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2024-06-22

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通用8篇)

篇1: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各种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们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小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脱缰的野马,导致课堂效率不升反降。正如苏联教育家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的那样:“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确实,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走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和谐“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顾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精美的教具,或利用电教手段,或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游戏、小竞赛活动,或采用故事等,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被老师讲课所吸引,对这门功课有兴趣,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角色定位,体现教学相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要从“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如教学《背影》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果一味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验的。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再联系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去研读,去讨论,体会父亲在生活极为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亲自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从这类平凡小事中,体会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至爱之情。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领悟文中作者深深自责、愧疚之情,实则是反衬对老父亲与日俱增的思念之情。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互助提高。当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教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三、方法导航,引领学生入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如何“授之以渔”,把学生领进门是关键。教师引领学生入门,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立预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自学:①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略知大意;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记忆字形;②根据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细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③品析精彩语句,提出疑难问题;④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完成对应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动机,适时启发诱导。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再给以及时的启发诱导,指引“思维”的途径,导以“思维”的方法。针对教材文体的不同,应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特点、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读写人的文章,就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去了解人物的品质;读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读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学”。“书山有路‘巧’为径”,学生学习得法,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实践,着眼核心素养

《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语言实践,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把读、悟和练笔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进一步深读文本、内化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我国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灾难,说说造成98洪水大灾的原因:“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的负面生态效应”……然后让学生拟写一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学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让学生进行《我和某体育明星畅谈奥运》的小练笔。这些语言实践设计,既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是文章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创设情境,拓宽教学领域

叶圣陶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研究。”语文教学中需要创?O情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融于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体验,让语文活动成为生生、师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真诚对话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诵、课本剧表演、情景对话、知识竞赛、课文改编、拓展运用等活动,激活课堂,但要忌形式化、作秀化,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人,切切实实地在活动中进行读写创造。

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先上网查找、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观看《屠城血证》电影,我再运用音乐、图片来营造沉重而伤感的氛围。这样,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结合朗诵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当时的心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于是,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便孕育而出:《告日本同胞书》情真意切,《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激情洋溢,《真诚相待――中日关系破冰的基础》有理有据……

课堂教学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语文教学领域,讲课时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信息量。如学《沁园春?雪》,让学生收集毛泽东诗词;学《背影》,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并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然后用100字左右刻画描绘这位父亲的形象,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描述的能力;学《南京大屠杀》,引导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了解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段不光彩历史的丑恶嘴脸,不断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授予学生巧妙的学习方法,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互助,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才是语文教学的绝佳境界。

责任编辑李少杰

篇2: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仅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与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教”为中心变“学”为中心,呼唤着观念更新和课堂转型。下面,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结合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以生为本”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感觉备课备得足够充分,却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普遍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重点教学

—1— 生不会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没必要再啰里啰嗦,关注学情,以学导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都要动起来。例如课程标准阅读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认真组织教学,注重“以趣激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才有效率、才有成效。而目前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居多,丰富有趣的以学生为主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偏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益低下。因此语文课要致力于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教学也是一样,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才会敢说,敢表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或采用竞赛、游戏的教学形式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激发鼓励一些不善发言的同学回答稍简单、容易答的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赏识、夸赞的语言,当学生有一些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2— 表扬激励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及时树立榜样,以榜样激励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全体学生比学赶超、争先上进的愿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教学实践,注重“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际性课程,要重点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表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抓住要点,说清意思。写作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的取材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选好内容,教师指导如何有顺序的组织材料,如何把内容写具体。另外,要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渗透习作方法指导。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帮助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拟定图书目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四、积极引导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显的很重要。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3— 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大都是生硬的、僵化的呢?分析原因,还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多数语文教师中,教师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多数教师的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的教学预设多,把学生生来硬拽的往自己的设计思路上走,而很少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的资源。课堂上应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摒弃那些面面俱到,浅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探寻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当课堂教学环节与自己的教案设计不一致时,教师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些问题可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享受过程也是一种收获。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要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会更具有激励性,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去感染激励学生。

2016年12月27日

篇3: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教师的“教”应放在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地位,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支配和影响下, 作为教师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 总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 对学生指手画脚, 把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规定的死死的, 这样教学的结果是, 学生没了个性, 没了主见, 没了兴趣, 学生像“储存器”, 被教师不停地输入“死知识”.我们必须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让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点燃他们的智慧之光.

