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2024-08-26

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精选9篇)

篇1: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写在“秋冬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活动”之际

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企业财产安全的基石,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能够单独完成的事,它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通过这个组织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直到每一个职工,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一个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既是一门现代科学,又是一门实用科学。传统的安全管理偏重对“物”的管理,以“事”为中心,过分依赖于“外来保障”,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就是通过推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把制度建设为主的行政管理与提高个人安全意识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突出各级干部的安全管理责任和职工的积极参与,它体现的是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参与安全管理的理念,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创造安全生产的优良环境,增强职工我要安全的内动力,这是探索安全工作立体保障的新渠道,也是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现在领导、职工两个层面上,单位一把手的重视是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主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要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发挥上传下达、贯彻落实、督促引导、联系纽带的作用,采取多种多样的

1形式,提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互相监督、互联互保的良好格局,从而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

1、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

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领导重视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绩观不端正,他们认为安全生产不出成绩,上级看不见、下级摸不着,浪费大量精力不说,有时还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因此就对安全生产被动应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却雷声大雨点小,安检人员一再压缩,安全检查敷衍塞责,这就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二是安全投入不足,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问题,安全防范设施简陋,舍不得为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出现问题,安全经费不计提,即使提取也迟迟不到位,导致安全“欠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树立“单位一把手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强化一把手的安全管理责任心,强调最高领导层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和参与,对企业安全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安全措施的筹划、开发、实施和改进负最终责任,特别要将各部门负责人的政治生命与安全管理挂钩,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压力感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只有一把手重视了,下面的各级人员才会把安全管理当作“正事”来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阶级感情抓安全,实行人性化的关爱,对待职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时刻想着他们的安危!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模式,必须得到全员的认同,包括决策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职工。只有人人都

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切身利益所在,是与自身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大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职工才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才会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2、以人性化教育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安全生产的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头脑中建立的“安全是为了什么?安全是为了谁?”的观念。这个客观实际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生事故造成了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这种沉痛教训促使人们心理上自觉形成我要安全的要求;二是人们掌握了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在生产中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成为管理工作的依据用以指导生产实际,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是安全意识的真正提高。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就需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这中间既有“硬件”内容:安全设施健全、设备完好、消除跑冒滴漏等“本质化安全”,更要有“软件”内容: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复工人员教育、在岗职工继续教育、事故分析等,其中既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也有通过“灌输、引导、沟通”的方式使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和对他们的关怀、体贴。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治本的关键工作。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员工熟悉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规程规范,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危险源点、应急应对措施和实现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为此就需要各级领导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放弃过去死板生硬的填鸭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大力推进人性化教育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方式改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我们常说:思想通一通百通,只有把个人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和企业的安全发展联系起来,使职工理解“我的安全就是家庭最大的幸福”的道理,引起职工心灵的共鸣,使职工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

具体的做法:一是本着人性化管理原则,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考核标准等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及时修订和充实完善,使管理制度从约束人向激励人转变。二是改进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职工的过错行为和违章违纪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职工做到心服口服,切忌使用粗暴手段甚至训斥职工侮辱人格,采用经济处罚时也需要有理有据,切忌“罚款单满天飞”。三是注重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变领导的强制管理为职工的自我管理,变领导的督促为职工的安全需要,在工作中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为安全”的转变,使广大职工时时、处处、事事都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每个人都能自主管理,“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保证他人不被伤害”。

3、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职工创造安全、舒心的工作环境 以广播、电视、报纸、警示牌、安全标语、安全温馨提示等有关的舆论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和气氛,做到处处可见醒目的安全标志牌和安全标语警句,安全通道清洁畅通,设备见本色,无环境污染,生产作业规范标准,现场光线明亮,形成一个“安全第一”的良好氛围,使人人感到违章违纪可耻,对不安全行为能群起而攻之。这种强烈的安全生产气氛能够起到动员人们注意安全的作用,对一切与安全环境要求相悖的行为还能起到遏制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传播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就是精神享受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安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要体现在关心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上,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手段,关心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的长治久安。

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评先创优活动,发挥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功能,激发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意识和工作导向,使每一个职工都认识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就是生产力”,认识到“安全就是自己最大的福利和企业最大的效益”,使每一位职工都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努力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绩效。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安全和我们一路同行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安全关系你我他。

谨以此和我的同事们共勉!

