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2024-07-02

“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共13篇)

篇1:“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第一条 为有效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做好“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三公”经费是指: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第三条 “三公”经费预算原则上应保持相对稳定。如遇不同之间预算变动较大、同一中预决算差额较大等情况,应妥善做好解释说明。

第四条 “三公”经费预算根据省财政厅相关预算定额、因公出国计划,并结合以前实际支出情况综合编制,报局长办公会批准。

第五条 “三公”经费预算随部门预算同时编制、单独反映。

第六条 “三公”经费预算应当接受县财政局审核,经县人大批复后下达执行。

第七条 “三公”经费预算批复后20个工作日内,经我单位主要负责人审定,在网上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三公”经费预算公开主体是泸溪县供销联社,构成单位包括我所属机关和直属预算单位。

第九条 公开内容包括“三公”经费总额,以及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等分项数额。

第十条 “三公”经费支出,依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2:“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2011-12-28 | 来源: 部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梁玉红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产生的费用。“三公”经费原本是政府预算中的一种行政性支出,是否公开却关系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开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腐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形象。目前“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但从公开情况看,反射出我国公共支出预算效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支出预算的效绩管理。

首先,缺乏对“三公”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对“三公”经费进行绩效管理属于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范畴,即“三公”经费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从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看,人们看不出钱是怎么花的?花得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目前“三公”经费的会计核算难以支持其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些基础性的财务数据。财政预算中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三公”经费分别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中反映。在会计分录编制过程中,这三种经费是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与性质,按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相关会计科目,有可能放在预算内支出,也可能放在预算外支出,而且即使是放在预算内支出,也可能放入不同的会计科目。

其次,公共支出预算过程缺乏公众参与。从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来看,人们也看不出预算数据是依据什么而来的?预算是否科学和实事求是?由于以往的行政模式导致信息不畅,公众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而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包括了社会效益评价,这就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但公众参与到对预算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前提是需要对预算有细致的了解。国外一些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公开得非常详细,财政报表会具体到以月为单位发布。比如,伦敦市政府2010年11月的预算报表就有50多页,而且附有清晰的目录,哪个职位、哪些工作花了多少钱都能清清楚楚地查到。其实,预算账表越明细越透明,才越有公信力。不要怕暴露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最终提高政府的行政效果。

最后,公共支出预算过程缺乏监督与问责。政府的财政主要来源于公民的税收,了解公共预算信息应该是公民天然的权利,理应让公众知道并能进行有效监督。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算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以实现政府的公信力,保持社会的进步、稳定和发展。我国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度。香港每年财政预算的整个过程都是公开的。从1月份开始,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每一个部门都要把自己的预算报到财政司(这一过程是公开的,有各种各样的民众、团体参与),由财政司汇总平衡后再由立法会来讨论(立法会的讨论也是公开的),是否应该削减或追加某部分的预算,公众可以作为各方利益代表来讨论,整个过程就是公开的过程。另外,我国“谁花钱,谁负责”的相关制度还未形成,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还未纳入问责范畴。

总之,目前我国的“三公”经费等公共支出预算缺乏预算绩效管理,而公开的预算由于通俗性、明细性、可比性不够使得公众难以参与其中,即使是参与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也难以行监督权,即使是发现了问题,相关的问责制还不够完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此,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预算绩效管理最基础性的工作是财务数据的收集利用并对其进行分析。而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核算方法要求比较简单,使得一些行政性支出难以在账上明细地反映出来。从人们普遍关心的“三公”经费来看,由于资金的经济内容或用途不同,其入账方式各不相同。同样是出国,由于出国的目的不同,其入账时分别记录在不同的会计科目。这不利于基础数据的统计,也就难于对其进行绩效分析。政府绩效管理需要更细致的预算数据和更丰富的信息支持,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财政预算科目体系。要完善预算科目,明确预算资金使用范围、预算内容,为日后的公共行政性支出的绩效管理做好准备。

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有效监督是建设绩效财政的保障,但我国的预算监督制度还不完善。在内部监督方面,我国《预算法》中规定了各级权力机关和各级政府对预算活动实行监督的职责、权限以及法律责任,但是在预算监督内容的法律规定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对政府预算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督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各监督主体实际上不能对政府预算实现有效监控。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指标不够具体,收支分类不尽科学等原因,在客观上给财政部门实行内部预算监督造成许多实际的困难。而人大的监督力度不够,也会造成预算过程流于形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动态监督,很难保证政府预算执行最终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外部监督方面,由于政府审计力量有限,目前还只能有选择性地对少量预算单位进行审计,且很少涉及行政成本效益审计。审计监督职能应该边做边完善,逐步实行预算编制、执行和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另外,由于预算各个环节缺乏透明度和公共参与机制,社会监督这一重要的外部监督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公共支出预算的监督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公开就是最有效的监督。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所以,要完善包括《预算法》、《审计法》等相关预算绩效中的监督职能与内容,建立预算公开的社会监督制度。

篇3:“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有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至2013年, 每年的前3季度全国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比例分别为65.44%、72.15%、77.39%、74.61%、73.81%。在2014年最后两个月, 政府财政预算还有四万亿的可支配资金。公众看到这个数字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剩余的这笔资金是不是多余的?这笔钱将怎么花?这是否会产生贪腐问题?这些疑惑的出现是说明我国公民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正在提高提高, 从法律层面上看是公民对宪法赋予的知情权、监督权的行使。目前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其表面,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保障知情权。“三公”经费的公开程度能够体现公民知情权的保障程度, 同时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能够有效促进“三公”经费以及未来各类政府信息的公开。

