉恶治安乱点,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黑恶势力“保护伞”得以铲除,基层组织建设的环境明显优化;扫黑除恶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线索摸排常态化。辖区 个村要时刻对本村所有领域扫黑除恶线索摸排,有针对性的对信访案件治安案件、职务犯罪案件、轻微型刑事案件、涉众型经济案件等涉及人员重点关注,深挖隐藏在幕后的涉黑涉恶线索。镇党委、纪委要对群众举报、村中上报线索对有关涉黑涉恶线索及时深入排查,并建立涉黑涉恶线索排查移交制度。派出所要充分运用大情报、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和人力情报手段动员全镇力量,结合基础大排查行动,从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村落和警情案件系统中排查涉黑涉恶线索。司法所要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对象坦白、检举、揭发线素的深挖细查,做好检举揭发人保护工作。各村要对摸排的涉黑涉恶线索建立台账,及时移交 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边摸排、边取证、边收网,对具备打击条件的涉黑涉恶犯罪案件,第一时间果断出手,防止其毁灭证据、逃避打击。

(二)加大监督、执纪审查力度。镇纪委要立足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定位,把治理党员干部涉黑涉恶问题作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重点,纳入执纪监督工作内容。各村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发现党员干部及其他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嫌

违纪问题线索,要及时移送纪委。建立涉黑涉恶问题线索管理台账,严格按规定处置问题线索,确保件件有着落。镇纪委要将党员干部涉黑涉恶问题作为执纪审查重点,对扫黑除恶斗争中发现“保护伞”问题线索优先处置,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加大督办力度,把打击“保护伞”与侦办涉黑涉恶案件结合起来,做到同步侦办,对群众反映强烈、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典型性强、久拖不决的,实行挂牌督办或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直接查办,并选取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各村也要不间断开展自查自纠,防止内部人员与黑恶势力互相勾结、通风报信、充当“保护伞”。镇纪委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加强日常监督执纪,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规定,对党员干部和其他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存在的涉黑涉恶苗头性问题要早警示、早纠正、早处理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着力改善城乡治理体系,筑牢防黑防恶堤坝,为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在基本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完的基础上,针对症结,加强监督,对出现村党组织书记政治素质差、领导能力弱、面对至风邪气不讲正气、软弱无力的,坚决调整撤换、及时选优配强;党组织生活要长期开展活动,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着力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旗帜鲜明地同

邪教迷信、“黄赌毒”等不法行为作坚决斗争;对村管理混乱、矛盾纠纷突出的,要帮助村党组织理清问题、化解矛盾、建立制度,对确属“村霸”、涉黑涉恶村干部,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严防“村霸”、涉黑涉恶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严防黑恶势力染指基层政权。镇和村党组织的党员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战斗优势。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治机制,发挥村委会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集体、群众和公共利益。加强对村基层治理的领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腐朽文化侵蚀,引导群众树立正气,勇于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最大限度地铲除滋生邪教组织、黑恶势力的土壤。

四、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和群众动员机制。

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主动承担好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职责任务,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管,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各镇直有关部门要与派出所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将日常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涉黑涉恶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并积极协助派出所依法查处。要采取多种形式,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宣传举报电话、信箱等

多种举报渠道,24 小时受理群众举报和相关问题线索,对实名举报和匿名线索同等对待,及时核查反馈,做到件件有落实。完善并严格落实举报人人、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相关保护措施,消除群众后顾之忧。

(二)组织领导 1.完善领导体系。

镇党委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负责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市、县工作要求,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统筹推进 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要进一步充实纪委、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力量,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镇党委负责人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一责任人。

篇3: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为此, 2014年我国教育体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加强我国高校实用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 加强高校的校企合作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入手, 对如何加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了对策思考。

1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当前, 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教育部的统一制度规定, 对校企合作建立的机制和激励措施等都缺乏必要的规定, 多是地方教育部门或行业教育部门进行的相关文件规定, 制度的制定层次不高, 对高校校企合作的推动力不足。同时, 政府在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度不高, 多是通过研讨会或者务虚会的形式来参与社会企业和高校进行的校企合作, 没有成为企业和高等职业学校合作的“粘合剂”。在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方面, 还缺乏专项资金和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高校校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 高校、企业和政府的相关权责不够清晰, 影响到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1.2合作意识薄弱