课堂上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使学生乐于思考, 乐于参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自己所学的东西, 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能真正学好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特殊产品, 学生的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 更需要别人的关爱, 特别是教师的关爱, 这种爱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教学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 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 会更深地热爱教师, 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更主动的探索精神.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 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高中生要学好数学, 需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认识问题;第二是方法问题.有的学生觉得学好数学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因为数学分所占比重大;有的学生觉得学好数学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好基础.这些认识都有道理, 但不够全面.实际上学习数学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 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如果能如此, 将终身受益.曾有一位领导告诉我, 他的文科专业出身的秘书为他草拟的工作报告, 因为华而不实, 又缺乏逻辑性, 不能令他满意, 因此只得自己执笔起草.可见, 即使将来从事文秘工作, 也要有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 而学习数学就是最好的思维体操.有些高一的学生觉得自己刚刚初中毕业, 离下次毕业还有3年, 可以先松一口气, 待到高二、高三时再努力也不迟, 甚至还以小学、初中就是这样“先松后紧”地混过来作为“成功”的经验.殊不知, 第一, 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是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 高三全年搞总复习, 教学进度排得很紧;第二, 高中数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内容 (如函数、立体几何) 都是放在高一年级学, 这些内容一旦没学好, 整个高中数学就很难再学好, 因此一开始就得抓紧, 哪怕在潜意识里稍有松懈的念头, 都会削弱学习的毅力, 影响学习效果.

篇4: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

一、呼唤改变学习方式,少约束禁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1.要相信学生——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2.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闪现的,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则他们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会消逝,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在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适度的“乱”,在教室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3.要认可预知——顺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很正常,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并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我准备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很快就回答了,面对如此情况,我有增加了一些更加深的问题,更加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并补充了一些较难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学生对此非常满意。

二、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1.重视创设探索情境,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俗话说,“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利息,课本中的年利率是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到几年已经调整了好多次,而且还增加了收取利息税的规定。教学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校将5000元存入银行,把它的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请你帮忙学校设计一份方案,怎样存款捐赠给‘希望工程的钱最多”。为了争当小设计师,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课后还纷纷到镇上的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以设计出一份最佳方案。这样通过课内向课外延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探索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探索

(1)自主学习要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一提起“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认为一切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说了算就是自主学习。于是,无论学习内容难易,不管学生学情如何,一味地强调学习目标学生订,学习内容学生挑,学习方法学生选,时间作业学生改。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学力降低,致力受阻,教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却换不来好结果,这是为什么?

学习是一项具有加强目标性的活动,一切由学生说了算,必然导致实践活动偏离方向。因此,中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只有这样,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回归,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篇5: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主途径还要靠学生自己去挖掘。从学海里自由吸取,从实践中获得。这样,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急须改变.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许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学校在这学期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杜郎口教学模式。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浅见。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每一

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组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

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第一,明确教的内容。教德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第二,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第三,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2)、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教师精选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同时,结合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研讨,然后,教师点拨指导,保证课堂讨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教师也可精选例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

4、“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

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指导预习,学生学会“记疑和设疑”

生物学在初中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初中生物课内容新颖,形象具体,生动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其特点,发挥其优势,指导学生读书、预习,学会看书、设疑记疑。引导学生预习时做到如下几点:

1、划出概念和名词术语,不使模糊或混淆。如“关节的结构”中关节头、关节窝、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虽然从字面上看比较相近,但各有位置,也各有

作用。

2、记下疑点、难点,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解释分析。如在预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章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应在书上作一记号,上课时注意老师的演示、解释和分析,从而深刻地理解肾脏的功能。

3、根据老师的预习要求,草拟预习笔记。通过预习就能知道教师讲的内容哪些是课本里有的,有的,记笔记时就只写一个标题,课后去补充;哪些是教师分析、归纳或补充的,书上没有原话,必须及时记下。这样可以尽可能将时间花在听课

思考上,以免因记笔记而耽误时间。

4、预习时可边看书边把教师要求预习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预习的效果就比较好。例:预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可归纳

成这些问题:

(1)脊髓位于哪里?