二、“三公”经费公开的法理依据

(一) 知情权概述

“知情权”发展成为一项权利, 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西方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 西方政府不断强化政府职能, 使得政府与公民在社会公众信息的占有方面逐渐处于不平等地位。在二战爆发以后, 西方政府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 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被限制传播。随着二战的结束, 许多国家都对人权进行了宪法保护, 真正保障人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我们已经步入到信息时代, 公民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人发展、追求幸福生活, 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对知情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国家对知情权的立法保护, 拓宽保护的范围、深化保护的程度, 丰富权利的内容并增强可操作性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 各国对知情权的具体规定及我国现状分析

我国的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包含有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之意。即“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可见我国的宪法关于知情权的规定与国际是相接轨的。但是我国对于知情权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的差距也是不能否认的。

“三公”经费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 对公民知情权的行使、政府服务职能的建设、国家法律体系的构建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当前我国公民知情权的相关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三公”经费公开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 应明确知情权独立的宪法性权利的地位, 而且缺乏对公民的知情权行使的实体、程序、救济等具体的规定。第二“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 没有区分普通公共信息和国家秘密的界限。第三, 缺乏独立的部门统一的数据库对“三公”经费公开的申报、审批、使用、监督进行管理和统计。第四, 缺乏规范的程序对有误、不实等“三公”经费信息的更改加以管理。

三、知情权制度构建及其对“三公”经费公开的影响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对推动“三公”经费的公开已经显示出其不可轻视的作用。

我认为继续深入推动“三公”经费公开, 首先就要明确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的宪法性地位, 即应将其在宪法中明确的列出。其次, 要明确知情权的独立地位, 即制定独立的知情权保护法, 对公民的知情权行使的实体权利、程序权利、救济途径等加以具体规定。在相关法律下, 首先应对公民获取“三公”经费信息途径加以规定, 从公民主动获取和政府机关主动公开两方面加以规定。其次从客体角度明确普通公共信息、特殊公共信息即国家秘密二者不同的获取方式, 对于国家秘密的类型应做出明确规定, 对国家机密的保护期限作出规定。第三, 建立独立的机构和数据库, 负责“三公”经费以及以后各类政府财政信息的审查、核实、监督、处理。通过构建数据库, 及时发现异常的行政开支,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第四, 确立知情权受侵犯的救济程序, 明确对责任人的处罚标准, 使职务行为与政绩、福利津贴挂钩, 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最后, 要制定针对有误、不实等信息的复查和更正程序。

“三公”经费公开体现了我国政府主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是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依法治国做出的努力。同时, 公民主动行使知情权也是每个公民以个人之力, 为国家的法治发展、廉政建设贡献力量。但是, 政府和公民在信息量占有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不可否认的。因此, 政府应增强主动性, 更深入、更细化、更全面的对“三公”经费进行公开, 让百姓能真正读懂“三公”经费, 监督“三公”经费, 通过最大化的监督实现最大化廉政。

参考文献

[1]杨卫军.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J].求实, 2014.10.

[2]杜晓.全面公开切中三公问题要害[N].法制日报, 2014-3-6.

篇4:“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焦点1

预算绩效问责

要通过问责来强化各部门的绩效理念和支出责任,尽快形成“谁办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

>>北京市人大:预算绩效乃行政问责核心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世雄表示,为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推进和落实,政府应尽快研究建立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以绩效为核心确定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对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的编制形成约束,将绩效管理结果作为下一年预算编制、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绩效管理结果好的部门项目,取消无绩效和低绩效项目。同时,市人大将促进政府加大预算绩效问责力度,加快制定预算管理问责办法,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把预算绩效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核心。

吴世雄说,在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过失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以致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算目标或规定标准的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将实行绩效问责。对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视情节给予行政记过以至撤职处分。

北京市政府:问责强化各部门绩效责任

北京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的进程、方向以及实际效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结果应用,促进各部门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的行政效果和公信力。

在审计层面,吉林表示要重点关注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绩效,选择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项资金或专题开展审计监督,敢于揭露损失、浪费严重或效率低下以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促进提高公共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政府部门自身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揭露和发现政府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绩效缺陷,深入分析产生问题和产生缺陷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府不断改进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绩效建设责任。

专家:设立评估指标是问责基础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李保仁表示,现在争资金、争项目、讲排场却不讲效率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需要政府带头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克服社会上存在的不讲绩效的思想,树立“要钱讲效、花钱问责”的理念。李保仁认为,设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才能使绩效管理、绩效审计和各方面的监督有依据,“现在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应该有一个标准,大家形成共识,这样绩效问责制才有基础。”

焦点2

预算情况公开

今年我们已经公开了58个部门的预算,基本涵盖了除涉外部门之外的政府组成部分和直属机构。

——吉林

北京市人大:“三公”经费将会适时公开

吴世雄表示,北京市将按中央要求,把政府所有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以及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运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等方面的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特别是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都要详细公开。财政部门将尽快提出公开的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级财政决算时,北京市党政机关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公费出国、公款招待、公车消费)情况将纳入报告内容,并适时向社会公开。