当前,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多是短期的合作形式存在, 从高校角度来看, 主要是顺应高校办学的发展需要或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科研任务, 开展的积极性不高。从企业角度来看, 由于校企合作多是高校技术研究成果在企业的实践或者是高校和企业在某一领域进行技术合作和开发, 但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 特别是技术研发耗时多, 资金消耗量大等特点, 使得企业在短期利益驱动下, 往往不愿意进行投入, 使得高校校企合作有名无实。

1.3高校的办学能力不足

当前,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引导下, 我国高校的教育培养机制还不科学, 没有摆脱传统的办学模式的影响。在进行高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主要还是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育, 在实践教育环节开展的不足, 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花费的生均成本较高, 教育支出可能高于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不足, 也影响到高校校企合作的开展。在进行高校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过程中, 往往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 无法充分的利用企业的教学基地, 而主要是将实践课程开在校内。同时, 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灵活, 项目开展的推进压力不足, 甚至出现双方合作的隔阂, 最终走向失败。

2对完善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的思考

2.1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是需要不断完善高校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高校校企合作的行为。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需要尽快的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 对高校校企合作的双方或多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进而充分的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 并明确其应承当的相应责任。

同时, 要从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角度来加大对高校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的作用, 鼓励成熟的地区先进行试点, 并积累相应的经验, 来进行推广。

2.2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是确保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为了有力的推进高校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融合, 可以让企业负责人到高校或高校负责人到企业进行一定职务的兼任。提高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或者是让高校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项目部门的负责人, 并给予其在人财物方面相应的权限, 减少进行科研活动中的过度束缚。同时, 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让高校校企合作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共享, 并给以相应人一定的经济或精神方面的奖励, 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是寻求实现自己诉求的最佳合作路径。

2.3注重保障机制建设

高校和企业合作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 才能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政府应重视高校校企合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 如果将企业从制造向创新发展都有着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将高校校企合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去, 全面加强院校、教育部门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在校企业的资格认证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 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式的职业认证资格考核机制, 提高高校获取资格证书的动力, 从而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状态。通过法律驱动机制, 形成一种健康长效的校企合作局面。单纯的依靠政府和法律来保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不够的, 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推进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当前, 随着我国高校逐步向职业教育化转型, 高校应积极应对职业教育转型中的学生技能型培养的需要, 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来源, 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技能型发展的需要。目前, 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纷纷开展了校企合作基金的建设, 改善了校企合作基本建设和基本能力, 发挥了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促进了校企合作环境的良性发展。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成立校企合作基金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应积极应对这种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各种培训基金的筹集方式, 来多渠道的去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发展的资金需求, 提高资金的保障程度。从政府顶层设计方面来规定校企合作各主体责任和相应的义务要求, 从而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个人等灵活多元的投资方式, 有力地保障和维系校企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 提高双方对发展的认识, 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平凡.高校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7) .

[2]黄艺生, 黄昭栋, 苏力华, 等.高校教育校企多元化合作动力机制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 2013 (5) .

篇4: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23—02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含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国家要完善政策法规,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地方要落实政策和积极引导,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大学生自身要适应角色,培养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丰富基层工作经验。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积极作用

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向落后的农村地区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了解国情,增强青年人干事创业使命感。大学生当村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熟悉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感受民间疾苦。这样,对于当代大学生真正认识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央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应有之义。

2.储备年轻干部,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输送后备人才。大学生具有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等特点,农村又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大学生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拔年轻后备干部时,大学生村干部由于具备基层工作经历,正是最佳后备人选。

3.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其自身政治素养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观念一般比较新,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富民政策,与农业、农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还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村带去技术上切实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村官不仅是“官”,更是技术人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在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时,为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人才,不断在政策措施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

1.大学生村官角色模糊,身份得不到明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但是一些地方把招聘的村官确定为村民委员会干部候选人或直接任命为村干部,这种做法却与国家政策相违背。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人员,又不是法定的村委会成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角色的模糊使大学生村官陷入对自身角色的困惑,不利于他们在农村开展工作。

2.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保障机制。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主要由地方财政支付,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坏、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待遇的高低。目前,村官服务地区地方经济普遍较差,工资待遇低。同时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健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因此不能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3.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出路困境。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也与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机制相违背。简单地把大学生村官转成公务员,或转为事业编制,这无疑加剧了目前我国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违背目前人事制度改革相关精神。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对策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规定,“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完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各地要继续加强管理和考核,既要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又要建立竞争择优机制,使大学生村官队伍充满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后备人才。

