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2024-07-16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精选8篇)

篇1: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把握好三个方向。一方面是认真研究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我国加入WTO后,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要把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要依靠科技,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占领技术的制高点,1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环境条件、产业性质、龙头企业及农户的特点进行深入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提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力,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各个乡镇各有优势,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无论是工业型的乡镇,或者是农业种植型的乡镇、养殖型的乡镇,还是蔬菜栽培型的乡镇,都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因而,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村企业的加快发展,拉动了农业产业化,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不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问题,而且使他们有了可观的工资收入,关键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增长和快速增长。

二是要推动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

技术含量,市场潜力较大,立足当地资源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动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可以鼓励农村中的优秀分子和有胆略的优秀商人进入农业,形成城乡资源的“大对流、大融通”。这样,通过一人牵头创办企业,至少可以带动十几个、几十个农民脱离农业,从而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把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全局发展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因此,各地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问题,抓紧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道路。

四是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主要从放宽准入、融通资金方面。重点在乡镇,就要依靠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和激励农民创业,为农民构筑创业载体。有工业优势的,可整合资源,建设工业集中区,形成企业集聚效应。有种植业优势的,可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形成发展种植业的规模效应。有水产养殖优势的,可引导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扭转过去“光有组织,没有合作”的现象,形成规模化、合作化的市场效应。

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

应坚决取消加重农民负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活动,严格规范收费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和纠正“三乱”,为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对贫困、受灾地区,应无偿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环境。

二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实质上减轻农民负担。我们应该看到,各个村还要完成上级布臵的报刊款、村级各项事业款等,仅报刊款有的地方每个村平均达几千元。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村集体来说,只能向农民摊派。这些都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是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兴节俭之风,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在强调各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自我减负。目前,一个普通农户为儿子娶媳妇儿,要花掉10万元左右,而且亲朋好友有红白事还要送礼二百元左右。这对于本就贫困的农民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因此,加大移风易俗工作的力度,提倡婚丧事简办,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当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扎扎实实按农民需求解决农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一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二是注重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农民增收,已经从前几年的减免增收转到现在的收益增收,“多予、少取、放活”,现在的重点应该是“放活”了。结合全市农村发展的情况,为了加快农民增收,应该怎样放活呢?首先,应该从土地经营方式上放活。农村的现行状况是“家家有田”,但是我们要打破“家家种田”的局面,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让更多的劳力从事二、三产业,也就是常说的“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其次,应从金融环境上放活。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没有资本是不行的,而靠农民原来种田的收益是无法办到的。城市有许多

方式的抵押贷款,农村也应创新金融扶持方式,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缓解资金困难,相信农民也是讲信用的,他们会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更大的事业。

三是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同时,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原有的县乡两级经济职能部门转变为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诸如种子、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提供抗旱、浇地、防治病虫害、收割、运输等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要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2013年6月6日

篇2: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1.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从农业内部挖潜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

小区建设,推进渔业结构调整,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这30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83%将靠科技来实现。这就要加大对农业科

体,把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集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借助群体力量,拓展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就要加快农村市场化。要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

公务员百事通论坛 汇总整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

公务员百事通论坛 汇总整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收入的稳定增长。实际上,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是做农业内部挖潜的大文章。因为,现代农业既是科技化农业,又是产业化农业,还是市场化农业。农业能够实现这“三化”,内部增收潜力就能充分挖掘。

2.如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在城乡发展问题上总揽全局,统一规划,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为最终目标。具体来说,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发展规划就不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待城市和农村,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这种做法也许会使等资源的城乡共享,加快推进城乡的相互融合。

第三,促进城乡体制一体化。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三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探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

第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促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分割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

公务员百事通论坛 汇总整理

公务员百事通论坛 汇总整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社会事业的供给。首先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积极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让农村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与城市平等优质的教育;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再次要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

第五,统筹城乡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文化建设有着很大不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能使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化。为此,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同发展,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篇3: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一) 种植业方面

同仁、尖扎两县的川水地区重点发展蔬菜、优质小麦、特色果品产业;浅山重点发展马铃薯、油菜、豆类、中藏药材和饲草饲料产业;脑山重点发展油菜、青稞、中藏药材和饲草饲料产业;泽库、河南重点发展饲草料和中藏药材产业。

