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2024-07-16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共8篇)

篇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和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字句排偶对仗、铺陈开阖的华丽风格。

2.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结合语境理解典故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重点研读二、三自然段,品读写景抒情的文句,理解作者穷且益坚、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

4.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作者生平和课文出现的典故等资料,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PPT)“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欧阳修《新唐书·王勃传》)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王定保《唐摭言·卷五》)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仅仅是因为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滕王阁序》看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整体感知文章的音韵节奏。

2.学生模仿老师放声诵读后齐读全文,把握节奏。

节奏指导示例(PPT):

(1)四字句读法: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六字句读法:①孟学士/之词宗;②钟鸣鼎食/之家;③谁悲/失路之人。

(3)七字句读法:①襟三江/而带五湖;②龙光/射牛斗之墟;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3.请学生简要谈谈初读感受。

三、研习“二难”

1.文章第三自然段有“四美具,二难并”一句,此“四美”“二难”各指什么?

明确: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和嘉宾。

2.谈“贤主”,说“嘉宾”。

(1)这里的“贤主”是谁?你从哪里知道?

明确:从首段可知,贤主指都督阎公。

(2)这里有哪些嘉宾?

明确:宇文新州懿范→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孟学士王将军

(3)齐读“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将军之武库”。

四、研习“四美”

1.良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美景:

(1)绘美景,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画出第二段中的意象(PPT):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雨、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词是对非画线词的修饰。

(2)若将写景比为绘画,上述意象好比画作的素材。但我们知道,一幅画作光有素材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各素材特点给他们上色。那么作者用哪些词给它上色呢?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这些意象的特点呢?

学生读第二段后圈画出表现意象特点的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九月滕王阁色彩的绚烂和作者华丽风格在此的具体表现(PPT):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鉴赏,品味作者绘景的美妙。

(3)这美景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交代这个?

明确:“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交代此内容主要是强调眼前胜景是上下求索而得,不容易。

(4)听课文第二段录音,在脑中将文字想象还原成画面。

(5)你可以给此画面拟个标题吗?若将此画面拍成DV,该怎么拍?你可以将它改写成DV脚本吗?

明确(PPT):

标题:《滕王阁秋景图》

远镜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中镜头: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仰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俯瞰: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特写:披绣闼,俯雕甍

远镜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中镜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远镜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仰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镜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声音)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性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壮丽的滕王阁秋景,想表达什么情呢?请结合具体文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篇2: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

词类活用

①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②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③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④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⑤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⑥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⑦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⑧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⑨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⑩雾: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雾一样)

⑾骇:川泽纡其骇瞩(使动使……吃惊)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相关成语

胜友如云

【拼音】:shèng yǒu rú yún

【解释】: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人杰地灵

【拼音】:rénjiédìlíng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高朋满座

【拼音】:gāo péng mǎn zuò

【解释】: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宾客很多。

腾蛟起凤

【拼音】:téng jiāo qǐ fèng

【解释】: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物华天宝

【拼音】:wù huá tiān bǎo

【解释】: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钟鸣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

逸兴遄飞

【拼音】:yì xìng chuán fēi

【解释】:指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

天高地迥

【拼音】:tiāngāodìjiǒng

【解释】: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萍水相逢

【拼音】: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解释】: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命途多舛

【拼音】:mìng tú duō chuǎn

【解释】: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老当益壮

【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释】: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一介书生

【拼音】:yī jiè shū shēng

【解释】: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拼音】: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fēi wǎn

【解释】: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文言语法

1、通假字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一介书生 古义:量词,个 今义:介绍,介于

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屁

时维九月 古义:在 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阮籍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肆无忌惮。

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 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 尽:完,尽头。

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是。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属:在。

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 即: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即:则。

滕王阁序读后感

我站在滕王阁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阁外的长江和着雨声,如唱,如泣,如吟?那雨声缠绵着我的思绪,那思绪里有着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夹杂着我的爱惜、惋惜和遗憾。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当张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可是——

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雨里,王勃,你还好吗?