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李晓云

二〇一三年二月十七日

篇2: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培智学校新课程标准强调: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把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人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处处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和作用。因此,作为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中重度学生,就必须要敢于创新教育,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语文资源,使学生学之有用。

一、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任何教学活动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实际,采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人们常说的: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其本身就含有生活化的语文知识,故语文教学方法必须走进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具有吸引力。智障生智力低下,造成他们有意注意时间短,缺乏学习兴趣,而只有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出智障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培智学校里,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

(一)从教材的内容看,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还有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等。正是因为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教学时,便可结合生活实际,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吸引智障生在生活化的环境和非强制性的情况下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教材内容上看,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

(二)从智障生的认知特点看,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在生活世界中,人们通过对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弱智儿童的智力低下,其在学习上突出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学习的迁移能力差,学习兴趣缺乏。智障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告诉我们,对他们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行不通,而以直接的,与他们关注的实际生活最贴近的方法,便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了生活氛围时,他们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不会把学习作为负担,在学与玩中学知识,获得生活的经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对智障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将成为一种干巴巴的无血无肉的说教,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符合智障生的认知特点,使教学成为一种智障生难以理解的抽象。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尝试。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智障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进行,带着弱智儿童走进生活去学习语文知识,在愉快的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一)生活环境利用法。

培智学校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从智障生认知的特点来看,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学习迁移能力差。针对这一特点,教学时,我采用生活环境利用法进行教学。认方向,对弱智儿童来说就是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在教学时,注意结合弱智儿童的生活环境来教学。首先,是利用“教室”这个生活环境,把写有“东、南、西、北”等表示方向性的字词,分别贴在教室的各个方位,让他们反复辨认和识记,逐步建立在教室里辨认方向的方位感。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周围的环境,创设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适时帮助和引导他们辨认方向,使他们在反复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辨认方向能力。

(二)生活场景展示法。

智障生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让智障生走进生活,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可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生活场景展示法,可以利用真实场景和模拟场景进行。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又如教学语言训练“让座“时,我设计了“乘坐公共汽车”这一情景,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乘车实践。利用班里的课桌椅拼搭成公共汽车,教师进行讲解并示范,然后请各类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展示中知道乘车的一些常识,并要求学生对 “让座”中的故事进行表演,使学生知道要给老人及有困难的人让座。这样的场景展示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因此,生活场景展示法能扩展教学的空间,补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促进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生活游戏活动法。游戏活动法寓教育于活动中,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促进学生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如角色游戏“做客”,“打电话”,“过生日”等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玩中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玩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提高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又如在教学“秋天的水果”时,利用游戏“奇妙的口袋”,让学生到口袋里摸出指定水果或摸出后说出水果的名称,加强了学生对香蕉、苹果、桔子这三种水果外形上的认识,既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方面的训练,又使学生增长了日常生活知识,学会了从外形上分辨这三种水果。

(四)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拾到一元钱主动交给老师,升旗仪式的讲话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五)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游园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

(六)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篇3: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而且是最为活跃的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挖掘人的潜能, 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过去, 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忽视了对人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认识。在工作方法上, 主要是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出发, 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而对人的价值体现以及人格独立性缺少关注。在教育方法上, 往往是以主人翁的姿态, 采用强制性的管理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强求人们接受, 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发挥, 工作效果不够理想。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 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那种强制性、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 以民主、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工作, 要耐心地讲道理和解决问题, 决不能居高临下, 以权压人、以势压人, 那样,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 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 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使工作对象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目的, 我们就必须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 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劳动价值, 真诚倾听他们的意见, 并且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让他们认识和体会自己的价值, 以至激发参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保障人的合法权益

权益就是指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离开人的权益及其满足, 就没有人的能动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表现出趋利性的特点, 即使是对当前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关心, 也更多地与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需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经常讲, 群众利益无小事,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就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中, 我们要经常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情况, 关心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 并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 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要真正回答和解决人们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帮助人们实现和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诚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入情入理, 具有感情基础, 深入人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还要摆正与工作对象的关系, 不能把工作对象看成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而忽视他们的利益和需求。过去, 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都是以领导者、管理者的姿态出现, 采用空洞的理论说教模式, 甚至于采用强制方式, 人们不仅无动于衷, 甚至产生反感厌恶情绪, 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僵化境地。实践证明, 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离开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光谈理想信念、整体利益等, 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因此, 要尊重和关心人们正当的利益要求,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使每一个人从关心个人切身利益的实现上, 更多地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 由此凝聚成有利于满足人们根本利益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有价值和意义。

