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4-07-23

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共8篇)

篇1: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限制性因素.投资环境的改造,一是要注意建立宽松、安全、有保障的外部环境;二是要从省情和各地区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全省及各地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软硬环境;三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实行倾斜政策,招商引资,扶持优势产业;四是改善工业部门结构并确立工业主要发展方向.

作 者:齐恒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教务处,湖南,常德,415000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F127 关键词:投资环境   改造   区域经济   发展   湖南省  

篇2: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甄别问卷:我是洪恩乡白桥村嵖岈山门业的联络人(技术员),我叫刘益成。

二、政务环境:

1、对当地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2、对当地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3、对当地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4、对当地政府部门创新意识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5、对当地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6、对当地政府部门行政复议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7、对当地政府部门投诉处理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8、对当地政府是否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是:不存在9、对当地政府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为是:不存在10、对当地政府是否存在“吃、拿、卡、要”行为是:不存在11、对当地政府是否存在“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行为是:不存在12、对改善当地政务环境有意见或建议:没有意见

三、法制环境

1、对当地政府部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评价:非常满意

2、对当地政府部门政策稳定透明情况的评价:非常满意

3、对当地政府部门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非常满意

4、对当地政府部门执法情况的评价:非常满意

5、对当地政府部门司法公正情况的评价:非常满

6、对改善当地法制环境有意见或建议:没有意见

四、市场环境

1、对当地市场竞争公平状况的评价:非常满意

2、对当地市场秩序的评价:非常满意

3、对当地市场开放程度的评价:非常满意

4、对当地金融、外汇结算等配套服务的评价:非常满意

5、、对改善当地市场环境有意见或建议:没有意见

五、配套设施及人文环境

1、对当地交通、通信、水电气供应、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2、对当地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诚信意识、友善程度等人文环境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3、对当地空气质量、绿化等生活环境的评价是:非常满意

篇3: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健全农业保险规范体系, 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

农村是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同时又是当前资金需求旺盛的领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短板。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宽该省金融发展空间, 完善金融体系, 反过来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农民增收。当前供给农业的资金缺口较大, 通过金融管道获取资金的数量较为有限, 农业又面临着自然、市场两大风险, 对一部分农业生产者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健全农业保险规范体系, 推动农业保险快速健康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我国目前关于农业保险的立法主要是2013年3月1日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 以及《农业法》、《保险法》中的个别原则性规定条款。《农业保险条例》作为这一领域的主要规范性文件, 从农业保险合同、经营规则、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了规范, 但从河南省近年来农业保险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 农业保险活动仍然十分有限。2014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参保率约为21.2%, 参加各种农作物保险的面积范围占总数的比例在10%—30%之间。七成以上的农户表示, 不参与保险主要在于赔付金额低不足以分担风险, 并且勘查定损复杂, 理赔周期长, 增加了参与保险的时间及其他成本[ 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网: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qsfx/ztfx/webinfo/2014/07/1404172151306728.htm]。要使农业保险的作用落到实处, 应加快推动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的发展。

(一) 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的优缺点

农业保险以农作物、禽畜类这些“活体”为保险标的物, 这些“活体”会生长变化, 给风险概率评估, 价值厘定带来了很大困难, 同时也增加了保险道德风险。这使得农业保险对于保险标的物的测算评估与对其他动产、不动产的测算评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投保、理赔的操作过程上也会有较大不同。对从事商业保险的承保人来说, 开展农业保险相当于进入了一个新的保险领域, 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脚步十分缓慢。因此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是以面临共同风险的农户为基础组织起来, 参与者共同筹资, 共担风险, 具有非法人性质。这一组织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成立程序相对简单, 没有注册资本的要求, 农户自愿加入。2、主要为加入的农户提供所需的农业保险, 有效的满足农户的需求, 填补相应的保险空白。3、由于设立要求低, 提供的农业保险有针对性, 有明确的客户市场, 使运营的成本获得了有效的降低, 费用风险也得到了降低。4、农业保险有很强的专业性, 其保险标的的价值判断, 保险费用的确定与收取, 受灾后的损失确定, 对于一般的保险公司而言具有较高的业务操作难度, 但是互助组织由于掌握相关情形的农户是组织中的成员, 使得这一运营上的困难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5、参与农户需出资共同构成保险基金, 因此需要共担风险, 这有助于农户之间自发的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 可以有效地降低骗保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不过应该看到该类组织也存在缺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保险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风险概率、保险费率、定损理赔、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确定等问题, 都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而农户一般不具有此类知识。另外, 农业互助保险的目的在于农户之间互帮互助, 分散风险, 本身也不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经营互助组织本身并没有很高的经济收益吸引相关的从事职业保险业务、经营管理的人才进入, 这给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的业务开展, 长效经营, 带来困难及隐患。 2 、 农业互助组织建立的保险基金数量有限, 而农业风险发生后往往影响面大, 造成理赔数额庞大, 使互助保险组织难以负担。

