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2024-06-24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共9篇)

篇1: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A MESSAGE FROM MY LODGE AT WANGCHUAN TO PEI DI

Wang Wei

The mountains are cold and blue now

And the autumn waters have run all day.

By my thatch door, leaning on my staff,

I listen to cicadas in the evening wind.

Sunset lingers at the ferry,

Supper-smoke floats up from the houses.

...Oh, when shall I pledge the great Hermit again

And sing a wild poem at Five Willows?

篇2: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除了前两句有点模糊,余下都会背。王摩诘的诗有时让我觉得有点困扰,真是非常的精美,但又看不出什么精雕细琢的`痕迹。而且该飘逸时飘逸,该婉转时婉转,该大气时大气,无可指摘得让人气闷。有时觉得他冷寂,但句中读来却总有生机流转;有时觉得壮阔雄浑,但总忍不住想是不是装的。孟浩然夫子时常有点野人气,王摩诘却是相当的贵公子——像古龙笔下的游侠一样,也会在陋巷、集市、面摊等地游走,和各种环境都会非常搭——可还是有那么一种骨子里的清华之气,让人一眼认出来。

又扯远了。《红楼梦》里对这首诗的好处和出典说得很清楚。香菱跟林老师学诗的时候叹息道:“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五柳先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望去有种水墨般的美感,林潇湘“淡而现成”说得极妙。而且很暖,很烟火,“暧暧”虽然隐而不见,“依依”却又无限流连缱绻。望着那个画面会觉得亲切不忍离开。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却是一笔宕开,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自然流转,而气象又极阔大”,读来的确如此,但总觉得有种萧索的,过客般的感觉。

篇3: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咀嚼品味王维的五言律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眼前便呈现出一轴“淳美视域天人和谐”的秋晚山村水墨画, 耳畔则回旋着一首悦耳动听的蝉鸣溪唱田园曲: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秋天来临, 寒意渐浓, 远山抹上了苍翠的浓妆, 澄澈照影的涧水缓缓流淌。“我”轻扶竹杖斜倚在柴门之外, 迎着徐徐秋风静静地听着秋蝉在暮霭中低吟浅唱。黄昏垂下了金色的帷幕, 秋风停歇了轻盈的脚步, 举目环望, 四野幽静;河渡尽头, 只剩下圆圆的落日;村庄深处, 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直上碧霄。这时, 又碰到好友裴迪喝醉了酒来到“我”面前, 正乘酒兴, 击节狂歌, 吟咏着他的得意诗篇。

读罢此诗, 细细品味, 笔者认为此诗的精华乃是表现了淳美视域中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

所谓“淳美”, 即厚重美好, 朴实美丽。淳美的美学价值在于“朴中寓真, 淳中见雅”;“视域”是指人们感受、理解审美对象的构架或视野;“淳美视域”是指以淳美为审美范畴和平台, 感受、理解审美对象的思维构架。所谓“和谐”, 即如黑格尔所说, 客观事物“各因素之中的这些协调一致就是和谐”, “和谐之所以美, 是由于它们的鲜明的差异和对立已经消除掉了”。和谐的美学价值在于“异中求和, 静中寓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的淳厚和谐之美, 主要表现为人与大自然外在的协调一致与内在的和谐统一。

先谈人与大自然的外在和谐。这种外在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景物“形态”之间的协调一致。本诗写“寒山”, 渲染其“色”的苍翠, 以凸显人与景物的视域和谐;写“落日”, 突出其“形”的空灵, 以凸显人与景物的心域和谐。这是静态意象的摹写。写“秋水”, 描绘其“音”的潺湲流淌;写秋蝉, 摹状其“声”的浅吟低唱, 以凸显人与景物的听域和谐;写孤烟, 展现其“态”的轻逸舒徐, 以凸显人与景物的视域和谐。这是动态意象的描绘。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写这些意象, 其动静相映, 形态相衬, 声色相生, 不仅景物之间的“形”十分和谐, 而且景物与人之间的“神”也十分和谐, 因为抒情主人公“我”处在这些优美的景物之中, 面对苍翠的寒山, 欣赏潺湲的秋水, 聆听浅唱的蝉鸣, 遥看渡头的落日, 沉醉墟里的孤烟, 自身仿佛变成了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幽美景色之中, 沉醉于人与自然景物形态相融的淳美境界。这时, 审美主体已被审美客体同化, 人的外在之形与自然的外在之形完全协调一致, 二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再看人与大自然的内在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 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和谐之“形”, 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内在的和谐之“意”。这种“意”就是审美的主观性。《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黛玉与香菱论诗, 谈到了王维诗“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的妙处:一日, 黛玉方梳洗完了, 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 不知可是不是, 说与你听听……‘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这‘余’字和‘上’字, 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 那日下晚便湾住船, 岸上又没有人, 只有几棵树, 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 那个烟竟是碧青, 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 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王维的这两句诗引发了香菱上京泊船观村景的联想, 以及读诗倒像“又到了那个地方”的体认, 都表明“人” (作者、读者、诗中农人) 与大自然已经有机融合为一体, 表现了人与大自然主体相亲之“意”, 达到了人与大自然内在和谐的崇高境界。虽然在这特定的时空里, 眼前除诗人之外四野空旷, 只“余”落日, 似无它物, 但是, 此时诗人已将天地之间所“余”落日赋予人性, 认为知己, 人与自然景物“落日”已经产生了认同感, 实现了内在的“意”的和谐。何况远处村庄星星点点, “孤烟”直上云霄, 农人乐享天伦。在这幅淳美的画图中, 人与大自然实现了高度的内在和谐。