三、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是要把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满足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1. 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起来

过去, 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上, 往往只重视远大理想和信念教育, 而忽视了人的基础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如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 开展一些突击性政治教育活动, 或组织一些宣传活动, 轰轰烈烈地渲染政治氛围。这种与人的素质脱节的教育活动, 往往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难以收到实效。为此, 我们必须把人的基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 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就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有效地灌输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 要把理想信念等大道理的教育与现实目标教育结合起来, 从过于理想化的宏伟目标教育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 把宏伟目标教育与现实生活以及个人成长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引导人们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 把科学知识教育与道德素养教育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同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一样, 已经成为立足现实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石。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育人、育心、育德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不断增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内容的科技含量,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 又要积极探索理论知识向道德情操转化的规律, 引导人们在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基础上,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以适应社会转型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3. 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 这就提醒我们在工作上要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地解决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需求, 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渗透进思想政治工作, 把心理干预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通过采取聘请心理专家解答、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召开心理恳谈会等方法,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为实现人的心理和谐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 需要各有关部门开拓思路, 共同努力。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 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和工作优势,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的宣传, 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努力消除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和片面认识, 并且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使人们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集中思想、集中精力, 积极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积极营造爱护和激励人的思想环境, 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 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摘要: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社会。它要求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这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跨越。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 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并努力化解各种矛盾, 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康社会建设。

篇4: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一、人是科学文化、专业技术知识的载体

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创造、继承、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创造了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反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刊是人写的,机器是人造,厂房是人建的,产品是人生产的。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和特定生产资料的科学结合。没有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的有效作业,再好的生产经营条件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不能自动出产品,出效益。

二、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第一,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由于自己或别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结果,而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一个人有买电脑的想法,就是他听到或看到电脑这个事物比较好,工作、生活都用得着它,因而先产生了买一台的思想意识,然后才会有买电脑的行动。技术人员搞设计,一是接受了别人关于设计要求的意识;二是自己头脑里专业知识的意识;三是自己头脑里有直观的意识。以上三种情况说明,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只有思想明确了,行动才会自觉。思想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其次,思想导致正确的行动,可能导致成功;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可能导致失败。何为正确的思想、错误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就是相对正确的思想;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相对错误的思想。在生产车间里,某个同志因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了事故,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操作规程是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相对正确的认识。按操作规程操作,就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违反操作规程,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出事故。明白了思想正确与否与事业成败的关系,企业管理者就应看到提高职工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就应经常向职工进行宣传教育、技术培训。让职工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要达到什么标准或目标。把职工的思想认识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引导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经济技术指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来。使职工懂得,企业靠职工振兴、职工靠企业生存、致富。从而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本岗工作。

三、人的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同志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江泽民同志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他们的这些论断,都是讲人的作用,讲人的素质与事业的联系的。讲人的决定性作用,并没有颠倒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而人本身首先是物质的。人有了躯体和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才能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才能产生意识。没有躯体、大脑、意识、精神就无从产生。需要弄清的是,人的生理构成大体相同、差异不大,但其能力却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素质不一样。素质这个概念内涵比较大,如生理素质、心里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等。一般的讲,素质高的人能力就强,素质低的人能力就弱。同样的岗位、同样的任务、同样的条件、素质高的人上岗和素质低的人上岗,完成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素质高的人不仅有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尽心尽力地做事;能开动脑子、充分利用条件、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即便出了差错,他能以事业为重,引咎自责,吸取经验教训,把以后的事情做好。而素质差的人就不然,不说整体素质差了,单就思想素质差这一条就很难做好事情,干好工作。思想素质差的人往往事业心、责任心较差,没有认真做事的态度。表现为怕苦、怕累、怕麻烦、怕约束;懒于动脑、动手、动腿,知识不求甚解,情况不求清楚,操作老是不到位;做事容易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本来能够办好的事情,他总是办不好。出了差错,不考虑对工作的影响、对事业的损失,而是计较个人得失,逃避责任。甚至反复出现差错也不愿从自身找原因,不吸取经验教训。因此,不仅思想认识提不高,而且专业技术水平也总是提不高、深化不了,这种状态怎么能搞好工作。至于极个别思想素质极差,利欲熏心、贪图私利、损害企业利益的人,就更不用详细分析了。所以,要搞好企业管理就必须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企业职工的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管理必须是全方位的,但首要的问题是以人为本、管好用好人。在管好用好的条件下,才能管好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物资等等。

