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观后感:文明的痛苦

2024-07-13

十月围城观后感:文明的痛苦(通用13篇)

篇1:十月围城观后感:文明的痛苦

文明两字对于我不可同日而语,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题记

讲述了19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在影片中赌徒沈重阳,车夫阿四以及少爷李崇光的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面临死亡关头的毫不畏惧,勇于为亲人,主人以及和革命献身的勇气很令我为之敬佩。

沈重阳他曾连续三年为警界武术冠军,武功高强,却嗜赌如命,经常把自己的俸禄输得干干净净,但心本向善。因贪图小利,向杀手通风报信,间接害死原本要参与保镖工作的戏班班主方天(方红的父亲),十分内疚。革命前夜,前妻月茹找来——如今,她已成为李玉堂的四姨太,月茹告诉他,李玉堂的“女儿”其实是他亲生,多年来一直由李家悉心照料。月茹要求他为了女儿的生活,保护李玉堂,保护“革命党”。于是他便在前妻期许的目光中做出了那个伟大的决定,当看到他与阎孝国的走狗拼死搏斗而将自己弄得血肉模糊,站不起来的时候,我泪流满面,我伟大的亲情而感动,为人性的善良而欢呼,为人们革命的勇气而自愧不如。是坚定地决心,是内心汹涌的感情使他能够如此强大。当他最终屹立街道上时,脑海中回想着那美好的曾经,在最后一抹微笑中,冲向阎孝国追赶的马匹,就在行人们默然的注视下死亡了,死的那么壮烈,他的血浸染了街道,弥漫开来,鼓励着更多的人参与革命,他以他的死宣告了中国的美好明天——那是因为有我们!

阿四全名邓四弟,是李玉堂的车夫。天性纯朴、极为忠诚。与少爷李崇光年龄相仿,而与之交好。视老爷和少爷的安危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深爱着照相馆的小妹阿纯,他与她均是残疾人。为“让老爷开心”而主动请缨,并天真想象着等“过了那一天”,可以与阿纯结为夫妻,过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么纯洁天真的人, 被阎孝国的无情的杀害了,阿四他或许没有像少爷李崇光那样的革命壮志,他只因为老爷少爷对自己的好,便可不顾一切,为他们做任何事。他曾对他的少爷说过他闭上眼睛梦见的全是阿纯,而在他的少爷踏上死亡之路之前对他说,他闭上眼睛看到的是祖国的明天!他深深地知道此事的成败对少爷意味着什么,在途经路上,他为那些人的死亡所震撼,亦为少爷坚定的目光所感动,一颗革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发芽。于是,他为了让阎孝国不加害于自己的少爷,为了拖延时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都死死抱住阎孝国的腿不放,一个毫不会武功的人,为了主仆之间的恩情牺牲了,或许在死亡的那一秒,他都仍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少爷李崇光是李玉堂(革命资助人)在40岁时生下的儿子,17岁,受陈少白影响极深,虽然仍有着年轻的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说过,他来就是为了等这一天,死有何憾!从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力量,却也因此和父亲李玉堂产生矛盾。最终,他毅然选择成为“保镖”之一,并被授命去执行最困难危险的任务——做孙中山的替身为密会争取时间,虽然他有机会逃脱,但他并没有借此而选择生机,他向所有人包括父亲证明了他真正的成长与决心。他坐在马车上,一路颠簸,看似短暂的路程,确是遍布荆棘,坐在车里的他又有何不知道自己就在死亡的路上,但他不惧亦不悔,正如我最喜欢的那句名言那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最后紧要关头,在车棚内,他笑了,为自己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而自豪,他亦哭了,为自己不能看到文明的幸福而悲痛。阎孝国疯了似的用杆子无情的戳向车棚,浸染上了他的鲜血,最后他在父亲的怀抱中安详的逝去了!车棚外躺着一块沾满血迹的怀表,想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仍然担心着孙文的安危,这么年轻但热血革命志士令我为之震撼!

在《十月围城》中,这样令人为之敬佩的革命人士很多,如乞丐刘郁白‘打女方红、小贩王复明等,也有很多人他们心向革命,为革命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那是一个热血的年代,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了,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是那么的伟大!

这是我看过最感动的影片,也因此流下了许多热泪,影片中充斥着革命的热情,但也不乏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浸染,影片最后孙文站在船上泪水盈满眼眶的镜头,我脑海之中至今难以忘怀,有这样勇于献身的勇士们,有这样英明体恤的领导者,有中国万万同胞的心之所向,中国的革命怎不会成功。

在影片的背景音乐中,我感怀今日,今天我们拥有文明之幸福,更不能忘记咱们的先人们经历的文明的痛苦——革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篇2:十月围城观后感:文明的痛苦

■文/谈无影

19日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依然觉得激情澎湃——陈可辛制造的《十月围城》果然够酷够痛快!

革命主旋律电影可以拍得那么自然又精彩纷呈,我打95分——减去5分,是因为曾在手机阅读平台上看到中文在线推荐的《十月围城》同名小说,其中李宇春饰演的“方红”和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应该互生情愫,有送手镯和拥抱等片段。可惜电影中无影无踪,遗憾!如果用两人爱情的无法善终来反衬人生的残酷,革命的惨烈,或许更有看点吧!

《十月围城》,是革命的城,希望的城,悲恸的城,惨烈的城……

张学友的“革命人士”刚入镜头就被子弹射中脑门,鲜血四溅,当场毙命; 任达华的“方天”与满清走狗进行激烈的打斗,被暗算身亡; 李宇春的“方红”为保护大队人马,自愿舍身,被活活炸死;

巴特尔的“王复明”身中百刀,仍然拖着血淋淋的躯体掩护同伴脱离险境; 甄子丹的“沈重阳”在与刺客打斗后奄奄一息,为守护李玉堂,悲情撞向阎孝国而死;

谢霆锋的“阿四”为阻止刺客追杀少爷,死命拖延时间,终被拧断脖子; 黎明的“刘郁白”最后一刻用铁扇阻止暗杀军团,却依然难逃被大刀砍死的命运; ……

革命,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就是那些惨烈的注解!

●李玉堂的惨烈

他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个商人,只不过暗中支持一下革命。但陈少白说,从从你为革命捐出第一分钱的那一天起,你就是革命党了!只是,用17岁独子的命来换取孙中山的平安,值不值得?

彼时中年得子,此时白发人送黑发人,倘若知道有这样的结局,一开始,这个有民族良心的正义商人是否愿意出钱出力?

当他亲自下厨为方红、王复明、阿四的兄弟们做最后一餐时,内心的纠结在眼神中千回百转。他跟乞丐刘郁白夜饮对谈,说“明天我李玉堂就是个骗子!”时,无奈和绝望刻肌刻骨!

