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活动-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2024-04-20

《郊外活动-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郊外活动-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郊外活动-加减混合》一课是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汇总,然后明确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得到结果”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本堂课的设计总体我以郊游为主线,让学生在郊游出发中遇到问题,寻求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策略,并在欢欢和乐乐的陪同下,在郊游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在郊游的游戏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难易的结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小组合作到单独完成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点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另外,由于过多地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导致在课堂整体调控上“扶”的过多,“放”得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篇2:《郊外活动-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对图式加减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篇3:“加减法的验算”教学片段及反思

课前思考:通过验算判断计算的正误, 是计算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减法的验算”一课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巩固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另一方面在验算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为学习加减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做好铺垫。为此, 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验算的意义, 初步学会加减法的验算, 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初步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体会数学计算的快乐。

教学过程:

片段一:复习引入

观察算式:596+87=683,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几个算式的得数, 并说说为什么。

87+596=683-87=683-596=

(答略)

(让学生先观察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想加法算减法, 说算理, 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利用知识迁移为新课探究奠定知识基础, 使算法有据可依。)

片段二:加法验算

观察 (主题图) 提问,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主题图上的信息说一说讲了件什么事情?

生:妈妈给小明买一套运动服花了135元, 买一双运动鞋花了4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 售货员说:“找您17元。”小明想, 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是呀, 找的钱对不对?哪个同学可以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桌先讨论, 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全班交流。

生:先看妈妈买两样物品花了多少钱?

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用了多少钱?谁来列式?

生:用加法计算135+48=183 (元) (竖式略)

师: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别说明检验方法。)

第一组:用183-135, 看得数是不是48。

第二组:用48+135, 看得数是不是183。

第三组:用183-48, 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哪一组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们的检验方法。

第三组:用和 (183) 减去一个加数 (48) , 如果等于另一个加数, 说明加法计算是正确的。

师 (小结) :第一组、第三组都用两种物品的总数减去其中一种, 看得数是不是另一种物品的价格, 而第二组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看总数是不是得到183。说明验算加法一般有两种方法。

教学思考:创设买物品问题的情境, 培养学生选择有用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生第一次接触验算, 让学生独立思考试一试,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结果, 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互逆关系及加法交换律的认识。

片段三:减法验算

师: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学生板算) 。

200-183= (竖式略)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借1, 十位也不够减, 向百位借1, 最后的结果是17。就是说售货员要找给妈妈17元。

师: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呢?同学们可以边看书, 边思考和讨论。

学生看书。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汇报怎样检验减法的计算结果。

第一组:用200-17, 看是不是等于183。

第二组:我们用加法来验算减法, 就是用17加上183, 看结果是不是等于200。

师 (归纳) :做减法的时候, 可以用加法来验算, 用差+减数, 看是否等于被减数;也可以用被减数-差, 看是否等于减数。学会了验算方法, 今后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检验, 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篇4:《郊外活动-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P71-73。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3.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老师做动作你们猜猜是哪个数字。如果猜到了就请大声说出来,好吗?

生:好。(老师做动作,学生猜数字。1、9、4。)

师:大家真是聪明的孩子,能够快速地猜到答案,而且声音很洪亮。我相信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一定很优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将9和4这两个数字请到了课堂,如果在9的后面填上1个9就变成了99。这两个9表示的含义相同吗?(出示图片。)

生:不相同。

师:红色的9表示什么含义?

生:红色的9表示9个十。

师:蓝色的9表示什么含义?

生:蓝色的9表示9个一。

师:现在让我们计算一下99+4的结果是多少,同学们看这个竖式列得对吗?(出示算式。)

生:不对。

师:哪里错了?

生:4应该和蓝色的9对齐。

师:4为什么要和蓝色的9对齐呢?

生:因为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啊,在计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我们要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字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板书: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生:9加4等于13,进1写3,9加1等于10,99加4等于103。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小数加减法,看看它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板书:小数加减法。)

三、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1.初步探索,理解算理。

师:相信同学们对于小数加减法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了,例如0.9+0.4,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生:能,0.9加0.4等于1.3。

师: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

生1:0.9元等于9角,0.4元等于4角,9角加4角等于13角,13角等于1.3元,所以0.9加0.4等于1.3。

师:这位同学是把小数带人具体情境进行计算的,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2:0.9表示9个十分之一,0.4表示4个十分之一,9个十分之一加上4个十分之一等于1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3。

师:这位同学是利用计数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了,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多位小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和算理上是否一样。

师:多位小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前几天我到书店买书时就见到了。大家看,这本《爱的教育》的单价是多少?(出示图片。)

生1:6.45元。

师:对,它的单价是6元4角5分。这本《小王子》的单价又是多少呢?

生2:4.29元。

师:对,《小王子》的单价是4元2角9分。《夏洛的网》的单价是多少?

生3:8元3角。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你们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生1:《爱的教育》和《夏洛的网》一共多少钱?列式是6.45+8.3。(师板书。)

师: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2:《夏洛的网》比《爱的教育》贵多少钱?列式是8.3-6.45。(师板书。)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课件出示问题。)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3:《爱的教育》比《小王子》贵多少钱?列式是6.45-4.29。(师板书。)

生4:买《爱的教育》《小王子》和《夏洛的网》这3本书一共多少钱?

师:你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我们下节课解决好吗?