篇5:反腐倡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张华

摘要:腐败与人民的利益的对立、国家人民主权性质、腐败的根源、专门反腐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开展决定了反腐倡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依靠人民开展工作并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反腐倡廉工作是非得失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反腐倡廉;以人为本;内涵;落实

反腐倡廉作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不外乎以薪养廉、以法建廉、以权治权、以德促廉、以民治权等类型。然而这些理论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条有效的政府倡廉之路。但其最终归结于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的拥护、支持与参与,实现以民治权,才能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工作。

在反腐倡廉中坚持以人为本

篇6: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已被许多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们所熟知。什么是企业文化,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需要每一个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去认真研究和领悟的。不少企业家和企业的研究者针对企业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决定着一个企业兴衰的关建性因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市场的竞胜者”等等。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都在说明着同样一个道理,也就是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有人这样解释,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

今天,仍有一些企业操作者对这问题认识不清,忽略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做企业就是赚钱,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企业资本的多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进行资本积累。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维持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鼓励员工为企业工作,只要依靠经济手段就可以了,什么理想、追求都是务虚,没有什么用处,还幼稚地认为,现在下岗人员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成群,自己可随心所欲地选择职员、聘用职员。结果使企业做了许多年,而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只有经济利益。员工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钱多多干,钱少少干,企业的兴衰是企业老板自身的事情,和员工没有多大的关系。这种现象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应该看到,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单纯地看企业资本的多少。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企业的主要操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应该清楚地看到,任何企业都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既然社会选择了我们来成为它的操作者,我们就应该教

1育员工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国内外不少成功的企业操作者,都直接提出了要做好企业,首先要先学会做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并不是企业成功后在粉饰自己,而是指示了做好企业的一个真谛,我们说这就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

公司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提出“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了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公司的一切活动都以此为原则。经常教育公司的员工要认识到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公司是应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从其所有制形式上看,属于私营股份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而今天公司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股东们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公司迅速健康的成长,就要放弃狭隘的私有观点,积极鼓励公司的有志之士,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和合理的分配,而逐步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样,公司就可能迅速的扩大,而其每个成员,就可能获取愈来愈多的利益。积极鼓励每个公司里的人,在公司的共同事业中,去积极地“经营人生、远离贫穷、创造辉煌、分享成功”。要求每个公司的人,不仅要得到所创价值应得的合理分配,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对企业应有的责任,共同创造和发展公司的事业。

二、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企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观念,营造人文环境,推进人性管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今天,企业要以人为本,已是大多数企业操作者所认同的道理。但是能否更深刻地意识到,今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决定着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

(一)、使分配激励达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公平、平等、竞争、择扰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激发人才争当先进的动力。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有效的激励下,可发挥到80%—90%。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把职工的利益同自身创造的价值和企业整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优秀人才在待遇、事业等各方面体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从岗位、待遇、环境等各方面的努力营造职工事业的良好环境。昆钢从2003年打破传统的技能工资制,取而代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改革,合理拉开工资档次,使工资分配向高技术、责任重的岗位倾斜。以经济利益为主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鼓励创新,昆钢每年评选一批技术、生产骨干并给予表彰奖励,提倡技术革新。与此同时,还坚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成就奖励结合起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精神鼓励人才,昆钢各级党政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职工运动会、文艺演出、职工健身赛等活动调动职工积极参与,让职工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企业的成就感、赢得尊重的荣誉感。

