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制度

2024-07-23

监督制度(精选6篇)

篇1:监督制度

自我监督与制度监督并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确立巡视工作方针,推进巡视工作“三次深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巡视监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尖兵和利剑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巡视制度被赋予新的活力,在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上实现重大创新与突破,成为党内监督的一张亮丽“名片”,赢得党心民心。实践证明,巡视工作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必须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发挥标本兼治作用。《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修订颁布实施,是党的巡视工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深入开展巡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制度保障,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巡视对象执行党章党纪党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行监督,紧扣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六大纪律”,进一步延伸了巡视监督“四个着力”内涵。通过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增强党的意识和规矩,强化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依纪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体现了巡视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成熟。

新的《巡视条例》着重从巡查范围、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巡视力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巡视范围,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使“全覆盖”成为“刚性”要求,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修订后的《巡视工作条例》将“实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明确写入“总则”。条例对巡视对象作了重新界定,扩大了巡视范围,在中央巡视组对省区市“四套班子”开展巡视的基础上,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组主要负责人,副省级城市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央部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中央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党组(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纳入中央巡视范围,并对省一级巡视对象和范围作出相应规范。

二是突出巡视内容,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修订后的《巡视条例》,紧扣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六大纪律”,对“四个着力”监督内容作出新的概括,对巡视内容作出较大调整。条例明确规定,巡视组要着力发现以下问题: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拉帮结派等问题;违反廉洁纪律,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问题;违反组织纪律,违规用人、拉票贿选、买官卖官,以及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严重不团结等问题;违反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可以预见,在新的《巡视条例》指导下,今后的巡视工作将继续坚定问题导向,进一步实现有的放矢、精准打击,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三是突出巡视方法,制度机制进一步改进。按照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新修订的《巡视条例》规定巡视组新增六种主要工作方式,包括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提请有关单位予以协助、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批准的其他方式,将中央下发制度与巡视工作无缝对接。进一步拓宽了巡视发现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巡视组突破障碍和阻力。“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批准的其他方式”系授权性条款,相当于从法规层面给与了巡视组“尚方宝剑”。此外,专项巡视也是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一大创新举措。这次修订明确将“专项巡视”写入《巡视条例》,把巡视从程序、时间、对象等固化模式制约中解脱出来,更加机动灵活,使党内监督不留空白,让心存侥幸者感到震慑常在。

这次《巡视条例》修订,凸显了纪在法前、党纪严于国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的现实需要,是中央反腐决心和政治定力外化彰显的标志。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我监督。强化敬畏之心,对党和人民心怀敬畏,学会经常反省自己,正确认知自己。敢于坚持真理,又要敢于修正错误;既要择善固执,又要知错能改。面对诱惑要有定力,保持心态平衡,永远不动摇。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将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制度监督。众所周知,自我监督,是一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克制的道德行为,其效果与个人的思想修养息息相关,对于思想水平较差的人而言,这种监督方式能够起到的效果有限,并不能完全阻止权力的滥用。因此,监督工作要重视制度监督,将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在工作当中,我们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同事领导,以及各级纪检部门的监督,时刻提醒自己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通过自我监督与制度监督并举,不断深化对从严治党的认识,才能在巡视工作发挥的“利剑”作用中,有力地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

篇2:监督制度

为贯彻落实全省志愿者网吧社会监督工作,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切实加强对网吧管理的社会监督,逐步使网吧监督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现制定网吧监督员管理制度如下:

一、网吧监督员准入条件

1、人员应能自觉自愿地参加网吧监督,有一定的活动时间。

2、人员的身体必须健康且能参加正常活动,原则上年龄在50至70周岁之间的“五老”志愿者。

3、必须是就地就近的常住人员,不跨社区监督。

4、有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在社区有一定的威望,对青少年有关爱之心。

5、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常识,能自觉遵纪守法。

二、网吧监督员任务职责

“五老”网吧监督员在社区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各级关工委的指导,其任务职责是:

1、巡察网吧中网络的内容,监督网吧不得出现和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

2、监督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协助网吧工作人员劝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3、对发现无证无照经营的“黑网吧”,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或社区关工委。

4、向上级反映网吧经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网吧监督员考核机制

1、网吧监督员采取聘任制,原则上每年聘任一次。要求在每年的10月1日前,由社区关工委考核推荐(书面名册),街道关工委审核把关(盖章),区关工委综合报送(盖章),区文体局聘任上岗(发工作牌)。对新调整补充的“五老”人员,社区、街道关工委应及时组

