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气息作文

2024-07-23

成熟的气息作文(通用15篇)

篇1:成熟的气息作文

成熟的气息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成熟是一门必修课,人人修之,而成熟则是一门选修课,选难修亦难。

成熟,如花开时的静谧

花朵虽然美丽,但它们在绽放时从不张扬,向来都是无声无息,不会惊扰一粒尘埃。但总会有人发现它们的娇艳。成熟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从不张扬,不会,不会因为一点成绩而到处炫耀。他们谦虚,尊让,他们都懂的一条真理:金子,不管置身何处,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他们会等待,等待机会,等待一位伯乐让自己施展才华,等待成功。

这是成熟的气息,清淡而沁人心脾。

成熟,如下清风中的翠竹

自古至今,清风,翠竹一直都是高洁的代名词,他们不贪图,不索求。成熟的`人亦如此。他们清高,他们不慕荣利。他们会在帮助别人后默默离开,他们会在被别人误伤后不求赔偿。他们不追求金钱,不索要权利,他们可能一生清贫,但他们精神世界的富有却无人能及。他们的追求,也许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

这是成熟的气息,清新却芳香四溢。

成熟,如寒风中的雪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雪松的坚强,是在寒风凛冽时的岿然不动,是大雪压枝时的傲然挺立。成熟的人也应如此。他们勇敢,坚强,他们不会向困难低头,他们从不向挫折认输,他们的力量来源与勇气、自信。他们的志向,是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他们的目标,是他人未曾去过的地方,未曾到过的高度,未曾作过的壮举。当他们成功后,他们会像雪松一样,伫立在人生的巅峰,孤独却透露出足以震慑一切的霸气。

这亦是成熟的气息,执着而勇猛无比。

成熟如水,清澈,幽远灵静。

成熟如雨,细密,滋养生息。

成熟如风,清新,绵延千里。

成熟如雷,震撼,响彻四方。

成熟的气息——万物的气息。

篇2:成熟的气息作文

一天一天的过去,小河开唱了,小鸟开唱了,小花小草也迎风成长起来了,这一切仿佛是仙境一般,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柳树也开始梳起了她那美丽动人的绿发,迎着微风梳整起来……万物复苏 了!

“呼。”又是一个新的春天,又是新的一年,这些,不仅只是让我们去欣赏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起点。过去已是过去,将来也快要成为过去,让我打起精神为下一秒争夺!

春天

春雨绵绵,淅淅沥沥,滋润了万物,小草洗去了身上的泥浆,春雨唤醒了春宝宝,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春雨过后,大地散发出清新的泥土气息,花骨朵上挂着雨水,晶莹剔透。太阳拨开云雾, 露出笑脸,大地容光焕发,显得格外富有生机。

金黄色的迎春花,一团团,一簇簇,点缀着嫩绿色的草丛;白色的梨花已经开放,在暖暖春光下,如雪如玉。

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唱着采蜜的歌谣;蝴蝶也不甘落后,跳起了春天的华尔兹。就连早春的清晨,都可以看出嫩嫩的绿叶象是一块块闪光的绿宝石。寒冬飞走的燕子,如今又活跃在蔚蓝的 天空中,到处充满了春的气息。

篇3:成熟的气息作文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写作

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是其作文写作热情的不竭源泉。为什么要写作文呢?这一点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 教师要改变他们的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思想, 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懂得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 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因此, 教师要利用情境来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 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教师要以这样的教学情境来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共鸣, 并激发其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写作的切入口, 恰到好处地导入写作的灵感和震撼, 捕捉好“闪光点”, 把握住作文的灵魂。比如,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国是一个礼仪之国, 孝敬母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母亲节将至, 同学们回家给母亲说声“我爱你”。课堂顿时沸腾了, 有学生面露难色说:“这哪好意思呀。”第二天, 笔者一上课就问:“昨天的作文题完成得如何?”学生窃窃私语, 回答莫衷一是。片刻后笔者要求他们用作文的形式写出自己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理由, 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此时, 写作文就成了一件轻松的事, 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起了笔。