(二) 发展农业互助组织需要注意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 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规范政府在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中的作用。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由于其专业性, 由农民自发组织, 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同时农户筹集的保险基金数量有限, 最终负担风险有困难, 因此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 需要政府主导, 要明确规定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建立农业保险互助组织。这种保险组织建立的类型可以是直接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合作社, 也可以选择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 在其基础上建立农业互助保险。多年来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发展, 专业合作社覆盖面广, 有些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大, 经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也较为健全, 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品种基本与当地的主要的种植、养殖品种一致, 在这些品种上优先开展互助保险也便于互助保险在农户之间的快速推广, 因此可以选择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开展农业保险。二是政府要给予资金、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给予互助保险组织以财政优惠支持, 明确地方优惠政策。建立规范的激励引导机制, 引导保险机构给予互助保险组织保险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服务。

2、建立规范农业灾害保险风险分散管理机制。农业保险具有巨灾性, 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本身资金有限又不具有营利性, 因此能让互助保险组织真正发挥作用, 使相应的农业保险作用落到实处, 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险灾害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尤其是针对大灾、巨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将风险分散机制的具体办法做出明确规定, 以保障相关行为的合规有序的进行。

风险分散机制可以降低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的理赔压力, 使理赔真正到位, 农户得到有效补偿。可以建立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的省或市级农业保险基金, 对专业合作社的保险进行再保险。在赔付时分层次进行赔付, 即确定一定比例之下由互助组织自己负担, 超过比例部分由再保险赔款摊回部分和省、市级农业保险基金承担。发生特大灾害, 损失特别严重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 特事特议, 以财政资金安排解决。

同时, 为了降低这种再保险分层赔付机制带来的道德风险, 如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借此故意转嫁风险, 甚至谎报损失, 制造损失骗取保费等, 需要相应的建立监督管理机构, 由于县一级便于掌握真实情况, 在县一级建立监督管理机构, 并在支配农业保险基金的市、省一级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以加强监督。此外明确互助保险组织理赔后的保险基金补充制度, 比如基于农户的实际情况, 可以要求其灾年赔付, 丰年补充, 即在赔付后, 可在丰年时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充裕到合作社保险基金当中。

二、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大力发展征信机构

发展区域金融中心, 需要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因此河南省需要加速健全企业的信用信息系统, 大力发展省内征信机构。

(一) 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主体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主要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因此企业信用中主要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马克思认为, 商业信用是“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相互提供的信用”, 即指以赊销商品的方式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存在是类似“三角债”关系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为相互提供信用, 在社会上形成环环相扣的债务链条后, 其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债务问题。银行信用就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存、贷款等业务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货币形态的信用。事实上, 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投融资中介, 聚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 再将之转化为借贷资金。本文结合河南省及各地方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的立法状况, 对企业信用信息的相关规范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信用信息内容。我国的信息体系建设以金融信用体系为支撑, 因此企业信息的征集不能缺少银行的协助, 金融机构应为信息的重要来源, 此外还有工商部门、税务部门、法院公安等政府部门、官方公报及来自具有官方性质传媒的真实报道。目前依据河南省的相关规定, 企业信用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机关、公共事业单位。这些信息只是概括反映了企业信用的基本情况, 同时对于企业所获得荣誉头衔, 各部门的评价方式及标准不同, 也可能会较大程度受到评判部门的主观影响。因此, 除去企业基本信息外, 信用信息还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企业的金融信用, 主要指企业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 (2) 对其它企业的债务偿还情况; (3) 与员工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 各类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情况; (4) 企业财务状况; (5) 企业纳税情况; (6) 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7) 企业案件判决执行情况; (8) 水电等公共事业费用的缴纳情况。

2、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方式。企业信用信息在公开时也应规定在方式上加以区分。在信息公开时, 通过其他合法公开渠道也可以获知的信息, 可以由信用服务机构主动公开, 其余的信息在公开和使用上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获得被征信企业的同意; (2) 受信主体和授信主体之间存在真实的合法的经济关系; (3) 行政司法机关需要查询相关信息; (4) 征信机构之间作信息内部交流的; (5) 其他依法需要披露的情况。

3、完善企业信用评估制度

各信息提供方提供的数据可能不真实、不完整或者不成体系难以令人迅速了解, 因此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非常有必要。此外信用评估后可以产生许多衍生产品, 可以给征信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征信业的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形成。因此需要健全企业信用评估制度, 对企业进行评级, 形成企业信用信息报告。

4、建立完整的失信惩戒机制作为配套措施。依照河南省现有的地方条例或是办法中的规定, 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提供了虚假信息的受信者 (债务人) 。我们认为还需要对一类主体进行规制——恶意骗取或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主体, 这才能从另一方面加强对信用信息的合理使用, 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二) 大力发展征信机构

征信机构是利用庞大的信息资源平台, 运用专门的知识和经验, 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将交易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信息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评价信息, 从而帮助委托人或客户了解对手、客户和合作伙伴或帮助其规避风险的机构组织。征信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用经济发展的产物, 依赖社会信息的公开化和商业化;二是征信机构具有中介性质, 客观公正是征信业的立足之本;三是征信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 智力型的专业服务。

