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活动

2024-08-22

戏曲进校园活动(共8篇)

篇1:戏曲进校园活动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3篇

篇一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戏曲,这近半年的时间我收获很大:从观看大量视频到模仿学习唱段到最后节目表演,整个过程不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从中学到了许多,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着手于作品欣赏、观看视频、发声练习、模唱京剧、黄梅戏、豫剧等戏曲作品选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戏曲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知识;了解唱段内容,感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会演唱部分戏曲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戏曲教学中,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的方法来教唱,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因此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表演上,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边唱边表演,不但学会了演唱,还进一步感觉到了学习戏曲的乐趣。这一学期我和孩子们模唱了《唱脸谱》、《女驸马》、《卖水》、《打猪草》、《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经典唱段,我们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

戏曲的表演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开设这一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今后,还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只有这样,学生对戏曲才能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将认真的学习、探索,再接再厉,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色彩。

篇二

xxxxx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对我校这学期来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这学期的努力,戏剧曲艺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很多戏曲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根据实际,结合校领导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为我校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这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

篇三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县戏曲振兴发展,完成戏曲进校园,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根据xx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对戏剧曲艺文化的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如下:

(一)配合县壮剧团,加大宣传民族文化力度。20xx年5月27日,xx县壮剧团到我校“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出。拉开了我校戏曲进校园的帷幕。

(二)制定好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7月5日领导班子召开讨论关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会议。7月12日制定xx一小“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假期在文博楼每层楼的走廊上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贴上北路壮剧文化,瑶族铜鼓舞及高山汉族山歌等民族文化。楼道文化就是在楼道醒目地方悬挂xx的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惜怜时间,努力学习,立志报效家乡和祖国的雄心斗志。

(三)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xx年7――9月

学校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开展调研,对已有的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学校的主要问题点和发展点,科学定位确立美丽校园建设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开展此项工作,图音教师大多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还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对壮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的xxx等四位同学曾代表xx县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

xx有情-xx壮剧艺术与壮族马骨胡音乐展示会”演出,孩子们表演的行当获得了一致好评。随着马骨胡声响起,生、旦、武、丑等四大壮剧行当轮番上台,步伐、表情、唱腔根据行当角色或诙谐幽默,或泼辣滑舌,或威武志气,或乖巧温柔,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壮剧文化的传承从孩子抓起俨然已成为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新常态。去年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xx有情--xx壮族马骨胡与北路壮剧音乐展示会”演出的六年级学生罗舒尹说道:“从一开始接触壮剧我就对它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在学习排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兴趣,其实它的每每一出戏的背后都蕴含一个故事,而且我越来越被这些故事吸引,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壮剧将其发扬光大。”

(五)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戏剧曲艺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戏剧曲艺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让壮剧走进音乐课堂,增加壮剧的一些唱段与基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壮剧,让更多的孩子们喜爱自己民族的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孩子家长认识到壮剧传承的重要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将壮剧艺术发扬光大。舞台上传来余韵悠远的马骨胡,孩子们跟随音乐唱起纯正的壮腔曲调……我们坚信,这名声响亮的xx壮剧文化瑰宝,定会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浪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

篇2:戏曲进校园活动

在经历了某次活动以后,想必你学习了很多新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活动总结吧。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总结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1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这学期的努力,戏剧曲艺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很多戏曲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根据实际,结合校领导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为我校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这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

三、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戏曲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戏曲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戏剧曲艺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子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戏曲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2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县戏曲振兴发展,完成戏曲进校园,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根据xx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对戏剧曲艺文化的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如下:

(一)配合县壮剧团,加大宣传民族文化力度。

20xx年5月27日,xx县壮剧团到我校“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出。拉开了我校戏曲进校园的帷幕。

(二)制定好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7月5日领导班子召开讨论关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会议。7月12日制定xx一小“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假期在文博楼每层楼的走廊上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贴上北路壮剧文化,瑶族铜鼓舞及高山汉族山歌等民族文化。楼道文化就是在楼道醒目地方悬挂xx的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惜怜时间,努力学习,立志报效家乡和祖国的雄心斗志。

(三)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xx年7――9月

学校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开展调研,对已有的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学校的主要问题点和发展点,科学定位确立美丽校园建设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图音教师大多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还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对壮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的黄一格等四位同学曾代表xx县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xx有情—xx壮剧艺术与壮族马骨胡音乐展示会”演出,孩子们表演的行当获得了一致好评。随着马骨胡声响起,生、旦、武、丑等四大壮剧行当轮番上台,步伐、表情、唱腔根据行当角色或诙谐幽默,或泼辣滑舌,或威武志气,或乖巧温柔,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壮剧文化的传承从孩子抓起俨然已成为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新常态。