人生,有些选择没有值得不值得和应该不应该,只因冥冥中无法逃避。

●方红的惨烈

她只是个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讨厌打斗和逃亡岁月的小女子。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躲避满清爪牙。因为方天的死,加入保护孙中山的队伍。

完成父亲的遗愿并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家乡安葬,这便是她的目的。凭她的身手,完全可以躲过刺客的炸药,可是看到断指的杀父仇人,同归于尽的念头就在心中顺势疯长。那一句“女儿不孝”该是多么决绝!一声巨响,便是永无来生。

(注:“春哥”一出场,影院里的人都笑了——其实对于非科班出生的李宇春来说,已过及格线。后面跟刺客单打独斗的片段,驾驭得不错,再加10分。最大的遗憾是看到死去的父亲,作为女儿,那种哀恸的表情不够到位。)

●沈重阳的惨烈

月茹夜闯沈重阳家让他暗中保护李玉堂,因为“他是你女儿的爹”——这个被心爱女人“抛弃”的赌徒这时才知道自己有亲生骨肉。

一路飞奔,只为看看女儿的模样;月夜里蹲在屋顶守候,只为再见女儿可爱的脸庞。

赌了那么多年的他,内心终于被女儿融化。沈重阳弃暗投明,与刺客展开激烈搏斗,生死一刻,手中还捏着女儿“念慈”那个沾满血污的娃娃。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拼尽最后的力气撞向满清爪牙阎孝国……在他倒地的那瞬间,他知道,值了。将来,女儿会知道自己的父亲叫沈重阳,知道他舍命保护过孙中山。

●阿四的惨烈

他说,他做这一切是为了让老爷高兴。只因李玉堂一口答应替阿四向大有记的阿纯姑娘提亲。

或许预感到什么,镜头中阿四在街头大声呼喊着“老爷万岁”时,李玉堂立即要求满足阿四的心愿,直奔大有记照相馆。

当李玉堂看到美丽的“阿纯”竟然是跛子时,内心有过多大的震颤?!在单纯的阿四心中,这个跛子就是女神。

阿四本可逃过一命,只要他松开死死拽住刺客腿上的双手。少爷危在旦夕,他能做的就是牺牲自己。被阎孝国勒住脖子的那一刻,阿四就注定无法继续心中无数次勾勒的幸福场景了:“全家福”中那个笑起来很好看的阿纯凤冠霞帔向他走来……

●刘郁白的惨烈

“男人爱上女人有错吗?”“可天下那么多女人,为什么偏偏是你父亲的女人?”

为情所困,为情所累——英俊潇洒的刘公子成了沦落街头的乞丐,同时又是个老烟枪。他用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逃避痛失父亲和心爱女人的事实。

其实,他需要一个最危险的地方来“成全自己”——李玉堂只不过是给了他这个机会。

死,有何足惜?只要能平复心中的伤痛,用虚无的方式延续曾经的爱恋……

闭眼的那一刻:

她,凄凉入境,泪眼婆娑。他,再见红颜,无怨无悔。

●李重光的惨烈

他活了17年,才知道就为这1小时而存在。

孙中山的母亲拉起他的手时,这个稚嫩而勇敢的少年依然在发抖。他是怕的,没有人不害怕生命的消逝……“我替儿子谢谢你,也谢谢你父亲”——病重的老母亲或许难以活着再见孙中山,而她心中明白,眼前这个鲜活的年轻生命或许也将和亲人永别……

如果没有抽中签,他的人生应该在大洋彼岸的耶鲁大学绽放光芒。镜头切换:载着李重光的人力车在石梯上飞速划过,阎孝国冲了上去……李玉堂老泪纵横……

篇3:十月围城观后感:文明的痛苦

我们远离战争的硝烟已经很多年了, 时至今日, 能让我们高歌“反战”的不再是那些血淋淋的杀戮与冲天的炮火。提起近现代史上那些晦暗与艰辛, 我们更多的不该是以后来者的姿态傲然享受战争的胜利。我们胜利了, 可是这样的胜利是以无数的死亡为代价的。也许那些死亡与痛苦是必须的, 是毋庸置疑的, 但并不代表我们要去欣赏与高歌。今天, 褪去历史的华裳, 在冷静的反战思考后, 对于那些曾经的经历, 我们应该赞颂的, 是对于正义的一份执着的追求。但我们应当明白, 正义不是靠鲜血去书写的, 靠的是人心。

频率·递归:多层次重复的叙述

影片总体结构是按时间顺叙的。前部分有很明确的字幕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通过“孙中山到港前第四天”等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而后半部分, 当孙中山先生到达香港之时, 指明时间的不再是字幕, 而是怀表。后半部分的节奏明显紧凑起来, 除却大量打斗与奔跑的镜头, 单是时间单位从“天”瞬间变成“分钟”, 观众的情绪同影片的矛盾一起被大幅度的压缩。

而这样一种严格按照时间展开故事的第一叙事下, 还隐藏着诸多并列的第二叙事。

叙述所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 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1

在孙中山安全抵达香港这一个大的故事层下面, 隐藏了很多子故事层。而这些故事也按照一种重复与递归的关系, 推动和强化着第一叙事的展开。

孙中山先生平安抵达香港, 是众人的功劳。而影片中主要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为着自己不同的目的, 为保护孙中山先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例如沈重阳, 例如邓四弟。当然, 更多的人, 从事这一切, 为的是革命。他们清楚自己是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 他们也相信, 保护孙中山先生是为了革命的胜利。

这些人, 他们的故事何其相似。无论是方红、李玉堂, 或者王复明、李重光, 他们都在不断的重复同样一种“命运”。从正常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到不理解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 再到坚定的投身于革命, 直到最终的悲剧结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重复谱写这样一曲鲜血堆砌起来的乐曲。

总叙事线索中的每一天, 都是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的片段并列形成的。这样一种多频率的叙事, 更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影片并没有利用综合性叙事, 概括的一次讲述若干次发生的事情, 而是一种并列的铺陈, 讲述若干次发生的若干次事情。这样一种重复性叙事既要避免内容的枯燥与乏味, 又要在形式上引起观众情感的积累与多次的认同。而《十月围城》中就很成功地做好了这一点。

