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教案

2024-07-31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教案(共6篇)

篇1:《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述和讨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请注意观察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

[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篇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教案

[指图讲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讲述教师应注意放慢节奏,指图要准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示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纠正。

[讨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应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书]

l、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一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板书]二、四大盆地

[讲述]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天山山脉,看天山南北分别是什么地形。(学生回答)

[[提问]人们谈到新疆地形时,常有“三山夹两盆”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图313,说出“三山”和“两盆”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或肯定)

[展示图片]“三山夹两盆”示意图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位于西北内陆,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比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问]说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国最大的沙漠名称和它的形成原因。(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强调“地处内陆”和“地形封闭”两点)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积雪。当天暖的时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带有了水就可以长草、植树、种庄稼。在黄色的沙漠区,这种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叫做“绿洲”。历史上,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就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提问]1.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会有绿洲分布?水源是从哪里来的?

2.新疆修筑的公路线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也从水源、绿洲分布等方面考虑)

[讲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与前面两个盆地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别。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参考P33图315说说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以上三个盆地均处内陆,内部都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们的海拔,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而前两个盆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板书]3.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讲述]位于四川省东部,被山岭、高原环绕的四川盆地内部,与前三个盆地有明显的不同。

[提问]请说出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以上三个盆地内部较平坦而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

[板书]4.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讲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用比较法学习、记忆。

[练习]1.四大盆地名称,在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分别在地势的哪级阶梯上。

2.哪个盆地海拔最高?哪个盆地面积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内陆?

3.成都平原在哪个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个盆地中?

4.哪个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哪个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板书设计】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篇3:《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教案

一、培养四大能力

1. 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数与形无处不在. 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 代数是研究数的, 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 研究几何要借助数, 数形整合是一种趋势, 越学下去, 数与形越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 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 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 从而解决问题.

2. 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 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 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 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高中数学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 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加以解决.

3. 培养转化的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 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 将它转变为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 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 如多元方程、高次方程、无理方程等, 利用消元和降次等方法, 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把它们解决. 转化的思想, 是数学解题最重要的思维习惯. 面对难题, 面对生疏的题, 就要想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4. 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 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 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 函数与其图像之间的对应等. 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通过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高考数学解题能力.

二、达到四大层次

1. 解题能力的第一个层次是通性通法

寻求题目的一种解法并得到正确的结果. 这类题目思路自然, 但缺点是计算复杂, 容易出错, 对解题者的数学素养有较高要求. 当题目中有隐含的限制条件需要挖掘时, 很容易忽略, 这就是思维的肤浅性, 一题一解形成思维定式.如2008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3题:满足条件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___ . 本题考查三角形槡面积公式、余弦定理以及函数思想.

2. 解题能力的第二个层次是一题多解

即在通性通法的基础上, 寻求其他更简捷、更巧妙的解法.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 虽然用在思考上的时间多了, 可用在计算上的时间少了, 总时间反而会更少. 并且由于计算简便, 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失误. 另一方面, 寻求优化解法的过程是一种先苦后甜的挑战性的活动. 无论何人, 在经过苦思冥想后找到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简捷解法的时候, 无不从内心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兴奋和成功感.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如上题的另一种解法:以AB中点为圆心O, 垂直于AB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

3. 解题能力的第三个层次是一题多变训练

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或改变条件, 改变题设背景或设问方式, 或把相似的几个题目组合改造, 引申演变成新的问题都是重要的手段, 同时又能将不同背景的问题进行概括, 抽象成统一的数学模型. 通过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如上题可变式为:“在△ABC中, 角A =π/3, BC = 2, 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还可变式为:“在△ABC中, BC = 6, AB, BC, AC成等差数列, 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

4. 解题能力的第四个层次是一题多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以上三个层次尤其是一题多解涉及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评价, 分清通法与巧法,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些方法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价值, 不仅做一题会一类, 更要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那么这一类题都可以解, 如:在△ABC中, 已知, 则△ABC面积的最大值是___ .