1.建立大学生村官选拔引入机制,吸引优秀大学生“下得去”。首先,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应落实相关实施细则,高校应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大学生乐于扎根到基层锻炼成才。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让村官们在上岗之前认清形势,做好准备,相信真正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其次,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选派“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优秀大学生到广大基层农村为农民服务。高校毕业生当中不乏一些品学兼优、基本素质好的大学生,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能选聘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可以大大提高后备干部的素质。因此,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要真正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本地需要,制定合理、标准的选拔标准,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选出有真才实学、综合素质优良的优秀大学生下基层服务。地方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落实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

2.建立大学生村官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待得住”。首先,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出台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录用为公务员或研究生有加分和优先录取的优惠,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实行,国家应当加大力度,做好监督工作。要给予大学生村官充分的激励,对于年度考核优秀的,可以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对于任期满后想继续从事基层工作的,要从住房、落户、福利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使他们可以在工作中无所顾虑地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其次,落实结对帮扶工作,强化专人指导。只有积极指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乡镇、村的日常具体事务及重大事件中,才能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环境。建立“1+1”结对联系制度,安排县乡组织人事干部与每位大学生村干部结对联系,及时为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建立“2+1”传帮带制度,指定乡镇的部分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大学生村干部帮带责任人,指导他们在村里开展工作。最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创业。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财政扶持等措施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設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金融部门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和资金支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各项创业工作;尽量安排大学生村官协助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利用大学生从城市带来的先进理念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3.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核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干得好”。首先,充分认识建立业绩考评机制的必要性。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工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干得怎么样,群众满不满意”等都缺乏评估标准。因此,制定一套相对完备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考评机制,监督、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实践工作非常有必要。其次,制定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按照科学、民主、公正、公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履职情况、干群关系、自我要求和工作实绩;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择优机制;科学设定考核时间,建立健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合同期满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制定具体考核细则,明确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递进培养计划的依据。

4.建立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流得动”。首先,完善流动发展机制。大学生村官因为有三年的工作时间和经历,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愿意继续留在原来的单位工作。因此,各地应制定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递进培养计划,将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与党政机关特别是乡镇机关后备干部培养的渠道链接,建立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工作人员的制度,并逐年提高录用的比例。通过“递进培养”活动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健康成长开辟了“绿色通道”,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力度,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成长”的导向,让大学生村官明确了奋斗目标,更加有信心地投入工作。其次,建立服务地方经济和个人创业发展机制。一是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推荐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可操作性强、带动效应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创业项目;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在项目审批、土地流转使用、税费减免等环节给予便利;组织专家协同相关部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二是打通重点企业引进实用人才通道。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学业专长,根据相当数量企业紧缺理工科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选派有專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到有关规模企业、重点企业挂职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通过大学生村官与企业间的双向选择,将他们中有志于到企业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为企业工程师、企业管理者,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开辟新通道,这样,也为企业发展、引进紧缺实用人才创造积极条件。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大学生村官踌躇满志,希望在农村建功立业,需要国家、地方和大学生村官三方的共同努力。要将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进行改善,大学生自身也要强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锻炼成才,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2009,(2).

[2]杨业玲.对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党建,2009,(7).

[3]吕品.大学生“村官”制度发展的建议[J].农林工作通讯,2009,(22).

[4]江玉珠,徐娜查,佐明,张明.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工作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篇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机制

专项斗争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落实我分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构建任务清晰、程序规范、责任明确的工作体系,司法分局建立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机制。

一、成立了以司法分局局长XXX任组长,副局长XXX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行统一部署和督促检查。

二、强化督促指导。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纳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全面评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

三、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分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点包片、司法分局联村(社区)联点工作责任制,对因重视不够、发现不及时、工作不主动,导致黑恶势力坐大成势的,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追责。

四、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协调指导相关行政执法责任部门,大力宣传扫黑除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全镇形成上下一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扫黑除恶专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五、聚焦重点时间、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功能,广泛宣传国家扫黑除恶的信心和决心,宣传扫黑除恶的目的意义、方式和方法,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家喻户晓,营造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