导演所采用的, 为一种本质内容一样, 而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的手法。李重光学习过西学, 又及其尊重老师, 所以陈少白的书籍与教导就很轻易坚定了一个少年的斗志。而戏班遇害, 则促成了方红与李玉堂的觉醒。父亲的死亡让一个本就坚强的少女的心变得强硬, 朋友的失踪与深切的嘱托, 也唤起了李玉堂心中的正义与信念。而其他人, 也为着各种合情合理的原因投入革命中去。这样几条线索交替并行, 且每一个人的变化都是完全符合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展开, 怎能不引观众层层深入进去呢?印象很深的有一段镜头, 几个人物的特写, 中间用全黑的镜头隔开。而影片高潮部分, 当这些人一一为保护孙中山献出生命时, 那样一种重复的强调频率的叙事手法就更加明显, 但我们没有质疑, 没有否定, 只有深深的感慨与伤痛。

所谓递归, 是指文本每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就将一个故事“推进”到一个等待完成的叙事堆栈上;每完成一个故事, 就将它“弹出”, 注意力返回到前面的层次。2

而影片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手法, 一层一层引出下一个人物和故事。这样故事里面套故事的递归, 不仅展示一种错综之美, 也带来一种无限递归的深刻思考。

陈少白带来了李重光, 李重光的父亲李玉堂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而对李家父子忠心耿耿的邓四弟也紧跟其后, 就连安静美好的阿纯, 也念着“立誓颠覆满清, 造福国人”。这样一种层层递归, 我们既看到当痛苦来临时谁都无法置身事外的无奈, 又看到正义必然胜利的曙光。

符号·焦点:正义与正义的化身

孙中山先生在影片中少有出现, 他的出现也只是为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而作为所有人物行动的动力, 在这里, 孙中山不再是一个人, 甚至, 不再是一场革命。而是正义。

在这里, 孙中山的存在, 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往往追求自己认为是真理的, 比如正义, 真善美。而追求的过程中, 也常常把自己作为一种真理的化身。所以在这部影片中, 我们无需讨论人物的牺牲是值得或是不值得的。就像《赵氏孤儿》中, 为了一个孩子, 所有的人都死了。但这个孩子, 不只是一个人, 它是正义。

在影片中, 感动我们的, 并不是他们死亡的壮烈, 也不是他们献身的无私。而是一种执着与坚定。历史在岁月中沉淀弥久, 如今在和平年代打动我们的不再是那种壮阔与沉重, 而只是这样, 源自细微深处的那份坚持。

同时, 也是这样一种代表正义的符号, 让对影片的思考更加深入。

窗口·留白:值得深思的主题

《十月围城》就像是一扇窗户, 透过这里, 我们可以管窥蠡测下围城里面的风景, 而真正的景色, 却只能靠我们想象。它又像是一枝出墙的红杏, 我们无法欣赏, 却可以无限思考园内的无限春色。

影片结束后带给我的思考, 远比影片本身多得多。

就像计算机窗口的隐喻:实际运行的东西任何时候都比屏幕上所能显示的要多。3

影片递归发展的推进, 把关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无限扩大化。就这样一个人传递到两个人, 两个人又传递到四个人, 而无限传递下去。对于社会性为根本属性的人类, 谁都无法隔岸观火。有一家人的事情引出了千千万万家,

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 “家”与“国”有着一种同构关系, “家”不仅是“国”的细胞, 更是“国”的缩影, 4当真正战争来临, 我们要么死去, 要么斗争。并非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英雄,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但当我们面对历史洪流时做出了同一个选择, 出于责任, 更出于无奈。也只有看到这里, 才感慨到和平与安定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可能一生都不必亲身感受到战争的灾难与痛苦, 但这种对战争的无奈感, 可以更好的教会我们珍惜和平与正义。

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是正义的化身, 所以影片强调的也不只局限于战争中。谁能说今时今日我们就不需要维护正义与和平, 只不过, 我们不必如此惨烈的献出生命与鲜血罢了。

远离《十月围城》哀伤的片尾曲, 影片结束了, 战争结束了。可生活还在继续。也许一部电影不足以改变人生, 但带给我们这些思考, 这些疑问, 已然足矣。我们也唯有透过这围城的一隅, 去窥探它的真谛。

注释

11.施洛米斯·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

22.莱恩《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

33.莱恩《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

篇4:浅析电影《十月围城》的修辞手法

一、长镜

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概念其实是一个并未严格界定的概念。对电影艺术而言,“长镜头具有美学意义,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的运用影响着(影片的)流畅、氛围和拍摄重点。”[1]

影片中沈重阳追着载有自己女儿的黄包车奔跑的段落,就非常好的运用了长镜。影片中沈重阳跟着车子一路奔跑,在跟移镜头下,影片将多个不同机位的摄影机所拍摄的画面和剪辑在一起,构成了流动且富有意蕴的画面。在这个长镜头里,除了跟移镜头外,影片还将奔跑中的人物两处面部特写镜头进行了升格处理,重点刻画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沈重阳跟着车子一路奔跑,眼里的神情错综复杂,有得知自己有一个女儿的惊诧和喜悦,也有对往昔的追悔和对当下的无奈。黄包车停下来以后,沈重阳只是眼巴巴的望着女儿却做不得声,当音乐再一次达到高潮,黄包车离去了,而沈重阳在画面里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小。长镜头段落首尾呼应,开始时沈重阳追赶黄包车和结束是黄包车的离去形成了一个颇有趣味的画面构图。这种饱含情怀的长镜辞格的运用,使得摄影机对沈重阳这个人物的“持续关照”显得非同一般。从叙事意义上,这个长镜头不仅合理的解释了一个烂赌成性只要别人给钱什么都可以做的赌棍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改变立场加入保护孙文的行列,而且,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充分展示了人物惊诧、喜悦、追悔、无奈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转变、同时也为影片后半段这个普通男人深沉的父爱和牺牲做出了铺垫。

二、特写

所谓特写指的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影画面。”[2]当影片中的“特写”镜头以一种特定的目光聚焦和注目于人或物的细部而刻意加以审视时,“特写”实际上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发挥作用的,从而具有了特定的修辞功能。作为辞格运用的特写必须满足两个要求,首先是“打破了原本的叙事链条,而呈现出一种刻意的关注的目光。其次是在呈现形态(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的超长性、奇特化的观赏效果。”[3]一如米特里所说“特写镜头中的物象除了是概念和情感的瞬间符号之外,它还必然使人注意到它的感染力和与众不同之处。它能够唤起一种只有注视它的目光才能感觉到和体察到的情感性。”[4]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义的“特写”辞格做出分析。