教师可针对某作文话题, 引入多媒体。如在写“人生之美”这篇话题作文时, 笔者把事先从电脑上下载的《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使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经大忠、金晶、神七航天员、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等人物的事迹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此同时播放汪峰的励志歌曲《怒放的生命》, 让学生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然后让他们畅谈最受感动的地方有哪些, 最后进行写作。这节作文课自始至终都吸引着学生, 调动着他们的内在情绪, 激发着他们写作的欲望。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金晶, 你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 你用美丽的微笑, 传递力量。你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李桂林老师、陆建芬老师, 你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 你们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 你们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 沉淀为精神的沃土, 让希望发芽”。

2. 启发学生作发散性构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激发其兴趣点, 让他们在讨论、争辩中得到提高。如在一次命题作文训练中, 笔者在拟好的多组题目中选择了一组“多想回家啊, 我!”和“真不想回家啊, 我!”。这一组题目看似相反, 但同学们却写出了同一的主题, 写“多想回家啊, 我!”是为了既能在节假日有限的时间里帮父母操持家务, 又能从长辈的辛劳中获得拼搏向上的动力;写“不想回家啊, 我!”既表达了十分想念父母, 又惧怕向父母汇报不理想学习成绩的烦恼和苦闷。学生在描述矛盾心理中对自己“逃避父母的责备, 逃避自己的反悔”, “不敢面对现实、面对父母”的心绪作了反思。

二、充分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1. 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凭主观想象、信手拈来、随意性大这三点是当前教师命题的现状, 这样的题目既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得学生无话可说, 更无话想说、要说。于是只好瞎编乱造、东拼西凑、多方“借鉴”。即使是自己苦思冥想出来的也很难体现出饱满的情感与鲜明的个性, 缺少真实的生活, 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体悟, 这也许就是学生“惧怕”与“讨厌”作文和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品味生活, 并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把有深刻感受, 有深远影响, 有独到见解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在实践中进行“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随笔训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任意尽情倾诉的平台, 真正体现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的真义。

2. 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作文课上喜欢大讲特讲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是当前一些教师的爱好, 很多教师不厌其烦, 乐此不疲, 其中“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开头结尾如何写好、过渡照应怎样布局等面面俱到。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时“循规蹈矩”, 如在中考作文时, 不能随意别出心裁, 要按套路写, 如此既稳又能得高分。于是学生按部就班, 按照套路“亦步亦趋”, 唯恐“越雷池半步”, 戴着“脚镣”艰难地跳舞。这样保稳的“作文指导”不仅捆住了学生思维的翅膀, 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学生在作文后记中写道:“小学高年级阶段我灵性比较足, 作文写得很好。现在初中了, 字词掌握得越来越多, 然而奇怪的是文章却写得越来越差了, 文中很难再有小学时那种充满纯真的文字了, 根本原因在于作文教学用死框子套住了。”由此可见,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要把学生自由而且快乐地作文作为教学的主旋律, 让学生要写、乐写、自由写, 不宜框死写作体裁, 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体裁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写出他们的个性。

3. 让学生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词不达意、语言啰嗦、拖泥带水是不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毛病之一。究其原因, 与学生片面追求长篇大论有关。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后进生的作文不能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内容充实, 人物丰满, 情感丰富, 认识深刻, 说理透辟的目标。欲速则不达,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爱上写作文, 学好写作文, 写出好作文, 然后在写出高质量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篇幅。“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只要学生的作文题材新颖, 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活泼精练, 那就是一篇好文章。

三、科学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对于自己的作文, 学生很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怀有一种成功感, 从而使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持久而稳定。

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情况要建立档案。笔者尝试了分层打分的原则, 将全班学生的作文情况分成A、B、C三个能力层次。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对于A类学生, 重点在于促使他们向着自己行文的风格和特点的方向深入发展。对于他们的作文要在选材、构思、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新意、有突破。对于B类学生, 重点在于提高他们写作达标能力, 使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作文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明白自己所要克服的问题所在。对于部分学生因为非智力因素而影响写作的, 笔者则用鼓励和适当增压的办法促其提高。对于C类学生, 重点是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写, 写的作文只要达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就算达标了。实践证明, 采取分层打分的方法评价学生的作文, 可以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给自己习作提高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正确定位, 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的信心。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 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 使他们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 学生才会有主题鲜明、结构新颖、个性突出、思想丰富、词语优美的作文涌现。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真、善、美, 并尽一切可能使课堂回归现实生活,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写作空间, 丰富写作材料, 改革评价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1]方范智, 赵志伟.走进初中语文课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让作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说真话诉真情