织上岗培训,做好工作交接。区文体局、区关工委每年应组织“五老”网吧监督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2、发生以下情况的应及时调整退出网吧监督队伍:

(1)因家庭事务等原因无法按要求参加对网吧监督的,或因监督不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2)对年龄偏大的,或因身体条件不适应继续参与网吧监督的。

(3)因居住地发生变化、路途较远不便对网吧监督的。

(4)监督人员自身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不适合对网吧监督的。

四、“五老”网吧监督工作基本要求

原则上以社区关工委网吧监督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对网吧巡察监督,可采取两人结伴或小组行动的方式,不提倡监督员单独或深夜开展网吧巡察。其基本要求:

1、不定期地巡察网吧。监督员每周应安排一定的时间,持“工作牌”到网吧进行巡察监督。

2、做好登记、统计。每位监督员应做好巡察网吧的登记、统计,对发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应及时登记、统计。

3、定期汇报情况。监督员每月中旬向社区关工委汇报情况一次,社区、街道关工委每月25日前逐级向街道、区关工委汇报情况一次。

篇3:侦查监督制度研究

关键词:侦查监督,监督途径,同步监督

一、侦查监督的概念与价值

( 一) 侦查监督的概念

要想充分掌握侦查监督的概念问题, 我们需要从我国的具体的国情和法律实施规定现状考虑, 还要从学理的角度了解、领悟侦查、侦查权监督制度的理论层面, 通过这么一种实务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对侦查监督制度进行一番剖析。

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侦查是一种“专门工作”, 而从法条的角度, 刑诉法第106 条: “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 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我们可以看出侦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国内各派学说, 用百家争鸣来形容其对侦查的定义都不为过。翟丰学者认为: 其是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具体刑事案件的时候, 利用公开以及秘密的方法, 收集证据并审查核实, 最终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专门活动。

陈永生学者则认为: 享有侦查权的国家法定机关在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 致力于查获犯罪嫌疑人和收集犯罪证据, 基于此而进行的调查工作和相关强制活动。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侦查的内容并无多大异议, 都认为是一种性质上属于刑事侦查的法定活动。而在侦查主体这个问题上, 有着不小的争议, 在这个问题上, 我综合我国的国情法情以及实务操作上, 认为侦查是国家法定机关 (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和海关缉私部门以及军队保卫部门) 所依法采用的特殊的方法进行有关的强制性活动和调查工作。

《辞海》: “监督, 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 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从法律的层面上看监督, 则分为两个层面看, 一是特定的国家机关经过授权而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活动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监督, 二是特定的社会组织或公民对相关的国家机关活动以及社会个体行为进行督察。因此, 一套完整健全的监督体系不仅是国家机关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 更是体现了我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社会的美好蓝图。监督之事不可谓不重!

权力的行使如果没有得到一定限制和规制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 宪法和刑诉法均规定: “人民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这直接以法条规定的形式赋予了检察机关享有侦查监督权。因此可以看出检察机关不仅起到了一个维护公平正义的义务, 更为具体现实的任务是履行监督的职权, 其存在的意义使得人民检察院可以发现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和刑讯逼供、敲诈勒索贪赃枉法等违法犯罪活动, 从而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进而有利于保障侦查活动的依法进行, 进一步提高刑事安监办案的准确度, 保证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公正有序进行。[1]侦查活动在检察机关的强有力的监督下, 有助于方便快速并且相对公正地收集证据、侦破案件, 如此一来, 既是犯罪嫌疑人的福音, 也不会损坏诉讼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 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 最终达到社会和谐, 达到刑法的目的, 建立一个法治社会。根据我国的现状, 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刑事立案的监督和刑事侦查活动的监督。刑事立案监督是在立案阶段开启的监督, 而刑事侦查活动监督则是立案后开启的监督活动。[2]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侦查监督制度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侦查监督包括: 刑事立案阶段的监督、侦查活动阶段的监督以及侦查机关对移送案件的审查。而狭义的侦查监督则指在公安机关立案后对其进行的一系列诸如刑讯逼供收受财物等行为的监督工作。鉴于当今司法界的日新月异以及现实的实务需要, 我们需要对侦查监督进行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和梳理, 考虑到《刑事诉讼法》将律师和个人将在检查监督活动中起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采广义的侦查监督说, 既有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 又有公民个人履行侦查监督权利。

