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2024-08-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通用9篇)

篇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作者:张 东 孔令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8年第03期

王福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以微波介质陶瓷及在空间条件下的评价、微纳米形态压电功能陶瓷膜制备、陶瓷纤维催化剂水净化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攻关和国防预研等项目计2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高等学校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打自己的品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回答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树品牌。学校在五十五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形成了“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二是构建了高水平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南航着力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和制度创新”四大战略,为建设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传统薪火相传

纵观南航半个多世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而南航人“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历久常新。这是推进南航加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正优势。在几代南航人身上,稳定地表现出了三种精神特质:一是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国防使命;二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三是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这三种精神要素构成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办学传统的基本内涵。

南航1952年建校,1955年向我国航空工业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航空科技人才。南航初创阶段的实践表明:国防使命,创业精神,一流意识——这三条主线从一开始就界定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特色。1958年,学校研制出了“南航1号”无人机,随后又研制了2号、3号无人机,为此后的无人机研制工作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储备了技术。南航人曾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了一批国防急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长空1号”中高空无人靶机,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惟一由我国高校自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延安2号”直升机以及重要国防装备。

在学科建设方面,南航始终贯彻“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加强基础,协调发展”的方针,建构一流的航空航天、民航学科专业体系。1987年,学校“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空气动力学”三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90年代初期,学校抓住航空工业部与航天工业部合并的机遇,将航空领域的优势延伸到了航天领域。同时南航将航空学科优势向民航领域拓展,建立了我国民航系统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建构国内一流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南航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以实验内容更新和实验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了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组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

南航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的传统。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单独设立学分的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经管类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达到了20周,文法、艺术类专业实践环节也在15周以上,突出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要强,文、经管类学生要了解工程”的要求。一批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把学习、创新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如胡铃心、段文博两位同学研制“微型可控扑翼飞机器”就是其中一例。2005年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了胡铃心同学。在2007年11月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南航参赛的“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获得了特等奖,“„御精灵‟垂直起降高速飞行平台”等3项学生科研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南航取得了总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南航培养的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建设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6年,南航召开了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南航的发展目标,即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南航建设成为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航与时俱进提出了“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制度创新”四大战略。

特色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南航第一是要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线。特色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学校学科整体发展的途径上,而且需要每一个学院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二个学科去取得突破、形成或强化学院的特色。第二是要以创新求特色,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积极促生新兴、交叉学科,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学科,去发展有可能成为“第一”的学科。

人才强校战略南航人认识到,在学校各项办学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为了使南航尽快成为“大师”汇聚、成长之地,南航坚持“引”、“培”并举。“十一五”期间,学校各个学院和学科将要倾注超常规的精力,付出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在谋划学院和学科建设上,将围绕“大师”的引进和培育来规划、投资和建设。在引进“大师”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培育“大师”,营造孕育大师的土壤;同时重视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

开放办学战略南航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基本思路就是要服务航空航天民航事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区位特征和“道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开

放办学战略将全面坚持学校的服务方向: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目标服务;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特色学科专业,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体系,为我国高性能无人机、高超声速飞行器、干线客机等重大型号的预研和探索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输送机制创新,为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办好民航学院、飞行学院,使南航成为我国民航系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做出贡献。

制度创新战略南航认为,改革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使内部治理结构从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转变,实现学术功能的最大化,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制度创新的关键。南航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建立和健全学术权力发挥作用的渠道和制度体系,使教师能够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过程,以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水平。

南航这片热土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有飞机总设计师石屏院士、飞行控制专家冯培德院士、光电子学专家徐至展院士、计算机专家顾冠群院士、超声电机专家赵淳生院士等一批著名学者,还有吉林省省委书记王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将军。尤为可喜的是,一批80、90年代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林佐鸣、胡问鸣、史坚忠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中国第一飞机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吴光辉,神舟飞船系统最年轻的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试飞英雄李中华,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等都出自南航。如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力争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篇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罗阳的离去引起全社会极大关注,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授予罗阳同志“航空报国英模”称号,全国各界掀起航空报国思潮。

近日,致远协同软件在深圳市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三鑫)成功上线,决心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优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以实际行动缅怀罗阳同志。

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市三鑫特种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企业。

篇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60年风雨砥砺, 60年自强不息;60年奋斗与奉献, 60年光荣与梦想。

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简称“中航工业”) , 正是这一伟大的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60年来, 几代航空人栉风沐雨、艰苦创业、前赴后继、矢志报国, 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航空科技和工业体系, 谱写了航空报国、创新图强、不辱使命的恢弘诗篇;60年来, 中国航空工业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 心怀激情与梦想, 创造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光辉时刻, 取得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杰出成就,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航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既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精诚团结和努力奋斗, 也凝聚着广大航空财会工作者的智慧和奉献。在隆重庆祝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年的日子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 笔者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顾惠忠进行了专访, 有幸一睹这位中国航空工业战线财务“掌门人”的风彩和睿智。