(二)、公正的评价机制,强化人才的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

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强化人才的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昆钢坚持多年来依据管理、技术、生产、销售、供应、服务等各类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岗位特点,分别制定岗位职责标准,各级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岗位职责。要建立健全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量化指标,同时把工作态度、协作意识等纳入评价范围,配套建立人才评价组织机构和评价办法、程序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和办法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直接同人才的奖惩、干部任免、岗位竞争挂钩,以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三)、建立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机制,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人才培训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昆钢工改,培训与上岗、转岗、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奖惩等紧密挂钩,职工自我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企业以培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重点,以增强职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以关心和维护职工切身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关键要解决好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和职工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想方设法为职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针对一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开展困难补助和医疗互助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了职工因疾病、意外造成家庭生活困难,活动开展以来,职工得到关怀和帮助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创造促进职工不断发展的人文环境,为企业和职工的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文化条件。昆钢历来重视厂区和职工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厂区物流有序、环境优美;职工生活小区规划

合理,美观大方。同时,昆钢还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引导全体职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将理念贯穿于各项制度中。

在坚持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尊重人、发展人、提高人上,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昆钢多年来加强宣传工作,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紧紧围绕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工作,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自觉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昆钢正是坚持以人本,把科学理念有效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在企业发展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注重关心与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促进职工全面发展,职工的全面发展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五)、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品牌效应

在我国,不少企业做了许多年,其客户甚至连其商标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企业甚至对其产品的商标名称从未做过任何宣传,这实在令人遗憾。仔细分析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不少私营企业都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的,由于我国当时因产品的缺乏而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使得只要胆子大,稍微看准项目,生产什么都不存在市场销路难的问题,根本无需考虑什么品牌效应。

而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致使许多企业都感觉竞争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小,而且销路不畅,大家都十分怀念80年代的美好时光,但可以说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往事。大家都认为企业难做,而事实如何呢?我们今天的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品牌产品凤毛麟角,大都处于价格竞争的原始竞争阶段,所以今天的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谁重视企业品牌的创立,谁重视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操作,谁就能抓住中国市场经济的又一次大的机遇,把企业做好。

(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我国加入 WTO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和国外同行业产生更多的竞争。不少人都在担心,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我们承认,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相比,在硬件上确实有差距,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差距是次要的,真正关健的差

距是在于软件上,这一差距在产品质量上体现的就是服务和企业文化。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的竞争很快就会被逼升级,真正进入服务和企业文化方面的竞争。

产品质量的另外一大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我们说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在品质上让所有的消费都满意的产品,所以,只有通过真诚的服务,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公司的经营中,提出表面上生产的是有形的改良产品,而实际上生产的应是无形的“放心”产品,公司拥有和追求的不仅仅是企业资本数字的积累,也是“放心”,为客户提供的也不是单纯的产品,提供的也应是“放心”。生产“放心”,拥有“放心”,提供“放心”,这才是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优质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为客户提供完整服务的体系。遗憾的是,不少人在遇到客户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满意时,往往都选择首先会去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而放弃对客户的服务的做法,甚至背弃企业对客户的承诺。有时还幼稚的认为,中国人那么多,坑骗几个无所谓,孰不知这是在为企业自掘坟墓。事实上,当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时,表面上看需要花费人力,投入财力,去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会损失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实际上,这正是向消费者展示企业文化的难得时机。通过服务,让消费者满意,不仅能更好的宣传企业文化,而且企业会获取远远大于投入的利益。公司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及时高效的做好服务,尽力争取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放心,做好了,就能发展壮大,做不好服务,最终结局是倒闭。

篇7:新时期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会同县政协提案法制群团委于海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更加系统地闸述了这一理论,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作为人民政协,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密切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向党委、政府反映,使党委、政府能及时了解群众心态,准确把握群众情绪,促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要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工作,把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人民政协要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提高人民作为履行职能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把“为了人”作为人民政协最根本的工作目标

政协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大目标不放。在工作中,要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把群众的呼声、要求作为第一信号,使政协的一切工作和活动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说到底,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利益是党委、政府工作的 1