篇4: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篇5:我国四大高原是哪四个高原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青藏高原的面积为25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高原。

2、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1500米,面积约为7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是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

3、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其面积约为50万平方千米。

篇6:《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教案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 领悟和欣赏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作品将超越时间和空间。莎士比亚戏剧正是这种可以超越时空的艺术作品, 而其中的四大悲剧又是所有莎剧中的极品, 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些悲剧人物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四大悲剧的成功与经久不衰可以归结为精心设计的情节,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 悲喜交融、富于诗意的想象, 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 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 而莎士比亚是一位公认的语言大师, 极善于通过优美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悲剧而言,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对其心理变化过程加以描述来展示的, 这其中心理动词的运用则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心理动词的运用加以分析, 考察剧中心理动词所显示的喜、怒、哀、乐、爱、憎、疑、知等心理表征, 探讨心理动词的认知功能对人物刻画的影响以及心理动词运用所产生的艺术与美学效果, 以深入了解这四大悲剧所涉及的复杂认知心理过程。

2 心理动词运用实例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人类的各种生活体验包括心理活动, 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 其中心理动词的运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心理动词的定义不尽相同。Levine (1993) 认为, 心理动词是用于描述人们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状态变化的动词。Arad (1998) 把心理动词定义为揭示人们心理状态的动词, 例如:害怕 (frighten) 、喜爱 (love) 、惊讶 (surprise) 等。Juffs (2000) 认为, 心理动词是描述心理或情感状态的动词。Croft (1993) 把心理动词称之为“心智动词” (mental verb) 。虽然这几种定义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但实际所指则大体一致:即心理动词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描述人们对某人或某物的感受, 如喜、怒、哀、乐等, 表达情感、意向、感觉和思维等方面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状态。

心理动词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有广泛的运用, 下面是具体运用实例:

(1) I fear I am not in my perfect mind.我怕我的头脑有点儿不大健全。 (《李尔王》, 第四幕, 第七场)

(2) Then if he says he loves you, it fi ts your wisdom so far to believe it.如果他说他爱你, 你决不能相信他。 (《哈姆雷特》, 第二幕, 第二场)

(3) Cassio, may you suspect who they should be that have mingled you?凯西奥, 照你猜想起来, 向你下这样毒手的到底是些什么人? (《奥赛罗》, 第一幕, 第一场)

(4) How did it grieve Macbeth?麦克白为了这件事多么痛心? (《麦克白》, 第三幕, 第六场)

在例 (1) 中, fear的意思是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要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感到担心或害怕。例 (2) 中的love表示对某人有强烈的爱慕之情。在例 (3) 中, suspect表示疑虑, 对某人怀疑或不能信任某人某事。例 (4) 中的grieve则表示使某人感到悲伤或痛心。这些心理动词的运用对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一般来说, 心理动词带有两个论元, 一个是心理状态的参与者, 另一个是刺激项, 即由刺激导致人的心理状态的产生或改变。所以, Talmy (1985) 和Pesetsky (1987、1995) 也把心理动词叫做“体验者动词”。人对生活的体验是复杂多变的, 对这种复杂多变的体验分门别类的反映是由不同类别的心理动词来实现的。Halliday (1994) 和Halliday&Mattthessen (1997) 在及物性系统中把心理动词分为四类:1) 感知心理动词 (perceptive psych verbs) , 如英语中的see, hear, feel;2) 认知心理动词 (cognitive psych verbs) , 如英语中的think, know, believe, guess;3) 渴求心理动词 (desiderative psych verbs) , 如英语中的want, wish, plan;4) 情感心理动词 (emotive psych verbs) , 如英语中的like, love, dislike, hate, fear。这四类心理动词的运用实例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都能找到。

1) 感知心理动词

Indeed, I heard it or not:it draws near the season.真的?我没有听到, 已近灵魂出没之时辰了。 (《哈姆雷特》, 第一幕, 第一场)

2) 认知心理动词

She deceives me past thought!想不到她会这样欺骗我! (《奥赛罗》, 第一幕, 第一场)

3) 渴求心理动词

I should entreat you wear your gloves.我请求您戴上手套。 (《奥赛罗》, 第三幕, 第三场)

4) 情感心理动词

I love you more than words can wield the matter.父亲, 我对您的爱, 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李尔王》, 第一幕, 第一场)