(二) 畜牧业方面

泽库、河南草地畜牧业重点发展藏系绵羊和高原牦牛, 推广良种欧拉羊, 引进野血牦牛复壮;北部两县加快舍饲畜牧业的发展, 扩大牛羊贩运育肥、家禽养殖规模, 促进农牧区联合, 实行“南繁北育”, 加快牲畜周转, 增加商品量, 推广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良种畜;沿黄地区和隆务河谷地区形成肉牛、奶牛产业带, 推广良种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秦川、皮埃蒙特等良种畜。

(三) 其他方面

农牧民外出打工、依靠小城镇建设就业、从事采集业是近年来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 提高农牧民素质

只有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素质, 才能生产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 农牧民才能增收。

(二)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把握三条原则:第一, 因地制宜的原则, 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第二, 效益至上的原则。只要合法, 符合党的政策, 农民种什么赚钱, 就应鼓励种什么, 并引导其形成一定的规模。第三, 名优特新的原则。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抓住三个环节。首先要形成有相当的规模, 有配套的生产链条, 能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是深加工, 使农畜产品的价值成倍增加。这样, 农畜产品在加工后, 贮藏、运输的问题都解决了。再次是搞活流通渠道。彻底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三) 发展畜牧业

要以牛羊产业为突破口, 努力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一是积极实施“南繁北育”、“自繁自育”项目。抓好肉牛、肉羊和奶畜三大优势产业。二是抓好畜牧“种子工程”建设。提高牲畜及产品质量。三是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和饲料加工。解决好养殖业的饲料用粮问题, 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加强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

(四)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周边农牧民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牧民利益发展特色农牧业, 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流通服务组织, 让民间流通服务组织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成熟, 创出品牌, 促进农畜产品的销售, 保证农畜产品实现其价值, 使农牧民增产增收。

(五) 发展非农产业

一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供更多的转移途径。乡镇企业脱胎于乡村集体企业, 它的发展必须体现“农”字特色, 要与农牧业产业化相结合, 发挥对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的功能。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 充分发挥小城镇联结城市带动农牧区的功能。三是进一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四是搞好劳务输出。当地主管部门对准备输出的劳动力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 提高农牧民技术水平, 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六) 搞活市场流通

一是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农贸批发市场的同时, 通过政府、集体、个人多方投资形式, 创办农贸批发市场, 吸引农牧户进入市场, 参与经营。二是引导农牧民自主经营。鼓励农牧民自由结合, 发挥营销合伙组织。三是引导农牧民埠外经营。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 带动本地农牧业的发展。

(七) 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农牧区现代化, 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为广大农牧区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 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八) 增加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

要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大农牧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防灾基地建设, 搞好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 发展集雨利用和节水灌溉。继续抓好种子市场、农业机械推广等建设项目, 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和整体竞争能力, 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奠定基础。

(九) 依靠科技兴农

现阶段黄南州乃至青海省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 靠科技增收的潜力很大。要改变用行政手段推广科技的做法, 建立一批示范园, 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 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通过榜样的作用, 推动农牧区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等, 尽快把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十) 加快土地流转

黄南州农户家庭土地规模普遍偏小, 家庭经济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主要障碍。应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 使土地资本化, 为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增加土地资产的收益。

(十一) 减轻农牧民负担

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 严肃查处农牧区“三乱”, 坚决停止各种集资, 通过减负, 使农牧民收入相应增加。在减负方面, 要做好减税、减灾、减支、减员、减债“五减”工作, 做到取税减税落实到户, 确保农牧民增收。

三、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一) 深化改革, 贯彻落实农村牧区基本政策

一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二要落实好减轻农牧民负担政策。三要深化农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坚决贯彻执行农畜产品收购政策, 真正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牧民的农畜产品, 增加农牧民收入。四要深化农牧区金融体制和供销社改革, 增加对农牧业的信贷和物资投放。