激情2010:财务引领战略推动

2010年是“十一五”圆满收官之年, 回顾“十一五”, 中航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在顾惠忠的领导下, 广大财会人员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部署, 以“转型、规范、创新、增效”为主题, 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 抓战略落地, 促进科研生产任务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完成。一是创新全面预算管理, 促进年度经营目标的完成;二是多渠道低成本融资, 保障了集团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税优惠政策, 助推产业发展。

其次, 深化财务改革, 促进专业化整合和资本化运作进程。一是着力做实子公司, 加快了财务工作转型;二是全力以赴促改革, 积极参与专业化整合和资本化运作。

再次, 创新价值管理, 促进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一是持续开展“成本点滴行动”, 战略成本管理和价格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二是继续实施财务管理五项控制指标, 确保了经济运行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改善;三是深入开展EVA管理, 进一步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四是加强投资企业 (项目) 财务管理, 努力盘活不良资产。

最后, 建立协同机制, 促进规范管理和财政预算执行。一是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 账外资金问题基本得到纠正;二是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整改, 督促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大力协同, 提高了财政预算执行率。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 中航工业财务工作在顾惠忠的领导下, 紧密结合集团公司确定的“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 努力抓好“十二五”规划制定, 促进财务管理五大体系建设。“这两大任务的完成, 为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航工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顾惠忠表示。

奋进2011:夯实基础, 持续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也是中航工业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集团财务工作的“领头雁”, 顾惠忠深感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他告诉笔者, 根据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确立的2011年中航工业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今年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围绕战略抓落实, 确保年度科研生产任务和经营目标的完成。

一是完善预算管理, 狠抓年度经营财务目标的落实。各级财务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 将业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 并使之落到实处。二是积极争取财税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投入。在当前经济状况好转、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下, 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财税政策, 在完成年度利润目标的前提下, 加大对自主创新和军民品开发的投入。

第二, 强化资金管理, 为集团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多渠道融资, 不断提高产融结合水平。要针对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的新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争取各种资源, 确保集团经济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加强管理, 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单位在努力筹集资金的同时, 要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改善专项资金管理, 促进科研生产发展, 进一步提高型号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 主动作为, 促进集团改革重组和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资产划转, 促进专业化重组。今年是集团公司实现战略重组目标, 完成专业化整合的关键年。同时, 要继续抓好引进其他战略投资者的工作。二是抓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相关工作, 积极推进资本化运作。三是积极参与国内外并购重组,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国内外并购重组是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第四, 创新管理, 不断提高集团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持续推进管理创新, 进一步提高成本价格管理水平。要继续推进以EVA为导向的全价值链成本管理。二是全力推进EVA管理, 不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三是改善现金流管理水平, 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继续树立“现金为王”的意识, 规范和加强现金流的预算管理。四是改善投资企业 (项目) 财务管理, 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第五, 夯实基础, 规范管理, 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法规、制度要求。二是抓好财务监督, 促进审计整改。要切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 规范和加强对单位内部及下属单位的财务监督。三是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今年, 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将积极实施国家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配套指引。

第六, 深化财务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财务“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创新管理, 不断完善三级财务管理体制。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来财务体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习参考国内外大企业财务体制及管理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规范总部、子公司、成员单位各级财务的责权利。二是持续深化“五大体系”建设, 促进财务管理上新台阶。三是修订完善“十二五”财务管理规划, 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让自己的梦想同中国的航空事业一道在蓝天翱翔, 将个人理想与企业腾飞、国家富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则是顾惠忠从事财务工作30年来最大的追求和抱负。对于顾惠忠来说, 2011年无疑是他人生的激情之年、奋进之年。

建设独特财务文化, 打造高素质财会队伍

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务工作的“灵魂”。多年来, 中航工业高度重视财务文化的打造和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事业。

在中航工业财务系统, 有个故事广为流传, 一位财务人员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走了, 年薪数十万, 钱可随便花。但是在那里, 他没有那种在中航工业时虽然清贫、却到处是朋友, 虽有约束、但随时可倾诉的“感觉”了。“这就说明,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 中航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财务文化。”顾惠忠淡淡地说, 对“老部下”的眷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在顾惠忠看来, 财务人员掌握着集团最有价值的资源, 因此, 集团财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他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切实做到两点:一要正视权利, 二要管理创新。“这也是大集团财务战略的内容之一。”顾惠忠说。

正是因为如此, 2008年, 新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不久, 在继承航空工业几十年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即确立了中航工业财务管理理念:诚信、规范、创新、协同。与此同时, 狠抓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总结提炼了中航工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诚信廉洁、爱岗敬业、依法理财、客观公正、协同服务、保守秘密。对此, 顾惠忠认为, “财务管理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体, 既是集团公司财务价值的核心, 也是所有财务人员的‘铁律’。”