感知心理动词将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归因于刺激物, 即将心理过程看作是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过程。“I heard it or not”暗示哈姆雷特此刻即将感受弥漫着一种阴森可怕气氛的幻影。认知心理动词常用于信息处理等认知活动, 其范围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She deceives me past thought!”展示了奥赛罗内心的一种强烈感受, 而这种感受来源于对人对事的深刻认知。渴求心理动词指人对有关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敏感性和祈求心, 渴求能够淡化其心理压抑和烦乱。“I should entreat you wear your gloves”揭示了奥赛罗对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欲爱难舍、对部下谗言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情感心理动词具有鲜明的使役特征, 所表示的大都是欣喜、满足或恐惧、烦恼等有关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在《李尔王》一剧的开场部分,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听得最多的心理动词是“love”, 这位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宠幸了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 遗弃了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这些实例体现了心理动词的运用对人物刻画所起的重要作用。

3 心理动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 故事情节往往随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展开与推进。莎士比亚相信宿命论, 所以在他的悲剧中, 即使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些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物也不能逃脱命运女神的摆布。在这几部悲剧中, 心理动词的运用对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悲剧色调。

在《哈姆雷特》中, 使用较多的是情感心理动词。

(5) It harrows me with fear and sorrow.它令我战栗与惊愕。 (《哈姆雷特》, 第一幕, 第一场)

(6) Your leave and favor to return to France.但愿您准许我归返法国。 (《哈姆雷特》, 第一幕, 第一场)

(7) It would have much amazed you.我一定让您觉得非常好笑。 (《哈姆雷特》, 第一幕, 第一场)

(8) I do beseech you, give him leave to go.我也希望您能同样的答允他。 (《哈姆雷特》, 第二幕, 第一场)

(9) Then if he says he loves you, it fi ts your wisdom so far to believe it.如果他说他爱你, 你决不能相信他。 (《哈姆雷特》, 第二幕, 第二场)

哈姆雷特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为父亲报仇, 然而他自始至终担心自己会误杀无辜之人。当克劳迪斯的罪行被证实, 他单独一个人在房间里乞求上帝饶恕时, 哈姆雷特本可以一剑就了结自己承担的复仇任务, 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在哈姆雷特看来, 如果在仇敌正在忏悔时杀死他就等于把他送上天堂。他的害怕和担忧使得他迟迟不能采取行动, 结果导致了自身和整个国家的悲剧。剧中的心理动词既有“使精神痛苦 (harrow) ”, 又有“爱慕 (love) ”;既有“恳求 (beseech, leave and favor) ”, 又有“惊讶 (amaze) ”。爱恨情仇的交织给他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 以至于哈姆雷特心慈手软, 被自己吓唬住了, 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感悟又与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 使得哈姆雷特的内心痛苦万分, 难以决断。

在《奥赛罗》中, 疑惑 (beguile) , 恐惧 (fear) 和憎恨 (abhor) 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我幕, 做 (第梦10一会) I场想f e) 到ve这r I种did事d情rea, m就of憎su恶ch我a吧ma。t (t《er, 奥ab赛hor罗m》e, .第要是一0

(11) Of such a thing as you to fear, not to delight.那还不早把她吓坏了, 岂有什么乐趣可言! (《奥赛罗》, 第一幕, 第二场)

(12) Hath thus beguiled your daughter of herself. (有人用这种邪恶的手段引诱你的女儿, ) 使她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奥赛罗》, 第一幕, 第三场)

(13) I do repent me that I put it to you.我很后悔不该惹起您的疑心。 (《奥赛罗》, 第三幕, 第三场)

黑皮肤的摩尔人, 威尼斯军的统帅奥赛罗是战场上的英雄, 然而在看似平静的宫廷生活中, 他却是个失败者。他的勇敢还有智慧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 尤其是俘获了美丽的苔丝德蒙娜的真心。尽管他并不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 但是他的自傲与轻信却把他一步步推向了悲剧的深渊。他深深地挚爱他的妻子, 但是却要执意地相信伊阿古的谗言。他的责任感使他一度认真地思考过善与恶、是与非的问题。最终, 奥赛罗的理性还是没有能够将他内心的嫉妒之火扑灭, 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奥赛罗悔恨交集的心路历程充满了疑惑 (beguile) 、恐惧 (fear) 、憎恨 (abhor) 和忏悔 (repent) 。

