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法学院导师

2024-06-30

厦大法学院导师(精选9篇)

篇1:厦大法学院导师

姓名:蔡庆辉

性别:男

出生年份: 1974 年

职称:副教授

学院:法学院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电子商务法

主要讲授课程

曾讲授《国际经济法学》、《国际贸易法律与实务》、《国际税法学》、《国际税法专题研究》、《国际投资法学》、《电子商务法学》、《电子商务法专题研究》等。

研究理念和特点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包括法律,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深入地研究、客观地批评、积极地借鉴,最关键的是应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原则。

承担项目

1.“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机械冶金类产品,1998-2003)”,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2003博士后课题。(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2.“税收协定工作文本建议文本研究”,国家税务总局课题,本人为课题参加人。(本课题负责人为廖益新教授)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税收国际协调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本人为课题参加人。(本课题负责人为廖益新教授)

4.“国际税收协定适用问题研究”,司法部课题,本人为课题参加人。(本课题负责人为廖益新教授)

5.“欧盟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研究”,国家经贸委课题,本人为课题参加人。(本课题负责人为廖益新教授)

6.“WTO多边货物贸易协议与非关税壁垒专题研究”,厦大法律系课题。(本人为课题负责人,独立完成)

7.“法律实务问题研究”,福建西钢钢铁有限公司委托课题,第一合作者。(本课题负责人为李兰英教授)

8.“投资激励、税收竞争及晚近国际协调与规制问题研究”,厦门联汇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委托课题(本人为课题负责人)

9.“福建省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法律问题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办课题,第一合作者。(本课题负责人为朱炎生教授)

主要著作

1.《给个说法——财产与权益》(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民事司法改革研究》(齐树洁主编,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修订版)

3.《宏观经济法》(卢炯星主编,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仲裁法新论》(张斌生主编,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4年修订版)

5.《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程》(肖伟主编,参编兼副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6.《电子商务法》(与郭懿美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电子商务法经典案例研究》(主编,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9.《国际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韩立余主编,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国际经济法》(廖益新主编,参编兼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2005年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注释》(廖益新主编,参编,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版)

12.《国际税法学》(廖益新主编,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3.《国际经济法学专论》(第二版)(陈安主编,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4.《国际经济法备考与拓展》》(廖益新主编,参编兼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主要论文

一、发表于核心刊物的论文

1.《<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我国的外资法》(载于《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10期,独撰)

2.《试论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载于《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2期,第二作者)

3.《<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比较》(载于《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7期,独撰)

4.《试论融资租赁合同》(载于《河北法学》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8期,独撰)

5.《统一合同法与交易安全》(载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

6.《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制度》(载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5期,独撰)

7.《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反思与重构》(载于《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独撰)

8.《国际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中的营业代理人初探》(载于《税务与经济》1999年第6期,独撰)

9.《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转让条件探讨》(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第一作者)

10.《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协定适用问题——对所得定性问题的思考》(载于《税务与经济》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8期;全文又转载于曾国祥主编:《中国税收理论前沿》,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全文还转载于经济法网。独撰)

二、发表于其他刊物的论文

1.《国际税收概念与国际税法概念新探》(载于《北方经贸》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

2.《关于统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立法思考》(载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独撰)

3.《外商投资企业设备出资欺诈与防治》(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独撰)

4.《<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评析》(载于《律师世界》2000年第9期,独撰)

5.《从事后调整到预先约定——转移定价调整方法评析》(载于《南方经济》2000年第3期,第一作者)

6.《法人财产权、股权法律性质初探》(载于《福建法学》1998年第4期,独撰)

7.《新合同法与外贸代理制》(载于《国际经贸》1999年第5期,独撰)

8.《中国、美国和欧盟反倾销法若干比较与借鉴》(载于《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独撰)

9.《试论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现状与完善》(载于《云南法学》1998年第4期,独撰)

10.《税收制度面临电子商务的挑战》(载于《厦门特区税务》1999年第1期,独撰)

11.《国民待遇原则与外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载于《厦门特区税务》1999年第3期,独撰)

12.《正确认识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的作用》(载于《北方经贸》1999年第3期,独撰)

13.《“入世”与我国原产地规则的对策探讨》(载于《南方经济》2003年第7期,独撰;获福建省法学会优秀法学论文三等奖)

14.《调解制度去还是留》(载于《中国商法》1999年第8期,独撰)