北京市政府:多个因素导致预算公开难

吉林表示,随着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在要求了解财政资金具体使用方向和内容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知晓财政资金的实际产出和使用效率。目前,北京市已经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大力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今年已经公开58个部门的预算。

吉林表示,虽然这几年政府推进预算公开的步伐比较快,但距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公开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有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预算管理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有预算资金使用绩效难以评价和度量的因素。

“有的资金分配出去之后,效率、效益到底怎么样无从知晓。”吉林说,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专家:公开就是最为有效的监督

篇5:“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三公”经费公开,成为当下构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有力抓手,也是建设廉洁政府、廉价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内容。为加大治奢力度,严格落实“三公”经费支出控制数,县总工会推行“三公”经费公开公示制度。

1、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用于县总工会参与国际工会领域事务讨论,履行工会对外宣传职能。开支范围包括公务出国(境)的差旅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

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指县总工会公务用车的购置及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支出。要深化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对违规车辆的纠正处理,坚决减少公务用车总量。规范执法工作用车,加强对越野车使用的管理。

3、公务接待费是县总工会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支出,主要包括对上级业务部门公务接待支出和其他公务接待支出。要精简会议规模和次数,严格履行节庆活动邀请领导报批制度。以严格审批程序和经费管理为重点,加强对召开会议次数、举办节庆活动、公祭类纪念活动的管理,完善制度规定,坚决制止和取消那些增加基层负担、形式重于内

篇6:“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市级)

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说明

篇7:“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一、2017年收支总体情况

(一)收入预算说明。

2017年收入总预算60.11万元,同比增加10.16万元,增长20.34%。

增长原因为:工资福利政策性增长。

公共财政预算拨款60.11万元,同比增加10.16万元,增长20.34%。其中:经费拨款60.11万元,同比增加10.16万元,增长20.34%。

增长原因为:工资福利政策性增长。

(二)支出预算说明。

2017年支出总预算60.11万元,基本支出35.71万元,占支出总预算的59.41%,同比增加10.16万元,增长39.77%;项目支出24.4万元,占支出总预算的40.59%,同比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下降)0%。

增长原因为:工资福利政策性增长。

1.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划分,共分为3类,其中: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6.32万元,占支出总预算93.69%,同比增加8.89万元,增长18.74%。

(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27万元,占支出总预算2.11%,同比增加0.42万元,增长49.41%。

(3)住房保障支出2.51万元,占支出总预算4.18%,同比增加0.84万元,增长50.30%。

2.按支出结构分类划分,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1)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预算35.71万元,占支出总预算59.41%,同比增加10.16万元,增长39.77%。

工资福利支出预算26.57万元,占基本支出预算74.40%,同比增加6.72万元,增长33.85%。

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5.78万元,占基本支出预算16.19%,同比增加1.74万元,增长43.07%。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预算3.35万元,占基本支出预算9.38%,同比增加1.68万元,增长100.60%。

(2)项目支出预算。

项目支出预算24.4万元,占支出总预算40.59%,同比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下降)0%。

二、2017年部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情况

2017财政拨款支出60.11万元,其中:基本支出35.71万元,项目支出24.4万元。具体支出预算如下:

行政运行31.92万元,全部是用于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中:用于钟山县法制办公室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标准等安排的人员经费支出25.30万元;用于钟山县法制办公室日常运转发生的基本支出6.62万元,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培训费、差旅费、接待费、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固定资产维修维护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日常公用经费;用于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标准等安排的退休人员经费支出0万元。

行政单位医疗1.27万元,全部用于职工医疗支出。其中:用于钟山县法制办公室职工医疗保险1.25万元;用于大病医疗救助0.02万元。

对个人和家庭补助2.52万元,全部用于住房公积金支出。法制建设24.4万元,全部用于县人民政府聘请法律顾问及法律顾问助理支出、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支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支出。其中,县人民政府聘请法律顾问及法律顾问助理支出15.4万元;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经费4万元;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支出5万元。

三、2017年部门公共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一)因公出国(境)经费2017年预算0万元,同比(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下降0%。

(二)公务接待费2017年预算2.3万元,同比(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下降0%。此项经费主要用于接待上级检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召开全县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及与各县区政府法制业务工作交流等方面。

(三)公务用车购置费2017年预算0万元,同比(增加)减少0万元,(增长)下降0%。

(四)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017年预算0万元,同比减少4万元,下降100%。

减少原因为:公务用车于2015年底申请报废,本单位已无公务用车。

第四部分:其他重要事项的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情况说明

2017年,钟山县法制办公室的机关运行经费一般公共预算30.1791万元,较2016年预算增加1.74万元,增长6.84%,主要原因是2016年通过广西公务员考试新招录公务员一名,运行经费增加。

(说明:机关运行经费是指为保障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三公”经费、维修(护)费、会议费、培训费、物业管理费、租赁费、福利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劳务费、其他交通费用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费用。)

二、政府采购情况说明

2017年,政府采购预算总额0万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预算0万元,政府采购工程预算0万元,政府采购服务预算0万元。