读过《李尔王》的人都会记住这句话:“我对你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I love you more than words can wield the matter.) ”。但是, 李尔王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剧中一系列心理动词的运用表现了他的专横暴虐和轻信甜言蜜语的迷茫, 使自己陷于狡诈冷酷和阴险残暴的罗网之中。

(14) I thought the king more affected the Duke of Albany than Cornwall.我想国王对于奥本尼公爵, 比对于康华尔公爵更有好感。 (《李尔王》, 第一幕, 第一场)

(15) I have so often blushed to acknowledge him.我常常不好意思承认他。 (《李尔王》, 第一幕, 第一场)

(16) Obey you, love you and most honor you.服从您、爱您、敬重您。 (《李尔王》, 第一幕, 第一场)

(17) Gods that we adore.凭着我们敬奉的神明. (《李尔王》, 第一幕, 第四场)

(18) When I denied their leave I might pity him.我拒绝他们离开时, 我也许会怜悯他。 (《李尔王》, 第三幕, 第三场)

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 李尔王听惯了甜言蜜语的奉承。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尽她们所能想到的漂亮词语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 这使得李尔王非常满意。他极其不负责任地将整个王国分给大女儿和二女儿, 而把不愿意取悦他的小女儿远嫁法国, 并且不给任何嫁妆。两个大女儿在得到好处之后, 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 当年的国王失去王位和国土后竟沦为社会普通的一员。心理动词感动 (affect) 、爱戴 (love) 、报偿 (acknowledge) 、崇拜 (adore) 和怜悯 (pity) 不仅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线, 也为李尔王流落荒郊, 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 在深深的自责中悲惨死去抹上一笔“爱”的悲剧色彩。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在这部剧中, 作者运用一系列心理动词让他笔下的罪人经历内心的深思与反省。

(19) His wonders and his praises do contend which should be thine and his.他简直不知道应当惊异还是应当赞叹, 在这两种心理的交相冲突之下, 他快乐得说不出话来。 (《麦克白》, 第一幕, 第三场)

(20) Which might appall the devil?什么可以使魔鬼胆裂? (《麦克白》, 第三幕, 第四场)

(21) He grows worse and worse;questions enrages him.他越来越疯了;你们多问了他, 他会动怒的。 (《麦克白》, 第三幕, 第四场)

(22) How did it grieve Macbeth?麦克白为了这件事多么痛心。 (《麦克白》, 第三幕, 第六场)

女巫的预言刺激了麦克白潜在的野心。在谋杀了老国王之后, 他得到的并不是做国王的兴奋和满足, 反而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一方面, 他担心别人会怀疑他是杀国王的凶手而尽力去掩饰他的恐惧;另一方面, 他派人秘密地去杀掉所有会对他的王位构成威胁的人。连续的罪恶行为使得麦克白陷入恐惧不能自拔, 最终被自己的野心推向了罪恶的深渊。人物的命运从心理动词冲突 (contend) 、使胆寒 (appall) 、激怒 (enrage) 和悲痛、忧伤 (grieve) 等的运用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以上分析表明, 对悲剧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对其内心世界的描述, 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动词的运用。莎士比亚在这方面表现出娴熟高超的技巧, 其心理动词的运用无疑对强化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 心理动词运用的美学效果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心理动词具有明显的、独创性的美学特征。就悲剧人物而言, 莎士比亚塑造的悲剧人物有卓越而高贵的地位, 有巨大的情欲和坚强的、偏执的性格, 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悲剧性的命运。对奥赛罗妒忌心的描述, 通过心理动词呈现的句子“As thou dost ruminate, and give thy worst of thoughts the worst of words.请你老老实实把你心中的意思告诉我, 尽管用最坏的字眼, 说出你所想到的最坏的事情。” (《奥赛罗》, 第三幕, 第三场) 将妒忌引起的冲突和矛盾, 妒忌煽起的狂暴和猛烈, 以至于对家庭、国家和军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显现无遗。麦克白对权力的渴望和贪欲, 用“Which might appall the devil?我是一个堂堂男子, 可以使魔鬼胆裂的东西, 我也敢正眼瞧着它。” (《麦克白》, 第三幕, 第四场) 这句话表明了强烈的程度。麦克白因超常强烈的权利欲而不断地杀人, 犯罪就像黑夜中的大火, 烧毁一切也烧毁了自己。李尔王的刚愎自负, 凸显在对阿谀逢迎的欢心:“I appeal to your majesty。我同意殿下的意见。” (《李尔王》, 第一幕, 第一场) , 自负到放弃国王的权利而以为别人依然对他保持崇高的尊重。哈姆雷特将复仇视作生命的全部内容:“Then if he says he loves you, it fits your wisdom so far to believe it.如果他说他爱你, 你决不能相信他。” (《哈姆雷特》, 第二幕, 第二场) , 乃至于为了复仇可以抛弃人生中最可贵的爱情和生命。莎士比亚往往把人的情欲和人性的弱点凸现出来加以放大, 并运用恰当的心理动词达到触目惊心的美学效果。