( 二) 侦查监督制度的诉讼价值

首先, 侦查监督制度能够维护程序正义。在我国, 侦查监督制度与程序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侦查监督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程序更为正义, 而保持程序的正义性正是侦查监督制度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有力保障。因此, 二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 侦查监督制度的目的在于限制侦查机关的侦查权, 而完备的监督机制正是程序正义之路上的指路明灯, 最终达到程序正义, 也达到了诉讼正义。前面也提到, 在侦查行为中, 侦查人员往往会为了追求一个快速的侦查过程以及追求办案速率而忽略了侦查的质量和程序合法性, 因而影响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正义得以保证, 同时也可以从新闻舆论、公民心理上树立起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 有利于顺利推行法治社会的建设, 如果程序正义都难以保证, 那么结果正义又从何得以渴求呢。那么整个诉讼乃至法治都会处于混乱与摇荡中。程序正义还是公民用以维权, 衡量侦查机关是否违法的有力工具, 作为一种可视性的制度, 侦查监督制度是普通公民慢慢接近机关, 维护自己权利是有极大促进意义的。

其次, 侦查监督制度也是对人权的有力维护。众所周知, 在我国的执行实务中, 享有侦查权的一方通常拥有国家暴力, 是有着强制执行力的存在, 现今在微博上热点的聂树斌案、念斌案, 无不缘起公安机关在侦查、审问过程中的刑讯逼供、录音录像断层导致的证据力不足却又强制结案, 这只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案子, 那么那些不为人所知的, 真的做到公正了吗。是, 我们是希望犯罪分子得到严惩, 但我们也不希望有一个清白人因为刑讯逼供, 为了结案率而受迫于强制力而屈从, 这不是犯罪嫌疑人的问题, 这是体制问题。侦查监督制度正是为了这一现状而应运而生, 可以促使公安机关在侦查行为中认真搜集证据, 严肃对待案情, 这么一来, 让侦查权的行使在压力下进行, 既可以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又可以保护各方诉讼当事人的人权, 最大化人权保护, 人权保护也是21 世纪一个大课题, 想必侦查监督制度会是这一课题的强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侦查监督制度的途径

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的从无到有, 到目前的正式确立, 其主要依据为我国的宪法相关规定以及刑事诉讼法。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它从最权威的角度规定了我国的特定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机关。随着2012 年新修改刑事诉讼法的颁布、高检规则以及六机关规定等相应法条、司法解释的及时更新, 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健全, 因此现在主要以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主梳理我国侦查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以下将对《刑事诉讼法》侦查监督制度的大力修改进行一个梳理和归纳总结。

( 一) 完善羁押必要性定期审查制度

新增刑诉法第93 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通过这样一种对逮捕后仍然进行审查羁押必要性的做法, 一是可以促使公安机关在逮捕时更为细致的侦查, 更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人身权益, 二来可以为实务中出现的羁押率过高等问题提供一剂良药, 同时也促使我国检察机关羁押监督制度的逐步成熟与规范化。

( 二) 健全讯问、同步监督制度

刑诉法第212 条规定对审问犯人的整个过程需要全程同步进行录音和录像。这是基于一种当今社会公民甚至律师对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一种不信任以及防止冤假错案的趋势所引发的一种法条修正, 2014 年的“念斌案”不正是因为当年的录音录像断节而导致审判力缺失而引发媒体, 公民, 检方, 院方的各执一词吗。这么一种制度的规定, 不仅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同时也保障了受害人的诉权以及诉讼程序的公平正义。诸如此类的规定还有第83条以及第117 条的规定, 都是对侦查行为进行了一个程序上的规制。

( 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程序的规定

在2012 年刑诉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基础上, 结合2014 年《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我们可以得出,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 (1) 非法手段和非法证据: 通过刑讯逼供得来的供述的言词证据; 通过暴力、威胁得来的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言词证据; 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被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实物证据。 (2) 排除非法证据的诉讼阶段及结果: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 应当依法予以排除, 不得作为起诉意见 ( 公安机关) 、起诉决定 ( 检察机关) 和判决 ( 法院) 的依据。 (3) 监督非法取证行为: 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 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 应当提出纠正意见;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监督的不是非法证据而是非法取证行为, 体现了对非法取证由事后监督延伸至事前监督, 实质上是扩大了检察院权利。)