六、将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教育与“七五”普法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反腐“拍蝇”结合起来,突出反腐宣传教育,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营造良好的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的氛围。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面对面向基层干部群众讲解扫黑除恶政策要求,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揭发检举“村霸”、宗族恶势力、“保护伞”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

七、围绕“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大力宣传涉黑涉恶相关法律常识。发挥“XX普法”微信公众号,大力开展新媒体法治宣传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发力,集中开展系统性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活动,提升专项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八、认真摸排社区服刑人员中的涉黑人员及有涉黑前科的人员,做到一个不漏地管起来,该列入严管级的要列入严管,该警告的给予警告,该提请原审判机关收监的要及时有效协调收监。

九、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审前调查的各项规定,对不适合减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及时向审判机关提出调查评估建议。

十、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突出重点对象、重点时段管控,确保社区服刑人员无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加强对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 预防阻止刑释人员被黑恶势力引诱、拉拢,确保无漏管失控现象。

篇6:市法院关于扫黑除恶工作报告

从1月至6月,我市法院一审共受理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名起诉的案件1265件,14107人。一审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名审结的案件共1140件,12644人。在已审结生效的700件案件中,共有3089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重刑率达46.55%,比同期法院判决的全部刑事案件高出30.2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了人民法院对于此类犯罪严惩重判的打击力度。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国内经济的副作用在许多层面尚在积聚,社会矛盾明显加剧,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安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之下,暗流依然汹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尤为艰巨。受大环境的影响,黑恶势力犯罪处于活跃期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甚至出现了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合流的苗头。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形势,给人民法院的扫黑除恶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各级人民法院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站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向纵深推进。

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时,必须始终坚持法定标准,遵循法定程序,严格把好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适用关。同时,要特别注意以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大局观为指导,防止就案办案。为了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各级人民法院还要在审判中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用足用好。在体现“从宽”时,除了要看被告人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情节,还要结合其在犯罪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认罪悔罪态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体现“从严”时,既要对浮在面上的首要分子从严,也要对躲在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伞”深挖、严惩;既要在判处主刑时从严,也要在判处附加刑时从严;既要在决定刑罚时从严,也要在执行刑罚时从严。

篇7: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

接《**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反馈省扫黑除恶办第3次分片区调研问题的通知》仪扫黑办〔2019〕13号文件,我乡结合本辖区实际认真查摆问题,对照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落实,现将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

福临乡党委政府从全乡工作出发,把握好专项斗争宣传工作在全乡工作中的定位,把握扫黑除恶宣传工作的时效,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规范扫黑除恶宣传标语口号。2019年1月21日和2019年3月21日我乡专题组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和场镇宣传扫黑除恶暨平安建设。同时我乡通过广播、宣传车和微信QQ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扫黑除恶工作。继续在全乡干部中加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落实细节。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

二、重点线索核查质量进一步加强

2019年伊始,福临乡党委政府就对我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工作进行了多次的专项研究部署,对重点线索核查质量进一步。要求乡域各村(社区)和部门单位迅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扫黑除恶宣传及相关工作进行全面排查,设立扫黑除恶举报信箱收集涉黑涉恶线索。乡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和扫黑除恶领导办公室(福委发〔

2019〕8号)落实跟进排查结果。对全乡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居、行业和领域加大检查、察访,通过走村入户、现场接访等方式持续收集线索、了解情况。2019年1月截止报告时间,我乡对4起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和信访进行走访、摸排和调查求证。其中有3起为政策不清不晓,造成部分群众对干部或单位误解,通过政策教育和工作安排已化解,避免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1起为群众个人纠纷,通过大调解和司法程序进行化解。我乡暂无涉黑涉恶问题。

三、执法办案能力进一步提升

按照福委发〔2019〕8号文件规定,我乡成立由党委书记余太平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龚文珍,党委副书记林杰为副组长,日兴派出所、乡大调解、党政办、综治办、司法所、福临乡小学、福临乡供电所单位责任人为成员的福临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林杰任办公室主任,邓雷、余清泉为成员。加强工作领导,统一协调指挥,力争取得整改落实全面完成。各村(社区)、单位部门要将专项工作落实情况书面材料上报乡党委政府,乡党委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各村(社区)、单位部门的年终综治治理考核工作去。通过以上举措,我乡执法办案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四、资料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

资料档案管理将纳入福临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分类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日常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上传下达、记录考察等工作。

