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2024-07-2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精选6篇)

篇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一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

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南腔北调集》

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 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 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 祥林嫂的恐惧。《明天》 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 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孤独者》 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伤逝》 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 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 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在酒楼上》《孤独者》 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

《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

2、“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

(二)《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1生存困境与选择

《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这样的战士》《复仇》其

一、其二《求乞者》 ○3自我命运与形象

《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

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

《论“他”》《论照相之类》 ② “推背式”思考方法

《小杂感》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④反常规的联想:

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 《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 《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

3、“贬锢弊常取类型”

① “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考研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 《二丑艺术》“二丑”

《一点比喻》“带头羊”

《“题未定”草

(二)》“西崽” 《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

《书信3605》“革命工头”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

《扑空》“洋场恶少” ②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主观性

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 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 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理水》 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 “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 老子哲学的本质。《起死》 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 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铸剑》 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理水》 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非攻》 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

二散文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纪元》 陈独秀

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

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 鲁 迅

《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①“美文”和“言志”

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②闲谈体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③“文抄公体” 30、40年代

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2、其他作家 ①俞平伯 《杂拌儿》《燕知草》

《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②钟敬文

《荔枝小品》

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荔枝》《茶》《黄叶小谈》

咏物小品。《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情思清朗。③冯文炳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1、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

(一)·七》

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

(八)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朱自清

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

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匠气。《背影》《荷塘月色》《儿女》

执著地表现人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其他作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

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许地山

《空山灵雨》《落花生》

宗教气氛的渗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叶圣陶、郑振铎、茅盾

写实的“人生派”,“五卅”时的愤怒呼喊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

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

叶圣陶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藕与莼菜》

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

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山中杂记》

真率、俊逸。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 《宿莽》集 旅日散文,低沉格调。《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郁达夫

率真、坦诚的自剖式文字,“自叙传”特点。

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归航》

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还乡》《还乡记》

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一个人在途上》

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 《月蚀》《卖书》

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路畔的蔷薇》

青春的欢悦与离乡的孤寂。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 ①“语丝文体”

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

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②林语堂

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后创办《论语》而分化。

《剪拂集》

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含幽默。

2、“现代评论”派 ①徐志摩

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多冥想型小品。《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繁复华丽。②陈西滢

《西滢闲话》

贵族化立场,但行文流畅,富幽默感。

第二个十年

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刊物

《论语》半月刊1932.9

《人间世》1932

《宇宙风》1934 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2、写作立场

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

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眼看人生”。“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

《太白》《芒种》

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大荒集》《我的话》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多国民性改造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谈中西文化》 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从容睿智的幽默,轻松自然的行文结构,娓语式笔调。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二、左翼作家的散文

1、“鲁迅风”杂文 ①瞿秋白

《乱弹及其他》集

《民族的灵魂》《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美国的真正悲剧》 尖锐的政论色彩,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善于创造新的杂文形式。《〈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运用马阶级观点研究鲁迅的经典文献。②唐弢 《推背集》《海天集》

《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 简明有文采,政论与艺术散文笔调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生发,笔锋锐利。《乡音》 叙事抒情散文。

《落帆集》 散文诗。③徐懋庸 《打杂集》《不惊人集》

针砭旧物,触及时事,摘取生活片断中外掌故,拙直质朴。《揣》《“泼臭料”》《过年》《赏月》《上帝的心》《神奇的四川》《秋风偶感》《苍蝇之灭亡》 《街头文谈》 通俗性文艺从话。

2、风格多样的小品散文

茅盾

力图在小品篇幅中全景式反映社会生活。艾芜

《漂泊杂记》《山中牧歌》

西南边陲的浪漫风情,朴素清新。

叶紫

《古渡头》《夜雨漂流的回忆》

善于镂刻人物,烘托气氛。萧红

《商市街》《桥》

明丽亲切哀婉,絮语笔调,诗化。吴组缃

《黄昏》《泰山风光》

小说化倾向,人物、环境刻画。郁达夫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清新秀美,才情纵横。巴金

《旅途随笔》《短简》《控诉》

揭露黑暗憧憬光明,朴素酣畅。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1、京派散文

①何其芳

《画梦录》 雕琢的精致,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诗情洋溢。艺术的独创性。《梦后》《岩》《黄昏》《雨前》 “独语”的调式和感觉结构,意象迷离,想象奇特。

《还乡杂记》 思想与艺术的巨变。②李广田 《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桃园杂记》《山水》《山之子》

故乡风物人情,素淡中见情思。③吴伯箫

《羽书》

内容充实,文字沉着,笔力壮阔。讲究炼句。④师陀 《黄花苔》《江湖集》 哀叹北方山野的凋零,哀婉的田园诗风味。对小人物的同情。⑤沈从文

《湘行散记》集

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箱子岩》《桃园与沅州》

乡村中国的眼光,质朴的生命形式。《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2、其他抒情小品 ①缪崇群 《唏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