(二) 面向市场, 调整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

一是调整种植业和农畜产品品种结构。要立足于黄南州冷凉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高原特色农牧业。二是调整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和林草业;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 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提高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三是调整农牧民收入结构, 主要是以发展合作制的龙头企业为重点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使农牧民分享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四是调整农牧区劳动力结构。主要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建设, 推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减少农牧业人口, 增加农牧民收入。五是调整农牧业经营方式。六是调整农牧区教育结构。重点是发展成人职业教育, 提高青年农牧民的科技素质。

(三) 依靠科技, 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

一是推进农畜产品良种化进程, 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二是加强适用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 推广生产、加工、储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加强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农牧业技术推广。四是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 扶持龙头,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生产、加工、贮运、流通的州级龙头企业, 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龙头组织。二是重视市场建设。根据地域特点, 着重抓好尖扎、同仁、泽库、河南的农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三是围绕优势产业, 加快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四是在抓好重点龙头企业的同时, 也要积极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 建立一批农牧民经纪人队伍,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五) 突出优势, 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一是抓好品种改良和饲养方式的改革, 将传统放养为设施圈养, 提高饲养劳动生产率。二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民通过“南繁北育”、“自繁自育”等形式, 大力开展牛羊育肥贩运, 提高畜产品商品率来增加收入。三是重点抓好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形成规模化经营, 提高规模效益, 增加养殖业收入的比重。

(六) 依靠创新,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是继续对乡镇企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应尽快帮助负债高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增强现有企业的活力。二是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

(七) 开拓市场,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把小城镇作为流通、加工、技术信息的依托,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

(八) 扩大就业, 推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务市场。二是开展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岗前职业培训, 为他们顺利转移创造条件, 提高择业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所民办劳务中介机构、社会服务组织。

(九) 增加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篇4: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一、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农业要素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出和农产品贸易条件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两个基本因素。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增加农业产出,就会带来农民增收。但是,现实中经常碰到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冲突。解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并改善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需要激活农村要素市场

总体上说,在农产品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业产出,就意味着收入的增加。适度规模是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和保证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均衡收入的前提。国外发达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没有明显差异,对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来说,关键是农业生产规模足够大。比较而言,中国农户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中国将来要实现城乡居民具有均衡性收入水平,必须解决农业专业户扩大经营规模的制约因素。

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扩大规模所依赖的要素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扩大粮食生产,需要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耕地。蔬菜和花卉等园艺产品需要足够数量的劳动力。而规模化养殖需要相对较多的资金和技术。

无论从事哪类农产品的生产,农户要扩大规模都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约束。从事粮食等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单个农户要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耕地。在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承包时基本上是按农村集体内人均分配的,并且根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农民与集体的耕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只有农民之间通过协商流转耕地才具有合法性。

农民之间农用土地流转尽管具有合法性,但是中国农村现实经济生活中土地流转面临很多困难。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一方面,农村总体上缺乏流入耕地的农户,另一方面,农民间耕地流转的交易费用过高。显然,耕地流转后可能面临多种风险,更是制约着农地流转。这些制约因素使得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广往往只具有理论意义。

在中国,制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不仅是农用地流转困难,而且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的获得性都相当困难。农村金融体系极不完善,农民贷款难长期困扰着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破除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最重要的是尽快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要彻底改变长期压抑农村要素市场的政策,打破城乡完全分割的要素市场,让农地流转市场、资金市场和农业劳动力市场活跃起来,通过要素充分流动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需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生产率是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途径。与工业化相比,农业是一个传统性产业,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对较慢。受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比较困难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慢。

中国农业发展中土地等要素生产率提高相对明显。正是由于土地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只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没有相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所带来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制约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根本性经济原因。2007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11%,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到全社会的40%。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问题,不是农业发展自身能够解决的。从长远看,只有中国进一步城镇化、工业化和非农化,才可能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中国必须走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土地等稀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统一起来。

(三)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需要加强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矛盾始终影响着我国农业政策的选择,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只影响农产品价格而对农产品产量不起作用的政策来。

近年来实施的一些粮食安全重大政策在粮食供求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后面临着新的选择。如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继续扩大实施范围和强度还是淡化最低收购价政策?随着粮食收购数量的增加,一些地方的仓容压力问题突出。再如,近年来实施的各类补贴政策,如果目的在于解决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问题,那么这种补贴一般都会有粮食增产和收入的效应,此类补贴方式在粮食供过于求和粮价持续下跌情景中会面临两难境地。补贴越多,粮食生产越多,粮食过剩越多,粮价下跌越多,粮农减收幅度也越大。补贴往往难以解决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问题。