五、宣传发动群众进一步加强

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底大力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十六条,有黑扫黑,无黑治乱,无乱治点,扫除治安乱点、行业乱象。乡党委、政府主动加强认识,提高重视度。一是通过早晚广播宣讲、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进村入户宣传。二是在春节前后返乡农民工人员流密集处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

2019年4月初至4月底乡村干部进村入户进行走访,收集问题,建立问题台账。乡政府通过扫黑除恶QQ群、微信群,及时将相关政策及文件下发至各村,让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懂政策,知方法,讲策略,从而极大的震慑黑恶势力的不法份子,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为深入开展此项整改落实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019年5月初至6月底奖励举报线索和惩处工作推动不力的问题。一是要拓宽群众举报渠道。乡纪委主动对全乡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居、行业和领域加大检查、察访,通过走村入户、现场接访等方式收集线索、了解情况。在乡政府大门、和村(居)活动室设立扫黑除恶线索举报箱,张贴线索举报奖励办法,线索举报电话等群众易于接受、切实可行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举报途径。二是要加大案件惩处力度。乡纪委对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继续包庇、放任、纵容的,要从严从快处理。乡纪委要主动对接公、检、法等行政机关工作中发现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涉及乡工作人员和村级党员干部的问题线索要立即开展调查,立案。对“保护伞”涉案人员层级高、范围广,办案干扰多、阻力大的问题线索乡纪委要积极提请县纪委直接督办。三是要

把握政策界限。当前,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涉黑涉恶腐败党员干部只是极少数。要注意把握政策,区分违法与违纪、涉罪与非涉罪的界限,特别要将党员干部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同一般性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和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作风不实不深不细、普通工作失误等问题严格区别开来,慎重研判问题性质,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同时,对涉及扫黑除恶工作人员及单位的举报,应当依纪依法慎重处理,防止黑恶势力以此干扰办案、打击报复。

对摸排打击不够精准的村(居)在线索摸排核查等制度方面存在短板和盲区,未及时建立摸排台账。摸排重点不够突出,对十六种重点打击未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在征地拆迁、环保、打非治违、扶贫、收取保护费等易产生涉黑涉恶涉乱问题的关键领域摸排不够深入的要加大力度摸排统计,涉及人和事要从严从重处理。

我乡各部门、各村将对整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改落实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乡党委,乡党委将组织人员对整改落实的开展情况进行验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进行迟缓,整改不力,以致让黑恶势力继续滋生蔓延的村委和单位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乡扫黑除恶整改落实领导小组将把督导检查贯穿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始终。年

篇8:关于建立反假货币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反假货币,长效机制,建议

一、陇南市反假货币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近年来, 陇南中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人民银行业务工作会议精神, 高度重视辖区反假货币工作, 严厉打击制贩假币违法犯罪行为, 积极维护人民币信誉, 着力推进反假货币长效机制建设。

(一) 充分发挥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

陇南中支作为陇南市反假货币工作的牵头单位, 有效落实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召开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 对反假货币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部署, 确保全辖反假货币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进一步健全成员单位间的沟通机制、预警机制和联动机制, 有效落实反假货币主要工作和任务, 实现反假货币信息共享, 形成反假货币工作合力, 积极推动辖区反假货币工作。

(二) 不断加强辖区反假货币基础工作

高度重视辖区反假货币基础工作, 通过采取业务指导、现场检查等各种措施, 不断促进辖区反假货币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一是保证反假货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辖内各级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收缴假币已基本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处理, 假币收缴工作日趋科学化, 各级行掌握假币收缴情况更加准确、及时。二是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的执法检查力度, 督促金融机构对收缴的假币建立假币代保管登记簿, 对假币实物进行入柜保管, 按月上缴人民银行, 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反假货币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三是要求金融机构网点临柜人员持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上岗。按照总行编制的《反假货币培训大纲》, 依据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培训规划表, 组织现金从业人员开展反假货币培训、参加远程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 规范各机构网点临柜人员的假币收缴行为。

(三) 加大金融机构反假货币综合治理

积极督促辖内各金融机构落实冠字号码查询工作任务, 加大机具配置、查询业务办理、系统维护力度, 有效维护公众持币权益。认真落实假币“零容忍”工作要求, 按月对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现金中发现假币情况进行通报, 对排名倒数的金融机构采取约谈、警告、通报批评、停业整顿等措施, 督促金融机构对外误付假币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四) 积极组织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活动