平实婉曲叙述中咀嚼人生真味,以情动人。还有写景即物、纪实随笔 ②丽尼

《黄昏之献》

散文诗集。青春梦幻消逝后的空虚和怅惘,忧郁美丽的黄昏气息。《鹰之歌》 仍多展示自我的心理历程。讲究文体之美。③陆蠡 《海星》《竹刀》 青春回忆题材,感情厚实,文字浓重。

3、“开明”派散文

积极的人生派,讲操守重理念,平淡中高远严谨有韵致。①丰子恺 《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写灾难性现实,体物入微,疏淡隽逸,朴讷而明亮。《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②夏丏尊

《平屋杂文》

素淡的文笔,遐想和情思,结构缜密完整。《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猫》 ③叶圣陶

《未厌居习作》

状物写人针缕绵密。④“科学小品文”

《中学生》杂志和刘薰宇数学小品、贾祖璋生物小品。曹聚仁历史小品。

四、报告文学与游记

1、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①早期报告文学

明生

《旅中杂感》

《每周评论》

欧游通讯。

亿万

《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

《每周评论》

报道“五四”。

《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

《劳动者》周刊

周恩来

《旅欧通信》

天津《益世报》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晨报》

报告文学先声。阿英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集

较早的报告文学结集。

②1936报告文学热潮

夏衍

《包身工》

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茅盾

《中国的一日》集

编选1936.5.21全国的事件 ③报告文学的盛行

邹韬奋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集

欧苏见闻,政治性社会性。萧乾

《流民图》《平绥琐记》(《人生采访》集)

北方难民和塞外风光。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合)

西安事变、长征、陕北

2、国际题材的游记

朱自清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纪实,语言洗练。李健吾

《意大利书简》

历史文物的描述,博学机智。郑振铎

《欧行日记》

研究资料的搜集和记录。小默

《欧游漫忆》

政论色彩。

胡愈之

《莫斯科印象记》

政论色彩。

第三个十年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1、新闻性的战地报告 丘东平

《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

反映淞沪战役。

骆宾基

《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东战场别动队》

上海军民抗日热情。

曹白

《呼吸》集《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敌后穿行》

感情色彩浓烈 丁玲

《孩子们》

姚雪垠

《战地书简》

徐迟

《大场之夜》

宋之的《从仇恨生长出来》 以群

《台儿庄战场散记》

蹇先艾

《塘沽的三天》 碧野

《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二集

老舍

《“五四”之夜》

2、职业记者的通讯

范长江

《台儿庄血战经过》 萧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岭东的黑暗面》

《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

3、人物纪实性散文

①沙汀《我所见之H将军》(《随军散记》)

素描勾画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貌,小说手法,言谈细节。②人物特写的流行

卞之琳

《第七十二团在太行山一带》

周立波

《王震将军记》 刘白羽、王余杞

《八路军七将领》

陈荒煤

《陈赓将军印象记》

4、介绍解放区的通讯 赵树理《孟祥英翻身》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1、国统区杂文 《野草》(1940桂林创刊)作家群。《新华日报·新华副刊》《新蜀报·蜀道》 ①聂绀弩

《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集

抨击腐朽事物和黑暗现实,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多用反语讽刺,平易质朴中见深沉。

《我若为王》

构思奇特,批判封建制度,反映专制统治的现实,并揭示封建奴性。②秦似

《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集

广博的生活和历史知识基础,舒缓有致,文化气息浓重。多揭露抗战中官僚统治的积弊。《随谈两则》

批评“浮生若梦的人生哲学”,并讨论国民性普遍的弱点,如话家常又诙谐精到。③冯雪峰

《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集

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症结,尖锐的诗的政论。文笔曲折深透且亲切,充分展开杂文的新机能。善于绵密说理,比喻新鲜,有历史的脉络和哲理的渗透,语言浑厚思想锋利,但有时不够明快。④其他

夏衍《此时此地集》《长途》《劫后随笔》《蜗楼随笔》 孟超《长夜集》《未偃草》

宋云彬《破戒草》《骨鲠集》

2、上海“孤岛”杂文创作 《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更有现实批判性,更真切痛快。①唐弢 《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集

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扫荡一切社会病毒,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源。注重形象性,流露出感情和诗意。《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氓》《丑》《逃与趋》

