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2024-07-12

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通用10篇)

篇1: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一、前言

微格教学,英文Microteaching,意为微型化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技能进行分解,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微格教学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成为不少国家师范院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英国的教育学士课程中,开设微格教学达四十二周,每周五课时,共计开210课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开课率达80%。我国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微格”教学。直到1994年12月,微格教学首次被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但由于我国国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所至,微格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进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对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前线分析,丰富和发展微格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特点与微格教学法的比较

(一)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工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来感知自己身体的动作。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自己身体运动时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作的幅度,以便有效地控制动作。

2.运动与休息合理交替。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中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通过感知动作,运用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概念和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要不断受到刺激,承受一定的负荷。较长时间的刺激和负荷,就会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产生疲劳。疲劳的产生和积累,又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这就需要减轻和消除所产生的疲劳。

3.感知、思维和身体练习紧密结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需要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接收教师发出的信息(包括示范和讲解)。这些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再以指令的形式传出,指挥身体进行相应的运动。这实际上是感知、思维与练习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它反映出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认识与实践、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三个环节中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身体练习是结果。

4.具有时空性的特点。从时空特征看,体育教学过程有开始、发展和结束。在教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师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在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是:在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二)微格教学的基本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微格教学中的教案的编写、教学实践、反馈和评价、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教学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激发了师范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师范生学习教法、钻研教法、掌握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目标明确,施教真实。微格教学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后,再将它们放大分别加以训练。这样有利于被培训者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特定的教学技能。同时,微格教学从始至终涉及到正常状态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授课教师要根据被培训技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收集教材、编写教案、准备教具和设计选择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方面授课教师都可真实地进行施教。

3.重点突出,内容集中。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师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设定的一两项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上,注重了经验的直接获取,突出重点内容的操作与控制。

4.容易控制,反馈及时。微格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学场景的可变因素,使教师能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而每一节课的结束,被培训者都会通过记录、评价等方法手段获得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自我教育,压力小且有安全感。微格教学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信息,发现和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必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而担心。

6.集思广益,有利创新。微格教学多为分组进行,是一种带有研讨性、观摩性和交流性的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能够相互听课、评课,这充分为培训者提供了教学创新的教学机会,为教学的科学研究拓宽了一条新的渠道。

(三)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

三、结论

(一)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应用微格教学法,比传统的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和直观演示技能,所以说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实施微格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二)在体育教师教教学技能培养中应用微格教学法,教学训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控制和掌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的手段,反馈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反馈及时、准确,有利于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掌握。

(四)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比传统教学的更加完善,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准确、合理,不但能客观的评价体育教师的活动,而且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敏.微格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曹莉.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实习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6(17)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张秀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教学技能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

[5]袁建国.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设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5(1).

[6]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教2000,(11)

[7]王鲁克.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l.体育学刊,2002,(2)

篇2: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一、前言

微格教学,英文Microteaching,意为微型化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技能进行分解,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微格教学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成为不少国家师范院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英国的教育学士课程中,开设微格教学达四十二周,每周五课时,共计开210课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开课率达80%。我国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微格”教学。直到1994年12月,微格教学首次被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但由于我国国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所至,微格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进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对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前线分析,丰富和发展微格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特点与微格教学法的比较

(一)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工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来感知自己身体的动作。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自己身体运动时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作的幅度,以便有效地控制动作。

2.运动与休息合理交替。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中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通过感知动作,运用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概念和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要不断受到刺激,承受一定的负荷。较长时间的刺激和负荷,就会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产生疲劳。疲劳的产生和积累,又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这就需要减轻和消除所产生的疲劳。

3.感知、思维和身体练习紧密结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需要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接收教师发出的信息(包括示范和讲解)。这些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再以指令的形式传出,指挥身体进行相应的运动。这实际上是感知、思维与练习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它反映出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认识与实践、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三个环节中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身体练习是结果。