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也是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联系广泛,渠道通畅,位置超脱,为它在履行职能中更好地“为了人民利益”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我们应该从这些优势和条件出发,把坚持“以人为本”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各个方面,从而提升政协工作的实效。在工作中始终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放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首位,围绕有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调研,下力气研究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努力使调查研究做到言之有据,使建言可资可鉴、立论可行可用。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政治协商职能。人民政协要积极主动参与协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政策的研究制定,协助党委、政府统筹考虑,全面兼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体现政治协商的价值。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民主监督的职能。要通过提案、座谈、民主评议、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把民主监督的重点放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是否得到了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放在国家公务人员在履行职能中是否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放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上,促进党政部门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参政议政的成效。在当前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济利益的磨擦、思想观念的碰撞,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也会出现一些新变化,充分重视并正确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就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人民政协要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体察民情,收集民意,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要悉心关注,为党政领导了解真实情况提供一条重要渠道。着要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以及党委政府还没有顾及或摆上应有位置的重要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充分集中群众智慧,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反复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高质量的意见

2和建议,以利于党政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扩大政协直接参与四个文明建设的成果。人民政协主要是间接参与四个文明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直接参与一些项目实施、招商引资、咨询服务活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把“依靠人”作为人民政协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团结人、发动人的工作。其工作的成效,关键体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是否调动和集中起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服务。人民政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协调各方关系,广泛联络友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人民政协能否善于团结人、发动人,关键取决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深友谊,增进共识。首先,要善于相信人。依靠人必须相信人,理解人,关心人,心怀坦荡,与人为善,体谅人的个性特点,包容人的观念差异,为加深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第二,要真诚尊重人。不论年龄、地位、学识、民族、宗教等,从事政协工作的同志都应予以尊重,以对人的尊重赢取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第三,要积极造就人。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在政协舞台上充分表达,使政协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所。第四,要善于激励人。以合适的方式动员和鼓励一切力量为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政协工作才能开展得生机蓬勃、活跃有序,履行职能才能集思广益,富有成效。

三、把“提高人”作为人民政协最直接的工作措施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先做好人的工作,政协工作同样不例外。要做好政协工作,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从事政协工作者的素质,激发从事政协工作者的潜能,以政协工作者素质的提高,推进履职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

篇8:居室设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室设计, 如何才美?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 人都是艺术家, 他无论在什么地方, 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现实生活中, 居室装修成功得意的范例比比皆是, 然而, 不如人愿, 失意之作也不乏其例。譬如, 有的盲目追求豪华、“上档次”, 大量的拼装高档材料, 以至浮华不实, 格调低下;也有的片面把全与美联系起来, 似乎居室布置不全不足以言美, 于是把整个居室堆砌得胡里花俏, “琳琅满目”, 装饰十分烦琐, 岂料如此, 事与愿违, 钱花了不少, 效果却差强人意……此种种, 究其由,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设计者欠缺了对人的关心, 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未能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设计所至。

居室设计, 首先要研究人的个性, 情趣。不同文化程度, 不同阅历, 不同职业, 不同素养, 不同信仰, 不同民族, 其爱好、需求以及审美观也就不尽相同。有的好动, 有的好静, 对设计风格, 有的喜欢中式, 有的喜欢西式, 有的喜欢中西合璧;在格调上, 有的喜欢明亮俏丽, 有的喜欢淡雅素静。设计者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作为设计依据, 而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努力使设计能体现出主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审美情趣, 让居室洋溢出和谐、温馨、幸福的气氛。

尽管不同的人, 审美观不尽相同, 但是, 由于事物的美所具有的某种客观属性, 而审美的人在社会关系方面也还有着共同之处, 在生理和心理上也还是有大致一样的基础, 正如孟子所云:“口之于味, 有同嗜焉, 目之于色, 有同美焉。”人们判断美和丑, 还是有一个基本一致的共同标准的, 也就是所谓的共同美。因此, 在室内设计方面, 还是有其共同规律可寻的。

室内设计要着重于整体构思, 整体实施, 整体把握。无整体便无风格。设计的人有句行话:“粗看要有效果, 细看要有东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美丽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诗学》) 。居室的布置是由各部分物件组成的, 要使其显得美, 整体上要有序, 要形成风格, 而各个“组成之物”, 其体积大小均需与空间尺度形成恰当的比例, 同时要作合理的安排, 摆设必须和谐, 绝不能纷乱庞杂, 摆设绝不能过多。著名戏剧家李渔说:“盖居室之制, 贵精不贵丽。”要仿效国画“计白当黑”的技巧和造园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让无物处皆成妙境。据经验, 人在室内活动的“空白”面积不应小于总面积的40%, 疏密相间, 虚实得中, 才有和谐之美。特别是窗子, 阳台处, 更应刻意留“白”, 留出足够的可“望”的空间。窗子、阳台并不仅仅为了采光通风, 也是为了让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视线走廊——能望出去, 望出去也就“扩展”了居室的空间, 丰富了人们对空间美的感受。郑板桥曾在《竹石》一文中, 对一间面积约10m2的斗室赞叹道:“十笏茅斋, 一方天井, 修竹数竿, 石笋数尺, 其地无多, 其费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影, 诗中酒中有情, 闲中闷中有伴……”真谓是“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所以, 对一些面积不大的住房来说, 只要懂得一些以少胜多的美学道理, 也能收到小中见大, 情趣斐然, 舒适愉悦之美感的。