勾勒世相,讽刺西崽、汉奸、奴才等的可鄙无耻。②巴人

《窄木集》

多对敌伪汉奸的挞伐,还善于以简约之笔勾画社会脸谱。③周木斋

《消长集》

多思辩性杂文,在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中,发微知著,深入浅出。④其他

柯灵《市楼独唱》、阿英《月剑腥集》、孔另境《秋窗集》《横眉集》

3、沦陷区杂文 ①周作人 《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

杂文小品化,随笔和杂文有时难以区分。多补白式读书札记与回忆文字,闲聊中 仍关注思想革命命题,也有“亡国之音”,文风更平易通脱。②其他

文载道《文载道文抄》《风土小记》、纪果庵《两都集》

注重博识和情趣的“学者的言志的散文”,以平民化的知识者的心态写作,“文抄”中新意叠出。

4、解放区杂文

集中于1942整风之前。《解放日报》《谷雨》《抗战文艺》、《轻骑队》(1941)多针砭革命队伍的不正之风,富有时代气息。

丁玲、萧军、艾青、王实味

三、小品文的多样风致

1、萧红

写逆境中的心情,抗战中的社会见闻。

《回忆鲁迅先生》

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随意点染,不拘格套。

2、何其芳 《星火集》《星火集续编》

保持深情、沉思和想像交织的同时渗入了刚健之气,由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

3、巴金 《梦与醉》《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集 激越的民族意识下深沉的爱憎。

《废园外》

美丽的花园的堕毁,年轻生命的夭折,悲惨的战争图景,凄苦哀愁的气氛。

4、李广田 《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灌木集》

摆脱沉郁,社会感加强。

《灌木集》

乡土意识,传统风致,纯朴意境,诗的静美。清醇的文笔。

5、冯至

《山水》集

战时西南艰苦生活中明心见性的思索,永恒的美。以诗的笔法写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平常的山乡风物。

6、“立达”派

艺术水准相对保持,但更多面向社会。丰子恺

《率真集》

《辞缘缘堂》《防空洞中所闻》《胜利还乡记》

灾难的中国今日

叶圣陶

《未厌居习作》《西川集》

纯朴的爱国之情

7、梁实秋

《雅舍小品》

重议论,以日常事物为题,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人生体味艺术化。余闲的调剂品,优雅怡裕,舒徐自如,有生活的真趣和愉悦。《雅舍》

陋室的可爱个性,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

8、钱钟书

《写在人生边上》

议论人生百态入微透骨,文字汪洋恣肆充满机智幽默。太尖刻。

9、王了一

《龙虫并雕斋琐语》

批评时政及社会习俗,琐事琐议,设喻巧妙,风格朴雅。

10、沈从文

《湘西》集

艺术上更精熟。也有对生活的体悟与冥想,追求玄秘韵味。《常德的船》《辰溪的煤》

写尽湘西风物,鲜明表现下层生活,细密流动的叙述。《生命》

梦幻的感触,无序的默想,类散文诗的华丽笔触,疲倦中的淡淡忧伤。

11、张爱玲

《流言》集

庸常生活陌生化,重在体味人生,描绘多用意象,议论显示机智。

《公寓生活记趣》

城市生活琐事。

《更衣记》

清代以来服饰时尚的流变,略带调侃,审美层次的玩味。

12、苏青

《浣锦集》

“乱世中当盛世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追求,平实直爽,世俗中的隽逸。

篇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①“美文”和“言志”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②闲谈体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③“文抄公体” 30、40年代

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2、其他作家 ①俞平伯

《杂拌儿》《燕知草》《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

②钟敬文

《荔枝小品》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荔枝》《茶》《黄叶小谈》咏物小品。《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情思清朗。③冯文炳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1、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往事

(一)·七》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

(八)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朱自清

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匠气。

《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执著地表现人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

写景抒情。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

《藕与莼菜》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

《山中杂记》真率、俊逸。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

《宿莽》集 旅日散文,低沉格调。《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郁达夫

率真、坦诚的自剖式文字,“自叙传”特点。

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

《归航》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

《还乡》《还乡记》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一个人在途上》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

《月蚀》《卖书》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

《路畔的蔷薇》青春的欢悦与离乡的孤寂。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

①“语丝文体”

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②林语堂

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后创办《论语》而分化。《剪拂集》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含幽默。

2、“现代评论”派

①徐志摩

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多冥想型小品。《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繁复华丽。

②陈西滢

《西滢闲话》贵族化立场,但行文流畅,富幽默感。

第二个十年

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刊物

《论语》半月刊1932.9《人间世》1932《宇宙风》193

4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2、写作立场

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

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眼看人生”。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太白》《芒种》

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大荒集》《我的话》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多国民性改造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谈中西文化》

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从容睿智的幽默,轻松自然的行文结构,娓语式笔调。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二、左翼作家的散文

1、“鲁迅风”杂文

①瞿秋白

《乱弹及其他》集《民族的灵魂》《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美国的真正悲剧》尖锐的政论色彩,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善于创造新的杂文形式。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运用马阶级观点研究鲁迅的经典文献。②唐弢