4.具有时空性的特点。从时空特征看,体育教学过程有开始、发展和结束。在教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师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在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是:在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二)微格教学的基本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微格教学中的教案的编写、教学实践、反馈和评价、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教学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激发了师范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师范生学习教法、钻研教法、掌握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目标明确,施教真实。微格教学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后,再将它们放大分别加以训练。这样有利于被培训者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特定的教学技能。同时,微格教学从始至终涉及到正常状态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授课教师要根据被培训技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收集教材、编写教案、准备教具和设计选择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方面授课教师都可真实地进行施教。

3.重点突出,内容集中。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师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设定的一两项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上,注重了经验的直接获取,突出重点内容的操作与控制。

4.容易控制,反馈及时。微格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学场景的可变因素,使教师能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而每一节课的结束,被培训者都会通过记录、评价等方法手段获得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自我教育,压力小且有安全感。微格教学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信息,发现和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必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而担心。

6.集思广益,有利创新。微格教学多为分组进行,是一种带有研讨性、观摩性和交流性的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能够相互听课、评课,这充分为培训者提供了教学创新的教学机会,为教学的科学研究拓宽了一条新的渠道。

(三)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

三、结论

(一)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应用微格教学法,比传统的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和直观演示技能,所以说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实施微格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二)在体育教师教教学技能培养中应用微格教学法,教学训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控制和掌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的手段,反馈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反馈及时、准确,有利于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掌握。

(四)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比传统教学的更加完善,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准确、合理,不但能客观的评价体育教师的活动,而且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敏.微格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曹莉.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实习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1997,6(17)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张秀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教学技能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5]袁建国.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设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2,25(1).[6]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教2000,(11)

篇3: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在本世纪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是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转换的一个世纪。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究竟什么是“传统教学论”, 什么是“现代教学论”, 二者的关系怎样等, 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是研究教学论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应从其最基本的意义着手。理解传统教学论先从理解传统开始, 据《现代汉语词典》载:凡“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就叫传统。如: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作风、传统工艺等等。据此, 我们可以说, “传统教学论”是世代相传的教学观点或教学理论。它属于教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一般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反映一定的哲学观点, 是一种倾向保守的教学思想。

理解现代教学论也需从“现代”一词的涵义说起。美国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说:“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同时指出:“‘现代’一词是指任何或多或少取代了过去被接受的行动方式的事物, 它不仅应用于‘人’, 也应该用于国家政治制度、大城市, 以及其他的诸如学校、医院、房屋建筑、服饰仪表等。”可见, “现代”一词的涵义, 既指精神文明, 也指物质文明。在我国“现代教学论”一词, 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西方各种教学论流派相继传来才逐渐为人们所使用。苏联M·H斯卡特金1980年出版的《现代教学论问题》, 是一本“以现代教学沦”命名的专著。其主要观点有:教学必须面向未来, 培养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劳动;改革教学内容, 适应科学水平的发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提纲应包括学科技能、一般智力技能;教学活动和教学技能;在学习态度方面, 要注意激发兴趣和提高认识相结合。从这本书里, 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教学论”的理解。

二、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 传统教学论的特征

一般意义上认为,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为代表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教学思想及理念被称为传统教学论思想。并且我国现行的教学论, 其理论体系是对源自于西方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论和来自于苏联的凯洛夫教学论的移植和发展。因此, 对传统教学论的研究, 首先应从这几位教育家的教育力作着手。

1632年夸美纽斯完成了《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泛智主义的教学论体系。对教育的本质、目的、知识、课程、教材、普通教学法、语言及科学的教学法、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范畴作了精准的论述。该书标志着独立形态教学论的产生。从此, 教育学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

随后, 赫尔巴特发表了其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三个基本范畴:“观念”、“意志”、“兴趣”, 与之相对应的是:“统觉”、“管理”、“教学”。至此, 教学论学科开始发展、完善了。