(2)仔细观察图IV—54“松开烫手馒头的反射弧示意图”,弄清反射弧的结构。

(3)如何证明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如何证明脊髓具有传导的功能?

(4)根据实例反射分为几类?请列举出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几例。

5、一部分学生的自制力有限,预习一段时间后,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又放弃。所以教师还得对预习进行督促。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预习的问题,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同组可以合作完成,对做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评分,对预习不够到位的小组,要多提醒督促。

二、教师指导听课,学生学会思辨

1、关注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沿着课标的教学思路从知识、能力、情感认识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领会。例如在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时,教学目标是:

(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2)掌握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和领会,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力图让学生通过预习展示 教师的详细补充 质疑 讲解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学生,上课时应该集中注意力体会这些目标,并且尽力使自己一项

项达到这些要求。

2、抓住教学重点。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教学大纲对各个知识点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了解”,即要求对知识识记和识别;有的要求“理解”,即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领会、解释和说明;有的要求“掌握”,即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初步运用、分析和重新组织。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应该首先学好的。教师上课时会体现这些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好。

3、掌握基本观点。生物课本中贯穿着许多辨证唯物主义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如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观点,以及生物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观点。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是怎样运用这些观点去统率教材的,是怎样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例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的教学中,注意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别是毛细血管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在学习“心脏”这节时,就应该学习教师分析结构的方法,去考虑心脏的结构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并且学会联系功能去记忆其生物体的各种结构,就非常容易而且又不易遗忘。

4、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一般是指从事研究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研究的基本过程、手段和方式。大纲中所规定的“科学方法训练”,包括“使学生了解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使学生初步学会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做一些实验,讲一点生物科学发现史和发展史,或者讲个科学家的小故事,常常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地思维。因此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些去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学生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不同脑筋的症结就在于缺乏问题意识,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介绍胃时,我是由结构到功能,而讲解小肠时,我先讲解了小肠的功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呢

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知识,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等是外部因素,内外因因素要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是使教与学能正确结合的桥梁。教师教学中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我在《环境保护》一节里,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在讲解完造成环境污染的几种类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校有无环境污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我让他们举例,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水污染”,有说“固体废弃物污染”,接着我又问:“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学生发言更加踊跃,在一一纠正和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后,最后我让学生想出整治学校环境污染的办法来,使校园变得更美,更整洁。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植树造林”“设立禁烟标志”“设立禁烟区”“不准乱扔废物,要自带塑料袋装废物”答案真是丰富多彩。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猛发展,生物学知识更是以指数速度增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关注生物学发展新信息,新动态,收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环保,寻求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又提出了环保热点话题供学生讨论例如赤潮,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白色污染等,这些话题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生物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上网查询相关知识,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动态,不定期组织“实用生物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

三个月以来,通过运用杜郎口教学模式,我得到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1:学生的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突出了出来。

启示2:学生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后进生问题在全国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但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

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启示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洋思中学的许多课都是自习课,上公开课也经常是“哑巴课”。有人说:“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自学,还要老师干什么?”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蔡校长打了一个比喻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另外对后进生要督促、鼓励、辅导,对好学生要不断表扬。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把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并考虑如何解决。”可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篇6: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内容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探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信息化的一些措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并存的利与弊,我们如何取利去弊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变革

校校通;班班通;教育网络;

一、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很清晰的记得那黑板上老师们单一的粉笔字。而现如今由“校校通”进展为“班班通”,我们的校园生活、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事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现在全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而“农远工程”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着意味着今后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有效的应用转型。

“班班通”是将和教育有关的信息内容同道每个班级,病系统、有效的应用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它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着力解决幼稚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因此“班班通”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兼职所在。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的新希望和解决任务的途径。

“班班通”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吧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寻求有效应用机制与模

型,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城镇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上的延伸,解决了发展的突破口,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有效解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问题。

“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师、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局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结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刘延东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刘延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明确责任、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一一在目。

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跟上脚步,不断给自己充电。

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根据这四种模式我们不难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当然在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中这四种模式也在以多种形式多种呈现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结构中。