15.《特许连锁经营的法律思考》(载于《厦门月刊》2000年第1期,独撰)

16.《“入世”与我国有效实施<装运前检验协议>问题》(载于《厦门特区论坛》2003年第8期,独撰)

17.《试论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兼论我国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载于《法商研究》1999年增刊,独撰)

18.《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性质》(载于《经济与法》1999年第2期,独撰)

19.《试论我国外贸代理制的现状及法律对策》(载于《新亚经贸》1998年第4期,独撰)

20.《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载于《律师世界》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主要社会兼职

《国际经济法学刊》编辑(2000-)

福建厦门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律师(2001-)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委员(2004-)

福建省法学会国际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5-)

福建省律师协会经济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

福建省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08-)

厦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08-)

泉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09-)

福建省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 理事(2012-)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 理事(2012-)

联系方式

厦门大学法学院(邮编:361005)

TEL:2181530(O)

E-mail:qhcai@xmu.edu.cn

办公室:法学院C602

篇2:厦大法学院导师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江曙霞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

曾于1991年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of North Wales)完成国家教委“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于199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作为高级访问学者(Senior Visiting Scholar),于2005年在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作为高级访问教授(Senior Visiting Research Professor)。现为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

江曙霞教授早年追随导师研究中央银行理论和政策,后成为国内最早研究金融监管的学者之一,其专著《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和一系列论文的重要观点被广泛引用。其当前主要研究领域有: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中国金融制度供给、地下金融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兴趣还包括转型经济国家的反腐败、反贫困等社会热点问题。其主要代表作还有《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等,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学术月刊》、《金融研究》、《投资研究》、《农村金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80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一项,主持完成福建省社科基金二项,目前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任副组长)一项。其研究成果曾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厦门市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厦门市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等奖项。

张亦春教授:中国著名经济金融学家、国家级金融重点学科学术总带头人、香港科学院荣誉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张亦春教授曾先后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河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天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厦门市先进工作者、厦门大学教师最高奖---南强一等奖,是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张亦春教授在货币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证券与金融市场等方面有较精深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迄今已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28部,发表论文150多篇(均含合作)。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和优秀奖10多项。与他人合著的《中国的金融制度》(英文版1994年由美国绿林出版公司出版)被纽约《银行家》杂志评价为:“经过详细调查的研究性著作,提供了中国金融制度历史的框架并对未来作了透彻分析”,“是第一本在西方国家出版的系统分析中国金融制度的著作”。他为项目组总负责人、主持并亲自参加研究的教育部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最终成果《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报告》,被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份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并且编写出版了一套高水平、高质量、有突破和创新的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具有推广价值”;“该成果属国内首创,在金融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以张亦春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成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该成果由教育部交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一部“白皮书”。

篇3:独立学院班导师工作探索与实践

由于独立学院其鲜明招生特点, 学生的组成结构既不同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 又区别于高职院校的专科生, 因此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行为特点、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等均有显著的特征。班导师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及其表现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些本科院校, 甚至名牌大学的同学相比, 他们无疑会感到自卑, 失落, 也会感到压力, 认为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诚然,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个人修养、出生背景、经济条件等各有差异, 也会构成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1.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 现实性、功利性比较突出。

刚刚入学的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 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 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又表现出缺少志向和远大目标, 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没有兴趣, 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 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 不少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比较模糊, 徘徊在高尚与实惠之间。加之他们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缺乏, 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不少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 对一些新生事物容易认识不清, 原有的观念和看法也容易动摇。

2.具有较强的求学求知欲望, 学习的持久力和自我约束理有待加强。

独立院校学生大部分自信, 认为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同样能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因此, 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 为将来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者自己干一番事业。他们还对一些实用性课程、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期望在各种活动中拓宽知识。然而, 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学习缺乏持久力和自我约束力,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对纯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上课迟到, 早退;听课不专心, 自学不用心。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引导, 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3.独立生活能力弱。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较优越, 在之前的生活中长期受到长辈的呵护, 较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人生观、世界观较不成熟, 独立生活能力弱。进入大学之后容易接受社会上面的负面东西的影响。他们从中学时候就感觉到学习比较辛苦而且费事, 对自己的学习没有目标, 而对生活要求较高, 对自己的将来毫无概念。于是, 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谈朋友、打游戏、下馆子中,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二、“班导师”工作在独立学院教育中的实践

