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2024-07-11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共6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资暇集》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并跋;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 ,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

篇2: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肃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等30门类﹑13卷。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是以前事为鉴戒。此书以记言为主,但皆因事而记,可由此窥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会风尚,其中有些记载较两《唐书》为胜,还有一些地方可补两《唐书》的缺漏:(1)有一些为两《唐书》未载的重要人物事迹,如李渊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长安捕杀李渊亲族,李渊克长安后欲杀之,临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时,被诬告谋反,赖某御史解救,而两《唐书》李靖传皆失载。(2)有不少两《唐书》无传的官吏的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3)有些不见于两《唐书》的疏奏、弹文、手诏、榜文的片段,赖此书保存下来。(4)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诗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门,录存初唐及开元初人所作诗歌多首,并叙其本事,间载时人评论,为后来编集和研究唐诗者所取材。如叙述玄宗命张说、徐坚、韦述等辑录《初学记》的经过。使我们得知古代类书是为了作文速成、取材方便而辑撰,也使我们了解《初学记》比前代类书在编排、体例上的优长。另外,像张说对杨炯“耻居王后,愧在卢前”自白的评语,也也首建于该书。

《大唐新语》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残卷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四库全书》文津阁写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较为通行。

篇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初探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 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 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 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 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 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 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通过诵读, 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 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 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 通过朗读活动, 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 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 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 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 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 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 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 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 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 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并与作者进行对话, 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 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 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 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 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 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 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 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 (痛苦、不如意) 是绝对的, 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 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 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 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 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 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 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 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 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 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 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类的进步, 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 但作为一种人格, 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 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 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 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 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 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 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 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 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 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 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 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 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 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 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 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 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 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 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 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 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 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 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 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善”, 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 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 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 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 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学习王维的山水诗,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 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 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 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 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 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 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 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 让学生去寻找原文, 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 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 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长此以往, 教学难免单调, 因此, 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 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 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 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 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 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 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 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 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 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 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 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 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 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 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 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 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 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 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 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 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现代技术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2) .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篇4: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孙棨撰。孙棨,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孙光宪以为棨意在讥当时宰相卢杞。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篇6: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

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

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

c.初唐四杰

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

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

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样版)

e.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

陈子昂:一是与沈宋同时却不同调,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复古实为新变);他的风骨、兴寄、诗美,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还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意义。二是复归风雅是其振起诗风的起点,《感遇》三十八首,与政治有关,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三是陈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传统,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形象空洞,缺乏艺术感染力。四是陈子昂诗中体现出一种壮伟豪侠之气,唐诗之风骨在陈处,正是唐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最初体现。

名词解释: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纯美诗境的创造:张若虚、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用乐府旧题,赋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及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张、刘二人主要是意境的创造:生命体验、诗情画意、情思氛围、空明意象,兴像玲珑、不可凑泊。

2.盛唐

a.王孟

王维: 早年也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其边塞之作以英豪之气融于出色的景物描写,诗境雄浑壮阔,如《使至塞上》;奠定地位:山水田园诗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自然美与心境融为一体);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声光色、禅意、独坐感悟。

孟浩然: 终身不仕,但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但性格孤高;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玲珑兴象,有单纯明净之美;与王维相比,孟诗更加生活化:“余”“我”,景物描写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语言自然纯净,较王诗更显淳朴,接近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诗境明秀,自然清淡,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不求工而自工。

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常建(王孟之外成就最高)。

b.高岑:慷慨悲壮

高适: 唯一高官封侯者,但早年也伤不遇之悲慨,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之人,性情狂放,交结游侠。艺术上:一是诗句虽多用律句骈语,但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纵横跌宕,以沉雄质朴与浑厚骨力取胜。如《燕歌行》。二是除七言歌行外,题材上多用长篇咏怀的五言古诗,如《塞下曲》。三是虽以质实古体见长,但其边塞从军绝句也显得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 两次出塞,热衷于功名,强烈的入世精神,第二次出塞使其成为边塞诗大师。艺术上,其具有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表现出来,显示出慷慨豪迈的语调与奇特的艺术手法,具有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作品意奇、语奇、调奇。擅长于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七绝如边塞生活为主题的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了诗人细腻的一面。边塞诗留存最多。七十余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注意高岑对比)

