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议课

2024-06-27

听课议课(通用11篇)

篇1:听课议课

独具特色,亮点纷呈

——听马老师《大江保卫战》有感

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史红艳

前几天,我有幸聆听了马老师的《大江保卫战》。马老师的课独具特色,亮点纷呈,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这次听课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马老师那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解说,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这堂课做到了这一点。她不是单一地让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而是学生每次读之前老师都有一段要求。这样学生每读一次,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一次,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做到“知晓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性强

语文阅读材料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而事物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而且还可以通过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来表达。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容易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马老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老师们的课件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实用有效,不花哨,不杂乱。

总之,马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

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

独具匠心,讲究实效

——听潘老师班队会课有感

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史红艳

五(2)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节队会课上,潘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同学们满怀激情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来谈谈个人的点滴思考。

一、环保主题,意义深远

例如: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每一滴水都是来之不易的。人类可以生活在没有石油、没有电力、没有煤炭的年代,却一天也不能有生活在无水的世界。水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现在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可见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度。所以节约用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由此潘老师选择了环保这一主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活动贴近生活,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一堂精彩的主题队会课,有了一个好的主题还远远不够。因此,潘老师特别设计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节目,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环保及环保的意义。同时还向同学们们倡议:人人做一名小宣传员,告诉家里人要保护环境。并向全社会呼吁。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形式多样,增强了学生环保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了环保的刻不容缓。

三、学生的参与面广,具有实效性

不管是环保资料汇报,还是环保妙招的回答同学们都积极举手,踊跃回答,例如:环保倡议时,所有的同学起立参与了签名的过程,似乎每个学生都在心底里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要做一名环保的少先队员!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感受到人类对环保的迫切需要,也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一举两得!这让我们感觉到这次队会不是个别学生的舞台秀,而是所有学生全程参与的充满意义的主题队会。

潘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相信通过此次班队会,同学们一定会懂得环保的意义,从小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篇2:听课议课

今天,我们上午一共听了三节课。第一节是xx老师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第二节万xx老师的《三边形和四边形》,第三节是赵xx老师的《代数式》。中午一点多时,由教导处xx老师负责与我们一起评课,大家各抒已见,激烈讨论,在思考中学习,在讨论中提升。

总体来讲,三位老师很好的体现了xx天长小学的"选·动"课堂特质,让我们在听课时进一步了解和体悟了"四最"课堂的模式和选动策略,很有触动。三节的共性是:

1、关注了学生主体性,注意生成,注意从学生中来,研究材料来自学生。

2、突破了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充分选择,自己选的与别人指定的学习任务,责任心是不一样的,完成达成度和自我成功感也不一样。

3、注重学习的经历,窋体验性的东西有体验印象才深刻摸过、做过、想过,学习有深刻才有效。

在交流中,张槎中心小学的杨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年级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小组活动”。郑主任认为:低年级开展小组活动一定靠平常养成,不是一蹴而就。小组活动的要求要做到(1)简练,有明晰的操作步骤。(2)小组内每个同学都有明确的任务,1号同学干什么、2号同学干什么﹍使每人都有事情干。(3)训练学生,在同学发言时,其他人要倾听,轮流做中心发言人。这样小组间就能自然而然形成默契。

他说道小组活动的形成有个建模的过程,规定老师在备课时要体现第一步选材,第二步选法,第三步选项目,第四步选层的选动课堂理念。当然在建模的过程中是很痛苦的,一开始时老师不是一下子就接受了,通过上层授课示范,骨干教师推广,然后月考核检查老师备课和上课中对这个理念的体现与否,到出模阶段可以让老师们有选择的在一节课里体现一两个选动过程的理念即可。随着选动课堂的推进,小组研究活动深入到每个老师的课堂里面了。

篇3:怎样“观课”和“议课”

一、“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就是观察课堂教学之意。观, 是指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记录工具有效地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察, 是指用心和理性对课堂教学进行感悟和体验分析, 从而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观课活动中我们既要看老师的教学行为, 了解老师上课的思路, 也要考察在这节课中老师的教学动机和价值追求。而“听课”虽然也有不同感觉器官的运用, 但“听”的落脚点却是声音, 给人的感觉是以关注声音为重。“议课”就是议论课堂教学, 议论的双方是平等的, 议课中对授课者往往强调用“问号”, 而不是“句号”, 尊重授课者对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而参与者也可以置身其中, 既可以对授课一方进行质疑, 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 设身处地去思考:假如这堂课该如何设计?而“评课”给人的感觉是一方对另一方施予某种行为。多数是以一个评叛者的形象出现, 而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准备接受的是来自同仁们的不同评判声音。