曾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一篇好作文同样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快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都是作文写作的源泉。

学生写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有生活体验,做到有感而发;二是写作时要有真切、发自内心的生活感受、想象、思考等。文字的核心、灵魂,就是作文中“我”的存在。综观学生作文,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缺少生活体验,个性不强,牵强附会无病呻吟。很少有个性鲜明、真情体验的作文。

写作是要用心的,只有那些仔细观察生活,用真情去感悟生活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生活真实的表达出来,这正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那些忠于内心、根植生活的文字,才显得更有真情。

1.引导学生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生活是作文的题材库。学生的作文首先要写实,叙写真切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表现真知灼见,按照柳斌先生的说法“写真就好,有我更佳,扬善则美”。

写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切的体验,亲历亲为的经验。把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现象变成自己的感受,写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这样才会更真实。如父母的挚爱、朋友之间的友谊、老师的鼓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感人的先进事迹。如一位同学写老师时,发现老师的手指上缠着白色的胶布,通过观察知道老师的手指是被粉笔侵蚀的裂了口子,特别是冬天最严重,于是学生买来了护手霜,一件小事真实的写出了学生对老师的爱。

2.引导学生有目的、独特的观察。如朱自清的《春》,抓住了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语句通俗易懂,生动优美。这样学生就会对生活中随处可见、毫不惹人注目的事物有新的发现,并会产生特独的感受。又如对秋天的描写,作者一改秋的悲凉,抓住秋风、秋雨写出它们对人们生活所起的的作用。

3.关注生活中的感动。说真话,诉真情,以情动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细心照顾,特别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精彩描写,打动了无数人。写作前一星期让学生回家细心观察父母,有的学生通过父母年轻时的照片与现在的日益变老形成对比;写冬日里天气严寒,父母依然劳作,手冻裂了;写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外出打工……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亲情。

可以借助媒体,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这个节目,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观看,去感受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持,最终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挖掘出最精彩的写作素材。

4.关注生活中的哲理。写作要学会由现象到本质,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张晓风在《敬畏生命》一文中,由看到柳絮随风飘散,漫天飞舞,无数种子的播撒,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深思。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小草从石缝中顽强钻出来;藤蔓固执的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不会因为认为的因素改变生长方向……等。

5.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期的一名中学生,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时刻关注社会中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深远影响的,能见证历史发展进步的事件。从中感受到国家的强大、繁荣富强、国力的增强。

二、从描写方法入手,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1.作文有了丰富的素材,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写作技法。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细节描写的真实,才是文章真实的核心,点点滴滴闪真情。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在生活细节上进行合理推断、虚构、想象是不会影响文章的真实性,反而会增加作文的真实感。细节描写的缺失会使文章显得空、假,失去个性化的色彩,导致作者的真实情感流于平淡。如写母亲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写母亲的手、写母亲的眼睛、写母亲的背影,写母亲的白发等。

篇5:成熟的气息作文

久违了灿烂的春阳,一个个生命在春天的阳光下流动,让我想起了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个春天。

那年,我漫步在油菜花海中,身边黄幽幽的一片,再加上阳光的照耀,油菜花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此时,自己便陶醉在油菜花浓郁的香味中。一阵暖风在我身旁轻轻刮过,一股暖气从我的鼻腔流入我身体的每个部位,让我感到了春的气息。