其他诗人:王之涣《凉州词》、陶翰《古塞下曲》等。

c.边塞诗,豪侠诗人(豪爽俊丽、风骨凛然、清刚劲健)

王翰:赤裸直接地追去功名,及时富贵行乐的思想。其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如《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以七绝闻名,是个慕侠尚气的性情中人。但气质深沉,观察敏锐,有历史的厚重感。其诗也讲究立意构思,绪密思情,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创造出著名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送别诗与女性题材诗,清逸明丽,请刚爽朗。

其他诗人:崔颢《黄鹤楼》(变体,却是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留意其其他风格与体裁的作品,边塞诗具凛然风骨);李颀《古从军行》,玄幽刚健,《别梁锽》;祖咏《望蓟门》。

d. 李白

青少年隐居读书,漫游求仙任侠之中度过。后仗剑远游,入京供奉翰林为一生得意时期,此后开始十年漂泊,六十二岁时离世。思想上:儒兼善天下、道遗世独立、游侠思想,故呈现出一种狂的人格膨胀状态,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与众不同的个性,对后来中国士大夫影响甚深。

乐府(名词解释):大量沿用乐府古题、用本意、翻新意,尽拟古之妙:一是古题现事,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二是古题己怀(重主观抒情,更体现李白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寄托、感慨、神奇。如《蜀道难》;拟古中“我”的出现,呈现出无法模拟的个性特色,如《将进酒》《梁甫吟》。总的来说,李白善于发现乐府古题中的本意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契合之处,进行创造性的生发联想,运用夸张与比喻突出主观感受,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将浪漫气质,将乐府诗带入了新的高峰,注意其对后来乐府诗的影响);三是在艺术上,抒情行云流水,奔腾回旋,表现为层次错落的句式与韵律的跌宕舒展,杂言乐府中由为明显,体制格调上与盛唐歌行无实质性的差别,完成汉魏古体到唐代歌行的根本性转变)

歌行(名词解释):李白歌行成就高于乐府,歌、行、吟、谣为其纵情长歌歌行的代表作,如《古朗月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抒情意味浓,以情感为轴展开,不讲平仄、对偶,又如《登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歌行创作完全打破一切固格,笔法多变,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句式变化,音节错落,造成力度气势,豪迈飘逸,体现出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绝句:李白近体诗中绝句成就最高,了解一下李白的写诗路程(p60),李白风格多样,自然明快体现在随口而发、神来之笔的绝句之中,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语言明白晓畅,景物简单,情思一闪,蕴含深长:五言绝句的最高境界。.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风神潇洒飘逸,情思清新俊逸,境界皎洁明净,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二、李白七绝以山水、送别诗最为出色,天地自然人心的融合,风神情韵,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三、其七言绝以古入律、自由发挥,受乐府民歌影响,具有民间气息、民歌情调,总之,李白绝句成就无人可比。

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是气势奔放,纵横驰骋,一气呵成。

二是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强烈奔放的感情,是抒情方式的特点。如《行路难》。

三是想象。

四是意象壮美,吞吐山河、包孕日月。语言清新明快,人格魅力。

e.杜甫:盛唐(前半生)到中唐(后半生历经沧桑)的集大成、承前启后,安史之乱,“诗圣”“诗史”;杜甫带有浓厚儒家忠君思想,并与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诗中对政治无情的诅咒,歌颂尧舜的词句。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引发共鸣,伟大的人民诗人。佛学思想中杜甫思想中是次要的,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兼济独善均未成的人生悲剧。

艺术上采用纪实描写的手法,如《丽人行》,但饱含着泪水深情(《诗经》《古诗》叙事中也很有感情)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次善于记事以抒情,记事叙事结合,具有“诗史”性质:首先是诗,但其兴味远胜过读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历史画面,以情动人。如“三吏”“三别”。再者其写实性还体现在杜甫之家事、自传与纪行诗中。如开创了以家庭细事、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家事诗”写作,如《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传诗如《壮游》;其纪行与山水相融合,意绪为先,寄托忧国忧民之情与迟暮飘零之感,区别于一般的游山玩水,如《旅夜书怀》。同时也极大地开创了山水诗的境界,包括宇内,成为后世风格流派的源头。总的来说,杜以叙事手法写社会生活,情感动人真实;以纪行方式描绘山水,拓展诗歌写实手法,为其重要艺术特征之一。