二、观课的角度

“观课”, 观什么?就是观察教学现场。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现场, 置身其中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观察。教学现场是一个客观体, 由师生的特定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对教学起作用的各种资源等组成。因此, 观课就必须围绕这些要素展开。

一是观察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展开是以师生互动为条件的, 离开了师生互动, 教学情境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观察教学情境中, 首先要观察老师是否摆正位置, 和学生和谐互动, 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要看在这种互动中, 老师是否明确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 对学生有引领, 指导作用, 这个“天平”是不能失衡的, 一旦失衡, 师生互动就达不到有效。二要看课堂教学中是否建立了激励机制, 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欲。三要看老师是否营造了和谐氛围。如设疑激趣、用问题穿针引线等。

二是观察教学过程。教学的预设构成了预期的教学教程。预设, 一是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具有先天的预设。这个预设是绝对的, 是教学必须达成的学习和培养的目标。二是指老师的教学预设。由于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认识深度和内化水平, 以及对学情的了解, 也就决定了教师对课堂教学预设的水平的高低。这一预设对生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 教学过程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探究问题的过程, 面对问题, 老师合理的引领, 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克服困难的勇气, 都不同程度地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质量。第二, 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课堂教学有效资源利用的过程。因此, 在观教学教程中, 一要看老师科学的, 符合认识规律的预设, 师生互动中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要看师生在互动中利用资源构建生成新的知识的有效度。

三是观察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这里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中一切有效的客观条件。如氛围、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因素等。如一个学生将:“青山郭外斜”中的“斜” (xia) 读成 (xie) , 引起全班哄笑。读书的同学很尴尬。这时老师却这样引导:“哪个同学知道这个字的古代读音吗?”一个同学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这时老师又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古今不同的读法, 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 应该感谢这两位同学。”全班一下子齐鼓掌, 化解了不利的学习场面,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我们观课就要把着眼点放在这些看似平常, 却又神奇的地方。

三、议课的角度

我们前面说过, 议课的角度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对授课者的质疑, 在质疑的过程中了解其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 教学动机及价值追求, 同时还有上课的思路。用问题追寻, 而不是评价判断。

二是观课者的再设计。教学就如同读一部著作, 不同的人读, 感受是不同。我们在议课中将自已的思考融入其中,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就能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这也是议课的目的。

篇4:“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

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二、献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观课议课的理念下,平等对话是基础,在观课议课中,我们应该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能够面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共同的询问与探讨,从而促进做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更重要的是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那什么是同在共行呢?“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在评课过程中,授课者与评课者之间是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二者有主客体之分。

三、关注点不同

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如下:教研组长通知大家听课;听课结束,上课教师说课;老师各自发表一通意见评课;时间差不多了,教研組长就再叫某老师下一次上课。

如果我们向参与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教研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做课教师希望大家进入课堂重点观察什么?观课教师是否就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观察?恐怕大家都会说不知道。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的常态:海阔天空、泛泛而谈,这是导致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观课议课是一种有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般而言,应该是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课,进而确定做课教师。做课教师围绕主题备课,上课过程中,参与教师进行重点观察,从而使大家在观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上课结束后,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以获得对主题的理解,这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教研目标”。

四、做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展示型做课,需献课者充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课议课则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主要适用于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级的时候。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篇5: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听了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系列视频讲座,自觉获益匪浅,领悟到很多非常新颖的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实用的东西。特别是陈教授对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解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平常都说听课,现在想来好像不太准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听课除了需要听,主要还是要观察、要思考。要读懂课堂,需要用观的方式,因此,观课提法更为妥切。再者,观课提法让人觉得更舒服、更平等、更亲切,因为听课好像就是你听他讲,好像是你去监督他;而观课更像是互动,是你去他的课堂上听、看、想、学,是交流。“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它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观课的“观”不仅要用耳朵,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观课追求的是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篇6:变听课评课为观课议课 新

如何变“听课评课”为“主题式观课议课”

库伦旗扣河镇平安学校 韩国明

我2009年6月7日有幸参加了敖汉旗新惠三中的“教研活动开放日”,在讨论交流时,新惠三中孙主任说:“我们过去的校本教研评课时,授课教师好象是被动,甚至是受批者,我们通过平时与本校教师对话交流发现教师渴望进步,渴望指导,更渴望被理解。”所以将“听课评课”改为“观课议课”。我听后眼前一亮,心为之所动。孙老师的观点和我校现在的教研教改主题正好不谋而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对“主题式观课议课”的理解做以下阐述,仅供同行参考。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主抓教研教改的我,越来越深刻意识到,过去在听课、评课时,有些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从导入到结束各个教学环节都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评,有时还逐字逐句地评。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大多重点不突出,不管是对做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帮助都不是很大,教研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新教师,听的是一头雾水,因为要改进的的问题太多,反而找不到方向。后来我们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教研方式,既把听课评课改为主题式观课议课,这种观课形式一改往日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次观课议课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使教学研究更有广度和深度。