《滕王阁序》的中心思想:

作者从叙写洪州的形胜入手,极尽铺陈谊染之能事,回把宴会盛况答,膝王阁内外上下的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王勃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他只是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触景生情,从宴游盛会的聚散联想到人生的穷通离合,禁不住“兴尽悲来”,自会有一番感概要抒发的。也就是说,在良辰美景、贤主熹宾都齐备的情况下,作者举目远眺,尽情嬉游,可是天高地远,宇宙无垠,他忽然觉得人生短促,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定数,感概油然而生。

篇3: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梁启超曾提倡“善疑、求真、创获”的六字教育真言。质疑是兴趣的先导, 善于质疑是求真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探索, 甚至大胆突破固有的答案和观念, 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是今后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所要探求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下面以《滕王阁序》为例来探求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质疑与创新教育。

一、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的细微疑问入手,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有效激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的细微歧义之处, 启发、诱导学生大胆质疑, 展开专题讨论, 但一定要注意遵循客观史实,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去解决疑问, 得出科学的结论。

《滕王阁序》是一篇历代传诵的名作, 教材虽经几次改版修订, 但始终保留着这篇佳作。这篇著名的骈文, 用富丽的词藻, 称道洪州, 记述盛宴, 描写滕王阁的壮丽, 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 借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这是历来教材、教参一致的文章主题思想。但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 在教材有关作者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中是这样描述王勃的经历的:“王勃 (649-675) , 字子安, 绛州龙门人, 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 被举为神童, 不到二十岁就出仕。上元二年 (675) 重九, 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在腾王阁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南下探亲, 由此路过也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 写下了这篇序。”既然王勃不到二十岁就出仕, 应该是少年得志, 到写这篇文章时王勃也不过二十六岁, 何来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凉?有了疑问, 我引导学生去查找原因,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在广泛搜集材料和激烈讨论之后, 学生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教材在背景介绍中省略了有关王勃生平的一些重要信息:王勃十九岁授朝散郎, 后做沛王李贤府中修撰。因诸王斗鸡, 他替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斗鸡文》, 高宗李治认为他挑拨二王关系, 将王勃斥出沛王府。后又曾任虢州参军, 又因犯罪除名, 其父王福畤连带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 (675) , 王勃往交趾省父, 十一月过海溺水而亡。也就是在作这篇《滕王阁序》的两个月之后。事实上, 这是王勃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背景。王勃在文中感叹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放逐、梁鸿窜海, 正是由于这个背景引发的。或许编者担心加上这些内容会有损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形象吧。

二、大胆质疑教材注释, 培养学生不迷信教科书的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社, 实验修订本) 的注释一般来说是严谨而科学的, 尤其是像《滕王阁序》这样历代传诵的名篇, 其注释更是无可挑剔。但就是这样“无可挑剔”的注释,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鸡蛋里挑出了骨头。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 质疑教科书绝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 而必须是言之有理, 论证充分、确凿。特举二例。

1.“华夏”非指古扬州地区。

《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 (第二册第75页) 句中“夏”教材注为:“华夏, 指古扬州地区 (现在江苏、安徽、江西一带) 。”“夏”注为“华夏”是正确的, 但教材又进一步地解释纯属画蛇添足。华夏, 指中国, 也指中原地区。曹植《七启》:“威慑万乘, 华夏称雄。”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里的华夏、中原均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华夏”才逐渐扩大, 指中国的地域, 汉族也即有“华夏”族之称谓。对中原地区的分界也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教材将“华夏”注为“古扬州地区”不知何据。这类地理区域称谓的错误在第二册课文《阿房宫赋》中还有一处。教材第83页注释 (4) “蜀山兀”的注释为“四川的山光秃了”。此注极为不妥。众所周知, 蜀, 在夏为古蜀国, 后秦灭之, 置蜀郡。汉承之, 属益州。历代蜀地所辖范围也不尽相同, 且秦并六国时也根本无“四川”这一称谓。事实是, “四川”于宋代始有此称, 宋分唐剑南道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总称川峡四路, 简称“四川”。可见不能将秦代的“蜀”与“四川”对等, 原文中的“蜀”还是注为“蜀郡”为宜。

2.“一言”为“谦语”, 令人费解。

《滕王阁序》:“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 (第二册第78页) 教材注释此句为:“这二句是指自己。意思是, 我的一言都铺陈开来, 成为四韵。”这样解释全句倒是通达。可后面将“一言”释为“谦语”, 却颇令人费解。《辞源》、《汉语大辞典》诸辞书释“一言”归有义项四: (1) 一个字; (2) 一句话, 一番话; (3) 陈述一次; (4) 众口一词。并无谦虚、谦让之意。“一言”最早见于《书经·立政》:“时则勿有间之, 自一话一言。”意为“一个字”。又《春秋谷梁传·昭公四年》:“庆封曰:‘子一息, 我亦且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文心雕龙·物色》:“皎日慧星, 一言穷理。”此诸多“一言”不过是一句话、一番话、一次陈述的意思, 并无谦语特征。不知“谦语”之说因何而来。