悲剧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悲剧冲突中。就四大悲剧而言, 莎士比亚所建构的冲突反映出典型的悲剧性审美特征, 即人物内心世界蕴藏的必然性冲突。“Which at first to are scarce found to distaste, but with a little act upon the blood burn like the mines of sulfur.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尝不到什么苦涩的味道, 可是渐渐地在血液里活动起来, 就会像硫矿一样轰然爆发”。 (《奥赛罗》, 第三幕, 第三场) 这种对奥赛罗内心风暴的细致刻画, 成为该剧最精彩之处。歌德认为:“悲剧冲突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 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 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这句话用在《奥赛罗》中非常贴切:“And his unbookish jealousy must consternate poor Cassio’s smiles, gestures and light behaviors。可怜的凯西奥的嬉笑的神情和轻狂的举止, 在他那充满着无知的嫉妒的心头, 一定可以引起严重的误会。” (《奥赛罗》, 第四幕, 第一场) 悲剧冲突尽管多种多样, 但仍可归为两类: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即人作为实践主体同外部世界的冲突。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 人与社会的冲突;内部冲突指人的精神内部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冲突。《麦克白》一剧中运用的心理动词就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His wonders and his praises do contend which should be thine and his.当他听见你在这次征讨叛逆的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的勋绩的时候, 他简直不知道应当惊异还是应当赞叹, 在这两种心理的交相冲突之下, 他快乐得说不出话来。” (《麦克白》, 第一幕, 第三场) 由此可见, 人类的这些冲突不是静止的、孤立的, 在其运动过程中常常水乳交融、难解难分。

就悲剧美感而言,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显示着超常的巨大情欲和破坏性的力量, 给人崇高的美感。《李尔王》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时, 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无奈:“Yet nature fi nds itself scourged by the sequent effects.可是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 却不能否认是上天对人们所施的惩罚。” (《李尔王》, 第一幕, 第二场) 悲剧不仅展示人们所遭遇的不可抗拒的巨大灾难与厄运, 而且表现人们为了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目的不向命运屈服, 敢于同厄运与灾难抗争的善美人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麦克白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 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How did it grieve Macbeth?麦克白为了这件事多么痛心。” (《麦克白》, 第三幕, 第六场) 悲剧给人的感受不仅是恐惧与怜悯, 而且是心灵的震撼, 精神的振奋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思索。悲剧的结局具有毁灭性, 或者是肉体被毁灭而精神未灭;或者是肉体未灭, 但精神崩溃而痛苦不堪, 性格被扭曲甚至异化;还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痛苦或毁灭二者并至。正如《李尔王》中所指出的:“When misery could beguile the tyrant’s rage, and frustrate his proud will.一个苦恼到极点的人假使还有办法对付那暴君的狂怒, 挫败他的骄傲的意志, 那么他多少还有一点可以自慰。” (《李尔王》, 第四幕, 第六场)

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始终都只是肯定的东西, 就会始终没有生命。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 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 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的肯定。”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精神和心理上的痛苦和矛盾, 徘徊于肯定与否定之间, 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这符合莎士比亚的宿命思想, 但悲剧的美学效果超越了悲剧结局本身, 表现的是一种持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 结语

上一篇:西瓜对什么说我是夏天下一篇:山东农业大学成人高考专升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