《推背集》《海天集》《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简明有文采,政论与艺术散文笔调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生发,笔锋锐利。

《乡音》 叙事抒情散文。《落帆集》 散文诗。

③徐懋庸 《打杂集》《不惊人集》针砭旧物,触及时事,摘取生活片断中外掌故,拙直质朴。

《揣》《“泼臭料”》《过年》《赏月》《上帝的心》《神奇的四川》《秋风偶感》《苍蝇之灭亡》

《街头文谈》 通俗性文艺从话。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1、京派散文

①何其芳

《画梦录》 雕琢的精致,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诗情洋溢。艺术的独创性。

《梦后》《岩》《黄昏》《雨前》 “独语”的调式和感觉结构,意象迷离,想象奇特。

《还乡杂记》 思想与艺术的巨变。

②李广田 《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

《桃园杂记》《山水》《山之子》故乡风物人情,素淡中见情思。

③吴伯箫

《羽书》内容充实,文字沉着,笔力壮阔。讲究炼句。

④师陀 《黄花苔》《江湖集》 哀叹北方山野的凋零,哀婉的田园诗风味。对小人物的同情。⑤沈从文

《湘行散记》集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

《箱子岩》《桃园与沅州》乡村中国的眼光,质朴的生命形式。

《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2、其他抒情小品

①缪崇群

《唏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

平实婉曲叙述中咀嚼人生真味,以情动人。还有写景即物、纪实随笔

②丽尼

《黄昏之献》散文诗集。青春梦幻消逝后的空虚和怅惘,忧郁美丽的黄昏气息。《鹰之歌》 仍多展示自我的心理历程。讲究文体之美。③陆蠡 《海星》《竹刀》 青春回忆题材,感情厚实,文字浓重。

3、“开明”派散文

积极的人生派,讲操守重理念,平淡中高远严谨有韵致。

①丰子恺 《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写灾难性现实,体物入微,疏淡隽逸,朴讷而明亮。

《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②夏丏尊

《平屋杂文》素淡的文笔,遐想和情思,结构缜密完整。

《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猫》

③叶圣陶

《未厌居习作》状物写人针缕绵密。

④“科学小品文”

《中学生》杂志和刘薰宇数学小品、贾祖璋生物小品。曹聚仁历史小品。

四、报告文学与游记

1、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个十年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3、人物纪实性散文

①沙汀《我所见之H将军》(《随军散记》)

素描勾画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貌,小说手法,言谈细节。②人物特写的流行

赵树理《孟祥英翻身》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1、国统区杂文

《野草》(1940桂林创刊)作家群。《新华日报·新华副刊》《新蜀报·蜀道》 ①聂绀弩 《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集抨击腐朽事物和黑暗现实,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多用反语讽刺,平易质朴中见深沉。

《我若为王》构思奇特,批判封建制度,反映专制统治的现实,并揭示封建奴性。②秦似

《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集广博的生活和历史知识基础,舒缓有

致,文化气息浓重。多揭露抗战中官僚统治的积弊。

《随谈两则》批评“浮生若梦的人生哲学”,并讨论国民性普遍的弱点,如话家常

又诙谐精到。

③冯雪峰 《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集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症结,尖锐的诗的政论。文笔曲折深透且亲切,充分展开杂文的新机能。善于绵密说理,比喻新鲜,有历史的脉络和哲理的渗透,语言浑厚思想锋利,但有时不够明快。

④其他

夏衍《此时此地集》《长途》《劫后随笔》《蜗楼随笔》 孟超《长夜集》《未偃草》宋云彬《破戒草》《骨鲠集》

2、上海“孤岛”杂文创作

《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更有现实批判性,更真切痛快。①唐弢

《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集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扫荡一切社会病毒,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源。注重形象性,流露出感情和诗意。

《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氓》《丑》《逃与趋》勾勒世相,讽刺西崽、汉奸、奴才等的可鄙无耻。

②巴人

《窄木集》多对敌伪汉奸的挞伐,还善于以简约之笔勾画社会脸谱。③周木斋

《消长集》多思辩性杂文,在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中,发微知著,深入浅出。④其他

柯灵《市楼独唱》、阿英《月剑腥集》、孔另境《秋窗集》《横眉集》

3、沦陷区杂文

①周作人

《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杂文小品化,随笔和杂文有时难以区分。多补白式读书札记与回

忆文字,闲聊中仍关注思想革命命题,也有“亡国之音”,文风更平易通脱。

②其他 文载道《文载道文抄》《风土小记》、纪果庵《两都集》注重博识和情趣的“学

者的言志的散文”,以平民化的知识者的心态写作,“文抄”中新意叠出。

4、解放区杂文

集中于1942整风之前。《解放日报》《谷雨》《抗战文艺》、《轻骑队》(1941)多针砭革命队伍的不正之风,富有时代气息。丁玲、萧军、艾青、王实味

三、小品文的多样风致

1、萧红

写逆境中的心情,抗战中的社会见闻。

《回忆鲁迅先生》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随意点染,不拘格套。

2、何其芳

《星火集》《星火集续编》保持深情、沉思和想像交织的同时渗入了刚健之气,由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