1、征信业存在的问题。从现有的征信企业来看, 其业务资本构成, 有资本雄厚的政府控股企业, 也有民营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有金融机构评级、企业资信服务、企业评估服务, 还有主要承担城市信用系统建设, 个人数据库建设工作的企业。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的资信业务集中在银行借贷和小规模商务, 这会极大地限制资信企业的发展。此外, 征信机构资质混乱。现有的征信机构既有以营利为目的私人企业, 又有政府及政府部门所属的非正式的中介性企业, 还有一些原有的中介机构经营该项业务的。从业人员资格没有相关规定, 也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

2、发展征信业的措施。

(1) 实现规模化的经营体系。由于信息整理分析需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 要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报告, 对征信企业的分析研究实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时由于对企业、个人商业秘密、隐私的保护需要, 要求征信企业有完备的信息保护系统, 这对征信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企业无力承担这种成本就会出现经济寻租现象, 造成对社会的危害。规模化经营可以使各种资源集聚, 克服以上困难, 并有助于推广统一的评估、管理标准。

(2) 要进一步完善征信制度。 对河南省来说, 要注意以下方面:对于两类征信业的投资者——政府及其他自然人法人, 要注意他们所投资的征信机构要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 政府投资的主体不能因此在数据的采集上获得优先权;能够获得资质的征信机构应建立有足以抵御泄露风险的安全系统;规范征信机构对信用报告需求者的审查义务;明确征信机构的监管机构及监管方式;明确征信机构及工作人员故意过失泄露信息、提供虚假报告的法律责任;对征信业的从业人员应实行普遍的从业资格管理, 具体依不同级别, 工作性质作出差别性规定。通过准入门槛的设定, 将从业人员标准化, 提高人员素质及征信水平。

三、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水平

在区域性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 地方政府在金融调控监管上, 既要执行国家监管机关的方针政策又要注意结合地区形式, 加强对地区性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管。区域金融监管的基本思路是差异化监管。由于河南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金融成熟度的差异, 以及不同金融形式在本地发展成熟度不同, 在地方行使监管权力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这些地区进行区别对待, 不能搞“一刀切”, 不管从全国金融业情况来看, 还是从某个金融领域看待金融监管, 无数的事实证明, “一刀切”的模式会抑制真正的金融需求实现, 使很多金融企业陷入被动。具体而言, 结合河南省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亟待提升:

(一) 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1、完善立法缺失部分。我国自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 建立了以一系列银行法为核心, 证券法、保险法等为支撑的基本的法律体系。但是在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WTO框架下开放金融市场使大量外资逐步涌入中国,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 金融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金融市场的结构、大型金融机构的内部组织越来越复杂, 相关立法工作的节奏显得非常滞后于金融发展的需要。相比于美英等监管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 在很多方面的立法存在缺失。如关于消费信贷的立法, 电子银行的立法、财务公司的立法、金融保险制度、众筹和P2P的立法等。并且已有的法律规范在对现有领域进行规范时也显现出了不足。由于地区差异性的存在, 某些国家法律法规缺失的地方对有些地区影响不明显, 但对于某些地区影响已经明朗化。在地方有较为急迫的需求下可以加强这方面地方法规、规章的制定。比如财务公司、P2P在河南省内个人融资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强, 但是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及相关业务的运作规范还有待加强, 省内可以就这些地方做出一些操做性强的规定、细则。

2、规范约束政府行为。近年来河南省推动地方融资平台, 对助推地方经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这个平台上公司举债规模增长过快, 同时某些地方运行的也不够规范, 有的地方政府违规提供担保。有的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资源如财政性存款、补贴, 税收优惠, 重大相关项目等隐性干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 使资金流向按照政府的意愿流动, 不但干预了市场配置, 扭曲了资金流向, 还为在这一领域出现寻租行为提供了温床。地方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的法规规定, 对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政府权力运用进行限制, 将隐性的干预转变为显性的管理。

3、监管标准适当明确。监管标准的确定性对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有重要的意义。确定的监管标准执行起来透明度更高, 有利于确保监管机构公平执法。对被监管者而言有利于自检, 开展组织内部自律, 形成合理预期。因此地方监管机构对某些监管标准不够明确的位置, 要进一步的加以细化, 以提高监管的指引性。但是监管标准又要适当。过于细化的监管标准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可能难以真正的做到完全执行, 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活动约束过大, 进而影响到其充分的发挥经营自主权, 影响到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的创新。因此地方监管机构在完善执行标准的时候, 要对各类被监管主体状况, 市场状况等进行调研, 把握标准明确的“度”, 做到真正发挥指引作用又不阻碍企业应有的经营自由。