自1983年以来,我国在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时常处于矛盾之中。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价格上涨,国家增加财政支农力度,并采取提高价格和增加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直到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这个过程是农民增收相对较好的阶段。而当农产品市场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时候,如宏观紧缩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农产品供求关系将由偏紧很快较变为相对宽裕,市场价格回落直至下跌,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就会不断地尖锐起来。这一轮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显现,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显性回落,农民销售农产品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能否很好地应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及其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需要我们做好事前调控。

国家应将农业宏观调控的焦点置于主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并不会形成严重过剩的状况。每轮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产品卖难,主要是需求减少,供给相对充足,导致少量的供求剩余。13多亿人口,每人每月少吃1斤粮,就会减少约80亿公斤的粮食消费,占粮食总产量的1.5%。研究表明,如果收入预期不好,居民“节衣缩食”倾向仍然存在。如何解决不足常年产量5%的过剩问胚,应成为明年政府调控的重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形成了我国农产品区域化生产。这为国家有针对性地调控农产品提供了可能。我们不能对所有农产品宏观调控采取像粮食一样建立国库,但是我们能够在各类农产品集中产区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计划地生产或者收购,保证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

二、非农收入增长不利条件的改

善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二元体制的突破

(一)增加工资性收入需要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

非农就业机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增长相对较快,重要原因是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利用,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大。从发达国家开辟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看,也主要是增加非农收人。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但有助于增加农民自身收入,而且也是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重要资源条件。正是中国大量相对廉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国家工业化加快推进提供了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农民工不但工资低,而且曾经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民外出务工除了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外,还长期在权益方面得不到保证,受政策歧视。农民工的职业病、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突出问题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以牺牲农民工权益为代价的。

自200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新的《劳动法》。这部法律在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中确实发生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地用工企业普遍感到劳动力成本的压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条件与国家工业化,甚至城镇化之间矛盾就是要寻找到新的平衡点,既要使农民工能够充分分享到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又不能因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延缓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工资性收人一直是中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为了增加中国农民的非农收入,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条件。各级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用工信息,根据条件逐渐提高农民工工资,并监督检查用工单位按时兑付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保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增长。要继续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吸收农民工本地就业,增加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

(二)增加政策性转移收入需要深化涉农财税体制改革

政府转移性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来源于政府直接补贴的份额所占的比重都相当大。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应逐步发挥政策对农民增收的效应。问题是,政府是否愿意加大农业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一些地方对农业的投入问题就比较突出。2008年9月份笔者在沿海某个省调研时了解到,2007年这个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3000多亿元,但投入到农业的不足2个亿,加上中央对农业的投入合计才20多亿元。

地方政府不愿意在财政支出中把农业补贴作为重要的预算,更何况中国农民数量庞大,中央财政用于农业补贴的规模可能不小,但平均到农民头上可能补贴金额相当少。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关键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地方投入农业积极性不高,这至少与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有关,更与中国现行的财税分配体制有关。如果不从体制上和机制上理顺现代农业发展相关主体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政府重新设计更加健全的制度,增加农业补贴。

三、让农村低收入群体致富有赖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一)环境条件恶劣是农民低收入群体致富的最大制约因素

一个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说到底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我国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与之相对应,地区间的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差异悬殊。东部农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中西部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相对较快增长难度更大。

中国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的贫困地区,一般都是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劣,而且这些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抗御能力相当薄弱,因灾致贫比较普遍。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加大扶贫力度,但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以种养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农民增收困难,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更是缺乏保障。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和低收入者面向市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障碍相对较多等不利因素影响,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更加不稳定且增速慢,低收入农户进入市场困难,自给性农业生产比重高,难以享受到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成效,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二)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状况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解决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大致上有两条思路:一是通过发展促进农村居民中相对较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相对较快增长:二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促进农村居民内部收入的均等化。政府虽然有二种方式可供选择,但是,结合中国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更需要政府通过向低收入群体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加强对农村较低收入者的支持,从而实现他们的收入相对较快增长,这是主要路径。