3、巴金

《梦与醉》《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集

激越的民族意识下深沉的爱憎。

《废园外》美丽的花园的堕毁,年轻生命的夭折,悲惨的战争图景,凄苦哀愁的气

氛。

4、李广田

《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灌木集》摆脱沉郁,社会感加强。

《灌木集》乡土意识,传统风致,纯朴意境,诗的静美。清醇的文笔。

5、冯至

《山水》集战时西南艰苦生活中明心见性的思索,永恒的美。以诗的笔法写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平常的山乡风物。

6、“立达”派

艺术水准相对保持,但更多面向社会。

《雅舍小品》重议论,以日常事物为题,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人生体味

艺术化。余闲的调剂品,优雅怡裕,舒徐自如,有生活的真趣和愉悦。

《雅舍》陋室的可爱个性,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

8、钱钟书

《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入微透骨,文字汪洋恣肆充满机智幽默。太尖刻。

9、王了一

《龙虫并雕斋琐语》批评时政及社会习俗,琐事琐议,设喻巧妙,风格朴雅。

10、沈从文

《湘西》集艺术上更精熟。也有对生活的体悟与冥想,追求玄秘韵味。《常德的船》《辰溪的煤》写尽湘西风物,鲜明表现下层生活,细密流动的叙述。《生命》梦幻的感触,无序的默想,类散文诗的华丽笔触,疲倦中的淡淡忧伤。

11、张爱玲

《流言》集庸常生活陌生化,重在体味人生,描绘多用意象,议论显示机智。《公寓生活记趣》城市生活琐事。

《更衣记》清代以来服饰时尚的流变,略带调侃,审美层次的玩味。

12、苏青

篇3:中国三十年:1978~2008

30年来, “包产到户”、“万元户”、“下海”、“股份制”、“农民工”、“以人为本”……一个个流行词语的迅速变迁, 都折射出这个社会在变化中所展现出来的活力。而在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举办奥运的过程中, 那些举国上下涌动的爱心奉献, 所焕发的昂扬风貌, 所展现的志愿精神, 无不在展示一个青春的中国, 活力的中国。

一个社会的活力, 直接体现着这个社会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有学者认为,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往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充分的社会多样性、自主的选择权、有保证的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市场机制在分配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可以说, 从1978年到2008年, 30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 激发出生机勃勃的巨大活力。

一个社会的活力, 来自于对人民权利和意愿的尊重以及制度的保障。发轫于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 从第一天开始, 就是农民对耕种土地的权利和意愿的自觉表达, 而这种表达最终演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 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农民工进城、专业合作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些展现中国农民活力的伟大创造, 无一不是人们权利意志的表达。

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年曾说过: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 还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此,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认为, 30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最为重视的就是这个‘活跃起来’的问题, 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有无活力的问题, 就是人民群众精神状态是沉闷还是活跃的问题”。

篇4:改革文学三十年风云

“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精神桎梏逐渐解除,一大批所谓“改革文学”也随之诞生。它们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改革文学”的路数基本一致:虽然官僚主义问题很大,但是英明的主人公基本上能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即使要面对巨大的风雨,也要强调主人公那种打不倒的顽强精神。小说中对“胜利”基本没有任何怀疑的态度。

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情绪基本吻合。

30年过去了,中国的体制改革仍在探索中前进,但它已不再需要由文学及相关的文艺作品来引路或突围,文学的这种功能正在慢慢弱化,越来越变为一种比较纯粹的怡情消遣的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回顾那些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小说或影视剧,你会清晰地发现文学功效的嬗变过程。

正如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所说:“现在已经不是萨特的时代,狂妄地以为一部小说能改变世界。今天的作家只能承认他们在政治上的无力。”

《乔厂长上任记》(1980年)

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

1979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作家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年后,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乔厂长上任记》叙述了某重型机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生产停顿、人心混乱,变成一个烂摊子。主人公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

《乔厂长上任记》被称为“改革文学”的开先河之作。在文学占有崇高地位和极大话语权的年代,作家们对社会和政治表现出了足够的兴奋度和敏感度,套路雷同的作品配合新的政策,揭示了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在事业上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因为以责任承包制为核心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央希望这种“一改就灵”的神奇功效也能在国企中大奏其效。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在包括首钢、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到年底,全国试点企业达到4200家之多。

事后看来,无论是当时的政府领导人,还是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家、企业家本身,都对国企改革太过乐观。这种靠内部改造企图改变国企效率低下的思路,因为没有涉及到企业产权界定这个核心问题,注定了治标不治本的结局。