三、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说明

目前,钟山县法制办公室办公用房面积共45平方米;共有机动车0辆,价值0万元,其中,领导干部用车0辆,一般公务用车0辆,一般执法执勤用车0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0辆,其他用车0辆;单位价值20万元至200万元大型设备0 台,单位价值2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0台。2017年,预算安排新建办公用房0平方米,新建预算0万元;预算安排购置大型设备0台,购置预算0万元;预算安排购置机动车0辆,购置预算0万元。

四、关于2017年预算绩效情况说明

2017年,钟山县法制办公室实行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0个,涉及一般公共预算拨款0万元;纳入部门预算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0个,涉及一般公共预算拨款0万元。

第五部分:名词解释

一、收入科目

(一)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指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二)上年结转:指以前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仍按原 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三)结转下年:指以前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延迟到以后按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二、支出科目

(一)基本支出:指为保障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二)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三、“三公”经费

纳入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四、机关运行经费

为保障行政单位(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 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钟山县法制办公室(盖章)

篇8:“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一、“三公经费”公开有益于优化高校财务管理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高校的预算内人员经费与生均公用经费, 一般占总资金的45%, 再加上预算外的收费收入 (如学费等) , 可占到总资金55%以上。高校人员的高素质, 利益群体的多元, 资金使用的多渠道, 要求在使用这些庞大资金时, 必须信息公开、合理、有效、准确。“三公经费”公开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优化。

(一) “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加快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

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制度公开、数据录入、业务来往等, 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段实施。相对于手段运用, 信息体系建设还有很大不足:一是表现在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程序等不够健全, 如何细化管理信息还需要提升;二是信息反馈和监督体系不健全, 有条文, 缺少互动、解释、引导等手段, 不利于监督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信息的公信度有待提高;三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完善, 如学校与二级学院、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三公经费”公开落到实处, 对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财务信息体系要着眼细、实、快、准, 才能适应“三公经费”公开的更快发展要求。

(二) “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降低或减少行政运行成本

国务院颁布实施《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执行有关因公出国 (境) 的规定, 对本部门工作人员因公出国 (境) 的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安排进行审查, 控制因公出国 (境) 团组和人员数量、在国 (境) 外停留时间, 不得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考察和培训。“三公经费”公开, 定点、定项目、定人员、定费用, 高校财务管理能够“有法可依”, 减少资金运用中的盲目、虚报、欺诈等行为, 增强透明度, 利于监督, 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管理好资金运用, 降低了行政运营成本。

(三) “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结构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现存预算管理体制是以条块分割为主要形式, 虽然是刚性管理, 但由于财务管理在安排预算时, 特别是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实行一次性支付, 难以正确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 在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上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容易虚增“三公经费”的支出。二是核算与预算、决算的脱节, 核算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应有的审查、核对、监督作用, 部门的功能削减, 容易导致财务信息整体失真, 即使财务信息公开也会出现数据不准确。“三公经费”公开要求财务管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要确保核算与预算、决算环环相扣、高度负责、落实到位。

二、“三公经费”公开在财务管理中应适度关注高校特殊性

“三公经费”公开是立足规范、有效、节约、提高管理公信力的有力之举。对于财务管理而言是“以公开促管理, 以公开增效益”。过犹不及, 在推进“三公经费”公开时, 有必要深入了解高校工作的特殊性, 实事求是, 以彰显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 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一) 当前高校依然是行政化管理, “三公经费”公开需要加强经费甄别

我国的高校目前都是有一定行政级别, 校内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去行政化, 教授治校, 增强高校的自主权成为近期高校改革的热点。从人员类别看, 学校主要形成两大类:教师和行政人员。但不少行政干部身兼两职, 即是领导干部又是教授, 在“三公经费”使用上有很大游离空间, 甚至自己监管, 直接挑战财务监督机制, 造成“三公经费”高居不下。同时, 由于高校的教育特殊性, 因公出国 (境) 费用比较多, 但大多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学生交流等项目, 这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必由之路, 它与公款出国 (境) 旅游不一样, 在“三公经费”公开、加强财务管理时需要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 给予适度的照顾。

(二) 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 “三公经费”公开在涉及学生活动时应加强区别

目前高校规模发展很快, 不少学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 学生往来于不同校区做实验、上课等日常交通, 学生毕业设计, 下场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 在运行管理上, 一般学校采取自行承担, 没有实行外包。这些费用应该是高校正常的教学业务费用, 与“三公经费”中的公务用车有本质区别, 但在会计核算和相关数据统计时将其覆盖在内, 导致高校公车费用巨大。财务管理显然需要高度重视, 加以区别, 要真实反映“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三、财务管理要创新思路应对“三公经费”公开要求

(一) 完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 强化互动、反馈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要适应“三公经费”公开要求, 首先要在目前信息公开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机构。“三公经费”公开是国家推进改革的重要举措, 学校各部门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 响应国家要求, 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校级层面要设立学校财务信息领导小组, 相应部门和二级学院要设立财务信息管理委员会, 组织机构不仅有领导、财务管理者, 还应吸收教师参与, 提升信息公开的公信力。二是在财务信息允许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公开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内容, 要明确相关财务管理的程序, 同时对有限公布的信息要设置密码, 保证信息的私密性。三是研究互动、反馈机制。“三公经费”公开是一个上下互动、监督落实的过程。财务部门不仅做好执行工作, 还要做好解释工作, 甚至做好上传工作, 保证信息公开和解惑的渠道畅通。