我走在校园那石砖铺成的小道上,一路走着走着,在校园里感受春的气息。

小道旁边,一棵棵梧桐树挺立着,那高大的身影就像一位位健壮的大汉;一株株小草芽从土里猛地探出头来,来迎接春姑娘的到来;风儿轻轻刮过小树,前来看望春天。

茶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树叶挨挨挤挤像披着绿叶的小生灵,在花与花之间的空隙中来回跳跃。茶花也早已舒展开嫩粉的花瓣,露出灿黄的花蕊;可有些还是花骨朵儿,似乎还没准备好迎接春天。

春天的阳光更是灿烂,就像个射出白光的大球,挂在像铺上一层白纱的蓝天上。

春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春天的气息变得越来越浓。我陶醉在春天的喜悦中。

作者:海曙外国语学校 史佳妮

篇6:冬天的气息作文

天冷了,街上的人们衣服多了;风凉了,树上的麻雀消失了。寒流的冷酷令人不想出门,我也不例外,不过待在家里很无聊,于是我开始观察窗外的景色。我仔细看了看,外面的风很大,阳台上的花盆看起来摇摇欲坠,风一直吹,一直吹,我赖在窗户上看着被风吹的一直晃动的树。窗户外见不着麻雀的踪迹,寻不着阳光的脚印。街上的人们像在包粽子般把自己包裹住,像企鹅一样,胖嘟嘟的。我看着看着,渐渐觉得无趣,便索性把眼皮合上休息。

“来!汤圆好了喔!”寒流来时气温会下降,妈妈总是会贴心的为我们煮汤圆,替我们暖暖身子。我在寒流时期求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喝正冒着热气,热腾腾、暖呼呼的东西。不管是热汤、热茶,或是热牛奶,对我而言就像是救命的医疗箱,帮助我度过这危险的困境。而在这个时期当中,最禁讳的就是冰。在夏天大家最喜欢冰凉可口、止渴消暑的冰,但是它在这个时期当中,却是一种大炮,它一攻破你的防範,你就会阵亡了。

篇7:家乡的气息作文

春到家乡,美丽如画。我的花园里有数不清的花朵,如迎春花、水仙、玫瑰……五颜六色的,如同五六个仙女下凡,漂亮极了!我家房前,总看见鸡妈妈带着鸡宝宝找食物,不论刮风下雨,鸡妈妈都会把宝宝哄睡之后去找食物。就算是竹笋也绊不倒鸡妈妈,真是太勇敢。田野里,小麦顽皮的荡漾着绿波,翻滚着油菜花的金浪,好不壮观啊!

家乡之夏,更添几分欢乐。瞧!夕阳西下,家家把饭桌搬到门外,以蔚蓝的天空为顶层,以广袤的大地为地板,家家户户便天高地阔的吃起晚饭来,构成了一副和谐而又美丽的画面。看,荷花妹妹还有荷叶、青蛙弟弟来给我们演奏交响曲,只听: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那歌声令人陶醉,现在还在歌的海洋呢!突然听见荷花妹妹还有荷叶、青蛙弟弟说:“谢谢,非常感谢!”多么惬意,多么美好!

秋风扫过,天朗气晴,满地金子,一大片一大片的金子铺了一地,高粱的脸变得红扑扑的……收割机轰轰轰地开进了农田,一袋袋粮食收进了农家小院。

“呼呼”多北风一刮,冬爷爷来了。俗话说得好:瑞雪兆丰年。数不清的雪精灵从天而降,为农作物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原来一直闹的小河终于睡了,等到来年春天苏醒再弹一首《水上之歌》。