“主题式观课议课”是从2010年开始实验的,经过一年的实验,效果还不错,老师们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观课、议课。“主题式观课议课”与过去的“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究竟怎样进行观课议课?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逐步解决的,现就初步的设想与做法做一简单的阐述。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绝不是想换一个词语、换一种说法追求时髦,而是新课改理念下观念和方法的改变,它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

一、听课与观课比较:

“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课堂,听课者往往坐在后面;淡化了“观”;“观”则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二、评课与议课比较:

我认为,过去的“评课”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而“议课”是要围绕观课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双方之间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好像有“主”“客”之分,这个“客”在评课活动中往往处于“被评”的地位,有不知所措的现象;“议”是听课的老师与做课的老师一起围绕共同的话题积极互动、平等交流、彼此接纳;“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

“评课”活动主要将教师的“表现、展示”作为做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教学为主要做课取向,研究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出现的,献课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鼓励教师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共同解决。

“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容易面面俱到反而有如蜻蜓点水,重点不容易突出;“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总的来说,“主题式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双方在相互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后,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对话、交流、反思,在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共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使学校逐步形成教研相长的校本文化。

三、怎样进行观课议课?

怎样进行观课议课,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在做课之前先确定观课议课主题,内容可多种多样,如: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使问题的提出具有导学性;如何创设情境,才能使情境创设具有导学性和趣味性;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拓展性延伸;如何确定重、难点;如何突破易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具的使用;过渡语的衔接;提问的艺术;评价语言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的处理等等。

(二)课前与做课教师沟通、协商,了解做课教师确定的观察主题,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最好的做法是,进入课堂之前对做课教师和观课议课教师进行短时间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观察主题的设定、观察角度的确定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成立若干个观课议课小组分工负责。

2009年9月,平安学校进行了第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授课的是韩国明老师,教学内容是《声音的特征》。课前,韩老师和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就这节课的关注点做了沟通(因为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方法,做的不是很到位)。韩老师说这节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多,学生一动手课堂纪律就乱,不好控制,所以希望大家帮他观察和讨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操作”。参与的其他老师也同意把它作为观课议课的主题。

在韩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们对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观察。议课时,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把焦点放在了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是否就操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做了详细说明;学生是否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操作是否真正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换句话说,操作是否有价值?

(三)主讲先说后讲。这样便于观课教师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改进方法,出现问题大家共同研究、探讨解决。

(四)如何观课。

1、带着教学需求去观课。听同年级课有直接学习价值;听学生水平同一层次的课,其经验在本校易推行;听经验丰富教师教师的课让自己少走弯路。

2、带着课改理念去观课,带着标尺去观课,有哪些优点是否为我们所利用。

3、带着赏识的眼光去观课。带着谦虚欣赏的眼光去观课,易于吸纳别人的优点,提高自身素质。

(五)主讲如何反思。主讲教师说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假如我再来讲这节课,将如何设计,由“表现展示” 作课取向,向“改进发展”作课取向过渡,教师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为了发展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帮助。反思很重要,对于做课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有什么区别,发现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比较中学习借鉴,进一步改善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

(六)教师如何议课。在倾听指教者反思后,教师在议课中要做到假如我来执教,我该如何处理,假如我是学生,这节课应该怎么学,要议出闪光处、精彩处、问题处、生成处、改进处及改进的方法。这样才能让观课者在观察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这样才使观者不做其旁观,而身置其中。另一方面也使议课时参与者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防止分析、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

讲观双方之间围绕主题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点展开深度研究,直至形成共识,这样在交流互动中不经意间就可能会提出很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参考,没有强加的意思在里面,教师接受起来也比较自然,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今后的教学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持不同意见的观点,可以再实践、再研究。

篇7:听课议课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陈大伟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根据动机和目的,我对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有这样的分类:

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 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 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

篇8: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关键词:听课评课;观课议课;青年教师成长

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我深有感触,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个词语,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为什么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观课议课呢?因为观课议课让我成了真正的主角,让我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让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幸福……