沉郁顿挫(名词解释) :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概括,出自于《进雕赋表》,初期指的是学养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在其经历了离乱悲苦之后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代表作《秋兴八首》(有可能诗词鉴赏,须作整体观)

论述:杜甫的律师成就。

一是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了,是七律第一位大家,打破体式,连章组诗,拗体,二是七律在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气势磅礴,感情深厚,诗律精严,如《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崔颢《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对比)。

三是杜甫对律诗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随心所欲,已入化境。

四在于题材短小者则为绝句,论诗诗,开文学批评新方式。

论述:杜诗之成就。

集大成者,表现在:

一是虚心学习,平视今古;(写实受《诗经》、汉乐府影响,精神则是《离骚》;体式、语言上力崇古调,兼取新声)

二是转益多师,兼备众体;(五古《北征》、五排、七古、歌行、七绝、七律。风格多样,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

三是功力深厚,自铸伟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色彩词句首,善用动词、副词,举例;)

四是精神昂扬,格调崇高。(人格,文格:下开元白、韩孟、江西诗派等等等等)

3.中唐

简述大历年间的唐诗发展。(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气骨顿衰)a.韦应物、刘长卿简单了解一下;顾况、李益简单了解一下;大历十才子(名词解释:诗人群体,大历年间,人物,与时代关联,作品的风格以及影响)

b. 韩孟诗派 :尚怪奇、重主观

韩愈:文章家,道统文统,诗为余事,存四百余首,多长篇古体,气势雄放,意象诡奇,“以文为诗”。一是以文为诗,古文《南山诗》,散文化赋体手法《山石》。二是非诗之诗,有意写得不像诗,完全散文化。三为避免散文化的平易油滑,追求狠重、怪奇、险进的境界,如《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四是追求险怪,而以丑为美,生活丑物入诗,如《答柳柳州食蛤蟆》。五是古体劲健之作,近体律绝亦不乏佳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孟郊:尚奇峭,但出于苦吟,不同于韩愈之出于学力、才气。诗中多患难感、忧郁感、幻灭感,如《叹命》。写了许多描写饥寒交迫的诗,是自己生活的写照《病客吟》。艺术上:惯用白描,比拟形象,苦吟精警字句,夸张表现对象;有侠气,但诗经幽僻,风格峭硬,作不平之鸣,有透骨寒气,如《秋怀》;诗重主观,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不平而鸣,散文化,议论倾向。

c.元白诗派:写实尚俗

白居易: 一是具有自觉理论意识,注重文学与时运民生的联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及“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二是诗分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最重要的是讽喻诗,如《观刈麦》揭发现实黑暗;批评官府暴行,如《红线毯》;表现人民正义感,如《卖炭翁》。后期多闲适感伤之作,并受陶、韦影响,如《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感伤诗为物所感,情动形诸咏,为其最高成就,如《琵琶行》《长恨歌》(注意《长恨歌》这一历史题材的书写)。杂律:千字排律、短小律绝

元稹: 最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大量运用古题或另拟新题作新乐府,内容涉及社会时政,《田家词》《上阳白发人》;真正代表元稹成就的是其艳情诗与悼亡诗,如《行宫》、《离思》其四;元白酬唱(名词解释)、元和体(名词解释p105,有广义、狭义之分)

張籍、王建(宫词之祖)

d. 李贺:奇幻

早期气势高扬,《雁门太守行》,也采用各种题材,揭示悲惨命运,如《公无出门》,较多个人被压抑的不满,如《南园》十三首。

短命、才华、失志、体弱、性僻:空虚、幻灭、敏感而向仙鬼世界寻找安慰,有病态美、颓废倾向。

沉醉于阴森和死亡,营造怪诞境界,过分伤感,描写天仙地鬼,被称为“诗鬼”,如《天上谣》《苏小小墓》,着意于吟咏失意的感伤、死的悲哀以及对幻美的追寻。

论述: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一是苦吟,情感较孟深;