不断加强市区及农村地区的反假币宣传力度, 督促各商业银行设立反假货币宣传栏和反假咨询台, 在营业场所常年摆放反假宣传资料, 促进辖区反假货币宣传工作的日常化和持续性, 提高社会公众反假货币的法律意识和识别能力, 维护人民币信誉和群众利益。

二、目前反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假币的活动空间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反假宣传长期在城区及繁华乡镇进行, 居民的反假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且随着对假币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大, 犯罪分子在城市不易得手, 为了逃避打击风险, 开始将假币活动区域向更加偏远的乡镇转移。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 犯罪分子利用当地农民对人民币识别能力较弱的情况, 在农副产品的交易中加杂使用假币, 如果群众的识假辨假能力较差, 防假意识不强, 很容易受到假币的侵害。

(二) 金融机构网点一线人员反假技能有待提高

近年来人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反假货币的培训和考试, 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取得了上岗证书。但是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将员工的反假技能纳入到日常考核中, 有些人取得证书后没有进一步结合工作实际钻研反假业务, 提高技能, 致使误收误付假币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柜面反假货币力度不够。

(三) 反假货币宣传存在薄弱环节

尽管人民银行每年都要集中组织开展几次人民币法律法规和反假货币宣传活动, 金融机构也根据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开展日常宣传, 但是宣传对象的接受能力、应用能力不尽相同, 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部分群体不太关注传统的反假币宣传形式, 社会公众对反假货币工作需求发生新变化。

(四) 社会公众的反假意识不强

据调查70%以上的公众收到假币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何将假币使用出去, 转嫁损失, 对于发现假币大多以可疑币退钱方式解决, 很少有人选择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另有部分群众银行收缴自己误收的假币不理解、不支持, 争辩不休, 给假币收缴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

(五) 反假人员配置不足

当前市场现金流通量大, 人民币调拨、销毁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部门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尤其基层人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常常一人身兼数职, 难以做到配置专职的反假人员。

三、建议与对策

(一) 反假宣传工作重点转向农村, 消除农村反假宣传盲区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反假宣传, 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基层营业网点多、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优势, 在一线窗口设立反假宣传咨询点, 给农民群众提供相关咨询, 并利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的便利条件, 积极向农民传授反假知识, 将反假知识真正送到农民手中, 尽力做到反假宣传不留死角。

(二) 强化反假货币工作管理, 切实提高反假技能

金融机构要引导教育临柜人员加强法制观念, 掌握假币收缴程序, 发现假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规定的操作程序办理鉴定、收缴业务, 防止假币流入流出。同时人民银行要定期对假币收缴工作进行检查, 对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人员取消其假币收缴资格, 重新参加培训考核, 保证反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 创新反假货币宣传工作, 努力满足社会公众新需求

要在传统反假货币宣传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 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给群众带来的需求变化, 适当加强电视、网络传媒渠道中的公益性反假货币宣传, 可利用广播、微信等平台拓展反假货币宣传的途径和领域。

(四) 提升公众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努力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的支持

在宣传反假货币知识的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 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畅通柜台收缴假币渠道, 防止发生“对立性”矛盾。

(五) 加大设施建设投入, 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金融机构要大力宣传和推广银行非结算方式, 特别是充分发挥和利用银行卡的各类功能, 减少现金使用和流通。二是增加反假货币工作的投入, 为基层反假工作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增加反假费用指标, 充实和稳定反假货币工作人员, 在基层人行单独设立反假货币岗位, 确保反假货币工作专人抓、专人管。

参考文献

[1]潘建华.人民币反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21) .

[2]王延明.农村地区人民币反假长效机制建设浅析.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9 (8) .

[3]易娟, 张振江.吉林金融研究.2011.