对空间, 人们大多有这样的经验感受:方形, 圆形, 六角形等中规中矩严谨规则的几何空间, 让人感受到平稳、端庄、宁静的气氛, 而不规则的空间, 则给人以自然、流畅、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大尺度的空间, 显得宏伟、开阔, 小尺度的空间则透出一股温暖、亲切的气息。居室装修采用何种几何空间, 或分区域采用若干种几何空间, 这在整体设计时就必须给予认真充分的考虑。至于确定何种规格的尺度才为适合, 也得细细考量。过高让人感到空旷, 过小就觉得压抑。据资料显示, 当前我们的住宅层高大多在2.8m左右。本来净空就不高, 但有的设计既铺装地板, 又加装吊顶, 有的还装上大吊灯, 使本已逼仄的空间更显逼仄拥挤, “压”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

近年来, 很多楼房采用框架式结构, 每套居室留出大空间, 让人们自己动手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 规划出各个空间。譬如客厅和餐厅大多联在一起, 但很多家庭不采用实墙把它们完全分隔开来:有的只用植物、树桩、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83页) 盆景把它们隔开, 简便自然又春意盎然;有的用博古架或较时尚的装饰柜, 摆上些古玩、泥塑、木雕等等艺术品, 这些或现代、或远古、或写实、或抽象的玩意儿, 点缀了空间, 张扬了个性, 透露了主人的文化品位, 渲染出了高尚的艺术情趣;有的则用酒吧台来分隔, 间暇时的把酒畅谈, 款款曲曲, 何等的释怀怡情;也有的用落地玻璃推门分隔, 既让空间保持充足的光线, 又让视觉畅通无阻。如此种种隔似不隔, 既分又联的空间分隔形式, 完全满足了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颜色是万物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人说, 颜色是有魔力的。的确, 人们大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红色——亢奋、热情、情绪高涨;粉红色——最富于温馨浪漫的气息, 但又易失之轻浮;紫色和蓝色——幽静、典雅、定神安绪;黄色——明亮、温暖、使人精神饱满, 精力旺盛;绿色——青春、柔和、充满活力;白色——纯洁、亮丽、宽广、开放, 给人以空间膨胀和扩展的感觉。不同的颜色给人以不同的生理感受和心里感受。现代色彩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已证明, 色彩环境和色彩感的培养与人的智力、情感发展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德国科学家曾在儿童中作过有关色彩的试验, 其结论是:在小孩的教室和居室里, 涂上浅蓝或浅黄或橙色, 小孩情绪较稳定, 学习注意里更集中, 可提高智商12分左右。因此, 在居室设计中, 要区划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运用颜色。年轻人热情奔放, 精力旺盛, 宜用暖色调;老年人沉稳好静, 宜用色调低一些的颜色紫色或蓝色与暖色调的黄色或白色相搭配;儿童好动, 天真活泼, 色彩则可丰富一些, 一般可用红、蓝、浅黄及橙色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境, 其主色调是不一样的。北方寒冷, 宜用暖色调为主, 南方温湿, 宜主用冷色调, 但无论使用何种主色调, 在同一空间色彩都不能杂, 一杂就乱, 就刺眼眩目, 就没有柔和感, 失去亲和力, 最好是在一个统一的色彩基调上, 同一色相里, 对其明度和色度作适当的调整变化即可。要做到素则点缀, 以求变化;杂则素华, 以求清宁。

居室设计还要善于创造、捕捉反差形成的美感。色彩要浓谈相间, 摆设要高低错落, 线条有粗细变化, 质感要刚柔相济, 让人们在合规律、不唐突的反差中, 领略到无穷的情趣。