《陈奂生上城》(1982年)

农民陈奂生利用农闲上城去卖油绳、买帽子、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去住招待所……

1980年2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两年后,该小说被拍成电影并公映。

小说通过老农民陈奂生利用农闲上城去卖油绳、买帽子、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去住招待所的经历,辅以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跨入新时期的精神状态。而据此改编的电影中,陈奂生因为和县委书记的关系,成为大队玩具厂厂长眼中的“红人”,要他进城去找县委书记帮助购买紧缺的聚乙烯原料……

改革开放的萌芽起源于农村,而农村改革的“第一枪”便是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队员们在1978年11月24日晚上冒着坐牢的危险私下签订的大包干契约。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从根本上是解决土地等生产资料以及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问题,也客观地把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政府曾经尝试用发展乡企、队企等乡镇经济来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而乡镇经济也想尽一切办法争取社会资源,让自己生存、发展起来。

电影《陈奂生上城》反映的正是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变革的情况。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着多种弊端。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效率太低,浪费社会资源。

2008年10月,土地流转成为最热闹的话题。被某些学者寄予厚望的“新土改”,将带给农村革命性的冲击与变化。

《新星》(1985年)

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

1984年的《当代》杂志增刊发表了作家柯云路的小说《新星》。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星》单行本,继而《新星》又被改编成广播剧和电视剧,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讲的是: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只一个月时间他便政绩斐然,被老百姓称作“李青天”。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位政界新星的大胆举措必然引来保守势力的抵触和压制。李向南和以县长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这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新旧制度强烈冲突的作品。一方是代表着恪守原有官僚机制的力量,另一方是要求政治与经济制度变革的新兴力量。

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可循,倡导改革的官员们往往如履薄冰地行走在新与旧、是与非、快与慢、法与非法的边缘,一不小心便可能陷入万丈深渊。

1984年的中国,有两位风云一时的政府官员: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及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雷宇。前者一手推动了南方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并于1984年和当地的55位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唱了一出“双簧”:向社会和政府公开呼吁,请求给企业松绑;后者则一手引导了海南的经济开放。

但在1985年,两人分别卷入了“晋江假药案”和“海南汽车走私案”,最后都黯然下马,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者”。

《雪城》(1988年)

《雪城》反映的是数十万北大荒兵团战士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雨了,天晴了,天晴别忘戴草帽。”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但电视剧《雪城》主题曲的旋律却一直在观众脑海中盘旋。

在推出《今夜有暴风雪》后,梁晓声又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雪城》被拍成电视剧,并于1988年在全国播出。

《雪城》反映的是数十万北大荒兵团战士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不管是在北大荒,还是回城之后,他们始终被内心的理想主义激情驱使着,在人生的荆棘之途上大踏步地前进。主人公姚玉慧、徐淑芳等知青对于爱情、人生的思考,以及他们返城后面临的道路选择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因为时代错位而造成的鸿沟。

1979年2月,760万知青大军如潮水般返回城市,而其后,尚有300万左右的知青正在焦急地等待返回。为了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央出台了相关解禁家庭副业、发展个体经济之类的政策。“开闸放水”后,有的人迅速适应了社会,有的人则因为不识“水性”被社会无情地嘲弄,甚至抛弃。而当初那部分适应“水性”的知青们,正是今天中国商界的中坚力量。只不过,当年的理想主义者,大多被锤锻成了坚韧的现实主义者。

《外来妹》(1991年)

剧中的6个外来妹,形象地浓缩了她们背后数以千万计的打工仔的命运。

《外来妹》于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轰动了全国。自此,“外来妹”成为一个和广东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词汇。

《外来妹》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恐怕是因为剧中的6个外来妹,形象地浓缩了她们背后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的命运。它不仅展示了改革开放给珠江三角洲带来的经济腾飞,更通过一群打工妹的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20多年严格的城乡隔绝体制终于有所松动。此后几年,大批农民向乡镇转移。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农民涌向沿海大城市。1988年,也就是导演成浩酝酿《外来妹》这个故事的那一年,统计数字表明:广东省有外来工800万。到2007年,广东省有外来工大约为2000多万。

正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也实现了巨大的服务价值。但直到今天,外来打工者仍然是城市里的边缘一族,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这种局面将有可能彻底改变——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户籍改革在2020年前将有实质突破。

《股疯》(1992年)

在阿伦的帮助下,莉莉一跃而成为上海滩“股神”,资产迅速翻了几十倍。

1992年,深沪两地股市正进入疯狂时,香港导演李国立拍摄了《股疯》这部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