(二) 强化校级财务管理, 精简部门财务人员,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权威性

由于高校规模大, 机构、组织多, 往往部门内部也设立负责部门财务的岗位或人员, 一方面增加了人员开支, 更重要是形成部门利益, 甚至是私设小金库现象, 不利于财务统一管理, 削弱“三公经费”公开权威性。因此, 要尽量减少涉及财务岗位的部门。“三公经费”使用最终解释权在校级财务管理部门或学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三)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全面、准确反映“三公经费”情况

如上所述, 高校在“三公经费”支出中有自身特点, 因此在全面理解“三公经费”内涵基础上, 征得上级财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完善学校“三公经费”核算体系。一是可以单独设置“三公经费”相关明细科目, 如特别针对高校出国问题可加以区别, 设置“学术交流类”、“学生交流类”、“教师培训类”等。二是重视项目核算。由于高校具有研究性功能, 科研项目经费比重大, 科研经费中涉及“三公经费”也很多, 需要高度重视。三是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 对相关部门“三公经费”要定期反馈信息, 使资金使用更有效。

(四) 加强审计, 加强监督问责, 保证“三公经费”公开落实到位

加强“三公经费”使用管理, 一方面通过透明、公开机制加强监管, 更重要是需要专业的监管部门长效监管。学校审计、监察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发挥积极作用, 要自觉监管经费使用的全过程, 一方面要督促财务部门使用好“三公经费”, 另一方面要帮助财务部门查缺补漏, 完善制度、机制上的不足, 共同努力完成“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

综上所述, “三公经费”公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事前信息公布、事中有力执行和监督、事后审计和完善, 既需要专业机构的认真落实, 也需要公众民主监督。高校在“三公经费”使用过程中要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结合, 从财务上确保学校良性发展。

摘要:“三公经费”公开是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举措, 有益于高校财务管理优化, 但高校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加以区别对待。高校财务管理应立足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程序、重视审计监督等方面适应“三公经费”公开的需要。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高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任建明.“三公”经费问题及其治理[J].理论视野, 2012 (01) .

篇9:“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及公开制度

编制说明

第一部分:保密局概况

一、主要职能

1.承担县委保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依法履行保密行政管理职能;组织实施《保密法》及其配套法规,草拟保密工作规范性文件;制订并组织实施全县保密工作计划和保密技术发展规划。

2.负责全县保密执法检查,督促查处失泄密事件。

3.负责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监督检查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保密技术的推广应用;负责组织、实施保密技术检查。

4.组织开展保密宣传教育;负责保密业务指导和培训。

5.承办县委保密委的日常工作,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机构设置情况

那坡县保密局是那坡县人民政府下设的保密管理机构内设办公室

三、人员构成及编制现状

保密局行政编制数4名,实有人数4人;事业编制0名,实有人数0人。第二部分:保密局2018年部门预算报表

表一: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 表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表三: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情况表

表四:部门预算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表 表五: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算表 表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预算表 表七: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 表八: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 表九: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表十: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预算表 表十一: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预算表

表十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表(涉密信息请勿公开)第三部分:2018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说明

一、2018年收支总体情况

(一)收入预算说明

2018年收入总预算38.37万元,比2017年执行数减少10.34万元,下降了21.23%,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规定,强化机关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审核各项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

2018年收入总预算同比减少38.37万元,同比减少21.23%。其中: 一般公共预算拨款38.37万元,占总收100%,同比减少10.34万元,同比减少21.23%。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规定,强化机关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审核各项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

(二)支出预算说明

2018年支出总预算38.37万元,比2017年执行数减少10.34万元,减少了21.23%,增长主要原因是人员工资和津补贴支出增加。

2018年支出总预算38.37万元,同比减少10.34万元,同比下降21.23%,其中:基本支出32.07万元,占支出总预算83.58%,同比减少10.34万元,减少21.23%,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规定,强化机关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审核各项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项目支出6.3万元,占支出总预算16.42%,同比持平。

1.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划分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预算32.55万元;占支出总预算的84.83%,同比减少9.86万元,下降23.40%。

(2)社会保障和就业预算3.88万元;占支出总预算的10.11%,同比减少1.41万元。主要原因有1个职工退休造成减少。

(3)医疗卫生支出预算1.94万元;占支出总预算的5.1%,同比持平。

2.按支出结构分类划分,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1)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32.07万元,占支出总预算83.58%,同比减少9.8622万元,减少23.25%。其中:

工资福利支出预算26.43万元;占基本支出预算81.98%,同比减少10.04万元,减少27.53%。

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11.94万元;占基本支出预算36.68%,同比减少0.3万元,减少2.45%。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预算0万元。

(2)项目支出预算

项目支出6.3万元,占支出总预算16.42%,同比持平。其中: 商品和服务支出预6.3万元;占项目支出预算的100%;

二、2018年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支出38.37万元,同比减少10.34万元,同比下降21.23 %。其中:基本支出32.55万元,项目支出6.3万元。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规定,强化机关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审核各项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具体支出预算如下:

行政运行38.3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32.55万元,项目支出6.3万元。主要用于本单位为保证日常运转发生的基本支出。如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标准等安排的人员经费支出、按自治区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安排的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培训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6.3万元,全部是项目支出预算。主要用于本单位为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保障财政事业发展而发生的项目支出。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支出3.88万元,全部是基本支出预算。用于支付行政及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单位养老保险费用。

