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2024-06-24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6篇)

篇1:《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一、恐龙图片导入:

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点字注音:

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

一个学生读 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提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由小组代表发言。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地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2、那为什么用《恐龙无处不在》做文章的标题? 生:思考,自由回答

提示:生动形象,更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理解品味

再读课文,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明确这一问题的。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

4、讨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从原文找哪个句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生:自由发言

提示: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本来恐龙与板块构造理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作者却说了一句使它们之间都能有某种联系的话,试着从文中找出这句话。

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大到科学,小到学科,如果说科学家的科研离我们太远,那我们身边有联系的不同学科呢?

五、拓展训练

学完本文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预设: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

七、布置作业

1、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秘密仍需去探索,你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测。

评优课反思:

1、本课完全可以截取一个1分半的恐龙生活的微视频,来导入新课。

2、恐龙图片一个幻灯片,放多张。

3、大陆漂移学说用一个幻灯片的多张图片进行说明。

4、教案封皮写上,石家庄市初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再写课题、单位、姓名,设计插图,注意美观。

5、教案尽量用表格式的,因为上面有学生活动。

6、板书不好可以用治好的教具板书,毛笔字,玩具等。

7、为了激趣导入,可让学生整理恐龙知识,但要注意:2——3句概括,有侧重点。

篇2:《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 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 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 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 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篇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1.面向学生:四年级小学生。

2.《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第31课。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恐龙资料。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教学方法

这篇文章较长,里面有较多长句和深奥的词汇,理解和朗读起来有难度。在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有趣?经过摸索,最终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把字词、疑问做成PPT在课堂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本课教学时主要抓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同时懂得说明文语言表达要准确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小组合作填表,帮助学生理解恐龙演化的过程。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新颖有趣,适合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恐龙的一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懂得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六、教学重、难点

理解恐龙的一支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鸟类的这一过程,并复述。

七、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有趣的动物,看看是什么?

(板贴“恐龙”这个词)(学生会喊出恐龙)

2.在人们眼中,恐龙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展示恐龙视频或者图片)

3.请同学们用一个词形容恐龙给你的印象。(学生会说:笨重,凶猛,庞大,巨型……)

4.是呀,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巨大沉重的梁龙,那他们怎么会飞向蓝天呢?(教师板贴“31飞向蓝天”)今天我们就去恐龙城堡里探索它们的秘密吧。

5.齐读课题“31.飞向蓝天的恐龙”。

6.谁有好办法能记住“恐”字?(“恐”的部首是——心字底,“巩”表示它的读音,意思是心里感到害怕、畏惧。)指导识记和书写。

【设计意图】凶猛而庞大的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呢?学生自然而然地被深深吸引了。他们一定很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样能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吧,我们一起去恐龙城堡看看吧。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出示要求:快速读两遍,第一遍: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第二遍: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小恐龙说:想要知道我们的秘密必须先闯关。

(课件展示)

(1)谁能读出这些词语?(出示字词)

(2)谁能猜出藏在课文里这些词语的意思?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出示含有字词的句子请学生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三)再读答疑

1.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恐龙城堡大门打开了,走出来一群凶猛、笨重的恐龙。

2.它们和轻盈的鸟儿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3.学生汇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课件出示)

4.咱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5.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快来读读,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

比较: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学生说:少了“一支”这个词。)

6.那去掉“一支”好不好呢?

(学生说: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儿呀!)

7.从“一支”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是呀,“一支”代表了恐龙的一部分,而去掉“一支”,句子的意思就变了,可见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啊。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板贴:语言准确)。来,体会着,把这句话读好。(学生再读)

8.像这样的词,这句话中还有吗?(学生说:演化)为什么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准确?

9.你能说说什么是演化吗?(演变,逐渐地)

10.谁来填一填?

出示课件:

选词填空

演化 变化

进入21世纪后,天津的( )越来越大。

经过漫长岁月,猿类的一支( )成了人类。

(“演化”长时间的逐渐演变过程,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改变。)

11.还有吗?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可能还会说:漫长、最终……)

12.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设计意图】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两个句子不同之处,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演化的漫长,在比较中明白,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

(四)品读解惑

1.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在恐龙城堡中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每人选择一项任务,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并在课本中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让学生疏理课文中所写的恐龙演化的过程,意在简洁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并能复述。第一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第二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大自然中的鸟形态各异:有些……

有些……

有些……

有些……

【设计意图】通过读句子、说句子、写句子,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妙处。

(五)总结升华

通过科学家的推测,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恐龙没有全部灭绝,他们中的一支最终演化成鸟类,它们展翅翱翔飞向蓝天,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为科学家们的结论寻找依据。

【设计意图】总结性语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恐龙世界的探索和向往,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4: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公开课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携带(xié)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2、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例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作者在行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5.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五)拓展延伸

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篇5:《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在》

学科:语文 年级:八 执教人 周伶俐 学校: 中天中学

一、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中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从恐龙遍布世界说到“板块构造”理论,以此来印证“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问题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有关方面。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提高默读课文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三、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所用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并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

七、教学用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

活动 活动内容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程序1:

导入 播放视频短片 看视频短片。 观看 活跃气氛,拉近距离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短文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恐龙无处不在》,看看这篇文章是与我们看的视频短片是否会有联系,看看本文是否仅仅探讨恐龙遍布世界各地这个问题。 倾听 将学生思维引入本课内容 程序2

感知课文内容 巡视,了解学生默读进展、习惯等情况,以做指导。 标好段号,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文内容。 学生

默读 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 学生默读完毕,引导学生讨论所给的问题,并明确答案。

PPT展示所要问 问题。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从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学生根据默读情况,在文中筛选信息,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 简单了解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 倾听 掌握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教学

程序 教师

篇6:《恐龙无处不在》的课后反思

吾甫尔·阿布都拉

这篇课文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总体上,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由于学生回去没有预习,我设想的字词环节又在听读课文之前,可能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在推理和猜想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语文味”

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的语言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相关文章:

恐龙无处不在练习08-08

大恐龙进城教案04-12

《恐龙回来了》教案04-30

恐龙优秀教案05-14

消失的恐龙教案07-09

恐龙世界教案范文05-29

画恐龙美术教案04-09

大班美术大恐龙教案04-09

小恐龙美术教案04-17

恐龙灭绝的启示教案04-17

上一篇:关于大一新生军训的心得800字下一篇:六年级读后感 :好书推荐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