另一方面, 顾惠忠始终把财会团队建设作为集团财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基于集团快速发展对财会人才的需要, 2008年,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提出了“中航工业集团人才培养战略的十百千万工程”, 到

“十二五”末要为中航工业培养10名以上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称号的财务人员;100名经过国外培训并获得EMBA资格的财会人员;1000名以上拥有硕士学历的财务人员, 10000名财会人员每年都要接受一定的岗位培训。经过努力, 培训项目初见成效, 尤其是海外学成归国人员, 在中航工业国际化开拓中已开始发挥较好的作用。

“会计领军人才工程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顾惠忠为笔者算了一笔账:海外培训财务人员将花费2000万元以上, 但是, 未来他们每个人创造的价值都不止2000万元。

伟大的实践宝贵的经验

“十一五”是中国航空工业突飞猛进的五年。五年来, 中航工业广大财务人员以发展战略为引领, 锐意创新, 务实敬业, 无私奉献, 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顾惠忠认为, 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尤其是以下几点要继续坚持。

首先, 领导重视, 率先学习,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党组和历任总经理对财务工作都非常重视, 集团公司总经理亲临每次财务工作会议, 为加强财务管理指明方向, 提出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党政主要领导、总设计师、总工程师都参加过国资委和集团公司组织的相关财经知识培训, 从而增加了对财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为财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其次, 践行战略, 聚焦发展,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行动主线。五年来, 广大财会人员围绕集团发展战略, 将促进发展和完成年度经营财务目标作为首要任务,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攻坚克难, 创新管理。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依法理财, 初步形成了与集团新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体制, 为集团公司经济发展和管理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 大力协同, 共创价值,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路径。无论是在推进财务管理五大体系建设、加强成本价格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 还是在争取国家财税政策、加快资本运营、推进产融结合方面, 各级财务部门都与各相关业务、产品部门等大力协同, 紧密配合, 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创造更大价值。

最后,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重要方法。五年来, 财务系统不断深化改革, 狠抓管理创新, 坚持规范与创新结合, 坚持事后核算与事先预算过程控制相结合, 坚持业务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持续改进财务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围绕规划和战略, 上下联动、层层落实, 大力协同。

此外, 以人为本, 提高素质, 是做好财务工作的根本基础。五年来, 中航工业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财务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继往开来:再谱中国航空工业新篇章

顾惠忠自豪地告诉笔者, 60年来,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迅速:从机型来说, 中航工业累计生产几十种飞机和直升机超过2万架、发动机近6千台、导弹2万多枚, 出口和援赠飞机2400多架。近年来, 中航工业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发达国家在役航空装备性能相当的航空器, 大幅度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顾惠忠还透露, 国家推进大飞机项目以后, 中航工业与中国商飞一道在发展大飞机项目上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很大突破, 对大飞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我们坚信, 在不久的将来, 国产大飞机一定能够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这既是中华民族的梦想, 也是以顾惠忠为首的中航工业全体财务人的期待。

今天, 中航工业已经开启了第二个“甲子”之年。展望未来, 中航工业将继续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 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 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顾惠忠进一步解释道, 所谓“两融”, 就是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思维, 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 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 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三新”, 就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由传统的“资产、管理、技术”三位一体, 逐步转型升级为“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新的三位一体;“五化”, 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 到2020年实现经济规模挑战一万亿的目标。

采访结束时, 顾惠忠满怀希望地说:“当前, 大国崛起、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航空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肩负富国强军的光荣使命。”他进一步向笔者展示了中航工业的宏伟蓝图:2015年, 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 推动母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21年, 成长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实现对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的跨越;到2051年, 航空工业创建一百年之际, 成为铸就祖国空天钢铁长城的牢固基石, 在航空科技和产业发展上领先于世界水平

而作为中航工业的财务“掌门人”, 顾惠忠正带领着他的精兵强将, 积极为集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撑和战略保障, 也为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伟大梦想而继续奋斗着、拼搏着……

【相关链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简称“中航工业”) 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 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 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防务、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 下辖200余家成员单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 员工约40万人。

中航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 全面研发涡桨、涡轴、涡喷、涡扇等系列发动机和空空、空面、地空导弹, 强力塑造歼十、飞豹、枭龙、猎鹰、山鹰等飞机品牌和太行、秦岭、昆仑等发动机品牌, 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

中航工业将“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原则, 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军民用运输机产业, 研制生产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涡桨支线飞机, 运-8飞机、运-12飞机, 直-9直升机等多种机型, 是ARJ21新支线客机的主要研制者和供应商, 是大飞机重大专项的主力军。