凯罗夫所生活的时代前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它所坚持凯洛夫教学论的理论来源和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为30年代前苏联教学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为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教育理论遗产。

经过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几代人的呕心沥血, 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已逐步形成并完善, 概括这几位教育家的思想, 其特征如下。

(1) 传统教学论主要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 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 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 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 主要任务是学会, 其实质是教师决定论, 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 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 现代教学论的特征

1899年, 在《学校与社会》中, 杜威首次提出“传统教育”的概念, 并指出与之相对立的是现代教育。1916年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杜威特别把教育划分为“保守”的和“进步”的两类, 用以区别重教与重学, 重传授知识与重自我活动的不同主张。并指出,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保守教育的代表人物。到30年代末, 在《经验与教育》中, 杜威更突出地提出了“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两个对立的概念。

现代教育在批判传统教育并继承传统教育中的优良因素的基础上发展, 其特征如下。

(1) 现代教学论关注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认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 教学设备仪器等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视学生的兴趣, 积极做到使学生乐学、会学, 主张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可见, 现代教学论把学生的学摆在了第一位的重要位置。

(2) 现代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坚持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 一切为了学生, 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3) 现代教学论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更注重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 主张社会中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把理论放逐于实践, 更有助于理论的深化,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理论, 增加学习兴趣。

(4)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使学校教育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传统教学论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杜威看来, 传统教学论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学习主动性, 把儿童视作容器, 用早已准备好的知识内容以高压手段强行灌输给儿童。这种做法超越了儿童的生长、生活和经验, 是违反儿童天性的。

2. 联系

如果没有传统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也不会产生。它是站在传统教学论这个“巨人”的肩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传统教学论不注重发展儿童的天性发展的观点, 才有了现代教学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正确观点。

二者都注重人的道德的培养。传统教学论注重儿童道德的培养, 现在我们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其很好的体现。而传统教学论是如何体现它注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呢?赫尔巴特认为, 教学不只是灌输知识, 也要发展学生的道德、纪律、兴趣、愿望、意志和品质, 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目的, 就是培养儿童的善行, 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他还特别重视教师的道德引导作用, 他认为, 教师作为儿童心灵的塑造者, 必须控制儿童所处的环境, 形成学生一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并引导与之相符的行动。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批评了赫尔巴特把学生当作容器, 消极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的做法。但他也认为, 毋庸置疑, “人类原始冲动本身既不是善的, 也不是恶的, 原始冲动或善或恶, 就看我们怎样使用它们”。因此, 他同样强调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 只不过他提倡用儿童的主动作业活动来“训练形成的因素”, 即“养成守秩序和勤劳的习惯, 对世界的责任感, 以及应当做这些事和产生某些东西的义务感”。

四、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现代教学论确实比传统教学论具有优势, 但是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也应随着教学实践的变革而变化的。据广西师大童年教授编著的《教学论》认为, 现代教学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现代教学论普遍强调教学要适应个别差异, 加强个别教学, 但在班级教学中, 如何搞好个别教学, 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 现代教学论重视启发教学, 但具体做法, 则主张各异, 如有人强调发现学习, 有人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人强调指导学习等。可见, 现代教学论也并非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认识不到这点, 不但教学理论难有新发展, 而且对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传统教学论虽然存在很多弊端, 但其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在教学任务方面, 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等。

因此, 我们要去除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中的不良因素, 发挥其有利因素, 促进教学论的更新与发展。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必须在传统教学论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现代教学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论的不同见解, 主要表现在这二者的区别上。

参考文献

[1]何志汉.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管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 (1) .

[2]蔡宝来.传统教学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教育研究, 2000 (6) .

[3]王天一, 等.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4]朱利霞.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人性假设之比较.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1999 (3) .

