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模式

2024-08-30

议论文写作模式(精选6篇)

篇1:议论文写作模式

写作议论文,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诸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等等。这些要求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曾几次予以介绍,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否则,就会走向极端,陷入理解误区,犯教条主义错误。

笔者认为,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一、“观点正确”排斥“言之成理”。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求观点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如果一篇议论文,观点有严重错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无价值可言了。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条:观点有严重错误的,只能属五等文。这一严格规定,旨在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

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对某一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必定是错误的。其实不然。比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学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或发言稿。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能否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必是错误的?不能。前者侧重讲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观点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这类作文,不管学生写哪一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就行了。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开卷有益/开卷并非都有益;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我们通常强调的言之成理与观点正确的要求并不矛盾。

二、“观点鲜明”不允许全面辩证地论述问题。

议论文的观点不仅要正确,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敌。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先论证一番自己的观点,后又用“但是”一转,作出相反的议论,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者看了不知所云。

但是,我们强调观点鲜明,并不是说,通篇只能说支持论点的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时为了论述的全面辩证,就需要从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方面去阐述。例如,一位学生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时,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承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肮脏的环境是只大染缸,会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孟母择邻,就是因为她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报上不时登载,有些国家干部,本来很廉洁,后来在改革大潮中,受到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由受贿到索贿,最后锒铛入狱。这可算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了。但是,因此断言‘近墨者黑’就绝对化了。这些‘近墨者’变‘黑’,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意志薄弱;对于意志坚定、品质高尚的人来说,再‘近墨’,也‘黑’不了。”

这一段论述,讲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似乎拆了自己的台,但其实是更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还使论述显得全面辩证,不陷入片面性。由此可见,论述中注意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与“观点鲜明”并不矛盾。

三、“观点鲜明”即篇首提出论点。

不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升考指导时,反复强调,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篇首亮出论点,以为这样才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个“观点鲜明”的印象。其实这是对“观点鲜明”理解的又一个误区。首先,观点鲜明的文章不一定要篇首提出论点。有的文章,以一则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比喻作为话题,自然引出论点。这样的开头,不仅可使观点鲜明,而且还避免了篇首亮观点给人的突兀感,这比篇首亮观点效果好。其次,篇首亮观点的文章并不一定观点鲜明。观点鲜明,不仅表现在开头,还表现在整个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论述中模棱两可,或偏离中心,这样的文章,即使开头亮了观点,观点也不鲜明。

四“叙事简洁”即要用概括事例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引用事实作论据证明观点时,我们要求叙述简洁,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那个侧面说清楚就行了。这与记叙文要求叙事具体生动正好相反,这是因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叙事是为议论服务的。

例如,唐tāo@①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在论述“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向生活吸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这一观点时,是这样叙述论据的:

“普希金跟他的奶奶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便写信告诉斯特拉霍夫,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把有趣的谚语,总是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

作者并未具体叙述普希金如何跟奶妈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如何写信,契诃夫如何记录有趣的谚语,只是三言两语地概述,但能证明观点的事实说清楚了,就能很好地证明观点了。

但是,我们强调叙事简洁,并不是要求用概括事实,相反,我们认为具体事实比概括事实更有说服力。还看上例,相对于“古今中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是靠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丰富了自己的笔头的”这一概括了事实而言,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例子,就属于具体事例了。两相比较,显然,具体事例更具说服力。

由此可见,我们强调的叙事简洁,是就叙述方法而言的;而具体事例则是就事例本身的性质而言的:两个概念不属相对关系。我们一方面强调叙事要简洁,另一方面又提倡尽量用具体事例,两者并不矛盾。

五、“立意准确”不允许多角度选择立意

根据提供的材料写议论文,最主要的一步是确定立意。立意准确是写作这样的议论文的重要要求。所谓准确,就是所确定的观点要符合原材料的内涵。

一提到立意准确,便容易产生误解,似乎一则材料只有一个立意是准确的,那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寓意立意。其实不然,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立意。比如《滥竽充数》的中心寓意是讽刺南郭先生这样的不学无术、弄虚作假者,我们可以据此立意。但我们亦可以南郭同事为议论对象,提出“莫做和事佬”的观点;以宣王、怀王为议论对象。提出“选拔人才要严格把关,使用干部要加强考核”的观点。这些观点均符合原材料的内涵,都是准确的。我们要求立意准确,并不排斥多角度选择立意,否则,就会导致写作中“千人一面”的局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论述片面、偏激。其实,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跳出理解的误区。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加弓加屮下加又写作指引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的误区写作指引对议写作要求理解误区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2:议论文写作模式

有文友希望我谈谈小小说,我个人觉得,从小小说的角度去研习小说创作,或单纯解读小小说创作,不太好讲。因为从事小小说创作和小小说编辑很多年,对小小说现状有个大体的了解。从文学创作的思路上讲,我对小小说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看好,先大致有个介绍。