(二) 针对混业经营积极做出监管调整

金融机构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专业化经营, 从2004年起, 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造。各个银行开始多方涉及保险、证券、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业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也开始经营资产管理、信托、证券、基金、投资管理等业务, 金融业出现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与此同时, 我国实行是央行与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 这种分业监管在统一执行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面对混业经营就会出现监管交叉、叠加的状况, 这容易导致各监管主体争夺监管权或出现监管空白的情形。又由于金融服务的复杂性, 有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存在着交叉与叠加, 金融机构的业务重组更增加了这种复杂性, 使在混业经营的格局下进行分头监管, 容易出现监管混乱、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如果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 对经营这类金融产品进行限制或者控制机构的正常合并重组, 可以使监管的难度降低, 但是又会出现遏制金融创新、过度干预金融机构市场运作的问题, 阻滞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混业经营带来的监管问题, 英德韩日等国的经验可以借鉴, 1997年英国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作为统一监管的机构, 德国2002年合并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 和联邦保险监管局成立了新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监管。韩国日本也分别在上世纪90年代末设立了监督委员会、金融监督厅进行统一监管。统一监管在避免过度监管、重复监管、监管空白方面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 能够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防范, 全面掌握市场运行状况, 更好的保护客户利益。统一监管是我国监管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地方政府可以争取在地方通过监管机构职能重新划分, 人员重组的方式, 由浅入深的尝试统一监管的开展。此外积极鼓励引导、政策扶持发展地区非政府自律组织和专业性中介机构。鼓励自律组织积极摸查本地区的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 研究自律规则, 约束相关主体。引导省内主要面向金融主体、金融市场提供服务的资质优秀、信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积极开展业务探索, 为监管当局进行金融监管提供支持。监管机构及相关组织应积极实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与监管对象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以保证监管的公开、到位、受众金融活动积极性高。

(三) 针对监管难点积极探索监管路径

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涉及社会多个层面和方面, 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稳定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若经营出现重大困难, 会引发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同时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 导致关联甚广, 扩大了这种社会影响, 因此金融风险很高, 当金融机构出现重大经营风险难以自我调整恢复的时候, 还需政府救市。因此地方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资本金充足率及资本流动性的监管, 促使金融机构、金融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自觉控制市场扩张及业务扩张行为。

(四) 提高监管从业人员资质

监管活动的日渐复杂, 要求的逐步提升, 对于监管“软”实力——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应的应有很大提高。一支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 对于监管的有效实施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及能力, 业务操作人员对典型案例, 常见隐蔽性违规操作、处罚规则应掌握到位, 这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金融、法学知识, 并掌握相应的业务技能。应根据地区情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从业人员能力考核标准, 以便于选择录用和考核。

摘要:作为新兴经济大省, 大力发展金融业, 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在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对促进形成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推动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河南省金融法治环境的角度入手, 从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健全农业保险规范体系, 健全发展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及征信机构, 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水平方面为河南省推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中心,农业互助保险组织,信用信息,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2]刘琳、黄敏:《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及其创新构想》, 载《经济与管理》, 2015年第3期。

[3]郭建军:《我国农业互助保险组织的情况及存在问题》, 载《决策咨询通讯》, 2008年第2期。

[4]吴国平:《个人信息开放与隐私权保护》, 载《法学杂志》2005第5期。

[5]武传德、刘鸽:《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监管完善》, 载《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

篇4: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基础建设发展的较为迅速。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开始步入我们的生活中。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将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两者互相促进,能够起到良好的发展。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较为紧密,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面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此湖南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为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结合起来。教育者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将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本文就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展开讨论,以期能够对湖南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湖南 ; 高等职业教育 ; 区域经济 ;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47-03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发展,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業教育发展规模、形成结构以及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将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对就当前湖南省教育规模与教育结构来看,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不足之处。改善这种局面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依据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培养人才的结构,深入分析其中各种不协调因素,针对不协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1.研究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绪论

在知识经济浪潮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教育大省,湖南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本省要想在中部经济取得领先地位,就应当协调好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1.1相关概念的界定

弄清楚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就应当将其中的概念理清。本次研究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概念[1]。这些概念需要彻底弄明白,才能够实施研究。

首先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指的是在受教育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学习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包括了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以及高职院校等所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教学的行为。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指的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其重点包括本科教育及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本次研究所涉及的高等职业教育指的是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2]。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能够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

其次为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包括区域与区域经济两方面的内容。区域最早起源于地理概念。通常情况下,区域指的是占有一定空间,并按照一定特征进行规划的地理单元。区域的划分可以依据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方面进行区分。湖南省区域经济指的就是本省内地理环境。区域经济通常指的是以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为基础,将本地区域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湖南省的历史沉淀、组织机制以及资源禀赋影响着本区域的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这几方面与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为协调发展。根据相应的理论基础,协调是指系统内的组成要素或者系统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致性。本次研究所认为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实现和谐优化的关系[3]。但是,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内的各种因素要想达到优化、和谐的关系,系统组织间必须保持一个彼此作用运动的过程。协调发展强调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与相互适应。另外,这两者之间还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调控过程。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协调发展需要在中央政府的管理下,依据区域发展的现状,合理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规模与专业结构。进而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