影片中背负叛军罪名的将军方天所带领的戏班惨遭杀害后,金利源的老板李玉堂来寻找自己的好友李少白,却意外的发现了李少白遗失的钢笔,随后影片出现了钢笔的特写镜头,初看上去只是镜头对具体物象的刻画,可是当结合影片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而是有其深刻的暗示和喻义在里面的。是什么让这个不愿牵扯进革命的商人到最后反而变成了指挥行动的关键人物?除了一颗爱国的心,最大的催化剂便是这支钢笔。好友李少白凶多吉少白生死未卜,李玉堂悲愤难当,在好友的书桌前读着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的信件,握在手中的钢笔一刻也没有放下过。日报社因为宣扬孙先生来港的消息遭到查封,悲痛和愤怒之下,李玉堂站在报社里手里拿着挚友的钢笔,激动地复述着陈少白在信件里对他说过的那些话,这个时候,“钢笔”的特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写了,而是承载了李少白的遗愿和一份厚重的责任的修辞功能。

特写是影像中最为常见的“辞格”修辞方式,它最能够贯彻“文本”的思想意图和潜在的情感指向。在孙文母亲的房间里,看着因为紧张和恐慌而不住颤抖的李重光,孙母紧紧的握住了他的手,这个特写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屋外腥风血雨,屋内孙母始终镇定自若,端坐不动。爱子在腥风血雨中奔走,每分钟都有性命之忧,这一别又不知何时能再见,慈母方寸间必是忧心如焚、愁肠百结,但她脸上一丝一毫也未表现出来,却只是用母亲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孩子一般,握住了浑身颤抖的重光的双手,多么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从这一特写的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有这样雍容大义的母亲,才会教出这样勇敢有作为的领袖,才会有这许多仁人志士为其抛头颅洒热血。这看似不起眼的特写镜头“修辞”,实在是包含着精心构筑的“意义”之节点。

同样,影片中多次呈现了时钟的大特写,有孙母房间墙上的挂钟,有李玉堂手里的怀表,有桌上摆放的时钟,一切都在诉说着时间的紧迫和局势的恐慌。保护工作争分夺秒,面对屋外的残忍杀戮,革命者备受煎熬,不仅要强忍住内心的恐慌,而且还要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保护孙文。这一特写辞格不仅体现出了时间的紧迫而且还隐含了知识分子的恐慌和对新中国的希望。因此,影片中穿插的众多时钟的特写镜头所蕴含的“时间”层面上的“隐喻性”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三、递进

所谓“递进”辞格,指的是“以多个镜头的连续呈现或交叉组合方式,并常常以逐步加速的节奏,来强化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意念的修辞手法。”[5]

影片中李重光乘坐的黄包车在阶梯上滑落的段落成功地运用了“递进”辞格。这个段落与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颇有些神似。黄包车倒退着快速下滑,全景是无依无靠的黄包车一级一级下滑,像极了“敖德萨阶梯”里的婴儿车,镜头在阎孝国,李少白和李重光之间不断切换,阎孝国追着车子兴奋的往前跑,李少白极力阻止却力不从心,黄包车里的李重光一脸密汗惊恐无法隐藏,颠簸中手枪滑落在地,最后车子撞向石柱,侧翻在地,此时的镜头对准李重光也似轰然翻身,一切都已劫数难逃。从无法控制车子速度面临死亡的害怕和惊恐,到最后想到孙先生已经安全离开后的欣慰和释然,在这个段落里,李重光的心理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阎孝国追到翻倒的黄包车前,用竹竿一下、一下、又一下的插进车里,在影片的升格镜头里一切都寂静无声,只有屠杀的声音回响在观众耳边,诉说着李重光的死亡。镜头同样没有带到李重光,可是那一刻却让所有人感同身受,悲从中来。

现实空间中短短十几秒的车子下滑镜头被剪辑成了长达近三分钟的镜头分割组合段落,使时间进程在这里成为一种绵延,从而使这场追杀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效果。这个“递进”的修辞段落通过时间上的交叉重复,空间上的分割组合、升格镜头的运用和叙事节奏上的逐步加快,成功地达到了强化意念的张力,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了影片传达出的悲剧力量,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阎孝国的疯狂残忍,李少白的奋力挽救,李重光面临死亡的恐慌和释然,在这个段落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四、变格

“变格”修辞指的是那种“通过电影摄影(包括洗印、放映等)技术的尺度与正常规格的变化和操纵,造成影像呈现形态上的特殊变化与特殊效果的辞格运用。”[6]“变格”修辞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里就影片中所运用到的慢动作镜头和定格做出分析。

仔细观看影片我们会发现,参与此次“保孙”行动的义士牺牲时影片大多都会用到“慢动作”镜头和定格手法。慢动作镜头是以“高速摄影”拍摄而以正常速度放映的“镜头画面”。影片中的“臭豆腐”王复明憨直善良,在保护行动中勇猛顽强,他高喊着“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而后大厦将倾将自己和敌人一起埋葬;这个段落里,影片多次运用升格镜头,王复明被敌人乱刀刺死的慢镜头让观众不忍目睹,其间所蕴含的悲情和不屈的心怀耐人咀嚼。与此类似,刘郁白的打斗段落中也多次运用了升格镜头,使整个打斗画面显得空灵而飘逸,别有一番行云流水的美感。孙家门外的台阶上,刘郁白长发飘飘,两手背负背后,从容冷静淡然无畏,可终究是寡不敌众。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斩断了阎孝国的长辫,阎孝国暴怒疯狂的砍杀刘郁白,此处的慢镜头甚至连血液飞溅的轨迹都清晰可见,更加渲染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悲壮之情。这两处慢镜头动作不仅使影片“全程追杀“的紧张节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让观众的视觉神经为下一轮的高潮到来做短暂的停歇,更重要的是这一“慢镜头”辞格饱含了编导对人物的精神和情怀的一种认同,也是人物壮烈牺牲的悲情氛围的一种营造,是一种主体意向与悲怆情怀的抒发。

“定格”修辞是对一种特定情绪、情感、氛围、意念的强调和张扬,具有触发思考的修辞效果。影片里,几乎每一个义士的牺牲都用到了定格画面,银幕上显现出他们的籍贯和生卒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为无名烈士做的碑铭。这些“定格”镜头的运用是颇富匠心的,不仅是对全片叙事主体的一种悲壮情怀的升华,还强化和体现了影片对每位义士的不屈精神的赞美和为革命牺牲的缅怀和纪念。这些定格镜头寄予了编导对这些义士的深切哀悼同时也给了观众无尽的思考空间。

五、偏重

所谓“偏重”辞格,指的是“影像辞格中那种具有明显的突出和强化某种修辞元素特征的修辞方式”。[7]“偏重”辞格是影像辞格中最松散、最自由的修辞手法。本文将从构图的偏重、色彩的强化、声音的突出和这三个方面对影片的偏重辞格进行解读。