网上有专门论述小小说创作的文章,讲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可以找来看看。学习之初,一定要多看多学多想,创作时,则需有意避开那些教科书式的写法,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不是重复就是模仿。小小说速成,容易混脸熟,可以快速融入圈子,有不断的小满足,因为越短越难写好,所以不大容易出成就。

小小说大量产生的原因是网络时代,阅读变成了“碎片化时间阅读”,小小说为适合这种国民阅读新习惯而产生。它不是新的文体,它和后来的闪小说一直存在于现当代文学之中,以“短、新、奇、精”为特点。也可追溯到先秦的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世说新语》、《笑林广记》、《搜神记》、《容斋随笔》、《阅微草堂笔记》甚至《史记》中都有其影子。它们既是文学的、具有小说的特质,又是大众的,具有信息时代多渠道传播的特色。

小小说首先是小说,1800字以下的小说,它具备小说特质,适应时代特色。当下很多小小说剥离了小说的部分本质,但还是叫小说。关于小说的本质很多教科书中都有。说一件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简单的办法是比较,比如小说和散文及故事的比较。这种小说故事混搭的现象,在小小说圈子内如今已经约定俗成,没法解构或拆分,势成洪流,惯性使然,如今的小小说只好——或者就该是这样子。

这些年继小小说之后又兴起了闪小说,字数限定在600字内,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小小说的微缩版,骨子里仍然应该是小说,(闪小说不是段子,不是所有的段子都是闪小说。)它和小小说一样,依然是市场文学的产物,这不妨碍它成为小说家族的一种样式。

我觉得,不管是小小说还是闪小说,都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说,在写作上追求“微型、新颖、巧妙、精粹”。(微型,指篇幅超短;新颖,指立意别出心裁;巧妙,指构思精巧;精粹,指言简义丰。)汪曾祺说:“小小说只能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但要让人想象出生活的全盘。写小小说要留出大量空白。能不说的,尽量删去。”

老舍先生也倡导过小小说创作,他说,小小说是最短的短篇小说,作品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写的多不易字字玑珠,写的少易于精益求精。写这种小说,作者需要极其深入地了解问题和人物,并能够及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两语刻画出人物。这是很高的本领,作者学会这个本领将终生享受不尽。

小小说和闪小说的悲剧是数量太多,铺天盖地,成为互联网文学的霾。小小说的初学者甚至老作者都在精心研究“抖包袱”,闪小说作者的认识大都从“闪”入“闪”,以“闪”定位,偏离了小说的艺术本质。这样往往作品偏重新奇,在艺术结构上,在逻辑和哲理上漂浮不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固定思维一旦形成,就注定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很难走远。

我这里想说的是小说写作,也同样是小小说和闪小说等各种形式的小说写作。

一、先谈小说写作的路子

在这里用路子,是个很傻的词,其实也可以说套路,网上流行有“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话,其实这句话就有小说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小说写作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大致是:爱小说、读小说、懂小说、写小说。

1.爱小说

就是从骨子里喜欢小说,就觉得小说比其他文体更适合自己阅读。没有理由,就是喜欢,闲下来就想,睡觉做梦也想,十几年如一日地喜欢,离了它就没劲,有了它就兴奋。也可以说,小说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管做什么,无论是打球、钓鱼、摄影,死心塌地的喜欢是最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做好。

爱小说不是简单的爱,要对小说写作心存敬意,甚至顶礼膜拜。在中国,唯有写作这个行业没有传承,没有纯粹的师从,没有清晰的谱系,但我们的文脉依然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为小说而生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经历了多少转身,跨越了多少沟壑,最终他依然会回归到小说中来,一生不离不弃。

只要不是叶公好龙,只要是发自内心,只要是不以此为手段实现某种目的,只要是在其中能深切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有“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的想法,这样就成了,欢迎来到小说世界。

2.读小说

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只要爱小说就自然会大量阅读小说。爱小说的人其实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享受阅读小说的过程,一种是为创作小说做准备。我们是第二种。

第一种阅读,可以算作是文化消费,他们就是喜欢小说,喜欢通过阅读获取人生经验,获取领悟和觉悟,获取超脱现实、甚至击溃现实的快感。

第二种阅读,是写作者走向专业写作的通道,我们在保留第一种阅读经验的同时,需要做更多的事,必须进行有效阅读。

完全实现有效阅读,阅读就成了一个训练的过程。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更好地学习视频编辑,手工剪辑了一部BBC纪录片和《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是把几千个镜头都分割开,体验它们剪辑拼接之前和之后的效果,进而去体会拍摄前从无到有的过程,完成脚本构思、技术拍摄及后期制作的训练。