篇9:关于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思考

1、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如何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还没有十分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总感到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推动上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效果差,总感到忙于应付、疲于奔命,非常被动,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

2、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成熟与定型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于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方式的转变,即从运动式推动为主转变为制度式推动;二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主体的转变,即从政府单个主体推动转变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多个主体推动,由孤军奋战转为协同作战;三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内容的转变,从专项整治为主转变为以日常规范管理与监督为主;四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动力的转变,从主要靠外在压力推动转变为靠内在动力的推动;五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手段的转变,从主要靠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行政、法律与经济手段的并用。实现五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

3、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应有明确的内容,目前对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这一范畴在有关领导的讲话及有关的文件中提得较多,但理论界对于长效机制的内涵、功能及其内容的研究则较少、不明确,这很容易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虚幻化、口头化,不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应对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

二、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的内涵、功能与特征

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具有多层的内涵。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安全生产工作各种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正常运行与有效落实的一系列制度、规则、体系所构成的作用力量及作用方式。从微观的角度看,它可以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正常运行与有效落实的各种制度、规则、体系所构成的相互关系及运转方式;从宏观的角度看,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正常开展、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的各种制度、规则、体系等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作用力量及运转方式。因此,长效机制是促使各相关主体形成抓安全生产工作应有动力、压力和合力的“有形的手”,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动力不足、压力不够、合力不强的问题。

1、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应具备六种功能

(1)组织功能:即组织、协调安全生产的各相关责任主体,依照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定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序运行。

(2)保障功能:即通过发挥各种制度、规则作用,保障安全生产各项部署的全面实施,保障各类防范措施的及时到位,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合理形成。

(3)传导功能:即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各项工作及时、顺畅传到基层、落到实处,消除政令不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中梗阻现象。

(4)整合功能:即将抓安全生产的有关力量、要素与资源依据工作需要进行某种形式的整合,使各种分散的力量转化为整体推进的合力,使各种要素与资源所具备的潜在能量转化为现实的作用。

(5)调节功能:即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与手段,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运行进行协调、监控,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

(6)反馈功能:即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普遍性、关键性、倾向性、突发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各级领导进行安全工作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具有五个特征

(1)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即长效机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与影响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全方位是指覆盖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领域,约束各相关主体的行为,消除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空档和死角;全过程是指机制作用于安全生产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一环比一环紧扣,一层比一层具体,一级比一级落实。

(2)影响时效的长期性。长效机制要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着的紧一阵松一阵、热一阵冷一阵现象,以及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临时突击任务和权宜之计的问题,使安全生产工作的推进保持持续、长久的力度,实现安全工作的常抓不懈与长治久安。

(3)日常运行的规范性。长效机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制度、规则与程序,实现安全生产工作机构设置法定化、职责配置明晰化、投入保障强制化、宣传教育制度化、执法监督规范化,切实消除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些非正常影响因素。

(4)运行动力的内生性。即长效机制可以促使各相关主体抓安全生产工作由原来的外在压力转为内在的动力,从被动行为转为自觉行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关注、支持安全生产工作。

(5)调节方式的强制性。通过安全生产责任控制目标的确定与检查、日常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事故查处等手段,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一刻也不敢放松的重要工作。

三、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构建

1、构建完善的领导决策机制。领导决策机制是长效机制的首要内容,没有完善的领导决策机制,构建长效机制将是一句空话。构建领导决策机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总体工作部署。二是建立一个以政府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决策指挥系统。三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机制。四是以各级政府的安办为依托,充实力量、强化权威,使之成为一个有权威性的安全生产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五是尽快将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业绩评价及政绩考核内容,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能对各级领导的业绩评价及个人前途产生应有的影响。