首先,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铁制楼梯的旋转画面,摄影机在楼梯底下仰视一级一级的梯阶,然后镜头慢慢旋转,只看得到一双双下楼梯的脚,影片将多个仰角旋转镜头剪辑在一起,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倾斜的不规则的状态,随后兴中会前会长杨衢云惨遭暗杀,影片开始的仰角旋转所拍摄的楼梯画面与学生们围绕着被暗杀的老师的惊慌画面叠印在一起,造成了不稳定的影像形态,隐喻这是一个不安动荡、混乱颠倒的时代,同时也为影片奠定了惶恐不安的情绪基调。通过运用镜头拍摄角度和镜头位置的特殊构图,强化了镜头画面的修辞性张力,从而有力地渲染了时局的紧张和动乱,也为接下来惊心动魄的搏杀拉开了序幕。

其次,影片在处理孙中山先生与13省代表密会的地下室时特意强化了窗子透过的光线 。影片一直是一种灰暗的色调,令人压抑,可是我们看到在孙先生踏进会议室的一刹那,万丈白光透过地下室的窗户投射进来,这是新中国的希望之光,预示着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新中国开启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影片唯一的暖色调是临战的前一天,阿四带着阿纯来到海边,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美好而温馨,在我们赞叹那美好的时候,悲剧已经开始了。影片特意强化的色彩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做出了最好的反衬和烘托。

最后,具有修辞色彩的声音的偏重在影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孙老夫人的房间里,李少白等人焦灼而恐慌,刘郁白被砍杀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里,镜头并没有直接展示刘郁白,而是在孙老夫人的房间里突出他的嘶喊声和刀器碰撞的声音。这些声音在李少白等人听来异常悲戚,这种对“声音有意的偏重”,引导观众在自己的想象中构造画面外的场景,从而把观众“看”的注意力转换成了“听”的注意力,而“听”却更加渲染了死亡的残忍和悲壮。

还有一种特殊的强调声音的修辞手法,是运用一种“无声”的“寂静”来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特殊效果。“臭豆腐”、阿四、刘郁白、沈重阳、李重光在“保孙”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瞬间,整个影像忽然寂然无声。正是在这种“寂静”中,我们体会到了编导对这些义士为革命牺牲的讴歌和赞美,那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情怀的升华,一种顽强不屈精神的诗意观照。

结语

不得不说,作为商业电影的《十月围城》是十分成功的。影片结束时也许观众会质疑,为保护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牺牲掉这么多人是否值得?值不值得已经不能用价值去衡量了,我们只能说作为一部商业片,《十月围城》不可能深入探讨革命与牺牲的问题,片中的牺牲单纯、光明,令人震撼、感动,观众从中得到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这样就足够了。也许有人会质疑《十月围城》的叙述模式十分老套,可是如何在老套的故事里讲出新意,这不正是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吗?

影片中编导的思想和意图通过修辞格的精心运用传达出来,使其成为了有效的“言说”和“话语”建构,从而让影片中的人物群像真实可信,血肉饱满,过目不忘,即便是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中。另一方面,影像修辞的巧妙运用还让影片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诗意和悲壮情怀,给观众带来了不俗的审美感受。这种把电影作为能够产生“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品”认真看待的观念,以及对影片质量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电影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把握是非常值得当代电影工作者所借鉴和参考的。从电影实践出发,要求电影修辞、影像“话语”,在关注电影市场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创新,也是完全必要的。最后,期待华语电影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1]Frank E. Beaver:Dictionary of Film Terms.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pp186-187.

[2][3][5][6][7]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96页,103页,129页,143页.

篇5:十月围城观后感

无巧不成观后感,就在该片上映的时候,哥本哈根那儿正有一群人在讨论“为明天的事值不值”这个问题。在那个会议上,咱中国人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全世界:“不值。”

说来好笑,192个国家(这回怎么没有“和地区”三个字?)代表聚在一起,本来是讨论“为明天的`事”。可中国代表非要纠缠着“昨天的事”。当然理由也冠冕堂皇得很:明天要不要共图发展?你先把昨天欠我的钱还清了再讨论。这就像一艘大船正在漏水,眼看就要沉入海底,船上所有人都要肩并肩合力排水才可以渡过难关,其中却有一个人说:“你先把昨天的钱还给我,不然我再拆一块木板当柴烧。”

这就是中国人在“明天的事”上的答案!就好像192个演员共演一部戏,中国这位演员演了一回小丑。

看过了联合国,再来看看国内:以“警民冲突年”为别名永远被记下来了,刚刚过去的则是“野蛮拆迁”年。中国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肮脏一气,制造了自焚、制造了上吊,也制造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你去问问政府官员和房产商们,社会矛盾和拆房盖楼哪个是“今天的事”、哪个是“明天的事”,再问问他们:“为了明天的事,值吗?”

尽管野蛮拆迁造成激烈的社会矛盾,可是野蛮的脚步却依然没有减缓。有没有人想过是谁在纵容这帮无耻之徒?其实是那些今天还没有轮到被拆的百姓!中国人有着特有的冷漠,当别人痛苦时最多冷冷地看一眼,就像看到路边蜷缩的乞丐一样。人心不齐、人情冷漠,于是被拆迁就成为“少数人”,为合法权益而抗争的就是“极少数人”。那些看别人的热闹回家当下酒菜的人们,你有没有想过?明天相同的命运会降到你的头上?你将会成为新的一批“极小数人”?

当然了,人并不都能看到“明天”。就像《十月围城》里讲的一样,同样是保护孙中山,有的人是因为李玉堂给了他尊严并帮他赎回了传家之宝、有的人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还有的人只是为了让主子开心……之于四万万同胞的“明天”,只有陈少白和几个学生懂得。

从故事到今天整整1过去了,这100年来,其实中国没有变。不同的是原来只有四万万同胞在受苦,现在有十四万万了。当年中国被腐朽不堪的清庭奴役,现在奴役着我们的政府同样腐朽不堪,还更加野蛮与专致。当年还有极少数人愿意“用这代人的牺牲换重光那代人的幸福”,现在连这极少数都没有了。

其实电影里的反派人物阎孝国也说了一句值得思考的话:“见血就晕是吧?瞧你那点胆量,你若成功,国家必亡。”这句台词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久久没有消散。是的,知道旧秩序必死的人未必有推番(错别字防过滤)它的能力、能够推番旧秩序的人未必有建立新秩序的能力、能够建立一个秩序的人未必有经营下去的能力。在这方面,美国有个成功的经验:我打江山,打完了你们去治理。可惜的是,在中国我们听到的是另一个声音:“XXX打下的江山,XXX不坐谁坐?”