计划生育事务0.06万元,全部是基本支出预算。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为本单位职工计缴的生育保险金。

行政单位医疗1.16万元,全部是基本支出预算。是按行政机关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缴的医疗保险。

公务员医疗补助0.78万元,全部是基本支出预算。是按行政机关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缴的医疗保险。

三、2018年部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保密局无此项预算支出。

四、2018年部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保密局无此项预算支出。

五、2018年部门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一)2018年部门预算全口径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2018年部门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0.3万元(全口径),比上年持平。

其中:

1.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预算0万元,同比持平。2.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0.3万元,同比持平。3.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0万元。

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预算0万元,同比持平。

(二)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2018年部门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25万元,比上年减少11万元,减少30.56%其中:

1.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预算0万元,同比持平。2.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0.3万元,同比持平。3.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0万元。

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预算0万元,同比持平。第四部分:2018年部门预算其他事项说明

一、保密局部门预算单位的构成

保密局2018年的部门预算由本级1个机构构成。

二、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安排情况

行政运行38.37万元,全部属于基本支出。主要用于本单位为保证日常运转发生的基本支出。如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标准等安排的人员经费支出、按自治区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安排的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培训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机关运行经费财政拨款预算38.37万元,较2017年预算减少10.34万元,下降21.23%,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有关规定,强化机关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审核各项支出时,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合理安排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项支出。

三、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情况

保密局无此预算支出。

四、国有资产的情况说明

根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相关规定核定我局保留的公务用车编制为0辆,其中:局本级核定公务用车编制0辆,实有车辆0辆。

五、2018年列入项目预算绩效说明

按财政局下发《关于开展那坡县2018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列入绩效考核范围涉及的一般公共预算拨款112万元,其中:本级有2个绩效考核项目,分别是:国库支付系统专线数据费用,项目经费预算49万元;财政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预算63万元。

第五部分: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财政部门当年拨付的资金。

二、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三、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四、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

五、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指事业单位在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不足以安排当年支出的情况下,使用以前年度积累的事业基金(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相抵后按国家规定提取、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的基金)弥补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资金。

六、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 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七、结余分配: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事业基金和缴纳的所得税,以及建设单位按规定应交回的基本建设竣工项目结余资金。

八、年末结转和结余:指本年度或以前年度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要延迟到以后年度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九、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十、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十一、经营支出: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十二、“三公”经费:纳入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各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十三、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十四、事业单位运行经费:为保障事业单位(不含行政和参照公务员法管

篇10: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一、建立齐抓共管机制。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县厉行节约、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的各项规定,并把实现“三公”经费零增长作为20xx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确保完成“三公”经费控制目标任务。

二、实行报批制度。凡是学校领导干部外出考察,都要如实申报,按规定报县组织部干部组审批、备案。

三、建立机关运行经费预决算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三公”经费支出计划,经县教育资金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报相关部门审批、备案,杜绝将“三公”经费支出列入其他科目、瞒报实际支出现象的发生。

四、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本单位“三公”经费预算、支出管理等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篇11: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公”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相关规定,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特制定西路社区服务中心“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一、公务接待

1、因公确需接待的,接待人员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根据就餐按不高于50元/人的标准接待。

2、就餐完毕后接待人员必须当场清点核算签字。

3、未经书记或主任同意擅自在外接待的,经办人自行承担费用,单位不予报销。

二、办公用品采购

因工作需要采购设备物资和办公能耗用品的。

1、各单位到党政办领取《办公用品采购申请单》,经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加盖印章后方可采购。

2、送货单位的报账清单需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单位的印章方可入账,报账清单与《办公用品采购申请单》不相对应的不予报销。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在外购买,如确因工作紧急需在外购买的,须经主要领导同意,并告知党政办补办相关申请审批手续,否则不予报销。

4、办公用品本着节约不浪费,能用不破费的原则。提倡办公用品循环再利用,生活用品少买或不买的节俭之风。

三、公务用车

(一)派车

1、保证党政主要领导工作用车,副职领导工作用车由主要领导统一调度。

2、县城内取送文件、货物等,征求主要领导意见后由党政办调配派车并记录在册。

(二)管理

1、实行定点加油(因公外出需在非定点加油站加油的除外),按财务审批制度报销。

2、车辆实行定点维修,由定点维修单位出具维修费用结算清单。

3、车辆必须由专职驾驶员驾驶,严禁公车私用,不得私自外借。

4、驾驶员应对车辆实行定期检查和保养,确保行车安全。

5、驾驶员要坚决杜绝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一切违法行为,违法后的处罚费用由本人承担,单位不予报销。

6、非工作期间和节假日时应将车辆停放回单位。

四、节能降耗

1、在用水用电方面,本着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原则。机关及社区工作人员如发现水管及水龙头损坏应及时反应及时维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下班前关掉电器设备,关好门窗,这样既可避免因短路引发火灾隐患,又可以降低能源消耗。

篇12: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问题浅析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对策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公开是政务公开的具体化,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公开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现状