小说也是这样,小说的段落比较直观,更容易分割,我们可以找一篇好作品,细心体会段落之间的衔接、次序,这样整篇的布局思路也同时清晰了。同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个自然段进行分割,体会每句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段落、句子进行取舍,甚至可以这样去判定:某一段或某一句,如果去掉对整篇没有影响,那它就是多余的,可以删去。反之,它就是重要的、必须的。

越是好作品,多余的段落和句子就越少,这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一个鲜明的标准。有时候我们觉得有的作品啰嗦,有的作品干净利落,原因基本在这里。懂得这些,我们写的时候,就知道去主动规避。

有效阅读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否则你的阅读就会变成第一种阅读甚至无效阅读。阅读带来的感悟要及时记写下来,因为我们的记忆能力有限,感悟大都是灵光一现,最容易消逝,不记下来,就白读了,做了无用功。

文学阅读始终是我的短板,所以有深切的感慨感叹,文学阅读决定我们起点的高下,是生命与文字融合的枢纽所在,做到有效阅读,汲取前人足够的养分,才能孕育出好作品,大作品。

3.懂小说

所谓懂小说,不是指要懂得小说的基本的语言、细节、结构等基本技法,而是指要懂得小说产生的由来(前世今生)、脉象(功力的深厚)、疗效(推动力和创造力),由此很快判断出小说的优劣、价值和地位。

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余秀华的一些诗,诗人铁骨(奔腾的诗群中大家叫他铁队)表示不屑,说你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你现在正停留在读那些诗的水平上。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现在我仍然喜欢余秀华的诗,我更清楚地记着铁骨的那些话。

假设有人说:我就喜欢老宗的小说,看不进去《红楼梦》,那就说明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还不够,我们对写作的认知还落在后面。说实话,我过去就是那种想法,现在,尤其是听了台湾学者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才清晰地感受到那部巨著的伟大之处,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学素质的落后。

通俗点说,懂小说的人,就是有强大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人。阅读和鉴赏,就是对我们个人文学素质的考验。为了使自己真正地懂,我们得在提高文学素质,提高自身整体修养上,不遗余力地往前挤、往前进。

小说需要寻求读者认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成为一个好作者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是一个懂小说的好读者,一个品位极高,鉴赏水平极高的一流读者。好的小说作者必需要做到善读,由善读而真正懂。袁枚说“善读者长精神,不善读者生痴瘤”,一旦不善读,就偏离了轨道,走上歧路。明明错了,因为自己认知水平不够,还以为很对,这样就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4.写小说

基本的技法,各种关于写作的书中都有,早期硬着头皮看《文学概论》,看不懂,没人解读。现在看,看懂了,甚至有不同意见,但说不明白,因为我们在这方面不是专业人士,没经过系统训练,很多地方只能意会,没能力解释的很到位。所以说,我们写作者都不是文人,离文化人就更远了。我们只是喜欢,想在这方面干点啥,如此而已,这里之分享个人感悟。

临摹说

学习书法时有个词叫做临摹,写小说也是先要临摹。临摹是必须的过程,但不是一两篇就能做到的,经典的好小说很多,得多研习它们手法上的奥妙之处。比方那些被文学界认定经典的小说,可以试着去按照它们的文本结构、语言风格、细节描写进行一段时间的模仿。

结合前面读小说提到的有效阅读的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不用太多纠结。我想说的是,踏实的训练总是好的,训练的越多就得到的越多,视野就越开阔。

学习写小说和练习书法基本一致,书法求形似,进而求神似,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梅兰芳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写作也是这样,只能神似,不能形似,形似即有抄袭之嫌。鲁院老师推荐阅读和自己创作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作品,因为心灵的无障碍,会轻松跨过形似的影响。

其实临摹,就像是咱小时候,用压井抽水前,倒进去的那瓢水,有了那瓢水,井水才能被抽出来。一个人的个人阅历十分有限,比方说我们写小偷,总不能去偷点东西体验一下,再比方我们写杀人犯,更不能杀个人体验一下,但还想写到位,怎么办?就得寻找其他办法,听故事和阅读是首选。阅读时产生的灵光一现,临摹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就是激发小说创作本能所需要的那瓢水。我把它叫“一瓢水”理论。

背景说

若涉猎摄影这个行业,会知道一幅照片有前景、中景(要表现的主题)、背景之分,一切以中景为主,换成小说也是这样。文本的背景若大出了中景(主题),就比较失败了。前景是点缀,使照片(文本)上档次,背景是烘托,使照片(文本)更接地气。中景(主题)可以虚构,比方一个人、一匹马、一群羊,但背景是真实不变的。真实的背景,这恰好是小说的命脉所在,一篇小说,背景虚假了,小说也就立刻死掉了。