二是创新出奇,构思奇特,想象诡奇,意象带有主观幻梦色彩:

三是造语奇丽,生新拗折字眼,神秘感。“长吉体”(名词解释:何为长吉,体式特点等),如《梦天》

四想象力丰富,神话传说、华美词汇,“通感”:客观景物与主观心情的深化与美化,鲜明瑰丽的意象与奇异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如《李凭箜篌引》

五是冷艳怪丽的风格,自成一家,喜用冷色调的字眼,表现悲哀的美。如《长平箭头歌》: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六是继承韩孟之险怪苦吟,而成为晚唐唯美主义的先导。由于生活狭窄等原因,有些作品奇僻晦涩,低沉阴郁。

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一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白居易誉为“诗豪”,七百余首,讽喻、感遇、咏史与民歌体诗,并称刘白。

二是其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辞采丰美,境界明丽清远,气度恢宏,骨力豪劲,如《九华山歌》。

三是讽喻诗多作于贬谪期间,针砭时弊,比兴美刺,寓意深刻,如《聚蚊谣》。四是感遇诗受阮籍影响明显,寄慨遥深,正气凛然,如《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浪淘沙》。

五是咏史虽少,但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多登临怀古,采用五七律绝,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

六是以七绝写民歌体竹枝词、杨枝词。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风格,情调、生活气息、地方特色。总的来讲,刘诗明快,刚健爽朗,积极向上。

柳宗元:存诗百余首,贬官之作,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与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如“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此外也写了山水田园诗,以图净化心灵,消解困扰,境界常空旷孤寂,如《江雪》。山水诗,韦柳并称,苏轼称“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4. 晚唐(言情写意的近体律绝的天下)

a.苦吟(名词解释p139)

贾岛、姚合:贾岛推敲“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清寂、幽冷、奇峭,“郊寒岛瘦”(名词解释,实则岛不如郊)。贾岛多寄赠酬唱,极少反应社会生活,局独狭窄,五律精深,如《题李凝幽居》。整体上,有好句无佳篇。

姚合:“武功体”(p142)

b.杜牧

晚唐第一位大量七绝咏古作者,史论笔法,抒发古今感伤,寓蓄褒贬,“二十八字史论”,如《赤壁》《泊秦淮》等;

其诗在峭建中显风流华美,意境明快优美,风格俊爽。也有伤别诗,如《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纪行、写景颇多佳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七律情意深切,如《早雁》。“小李杜”(名词解释)

c.李商隐

早期模仿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写了许多爱情诗,后来经历变故,思想转变,批判有力,如《哭刘蕡》。

五七言律技巧精进,情思悲愤哀婉,表现凄艳朦胧,其地位主要由无题诗与咏史诗奠定。

咏史诗:

一是从政治着眼,也与帝王个人行为联系起来,如《隋官》。

二是注意构思凝练与取材精当,借史托事,吊古伤今,具有讽刺意义,如《贾生》《马嵬》。

三是感情、议论、形象相融。

无题及准无题诗:

写得是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与思想情感,情思朦胧,旨意精密。寄托说、爱情说。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境界惝恍迷离的朦胧美。

简述:李商隐诗的艺术成就:

一是灵心善感,伤感哀苦、追求爱情,开创新风格、新境界。

二是成就最高为七绝、七律。七言律第二座里程碑,承杜谨严顿挫,融齐梁浓艳,学李贺奇幻想象,风格深情绵邈、富丽精工。

三是语言绮丽、音律婉转、典故冷僻、意象美丽、旨意隐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于象征暗示色彩。

四是诗歌是心灵的象征,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

五是对后代晚唐韩偓、宋初西昆·,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都有影响。另外,婉约词家、爱情戏曲作家亦多学习,诗而词化。

d.皮陆、司空图:了解一下即可。

唐诗补充:

1、名词解释:律诗

唐代、近体诗体裁、格律规范、五律、七律、代表作家及作品

2、简述:韩孟诗派的基本创作特征。

一是不平而鸣的主张。二是推崇雄奇怪异。三是散文化的创作倾向。四是融抒情、叙述、议论为一体。

3、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调的幽深朦胧,具有不可解性:通过迷离的意象与非逻辑的结构布局。如《锦瑟》。