在新一轮股票热掀起的时候,公共汽车售票员莉莉偶然中邂逅并认识了炒股高手香港人阿伦。在阿伦的帮助下,莉莉一跃而成为上海滩“股神”,资产迅速翻了几十倍。为了用金钱挽回自尊,莉莉的老公铤而走险。然而世事难料,他将同学的20万元拿去炒股,却输得一塌糊涂,欲跳楼自杀,后被救下……

在当年,股市还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初,深圳和上海两地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股市开始疯狂起舞,芸芸众生开始上演一幕幕悲喜剧。

让人感叹的是,16年之后,这些关于股市的老掉牙的悲喜剧,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反反复复上演。

《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

在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的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93年,随着刘欢一曲高亢的《千万次的问》,《北京人在纽约》在全国持续热播。

北京音乐家王启明与妻子郭燕,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终于来到了神往以久的美国。然而,一切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一样美好。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在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这群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和出国留学热潮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1978 年7月11日,教育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留学人员起程赴美;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

其中,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已有10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孵化了60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

《生死抉择》(2000年)

“国退民进”浪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亏损国企的桎梏,但也催生了一批一夜暴富的饕餮之徒。

在2000年上映的反腐倡廉力作《生死抉择》算得上当年成功的“商业大片”——在全国上映一个多月,总票房便已突破1.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历史之最。

影片以大型国有企业——中阳纺织集团的艰难改革为线索,通过一系列权与钱、贪与廉、忠与奸、爱与恨的激烈矛盾冲突,生动、真实地塑造了李高成、杨诚等一批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同时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郭中姚、陈永明等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

而现实生活中的权钱交易,可能比电影中的情节更为复杂、曲折和激烈。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国企改革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1998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甚至用“闯地雷阵”来形容。“国退民进”的浪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亏损国企的桎梏,但也直接催生了一批一夜暴富的饕餮之徒,同时让一大批工人下岗并被边缘化。

李高成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如果任凭腐败现象滋生泛滥,就会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这个国家!”他说话掷地有声,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听进去。

《天道》(2007年)

《天道》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论点:文化属性决定命运。

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天道》,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公司,但他为退出付出了经济上的惨痛代价。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天道》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论点:文化属性决定命运。“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一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2007年这一年的中国,GDP持续高速增长,股市和楼市双双飙升,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当年的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模仿了电影《金刚》的场景,让一只中国熊猫爬上了帝国大厦。

篇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书报告

选择二级学科门类:【中国现当代文学】

阅读书目:(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印次):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8年7月

2、《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年12月1日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年8月

4、《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下册)》:雷达等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1月1日

报告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图书梗概:(介绍本书的体例,概括各章的分布和主要内容,300字左右)

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一编八章、二编十二章、三编九章,凡三编共二十九章。首先在每编的首章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包括每一个“十年”之间影响文学发展的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在各编剩余的章节中按照“文体”的格式展开撰述。书中作者重点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注重突出各文体的性质、走向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另外,作者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有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强调主流文学,从地域、文化多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纷繁茂盛的原本面貌。

读后个人心得:(结合阅读的内容,谈谈你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

于文学创作来说,历来作家都围绕着文学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精神的还是土地的,民族的还是国家的,以“我”为中心的还是为国家和革命服务的话题展开讨论。作家们自己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着绝对的答案,很多作家一方面心怀个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又都真诚地渴望为社会服务,这矛盾其实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才是完整的心绪,才是完整的精神。从大观来说,其实个人和社会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这些矛盾本来或许可以更好地融合,但我想也许是中国特殊的动荡的局面使得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使作家不能很好将社会责任和个人情感融合在作品中。

对于我自己而言,文学本身还是存在着独立的形式。文学是否应该存在独立性,这个问题一直在现代文学后期备受争论,作家们各抒己见。文学到底是不是只是为国家政治方向而服务的工具?这个问题也许对一些内心真正热爱文学和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很好回答,但是在 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实际上却并不容易去实践。从中反映出一个问题:坚持文学的独立性,纯粹的审美性和纯文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在功利化趋势严重的当下,无论是哪个作家,都应为自己完全倒向文学的社会功用而忘记了文学本身的文学性而感到惭愧。但是也有作家会在自省中获得新生。

作为学习文学的新一代,我们在不迷失本性的前提下,都应该去热爱文学,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以及关于文学的一切。特别是对于每个作者,思想成熟,见解独到,作家个体来说或许就已经足够了。文学史是一种历史,因为是历史,所以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和看待它,而它是文学的历史,因此其中的作家作品,思潮和运动是我们主要研究和讨论的事情,学习文学史的话,找到其中的外部的和内在的联系或许就已经够了。对于作家自身而言,文学创作是一种一生的事情,是可以外于文学史而存在的。

请评价本书的优点:(分点陈述,简要结合书中观点和内容证明,不少于3点,400字左右)