三、我国侦查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侦查监督的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 它享有广泛的刑事侦查权, 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权力和公民自由的愈演愈烈的冲突和矛盾, 更因为相关的侦查监督制度又不够完善和健全, 也就产生了当今社会上诸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那般“冤假错案横行”“躲猫猫死洗脸死”“警察无故搜身”等令我们法律人十分痛心的现象。

( 一) 侦查监督缺乏及时性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国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多为书面监督, 而现场监督和群众举报则有着十分不完善的一面。就书面监督而言, 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事后性的监督方式, 首先, 在侦查活动中, 检察机关没有很好地参与到侦查活动的监督中, 也没有那个机会, 也就导致了侦查机关可能在侦查活动中做出一些违法侦查行为例如暴力取证、逼供、篡改事实证据等而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 检察机关只能通过事后公安机关递交而来的书面报告以及案件的卷宗就侦察行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 试问, 有谁会把自己的把柄写进报告里面呢, 这也就导致了现行侦查行为虽有法条规制却难有实质性作用的主要原因。再者, 对于群众的举报监督而言, 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漏洞, 第一是公民大多数都不太了解法律的关于举报的具体规定, 无法做到提交有效有价值性的信息, 第二, 公民普遍的畏惧国家机关的一种心态导致了公民在没有侵犯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并不会积极地去举报国家机关的一些违法行为甚至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会以一种算了的心态去“淡然处之”。以上两种监督方式, 无论是书面的监督还是群众举报制度, 都无法做到真正是侦查行为置于权力的监督之下, 具有很大的不及时性和被动性。从实务的角度出发, 这种监督方式不仅无法及时发现, 无法及时解决, 就算发现了, 违法事宜也已经产生, 并且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至于检察机关所有的一种现场监督方式, 考虑到中国的监察侦查现状, 要想做到每一次侦查都有检方人员的监督, 一方面是极为不现实的, 二也因为法律并无对现场监督作出相对应的具体的规定, 导致这样的监督是以一种什么样子什么力度什么形式的监督进行的都无从得知, 并且向来公安机关办案都是能简则简, 也不希望其他机关进行干预, 必定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而检察机关就算有心介入, 却是无力监督。总而言之, 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目前而言还具有不及时性、被动性、无现实操作性等弊端, 这也直接导致了监督效果的不理想, 实务中仍然存在违法侦查行为, 公民权利受损的情形。

( 二) 侦查监督范围有待于具体深化

首当其冲的是强制措施的监督方面, 我们知道, 传统的强制措施有: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 而强制措施是一种合法的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的限制, 但是如果强制措施稍有偏失, 则是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的极大破坏, 因此对于强制措施的监督的相关制度规定则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实务操作中相关的法条规定极为欠缺, 并无起到实质上的规制作用。在我国, 实际上侦查机关既是侦查活动的执行者, 又是侦查活动的决定者[7], 这种两权一体的决策执行形态是极为不科学的, 这么一来, 其权力被无限地放大, 再缺乏具体的制约, 那么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从何而谈? 老百姓作为弱势一方如何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权力滥用之日何时是个尽头? 公民的合法权益何时不是人心惶惶? 因此, 要想实施有效的监督就必须从侦查行为出发, 制定具体的监督方式加以规制, 才能最大化保证诉讼的正常公平进行。

四、我国侦查监督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 细化完善各个侦查行为的实时监督方式

上文已经提到, 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和无力性, 正是由于侦查机关在执行侦查活动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自主决定权以及执行权, 而导致监督活动无从实施或者收效甚微, 因此, 应该出台相对应的司法解释来完善细化到每个侦查行为的监督方式。例如说搜查扣押查封冻结时, 应当有互相独立的两个机关部门 (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 的人在场, 例如在运用技术侦查, 秘密侦查中所收集到的公民信息通过法律升格为机密级别, 防止侦察机关通过诸如窃听监听等渠道获取到的公民隐私信息进行不良处理甚至泄出[8], 需要立法者更为用心的立法才可。

( 二) 健全监督机关的监督部门机制

笔者大胆对检察院内部系统提出一点自己的臆想: 从内部监督而言, 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 横向角度中, 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 独立于各个检察院主要工作部门, 直属于检察委员会, 不受其他各个部门的干预, 遇到疑难案件以及大型案件, 可直接将案件上报检察委员会; 纵向角度中, 从检察长到科长到检察员, 从上级检察院到下级检察院, 各司其职, 配合监督委员会进行工作[9], 形成一套立体的工作体制。外部监督而言, 从法律上确立人民检察监督员这一职位, 赋予其法律地位以及法律权力, 在侦查机关实施侦查活动时敢于指出不足并责令改正, 具有权威性。另外, 加强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与检察机关的关系, 总所周知, 政协和人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也是几种民主方式中较为亲民的路线之一, 建立检察官乃至检察院的阳光体制, 也更能促进检察机关人员对侦查活动更为用心的监督, 从而响应法律上新增的律师和当事人的侦查监督制度, 这对于我国侦查监督制度的长远考虑, 是大有益处的。