1.2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当前,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我国已经研究较为长久[4]。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几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部分学者宏观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因而有学者就指出,应当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互动,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科教兴国。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两者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就应当相互适应,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的方方面面唯有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两者才能够共同发展。另外也有不少学者从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的指标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其中的各种关系,可以客观的评价其中各种现象[5]。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起到真正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动机与动力源的作用。但是,从客观成面上而言,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是那么的明显。甚至有的区域,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分析与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自行发展并达到共同发展的过程。endprint

2.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始终是以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在其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以此为契机,才能够更好地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1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依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6]。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经济在这过程中表现出促进与制约的作用。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这两者之间的促进主要表现在,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将社会边缘化的产业逐渐转变为社会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办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知识、商品化知识以及传播知识,进而促使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创造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使得区域经济能够获得更好的、更快的发展。第二: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区域经济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朝着更高的要求发展,与区域经济保持一致的发展步骤。其次,高等職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制约性。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立即显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效果的体现职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因为这一长期过程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与供给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时间间隔。另外,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据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2.2新增长理论

在研究区域经济学的过程中,新增长理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增长理论是外生长到内生长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其能够确立劳动经济增长的特殊地位。该理论观点是经济可实现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并不是外部力量发展的因素。内生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是实现可持续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经济均衡发展的一种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高等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与潜在性的经济效益。即使高等职业教育所起到的效益是长期的过程,但是其在短期内同样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区域经济的增长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给了物质基础,使其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3.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在前文中笔者就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作用。但是,不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两者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就当前湖南而言,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快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适应人才的结构。

3.1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湖南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其教育事业已经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首先,高等职业教学的办学规模。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学校规模等情况来看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从近年来,湖南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来看,其逐渐显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招生数量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具体情况。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其次,高等教育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其主要指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组织各方面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方式,其各个方面在比例与方式上面具有促进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外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包括了布局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以及层次结构。现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快提升办学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最后,高等职业教育科技规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创造优秀的科技成果,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这几年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技成果较为显著。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湖南区域经济的现状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省在2007年的农业生产总值为260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了5%左右。湖南省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粮食产量居全国排名较浅。湖南省之所以在农业生产方面创造出如此可观的经济价值,其中可以从这么几方面看出。首先,湖南省的农产品具有总量优势。其次,湖南省具有科技优势。现如今,湖南省已经在科研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具有攻克科研的能力。再次,农产品加工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农产品总产量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农村的二三产业。可以说,湖南省近几年农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其中湖南农业的最大弊病就是加工水平较低,科技含量较低。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产值上升速度不快。造成农业产业化其后的形成较为困难。另外,湖南工业发展较快。其工业体系较为完整、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湖南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虽然湖南经济结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系的痕迹,但是其增长方式始终是湖南工业发展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4.促进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从当前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发展的战略。

4.1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需要适应产业结构

从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可知,了解系统就需要对其中的元素与结构进行分析。因此,在其中我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调整需要依据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层次、科类以及布局等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层次越高,对教育需求也就会越高。如果缺少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就不会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依据产业结构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为产业结构与劳动技术、劳动工种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协调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有不同的发展要求。针对此种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应采取有效的措施。endprint

4.2深化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

在社会市场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湖南区域经济已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针对湖南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优化高等职业教育配置资源,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现如今,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法制建设[8]。法制建设要求政府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通过这种方法强化政府政策的引导性。政府在做好其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逐渐转变为间接管理与宏观指导,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科学性。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市县政府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过程中,以地方管理为主。可以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由此可见,在充分调动湖南政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性过程中,各级领导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办学,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促使两者能够协调的发展。

4.3实现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要想优化办学体制,就应当落实办学的主动性,让各高等职业教育掌握办学的自主权。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度化的社会产业。在其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规律制约。正是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就应当拥有办学的主动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自主权就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拥有完整与发展自己的权益,形成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自主办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其能够真正的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办学体制的多元化,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跟上发展的脚步,才能够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分析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情况,并根据其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够对湖南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可知,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的各方面努力。促使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发展当地的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谷建春,陈艳.湖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对策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云梦学刊,2012,9(1):86-90.

[2]之享.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湖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2):1-8.

[3]欧阳河.湖南省2006-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趋势预测[J].现代大学教育,2010,13(3):40-46.

[4]张玉亭,陈凯.赶超发展:做强湖南高等教育的战略构想[J].现代大学教育,2011,9(6):44-50

[5]刘耀明.从人口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俊杰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13,9(6B):6-11.

[6]陈媛,尹坚毅.湖南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9(6):59-64.

[7]孫玉华.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J].辽宁教育研究,2004(5):19-21.

[8]杨娅,邓超,孟自强.湖南省高等教育“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1996(4):55-61.

作者简介:何静,硕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篇5: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得出湖南省投资环境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和经济因子是影响投资环境的主导因素的结论.