鉴于三本院校学生的诸多问题, 而班导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 接触时间最长, 关系最密切, 心理距离最近, 也最具影响力的人。班导师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班导师应该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在进入大学之前, 大学生在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 对事物的看法往往缺乏成熟的认识。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 就需要独自面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而三本的学生在此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这就需要班导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班导师应该结合自身亲生体验给新生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心理成熟的指导。首先, 要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大学。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的认识是自由的空间, 没有任何作业, 没有任何压力等太多美好的憧憬。因此, 班导师应该将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呈现给新生, 使其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 是要进行专业指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导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中介绍学生的专业情况, 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征, 确立专业学习目标。最后, 还应该进行就业指导, 使学生明确毕业之后需要做什么, 增加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班导师的任务重点应该在指导学生学习上

无论本科学生还是“三本学生, 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学习为主。三本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班导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上的优势, 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督促上。首先, 应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 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树立主页理想, 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其次, 应该为学生答疑解惑, 解决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和学习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最后, 还应该督促学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鞭策他们在宽广的知识殿堂中走得更远、更深。

3.在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

三本院校学生较活泼, 大学生活精彩纷呈, 每一个阶段对于一个大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大一对于社会生活的体验, 大二、大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大四应该是真正面对社会的考验。大学生在思想的转行期, 遇到困难在所难免, 这就需要班导师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加以指导, 让学生走走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通过开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 走访学生寝室, 开展文娱活动等形式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 了解他们每一个阶段的困惑,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并加以引导。并且邀请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使学生了解现在应该做什么, 别人在做什么, 做的怎么样。这样既把一些优秀同学的一些做法, 学习经验在班级中推广, 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工作的动力。

4.对问题学生的重点“照顾”

三本院校学生中也不乏少数的“问题”学生。一个学生的表现会影响一批人的生活, 行为。因此, 班导师即不能求全责备, 也不能放任自流。首先, 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防微杜渐。其次, 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个工作。发挥班导师的职能, 积极与学生接触, 谈心, 抑制抵触情绪, 消除其消极的心理效应。了解情况, 对症下药。在学生发生违纪行为之后, 不能漠视或者责备。应该用充满人性的教育和关怀, 防止学生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三、结语

班导师的工作是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工作头绪繁多, 任务艰巨。班导师的工作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的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之路。因此, 班导师必需把工作做好。这就需要班导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 班导师还应该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应该对班导师工作坚定信念, 保持信心, 全心全意地将班导师工作做好。

摘要:由于独立学院其鲜明特点, 学生的组成结构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 又区别于高职院校的专科生, 因此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行为特点、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等均有显著的特征。因此, 班导师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班导师,工作探索,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宋培基.独立学院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观念问题.教育发展研究, 2006, (7) .

篇4:厦大法学院导师

本报讯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苏力院长透露:今年厦大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招生工作拟做重大改革,考生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基础将成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对笔试答卷将改为机读机判,以保障公正判分。

厦大艺术学院的这一改革是在郑小瑛、鲍元恺两位教授的直接建议和参与下进行的。郑小瑛说: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条件,一个是基本素质,一个是基本理论。没有这个基础,就像盲人画画,以后无论下多大功夫也不可能弥补这个缺陷。鲍元恺说:音乐的听辨、记忆和想象能力,是学习音乐最基本的条件。他坚持视唱练耳不及格者无论其专业的表面程度有多高,均不得入学。这也是全国9所专业音乐学院共同坚持的一贯标准。他本人在50年前,就是凭借自己敏锐的音乐听觉在钢琴程度几乎等于0的情况下,击败表面程度比他深得多的对手而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基础素质好,学习事半功倍;基础素质差,学习事倍功半。这已经为无数的音乐教学实践所证明。

苏力院长介绍说,音乐笔试(包括乐理和听写两项)改为机读机判,则是参考了其他学科高考试卷评分办法,经厦大考试中心批准,为避免评判者的主观干扰而施行的新的判分措施。据悉,这项由鲍元恺教授利用综合大学优势而倡导的保障评分过程公平公正的措施,目前在全国的音乐院校招生中尚属首次使用。