这就是中国的逻辑,这么狗屁不通的逻辑可以大声向十几亿人说,一点都不用觉得芒刺在背。我又想起电影里的一场戏:警察砸《中国日报》社的时候,李玉堂说:“机器坏了,刻蜡板、手写也要印报纸。”这句台词就像炸雷一样炸着我脑袋嗡嗡作响:原来经过这100年,今天的中国社会还不如晚清。100年前的晚清还可以印报纸,最多就是机器被砸而已。

篇6:十月围城观后感

铁扇公子是江湖人,他自然知道再入江湖也就是再将生命交付。

报社的全是文人,他们是自己选择了危险,为的是自己的理想。

阿四叫来的脚夫是朋友,阿四和李玉堂平时为人不错的,出手大方还给大家米粮,脚夫们觉得自己被尊重,为朋友出力是义气。

和尚王复明说打完这一架,他就能回少林了,不知道有什么故事。但他执意在最后喊出自己的名字,大丈夫顶天立地,他也是江湖人,他来是为了自己的荣誉。看名字应该是反清复明的背景,三百年不忘初衷,替别人的江山流血,只为驱除鞑虏。我觉得他的死最令人唏嘘。

李重光是少年人,少年人不畏生死,他来理所应当。没有留住他,是他的那个老师的错。包括方红,阿四和里面的未成年人。都不该被拿来牺牲。但是没办法,往后日本人来了,还是大批大批的孩子要去死。

因为少年人太脆弱了,他们的生命力完全比不上三四十的老男人。

将近十年后,最让我喜欢的片子还是功夫片。中国功夫被人打假,被人耻笑,被人调侃。但是还是最好看的东西。因为这里面寄托了我们对人的最好的感情。

这里的孙文并不是那个被人讥笑喜欢搞未成年少女的大革命家,他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有的小人物舍生取义,为的是一个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当一个你觉得可以信任的人恳求你时,你就自然而然的毫不怀疑的答应,甚至付出生命。从春秋战国开始,无数次湮灭在历史洪流,又不断地被人掀开。成为一代一代人对人性的期盼的理由,筑成对美好会到来的决心。

这就是侠义。

无关于任何的背景,革命也好民主也好,任何什么都好。只要有不平的事情,就会有人舍生持剑,力挽狂澜。

他们就是侠客。

篇7: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间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可以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可以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可以换来女儿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实,想想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列强侵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不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间,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意义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希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助他们。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心得体会 )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必须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文明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意义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我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努力和牺牲,也了解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大壮举,我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我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现在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十月围城观后感

昨晚百度了一部电影看《十月围城》。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对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借助了各个阶层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一些爱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保护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平时这样题材电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关的,不是不爱国,主要是看过之后会很生气,是真生气,会连饭都吃不下,憎恨外强的侵略,痛恨政府的无能,可怜那些被涂炭欺辱的生灵。

这部电影每个小人物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贩老板李玉堂,一个守旧但爱国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钱不出力,反对独子参与革命,最后危难关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义不容辞的参与这场生死革命。

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为了赌资,无所不作,妻子离他而去。李玉堂的车夫阿四,一个淳朴可爱的小伙子,忠诚主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这次保护救援任务完成后,和心爱的姑娘结婚。外表粗糙,内心细腻的小贩大个子王复明;乞丐刘郁,因爱上父亲的女人,气死父亲,恋人自杀,整天浑浑噩噩,堕落成乞儿。外表文弱,内心无比坚定的革命党人陈少白等等。

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独生子李重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稚嫩天真,血气方刚,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参加革命,这次活动中他的任务是假扮孙中山,转移清政府的视线,孙先生是这次清政府刺杀的目标,也就意味着这次任务是死亡之旅,影片没有给这个人物多少豪言壮语,更多地运用了人物的内心语言,面目表情和眼神:有一些恐惧,有一些紧张,有一些担心,但更多的是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一个十七

岁的孩子,让我留下了眼泪。

与以上人物形成巨大反差的人物刺客阎孝国,印象也很深。这是一个愚忠、顽固又有些病态的人物,师从陈少白,受过西方文化教育,但思想偏激,效忠于朝廷,认为任何有悖于朝廷的事都是忤逆不道的,必诛之。这次血腥的刺杀活动就是他策划的,最后被恩师陈少白枪杀。死前对老师陈少白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堵:“学生..以报国恩……”恩师的教诲他没忘,可恩师参加的革命活动和授知与他的教育相矛盾,他不能理解。所以才有了上面那句话,写到这心里依然很堵:我真希望我们现在的公仆们,也热爱一下我们的国家吧,别再挖自己母亲的根基,少一些贪污腐败吧,毕竟这个政府是英明的,健康的,强大的,如果都像阎孝国这样的忠于祖国,效力于政府,服务与人民,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珍惜现在的生活吧,尽管还不完美,但会让你衣食无忧~

篇8:浅析《十月围城》的成功之处

可以说《十月围城》是香港动作片的里程牌式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大片。而一部电影的成功不外乎几个条件:一是精彩的剧本,二是导演的才华,三是演员的功力,四是团体的协助,五是合理的投入和精心的制作。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十月围城》的成功之处,希望能推进动作片的突破。

1、精彩的剧本

精彩的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导演都没有办法拍出让人拍案叫好的电影。人物性格如何塑造,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怎么交代,台词怎样才有张力,情节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在高潮之时让矛盾尖锐突出激化,这些都是一个好剧本应该具备的。将动作电影的叙事框架与中国革命的历史传奇相互融会,用动作演绎的不只是出神入化的武功、坚定不移的信念,还有生死相依的亲情。这样就把动作电影的观赏快感从技艺、生理的层面提升到心理乃至于精神的层面。[1]以革命为题材,但是主角们并不是完全为了革命,每个义士似乎都是有自己私人的理由参与到这次的事件中,而且对革命也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但是起码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件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十月围城》的故事套路并不新鲜,甚至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却让人产生一种深沉的敬意和深深的感动。故事讲的是商人、书生、车夫、戏班、赌徒、乞丐等义士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事件,人物众多,但每个主角的背景和性格都交代的十分清楚,同时又不显得累赘。剧中在革命的主旋律中嵌入了朋友间的忠义、恋人间的情意、父子间的亲情、个人尊严的重塑等人情味十足的元素,让人感动,这就是剧本的成功之处。但是仅仅剧本好是不够的,文本和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概念,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有所取舍。因为影视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故事的精彩,还需要讲述的技巧、空间和时间的把握、拍摄的技术等等,这就需要编剧的才能和导演的手法了。《十月围城》十年磨一剑,经过上千次的反复思考和打磨,丢舍了很多的桥段,最终造就了呈现给观众的这部电影,节奏紧凑又留有想象空间。真正可以说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了。