要将改变落后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实施异地转移迁移相结合。从区域来看,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地方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更低,增长更加缓慢的农户所占份额更大。应把改善这些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力的异地转移就业。中国很大一部分贫困农民生活在高山远山地区、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为了让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有效途径是加快异地移民步伐。

应进一步完善专门扶持贫困农民的政策措施。目前,中国农村贫困户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主要是救灾款、扶贫款和各种农业生产的补贴款。但这些款项发放范围小,力度轻。一些地方低收入农户得到的转移收人反而不如高收入农户。因此,扶贫开发应进一步提高目标瞄准性。扩大扶贫项目覆盖面,逐步缩小贫困面。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逐步实现由瞄准区域扶贫目标向瞄准群体扶贫目标的转变。

篇5:关于我县促进农民增收措施的汇报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沟豁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旬邑农民增收问题在全县经济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我县农民收入来源少、收入不稳定、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为使我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点

1、稳定粮食生产。一是稳面积,稳总产。每年粮食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12万吨。二是攻单产,提效益,通过科技种植手段和现代设施运营,不断提高粮食亩均生产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提高“过腹”增值能力。即是要在粮食产品深加工上求突破,通过对原粮深加工和再处理,使原始产品成为终端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从而实现增值。

2、做强做大做足苹果产业。一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2009年全县苹果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达到50万吨,让苹果成为旬邑农民的“摇钱树”。二是实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在巩固绿色认证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的经营品味,广泛推行“四项关键技术”,扩大绿色基地认证面积,同时要使有机苹果、SOD等特色苹果面积占到总面积的50%以上,争取50%以上的果品进入高端市场,让农民获得直接收益;另一方面,要围绕“旬宝”、“绿野”等已经注册的品牌,精心设计贴字工艺果,作精作细作-1-

优“品牌优势”,从而向品牌要效益。三是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和民间创办、政府领办等形式,引进建设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对果品深加工、储藏保鲜、运输营销等途径,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3000元;2020年达到6000元以上,占总收入的65%以上。

3、不断壮大畜牧产业。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以标准化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培育畜牧养殖大乡镇、大村和大户,使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奶畜养殖,力争到2020年,全县鲜奶日产量人均2公斤,日收入稳定在3元左右。二是不断发展肉蛋类畜牧养殖,在原有的基础上,按年递增15%的幅度,力争2013年实现畜牧总产值3.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收入达到420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畜牧收入1500元,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上。三是要延伸畜牧产业链。要积极推广“果-畜-沼-窖-草”良性互动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在畜产品再加工的领域延伸增收空间,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4、发展特色产业。紧紧抓住“百村示范、千村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发杂果、烤烟、西甜瓜、土豆、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以及观光农业,力争2013年,全县30%的村实现“一村一品”,50%的农户有稳定的增收门路。到2015年,全县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目标,到

2020年,70%以上的农户依靠特色产业稳定增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发杂果产业,力争到2020年使杂果产业成为全县继苹果产业之后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同时要以反季节蔬菜生产为主,在全县大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每年发展大棚50-100个,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

二、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1、大力发展城乡中小型企业。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煤炭、果品、药业、食品、包装、建材等与农村紧密相关的产业,按照年递增20个的指数,增加非公企业数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经济园区的作用,聚合工业经济发展能量,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产业增收的“双赢。

2、全面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紧密结合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在农村货运客运方面做文章。力争2020年,实现大型货运车辆达到3000辆,小型农用车6000辆,大中小型客运车150辆,年总利润75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80元。

3促进发展农村建筑业。一是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培训。对全县从事建筑横也的人员进行培训活动,保证所有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二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建筑业逐一进行注册登记,鼓励组建农村建筑企业,到2020年,注册企业达到300户,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00元。

4、积极发展旅游事业。围绕“一心、两代、一区”的“公”字形乡村旅游布局规划,抓住马栏红色革命旅游、石门风景旅游、唐家民居、古像化石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走依靠旅游强县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力争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700元。

三、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1、就地转移劳动力,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在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水保治理等用工量较大的工程中有计划的安排当地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2、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扩大输出规模,实现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的目的。要积极主动与劳务输出地对接,做到按需输出、上门服务。发展规范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3、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劳动力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培育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实现务工形式由“体能形”向“技能形”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人掌握一门职业技能的目标。