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校园文化的展示也呈现出了多彩而炫丽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变迁。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我们学校实施教育的一大落脚点。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从传统教育过度到现代教育,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对知识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老师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终究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动力。

(一)信息技术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的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二)信息技术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信息技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由一味的“讲”变为“导”。

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二)学生由“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网络环境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 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7: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通过学习新理念,教学新教材,发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照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创设一个猜数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善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出吴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 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在微笑中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发展,课堂评价时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如是否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第三,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如“你真了不起,所有的题都作对了,老师忍不住要为你竖起大拇指,可一看到你写的字时,大拇指就要往下掰了,练练字吧。”最后,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篇8: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一、 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新知

教材给出的某些知识是静态的, 如何将静止内容变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经验的载体呢?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实践教材。例如“三角形的内角”一节, 教学时, 我们创设了如下情境:“三角形是我们很熟悉的图形, 许多美丽的建筑物都与它有关。请观察屏幕上漂亮的建筑物, 哪些地方和三角形有关?设计师为什么选用三角形结构呢?带着这些问题, 本章我们将走进对三角形的研究。”然后开始以下数学活动。

活动1:全班学生分三组, 分别剪下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拼在一起, 观察所得到的角是什么角。

活动2:选各组代表上微机操作“几何画板”软件, 感受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的不变性。

活动3:开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比赛。

学生在经历了由动手实验、提出猜想、简单推理证明的过程后, 不仅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加深了认识, 而且获取了由实验猜想到理论证明的数学认知方法, 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拓展户外实习的空间

数学能力的发展, 应用意识的养成, 乃至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 必须开辟更多的活动渠道。新教材更加丰富了获取知识的空间。在实验中, 我们十分重视进行课外数学活动的内容。例如, 教学“平行线的性质”之后, 安排了一系列户外活动。比如让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原理制作画线器 (画百米跑道) , 说明使用原理。再比如, 在“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学后, 我们安排了一次探究性活动——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的关系。通过活动, 学生对多边形及多边形的三角部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一章教学之后, 我们结合学校的足球联赛, 组织学生分析胜负积分数据, 写出分析报告, 预测本班要出线还需胜与平的场次。

三、注重“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 更关注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形成。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各章节的课程学习目标中, 而且体现在教材的编排上。例如, 第5章“5.4 平移”, 第6章“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蕴涵着平移变换及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第8章“8.2”节, 以消元作为课题, 体现了消元思想的基础性与重要性;“8.3 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9.4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等, 渗透着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笔者认为, 学生创新的智力原形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呢?我们尝试的经验主要是: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一个新概念的建立, 新方法的发现, 新知识的建构, 主体应是学生, 教师的责任应是帮助学生完成探索发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例如, 教学“8.2 消元”时, 借助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后, 教师把教材上的解释性语言设计为一系列有待学生分析探索的问题。

undefined中的y与2x+ (22-x) =40中的哪个式子有关系?

②方程中哪一个方程能说明这种关系?

③由第一个方程, 得到y=22-x, 代入到第二个方程之后, 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给这个过程起个名字吗?

以上问题, 要由学生独立思索之后, 教师才能适时点拨, 渗透消元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对代入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 教师应启发学生归纳步骤,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及程序化的思想方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第9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际问题,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体验不等式 (组) 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本章教学, 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 尽可能多地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使之获取丰富的经验, 逐步形成思想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使学生学会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促使一个人能力提高、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必经环节。培养反思与评价的意识,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是新教材的又一鲜明特征。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发现每章的小结“回顾与反思”内容, 与以往的教科书有明显不同, 它主要是采用反思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评价学习的得与失。

在实验中, 我们力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反思与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1.过程性评价。

每节课后鼓励学生写出学习日记, 内容有: (1) 本节课的学习在哪一方面收获较大; (2) 本节课还存在疑惑的问题是什么; (3) 与同学的交流中, 你的观点或建议是否得到认可; (4) 你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

2.阶段性评价。

在每章学习后, 让学生记录: (1) 本章最深刻的一次学习体验; (2) 收集自己对某些问题独特的解法; (3) 写一篇数学活动的报告。

上一篇:儿科护士进修自我鉴定下一篇:五年级上册《三峡之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