篇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民用产业围绕电力电气、石油地质装备、信息与光电技术、航空装备与制造、工业装备与自动化、新材料及应用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方向,加快军民融合转型升级步伐,强力推动民用产业跨越发展。

多年的坚守和努力得到国家高度认可,三院在为国铸剑的征途上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截止到2013年底,三院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3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6项,一等奖12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

篇5:航空报国奖学金协议书

乙方每学年可享受航空报国奖学金人民币7000元(由甲方,丙方各提供3500元);可以报考甲方定向研究生;可以申请终止航空报国奖学金,但必须退还已享受航空报国奖学金,并缴纳违约金;可享受其他与就业无关的奖学金和奖励。

丙方有权了解乙方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乙方若违反协议,丙方有权根据有关条款终止协议;有权对丁方管理的航空报国奖学金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

丁方有权要求丙方及甲方按时支付航空报国奖学金经费;有权考核乙方在校期间的表现,并根据乙方表现给予适当奖惩。

(三)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

(四)一学期有三门主课不及格者;

(五)因主观原因不能按学制时间完成学业,中途退学或转学,推迟毕业或者未取得毕业,学位证者;

(六)因身体原因经治疗后仍不符合签约单位要求者。

被终止协议的学生不再享受航空报国奖学金,并退还已享受的航空报国奖学金。

篇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负重奋进 航空报国

像罗阳一样的精英,如张广厚、华罗庚、侯耀文、高秀敏等,为什么会突患心梗而不治,形成心源性猝死呢?新闻记者从追思患者的奉献精神出发,总写成因操劳过度,压力大,熬夜等造成心梗,我觉得这样写不好,彷佛心梗总因劳累而成,这样容易误导广大同胞,人们悠闲轻松是否不得心梗?不是。从医学和生理上说,既然得心梗,说明其心脏冠脉已有较严重的狭窄处或血黏度高,可认为他们原来已有隐性冠心病,而造成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黏血症的原因,是长期吃主食肉食多,摄取热量过剩,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当红细胞聚集成栓子,或粥样硬化斑块掉落一块,就会形成心梗或中风,而产生突发性悲剧。

现在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没有预防的良药,我提倡人们喝优质小分子水,并用“已饥方食”调整主食肉食量,就可逐浙逆转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避免心梗或中风;如对有较严重的冠脉狭窄者,都能使人能恢复心脏和动脉的健康。

如安徽省滁州市詹时海于2012年6月9日来信诧说:“我爱人姚宝娟在2009年元月因冠心病急性发作在县医院住院,病情严重,胸痛、胸闷、行动困难,不能爬楼梯,医生建议尽快到南京放支架,否则病情难以预料。这时我看到您发明信息,立即买来试用。我们按说明书要求,她每天喝1500毫升,才喝4天胸痛、胸闷就明显减轻,一个月后胸痛、胸闷就消除了,爬楼也有劲,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此后每三个月就去医院做体检,每次都带来惊喜。后来我们把体检表给当年住院的主治医生看,他一脸惊讶,问我们在哪儿治的,怎么冠心病症状一点都没有了?我如实告诉他:喝卓康优质小分子水治好病的过程,他听后连说: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就是奇迹!现在己三年多了,我们没进过医院,连感冒也极少得了。真太感谢您了。”

以上只是我公司网站nnzk.com或gxnnzk.com的【用户反馈】中有许多未做或已做“搭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中的一例,用户们都反映经2~5个月可治愈高(低)血压,不再服药,血压正常;而冠心病患者,饮用3至5个月内消除胸痛、胸闷、房颤、心绞痛等症状,一年左右心电图正常,真正治愈冠心病。这些用户饮用优质小分子水后,因体内生物化学作用改善,提高了血高密度脂蛋白,逐渐减轻至消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当然也就避免心梗或中风,并延长了寿命。

人在饮用优质小分子水后,还应“管住嘴”,注意合理膳食中必须坚持热量平衡原则,按我提倡的用“已饥方食”来调整主食肉食量,控制热量的掇取,就能使已有的动脉粥样硬化逐浙逆转和消除,以致免患和治愈各种冠心病,而走向健康长寿。假若您采用吃几分饱的原则,因为难以掌握热量平衡,动脉粥样硬化则会逐浙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当今许多百姓包括医生,仍然会患上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原因。我相信:实践,只有实浅,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详见:www.nnzk.com)

篇7:航空报国 强军富民

现年55岁的林左鸣,2012年初被任命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掌舵共有22家上市公司的庞大航空产业集团。在此之前,林左鸣在中航工业总经理的任上已经3年。在他及其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两融”就是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思维,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三新”就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由传统的“资产、管理、技术”三位一体,逐步转型升级为“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新的三位一体;“五化”就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规模挑战一万亿的目标。4年中,他大力推动中航工业的重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并购,已初步形成了航空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战略布局,中航工业由此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国企向现代国际化公司的跨越转变。

有记者问,中航工业并购了美国西锐和美国大陆两家公司,中航工业的海外发展战略如何布局?