三、动脑动手, 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质疑创新是多角度、多层次地求真求新, 有发现, 有创建, 从问题入手, 动脑思考, 动手查资料找依据, 并能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和认识, 做到举一反三。

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 学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文中成语典故繁多, 为何教材有的注明了出处而有的未注明典出何处。带着这个疑问, 在教学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加深理解文义思想的重要用典加以刨根问底。如对“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句的用典出处的追究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对该句的解释教材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远望长安, 遥看吴会。”此句实出有典。《世说新语·夙慧》:“晋明帝数岁, 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 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 集群臣宴会, 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结合王勃少年得志, 但又迅速遭斥出王府, 后又犯罪除名,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正值其人生消沉之时, 因此借明帝幼年得宠自比, 寄托了对昔日长安得志为官时的念怀, 感叹人生无定, 怀才不遇的伤楚, 从而引起下文“嗟乎!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的一连串愤懑不平之辞。

文中类似这样没注明出典的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追溯。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出庚信《马射赋》:“落花与艺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腾蛟起凤”语出葛洪《西京杂记》;“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等。这些典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发现, 去查找, 去归纳, 这样,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质疑创新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 还是课后复习, 都要积极鼓励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学习习惯。质疑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 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的进展。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 教给他们善于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善于捕捉学生的提问并作好认真的解答, 巧妙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问题的探索, 不能只满足于结论, 应将工夫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没有止境, 创新就不会停止。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从引导学生质疑入手实施创新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作者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背景与主题的疑问、教材注释和文中用典的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滕王阁序》,质疑,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良运.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123-127.

[2]郑淑玉.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考据学的运用[J].新乡师专学报, 2007, (1) :142-144.

[3]刘米红.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文教资料, 2009, (27) :66-68.

篇4: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骈文及相关背景

了解三大名楼及滕王阁的历史

初步感知课文并赏析第一段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

展示课件: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鹤楼《黄鹤楼》;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

3、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

2、指名朗读,正音。

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五、结合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全文结构,分析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

6.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7.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及译文

8.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9.《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高一语文教案)

10.高中第二册《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一、简要回顾上次课内容,抽查阅读情况。

二、分组讨论,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三、请学生回答,评议并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部分(4、5)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7)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四、分析第一段

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本段。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2、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具体写地理位置。

“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3、小结: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采星弛”“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五、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第二三段,领略山川之美

背诵本部分

教学内容:

一、抽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请一名学生范读第二段,另一名学生口译本段内容

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鉴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

6.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7.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及译文

8.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9.《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高一语文教案)

10.高中第二册《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四、小结

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解读四、五两段,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

一、抽查第二三段背诵情况,引入第四段

二、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三、诗句鉴赏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四、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但“兴尽悲来”明显成为转折之笔,开始抒发自己的人生之悲;第五段更是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赏析第六七段,体会作者所抒情感

小结写作特点及警句品味

教学内容:

一、点名复述二至四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六七段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内容。

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具体鉴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参见后面附录)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

6.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7.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及译文

8.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9.《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高一语文教案)

10.高中第二册《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3、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写作特点分析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人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作业

课后练习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

6.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7.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及译文

8.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9.《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高一语文教案)

篇5: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翼轸(zhěn)

孤鹜(wù)

鹤汀(tīng)睇眄(miǎn)捧袂(mèi).....B.瓯越(ōu)

潦水(liǎo)..