篇8:让作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

一、作文命题生活化

听说蒲松龄为搜集写作素材, 曾泡茶于树下, 与路人聊天、说故事, 终于写出了名著《聊斋志异》。其实, 古人的许多实例和经验告诉我们, 优秀的作品大多来自生活的闲聊。因而我认为:让学生在作文前聊一聊定有益处。每次作文时, 我要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命题, 要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材料等交给学生讨论、准备 , 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从讨论交谈中互相得到启发, 打开写作思路, 这样, 不仅有促于学生理解题意, 而且能激发学生命出更新颖、更有体现力的题目来。例如, 一次植树活动后, 我让学生以野炊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作文。学生开始总希望我给他们命几个题目, 我让他们回忆野炊的过程:什么东西给自己印象最深刻, 什么最有意思, 什么对自己启发最大, 什么东西最值得留恋。然后再让他们讨论交谈。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课堂也热闹起来。慢慢地, 有人陷入了沉思, 有人点头微笑, 有人若有所悟, 有人奋笔疾书。我巡查时发现, 有一个学生对着一片带有血迹的树叶凝视了许久, 又小心地将它放入笔记本中夹好, 然后飞快地写了起来。一篇优美的文章《带血的树叶》就这样问世了。他记叙了自己通过发现一片带血的树叶, 寻迹找到并医治好了一只受伤的小兔子的故事。文章感情真挚, 声情并茂, 确实为一篇难得的佳作。可见, 面向生活的命题写作, 比起教师个人的凭空想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要好得多。

二、作文指导生活化

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就十分重要了。通常, 老师们也许会为这些学生设计一条思路, 让他们沿“路”前进, 也许会说“再动脑筋想想”这类的话。其实, 这样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毫无用处, 长久这样下去, 必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趣。最佳的指导方法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用谈话, 讨论, 辩论的方式, 站在学生的角度、生活处境上帮他们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 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 引导他自己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 应注意的是:在指导时, 学生需要的是朋友般的关怀、鼓励和支持, 而不是严师般的教训。因为只有在温暖与轻松的环境下, 才能打开他创作灵感的大门。

三、写作过程生活化

生活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 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也应是轻松愉快的。因而在写作过程中, 教师不宜给学生过多的约束, 例如规定必须写多少字, 限多少时间内完成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压力。其实在作文过程中, 我们也应遵循生活的规律。学生能力各异, 作文内容能丰富则丰富, 速度能快则快, 如有时间教师应有针对性指导个别学生如何把内容写丰富, 如何提高写作速度, 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等。必要时可以给他们停笔讨论、查找资料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在实践活动中探讨、解决问题, 在写作、讨论、争辩中训练开放性思维, 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四、作文批改生活化

学生的作文是学生自己生活的反映, 而教师在批改时却往往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评价它, 这是很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 我认为教师不仅是对学生的作文给个分数, 作个评价, 其首要任务应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面向学生的生活, 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批改, 这是一个新办法。具体来说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 如果教师有大量时间, 宜个别批改。批改时应先听听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意图, 思路作个介绍、分析。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进行商讨、评改, 这是最贴近生活实况,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二,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面对面互相评改。只是在评改前, 教师宜提出评改的要求与方法, 让学生有“法”可依。这种方法效率高, 同学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但应注意的是, 如果遇到分歧较大或值得探讨的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组织全体学生讨论, 以便取得共识, 使大家共同提高。这两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批改活动, 贴近学生生活, 既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9:让孩子们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上,一味地要求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判断仅停留在文字的优美和语句的通顺上。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的。它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表白。生活和写作是融为一体的,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作文!

二、将作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教师的作文指导一般都是从作文课开始的。但仅仅局限于课堂,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毕竟教室提供的想象空间太小了。我们可以将作文指导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通常看来,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缺乏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有些老师在作文课上干脆例行公事般地布置一下作文题目,就让学生动笔,这使得作文变成了一种机械、苦恼的事。我们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成为勤奋的挖渠匠,为学生开凿生活的渠道,引导生活的源泉,为孩子的作文注入丰富的写作素材,并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三、把写作技巧“润物无声”式地教给学生

我们说,写作是需要技巧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把写作的技巧于无形之中教给学生呢?写事作文,写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人作文,或是以事写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要写得生动具体。核心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就是那么几点,枯燥,缺乏针对性,翻来覆去地讲便少了指导的意义。要让作文教学真正发挥有效性,便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写作技巧,“润物细无声”,让他们在一次次的作文训练中自己将写作技巧潜移默化。这比无数次的重复说教更有效果。巴金先生说得多好啊: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

虽说无需将写作技巧直接教给学生,但我们老师自己应该弄清楚,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这个观察就和化学实验上的观察有本质的区别。

四、让孩子们在作文中童言无忌

生活是平凡的,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许多老师一味强调,作文的选材立意要新要精,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于是,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爸爸总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妈妈是勤劳节俭的典范,老师总是在埋头批改作业。而农村孩子的作文更是看不出和城市孩子的作文有怎样的区别,因为我们感受不到秋天田野的丰收喜悦,闻不到泥土和着阳光的芳香,看不到小河里无忧的鱼虾。他们用陌生的语言描述着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又如何能写出真实的情感?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学生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时,真实的思想与心灵的感觉往往被公众的言辞所淹没。”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再现于学生的作文中,让孩子们真正童言无忌!