4、建设劳务基地。要通过政府运作,加强与省内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与主要输出地建立长效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点,建立一批可靠和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出地,保证每年有相对稳定的输出人员。同时要建立健全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形成运转高效的劳务创收服务网络。

四、建立财政支农长效机制,创造外部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1、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加强协调督促,确保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全面推行农村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信用担保,加强依法收贷,改善农村贷款环境,完善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周期。在国家贴息一年的基础上,县上安排相应资金,按照养殖业三年,果树四年的生产周期延长贴息年限。

2、推行农村政策性保险。抓好奶牛、苹果产业保险试点,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保,探索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实步伐,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3、加大财政投入。坚持做到县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营性收入增长幅度,县上每年列支500万元信贷贴息,用于支持四大主导产业及农民增收工程。每年列支50万元,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工作。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4、控制农资价格。必须大力支持农资生产企业,坚持打击囤积惜售、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等扰乱农资市场的行为,建立化肥储备制度,有效控制农资价格。

篇6:采取得力措施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段远明

2005年第2期 ——特别策划

2004年,黄冈市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怎样开展,农民收入能否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我们在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明确了工作思路和措施。

——落实支农政策。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出,2004年出台的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而且还将继续加大支农力度。黄冈是农业大市,抓好中央和省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民积极性的发挥。为此,我们确定,今年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从政策中直接增收。据初步测算,我市6个国定、省定贫困县市取消农业税后,可减少农业税11639万元,其它5个县市区农业税税率降低两个百分点,可减少农业税4775万元,粮食直补、粮种补贴按2004年的种植面积和标准,可获“两补”资金9675万元,“两减两补”合计26089万元,全市农民人平可减负增收47元左右。另据农业部门调查,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养殖业也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方面的增收潜力预计人平可达30元以上。春节过后,我们要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用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更有力的措施,更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着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支持汇源果汁、太子奶、华益油料、中汇米业、中建米业和黄梅奎舟粮油、红安娃哈哈、英山绿屏茶叶、罗田绿润板栗等骨干龙头企业的发展,促其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基地建设。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大面积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突出抓好“五带十区”(“五带”即柳界公路沿线优质稻产业带,沿江双低油菜产业带,沿江速生丰产林产业带,沿江水产、水食、水生产业带,大别山南麓板栗产业带;“十区”即麻城、团风、英山蔬菜生产区,大别山牛羊生产区,京九沿线优质三元猪生产区,优质茶叶生产区,蚕桑生产区,中药材生产区,花生生产区,红苕生产区,优质蜂产品生产区,优质奶生产区),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三是按照“自主、自愿、自治”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切实抓好现有花生协会、蔬菜协会、茶叶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搞活流通。

——加快科技进步。今年,我们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根据现代企业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对打工人才的需要,加强企业基本知识和专项职业技术培训;根据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加强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让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拥有一至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谋职创业能力。二是健全科技推广普及网络。按照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区域经济科技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科技致富工程,突出抓好十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十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名牌产品的开发和培育,同时抓好科技下乡活动,掀起科技推广热潮。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发展“绿色农业”这条主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前提,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从生产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实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继续发展打工经济。一方面,引导农民立足本地打工、创业。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持续升温,工业和农业庄园经济、特色产业蓬勃兴起,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本地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大,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立足当地创业,服务当地企业,向本地荒山荒水进军,在本地城镇创业,到外来投资企业和本地民营企业打工。另一方面,抓住我国宏观经济走势持续看好等机遇,切实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工作,进一步拓展劳务输出范围,拓宽就业门路。通过本地创业和外出务工两种途径,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狠抓扶贫开发。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按新口径统计,我市882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尚有89万人,其中年纯收入63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0万人,对这部分人口,市委、市政府决心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措施,促其早脱贫、多增收。一是继续抓好“整村推进”工作,二是继续抓好智力扶贫,增强贫困人口的增收能力,三是继续抓好结对帮扶,组织全市机关单位和党政干部继续开展“双联济困”活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抓好长江干堤、平原湖区、五大支流、大中型水库的整险加固和综合治理,确保重大水利设施的安全和流域内农作物自流灌溉,力求小旱小涝不减收,大旱大涝少减收。二是进一步抓好以“修塘、筑堰、打井”为主要内容的“家门口工程”,解决丘陵岗地地区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信等“五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部分村组不通电、不通路或不通广播电视等问题。四是进一步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建沼气池、建庭院、建新村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生产生活条件。■