雨霁(jì)簪笏(zhān)桑梓(zǐ)...C.台隍(huán)舸舰(gě)

凫渚(zhǔ)帝阍(hūn)叨陪(tāo).....D.懿范(yì)

彭蠡(nǐ)盛筵(yán)虢州(guó)

遄飞(chuán).....【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B项,“潦”应读作lǎo,“簪”应读作zān;C项,“隍”应读作huáng;D项,“蠡”应读作l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舸舰迷津

上出重霄 B.衡阳之浦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云霄雨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A项,“明”应为“鸣”,“迷”应为“弥”;B项,“鱼”应为“渔”,“清”应为“青”;D项,“霄”应为“销”。3.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国破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谏太宗十思疏》 ..D.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窜梁鸿于海曲A.屈贾谊于长沙

徐孺下陈蕃之榻 B.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襟三江而带五湖C.目吴会于云间

宾主尽东南之美

D.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主要考查词类活用。A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下”为名词做动词,“上”为名词做状语。C项,“襟”“带”为意动用法,“目”为名词做动词。D项,“美”形容词做名词,意为“俊才”,“雾”“星”为名词做状语。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爽籁发而清风生 ..B.①访风景于崇阿

.C.①青雀黄龙之舳

.D.①奉宣室以何年

.【答案】D

②极娱游于暇日 .②响穷彭蠡之滨 .②奏流水以何惭 .

6.下列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项中的这句话是虚实结合。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一所楼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李元婴后封为滕王,所以此楼命名“滕王阁”。唐高宗时阎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缮,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C.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每句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

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要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①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 ②雾、鹜音近,正伪难分

③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④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七月,此时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

⑤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 ⑥唯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答案】B

5.江西滕王阁有一副对联,下联的句序结构已经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比当年风景如何 下联应改为:

【答案】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解析】解答时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然后根据上下联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的原则进行调整。

6.如果你是一位导游,请为滕王阁风景区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注意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解析】第一步:把握题意。本题要求为滕王阁风景区写一段介绍性文字,同时,注意是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第二步:注意要求。本题的要求是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同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其中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需要挖掘,在此基础上,对修辞手法再进行选择。第三步:拟写答案。这样要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平时所学有关滕王阁的知识就可组织答案。

7.题在名胜古迹建筑物上的对联,叫胜迹联。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出名,题在滕王阁上的佳联很多,下面是滕王阁上两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其中一幅对出下联。(1)上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上联:孤鹜落霞名文千古传胜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2)大江高阁壮景于今乐遨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平仄对称。同时也要关注对联中与名胜古迹相关的内容。

1.【2017年高考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答案】A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2.【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A项,“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篇6: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同步测试题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瓯越(ōu)

潦水(liáo)

多舛(chuǎn)...报效桑梓(zǐ)东隅(yú)舸舰(ɡě)...请缨(yīnɡ)叨陪鲤对(dāo)懿范(yì)...彭蠡(lǐ)盛筵(yàn)逸兴遄飞(tuān)...

【答案】 “潦”读lǎo,“叨”读tāo,“筵”读yán,“遄”读chuán。

2.下列四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例:俊采星驰 .A.目吴会于云间

.C.雄州雾列 .为名词。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不坠青云之志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光照临川之笔 ..【解析】 B项,“逢迎”古义指迎接。C项,“猖狂”古义指放荡不羁,不拘礼法。D项,“光照”古义指发出光辉。

【答案】 A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类型的一项是()A.奉宣室以何年 B.舍簪笏于百龄 C.奏流水以何惭

D.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解析】 C项,宾语前置句。ABD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C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B.宾主尽东南之美 .D.襟三江而带五湖 ..【解析】 C项与例句都属于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形容词活用

1(1)本文开篇起笔不凡,简洁明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天及地,写地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雄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时令,字面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调高亢,领起了下文对秋景的描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清冷的湖水和紫色的暮山加以对比,先写近水,后写远山,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答案】(1)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2)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3)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阅读课文第2~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教师用书独具)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川泽纡其骇瞩 纡:屈曲,回旋 .B.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C.俨骖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临:靠近.【解析】 D项,临:从高处往下探望。【答案】 D 7.下列对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秋水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解析】 D项,虚实结合,“渔舟”“雁阵”均为实写的眼前之景,“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为作者想象之景,为虚写。

【答案】 D 8.对文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解析】 是从贾谊本身讲,并无对皇帝的怨恨,从“非无圣主”可知。【答案】 B 9.翻译文中的句子。(1)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译文: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

【答案】(1)怀远俯视,胸襟舒畅,飘逸的兴致很快地飞扬。

篇7:高中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重点字词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5、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三、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篇8:高中《滕王阁序》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 “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 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三)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小 结:

上一篇:《英语教学反思》下一篇:区政府副区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