篇5:厦大法学考研之路成功分享

第一次考,我是从大四上学期就开始搜索各方面的信息,确定了要考的学校和专业。搜罗到了远至92年的历年真题,并且参加了一个厦大的考研群,这个群还是我的学长告诉我的。他当时就已经被厦大录取了,我就找到他请教复习经验。他建议我可以逛厦大思睿考研网,去找下研友,并且时刻提醒自己竞争很大。我也就和其中的很多人保持紧密的联系,可是最后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坚持下去,考试成绩很糟糕。

去年,我开始了第二次备考。我在开始复习以前了解了一下10年、11年的专业课招生简章,上网看了下2012年政治大纲的变化,而后也重新注册了厦大思睿考研网的账号(之前的已不记得密码)。很不好意思但还是找到了那个厦大的学长。他推荐了本资料给我,是专业课的复习精编,即《厦大法学硕士复习精编》。这复习精编里面有厦大内部信息,又有习提示,把这本资料拿到手后我是更有信心了。不再忧虑自己是跨校考生了,之后就只是一心专注于手头的教材与资料,效果也还好。所以,我想,外界信息的获得是很重要的:比如说真题,还有其他复习资料的选择,但是这些都应该在准备阶段完成。投入正式复习以后,就不要再去过多关注没有太大意义的东西,比如交流复习的心情,进度之类的,更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和别人交流一些与考研无关的东西。

复试阶段,由于出了分数以后比较浮躁,我上厦大思睿考研网的时间多了很多,一直在关注别人晒的分数,想知道自己的排名。但是后来我根据厦大给的权重公式计算了一下,就算初试相差30分,最后成绩里的差别也就只有不到4分,而复试的比例是要大很多的,人家10分,就能够把初试30多分的差距扯平。所以不敢再怠慢,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学习。关于复试的答题方法:方法方面,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专业课考试结束了手还是疼,一直在不停地写。但是考完发现自己的简答题答得太多了一些。有人告诉我,简答题答大点就好了,可是我不敢那样答。不过我答得也确实是繁琐了一些,都快赶上论述的篇幅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卷面的美观。我自己是做过老师的,如果一个学生的卷面很整洁,字体又很工整,我就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这个学生成绩一定不错,给的分也就高些。

关于各场考试的比重:初试总分是500分,折合到最终成绩里面,只有60分,所以我觉得,初试的差距真的不算什么。我认识一个师姐,人家初试成绩排名并不靠前,复试考得很好,也拿了二等奖学金。也听说有初试很好,复试不好,只拿三等的。所以,初试成绩不好,不要沮丧,大有扭转乾坤的机会;初试成绩很好,也不要大意,复试不好,很可能排名挤到后面去。复试里面,我在等待英语面试的时候,刚好看见上午监考的女老师和另外一个男老师一起上楼。男老师说“这么说复试其实就是笔试最关键了”,女老师说“是”。其实我自己算一算也知道,复试归到总成绩里的分数是40分,笔试占28分,专业面试8分,英语面试4分,两场面试下来,再怎么糟糕也能拿几分的,那什么最能拉分?

关于要不要找导师: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过导师。倒是想,现在所有成绩都出来了,是不是要去联系一下导师?怎么说自己也有点底了。厦大是开学一个月以后确定导师,但是据说如果自己选了好的导师人家不要,可能就会分到很少人选的导师那里了。所以先给人留个印象,应该会好一点吧!

篇6:厦大法学院导师

2.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考核不合格者;政审不合格者;体检不合格者。

3.被拟录取的考生需关注厦大招生办主页上启动推免工作的通知,按要求在“全国推免生管理服务系统”填报信息,我院将通过该系统向考生发出待录取通知,考生接到录取通知后,须尽快登录系统点击接受我校的网上录取通知,录取状态方能正式达成。

九、其他事项说明

1.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学生必须遵守厦门大学的相关规定,按照统一安排进行工作和活动,严禁擅自离队和下水游泳,违反规定,后果自负。

2.夏令营期间,厦门大学法学院将为所有外校营员提供免费食宿(校内),并承担外地营员的往返交通费(火车硬座标准),实际情况以具体通知为准。

3.对其他未尽事宜,夏令营组委会保留最终解释权。

联系方式:

康老师(法律硕士推免考核):0592-2186991

上官老师(法学硕士推免考核):0592-2185805

何老师(直博项目推免考核):0592-2189092

篇7:厦大法学院导师

一、主旨:厦大管理学院《管理者角色认知》培训心得

二、说明:

1、学习知识点:

(1)亨利﹒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三方面):