五、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表白

缺乏真情实感,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大难题。有的是因为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实际体验,但有的对于经历过的事情也写不出真挚的情感来。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老师适时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不断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生活中的情趣。

篇10:家乡的气息作文

每每早晨从梦中醒来,总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鸟儿嘴里哼着歌,飞出去觅食;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花蝴蝶们扇动着翅膀翩翩起舞,伶俐的小鸟在枝头上唧唧地唱个不停,给这寂静的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你看,就连那微风也在轻揉榕树的垂丝,所有这些带给人们的感受,不就是一支欢乐曲吗?

到了中午,地上就像喷了火似的,当行人走在路上时,脚底时不时就会冒出“烟”来,使人们受不了。好像这太阳要人们唱:“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使人们不得不跟随着唱起了摇滚曲。

到了傍晚,农民伯伯收起了锄头,将其扛在肩上,带着一身的汗味回了家,在回家的途中,夕阳渐渐地沉了下去,农民伯伯的影子变得越来越黑了,天上的云也越来越多?,鸟儿早已回了巢,鱼儿也休息了……

这一支支的乐曲构成了家乡的“气息”。家乡的“气息”是火红的,让你感受到正月春节的大红包;是激情的,让你感受到五月端午的赛龙舟;是动人的,让你感受到八月中秋的团圆。

陆丰的一切构成了整个梦之乡的“气息”,然而这?“气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她就像一块白玉,总会有一些小瑕疵。譬如:垃圾箱旁边总会有一些纸屑;花花草草会被人们折断;行人们的一些不雅的行为举止……

篇11:清晨的气息作文

在清晨的薄雾弥漫中,几缕阳光不忘在其中与之相伴,一颗大树成为了模糊中的主心骨,小鸟的歌声在此点缀的恰当好处。一不小心,还会让才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们置身于另一个仙境之中。

清晨,一个大家都向往着的时间段,这代表着精神抖擞,充满生机,一天之中的开始,似乎一切烦恼都能烟消云散。朦胧,一个模糊不清,迷幻的代名词,好像还掺杂着一些未知的恐惧,不知所措的元素。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真的就不能共存吗?当然不是,恰当相反,他们不仅能共存,还在悄无声息间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构造出了一副奇幻的景象。在朦朦胧胧中的环境里仿佛开了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个世界,但是每个地方也只是初露头角。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向往的地方,在一片光明中,道路不是很清晰,但是每条路都是很值得去了探索的,似乎可以在未来的路上多看到一点希望,这也许能比朴素简单的清晨,赐予你更多对生活的憧憬,奋斗的动力。

当有一天你遇到了这样的的景象,你一定还要在其中放松,享受着一草一木带给你的力量,这力量温柔且坚强。

篇12:清晨的气息作文

路边的柳树苍翠挺拔,柳枝细细长长的,像少女的长发。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贺知章写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里还藏着几只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悄悄话似的。

远处还有一片爱心形的花坛,花坛里种着各种不同的花,有牡丹花、有月季花、还有牵牛花。花坛中还有许多小昆虫,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勤劳地采蜜,给人们带来香甜的蜂蜜。走近看,牵牛花里还有两三滴露珠,它露出灿烂的笑脸,看着我们。七星瓢虫趴在叶子上摇来摇去,好像在滑滑梯。小蜗牛缩进自己的壳,然后把自己的壳轻轻倾斜,荡来荡去,好像在荡秋千。多么有趣的画面啊!