生:好。

师: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5:《小王子》和《夏洛的网》一共多少钱?列式是4.29+8.3。(师板书。)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课件出示问题。)谁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你来说一说。

生6:《夏洛的网》比《小王子》贵多少钱?列式是8.3-4.29。(师板书。)

生7:《爱的教育》和《小王子》一共多少钱?列式是6.45+4.29。(师板书。)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出4.29+8.3的和是多少。(生讨论,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选个代表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选学生到前面讲一讲是如何计算的。)

生1:4.29元是4元2角9分,8.3元是8元3角。4元加8元等于12元,2角加3角等于5角,9分加0分等于9分,4.9.9元加8.3元等于12,.59元。

师:他是利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元角分的知识计算出了这道算式的正确结果。

师:这位同学是利用列竖式的方法,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吗?(边说边用手指竖式。)

生2:我这样列式的理由是数位对齐。

师:既然是数位对齐,那3和9能对齐吗?

生2: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2:9表示9个百分之一,3表示3个十分之一,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

师:那么3和2又为什么能对齐呢?

生2:2表示2个十分之一,3表示3个十分之一,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能直接进行计算。

师:由于它们的计数单位都是十分之一,在列竖式时要把它们写在相同的数位上,也就是写在十分位上,然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了。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之前说的数位对齐这个说法可以吗?

生2:不行。

师:那么怎样说更严密一些呢?

生2: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个列竖式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列竖式的方法我们找到了,既然是相同数位对齐,那么4.29中的9应该和8.3中的哪一位对齐呢?

生2:百分位。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字怎么办?

生2:可以填O占位。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2:9个百分之一加0个百分之一等于9个百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加3个十分之一等于5个十分之一,4个一加8个一等于12个一,4.29加8.3等于12.59。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请回。这位同学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来了4.29+8.3的结果。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竖式,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地让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我们列的竖式,小数点对齐之后,其他相同数位是否也依次对齐了?

生:对齐了。

师:那就是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老师将这个方法记录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计算小数加法的。(播放微课。)

2.迁移到小数减法,深化算理。

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么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呢?下面让我们根据计算小数加法的经验,自己独立尝试计算8.3-6.45的差是多少。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生计算。)

师:你是如何快速列出竖式的?

生:把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就是确保了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8.3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字怎么减?

生: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8.3的后面填0占位。

师: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O减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10减5等于5。

师:向十分位借一个十分之一,到百分位就变成了——

生:10个百分之一。

师:这时就变成了10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等于——

生:5个百分之一。

师:你能像刚才这样继续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3个十分之一借走一个还剩2个十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减4个十分之一不够减,到个位借1个一,12个十分之一减4个十分之一等于8个十分之一,7个一减6个一等于1个一,然后点上小数点。

师:结果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不点小数点结果就变成了——

生:整数。

师:也就是说点上小数点是为了区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

师小结:通过之前的学习,你认为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1: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生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生3:得数的小数点与横线上方的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师:下面请大家利用我们掌握的知识任选4道题中的一道来完成。

6.45-4.29= 8.3-4.29= 6.45+4.29= 6.45+8.3=

(让计算8.3-4.29和6.45+8-3的2名同学分别说一说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够准确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再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4道题计算是否正确。(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是否正确,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很高兴能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我们知道了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确保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在数学的很多知识里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有联系的知识融会贯通。

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生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能够猜测出小数加减法可能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但是学生对小数点对齐就能够保证相同数位对齐不是很明白,因此我对例题进行了重组,直接进行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引发认知冲突。

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结合具体数量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学习,然后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让学生知道列竖式时,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最便于计算。最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会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我设计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首先让学生将4道算式计算出结果,使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之后出示4道判断题,通过对小数加减法几种特殊类型题的改错,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最后出示的填空题既考验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掌握情况,又提醒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从低位算起,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二道题的判断对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讲授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

评析:

一、找准学习的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之前,在我校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表明:学生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猜测出小数加减法也应相同数位对齐,从形象上感知到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小数点对齐就能够保证相同数位对齐不是很明白,所以我们对例题进行了重组,直接进行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引发认知冲突。利用生活情境引出3本书的名字及单价,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计算,使学生明确算理,通过生活经验抽象到数学算式,一步步明确计算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全课始终围绕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算理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模型,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

二、处理好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师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算法算理并重,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素养,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练习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让学生将4道算式计算出结果,既解决了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又能够让学生计算例题中的其他算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之后出示的4道判断题是以后学习计算小数加减法容易出现错误的几种特殊类型题(连续退位、小数点不对齐、结果忘记书写小数点、写横式时小数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省略不写、整数减小数相同数位如何对齐);最后出示的填空题既考验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掌握情况,又提醒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从低位算起,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篇5: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9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的“3个数连减和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3个数连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3个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的规律,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小猴子摘桃子”的动画情境。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先由学生独立想象、思考,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总结出小猴子摘桃子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根据每种情况列出相应的算式,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每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研究,表述想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多层练习、在上课时我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这些都是为学习连加连减打下基础,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让全班的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我反思如下:

优点: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连加连减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较,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明了。

3.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67-25+28这样的算式来解决此问题,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义。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列出67+28-25这样的算式,个别同学能说清楚算式的意义。而第三种方法呢?几乎没有同学能说出来,我故意说这是下面的一位同学写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体现了一题多解。不足:

篇7:《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上一篇:《大河之舞》反思下一篇: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需要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