去年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xx有情——xx壮族马骨胡与北路壮剧音乐展示会”演出的六年级学生罗舒尹说道:“从一开始接触壮剧我就对它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在学习排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兴趣,其实它的每每一出戏的背后都蕴含一个故事,而且我越来越被这些故事吸引,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壮剧将其发扬光大。”

(五)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戏剧曲艺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戏剧曲艺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让壮剧走进音乐课堂,增加壮剧的一些唱段与基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壮剧,让更多的孩子们喜爱自己民族的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孩子家长认识到壮剧传承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将壮剧艺术发扬光大。舞台上传来余韵悠远的马骨胡,孩子们跟随音乐唱起纯正的壮腔曲调……我们坚信,这名声响亮的xx壮剧文化瑰宝,定会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浪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3

今年9月7日,我州召开戏曲进校园工作推进会,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鄂西片区推进会精神,总结交流前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借开学之际,掀起全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新高潮。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各县市根据自身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推进会上,恩施市教育局、咸丰县委宣传部、鹤峰县教育局、恩施市非遗中心作为基层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

xx市文联、市非遗中心整合资源,将一批老专家、老艺人纳入戏曲教学库,积极开展戏曲讲座和培训,为各中小学校派去戏曲辅导员,充实专业教学力量。

xx市在中小学校秋季学期课程中开设戏曲课,并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学校艺术实验县”工作评价体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评价内容,积极开展“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xx县结合实际,制定了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明确“既普及戏曲知识,又培养后继人才”的工作目标,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工作手段相结合,实现县域全覆盖,乡镇有示范,县里有样板,剧目有特色。

xx县选取京剧、豫剧、黄梅戏、咸丰南戏等经典剧目名家唱段,制作成光盘光碟,供学校在大课间、主题班会及课余时间播放。利用音乐课、选修课开设戏曲课程。县南剧团结合送戏下乡,将《女儿寨》《土司夫人》等南剧剧目送进中小学校。

7月15日至8月13日,xx县举办了一次戏曲夏令营活动,向学生普及南剧的唱腔特色、起源发展、戏曲音乐、表演等基础知识。如今,xx县实小、二实小、县民中、县一中、中等职校等已建立xx个戏曲社团组织,为校园戏曲群体和个人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

xx县还在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表演,将优秀人才纳入“艺术小人才”“艺术特长生”选拔范围,长期跟踪培养。目前,全县共25人被纳入培养计划。

此外,xx县戏曲进校园的方案和思路,在全省戏曲进校园启动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利川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师资培训上取得了突破。

恩施市、咸丰县开展的戏曲夏令营,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滋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为引导广大学生度过安全、文明的暑期作出了贡献。

篇3:戏曲进校园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 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 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 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 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 即“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 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 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 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 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 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 相互交叉, 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 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 体现出和谐之美, 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 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 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 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 比如开门关窗, 行船跑马, 穿针引线等, 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 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 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 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 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 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 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 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 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 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 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 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 戏曲社以“唱响青春, 传承国粹”为宗旨 , 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 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 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 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 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 (美国版) 、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 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 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 由于专业分散, 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 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 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报告中强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 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 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 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 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 不仅色彩绚丽夺目, 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 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 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 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 夜断阴”, 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 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 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 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 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 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 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 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 四人步调一致, 相互配合, 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 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 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 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 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 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 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 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 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 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 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 唱词艰涩。如今,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 那么就会发现, 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 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 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 壮怀得舒展, 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 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里面有对仗句, 有排比句, 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 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 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 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 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 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 宣扬传统美德, 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 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 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 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 两厢对比, 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 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 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 《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 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 惊怒天庭, 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 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 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 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 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 并没有过时, 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 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 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 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1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 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 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 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 让大学生关注戏曲, 体验戏曲, 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 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 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 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 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 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 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推动戏曲走进校园, 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 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 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 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走上讲台, 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 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 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 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 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 了解戏曲, 最终喜爱戏曲, 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 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 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 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 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搬上了舞台, 在专业演员指导下, 排演了越剧《甄嬛·君臣游园》选段, 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2。

然而, 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 笔者认为, 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 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 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 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 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 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 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 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 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 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 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3。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 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4。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 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 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 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 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 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 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戏剧类) , 荣获二等奖。

如今, 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 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 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 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 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 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 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5。文化是民族的根, 精神是民族的魂, 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 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摘要:戏曲艺术进校园, 已经成为了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立足于江苏大学校园内戏曲艺术的现状, 探究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在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力、增进大学生文学修养、弘扬传统美德, 教化观众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提出了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几点具体措施:努力推进课堂教学;开展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戏曲院团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等。

关键词:戏曲进高校,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 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 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2013年1月15日.