篇4: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统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 职业素养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知识本位转让能力本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不再被动的听讲、做笔记,而是在一定知识准备的基础上,独立的获取信息、独立的完成计划。通过“做”中“学”,学生得以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构建相应的职业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辅导者。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案例分析、问题引导、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

在传统教学法下,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而教师才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教授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科的尽可能多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最多是听懂了老师的讲解,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很有限。在这种教学法下,一旦教师所讲内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往往需要靠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能吸引住学生。

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备课时不再仅仅备教材,还需要从学生未来职业实践和职业成长的需求出发,运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去设计课堂、设计课程。课程结束后,还要设计针对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作为评价方式,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也体验到了成就感,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不同教学法下的教学效果比较

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授课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都存在不同,这使得在不同的教学法下,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

传统教学法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被长期压抑,难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大部分的学生只能通过一些针对性强的方法快速的记忆所学知识,甚至通过“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通过考试,更不用说通过实践获得学习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考试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被学生很快遗忘,学生只能重新学习,如此的循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目前,在高职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等,但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在学生进入高年级进行实践操作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将基本理论知识遗忘了,导致实训课上要重新学习基本知识,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行动导向教学法下,往往需要学生去完成一项任务或者解决某个问题,促使学生能积极的去收集信息、思考、操作某个业务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场景或金融业务活动为学生的感官和心理造成了积极的刺激,此种形式下学生也愿意从问题情境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此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样是在高职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就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等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问题、案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我教授的《金融英语》课程中,我通过模拟银行、证券公司的场景,提供仿真的凭证和工具,学生分角色扮演客户、客户经理、柜台职员等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决不同角色的着装、业务办理等问题,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综上,从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更适合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在鼓励人才多样化培养的今天,其更具适用空间。

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都是在客观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模式。不可否认,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存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两种方法不是完全对立的。教师可以根据金融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金融实训课程中的实践研究——基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视角”(课题编号2014B543)的阶段性成果。

篇5: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与传统音乐教学手段的比较与研究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与传统音乐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声乐、钢琴、和声学、配嚣法、乐器法、视唱练耳教学等课程.通过比较研究倡导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普及和发展,实现音乐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

作 者:苏艳丽 郑颖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音乐系,河北,衡水,053000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字化音乐 传统音乐 教学手段

篇6: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大大辅助教学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让知识点变得更直观、形象化,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易。从而能帮助小学生解决真正的疑难问题,信息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是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那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比到底有何优势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平时的教学经验,及课堂的教学运用,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下面我来做个几点简单的分析。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阵阵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的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复杂的事物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学生易于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比赛镜头,每当一个歌手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1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乐于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有所欠缺。

三、传统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例如在教学《圆》一课时,其中的直径概念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的展示,使得学生明确直径的几个要素:经过圆心的且端点在圆上的直线;增强了可视性。在理解圆中直径有无数条的概念时,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更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在有限的时空中使学生得到了生动明确的印象,建立起牢固而清晰的概念系统。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难点。

篇7: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劣比较

张 霞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由传统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型期。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 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来辅助教学, 已成为了一种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课堂在使用多媒体,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究多媒体。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不足。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通常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而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也往往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所在。因此,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着有益的优势互补关系。而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必须首先研究和总结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自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然后才谈得上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传统教学; 优势; 不足; 优势互补 引言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作为现代教育的制高点,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传统教学还是有其自身的许多优点,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和谐统一, 很好的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而不是二者的相互对立[2]。笔者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分析比较,谈谈二者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进行互补提高教学效果。1 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教学:相对于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媒体而言,指利用口头语言、板书、教科书、挂图等教学手段,以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把关人的教学方式。

1.1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

1.1.1 备课省时省力 传统教学,备课时也需要查阅搜集资料,也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但无需像多媒体教学那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等资料,并进行加工制作,在备课环节相对省时省力。1.1.2 操作灵活自如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非常方便非常灵活,拿起粉笔就能板书,拿起作图工具就能在黑板上绘制图形、表格,摁下按纽就能播放录音朗诵、投影幻灯片,即使电力供应中断也不影响正常教学,不像多媒体教学那样完全依赖电力供应。