清晨的湖水是最亮的,清晨的车是最多的,清晨的人是最忙碌的。你看街上车水马龙,大人开着车赶着上班,学生们背着书包也赶着去学校,生怕迟到。只有那些退休的爷爷奶奶在广场上悠闲地跳广场舞。

篇13:让考场作文洋溢着生活气息

其实, 近几年中、高考作文对考生在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如: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命题在引用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并作阐释之后, 给出了“其实,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 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的导引, 并要求“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 联系现实生活”作文。但是, 实际的情况却是在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所用到的材料或琐碎无价值, 或空泛不深刻, 或陈旧不新颖, 或虚假无真情;他们所写的内容或是生活中了无价值的琐碎小事, 或是那些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 或是胡乱编造失去父母、自身残疾带来的精神痛苦和自己战胜痛苦的思想经历。这样的文章徒有躯壳而没有灵魂, 因而没有生命力, 也就没有吸引力。

例如, 2008年湖南一考生写的《拨开迷雾, 用心体会》一文有这么两个片段:“体味生活之惬意, 需要我们跳出生活, 寻找生活之外的诗意, 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 终日幽居在潇湘馆, 在那行清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 对月抒怀, 吟出一首首精巧奇妙的诗句。而终日只懂得猜拳行酒令的薛蟠, 却只能哼出‘一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体味伟人的伟大, 需要我们跳出纤瑕。一个女人, 她披上龙袍, 登上宝座, 威仪震慑四海。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流芳百世的名主还是遗臭万年的贵妃。一座无字碑, 功过后人评定, 如那花香, 风吹万里也有淡出的一天, 融融月, 淡淡风。她治理的国家兴盛是世人所能看到的, 同为女性, 我更偏爱于她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明君。”文段中尽管词汇丰富, 论述也具体, 但评卷组却认为“写的内容虽然多, 但有效内容极少, 拿古人说事, 文风不正, 判为内容单薄。行文没有联系现实生活, 所用材料与生活较远, 判为感情基本真实。”最后, 只得了38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平时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投入, 作文时不会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提炼, 更不会去捕捉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其实,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也常常感动着你我他。这些新事物、新信息、新现象, 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只要考生积极地投入生活, 主动地关注身边的人与事, 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文章主旨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写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文章, 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关注现实, 在作文中尽量选用时事热点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要指导学生平时关注现实生活, 作文时选用新闻时事热点材料来表达主题。这样既能使文章的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也能彰显出作者对社会生活、对国际国内新闻极强的敏感性, 这样的文章常常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事实上, 每年高考作文中都有不少考生在作文中选用了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事例以及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材料, 从而使文章因洋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而获得高分。因此, 要鼓励学生平时注意随时留心周围发生的事情, 注意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注意各种媒体中的新闻热点与焦点;在作文中或是运用新闻热点素材开头以引出观点, 或是用时事热点素材充当论据, 来论证观点。

例如, 有一学生在论述“在这个时代, 就像大自然亟待净化, 人们的心灵也急需荡涤”这个观点时, 有这么两段:“诚信, 正离去, 代之以欺诈与虚伪。诸如: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外地民工辛苦一年非但得不到血汗钱反被包工头毒打一顿;恒源祥举行试穿活动, 送出去的500件衣服回收却不到10%;广东普宁码头边一间间简陋的棚子里, 人们用特制的带铁钉的刷子大肆生产‘垃圾衣’。”“仁爱, 正离去, 代之以残酷与无情。为了得到可从指环中穿过的价逾黄金的藏羚羊绒, 可可西里无人区染上了血腥;为了制造所谓的‘北极海狗油’, 加拿大北海岸上嗷嗷待哺的小海豹失去了母亲;体验刺激与美味, 纯洁的白鹅在油锅里跳着‘天鹅湖’;为了香酥可口的‘肯得基’, 鸡的七年寿命缩短为惊鸿一瞥的七个星期。”这里, 作者紧扣“净化”这一话题, 以对现实生活独到的视角, 从反面列举了不讲诚信、缺乏仁爱的几个新闻典型素材, 从而论述了“人们的心灵也急需荡涤”这个观点。正因为作者较好地运用了时事新闻热点材料作为文章的论据, 因而文章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 让作文的内容回归质朴的生活。