本诗所写的人与大自然的内在和谐由以下三个层面组成了和谐之美的主体结构。

第一个层面是审美移情。审美移情是指人的情感直接与客观事物相结合, 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当人们凝神观照审美对象时, 就会产生将人的生命和情志注入对象、使审美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也就是说, 审美移情是把人的感觉、情感移植到客观事物里去, 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仿佛有了感知、情感和意志, 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由于审美的移情性、主观性的作用, 因此诗人往往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灵性。在本诗中, 本应萧索的秋山, 却为诗人而转为苍翠;本应枯竭的秋水, 却为诗人而每日潺湲;本应噤声的秋蝉, 却为诗人而尽情鸣唱;本来阒无人迹的“渡头”, 却因现实中“我”的闲适愉悦而显现出落日的辉煌;本来鸡鸭息鸣的“墟里”, 却因想象中农人的欢愉而显现出“孤烟”的轻飏。这都是诗人审美移情的结果, 诗人主观的“意”与景物人格化的“意”达到了内在的和谐统一。

第二个层面是审美怡情。怡情是指陶冶情操, 调节心境, 使心情愉快。培根说:“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 二为增趣添雅, 三为长才益智。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其实, 怡情岂止在读书之时, 更在审美之中、赏物之时。一般人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 身心获得放松, 性情得到陶冶;诗人在欣赏美景时, 不仅心情变得愉快, 情绪得到调节, 心灵得到净化, 情操得到陶冶, 而且还会在赏物审美的过程中“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遨游古今, 物我两忘。陶渊明在赏菊中洽受怡情, 张九龄在咏月中感受怡情, 孟浩然在垂钓中消受怡情, 李太白在望瀑中享受怡情。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 诗人王维在移情欣赏景物的基础上, 自身也获得了怡悦的享受。诗人扶杖倚门, 望寒山转翠, 听秋蝉吟唱, 赏夕阳徐落, 看孤烟直上, 不仅精神得到无穷的美的享受, 而且心灵得到极度的净化, 行到且行处, 坐看云起时, 晚风吹解带, 秋水映落日, 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这时, 大自然的“美”与人物的“意”达到了内在的和谐统一。

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抒情。移情与怡情都是内在的意识和情感, 而审美抒情则是人物情感外化的手段。面对同一审美对象, 不同的抒情主人公会有不同的感受, 会抒发不同的情感;就面对“秋蝉”这一审美对象而言, 不同际遇的诗人会抒发不同的情感。骆宾王《在狱咏蝉》抒发出“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的感叹;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也咏蝉, 但他抒发的情感与骆宾王迥然不同:“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在秋山逐渐由翠绿转为苍翠、清澈照人的秋水如弹琴般潺潺流淌的时候, 诗人斜倚在柴门之外, 静静地聆听薄暮中秋蝉的吟唱, 心情格外舒畅。在这里, 诗人抒发的是出离官场, 远离尘嚣, 亲近自然, 慰藉心灵的暂且偷闲之情。不过, 偷闲之情毕竟是“暂且”的, 隐居山林并非没有寄托。辋川之作表面上只是自然山水的描绘, 实际上有王维清修的理想寄托。即是说, 辋川别业实际上是王维心灵寓所、心中净土;辋川诗的终极内涵, 是作者寓道的心灵语言。本诗的尾联表面看来是写好友裴迪乘醉狂歌, 其实是诗人借裴迪之口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平之情。在本诗中, 景色的淳美、隐居的闲适与对张九龄罢相后朝廷奸佞专权的愤懑, 都寄于田园, 移于山水。这看似对立, 实则统一, 即统一在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上, 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上。

由此可见,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一首淳美视域中天人和谐的田园交响诗。

参考文献

[1].《苏轼集·补遗》,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31页。

[2].黑格尔[德]:《美学 (第一卷)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180~181页。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55页。

篇4:王维唐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是一首描写景的诗,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作者: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解】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孤烟:炊烟。

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

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翻译】

寒冬过后的山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

【评析】

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诗中用到的典故:

(1)关于“五柳前”,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写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人亦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

篇5: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②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这里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接舆相比

(1)诗歌一、三联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2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勾勒出一副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2分)

篇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赏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赏析,在这首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狂士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

导读:

此诗为五言律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其原文如下:

篇7:《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阅读答案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①接舆②醉,狂歌五柳③前。

[注释]①值:遇到。②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这里以接舆比裴迪。③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问题】

8.阅读这首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3分)

诗的首联和颈联写景。首联中(1)“【 】”字化静为动,借颜色的变化写出了山的`动态;颈联写了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原野暮景。

诗的颔联和尾联写人。颔联中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尽显闲适安逸;尾联中(2)“【 】”一句展现了裴迪的狂士风采,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见到好友时的(3)【 】之情。

要求:(1)用诗中的字填空;(2)用诗中句子填空;(3)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填空。

【参考答案】

8.(3分)(1)转

(2)狂歌五柳前

篇8: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②前。【注】①《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 柳浪??与裴迪游其中”。②五柳: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14.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 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 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 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D.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 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E.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 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5.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 由。(6 分)

试题答案:

14.CD

篇9: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鉴赏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上一篇:记一次体育运动会作文350字下一篇:学校广播台春季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