1)人际关系方面(直接产生于组织管理者的正式职位权力基础)

A.组织象征者(作为负责人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角色)

B.领导者(管理者通过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C.联络者(与组织内个人、小组一起工作、与外部礼仪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扮演的角色)

2)信息沟通方面(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的完成工作,整个组织的人通过管理机构或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

A. 监听者(持续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接触下属

或从个人关系网获取信息,依据信息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B. 传播者(分配作为监听者获取的信息,保证员工具有必要的信息,以便切

实有效完成工作)

C. 发言者(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让相关者了解并感到满意)

3)决策制定方面(管理者以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

证计划的实施)

A.决策主导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或规划,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

B.障碍排除者(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或问题)

C.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分配用于哪些项目)

D.谈判者(花费大量时间,包括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工作小组进行必

要的谈判,以确保小组朝着组织目标迈进)

(2)管理者如何管好下属

A.正确有效的运用目标管理,顺利达成部门和岗位目标;

B.真正掌握绩效管理工具,提升部门和下属绩效;

C.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措施与手段,做好员工的个人管理;

D.领悟先进团队管理理念,恰当运用团队管理技巧,带领部门和下属持续成长。

2、学习心得:

现实工作中,中层甚至部分高层管理者普遍认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与其无关,进行绩效考核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影响了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且就考核结果和下属进行双向沟通感觉很别扭、不自然。

A.首先,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企业绩效管理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它更是企业管理者达成部门目标,帮助下属提升业绩,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积极参与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并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绩效管理手段强化并丰富自己的管理工作。

B.其次,管理者要清楚自己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角色,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当担任的四种重要角色:

 绩效标准的制定者: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或更高的绩效管理决策机构,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各个部门与岗位的职责,可以确定每个部门或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决策层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标准不一定是合理的,此时中高层管理者就需要和员工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来最终确定考核指标标准。通过沟通确认的绩效指标标准可以让员工更加深刻的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意图,可以更加明确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抵触情绪,提高团队士气,增加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 员工绩效的记录者:

通常中层乃至高层害怕与下属就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与员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判断不一致,而中高层管理者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对于下属的评价心里面没有底,因为他平时从没有对员工的某些表现留下证据。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同时让绩效管理更加自然和谐,中层管理者有必要在平时,对员工的表现进行必要的记录,形成绩效管理的文档,作为周期性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 员工绩效的考核者:

把员工一定考核周期内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得出结论。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填写考核表,更是中高层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一个绝好的沟通机会。

 员工工作改进者:

在绩效管理体系中,中层管理者的建议者角色是否扮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绩效管理的效果。通过此举可以让员工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提高的方向,需要参加的培训,在公司可能的职业发展机会。通过中高层管理者的建议,员工能够得到支持并有计划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整个公司的业绩将得以持续的提升而具备迎接任何风险与挑战的信心和竞争力。

C.努力提升自己的绩效管理能力: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恰当的运用管理方法和手段,达成组织、部门以及个人的工作目标,高绩效团队的特点:

篇8:厦大法学院导师

1 导师与导师制工作

导师(Hierophant)一词源自希腊语,象征具备相当的知识和智慧,他们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生活。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及学习、工作、生活各个环节,对学生实施全程和全方位的教育与指导。

2 以生为本是导师制的要义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引导。高职阶段实行导师制,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深入分析我院两年来“党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开展导师制的首要问题是厘清导师职责,让导师知道“导什么”。

2.1 导人

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人们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大学生虽然学习了较多理论知识,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因缺乏引导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后果不堪设想。一名好的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导师制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导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而坏的行为习惯会毁掉人的一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不仅要靠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有赖于完善的督导机制。因此,来自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引导与监督对高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在学校,单个辅导员因面向学生过多,难以尽到指导与监督每一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而实行导师制,每一名导师仅负责不到10名学生,可以做到因人施导,全面覆盖,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导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具有基础性、制约性特点,凡从业者必须做到。这既是对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其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将一事无成。我院是一所卫生类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医护类岗位。当前各类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医院各种负面信息的传播均会动摇学生从事医疗工作的信念,影响其职业操守。我院实行“党员育人导师制”,聘请有医疗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导师,通过分享亲身经历等,将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2.4 导学

高职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而且受专业调剂等因素影响,有些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有些学生入学后发现医学类课程负担较重,出现学习困难等问题;也有些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厌学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导师可以有目的地针对个别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转变学生不良情绪,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前景,对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充满信心,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3 良好心态是导师制成功的前提