[5]朱栋霖.“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戏曲评弹鉴赏与大学生文化养成.艺术百家.2013年1月15日.

篇4:戏曲进校园活动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 2009(10).

篇5: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坊子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曲艺进校园”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戏曲曲艺,感受地方戏曲和民族曲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力弘扬京剧这门国粹艺术。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1、本学年让孩子们重点欣赏京剧、吕剧、豫剧、黄梅戏等著名的唱段,通过欣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召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戏剧社团。

3、重点培养兴趣社团,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社团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视频,了解地方戏曲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4、借助网络和光盘进行学习。

四、活动设想:

1、了解山东地方戏曲,特别是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吕剧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地方戏曲唱腔板式和京剧唱腔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京剧 ——我们的国粹。唱腔优美,特别是一些现代京剧,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传统节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唱腔婉转,优美动听,但学生接触较少,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

(2)、“吕剧”,系山东地方戏。流行于潍坊市高密,并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唱腔婉转,悦耳动听,是山东人民非常喜爱的,争取要让学生会唱。

5、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坊子区尚文中学 2013、12

尚文中学“戏曲进校园”领导小组

长:张国钟

副组长:刘

成员:周丽 义

杨金栋

篇6: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今年9月7日,我州召开戏曲进校园工作推进会,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鄂西片区推进会精神,总结交流前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借开学之际,掀起全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新高潮。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各县市根据自身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推进会上,恩施市教育局、咸丰县委宣传部、鹤峰县教育局、恩施市非遗中心作为基层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

XX市文联、市非遗中心整合资源,将一批老专家、老艺人纳入戏曲教学库,积极开展戏曲讲座和培训,为各中小学校派去戏曲辅导员,充实专业教学力量。

XX市在中小学校秋季学期课程中开设戏曲课,并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学校艺术实验县”工作评价体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评价内容,积极开展“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XX县结合实际,制定了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明确“既普及戏曲知识,又培养后继人才”的工作目标,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工作手段相结合,实现县域全覆盖,乡镇有示范,县里有样板,剧目有特色。

XX县选取京剧、豫剧、黄梅戏、咸丰南戏等经典剧目名家唱段,制作成光盘光碟,供学校在大课间、主题班会及课余时间播放。利用音乐课、选修课开设戏曲课程。县南剧团结合送戏下乡,将《女儿寨》《土司夫人》等南剧剧目送进中小学校。

7月15日至8月13日,XX县举办了一次戏曲夏令营活动,向学生普及南剧的唱腔特色、起源发展、戏曲音乐、表演等基础知识。如今,XX县实小、二实小、县民中、县一中、中等职校等已建立XX个戏曲社团组织,为校园戏曲群体和个人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

XX县还在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表演,将优秀人才纳入“艺术小人才”“艺术特长生”选拔范围,长期跟踪培养。目前,全县共25人被纳入培养计划。

此外,XX县戏曲进校园的方案和思路,在全省戏曲进校园启动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xx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师资培训上取得了突破。

篇7: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1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 70号),《安徽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皖宣字[2016]18号),《宿松县“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松宣字[2016]54号)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打造我校艺术教育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营造浓厚的黄梅戏、文南词艺术氛围,为我县文化强县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实施“校团(剧团、协会)挂钩”、“校际联合”等模式,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黄梅戏、文南词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的开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全校师生人人能够会唱规定的黄梅戏、文南词曲目,人人知道一些与黄梅戏、文南词相关的基本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比较浓厚的黄梅戏、文南词艺术教育氛围。

1、戏曲文化学习课程化。开设戏曲学习课程,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堂教学中,把戏曲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2、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3、戏曲文化学习常态化:戏曲文化推广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

4、戏曲文化学习特色化:将“戏曲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特色。

四、活动对象和要求 全体教师及学生。

1、我校“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对象都要学习《中国戏曲经典》中的相关戏曲文化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戏曲种类。争取人人都能传唱1―3首经典戏曲。