2、导演的才华

大多数情况下,导演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导演陈德森可谓是才子,整部电影节奏鲜明,结构紧凑。这么一部制作豪华、班子巨大的影片,如果没有优秀的导演进行指挥调度,是不可能那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怕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所有的工作人员。演员的演技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导演的点拨和指导,是没有办法入戏的。制作班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灵魂人物的领导,是很难发挥出超群的实力的。陈德森也十分谦虚,为了拍好每一个场景,他会虚心地向别的导演请教,甚至请别的导演代拍,电影中有几个镜头是由刘伟强拍摄,其中黄觉新也给予了许多意见。

3、演员的功力

演员的作用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一座大厦,蓝图和工程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建筑工人的辛勤劳作是没有办法建成的。演员就是把想法落到实处的工人,因为剧情和人物性格要通过他们的演绎来展现。好的演员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影片的主旨。《十月围城》阵容无疑是强大的,星光熠熠,有梁家辉、王学圻、甄子丹、黎明、谢霆锋、胡军、范冰冰、李宇春、周韵等等。剧中每个人物和扮演者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妥贴,剧中人物个性互异,但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演员们丢掉了自己明星的光环,只是用心地去领会剧中人物的灵魂。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定演员演技的高低,因为每个人都光芒四射,每个演员都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这跟影片中一群人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而一起合作一起努力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

4、团队的齐心协力

一个影片的团队包括所有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其中影片的幕后主创阵容是香港电影的超级团队,星光闪闪,陈可辛、陈德森、刘伟强、叶伟民、黄建新等一流导演团队,更有编剧秦天南,摄影指导黄岳泰,武术指导董玮,美术指导麦国强,服装指导吴里璐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这是保证影片质量的关键。我们从影片的大气磅礴、丰富饱满、精致细腻中已能充分领略创作者们的用心良苦。最近几年,大制作越来越多,号称集聚了两岸三地的明星、团队阵容,或者是中日韩三国豪华制作,虽然其质量有待商榷,但至少表明了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合作和资源共享。毫无疑问,《十月围城》是一部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而纵观以往合拍的电影或电视剧,总是能明显地看到内地和港台或者其他国家演员演绎风格的迥异,感觉像是杂糅,让人产生不舒服的观感。但《十月围城》让人一直沉浸在感动和热血沸腾的氛围中,既有香港电影的那种细腻快意的感觉,又很好地呈现了主流电影的旋律,不过分煽情更不滥情。

5、合理的投入和精心的制作

《十月围城》是一部商业片,但是为了独立地完成拍摄,陈可辛找了九家投资方。为了使电影更具真实性,投入了4500万以1:1的比例花了八个月时间在上海重新修建出了一个1906年的香港中环,包括皇后码头、皇后大街和中国日报社以及兰桂坊等地,总占地面积超过100亩。但是没有人骂剧组铺张浪费,因为这些投入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影片明星阵容强大,明星的片酬肯定也不是小数目,但是我们不能想象别的演员来演绎这部电影是什么样子的。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大制作影片,但是没有人去质疑,这也是其他中国大片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观众,完全被剧情和人物命运所吸引,似乎没有注意到背景音乐的存在,但是音乐和故事的发展是环环紧扣的。音乐或紧或缓,和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可以说音乐已经融入到电影中,成为电影的一部分。音乐与电影相辅相成,出色的音乐丰富了电影,优秀的电影衬托了音乐。再者影片中打斗场面真实,没有神怪动作片的踪迹,动作设计上面根据个人的不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可看性非常强,加上服装和妆容都是对人物性格的一种无言的表现。没有精心的制作态度是表现不出来的。

结语

《十月围城》以其细腻、深沉、饱满的感情描写了一群贩夫走卒的革命义举,还原了侠士出自人民,给动作片的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探讨的几个方面不单单是对动作片而言,其实也可以说是电影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是环顾我们内地的商业巨制,几乎说不上有哪部影片是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认可的。《十月围城》告诉我们,就算是商业片,也一样可以很感人;就算是大制作,也可以不浪费,这就是我们中国内地大片应该去学习和重新思考定位的地方。

注释

[1]引自《十月围城》中贾磊磊的话。

[1]陈德森,贾磊磊,陈墨,尹鸿,赵宁宁.新作评议:十月围城[J].当代电影:2010(2):42-51.

篇9:十月围城观后感

这天挤出中午的时刻看了《十月围城》觉得很好。最喜爱谢霆锋扮演的阿四,阿四的天空比任何一名主角都小,小却赤诚纯真,简单的执着,不管是为了多伟大的目标,他只是忠诚的想老爷和少爷安全,他们不光是收养雇佣他的主子,更是他的家人,他的家人最重要,还有他对瘸瘸的阿纯那种不计较的爱,对她宠溺的笑时让人真的很温暖。一向喜爱谢霆锋,可能正因喜爱那种玩世不恭的气质,不管他有什么负面正面的消息,都挺喜爱,大概主要还是正因他长的帅啊,呵呵。李宇春的主角很讨巧,出场很一般,但结局设计的很好,但是她戴的那个女扮男装的帽子真是怎样也不如画皮里的孙俪可人,怎样看也是十足的男生相。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是一个只有输赢的赌徒,他的人生全在赌桌上,但是在为了女儿长成能够认可他这个父亲,他不管革命、国家,用自己的命迎接最后一场赌局。

看完电影眼睛哭的有些肿,明明知道革命题材总是要牺牲,让人动容,还是正因每位义士的惨烈而难以自持,最让我难受的是阿四知道少爷是替身时的痛苦,还有陈少白目睹亦徒亦子李重光被杀时的无奈和心痛!这部电影真的不错,情节和视效,陈可辛的电影还真是部部值得看。

篇10:十月围城观后感

生长在21世纪温暖土壤的我们,可能很难体会到革命的艰辛。我们从来都只是在书本上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这些冷冰的扉页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但自从看了《十月围城》后,革命党人的那份舍生忘死的爱国热情使我深受感动。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在我心里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了。

在清政府的末年,由于封建集团的日益腐朽,加之外国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导致人民饱受战乱,苛捐杂税也不断加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这时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大仁人志士团结起来,兴建各种革命团体,在中国广大的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对他们进行镇压,这使得孙中山不得不想办法把中国众多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益腐朽的政府。于是,孙中山与全国的爱国同盟相约在香港举行会议,以来明确方针,二来统一战线。《十月围城》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在孙中山前赴香港的这几天里,香港光大的革命者组织起来,与清廷派下的暗杀队伍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联合会议的正常进行和孙中山的安全,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条件。