一、我认为教学时开展“听课评课”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但由于各校开展这项活动的“传统”不同,使听课评课渐渐失去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那一年我刚刚走上三尺讲台,在一所农牧区学校任教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生普遍上学较晚,所带学生比自己小不了多少,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各位教师听课。走上讲台,向下一望,教室前面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我,教室后面各位领导、同事注视着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虽然自己也认真地备课,也聆听过其他教师上课,但真到自己的时候还是很紧张,不停地出汗,整堂课自我感觉语言不精炼流畅,情绪不饱满,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得当等。但到评课时,多数教师只煞费苦心地找闪光点夸奖我,重复再重复。虽然校领导提出了课堂的缺点与不足,可是并没有具体谈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我向向各位老师讨教,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说自己也把握不好。我心里忧愁万分,一再请教,但大家仍然不肯与我探讨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让课堂更精彩……评课之后让我焦急万分,茫然不知所措。试想:日复一日地下去,问题仍然是问题,我的教学难以进步。

二、“观课议课”是一种实用高效的教研方式,它让一堂课的参与者(学生、执教老师、观课老师)都有各自的收获,使教研更加深入

由于工作变动我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在一次教研活动上,我提出了所带科目苏教版数学第五册《24时计时法》教学时的困惑:为什么一个问题反复地讲解,学生当时会了,第二天又出现同样的错误?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难以忘记?问题一提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本课知识的产生到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到引入课堂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问到预设学生产生的思考方式等等,各抒己见。听了各位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我重新修整了教学设计,全体数学老师同我一起走进了课堂。整堂课中,有的教师认真地记录着我的上课环节,每一个提问、每一个问题的讲解;有的教师仔细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中深入学生中间探询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课后,我向各位教师说明了自己的设计意图,自我感觉哪点不好,为什么不好,各位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我们一起探讨了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整改措施。经过三番五次上课议课,当我最后一次上完课后,一位年长的教师真诚地说:“这是我听过的你上得最好的一堂课!”此时我心里激动万分,感触良多。

经过这次教研活动,我豁然开朗,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加明白了如何挖掘教材,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上好一堂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了我对自己教学“不满意”立志改进、不断进步的强烈愿望,使我不再害怕遇到问题,不再害怕“教不好”,因为“观课议课”使所有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再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从而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今,议课中,我不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共同进步。我经常问自己“假如我来教……”或者问他人“我发现某某问题,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

一流的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想促使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学校改革教学和教研制度势在必行。教研活动以“观课议课”为契机,促使每位教师不断进步成长,让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共同工作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幸福。

篇9:听课议课

举例说明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和区别。要求:条理清楚、案例真实、观点正确。字数不少于200,不超过1000。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适当的观察内容;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有清晰的观察分析和结论。议课的活动不是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通过询问把支撑行为的背后的缄默的教育观念揭示出来,在对话中围绕这些观念和想法展开讨论,使参与者能够在想明白的基础上做正确。议课中的分享,不是分享行为,而是分享彼此的思想,分享议课中所产生的新思想。促进思想的方式不仅仅在于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也在于促进参与者承担思想的责任,与自己对话,从而养成思考和自我提问、解决问题的习惯。面对 翟老师的提问,我有一个反问和一个提醒。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号和提醒所起的作用——在后面,翟老师在提出新的问题之前,就有了一个说明“对于这些颜色会不会出现,我没有查资料”。培养一种更加负责任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方式有了效果。议课需要一种“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同在”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这里的“同在共行”就是让提意见者不要只是成为批评者,而要首先成为建设者,在增加教学内容和环节的时候,先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以保证新的教学设计具有实践操作性。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过程,是建立“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联系,认识其间关系的过程。它以教学行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在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参与者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议课不主张拿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让不同的教师回去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此,议课一般不追求形成该怎么上课的统一意见。但让议课更有收获,却需要对议课中观点和意见进行梳理和小结。梳理和小结的任务主要是使大家回顾和总结“议课讨论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观点和意见”,“议论出了哪些办法”,“形成了哪些共识”等。对于没有取得共识的,要鼓励参与者继续思考,进行独立的比较、判断、选择,形成自己的主见和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篇10:评课、议课主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校的王霞丽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灰椋鸟》。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我们互联体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共进”的办学理念。很好地运用了我校语文课堂开展的“一分钟速记词语”学生识记能力训练。有效地反映了语文科研课题“感悟、积累、运用;得意、得言、得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为了上好这节课,王老师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向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课堂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们就让王老师从自己的设计思路、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以及课后的反思等方面来分析一下。

刚才我们听了王老师对自己课的阐述与评价,从她的反思中,我们既看到了这节语文阅读课的成功,也知道了这节课堂教学中的遗憾。

下面我们进行评课、议课,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加我们今天评课的老师都是各个学校语文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教学精英,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此举行评课、议课活动。希望各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听课的认识、看法、见解、收获等开诚布公地说出来。

下面有请各学校教师为王霞丽老师的这节课进行点评。(1)首先有请峡口中心校的xx老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再次感谢xx老师精彩的点评。

(2)下面有请西马中心校的xx老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感谢xx老师从以一个数学教师的数学情怀,以敏锐的眼光对这节课做了精彩的引领指导。

(3)下面有请社城中心校的xx老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xx老师的点评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今天的课堂,非常精彩,谢谢!