篇9:论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严峻的历史责任和现实的任务。为此,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继承传统,创新管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应运而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也是教育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符合我们时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学生是学校的主题,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全面的自我发展。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断涌现,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发展,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正是因此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才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它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的潜能,以学校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达到理想的管理状态,体现出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的根本要求,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让学生在一种满意的心态身心全面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以人为本管理高校学生的通俗解释,也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2.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是高校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已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从市场经济关系来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益者,而是变成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顾客至上”的理念同样适合于高校。高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不能再借助传统管理势力来追求权威、秩序、服从,达到集中控制、安定有序。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顾客是学生,产品是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必须按照顾客至上的要求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让顾客满意。学校要抓住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强调的是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这一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且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这就要求高校紧扣学生的习得,关注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主观世界的需求,丰富学生的主体情感和愿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发展的本质是内在潜能的后天的充分实现。马斯洛就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充分挖掘出内在的潜能与价值;罗杰斯也认为,人本主义的实质是让人领悟到自己的本性,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管理学生正是高校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3.以人为本管理学生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需要

有学者总结了目前高校种种侵犯学生的常见现象,主要有: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体现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上,入学时的区域限定政策,对学生身体条件的过分挑剔等,在退学方面依照校规违法处罚学生,公开学生的隐私,侵犯学生的人格权等,单方面的处罚又往往漠视了学生的程序权利,在毕业证发放和学位授予上已有高校被学生告上法庭。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把学校的管理活动置于法律允许的范围,法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准则和权威。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中心和归宿,是维护人的尊严和保护人的权利的。可以说,法治价值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是内在的统一。依法治校既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保护学生人权和基本权利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依法治校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工作

1.高校的管理者要从旧观念中彻底转变过来,树立市场化、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观念

高校必须改变那种计划经济时代的惟我独尊的陋习。要面对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现实,把传统的以我为主的管理思想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上来。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合格人才才是衡量高校绩效的最好尺度。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管理,有效管理才会有好的工作绩效。观念的改变是高校实现学生以人为本的首要所在。

2.变制度管理学生为主为激励学生为主

激励为主的管理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科学运用适当的手段和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之朝着预定目标加速前进。激励理论同样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强调以个人管理为基础,以组织目标为导向,通过对个体的充分授权和信任,让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对组织的认同感,进而把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它要求采用激励措施,如对学生进行关怀激励,充分理解、信任和肯定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组织的责任;对学生实施反馈激励,哪怕学生无论学习生活上取得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反馈激励,促成学生习惯和态度的不断改变,有利于学生成长;对学生实施奖励激励可以树立榜样,提高组织士气,营造学习型团队,不断改进学生心智模式,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此外,目标激励、未来愿景激励、评价激励也都是有效的激励措施。

3.要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机制

高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关系的主体,高校的一切应当围绕学生展开,包括教育制度的设立、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各个环节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素质、保障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人格展开。为此,高校要拓宽学生参与管理渠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依靠学生来完成管理的决策,组织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还要构筑学校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建立矛盾调和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广开学生意愿的诉讼渠道,让学生既了解学校规章的制定和运行,又了解违章的成本和代价,既关心自我的全面发展,又关心学校目标的实现。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学生的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班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充分授权,完善扁平化组织,体现出服务、咨询、引导、维权和关爱,让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理念,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目标。

4.大力构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

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品德、道德人格的塑造才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它远比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更重要。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中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构建校园先进文化可以通过大力创建学习型社团,鼓励创新型社团,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引导爱好型社团来实现。唱响主旋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载体,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建文明班级集体、寝室和校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高贵的道德人格、富有时代精神和丰厚文化底蕴和宽广发展前景的优秀大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法治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一味袒护,相反,以人为本的管理前提是法治原则。要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展开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和规章,规范学生行为和学校秩序,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达到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完美结合。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对这一理念进行研究,填补其理论空白,丰富其实践成果,使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管理》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2] 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务实》 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10月

[3] 奥斯本、盖布勒(美)《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11月

[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年12月

[5]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6] 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8] 姚美红“论高等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http://www.pep.com.cn

上一篇:图文编辑实践报告下一篇:人口与三农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