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死士的舍命保护,也许辛亥革命就要夭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他们中,有戏班,有赌徒,有乞丐,也有显赫的大资本家,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忘我,为了一个目的——保护孙先生,而拼上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整部影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但是最让我震动还是剧中的大少爷——李重光。

重光,是一个资本家的大少爷,从小一帆风顺,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他并不娇弱,小小的身体里藏着的是远大的抱负,是远见和卓识。从小接受西式教育,他从老师陈少白那里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并且时刻践行着这样的精神。影片中几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重光瞒着父亲到街上参加游行示威,分发孙先生来港的消息,被他父亲撞到。当他的父亲要求他马上回家的时候,他极力地抵抗着,喊出了众人的心声:不做亡国奴!这是多么响亮的口号,这是多么有力的呐喊,这是多么深情的呼唤。四万万中华儿女最强烈的反抗,都在这句话中了。听到这句响亮的口号,不由得让人振奋,仿佛看到广大的人民都挺起了胸膛,朝着北京城里那震颤不已的皇宫进发。

另外,陈少白抓阄选替身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少年的勇敢和从容。身为老板儿子的他,本来是可以不参加这个挑选的,因为谁被选上,就要作为孙中山的代替,在清朝的顽抗势力的绞杀下牺牲。但他深信着民主、平等的思想,他认为,其他人可以去,为什么他不能去。他是爹娘的孩子,被人就不是了吗?抱着这种想法,他毅然的换装,成为了孙中山的替身,暴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最终,他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引开了清廷暗杀者的注意,使孙中山和他的会议得以成功地完成。虽然,最后他牺牲了,但是在革命的成功路上,他是功不可没的。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少爷,能为理想而献身,也着实让我敬佩。

当然,这场革命中所有的革命者都是了不起的,戏班的方红、乞丐刘公子、报社老板李玉堂等等,他们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行动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国家的爱之深,对清政府的恨之切,无不展现了他们超凡的胆识与魄力。

篇11:观后感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虽有着刺杀孙中山这样显赫的历史背景,但从本质上来讲它依然是部“本故事纯属虚构”的香港制作。孙中山是否在香港遭到刺杀是无史料可查的,历史上末年的清廷是比较弱势和胆小的政府,没有系统地组织过对孙中山的刺杀活动,唯一有些关联的就是“伦敦蒙难记”。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后来在英国外交部的干预以及舆论报道之下,公使馆只能放人。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在电影中,陈少白赠给少爷李重光的也正是此书。而经过“伦敦蒙难记”后,清政府是不敢对孙中山进行刺杀,而且在香港这块英国人管辖的土地上,不可能光天化日之下追杀孙中山几条街。但电影中涉及到不少人物都有着原型,更重要的是影片所透出的情怀和当年是比较相符合的。

《十月围城》渗透出香港人与祖国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影片中的港人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有些是逃亡,有些是讨生活,他们暂时逃脱了清廷的魔爪,但并没有因此漠视祖国的安危。相反,他们利用殖民统治者提供的便利,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后方支援。英方的暧昧也颇有玩味,一方面不愿得罪清廷,另一方面试图维护自己超脱的姿态。正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港人做出了既符合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勇敢之举。影片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每牺牲一位孙先生的保护者,银幕上打出该人生卒和籍贯的字幕,仿佛是在诉说:他,是香港人;他,是中国人,是这一个个无名小卒的仗义和献身,才使得中国的前途有了希望。

篇12: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着一个沉重的故事:1905年10月15日,孙中山先生抵达香港召开秘密会议,清政府组织杀手前去刺杀,一群来自四方的义士保护孙先生,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与反劫杀”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终,孙先生安全离境,身后的街道上已染满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

《十月围城》是由陈可辛监制,导演陈德森十年磨一剑拍摄而成的佳作。这部片子,以写实的手法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成了一个宏伟的命题,成就了一个悲壮又哀婉的故事。

剧中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成功刻画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们手无寸铁,并不知道什么叫革命,更不知道将要保护的人是谁,只是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与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明知路途险恶,就这般一去不回头,短短四天在刀丛剑林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一张张鲜活的笑脸慢慢融入泥土。这部影片并没有单方面地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廷杀手,却都具备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各怀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直至死亡。

《十月围城》演绎着牺牲,剧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为所爱,无论是对革命的爱,对女儿的爱亦或是对恋人的爱,结局是那么地令人为之动容,而心生感慨。当尘埃落定,那些仙去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后人去仰望和铭记。

篇13:十月围城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对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借助了各个阶层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一些爱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保护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平时这样题材电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关的,不是不爱国,主要是看过之后会很生气,是真生气,会连饭都吃不下,憎恨外强的侵略,痛恨政府的无能,可怜那些被涂炭欺辱的生灵。

这部电影每个小人物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贩老板李玉堂,一个守旧但爱国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钱不出力,反对独子参与革命,最后危难关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义不容辞的参与这场生死革命。

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为了赌资,无所不作,妻子离他而去。李玉堂的车夫阿四,一个淳朴可爱的小伙子,忠诚主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这次保护救援任务完成后,和心爱的姑娘结婚。外表粗糙,内心细腻的小贩大个子王复明;乞丐刘郁,因爱上父亲的女人,气死父亲,恋人自杀,整天浑浑噩噩,堕落成乞儿。外表文弱,内心无比坚定的革命党人陈少白等等。

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独生子李重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稚嫩天真,血气方刚,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参加革命,这次活动中他的任务是假扮孙中山,转移清政府的视线,孙先生是这次清政府刺杀的目标,也就意味着这次任务是死亡之旅,影片没有给这个人物多少豪言壮语,更多地运用了人物的内心语言,面目表情和眼神:有一些恐惧,有一些紧张,有一些担心,但更多的是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让我留下了眼泪。

与以上人物形成巨大反差的人物刺客阎孝国,印象也很深。这是一个愚忠、顽固又有些病态的人物,师从陈少白,受过西方文化教育,但思想偏激,效忠于朝廷,认为任何有悖于朝廷的事都是忤逆不道的,必诛之。这次血腥的刺杀活动就是他策划的,最后被恩师陈少白枪杀。死前对老师陈少白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堵:“学生。。以报国恩……”恩师的教诲他没忘,可恩师参加的革命活动和授知与他的教育相矛盾,他不能理解。所以才有了上面那句话,写到这心里依然很堵:我真希望我们现在的公仆们,也热爱一下我们的国家吧,别再挖自己母亲的根基,少一些贪污吧,毕竟这个政府是英明的,健康的,强大的,如果都像阎孝国这样的忠于祖国,效力于政府,服务与人民,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珍惜现在的生活吧,尽管还不完美,但会让你衣食无忧。

上一篇:绿色,文明校园作文800字下一篇:银行卡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