篇7:谯家镇促进农民创业的思路和措施

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农民创业工作的安排部署,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三项措施,为农民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增强群众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营造了农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把握农村劳动力动态。为了及时掌握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把任务层层落实到办事处、到村,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对农村党员群众创业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创业意愿进行分类登记,及时掌握农村党员群众的生活、生产状况。

二、构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观念意识教育,强化创业技能培训,改变农民的创业观和价值观,镇党委构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加大农民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广泛的组织农村党员、适龄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一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学习的平台,组织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对核桃、辣椒、金银花等产业种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学习;二是邀请专家学者传经送宝,组织特色水果、各种农产品种植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开展“请进来”式培训,使农村党员群众开阔眼界、更新理念;三是全面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抓好镇党委党员创业培训中心、村党员培训点建设,创建村级党员创业示范实践基地,开展“走下去”式培训,提高农村党员致富技能。今年,我镇共组织召开有关核桃、辣椒、金银花等产业发展培训会3次,培训人数达326人(次),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创业骨干。

篇8: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农民增收,必要性,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其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增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 差距却仍在扩大, 并且还存在诸多限制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 因此, 分析我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对实现农村小康目标, 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必要性

1.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因

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是扩大国内需求, 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城乡居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要在继续培育和扩大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 把重点放在培育和扩大农民需求上, 因为农村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 购买潜力巨大。如果能把农民消费潜力挖掘出来, 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 要让农民来消费, 首先要让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手里有了钱, 就会产生消费欲望, 也就有了消费能力。如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总在低位徘徊, 必然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

2.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 相比之下,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幅度较大, 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前几年, 农民收入平均增长率4%, 仅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早改变, 势必造成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过分悬殊, 这不仅不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消除贫富悬殊的矛盾, 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才能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就是要从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 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个宏伟目标、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重点、难点也在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民不增收, 农村不稳定,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失去了前提和动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难以实现。

二、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措施

农民增收难, 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 生产周期长, 成本高, 同时还需面对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气候风险, 导致市场不灵, 资金趋利而不愿意进入农业。二是过去工农剪刀差和户籍制度形成的事实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农村教育太差, 导致农民素质不高。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欠缺。五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进取意识不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各方面主体共同不懈地努力, 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协调作用。

1.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农村丰裕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二是指地理位置的转移, 从农村向城镇或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 农业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也符合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实践证明, 农民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从农村向城镇或城市就业, 尽管在转移过程中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转移成本和风险, 但从总体上说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 体制制度改革创新实现农民增收

从广义上讲, 其内容包括: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不平等的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进行户籍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土地灵活流转的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以及在WTO规则下制定的一些对农民保护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体制、制度、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其目的就是通过明晰产权、激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村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 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

通过组建新型的产业组织 (可以是公司、企业、合作组织以及一些灵活多样的合作体等) , 变革旧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销售为主要内容, 解决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以及物质资本投入不足、技术缺乏更新、小规模不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降低生产成本, 改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从而让农民从农业部门中获得平均利润, 实现收入的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收入增长的重要举措。

4.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30年来, 农产品逐步告别短缺, 已逐步实现总量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 并出现区域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的变化依然要求产业结构的随之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要素禀赋优势,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工业化的内容, 也是农村经济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和结果。

5. 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实现农民增收

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必然产物, 符合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 为转移的农民提供工作之处, 安身之所, 给转移的农民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降低农民转移的生活成本和工作成本, 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 抓好农村教育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

实现农民增收, 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依托的措施, 都不能长期奏效, 都不能从根据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 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 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刘占波.关于农民增收的深层次思考[J].甘肃农业, 2003, (2) .

[2]吕滨.中国农民增收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元焕芳.农民增收途径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7) .

上一篇:2024年湖南郴州中考考试科目及分值分配安排下一篇:中班音乐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