由国务院自上而下启动的三公经费公开,首个公开的部门是科技部,公布时间为2011年4月14日,是唯—一个在国务院要求的公开时间底线(6月底)前完成了相应公开工作的部门。截至2011年7月底,已公开的中央部委共为92个,仍有6个部门尚未公开。综合统计显示,目前中央各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总数合计94.7亿元,2011年预算总数为94.28亿元。继中央部门,2011年7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成为全国首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单位。北京市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合计11.3亿元,涵盖了154个预算单位。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或单位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布三公经费,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近4.4亿元。7月23日,陕西省成为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政府。陕西省公布了2010年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总支出为7.27亿元,但是,2011年预算没有同步公开。第三家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政府是上海。7月28日,上海市财政局公布,2011年上海市市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除北京、上海和陕西三个省级单位和广州、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公布三公经费内容外,其他省市各级政府仍未公布。

二、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公开缺乏主动性

从中央部门及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具体情况看,政府部门存在不够主动的情况,推三阻四或者找各种借口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仍选择沉默应对,不予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在公开过程中一些部门也会有轻内容、重形式,甚至出现隐形处理、数字游戏,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处理的情况,只是迫于公开的压力而进行不完全的公开,使三公经费公开在实践中得不到正确的贯彻和落实。

(二)三公经费公开缺乏规范性

1. 公开格式不规范。

从已公布的情况看,形成了3种不同版本:一是以审计署公布的,并明确细化项目;二是财政部及相关部门,仅公开了总支出的相应数据,而且财政部没有公布去年的三公预算;三是农业部的数据,主要集中公开了公务用车的开支。三公经费公开格式的不规范导致政府部门有机会隐匿其不愿公开的相关支出,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2. 公开不细化。

在三公经费公开的110天中,公开报表应采取的格式、公开内容的详细程度,公开事项应明确的细节,各个部门未能统一标准。有的部门公开数据比较详尽,开销去向较为明确,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笼统,数据公开亟须统一规范。而无论是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中央部门总的三公经费支出,还是其他部门公布的数据,都只是简单的列出公费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三项费用的数字,既缺乏具体内容,也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三)三公经费公开缺乏实效性

1. 信息反馈体系不完善。

三公经费公开后,公众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受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公众的质疑声,多数部门基本上未予回应。公众无法真正参与到三公经费的监督中,没有形成从政府部门到公众再到政府部门的信息循环机制,无法达到三公经费公开的实效。

2. 评价标准缺失。

三公经费公开后,没有明确、详细的评价标准,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使公众不能清晰、明了的判定该部门经费支出的详细核算标准、开展有关活动与本部门履行职责的关联度、必要性和实际取得的成效,因此也就很难判定这些经费的支出究竟是否合理、是否取得应有的绩效。

三、完善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

(一)促进政府观念转变

政府是公众的代理人,政府履行的权力来自公众,公众享有政务信息的知情权,政府官员要改变公开政务信息是对公众恩赐的陈旧观念,认识到公开包括财政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是法定义务,无可推卸。

(二)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目前看,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至少应满足细化性、科学性等要求。就细化性而言,三公经费的公开除了应当明确每一笔花销的数额,还应当解释每一笔花销的用途,以利于公众判断其合理性。进一步细化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标准,统一部门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避免政府部门敷衍了事。在科学性上,我国目前财政预算分类中没有专设三公经费这一科目,一些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极易转嫁于“其他行政经费支出”。因此,增设三公经费的预算分类科目是当务之急。而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关键在于制度化的强制约束,需要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修改现行法律(如预算法)、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对已公开三公经费的审查

三公经费的审查,包括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从中发现三公经费支出乃至整个政府行政事务运作中的问题,探讨对其治理、改进的对策。除了应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财政预算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力度外,还应鼓励相关民间专门的组织机构来从事这项工作。在政策上支持相关民间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政府三公经费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包括对不同部门不同年度的三公经费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以及对同一年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国家的三公经费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分析报告。

(四)建立三公经费公开问责制度

1. 明确相关负责人。

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是确保公开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财务主管,应是确保公开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直接责任人。

2. 建立严格的问责制。

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地方政府,不仅要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还要对相应部门、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问责,建立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的长效机制。

3. 对于在公开中造假、隐形处理政府信息的行为,必须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拒绝公开预决算信息是违法行为,公开虚假的信息同样是违法行为,对于这种违法行为,相关部门严格启动责任追究。

(五)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1. 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制度,让公众敢监督;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实施制度,让公众能监督;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追究问责制度,让公众的监督发挥实效。民主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监督方和被监督方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确保民主监督正常有效的运行。

2. 要重视民主监督的协同。通过其他监督形式的协同,使民主监督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促进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覆盖广、多层面、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全面发挥民主监督的整体效应,使民主监督的渠道更加畅通,措施更加有力。

3. 拓宽三公经费公布的载体。使三公经费公布的载体延伸至报纸,拓宽政务公开的覆盖面;增设三公经费全国工作小组,向社会公布网址、电话,处理三公经费数字真实度审核、相关投诉等问题。

(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特别是政务公开制度,包括整个预算决算的公开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内容和过程的公开制度、行政立法和执法信息的公开制度。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法,并建立人民法院对政务信息公开行为的司法审查和监督制度,促进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取得全面和持久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孟庆平.中国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112-115

[2]陈武明.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J].嘹望新闻周刊,2009(22)

[3]牛建忠.强化措施规范职务消费行为[J].西部财会,2010(6):12-13

篇13: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省委、省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加强“三公经费”治理,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境)国经费、公务接待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