林左鸣说,中航工业收购了两家美国的发动机和飞机制造商,一家是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另一家是全球第二大通用航空企业美国西锐飞机工业公司。这两家公司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运营困难,我们在收购时也做了很多权衡,知道短期内它们不可能恢复得那么好。所以,我们尽可能扩大中国的需求,采购了一部分飞机,推进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改革,希望开放后通过美国公司的产品占领市场。

我们还在奥地利并购FACC公司,这是奥地利最大的一家做复合材料飞机的航空企业,并购后给对方带来了非常好的订单,亏损企业很快就变成了盈利的企业,1 000多人的公司增加了50%的员工,这是中国市场提供的。

林左鸣表示,中国的市场增量非常大,中航工业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希望与国际航空工业企业形成一种健康的互补和合作的关系,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将来通用飞机市场发展以后,它会跟美国一样有很多小企业,包括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可能发展通用飞机,我们很愿意给予技术上的支持。现在问题是,我们的空域开放了,环境没有做到位,如果做到位会出现井喷式的市场。

中国航空走到今天,更希望和国外的航空企业共同研究还在探索过程中的新技术。最近已经跟欧洲的很多大学、企业共同在做这件事情。当然民航飞机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还要符合市场评审的要求。但就技术本身来说,现有的技术我们都能掌握。

有记者问,十八大提出要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中航工业有什么打算?

林左鸣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非常重要,跨国公司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航工业近年来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希望借助十八大的东风,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步子迈得更大些。

中航工业的国际化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投资的国际化;一个是市场的国际化。投资的国际化必然涉及资源的国际化,过去我们说的资源国际化大部分是指零部件的进口,现在我们更倾向于智力合作,这是真正走向世界前列的关键。

针对关于绿色制造和低碳制造提问,林左鸣说航空制造本身就很低碳了,以后会在燃料和新材料方面探讨,更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和降低能耗,中航工业最近几年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效很大。

针对有关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提问,林左鸣认为,航空发动机指的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广泛使用,不到100年,发动机本身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过去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大部分靠引进技术,很少去做基础性工程研究工作,导致发展水平滞后,成为制约整个航空技术发展的瓶颈,影响飞机设计。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现能够有根本的改变,希望发动机的科研、制造,包括商业化能力,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研究,研究探索后逐步形成工程化,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它的设计指标也在不断变化。其次,发动机的特点是设计出来经过试验以后,只能获得推理性能,可靠性要靠多次试验校核。涡扇发动机在国际上还处在不断研制和积累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筹集资金涉及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我们的很多企业已经上市了,希望资本市场能够追捧这个项目进行投资,我们将根据资金状况量入为出。除此以外,我们也希望将来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税收方面。

林左鸣希望“十二五”期间能打一个“翻身仗”,再过十年时间,在科研、制造、使用等方面得到较好解决。这个过程叫迭代,航空发动机迭代过程比飞机的迭代工程长很多,需要大家有更多耐心。

有记者问,中航工业旗下有22家上市公司,为什么不进行资产整合,让大集团上市呢?

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的价值链跟波音不一样,跟EADS(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也不一样,波音不做发动机,不做机载,也不做机电系统,EADS也一样,而我们是全部都做。我们是产业控股集团,把各个不同产业板块单独上市,比如,通用飞机、直升机、发动机、航空机电等。如果整合成一个,从整个产业链来说有点太大了,概念不清晰,上市就变成投资公司一样,但实际上我们希望在母公司基础上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一个筹资能力。

中航工业是一个没有上市的独资控股母公司,旁边生出中航科工,中航科工持有一部分我们上市公司的A股股票,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个权衡和变通,利用中航科工作为投资平台在发挥作用,下一步中航科工会持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股权,增强它的地位作用。

有记者问,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大飞机的首飞?

林左鸣说,目前大飛机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是在进行最后的取证和试飞。应该承认的是,我们是第一次做,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时间会长一些,但我们提供的所有零部件配套都合格,稍有推迟主要是不太适应国际认证的做法,有一个边学习边做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在给波音、空客做大量的零部件,他们整个飞机都是我们在做,所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有国外媒体说,中国第四代战机歼—20和歼—31是抄袭美国的战机技术,您怎么看待这种质疑?

林左鸣:我们到哪儿去抄袭呢?不可能的事!说实在的,航空技术就是拿来给你抄也不见得抄得会。我们曾经从苏联引进过技术,那都很困难,何况是信息完全屏蔽的情况下,那是不可能的事。讲这个话的一定不是航空专家,内行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记者问,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紧张,因此外界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出去有很多质疑,您怎么看?