(4)下面有请南白中心校的老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正因为课堂教学艺术的缺憾才显出它的真实与美丽、生动与鲜活。因此理想的课堂教学与现实总有差距,我们研讨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再次感谢xx老师精彩的点评。

(5)下面有请北寨中心校的xx老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xx老师的评价很中肯,能够捕捉教学中的亮点、突出重点进行客观的评价,有理有据,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6)下面有请太星小学的老师们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主持人简单小结)专家点评: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榆社县教科局xx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予现场指导。大家欢迎!

如果说听好课是一种享受,那么听专家的点评更是一种享受。专家的点评是一种诊断和激励,是零距离的的智慧碰撞,是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感谢xx老师的精彩点评!

结束语1: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评课、议课活动暂时到此为止。“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永远有遗憾,我们才会不断进取,不断成长。今天大家的交流,肯定会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一些浮光掠影,多一些理性与深沉的思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完美。不知道此次活动是不是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经常来我们太星小学,给我们传经送宝,指点迷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篇11:议课稿

一、《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中苏老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运用多元的评价对学生适时、有度的“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

二、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动手实践、分类化归 4.分层训练、巩固提高5.回顾课堂、感悟收获6.达标检测、反思成长 7.课下作业、巩固发展。

三、教学环节问题一:将实际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图中的∠ADB、∠ACB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圆心角有什么区别?(角顶点的位置在圆上)。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圆周角。(板书课题)

问题二:你能仿照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个定义吗?

学生略加思索便答出:顶点在圆上,两边都与圆相交。从而得出圆周角的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辨析,得到圆周角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特征:

1、角的顶点在圆上。

2、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

四、随堂练习:(口答)判别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1、选择新旧知识的切入点,既复习上节课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自己给圆周角下定义,提高学生语言组织概括能力。

3、马上练习,及时巩固圆周角的概念,使学生把圆周角学得更扎实。分类化归

活动一:在准备好的纸片上画弧BC及所对的圆心角。然后再画同弧BC所对的圆周角。你能画多少个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多少个圆周角?(口答)

1、量一量你所画的圆周角的度数,有何发现?(口答)

2、量一量你所画的圆心角的度数,又有何发现?(口答)

3、你得出了什么猜想?你又怎样验证猜想呢?(小组交流)

交流讨论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说出本小组的猜想。

板书猜想: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

该弧所对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

活动二:集体交流后,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图片进行分类:

图(a)、(e)同类,图(b)、(d)同类,图(c)一类

归纳分类如下:(在黑板上展示三种图)

第一类: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学生在刚才的小组交流活动中很容易发现第一类情况的证明思路,所以由

学生上台讲述思路并板演证明步骤,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三:教师提议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二类、第三类情况,思考能不能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自然进入分组操作阶段。

充分的活动交流后,学生情绪高涨,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图片、说理验证。教师总结各小组验证结果,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分类验证的必要性。

紧接着提出: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因此在此结论基础上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很容易得到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的一半。(教师板书)

活动四:阅读教材、深入思考、联想建构

阅读课本16页、17页黑体字,消化吸收圆周角定理及它的两个推论。判断:(口答)

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等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3、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若两条弧相等,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此教学环节我从学生爱猜想和预见的天性出发,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破教材中现有的预案,从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入手,进而探索圆周角与它所对弧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让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学会运用分类、化归思想将问题转化。培养学生对推理过程的规范书写,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本环节以学生活动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突出了重点。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环环相扣,突破难点。意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圆周角、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五、分层训练

A层基础题(学生口答)

1、如图(1),点A,B,C,D在同一个圆上,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E.在图中标出的8个角中,找出图中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讲演思路并板书过程,我借机指出书写的规范

程度,并提问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的回答补充,促使学生把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

为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以下训练活动:

问题1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先由已知角找弧,再由弧找所对的圆周角或圆心角的方法。问题2,由学生叙述解题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应用圆周角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拓展提升体现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方法的延续,进一步体现了化

归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大显身手:(小组竞赛、交流展示)

反思(1):测验评价结果:_______;对自己想说的一句话是:__ _______________。

反思(2)错题整理:

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及时进行反思,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六、评价分析

上一篇: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校长开学典礼讲话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