因公出国(境)培训经费参照因公出(境)国经费管理。

第三条 学院各系(部)、处(室)、各类资金用于“三公经费”开支,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三公经费”预算管理

第四条 “三公经费”预算实行归口管理原则。

(一)因公出国(境)坚持先行审核制度,归口学院涉外教学中心管理。学院涉外教学中心应结合学院重点工作及财务预算资金合理安排,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严格控制出国(境)时间,杜绝无实质内容的出访和照顾性安排出访。

学院教学人员出国(境)培训归口学院涉外教学中心及人事处管理。涉外教学中心应建立教师出国培训审批制度,执行国家有关教师出国(境)培训补助标准;人事处应明确教学人员培训任务与目标,严格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参加出国(境)培训未完成目标任务、考核不合格的,应责成培训对象自行承担部分费用。

学院年度因公出国(境)预算应严格控制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复额度内。

(二)学院各部门购置、使用公务用车归口学院办公室管理。院办根据学院公车编制情况、配置标准等拟定车辆更新购置预算,报学院领导批准后纳入预算;院办根据学院各部门工作情况安排公务用车。

(三)学院发生的公务接待经费预算归口学院办公室管理。

第五条 “三公经费”预算本着节约的原则编制。

(一)编制公务出(境)国经费预算应列明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杂费、培训费等明细项目;并提供出国团(组)的名称、人数、时间、地点、审批单等内容。

编制出国(境)培训经费预算应符合学院人才培养规划,并提供具体的培养方案、实施计划、项目绩效及可行性报告。任何部门不得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境)考察或者培训。

(二)编制公务接待费应控制在学院下达的控制数内,全院各部门年度接待费预算总额不得超过学院下达的控制数。

(三)编制车辆更新购置预算应提供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批准的编制文件,说明购置理由和用途。

车辆运行费预算应本着节约的原则编制,并对公务用车的.油耗、维修保养费用实行单车核算。

第三章 “三公经费”支出管理

第六条 学院各系(部)、处(室)要加强对公务接待的管理,本着节约原则在预算控制数之内开支接待费,避免高标准、高消费,不上高档的菜肴和酒水。

学院各系(部)、处(室)内部工作用餐、对外接待,原则上在学院食堂教工餐安排,并一律通过内部转账结算;如工作用餐因特殊原因不能在校内食堂就餐,按照每人每餐20元标准据实报销;接待上级单位和外单位来宾,确需在校外接待的,需经分管院领导批准。

接待上级单位和外单位来宾,根据来客情况从紧控制陪餐人数。接待人数在10人以内的,本单位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接待人数超过10人以上的,本单位陪餐人数不得超过接待人数的1/3。

第七条 公务接待实行一事一结制度;在食堂接待的,按月转账结算;在校外接待签单结算的,按次结算。

学院各系(部)、处(室)报销接待费应填制《公务接待(就餐)报告单》(附件一),注明审批人、接待事项、来宾单位、主要来宾及随行人数、主陪姓名及人数、就餐地点、人均就餐标准等信息,接待按桌餐结算,每桌单价在1000元及以上金额的接待还应付明细菜单。

报销上级部门安排的接待工作,需同时提供上级部门出具的接待函。

外宾接待应当注意节俭,严格按照伙食费标准选择菜品,提倡采用自助餐等形式,标准为每人每天300元。

第八条 学院各系(部)、处(室)应加强会议费支出的管理,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会期,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场所召开会议,节省会议开支,充分做到保障公务、杜绝浪费、降低成本。避免有意提高会议规格、发放贵重纪念品等铺张浪费现象,杜绝借会议名义变相搞公务接待。

第九条 推进学院后勤服务、公务用车等工作的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一)车辆更新购置严格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不得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者豪华内饰。

(二)公务用车运行支出应严格按部门、按单车核算。

公务用车燃油费支出采用限额充补油卡的形式结算;公务用车保险费、维修费采用公务卡或转账结算,车辆维修采用定点维修;不得在公务用车运行费中开支私车保险费、维修费、燃油费等支出。

第十条 年度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应控制按预算执行,无经费预算,不得安排职工因公出国(境)。

报销公务出(境)国、出(境)国培训支出应填制《因公出(境)国、出(境)国培训费用报销单》(附件二),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杂费、培训费等开支标准应符合国家、省规定及学院规定报销标准,并提供合法报销凭证、附相关批准文件、资料。

违反学院管理规定,安排与本系(部)、处(室)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境)考察或者培训的、安排与考察或者培训内容无关人员出国(境)的、未完成培训任务的,不得在公务出(境)国、出(境)国培训项目经费中列支。

严禁违规延长在国(境)外的停留时间,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出国(境)旅游。

第四章 “三公经费”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学院按照信息公开制度的规定,按季度公布学院及各系(部)、处(室)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计划财务处责令改正,并由组织人事或者纪检部门视情况对责任人员及经办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超预算、超标准开支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或者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的;

(二)未经批准私自开支出国(境)及培训经费的;

(三)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或者超标准租用豪华车辆的;

(四)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豪华内饰,或者借用、占用其他单位车辆的;

(五)擅自用公款开支私车保险费、维修费、燃油费等支出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前学院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废止。

上一篇:草地监测工作总结下一篇:杨善洲观后感精选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