林左鸣:我们在美国收购企业,一不想裁员,不想给当地民生带来问题,希望能为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在美国航空领域新的投资或者是新的扩张没有更多打算,因为航空是很敏感的,美国政府的管制也很严格,而且会有很多别的想法,所以这个神经我们不会去触动它。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中外记者们仍然意犹未尽。

在11月14日十八大胜利闭幕的当天下午,已经当选为中央委员的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央企十八大代表驻地——中国职工之家一楼大厅茶歇处再次接受了《企业文明》记者的采访。

(责任编辑:罗志荣)

篇8:拳拳航空报国志

2001年发生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导致我国飞行员王伟不幸遇难。此事震动了全中国人民,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空军、海军救生装备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震憾着中国内地一位普通的企业家和勤奋的航空救生科技工作者的心:如何才能以自己的努力尽力避免此类悲剧再度重演?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襄樊市,时任宏伟机械厂厂长现任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罗群辉,苦苦思索着这一问题。作为一家专业公司的掌门人和一位航空救生装备的专业科技工作者,他认识到,尽快提高我国航空救生装备的研制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航空救生装备,是防止悲剧重演、挽救生命的有效途径。

“打散重组”的创新思路,使航空生命安全中心走出了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中“貌合神离”的窠臼

航空救生装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火箭弹射救生装置、个体防护装备、降落伞等几个分系统组成。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三十多年来各分系统由不同单位承担研制任务,造成相互之间缺乏总体规划和相互协作,专业力量分散,技术进步缓慢,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航空救生装备研制水平的提高。如何打破这一桎梏?罗群辉陷入寻觅和探索之中。

机遇总是青睐勤奋的人。2003年12月8日,经国防科工委批准,我国惟一的航空生命安全中心——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罗群辉被委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的重任。该公司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江汉机械厂、宏伟机械厂和江淮航空仪表厂等“一所三厂”四家单位重组整合而成,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形成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在体制上冲破了制约我国航空救生装备研制水平提高的重重桎梏,为我国的航空生命安全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

上任伊始,罗群辉面对的是多年形成的“专业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原有的四家单位在经营管理上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这四家单位之间在技术上联系密切,各自研制和生产的弹射救生装置、个体防护装备、降落伞和供氧系统,共同构成了航空生命安全技术系统的完整体系;而且这个系统涉及众多学科理论,多学科高度交叉,各分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合作性、协调性,系统整体技术指标和各部分产品配套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接口,甚至大部分试验设施也可以共用。

在中国一航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罗群辉果断实施了“打散重组、相对集中”的结构调整思路,即彻底打破原有四家单位的行政界限、组织构架、研发体系和产业格局,实现系统资源和专业优势的整合。他明确提出,航空生命安全中心的建立,必须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一定要实现公司的“化学融合”,走出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中“貌合神离”的窠臼。

组成公司的四家单位中,既有事业单位又有企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了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体制差异,各单位的经济状况和职工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长期以来各单位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如何克服这三大现实差异所造成的各种障碍和矛盾,如何在全面重组的过程中建立我国航空生命安全技术的竞争优势,是罗群辉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挑战,罗群辉表现了一个改革者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局面下,他带领班子全体成员深入推进了公司的全面改革。

公司的重组整合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产生了巨大反响,被有关领导称赞为“军工行业重组整合的典范”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罗群辉组织完成了三十多年来航空救生专业历史布局的重大调整,实现了研发、试验、试制和生产的相对集中,建立了现代化的“112”系统格局(即一个技术中心、一个亚洲惟一国际领先的大型动态试验基地、两个专业制造区)。这一全新探索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产生了巨大反响,并起到了示范作用,被有关领导称赞为“军工行业重组整合的典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的改革经验表明,人员调整往往是改革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难题。罗群辉迎难而上,大胆推行中层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大幅度精简优化人员队伍;分配制度是重组整合的成败关键,在原有分配结构和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寻找制度的平衡,打破利益搏弈的困局,罗群辉组织制定了“尊重历史、承认差距、坚持发展、面向未来”的分配制度改革思路,并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建立了公司统一的薪酬体系,确立了“同工同岗同标准”的原则,使公司的发展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的思想。针对各原有单位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进行企业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他加强了职工队伍建设,重视并积极支持工会工作,实行司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他深知领导班子的集体形象、素质,尤其是最高领导人的人格力量至关重要,为了凝聚人心,他勤政廉政,身先士卒,赢得了全体职工的赞誉。由于工作太忙,有一次他爱人因公出差上午刚走,下午便得知北京有一件急事必须去处理,于是他把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一走就是三四天;偶尔家里来客人需要私人用车,他也按规定交钱;电话费限额使用,他自己也不例外,超出部分主动要求由个人承担…… 公司重组整合、分配制度改革完成后,职工发自肺腑的声音是:罗总是为职工办实事的好领导!