作 者:李蔚 袁开国 杨洪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系,湖南,湘潭,411201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区域投资环境 主成分分析 评价 湖南省

篇6:浅析湖南省环境与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采用湖南省1990—2008年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数据,建立起湖南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正相关,目前正处在上升阶段,只有工业废水排放量处在下降阶段。因此,湖南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是湖南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增长;环境负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正文: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经典工具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库兹涅茨曲线最初是由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用于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别。1991年,Grossman和Kluegel开创性地将库兹涅茨曲线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Shafik和Bandyopadhyay、Panay-otou也分别在90年代初期进行EKC实证研究。随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基本形成,其主要内涵是: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增长急剧恶化,当达到某个“拐点”后,经济继续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污染程度会随之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物的拟合曲线呈现“倒u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EKC曲线的曲率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一般发达国家在人均GDP为8000-10000美元时出现“拐点”,后发达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为3000-5000美元时出现“拐点”,环境质量提前出现好转。同时,EKC中拐点的出现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生态阈值足够大。它假设无论污染多严重,生态环境都是可逆的、可恢复的,因而拐点总是存在的、可实现的。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到不可逆、不可恢复,那么EKC所假设的拐点就不可能出现。此外,拐点的出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不会自动出现),必须借助于政府环境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干预。

观察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预测湖南省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分析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有利于湖南省利用后发优势,平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一、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

1.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实力飞跃、结构调整优化、居民收入增加、市场消费活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湖南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1000亿元,增长12.8%。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 500亿元,增长18.4%;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60%,继2007年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2008年新增食品加工、石化和有色三个过1000亿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光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加速发展,原创动漫产量保持全国第一。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化率达42.1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821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4 512元,增长15.6%,增加60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2.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

(1)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控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湖南省逐步将环境保护纳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表1可见,2003-2008年期间,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则控制效果不够理想,2007年出现20.43%的大幅增长。

(2)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持续增长

虽然湖南省单位产值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有所控制,但是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局面依然不容乐观。从表2可见,除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逐渐下降之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总体来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长率高达23.64%和46.38%,2008年则增长趋缓。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产业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模型

1.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考虑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全面性,选取的变量时间跨度为1990-2008年,选用了人均GDP(剔除价格影响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各年的实际人均GDP)反映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变化,选取了能够反映工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三个指标来描述湖南省环境质量的演变,分别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按照上述指标从湖南省统计年鉴(1990-2008年)中选取相关数据。

同时,为了方便不同单位和差异较大的数组之间进行比较,以1990年为初始水平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将与真实数据的分布特征保持一致不会发生改变。

2.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1)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所选标准化数据分别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函数关系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人均CDP与工业“三废”排放情况散点图,观察数据分布趋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可知: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符合三次函数曲线:

y=a+b1x+b2x2+b3x3+ε(1)

其中:y分别代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x代表人均GDP,a为常数项,b1,b2,b3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2)参数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和标准化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以上模型均已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整体显著性检验,而且拟合系数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

分别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

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为y轴,以人均GDP为x轴,利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人均GDP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waste solid)、工业废水排放量(waste water)、工业废气排放量(wa8te gas)的模拟曲线图(见图

1、图

2、图3所示)

3.模型分析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0.471,对应于1995年的人均GDP2 987.207(1990年的不变价格),这是“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低谷。当前,“u”曲线还处在上升阶段,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达到高峰后可能会出现一次“倒u”曲线。但是,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恶化状况将推迟下一个高峰的出现时间。

(2)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工业废水与经济发展负相关,随经济的增长呈现曲线减少态势,大致构成“u”型曲线的左侧部分。利用拟合方程进行预测,在有效的环保控制机制下,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仍将处在下降阶段。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湖南省废水污染项目治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2004年为21076.1万元,2005年为35289.9万元,2006年为48705.7万元,而且以递增的速度上升,由此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再者,湖南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达到89.8%,这也从根本上减少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3)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中,工业废气与人均GDP正相关,随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利用拟合方程进行预测,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仍将处在上升阶段,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局面将进一步恶化。

三、结论

从上述结果来看,湖南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短期内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在达到一个较高的收入水平时情况可能会逐步改善,但目前还处在EKC的上升阶段。由此表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给湖南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如果仍旧按照现有的“三高”发展模式,短期内很难出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其环境质量将加速恶化。实现“拐点”的跨越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会随之自动发生,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环境退化就会变得不可逆转,环境恢复就会变得不可能或者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前沿阵地,“两型社会”的试点地区,湖南省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增长轨迹。因此,湖南省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原来单一线性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闭合流程。

参考文献:

1] 马立平;统计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与用(三)[J].北京统计 2000年03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 2000年10期

[3]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 2002年02期

[4] 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 2003年01期

[5] 周民良;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污染[J].管理世界 2000年02期

[6] 曹刚;杨正见;王延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量化探讨[J].环境保护 2001年06期

[7] 徐梦洁;黄劲松;周生路;彭补拙;谱分析方法在市域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以温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1年04期 [8] 蔡宁;郭斌;从环境资源稀缺性到可持续发展:西方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变迁[J].经济科学 1996年06期

[9] 章建宁;常州市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关系[J].江苏环境科技 2000年03期