1.1.3可以随机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备课时未曾预料到的、不在教学设计控制中的突发情况,如由学生答问或提问衍生出的问题,这些临时生成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教师临机处置。这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是经常出现的,教师完全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处置而不影响授课进度和授课效率。1.2 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传统教学尽管具有上述一些优点,但毋庸讳言,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传统教学方法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乃至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刺激接受信息,视觉刺激少,对枯燥的知识缺乏学习热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高,希望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施展特长,学有所需,学有所用。

第二,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备课需要通过人工的方法查阅大量资料,而现在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教科书版本更换快,教师经常依照新书写教案。此外,上课的时候,还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教师既辛苦、劳累、费时,又有损于健康。

第三,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授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板书不规范,字迹不工整也会影响学生接受信息。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是滞后于科学发展的,有很多学科前沿的知识不能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对新进展、新 知识的了解,阻碍知识的更新与拓宽。此外,很多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不能有效的展现给学生,这对加强学生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也是很不利的。

第四,不能适应大众化的需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的。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提纲、教学重点、讲授内容等预先进行编排,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的时间,平时需要一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省些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多举实例,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同时也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量。此外,多媒体课件取材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可以完善自己的课件,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和一些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把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动态。[3]。

2.1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1.1 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多媒体有很强的逻辑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清楚的分析问题,形成条理分明有序的思维方法。地理问题是综合性问题,各因子之间联系复杂,多媒体计算机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清晰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还可提供大量的开发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又因为多媒体具有非线性、无结构化的特征,具有一种任意想象存储扩充器的功能,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学习者在通过无结构化、非线性化多媒体教学自主地学习的状态下,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可以成为发散思维或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5]。在课后,学生也可在“家用电脑”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将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后[6],从学校扩展到家庭,解决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也使得历代教育学家所倡导的“诲人不倦”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了现实[7]。2.1.2共享性好

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每天都在增加和更新,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文字、图片、声音乃至图像在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传播成为现实。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将使教学形式在传统教育中发生着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的表现出来,网络远距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双向性、实用性和交互性。而教学资源的共享, 为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奠定必要的基础[8]。

2.1.3模拟性与重复性

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演示地理过程,无论空间演变还是时间演变,计算机都能形象生动的模拟出来,把长时间、大尺度的地理过程从大自然“搬到”室内,是这些本来很抽象的过程能够被学生直观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重点内容、难点问题、微观物质、宏观世界以及高度抽象的事物,以生动、形象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 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回放教学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记忆,克服遗忘,牢固掌握所学知识。2.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2.2.1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互动关系

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运用课件的环境下只是按照课件中的内容机械的念,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与学生缺少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在课件的放映过程中,老师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复杂、由简单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因为缺少适当的交流,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课件为中心,老师也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来查漏补缺,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也就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2.2.2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件的制作中,教师通常使用一些图片、视频、音乐等,但过多的使用这些特效的情况下会导致一种“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学生对一些漂亮的图片或视频感兴趣,而无心去看自己真正应该看的,导致注意力的转移。教师制作课件 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更好、更有效的进行,而多媒体课件知识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作,以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彻底的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2.2.3容量大,学生难以吸收

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应的,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加大。以往传统的板书进度都比较慢,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足够缓冲的时间。但多媒体教学不同,教学材料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课件的容量多,播放速度快,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全,这种局面容易产生灌输式的后果, 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10]。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教学策略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是看它运用了多少制作手段和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适合教学,是否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是否能提高课堂效率。只要运用得当,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都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最大优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用其所长,形成优势互补。

3.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添彩

要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首要前提条件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传统教学及其理论基础要作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对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也不盲目崇拜,而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进行研究与分析,吸收其所长,摈弃其所短;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统摄,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与优势互补,让传统的和现代的一切教学手段为我所用,做到以人驭物,用其所长,用之恰当,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二者的组合效果达到最佳状态。3.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课件为课堂生辉