这是一本大学教材,是一册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又是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优点其一,本书的内容价值在于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它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这基于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在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同时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其二,本书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三,高校为适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经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一社会背景下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的教学需要,教育界先后出现了好几种比较完备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以教材形式出现的著作虽然都努力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但都没有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此著作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片空白。

请提出本书存在的不足:(就你的阅读感受提出你认为本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200字左右)

作为大学教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可以说是内容最完善、叙述最详细的,但本著作凸显出来的缺点有文学发展时期不能严格地分期,叙述详而乏味,缺乏总结性语句,理论化太冗重等。同时,论者重视世界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而对于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相对轻视;重视现代美感特征的悲剧特质,但无法概括现代文学中的雄壮昂扬的一脉;晚清发端的二十世纪文学本身可能造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历史价值的轻估,现代文学的真正确立亦在考究。根据你寒假阅读的书目和你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论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选题依据、意义及创新点:(选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论文的创新点,500字左右)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使用“现当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尤其进入新世纪,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比如在教学上,当我们说“现代文学”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一个甲子以前。在教学使用概念上,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文学的发展分析并分期。在教学课堂上,老师也曾组织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分组讨论,但每次讨论结果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文学史发展上,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一般定义为: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则是“当代”。以此文学史发展时间为基点,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说,那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即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不可否认,在现在高等教育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若要把这些概念问题研究清楚透彻,毫无疑问的做法是要回到文学史中去,分析研究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唯有这样才会尽快找到“现当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包含二级标题,每一小部分做适当的思路分析和展开,不超过800字为宜)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小结:(1)(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特征:①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②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③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④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⑤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⑥“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⑦“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主要研究作品:《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女神》等。(2)(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特征:①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②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③老舍与“京味小说”。④巴金的小说创作与安那其主义思想。⑤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⑥左翼文学。⑦京派与海派文学。主要研究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金锁记》等。

(3)(第三个十年):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特征: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②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③雅俗交融文学创作。④张爱玲的小说。⑤徐訏、无名氏 的小说。⑥钱钟书的《围城》。⑦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等。主要研究作品:徐訏《鬼恋》赵树理《三里湾》等。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小结:(1)第一编(“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特征:①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文艺方针的确立。②文艺批判运动。③“双百方针”。④文学的政治化倾向。⑤长篇小说和短暂的短篇小说的繁荣。⑥以贺敬之、郭小川的诗作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繁荣。⑦当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⑧话剧创作及老舍的话剧《茶馆》。主要研究作品:《创业史》《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红豆》等。

(2)第二编(“文革文学”):“文革”的发生过程。特征:①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的出版。②文化专制和“样板戏”。③“三突出”创作原则。④文革的“地下文学”。⑤丰子恺、穆旦、牛汉、无名氏等人的“地下创作”。⑥食指的诗歌,“白洋淀诗群”。⑦手抄本小说。⑧天安门诗歌。

篇6: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目录

1. 创造社

2. 语丝/语丝社

3. 文学革命论

4. 左联

5. 文学研究会

6. 七月诗派

7. 九叶诗人

8. 新月社

9. 第一次文代会

10.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1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2. 文协

13. 《文学改良刍议》

14. 人的文学

15. 新青年

1,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语丝》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语丝社”

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周刊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 文章。语丝社以鲁迅为代表,在反对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的斗争中,在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所谓“正人君子 ”帮 闲面目的斗争中,以及后来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都起过积极作用。但被泛称为语丝派的人们的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早在北京时,周作人、林语堂主张所谓“费厄泼赖”,不打 “落水狗”,鲁迅曾立予批驳。

3,《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发表于《》,作者,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5,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十二人。后来陆续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很多成员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解释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

6,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7.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40年代后期的上海诗坛,有9位青年诗人围绕着《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新诗的繁荣进行着辛勤的耕耘。他们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他们诗歌创作也体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因他们的作品合集《九叶集》而得名,被称为“九叶”诗人/诗派。

“九叶”派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刻意追求“思想知觉化”和哲理化。所谓“思想知觉化”,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微妙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为此,他们常常在诗中采用象征、拟人、暗示等手法,并把深刻的哲理熔铸在艺术形象中。他们的艺术探索对自由体新诗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8,新月社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9,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会期共17天,中间有若干次休会,实际开会时间为11天左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周扬、茅盾分别作报告总结了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大会明确了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指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必须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表现工农兵生活,为工农兵服务。大会最后通过了《宣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和周扬任副主席,并成立了全国文联和文协等各个下属专业协会。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这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从此,中国文学揭开了崭新的篇章。10。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尚未肃清,党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而且,抗日战争以来,共产党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

提供了新的土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

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12.文协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3.文学改良刍议

见书P6页

14.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15.新青年

上一篇:感恩节感谢父母的爱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下一篇:美国旅游签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