2、学校制定有效的实施管理办法,保证活动的推进。学校教师和行政领导要带头融入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3、广大教师都要参与到戏曲文化的推动工作中来,学校组织力量对各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学唱中华经典戏曲,有效保证活动的全面推广。

4、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戏曲文化传承和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戏曲文化课程体系,建立激励评价标准,让戏曲文化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特色。

5、要结合小学生特点,通过环境的渲染、课堂的教学以及开展形式不一的活动,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戏曲文化教育,使学生学习中华戏曲文化的知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五、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儿童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为此,学校成立“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并由王春香副校长专门负责。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为此项活动创设必备的条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橱窗及晨会、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鼓励学生学习戏剧曲艺艺术和有关知识,提高演艺水平。

(三)结合实际,特色立校。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察、结合、利用好本地的戏剧曲艺资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个人爱好与擅长,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学练,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构建大一统的戏剧曲艺特色及培训、普及模式。

(四)加强指导,促进特色创建。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班级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同时,学校聘请宿松县黄梅戏、文南词艺术团骨干教师为校外辅导员,并计划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同时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列入学校文明校园创建范畴,为促进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地方戏剧曲艺艺术的振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石镇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分工安排

1、成立“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沈华南 常务副组长:付志鹏

副组长:向萍、沈瑛、胡旭、沈志军、刘英、组

员:各班班主任

2、“戏曲进校园”活动任务分工及人员安排:

(1)加大校园戏曲文化氛围的建设。改造学校操场主席,搭建一个适合戏曲表演的展示舞台,为了使戏曲文化全面有效推广,学校将对校园室外墙壁、橱窗进行合理布置,推广相关戏曲知识,让每一处都成为学习戏曲载体。(负责人:向萍、胡旭

成员:各班主任)

(2)邀请戏曲专家,组织培训师生,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校戏曲文化的推广者;与社区结合,聘请校外有戏曲艺术才能的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戏曲文化学习;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负责人:刘英、沈瑛 成员:胡旭 吴雪燕)

3、教育实践活动任务分工及人员安排:

(1)戏曲文化融入学校特色活动:学校艺术活动中,音乐欣赏环节,每周有固定的戏曲欣赏时间及内容。书法班、合唱班、舞蹈班及美术班进行相关戏曲文化艺术教学,每期有戏曲节目和作品展示。

(负责人:沈志军

成员:余世琼、张洋、)

(2)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学校结合艺术课堂教学适当进行戏曲文化教学,将《中国戏曲经典》内容,分学段分版块融入美术、音乐及校本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我校戏曲文化校本课程及评价标准。(负责人:向萍

篇8:戏曲进课堂之我见

我国有戏曲剧种多达300余种, 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京剧、昆剧、黄梅戏、豫剧等等, 还有许多人不太熟悉的锡剧、秦腔等等。这些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的传统音乐带着淳朴的乡土气息, 无论是兼具“唱、念、做、打”为一体的京剧, 以委婉清丽见长的昆曲, 还是铿锵有力的豫剧, 荡气回肠的秦腔都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有不少人认为戏曲已经过时了,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不少剧团戏院呈逐渐减少之势;一些戏曲表演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学生家长对孩子的素质培养集中在钢琴、小提琴等方面;媒体、学校对戏曲的宣传教育不够。今天看来, 这些观点都是短视的, 戏曲非但没有过时, 相反, 在中国的戏曲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哲理和文化都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宣扬的。随着2003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以来, 沉寂多年的昆曲迎来了海内外众多的观众的追捧, 特别是以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世界惊叹中国戏曲的神奇魅力引发了许多人重新看待自己民族的戏曲, 正如那句话, “音乐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世界的”。

著名领导人陈独秀曾经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 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 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今天实施戏曲的教育和传承的除了政府、戏曲专业院校, 还应该包括各类电视、报刊等媒介和普通中小学。中学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戏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一些戏曲剧情强调“惩恶扬善”;一些戏曲宣扬爱国报国之志;一些戏曲颂扬不畏强权, 追求真理、追求自由的人间真情。笔者作为基层一线音乐教师, 认为蕴含在传统戏曲的这些“真、善、美”的戏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我认为戏曲不仅应该进课堂, 而且应该逐步提高戏曲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比重。以下, 笔者结合实际谈谈戏曲进课堂的几点看法。