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传统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它们各不相同的激趣优势,首先要了解它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都有哪些优势可供发挥,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要使用的教学环节,同时还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真正 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合理优化

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相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师个人专长的发挥,本着实效性和高效性原则,尽可能寻求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4 总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现代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将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需求。但课件的制作终究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我们应认真总结课件教学的课堂经验,尽量避免和解决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可适当的将传统教学与课件教学相结合,注重课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忌盲目使用课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而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的我们应该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把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大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去,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5 参考文献:

[1] 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9(20).[2] 高红.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2009.2(28)

篇8: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传统教学注重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大量的、系统的把握学科的内在联系和逻辑, 但是却缺乏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 所习得的知识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项目学习能够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者结合, 能够将单一的教学目标扩展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在教学内容上, 确立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合理规划

传统教学讲求对教学内容的预设性,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教师教学结果与目标能够达到吻合, 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并将之是为好课的标准。但同时教师容易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授内容, 并以此为标准, 不能随便增删, 在课堂上容易遵循某一标准答案, 学生没有必要提出质疑或者对之进行改动。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对文化进行改造与建构。但同样, 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教学目标容易偏离, 教学节奏也容易混乱, 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内容脱离, 无中心化。将二者进行结合, 能够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指向性, 同时关注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在教学方法上, 确立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

项目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 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新教学理念来看, 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自主学习并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 应当在老师的引导、按时、有效监督下的自主学习。另外, 对于一些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的启发、比喻、归纳、讲解,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总的来说, 讲授式方法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 二者的有机结合, 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方法。

四、在教学进度上, 兼顾总进度与自定步调学习的有效统一

传统教学中教学进度是非常具体和精确的, 具有完整的计划性, 帮助教师规划每节课程, 兼顾各种教学活动, 并能保证教学重点。同时能够统筹安排时间, 避免盲目性, 特别是可以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而项目学习过程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项目学习的开展在总进度的调度下, 自我调整, 以项目的最终完成结束。这样的教学安排更具有灵活性, 学习进度不要求一致, 鼓励每一位学生以自己最适宜的进度进行学习。但是这种方法由学生完全掌控, 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学生无法把握课时节奏, 可能造成时紧时松, 不利于学生思维密度的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 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有效的配合, 制定出完整的项目活动计划。

五、在教学过程上, 确立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

传统教学中重视教师地位, 教师代表权威、教导、命令、指示、鼓励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这为传统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同时, 对教师权威的绝对追求也导致了学生依赖和盲从的心态。项目学习倡导学生主体模式, 认为教师的教、教材上的东西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去感知, 并能够通过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去形成能力, 解决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 可以再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六、在学习动机上, 确立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配合激励

项目学习注重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可以促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活动, 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 来源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而传统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刺激, 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和被动型的特征,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 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 但是外部动机也不容忽视, 毕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也不是所有学生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二者的有机结合,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采用各种有效的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在学习方式上, 兼顾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作为建立在对接受学习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形式和理念,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区分是明显的。在人们的意识里, 接受学习往往意味着落后、机械、一无是处的传统学习方式的代名词, 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 只要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 能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就是有意义的。而探究学习中, 如果学习者是被动的,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没有心理意义的, 学习者没有将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非人为的联系, 这样的学习虽然冠以探究学习, 但仍然是机械的、没有意义的。将二者有机结合, 既可以兼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 也可以兼顾学生学习者的角色。

结束语

项目学习和传统教学整合实施, 必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坚信在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课堂教学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项目学习在国内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任何一种理论或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应有的支持, 就无法从传统中汲取养料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把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并将之应用于我国的一线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篇9: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在外语教学历史中,各种流派层出不穷。Kumaravadivelu(1993)认为绝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三大类:(1)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教学法有:(1)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2)认知法、交际法;(3)任务教学法及其变体。