篇7: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中国电镀网资讯: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和谁对话? 白永秀,1955年生,陕西清涧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对话?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但目前有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有些地区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要政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在新的格局下统筹考虑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共赢,是推进新一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认真审度的问题。对话人 白永秀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冯永强 肖颖 通讯员 肖成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思路 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记者: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白永秀: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记者: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白永秀: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点击二 焦点关注 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的政策体制 关键思路 树立3个理念,推进3个转变,完善政绩考核体制,体现环境政策的差异性 记者:当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白永秀:首先,理念的短期化现象严重。为了短期经济发展,牺牲环境。缺乏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未能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环境法制观念薄弱,未养成普遍遵守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习惯,钻空子行为严重。第二,“环境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一些生态资源优势地区盲目追求GDP,引进资金,开矿办企业,在资源开发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第三,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与不协调。环境管理机制体制落后,评价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干部考评机制。表现在:经济指标是硬的,环境指标是软的;干部任期制的短期行为机制;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通报与协调;合作机制方面,缺乏区域间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第四,政策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在产业的区域布局方面,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不到位或研究不到位。在项目审批和区域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不到位,该叫停的项目很难叫停。节能减排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第五,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适应,环境保护的力度与存在的问题不平衡。农村污染严重,旅游地区,尤其是适合登山的地区污染严重。记者:您认为,应该建立哪些政策体制来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白永秀:实行环境立国,是克服发展中环境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为此,应该要有3方面的考虑: 一是树立3个理念,推进3个转变。树立主动性环保理念,由被动性环境保护转变为主动性环境培育。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延长产业链,以生态环境产业为载体,影响与培育环境,促进环境生态化。树立回归自然界理念,由污染的“天-气-人-物-地”五位一体转变为去掉污染后的“天-人-地”一体化格局。本来世界是由“天-人-地”三者组成的一个和谐的完美体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逐渐异化,由“天-人-地”三位一体到天人地相分离的“天-气(废气)-人-物(建筑物与废物)-地”五位一体。现在人类应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去掉上下污染物,回复“天-人-地”一体化格局。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由狭义环境保护转变为“人-资-环”一体化广义的环境保护体系。在纵向上,考虑“人-资-环”一体化,从各个环节进行保护;在横向上,既考虑环境保护,又考虑环境培育;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培育中开发资源。二是完善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没有保护环境的政绩观,就不可能产生保护环境的强有力的政治激励和约束。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从地方到中央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包括土地、大气、水、动植物等各类保护)环境的因素纳入其中。三是体现环境政策的区域差异性。中国不同区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保护环境的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东部地区,应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对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则应注意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增速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是必要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适当放宽,但环保底线决不能突破。记者:在区域发展中,城市和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还是在人的素质、环境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环境保护上也同样差别很大。您认为,这些差别表现在哪里?在区域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白永秀: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和农村人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同。城市中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而且能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农村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环境保护的人更少。城市与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因此环境保护的难点不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是生产要素集中的生产模式,而农村农业部门则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增加了在生产过程控制环境污染的难度。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不同,城市是一种集约式的生活方式,农村是一种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因此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同。城市环境保护有“五有”,即有专门组织、有系统制度、有专业队伍、有专门经费、有专用设施,而农村基本处于“五无”状态,即无组织、无制度、无队伍、无经费、无设施。城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不同。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更加严重,一方面,农村自身污染源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城市人在双休日不断流向农村,加速农村的污染。城市与农村环保效果不同。由于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重视程度不同,采取的环保措施不同,获得的环保效果也就不同。当前农村的污染更加严重,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城郊农村的污染。我认为,在区域发展中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应当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采取“对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农村移民搬迁、对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由市场机制选择、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重点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举措。培育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建立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督体系,尤其是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与健全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组织体系,配备专业人员。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垃圾桶、垃圾场)。健全环保监督组织,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环保管理办法。点击三 焦点关注 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思路 合理安排功能定位,注重产业转型,将产业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以陕西省来讲,目前主推的有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这两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方向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白永秀:这两个区域发展受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第一,环境压力已经很大。这两个区域都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主要依托,关中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开发和较为密集的人类活动,环境负荷已极大,人与环境的矛盾凸显。第二,有限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限制。第三,这两个区域公民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第四,周围环境压力加大。主要是指秦岭的污染与渭河的沉重负担。这两个区域在对陕西及其西部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将会对陕西及其西部的环境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把握得好,将会促进陕西及其西部环境的良性循环。反之,会恶化环境状况。因此,要把握3个大方向: 为两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即“一高地四基地”。西咸新区的战略地位仍然在讨论中,我认为,应该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人文关怀式的现代都市区、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西咸新区的产业选择应该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资源可承载和环境可负荷的范围内确定产业方向、发展产业。考虑产业整体布局和生态环境容纳能力,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发展,避免重走东部地区走过的弯路。在产业规划理念上要重视4个转型:由“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重视服务产业;由“购物经济”向“休闲娱乐购物经济”转型(到购物场所休闲与娱乐,随机购物);由“利息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型。重视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设计,起步就要考虑金融产业链如何延伸的问题,不是发展存贷业务,而是发展金融衍生业务,增加附加值,从而推动的“利息经济”向“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转型;由“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经济”转型。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把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与文化景点物质化、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促进“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激活,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如何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主要采取四大措施: 制定一个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把环境保护及其组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中,把经济发展纳入环境保护中,并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产业结构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发展陕西特色的“富国产业”的基础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与“潜力”产业,这些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小,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的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抓好两个区域周边的环境保护。关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抓好“两河与一山”建设,即秦岭的环境保护、渭河与黄河的生态建设。