2、构建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是责任、关键大落实,构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机制主要应做到五个方面:一是责任主体明晰化。最为主要的是将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政府三个层次主体责任的明晰化,使企业真正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安全法规的全面执行者、安全投入的主要保障者、日常工作的有效管理者、安全违法行为责任的基本承担者和安全工作的最大受益者,使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使各级政府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起“一把手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在分工范围内相应负责”的领导格局。二是责任内容具体化。三是监督考评规范化,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及考评标准,定期对各级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制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落实情况公开化。对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存在问题,可通过有关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公开。五是责任追究制度化。即责任追究的类型、档次、形式尽可能明确化、制度化,充分发挥责任追究制度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3、构建正常的运行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是长效机制应符合健全、有效、有力的要求,健全是指各种资源与要素的投入有正常与规范的渠道;有效是指资源与要素真正投入于最需要的领域,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有力是指投入的资源与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的增加而有所增加。运行保障机制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保障机制。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独立、有权威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重点要加强市(地)、县(市、区)两级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其次是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管职能延伸、覆盖到乡镇,实现监管职能的真正到位。再次是乡(镇)、村(居)两级,逐步探索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村(居)则发挥好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确定有关人员负责辖区内安全生产的宣传、检查及报告等工作。第四是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安全生产法》规定设立安全生产工作机构或配备相应的人员,管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第五是逐步在社会上聘请一部分安全生产义务监督员。二是投入保障机制。从政府层面来说,凡属于公共安全所需的投入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隐患整改、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宣传等经费,应由财政给予保障并形成正常的增长机制。同时研究制定引导企业增加安全生产投入的有关政策。从企业层面来说,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要的投入。三是激励保障机制。重点是建立安全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安全生产工作人员有关待遇制度,如对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含政府分管领导)给予特殊津贴、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4、构建灵敏的预警监控机制。预警监控机制是现实长效机制调节与反馈功能的基本载体,这是提高安全生产工作针对性、主动性的前提条件。建立预警监控机制应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分析制度。通过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应逐步将安全生产统计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范围。二是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由各级政府或安全生产综合监部门对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向社会通报安全生产工作及重特大事故情况,并逐步将安全生产情况况与经济发展指标情况一并排位进行通报。三是重点监控制度。即对那些危险性大、事故多发、重特大事故隐患多、影响安全生产工作全局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重点监控,落实有效的整改、预防和监控措施,确保安全;四是动态预警制度。即逐步参照统计部门进行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景气分析的做法,探索建立相关的预警指标体,对安全生产工作运行情况进行预警分析。

5、构建有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安全科技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政府提高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科技水平包括安全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状况、安全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等,是构成、评价和衡量这一国家或地区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安全科技创新机制的重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将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战略与中长期规划,制定可行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纲要,明确安全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并出台促进安全科技发展的相应政策;二是组织安全科技攻关。以现有的安全科研机构或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所设立的科研机构,作为安全科技创新的主力,进行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实用技术”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攻关,尽快缩小我国安全科技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是加快安全技术产业化进程。努力培育一批安全技术骨干企业,创出一批安全技术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安全技术方面的拳头产品,使安全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四是抓好安全生产技术队伍建设。

6、构建先进的文化传导机制。安全文化传导机制应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导向力和影响力。构建安全文化传导机制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对安全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安全文化纳入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安全生产的必备知识与技能作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来抓工作。二是开展安全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丰富和发展安全文化的体系。三是开发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产品,传播正确的安全生产工作理念。四是健全安全文化传播系统。

7、构建规范的协调联动机制。协调联动机制是有效整安全生产工作各种资源与要素,发挥各种力量作用,实现安全生产工作齐抓共管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一是重点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政府领导或各级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集有关部门参加,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及时通报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二是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协调、协商机制。即对安全生产工作中涉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问题,带有全面性的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地方性法规、规章或重要规范性文件的起草与出台,重大隐患整改等,按照“谁为主、谁牵头”的原则,由主办部门牵头召集,其它相关部门配合,进行必要的协商、协调,并按协商协调议定的事项分头抓好落实。三是联合办公机制。主要包括:联合审批、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等。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审查批准(含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等)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在涉及几个相关部门时,应尽可能采取联合审批的方式,以提高透明度,搞好各审批环节的合理衔接,确保审批的公正、公平与公开;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性的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联合检查方式,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性;对安全生产中的重大执法活动,也可由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以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8、构建公正的执法监督机制。构建执法监督机制的核心在于提高有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边际成本,使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边际收益等于或高于边际成本。从重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重视并强化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从当前看,重点应推动《安全生产法》的修改工作,特别要针对安全生产各种违法行为,设定明确、具体、可行、对应的责任条款,对于一些性质严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继续加快《安全生产法》相关配套规定的出台步伐,主要是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事故赔偿等有关的具体规定。二是研究制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规范。编印安全生产监察工作手册,将安全生产日常监管检查、行政处罚、事故调查等方面的内容、程序、重点及要求进行集中归纳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使之成为安全监管系统干部开展行政执法尤其是行政处罚的基本指南和行动依据,以减少或消除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和随意性。三是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专题培训,提高安监系统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能力与水平。四是严肃查处企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对企业存在的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处罚得让企业及其所有者、经营者感到心痛、感到违法行为“不合算”、“无利可图”,同时要公布重大处罚情况,并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以提高行政处罚的整体威慑力。五是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失误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以规范和约束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

上一篇: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030107)参考书目下一篇:绍兴游记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