体制顺了,班子稳了,人心齐了,罗群辉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遇。航宇公司研制的航空救生装备已经形成了多系列配套的格局,产品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于世界四强。

“预研一代、在研一代、生产一代”,一项项科研成果,无不倾注了他献身国防、航空报国的拳拳之心

罗群辉时刻在谋求着企业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他立足大局,放眼长远,认真贯彻“预研一代、在研一代、生产一代”的思想,在积极组织开展第四代航空救生装备大量关键攻关的同时,确立了“立足航空、纵向延伸、横向扩展、重点突出”的发展思路,自筹资金,在其他领域成功组织研制了五项部队急需的系列产品,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武器保障。

重装空投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具有特殊战备意义。我国重装空投装备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特别是战个拥有最先进的该型战车空投系统的国家之一,创造了我国同类武器装备研制的奇迹。

罗群辉把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作为航空报国的途径,以表达自己的拳拳报国心。航宇公司共承担了国家七个重点项目配套产品的研制任务,在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短、保障条件不到位的情况下,罗群辉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超常的工作热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打破常规,正点合格地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高新工程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保证了部队装备需要,为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从重装空投系统到战车空投系统,从航空救生装备到预警机、无人机配套产品,从跨大气层飞行器应急回收系统到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双人救生船……这一项项科研成果,无不倾注了他献身国防、航空报国的拳拳之心,在高新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中表现出了领军者的灵魂作用。

一手抓重组整合,一手抓经济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下,克服了“打散重组”给科研生产带来的各种干扰

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2001年担任原宏伟机械厂厂长开始,罗群辉就放开思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军、民品两个市场主动出击,仅仅三年时间,单位的经济效益就翻了一番。2004年航宇公司成立后,他又一手抓重组整合,一手抓经济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下运筹帷幄,统筹兼顾,组织克服了“打散重组”给科研生产带来的各种干扰,公司成立当年就创造了总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双双超过30%、民品同比增长37%的佳绩。

他积极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拓。在满足部队装备配套的同时,公司军机救生系统已出口到缅甸、津巴布韦、斯里兰卡、纳米比亚等多个国家,2004年又签订了100台(套)火箭弹射座椅出口协议。他积极促进民机座椅配装中国政府援外飞机出口,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公司汽车零部件、民用航空配套产品、石化环保和市政水处理设备、旅游制品等多领域系列民用新产品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并出口到德国、苏丹、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强。

他积极抓资本运作。公司成立一年多来,收购了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特种纺织品在国内最齐全,占全国军工特种纺织品配套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了产业链的扩张。与上海达萨公司成功合资组建了上海航楚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双方在加工制造和国际国内贸易的优势联合,初步形成了公司“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格局。航宇控股子公司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5日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湖北地区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一家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司。

他积极抓现有民品业务的对外合资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公司的主要支柱民品已与德国、法国公司达成合资合作意向……

一项项成就,昭示着罗群辉作为一名企业家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同时,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近年来他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便是明证1999年荣获原中航总授予的某重点工程二等功;2000年被评为襄樊市首届青年科技奖;2002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被国家八部委授予某重点工程先进个人称号,并入选2003年度襄樊市十大经济风云人物;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篇9:王图成 航空报国,矢志不渝

80年前,他是一个清瘦的16岁少年,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炮火中,从安徽合肥家乡一路向内地逃难,沿途不断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后的惨象,由此立下“航空报国”的誓言。

65年前,他已过而立之年,伴着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希冀来到株洲,成为331厂一名冶金师,为研制我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而努力探索。

35年前,他作为高级工程师,为中国引进、改进航空发动机四处奔走,呕心沥血。

他是王图成,原331厂副总工程师兼总冶金师。在位于株洲331厂普通家属楼的家中,96岁的王图成至今目光关切仍是国家航空工业发展,“中國必须有自己强大的空中力量。”抚今追昔,语至情深处,依然慷慨激越、热泪盈眶,令听者动容。

扎根株洲,投身发动机研发

王图成是安徽合肥人,1937年从武汉大学冶金专业毕业。“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被派往属于同盟国的英国,在英格兰中部一个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技术。在厂里,我跟当地工人干同样的活。同去的10多个人,都在那里包教包会。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就在日本人宣布投降后几天,我回到了祖国。在英国学习了两年零七个月。到英国学习,确实收获比较大。世界上喷气式发动机是他们搞出来的,我在那里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学习表面处理,他们的设备比不上我们的工厂,但是技术水平比较高。后来我就学习了一整套理化测试。后9个月我在工厂里搞故障分析。”