质朴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 让作文的内容回归质朴的生活, 从而以“质朴情真”取胜。如果作文内容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 去寻觅所谓的崇高的、伟大的人和事, 没有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 写下的只能是空洞的、毫无趣味的一堆文字。因此,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才会有真情的流露。同时, 要注意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寻觅写作的内容, 用质朴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 不要一味地寻求花里胡哨的表现形式。要特别注意用质朴的细节来拨动读者的心弦, 因为富有时代气息的细节刻画, 常常能收到“事细而情深”的表达效果。

如, 2009年湖南一考生写的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有这么一个细节:“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 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 那声音慢慢地靠近, 到了门口, 颓然停下。过了好一会儿, 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 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 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 悄然打开了, ‘轻点, 孩子睡着了’, 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没有声音, 我却能感受得到, 那个轻轻的脚步, 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 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 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 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 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 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 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文章并没有用花里胡哨的形式, 只是朴实地叙写夜深了躺在床上难以入睡的“我”等待在外谋生的父母回家这样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但由于形象地再现了父母“踮起脚尖”上楼、开门、盖被时静悄悄的动作细节, 因而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这样的生活细节朴实却蕴涵着浓浓的父母情, 其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打动人心。

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 在作文中多表达真切的心理感受。

教师要鼓励学生体验生活,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 在作文中尽量选取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实材料来写, 尽量展示体验生活之后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 运用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手法, 向读者倾吐自己的心声, 表现出自己情感的波澜, 表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 从而达到以真情感人的目的, 因为只有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后的心灵之声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篇14: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可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得高分、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而写作文。試想,丧失了生命活力与生活气息的作文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使作文充满生活气息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一、积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经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作文教学不成功的原因是教师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挖掘他们的现有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挖掘出来,他们的作文才会异彩纷呈,才会折射出生活的光辉。例如,期末考试前,我常常组织孩子们写考前心理,考试结束,则让他们写考试的得失;要开家长会了,我让学生写家长会的有关事宜;学校开运动会了,我让学生写运动会的场景等等。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相当顺手,他们创造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习作,因此,写作的真正高手是生活,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经验

我们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教学,因此,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在大自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写。例如,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除杂草;夏天到了,我带领学生观察农民夏收景象;秋天到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去野炊;冬天到了,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打雪仗——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孩子们的作文不再“拼凑”“嫁接”了,是原汁原味的生活,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学生科学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投入现实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会写出感情真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李文娜.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知报,2010.

[2]李军玲.打开作文教学的另一扇窗.江苏教育报,2010.

篇15:清晨的气息作文

“淅沥淅沥”、“淅沥淅沥”,还躺在床上的我隐隐约约听到了窗外下雨的声音,我马上穿上衣服迈出卧室门,来到了楼梯口。啊,一股清新的气息涌入我的鼻腔,我睁大双眼,看着这“淅沥淅沥”的小雨和浇满雨水更加鲜艳的花掰,我无法自拔,我被这清新与鲜艳惊呆了。

我来到厨房,妈妈已经做好了饭。我盛了饭,开始吃早餐,吃过饭,已经是七点多钟了。

往门外看去,外面还下着小雨。我背上书包,向学校走去。走在路上,地面上有了许多的小水洼,我忍不住想跳一跳,马路上的地面被雨水洗过以后,变得更净了。

我走到了坡口,那一点儿有一点儿泥,因为我穿的是白色的布鞋,我很怕鞋上溅上泥吧,于是开始选路,选择泥少的地方,看准时机,脚一蹬一跃,跨过去了。路上的水在缓缓地流着,由于路面的不平整,于是路上出现了一个个超小的小水池,真是太可爱了!对了,雨中最有意思,最好玩的还是找一棵松树,因为下了雨,雨滴存储在了松针上,用脚轻轻的一踢,雨滴都落下来了,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和同学闹着玩。

雨下的更小了,我也到学校了。

上一篇:水泵联合试运转措施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好朋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