知道“导什么”之后,导师面临的就是“怎么导”的问题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具备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学生的信心,了解学生的细心,培养学生的恒心,最终实现师生“以心换心”。

3.1 爱心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导师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导师工作的前提。只有将整个身心扑在学生管理上,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理解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才能为管理好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导师道德素养的核心,是导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体现。

3.2 信心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事情的前提。导师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学生引导好、教育好;对学生要有信心,并使其具备前进的动力。高职院校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进步与否、能力高低,与导师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就能获得成功。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有信心,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转变。

3.3 细心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是导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之一,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而细心的观察则是了解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手段。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才能从学生的外部表现以及眼神、动作、姿态等各个方面的细微变化中观察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对其做出全面、细致、准确的判断,才能使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并落到实处。

3.4 恒心

坚强的意志是打动学生最好的方法。导师工作非常艰苦繁重,需要付出极大的脑力与体力,这就要求导师沉着、耐心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不顺心或令人苦恼甚至是感到气愤的事情时,更需要导师的沉着与恒心。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年轻人特别是少年,总是信赖这样的教师:他坚定地朝着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前进;他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眼里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比昨天更好,而明天更胜于今天’。”

3.5 以心换心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必须“以心换心”,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心声,维护学生尊严,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教师若能以朋友之心对待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倾听,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4 科学的方法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

4.1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导师工作如何开展是每一名导师都要思考的问题。集中开展与分散开展各有利弊,以分散形式开展耗费时间太长、效率低,而单纯以集中形式开展又不利于个体化教育,教育质量大打折扣。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导师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4.2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导师在开展工作时,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如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因人而异,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

4.3 激励与鞭策相结合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不可缺少的方法。适当的激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教育的理智是实施理智的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学生,犯错是必须经历的。开展导师制工作不仅要有激励教育,还要有鞭策教育,对学生做的不对的地方要认真劝导,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4.4 现实与虚拟相结合

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接触到一些“负能量”信息。导师除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外,也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定时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能够正确分辨信息的真伪与好坏,更好地成长成才。

4.5 活动与说教相结合

活动教育的优势在于非强制性,一次好的活动胜过说教。导师与学生除了面对面交流外,还可以通过一起参加有益的主题活动,更好地将“党员育人导师制”的教育功能发挥到实处。

5 结语

我院“党员育人导师制”实践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党员育人导师制”,取得良好成效。本文就“党员育人导师制”实践中“导什么”“怎么导”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总结。

篇9:厦大法学院导师

【摘 要】分析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推行导师制的价值,提出从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导师制施行框架、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多渠道挖掘优秀导师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形式和建立健全导师制施行制度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农林类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8-02

根据2012年教育部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农学这一学科门类包含植物生产、林学、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等七大类,包含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内的28种专业,一般统称为“农林类专业”。相较于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学科而言,由于农林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向农业领域或农村区域,所从事的工作较为艰辛,因此对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问题域”。

一、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推行导师制的价值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坚持本科生辅导员制的基础上,安排优秀导师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在小范围学生中,从思想、学业、科研、实践、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模式选择。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产物,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从其初期阶段以追求规模效益为主步入以追求教学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看,独立学院作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学生比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缴纳3~4倍学费,使得学生作为“知识消费者”的权利更加受到学院这一“知识供给方”的关注,一方面,学院注重学生对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对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学生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生导师制正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模式的最佳选择,导师通过对学生从思想到学业到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将教育教学过程与发展和提高学生价值过程有机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独立学院生源素质来看,受招生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较低的入学分数折射出的是自觉度不足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性不足的学习习惯,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入学分数又往往为学院各专业最低。在本科学习阶段,平时作业量不大,且考试前突击式复习往往能获得及格甚至良好成绩的情况下,学生平时的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与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相关知识,遇到困惑可以及时向导师请教,使相关知识得以强化。另外,在导师人格和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由于导师制施行过程中,通过小范围召集学生就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共同进行探讨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非正式”交流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勇于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目前,独立学院较多的沿用母体高校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相比之下,本科生导师制更多地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导师的“教”应融入在跟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学”在师生双方的碰撞和交流中完成。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导师需要更加全面了解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相关课程大纲等方面内容,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而在促进教学相长的同时,学院的师资力量亦不断得到优化,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二、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导师制施行框架。独立学院农林类导师制的施行应立足于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充分结合专业特性进行设计,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办学定位。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备“知‘三农、懂经济、善管理、会规划”的特征,以满足农林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二是以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对农林类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由单纯技术型人才需求向营销型、管理型、服务型和自主经营等类型延伸,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是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导向,在对独立学院所在省份以及辐射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征、农林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方向等进程考察的基础上,将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农林类人才作为其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因此,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导师制在导师配置、学生指导、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施行框架应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展开。