解放后,王图成被派往株洲331厂。“当时工厂设备老化,要用手工拉风车,还有手工式的打铁。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也要干。制作飞机零件,必须一点瑕疵都没有。首先是选择优质材料,当时是几家特种钢厂生产出来的,必须一个个进行全套检查,之后再进行铸造。还要进行热处理、表面处理,使零件不会生锈,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最开始,前苏联的帮助很重要。到1957年至1958年,331厂终于可以独立进行生产。虽然有前苏联提供的图纸,但如何设计,怎样培养设计人才,前苏联没有提供方案。“直到后来,才由吴大观等专家设计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但到现在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发动机的短板仍旧是设计。只要有图纸有样机我们都能生产出来,我们自行设计的发动机还是不稳定。”

从1963年开始,王图成担任厂里的总冶金师,后来兼任副总工程师。因为前苏联专家撤离,在一段时间内,厂里的生产很困难。毛主席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到西方想办法搞点技术。发动机还是要搞研发,去英国买了一家即将倒闭的发动机厂,他们设备要卖,因此中方就花了很大价钱,大约100万英镑把厂子买了下来。当时王图成作为专家组成员也去了英国,在那里用9个月时间了解了他们的设备设施,但是一些关键环节还是不行。“那次通过英国政府,我们购回了6架民用‘子爵’号飞机。1965年,由于生产仪器的设备要到国外去买,但是美国对我们禁运,苏联也不卖,我先是到了荷兰,后来是意大利,但那里的设备达不到要求,只好转向西德。终于买了用于飞机、航天、航海用的定位陀螺,一分钟10万转,上面的齿轮非常精密,否则不能准确定位方向。最后我们在西德进口了一套设备。”

1966年,国家要派几个人到英国参加一个国际航空会议——英国航空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还有国际航空协会第四届年会,中国当时不是会员国,但是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努力下,可以作为观察员国参加。“文革”期间,国家科委派人,王图成作为组长到英国参加了这个会,看了航空博览会。

心之所系,此生不改

1978年,在百废待兴中,王图成又一次投入到新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中。“发动机关键有三个部件,涡轮部级、燃烧部级、压气机。涡轮发动机在冶金部配合下制造出来,焊接质量却不过关。冶金部提出到国外引进,起初大家想要引进一种美国直升机,那是在哈尔滨122厂,美国最早的民用直升机,飞机在美国生产,发动机则是加拿大制造,我们派两批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去美国,一个小组到加拿大,我们从荷兰到加拿大考察,考察完了之后坐飞机归国,到北京跟美国谈判。”

在王图成的记忆中,跟美国的谈判很艰苦,其他条件都谈差不多了,最后就是关于发动机,谈起来问题很多,一组人认为美国的更好,而王图成他们这一小组,则觉得当时法国生产的更先进。几经争论,1980年专家组赴法国考察,“法国的发动机比美国卖给我们的先进多了,看完后,我们觉得法国的好,跟我们的型号匹配,而且报价都比美国低得多,每一项都低。后来经过激烈的辩论,还是选用了法国的产品,这就是后来直-9飞机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改进后作为武装直升机的发动机,现在的许多技术,包括仍在生产的涡轴式发动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香港回归时用的就是这种武装直升机。

虽然因为年龄原因,王图成已慢慢淡出科研一线,然而心之所系,从未改变。少年时身处抗战时期,他亲身经历的一幕幕惨剧,让他一生只愿做航空。“我对搞航空有非常大的兴趣。我上中学时,学校组织我们到淮南煤矿参观,我到那里一看,这么大的煤矿非常了不起,我将来要到煤矿工作。后来一到抗战,日本人派飞机轰炸,我是合肥人,我的家和学校都被炸了。学校遭轰炸解散后,我从家里出来往后方逃。刚出合肥就遇到飞机扫射,我就躲在了城墙上,看到飞机炸火车站,炸得好惨。这让我终身难忘。高中三年级时,一路从大别山走到武汉,从武汉高中毕业,当时正好武汉保卫战,日本飞机也是每天来炸,一次走在公路上遇到空袭警报和紧急警报,我在警察的指挥下就地卧倒,躲在公路边的水沟里,眼看着飞机越来越近,一个炸弹丢在路面上,幸亏当时有树叶和土盖在上面,我当时还想,这回完了,结果飞机走了之后,我站起来,发现自己没有事。”

国难当头,王图成立志航空报国。此后80年,从未改变:“我当时就想,中国没有航空工业不行。正巧毕业后,我找工作找到航空工厂,就这么一路干下来了。中国被炸得太惨了,中国必须有自己强大的空中力量,否则,太惨了。从此我立誓:此生再也不想搞别的!”

责任编辑 李菡丹

上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前赏析下一篇:名人传读后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