1.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

(1)语法翻译法:中世纪在欧洲用来教授希腊语和拉丁语所采用的方法,19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方法以翻译为主,通过大量笔头翻译和写作练习来检验语法规则掌握情况。课堂管理采用教师权威模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其优点是学生语法概念清晰,阅读、翻译能力得到培养。其缺点是: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语法形式。其优点为:注重实践练习,培养语言习惯。学生通过听说英语和自己的活动,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有利于增强外语语感,提高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其不足表现为:在外语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使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口语虽然一般不错,可是语言文学修养浅薄,对许多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听说法: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句型练习是听说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考虑意思和语境。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旨在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听说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大量机械操练、模仿使学生长期跟着教师转,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

(1)认知法: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取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几乎在同一时期,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的主导地位。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心理语言学。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认知法。认知法主张,外语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而不应让教师主宰课堂。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认知法所主张的外语学习必须理解语言规则,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但忽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全盘否定机械操练,这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可行。

(2)交际法: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生成转换语法。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交际教学法流派随即迅速崛起。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按学生需要取材,通过学生活动去学会外语。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先调查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理解与积极参与。教学大纲采用意念—功能大纲,教材使用自然、地道和真实的原文。

交际法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其不足是:同一功能可用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标准。以功能为主线编写教材,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即使通过大量语言接触和实践可以学会第二语言,这样做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而集中学习语言结构可以加快学习速度。

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灵活地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独立钻研和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交际法的特点。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任务教学法认为,语言水平的提高取决于语言使用,而语言的形式居于次要的地位。然而,很多研究者和教师开始意识到仅仅提供给学生丰富、多样和有趣的语言输入以及交际的机会是不够的。以往的研究发现,那些交际法和任务活动的材料和策略不足以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英语的程度(Swain,1985,转引自张园,2006)。我国近来也有不少人提倡任务型教学,但在理解上似欠全面;Skehan(2001)指出,如果处理不当,过于强调它的“完成一件事”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教学的中心目标是改善目标语的能力,就有可能导致鼓励“舒舒服服的语言僵化”。所以比较多的人都主张任务型教学应该是引导学习者在达到交际目的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桂诗春,2005)。

二、“写长法”的教学理念

“写长法”是任务法的变体。王初明教授(2002)认为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外语,必须考虑四点:(1)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形式始终是教学的核心;(2)不能脱离意义去教语言形式;(3)语言环境对教和学外语有制约作用;(4)学生心理因素对语言学习产生关键性影响。不少折衷教学法较好照顾了前面两点,但忽略了(3)、(4)两点,而这两点恰恰制约着我国的外语教学。针对中国学生学英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实际,王教授提出了“写长法”的教学理念:从提高学生自信心的角度入手,通过设计适当的写作任务,促使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中,逐渐加大写作量去打造外语能力。其核心内容是以语言输出促进语言输入。这体现了Swain的输出假设思想:学生在理解语言输入时并不需要太多的句法分析,但包括写作在内的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写长法”是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我国英语运用情景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极少,缺乏听说练习环境,课堂学习仍然是主要的外语学习方式。虽然听说环境对外语学习不利,但读写条件充分。特别是对成人外语学生,他们有成熟的思想,有动力去表达,有学好外语的强烈愿望。而且“写”比“说”更易于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因为写可以是个人行为,教师可以控制作文的评语和打分,鼓励学生发挥才能,帮助他们改善自我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十分“敬业”,对待语言错误是有错必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结果不敢大胆运用外语,缺乏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写长法”不设条条框框,不纠缠错误;对待错误的态度是:肯定优点,间接改错。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写长,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应用中知不足而学,以量促质,达到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路径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语言形式。教师处于主角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容易感到厌倦。尤其是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和调用,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写长法”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向,先运用,后完善。即:先学语言运用,然后再考虑语言知识。重点放在语言外部表达,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前者重“教”,面向结果;后者重“学”,面向过程。

三、“写长法”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外语教学并非仅仅是方法的采取和实施,而是教师应深入思考外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因素,以及方法实施可能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我国外语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相差很大,影响外语教学的因素极多,不大可能使用某一种方法就能奏效。因此,外语教师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法或学术流派,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设计符合国情、校情的教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2]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王初明.外语“写长法”的教学理念.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 张园.因特网与EFL教学的真实任务.中国外语,2006(6).