二是诗歌内涵的多义性:用典冷僻、非现实意象,扩大了诗歌的空间感。

三是形成了凄艳绮丽的风格,晚唐诗歌艺术的最高峰,提升了无题诗的审美高度。

4、简述李白绝句的表现特征。

自然明快:语言简洁、情感洒脱。

清新俊逸:兴到神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分析杜甫的叙事诗。(对乐府创作的突破)

多用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精神上与《诗经》、汉乐府一脉相承,为“新题乐府”,即为叙事诗。

学习民间乐府表现手法,对话描写、细节描写,采用民间俗语,内容生动亲切。如《新婚别》以新娘独白表现矜持羞涩。

再者其“三吏三别”有史诗的悲壮气氛。

再就是善于在叙事中融入对时事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议论性。笔法纵横交错,突破了汉乐府主体线条单一的叙事方法与结构。

6、十年长安生活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题材的扩大:战乱、民生、代表作品、诗史、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

7、请分析李白诗歌中强烈的主观色彩。

表现自己,外物只是凭借,在于自我情绪的宣泄。

高于生活的新奇想象,善于夸张、长于设喻、善用对比,讲情感具象化。

8、简析王昌龄《从军行》的主要思想内涵。

边塞、七绝、连章组诗。第二次出塞的经历,写战场黄沙、写战士乡愁,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讽刺,悲中含豪,风格雄浑。(例举诗句加以分析)

9、论述元白之异同。

同:写实尚俗,源出杜甫。一是承古乐府之形式,自拟新题;二是语言简朴,口语入诗,求通俗浅显。三是自觉向民歌学习。四是元白唱和对两人创作的影响。

异:一是写作手法上,白较元丰富;题材上,元的讽喻诗偏重于政治,涉及社会生活较少,白居易题材更加广阔;人物选择上,白居易涉及社会各阶层,元稹单一;主题上,白居易有明确的主张,元稹较为模糊。

10、杜甫人民性体现在?

一是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二是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生动的生活画面

三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是杜甫忧国忧民、仁民爱物的人格

11、论述:建安文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是对诗歌内容与诗歌体裁的开拓。

二是建安风骨的美学风格影响到了唐代文学。(政治理想的高昂、人生短暂的慨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三是在艺术手法上为唐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辞、情感、声色、语言)

11、试谈李白其人及其诗歌的理解。

一是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二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是情感浓烈,想象、夸张、比喻、象征,意象的奇丽惊人。

四是体裁多样,七古七绝。

五是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六是地位。

12、结合具体诗人的作品,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理解。

一是简单介绍诗歌发展的大趋势,这一时期主要有韩孟元白刘柳贺。

二是分别介绍这几个作家的主张、作品及风格。

13、论述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一是个性恬淡,深受禅宗影响,被誉为“诗佛”。

二是对山居寂寞的歌咏。

三是摒除情绪,物我两忘,与万物冥合的境界。“空”《竹里馆》《辛夷坞》

四是感情平静,很少表现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很少有激烈的感情冲突。

五是艺术技巧上情思、感受、景物、形象混融一体。

六是风格清淡(境界)丰腴(文辞色泽)。

14、高岑诗风之比较。

一是两者风格上都悲壮雄浑,但岑参也活泼奔放、雄奇瑰丽、飘逸峭拔。

二是高适境界阔大、形象鲜明,主观情感色彩较浓,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精神气质。岑参则显得较为细腻:独特的生活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语言瑰丽、想象夸张、比喻新奇。高适质朴,主观;岑参注重艺术技巧,以物象传情。

三是体裁上,高适善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受汉乐府文人诗影响,受近体诗影响,风格质朴,却显精炼,律诗特色。岑之七言歌行纵横跌宕,灵活奔放。

四是意象上,高适主观,个人见闻、功名志向融合于一体,苍凉悲慨,冷静色彩却基调昂扬;岑参感性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想象浪漫,描写飘逸,奇伟壮美。

15、李杜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李白——韩孟——李贺——李商隐

杜甫——元白之写实尚俗——李商隐律诗

上一篇:常用温馨七夕祝福感言(80句)下一篇:学生成绩录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