1、明确目标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普通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关环境熏陶, 特别是生活在远离农村的都市学生对戏曲知识了解不多。作为老师, 在备课时要充分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教学时不要直接放录音或录像资料给学生听赏, 因为学生对戏曲的了解不够深入, 不知道戏曲的剧情, 因而无法调动他们欣赏和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小的戏曲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戏曲的唱腔由于各地方言在发音、吐字、归韵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有些曲种的节奏缓慢拖沓特点也使得学生难以适应, 因此, 选择适合中小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戏曲欣赏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戏曲欣赏课的关键。

如何充分调动学习学习戏曲的热情, 作为音乐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对于戏曲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来说, 语言是了解地方戏曲最大的障碍, 因此, 选择学唱的曲目前可适当增加一些各地语言发音常识。这些语言发音常识教学方法要多样, 对于年龄较小的同学可采取听故事、模仿等手段, 年龄较大的高中生由于认知度相对较高, 可以引导其充分了解戏曲内容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 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同时, 转换教学常规, 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听赏、学唱戏曲的兴趣。

笔者曾经在初中二年级教学中让学生辨别京剧“生、旦、净、丑”各个角色的唱腔特点。学生对这四种角色的外形已有一些认知, 但对其音色特点并不十分了解。一般的教学顺序就是先让学生观看各个角色的化妆、衣着, 然后听录音, 最后对比分析, 我的教学过程顺序是这样: (1) 听录音 (要求辨别性别、年点) 。由于看不到形象, 学生听录音十分认真, 在讨论时也非常热烈, 尤其是辨别“老旦”和“净”的年龄、音色差异时学生参与度较高。确实, 这种有点像隔着“幕帘”看戏的方式让学生来猜演员的性别和年龄让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 进而激发他们探究了解的兴趣, 更容易让学生学得认真, 记得深刻。

2、丰富教学方式, 听赏与教唱结合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音乐音响影像资料被制成CD、VCD、DVD等形式, 教师可以在电视电脑上获得所需要的戏曲教学资料。这些便利为教师在音乐媒介的选择上提供了更多的可以挑选的空间。当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已经远远突破了老师放录音学生听,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的阶段, 全国除了一些边远山区或者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没有实现多媒体教学以外, 大部分中小城市中小学教学已经具备试听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能力。

我国的戏曲品种丰富, 内容也较为复杂, 选择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戏曲品种和曲目非常重要。在具体教学时, 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背景, 丰富教学手段, 以“听赏”为主, “教唱”为辅。

在现有的戏曲教学表演视频资料中, 表演者多为成年的具有较高水准的戏曲名家, 在欣赏较高难度的经典段落时可以选择这些资料,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也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但是, 在教唱时不能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 一方面中小学生无法胜任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另一方面, 学生的声带结构在生理发育的不同时期出现的变声现象不适合演唱音域较大的戏曲唱段。戏曲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 例如, 一些年龄段在7-13岁之间的中小学生可选择一些简单的曲目, 像《对花》、《小放牛》、《花木兰》等, 这些曲目可以“教唱”为主, 而对于已经过了变声期之后的具有较高学习、听赏能力的高中生而言,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妨选择一些难度稍大、音域较宽的经典戏曲唱段, 如《林海雪原》、《沙家浜》、《白毛女》等。

3、重视当地戏曲资源, 丰富乡土教材

戏曲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戏曲不是“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各地中小学戏曲课堂教学在听赏教唱经典的京剧、昆剧和现代戏之余, 要充分利用当地戏曲资源, 把有特色的乡土戏曲教材引进课堂。笔者生活在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 当地戏曲资源丰富。徐州琴书、柳琴戏和梆子戏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用当地方言演唱的这些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戏曲生动地反映了徐州当地人的“喜、怒、哀、乐”, 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传统戏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历史生活变迁, 应该说, 绝大部分的戏曲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传统戏曲中有一些封建、迷信和低俗的内容在如今的音乐传播市场中仍然存在, 对人们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事物的辨别认识还不够, 容易导致“良莠不分”, “全盘吸收”。因此, 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坚持用高尚的作品感染学生、用健康向上的主题感化学生, 使学生逐渐学会判断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这几年, 戏曲进课堂的呼声逐渐响亮, 什么内容进课堂, 怎么进课堂, 作为音乐老师, 特别是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上一篇:美术教研组教学工作策划下一篇:万圣节祝福语整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