篇8:湖南省投资环境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文献综述

周小川 (2005)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的, 他认为金融生态主要指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徐诺金 (2005) 认为金融生态是对金融的一种拟生化概括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考察金融体系, 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法制制度。徐小林 (2005) 在徐诺金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经济资本回报率这一核心指标以及与其有关的9个指标对山东聊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实证分析, 寻找聊城市与其他两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06) 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法 (AHP) , 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字体系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其中定量指标体系有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环境等3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和90项指标层组成。曾康霖 (2007) 研究认为, 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过程来观察, 金融生态实质上就是金融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管理层面。韩廷春 (2010) 选择1993-2007年的数据, 对我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

二、中原经济区各省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

1. 建立分析指标体系, 收集、计算并整理原始数据

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 模型选取以下3大类共计9个小指标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如表1:

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利用相关矩阵R进行因子提取, 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2所示。

3. 构造主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

三、实证研究结论与分析

1. 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评价结果

以0、1为分界点, 将综合因子得分分为3个区间级:A+级:F≥1;A级:0<F<1:;B级:F<0。将综合因子得分排序, 得到测评区域内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排名。

2. 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最佳、河南省较佳

山东省2012年全省实现人均GDP达到51768万/人, 全省GDP达到50, 013.24亿元, 位居全国第三, 仅次于广东和江苏。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0%, 新增固定资产达到17292.0418亿元, 各项指标均位列中原经济区五省的首位。这说明山东省不仅经济总量较高, 而且经济结构也较合理;山东省2012年的金融增加值达到1936.11亿元, 近似河南省的两倍, 安徽省和河北省的三倍之多, 而保险收入、金融机构年底存贷比也是5省中的最高, 可见就5省中的金融业发展状况, 山东省的质量最好, 金融资源水平最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山东省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五省之中是第二高, 这说明其社会信用指标不太理想。山东资源禀赋决定了产业结构偏重型化、企业类型偏大型化、增长方式倚重投资, 山东金融的特点是项目投资一次投入大, 回收周期长, 对贷款需求量大但也延长了存款回流周期, 较高地占用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 限制了商业银行放贷能力。这也是山东省不良贷款高的一个原因, 贷款时间越长, 收不回的风险也就越大。这也是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弊端。

河南省的F值为0.01434, 与山东省同为正值, 但是差距较大。首先看到, 其中河南省的金融相关率较低, 在5省中位列倒数第2位, 尽管其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 新增固定资产数值较高, 说明了其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高, 金融规模与经济规模不成比例。长期下去, 经济的建设得不到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后劲乏力。金融机构的年底存贷款比例只有63.5%, 是5省之中倒数第2位, 说明了银行业的成本高, 收入低, 利润较低, 盈利水平较差储蓄存款滞留银行没有转化为有效投资, 说明河南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3. 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最差

河北省产业体系主要建立在资源型工业的基础上,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集中度不高, 工业内部结构重复, 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0.8%。河北省的新增固定资产是12617.784亿元, 是5省之中较高, 其原因在于承接北京产业转移, 但承接的项目大多属于传统产业, 而真正利用首都技术、人才等优势催生的新兴产业项目还不多, 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的促进不大。可以看出, 河北省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是五省之中最高的, 多达913.66亿元, 是其他省份的3倍, 9倍, 10倍之多反映了其贷款效率, 质量较差, 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 是其金融生态环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1. 着力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河南省应积极引进和建立区域性非国有商业银行, 要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 诸如中信、民生、光大、深发展、浦东发展、招商、华夏、兴业等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到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金融业务, 增强河南省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些银行的进入, 一方面可以给河南省带来大量的金融资本;另一方面, 由于其管理规范, 经营机制灵活, 激励机制健全, 金融科技应用水平高, 金融服务有效率等特点, 不但会给国有商业银行起到示范学习作用, 而且还可增强区域金融竞争, 提高金融效率。

2.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 需要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严格落实奖惩考核机制, 确保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涉农贷款增量高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积极探索多种信贷模式, 重点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支持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统筹推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实现县域全覆盖。支持政府农业投融资机构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加大POS (销售终端) 、ATM (自动取款机) 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电子支付结算网络全覆盖, 大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01) :167-177.

[2]王建.试从资金吸纳能力分析区域金融政策[J].武汉金融, 2001 (03) :9-12.

[3]谢太峰, 王子博.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北京、上海两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比较[J].金融论坛, 2009 (03) :19-22.

[4]王明国, 王春梅.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理论与青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选择刍议[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08) :18-22.

上一篇:英语作文城市问题下一篇:瑜伽馆经营发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