( 三) 就被关押嫌犯的情况建立全程同步制度

众所周知, 近年来, 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经常曝出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严刑逼供, 躲猫猫死等丑闻。实际上, 在实务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犯罪嫌疑人被逼供的行为, 那么这种非法行为究竟该如何完全避免呢。是, 同步录音 ( 录像) 制度的推行曾经一度让人看到了希望, 但是, 这种录音录像由公安机关提供, 其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常常受到律师和当事人的质疑, 而公安机关却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尽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此进行了规定, 可是考虑到结案率, 谁会轻易就否定掉一个视频录像的真实性呢, 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司法界, 还没有妥善解决。事实上, 犯罪嫌疑人在监狱中面对着公方人员, 难免屈服于“正义的审问”之下, 极易做出与案件真实情况相悖的供述。因此, 建议一套完善的全程录音录像制度是十分必要且急迫的。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胡平仁.中国传统诉讼艺术案例[M].长沙: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9.

[4]张榕.证据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5]刘广三.刑事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卞建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7]甄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8]徐静村.刑事诉讼前沿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9]陈光中.诉讼理论与实践 (上)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人大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样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权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范畴内检察机关进行的内部机制创新,是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司法改革的产物。

一、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司法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监督,通过引入有组织性的外部监督力量,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长期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问题和批评,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03年首次在检察系统内部提出了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并相继颁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 》、《关于适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 >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扩大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方案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 (试行 ) 》等规范性文件。据统计,全国已有 80%以上的各级检察院都实施了该制度,总共选任人民监督员两万多名,其中 90%以上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法律工作经历的人员;此外,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企业职工等各界人士约占 1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公信力[2]。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人民监督员的数量、监督案件数量上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具有权力监督、制约和人权保障价值。

从笔者所在院近年来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实践上看,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经在检察机关办理职务案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笔者所在院今年来提请的16件/17人自侦案件的拟不起诉决定,均通过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表决。在人民监督员选任上一般要求符合以下几项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年满二十三周岁;4.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5.身体健康、有履职时间;6.在本工作或有固定居所;7.受过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

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的批评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法理上的缺失,认为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活动,实际上是干涉了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检察权,不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职权,而且人民监督员并没有获得得法律上的授权,对检察活动的监督缺少法律依据;2.在人民监督员的遴选上,一般由检察机关自身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考察、聘用、管理、发放补助等,出现“自己请人监督自己”的感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3.人民监督员自身法律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对相关案件的法律规定、证据把握能力有待加强;4.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程序、范围、职权、救济方式缺乏制度性安排;5.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冲突,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大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享有对检察机关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的监督权,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权之间存在制度冲突。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都要接受人大的监督。但从我国人大监督的现状上看,当前我国人大监督权还没有得以充分行使,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太明显,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监督不力是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监督主动性不高,震慑力弱,权威性不够等[3]。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监督权的空泛性,缺乏实质性内容和程序架构。在人大监督的框架内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加强人大对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体现民主原则;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诸多诟病。

具体而言,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应该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1.人民监督员应在同级人大代表中择优遴选;2.在人大成立人民监督员委员会,具体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3.制定相应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从监督程序、监督范围、权力等方面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4.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不仅仅局限于自侦案件中,将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案件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一并纳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畴;5.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工作直接对同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作为审查检察机关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参考。

(一)在法理上,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宪法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的表现

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是我国宪法的两项最基本的原则。根据《宪法》第 2条第 3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重要原则。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产生正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原则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为实现宪法所确立的民主原则提供了具体的制度和实践的保障。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基于检察机关行使检察职权的活动而产生的,保证检察法治的完备。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通过在人大内部遴选人民监督员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在人大监督的框架下,其监督权不仅符合民主性的要求,也体现了《宪法》原则,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实质内容,解决了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