篇10: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论文

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紧箍咒”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信息技术等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主义严重,领导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兴趣和能力尝试网络教学的改革,产生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超前而实际运用落后的局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教师对网络教学的特性、学生的学习特性、教学的互动设计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结合到教学实际的需要中去,在学中用,用中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效率。

2、学生角色的转变

首先,学生要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操作实践;其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在学校里、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也将成为重要的方面;第三,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

学生角色的转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和困难,学生接受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习惯于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严重缺乏,根本没有意识到信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教学内容的转变

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按照逻辑体系和学科划分编写的教科书,且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网络资源成为教学内容必要的补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资源动态反映的当前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师生运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具有实效性;其次,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使师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需要、能力和兴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第三,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助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运用网络资源要防止以下倾向:网络技术尽管也是学习的内容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它们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树立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意识;学生在接受学习信息时决不可能像计算机被输入信息那样简单,影响学习效果的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只注重信息的获取而不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重组和再加工,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4、教学媒体的转变

多媒体教材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质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具有海量资源、非线性结构、检索方便和交互性强等优势,对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利。

但是,多媒体和网络形式的教学媒体形式也存在以下弊端: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大量的有害信息难以过滤,这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而又极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思维意识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动态超文本链接形式可能造成信息检索的重复、不可用、部分使用和无作用,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迷失甚至放弃等情况,影响了学习效果;多媒体展示具有形象易懂的优点,但过分依赖也会使学生容易养成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只产生好奇心而忽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持续,且容易导致动手能力下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此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网络教学,即使有些内容适合网络教学,但具有实施仍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正确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媒体,是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我们应当意识到,“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类借助于媒体工具能够更加有效的接触和了解世界,决不能过分夸大媒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作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只能用来提供给教师导学的手段,而不能让它们放任自由唱独角戏。此外,在学生运用上述媒体时,必须随时随地的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信息化教学使传统的教学传播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教学、主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环境、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师生的双边活动,而信息化教学中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在形式上形成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多边活动,本质上使教与学的关系表现出民主、平等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中的多边活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师机和生机之间的活动。最关键的仍然是师生关系,但师生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处于接受、服从的被动地位,师生双边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网络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在空间、时间和心理上同步与异步交互的“零距离”。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时空大大扩展,师生之间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教与学的交流。

2、实现了师生心理上的零距离。师生在网络上没有心理隔阂,学生更容易讲真话,平等的对话方式使教师的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3、交互方式灵活多样。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和交流手段,既可选择BBS、E-mail留言簿等异步方式,也可利用QQ、聊天室、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

4、互动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网络环境下师生交互的独立和互不干扰性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师生机三者关系同样也存在许多弊端:

1、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削弱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情感因素、语言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作用。

2、学生面对大量的无关刺激,注意力难以集中,兴趣易转移。

3、过多的接触多媒体和网络信息,会使学生基本的读、写、说等能力相对下降。

4、学生过度接触虚幻的网络世界,会增加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易形成不良影响。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对各类教学资源作一定的代理和导航;要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即自主学习环境、交流和协作环境和教学评估环境,鼓励和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诚信美德、认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素质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

此外,必须认识到网络教学环境应当用来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而不应成为隔断师生交流的屏障,网络应是学生更加高效的吸取知识和了解社会的工具,是学生更加高效的吸取知识和了解社会的工具,而不是阻碍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壁垒。

四、结语

上一篇:大学本科生个人鉴定下一篇:讣告范文朋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