(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受“填鸭式”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对于被动接受学校给予的课业任务安排成为一种习惯。导师制施行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要求有所提高,会给刚从高中刚升入大学的学生造成不适应感甚至造成心理压力,而传统以约束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运用到导师制得施行过程中将大打折扣。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一是合理采用目标激励方式,通过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合理设置学生各方面发展目标,应充分考量目标的重要性和任务的阶段性,通过目标“制定—认同—实现”的过程,全面激发和引导学生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投身于大学生活;二是引导学生追求高层次需求目标,激励学生以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奋斗目标,改变被动接受课业安排,获得基本学分的低层次需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和尊重,通过拓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激发其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学习动力与持久热情。

(三)多渠道挖掘优秀导师资源。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从目前的普遍师资结构来看,除去拥有母体高校教师身份的兼任教师和来自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外聘教师外,学院通过人事代理方式聘任的专任教师往往只有师资总数的30%~40%,且从其学历水平看,以教学经验较为缺乏的应届硕士研究毕业生为主,从职称水平看,以初级、中级职称居多,从所承担教学任务看,多为量大面广的公共课或专业基础性课程。因此,为了满足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的需要,应注重多种渠道挖掘与整合优秀导师资源,包括聘请拥有母体高校教师身份的兼任教师、与专业相关的优秀行业企业专家、经验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者等,以解决导师缺乏困境。

(四)探索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形式。根据中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实践,大致可将导师制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如按指导时段分有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按培养对象划分有全员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按导师工作方式分有导师组制和单个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侧重点分有完全导师、科研导师、实践导师等。鉴于独立学院导师资源情况特殊性,应立足于学院、学科、专业等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形式,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由于其在校生规模一般每年为60人左右,属于中等偏小规模,可以采取全员导师制的形式,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同时结合导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科研方面、实践方面的辅导,如分成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主要辅导方向,以出科研成果为主要目标追求,以到休闲农村、农村基层组织、涉农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要辅导方向,以增强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追求等。在导师的工作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如可以采取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除每周集中指导且时间一般不少于1小时外,对学习上有困惑或拔尖发展要求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采取现场辅导与在线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络联系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采取单个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方式,在单位导师制的基础上,在2~3组导师的学生范围内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学术沙龙的方式,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加强专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切磋。

(五)建立健全导师制施行制度与运行机制。学院应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统一领导下,充分组织协调人事、教务、学工等部门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建立健全导师组施行制度与运行机制。一是制定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条例,对导师遴选、职责、待遇、评价、考核、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用于指导、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应注重结合导师资源与专业学生规模合理确定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的数目,为避免导师制流于形式,以四年制为导师制施行年限,每位导师指导同一年级的学生不宜超过5名,为避免导师资源不足造成的困境,学院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聘任更多的优秀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二是妥善协调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关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并非对现有“辅导员制”的取代或者否定,为避免职责模糊造成的工作重叠甚至管理空白,应协调构建由课任教师、辅导员与导师共同组成三维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学生从思想政治层面进行共性教育、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进行严格管理等日常行政事务性管理,而导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对学生给予个性培养以及做人、做学问的熏陶,导师应与辅导员加强沟通,分工协作,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家沛.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

[2]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3]雷艳虹.本科生导师小组制教学尝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FJJKCGZ13-041);福建省“十二五”本科工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0137Z3)

【作者简介】曾芳芳(1982- ),女,福建厦门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博士;朱朝枝(1963-),男,漳州云霄人,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博士。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厦大法学院导师】相关文章:

厦大材料学院06-13

厦大法学考研真题06-16

厦大2011试题05-27

厦大工程力学05-27

厦大旅游攻略范文06-02

厦大考研有机真题05-12

厦大语言学06-09

管理学原理厦大05-24

厦大mba面试范文06-06

厦大培训心得体会07-20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我们的祖国真大教案反思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