将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置于人大监督的制度之下,并直接对同级人大负责,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独立性、权威性,也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安模式”、“岳池经验”,其核心的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和履职提供了外部性的制度规定:人民监督员由人大选举、管理,并对人大负责。“由人大选任和管理人民监督员,比由检察院选任和管理更符合监督逻辑,更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4]。这些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的生命力,受到了社会群众和人民监督员的欢迎和好评,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内司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

同时,在人大监督框架下进一步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扩大到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纳入人大监督的体制内,使检察权的行驶真正受到人大的监督和制约,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表现。

(三)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反映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要求

我国的检察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检察机关在法律地位上从属于代表和反映民意的各级人大,检察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体现了“司法民主化”的本质要求;同时,程序的正当化也要求检察机关在依法行驶其职权时遵循宪法原则,在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及其他宪法和法律权利进行限制和处理时获得有效的救济,体现司法公开性原则,通过建立在人大监督的基础之上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根本上体现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原则。

(四)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性制度措施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我国宪法精神,有利于从根本上体现人大监督权的实质内容,保证检察权受到来自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就目前而言,可以先在部分地区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人民监督员的条件、产生办法、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监督效力等进行规范,进一步把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管理、监督活动等置于检察机关之外,以期实现真正的、完全的外部化。在时机成熟时,将该制度明确写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并适时地制定相关的《人民监督员法》等配套性的制度措施,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三、结 语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和改变现有部分制度安排的缺陷,不仅体现了我国检察机关的人民民主属性,也有利于实现法律监督和促进司法公正,从而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具体规定.

[2]莫纪宏.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2.

[3]张建红.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人大研究,2006,(4).

[4]谢曦.“广安模式”在行进中涅槃——广安市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回眸.http://www.rmjdy.org/Article.asp?ArticleID=1053.

篇5:监督制度

《国土资源部关于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意见》国土资发〔2011〕63号已于近日印发。我局明确按照《意见》要求,积极发挥招拍挂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完善商品住房用地预申请制度、土地交易平台、土地出让合同,积极探索招拍挂出让方式创新,保持地价平稳合理调整。《意见》明确,市、县在向社会公布住房用地出让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拟出让地块、地段的规划和土地使用条件,完善商品住房用地出让预申请制度。在公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划拨用地时,一并向社会公示申请用地单位,接受社会监督。

《意见》肯定了“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商品住房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和“土地利用综合条件最佳”等四种招拍挂创新做法,我局按照丹棱实际,选择恰当的土地出让方式和政策,落实政府促进土地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有效合理调整房价地价,保障民生,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

《意见》要求,完善土地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网上挂牌出让方式。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上发布出让公告信息,明确土地开发利用、竞买人资格和违约处罚等条件,组织网上报价竞价并确定竞得人。

篇6:党员监督制度

为使广大党员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会、政策,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推动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党员监督的内容

1.监督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情况,党员是否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严格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遵守党的纪律。

2.监督党员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党员是否服从上级分配的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3.监督党员思想作风建设情况。党员是否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4.监督党员遵纪守法情况。党员是否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否勤政为民,立党为公。

5.监督党员工作圈、生活圉、社交圈的情况。党员是否存在拉帮结派、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倾向。

6.监督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党员是否按照《党章》要求,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7.监督党员严格执行德城区机关效能建设“五严禁”和德城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六不准”条例规定。

二.党员监督的方法

党员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

1.党内监督包括组织监督和法规监督。组织监督即党组织对党员监督、集体监督。党组织对党员监督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止和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和不良作风。集体监督就是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防止错误决策,制止以权谋私。

2.党外监督主要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一方面要求领导机关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风气,让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另一方面要求广大群众善于运用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等权利,自觉地、积极地对每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发挥监督作用。舆论监督就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党内的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评。

三.党员监督具体措施

1.坚持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凡属重大问题应由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任

何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或游离于组织之外,独断专行。

2.坚持党的组织生活会制度。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按时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生活会,汇报思想情况,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

3.坚持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4.坚持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按照“双评一审制”要求,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表彰先进,严肃处置违规违纪党员,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5.尊重和保护党员群众的批评权。畅通信访渠道,保障党员群众通过合法的途径举报党员、党员干部违法行为,加大对党员的监督力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监督制度】相关文章:

监督制度05-15

药品监督制度04-08

宪法监督制度06-28

检查监督制度07-25

经济监督制度09-08

党内监督制度范文05-25

人大监督制度范文05-31

审计监督制度范文05-31

信访监督谈话制度07-20

药品采购监督制度07-25

上一篇:村居纪检委员工作总结下一篇:那棵桂花树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