细节说

小说要有合理的细节。打个比方,还说写小偷:最初的体验和惯犯肯定是两码事,偶然起意的心态、干过一两次的新手的心态、惯犯的心态都有相当复杂的不同,大家当然知道,我们不能简单地写“他是第一次偷”、“他是老手”,怎么办?那就需要通过场景、肢体语言进行描写,新手的慌乱、东张西望、下手时什么样、逃走时什么样;或者有小偷潜质的新手的心态、出入意料地镇定;还有善良的小偷、坏透腔的小偷、险恶凶狠的小偷等等,这些都要根据你小说的需要来写,精彩的写,或惜墨如金、或泼墨如雨,虽然它只是你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汇聚起来,决定了你小说的高下。

描述说

小说是描述,并一直以此为主。很多作者的作品中虽然也注意描述,但大都是过多的讲述(不是不能有讲述,能不用尽量不用)。另,人物和作者本人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你写一个坏人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坏人,写一个恶人的时候就是一个恶人(还要知道坏人和恶人的区别,其他同理,如好人和善人),这又涉及到一个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范围、火候不好界定的时候,跟着通篇的调子走。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美学中也有音乐美。调子是作品的音律,音律杂乱,细节再好也受影响。我们常提及的正、插、倒、补等叙述方式在小说结构中纷繁复杂。成功的结构,曲折不失流畅,平淡不失恢弘,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旋律,整体又化作一部完美的乐章。

人物说

说到“有文学高地无文学高峰的话题”时,评论家们也常提到小说人物,他们认为新时期的小说很少有鲜活的可以立得住的小说人物出现。按照文学既是人学的说法,人物才是小说魂魄所在,故事列为第二,因人物塑造也是需要靠故事支撑,人物塑造的成功,故事也就有了丰满的基石。很多小说家不擅长写故事,故事家写小说没头绪,这都是由于理念上的惯性和诟病在作祟。

语言说

小说语言是一个整体的构成,自然不是随便一句两句就能判定是还是不是。小说语言不单纯是文字的组合方式,是文字组合后构成的视角、感知和自觉,它使读者欣然进入阅读的角色,体验小说艺术的与众不同。

小说追求艺术性,艺术性这个概念放在文学理论中太抽象,没法具体。怎么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一看就明白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的语言问题。小说语言有魔法杖的功效,我认为好小说正是通过这个魔法杖,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还原和再现。

由此推及到结构,结构的千变万化是小说艺术的具体体现。结构的齿轮带动这些个场景若即若离,围绕主题运转,这也是小说和散文的共同之处,只不过散文是感性的,小说是理性的。小说的理性使小说背后的东西,幽灵般围绕读者徘徊,使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小说的伟大。

故事说

小说踏步前行时,每一步都有故事,也是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主题,或细腻婉转,或大步跨越。或紧紧拥抱主题,或游离远去,但始终在视线之内,做到这些即是掌握了小说艺术。

诺奖获得者门罗接受采访时说“我永远都在编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写作,一个好故事可以成就一篇好小说,但一篇好小说却不一定依赖一个好故事,其唯一的区别在于大作家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平庸的作家讲了一个拙劣的故事。卡夫卡可以编一个一流的故事,莎士比亚可以用一个二流故事写出伟大的悲剧。把故事作为文学的起点和终点,把故事和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推到淡化的缘化,都不正确。

纳博科夫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棱镜”,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撒谎);经过文学“棱镜”的照射与过滤,世界焕然一新,艺术宣告诞生;这个时候的作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更是魔法师和发明家。

故事总是产生在事实的阴影里,就像是苔藓总长在阴湿的墙根,无论故事多么真实,那也只是文学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生活远比小说精彩。

标签说

篇3:浅议漫画作文的写作

那么, 漫画式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遵循哪些规律特点呢?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讨, 总结出以下五点, 仅供大家参考。

一、仔细观察, 认真看图

漫画是一种寓庄于谐、充满智慧的艺术品。写漫画作文时, 第一步是要仔细观察画面。

1. 看标题。

众所周知, 标题是漫画的灵魂, 透过它可以了解整幅漫画的主题。如2010年全国1卷《有鱼吃还捉老鼠?》, 它的考查角度有两个, 一个是感性的抒情, 另一个是理性的反思。它真实地反映一种社会现象, 主考官想通过这种社会现象考察、来了解现在学生的处事心态。漫画上显示:大家都在吃鱼, 而另外一只猫却在捉老鼠。对于有鱼吃还捉老鼠这个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 但却是一种非正常的心态, 这需要我们去反思。

2. 看细节。

漫画是一门绘画的艺术, 丰子恺先生作漫画就格外认真, 即使是最后的落款歪斜了一点, 他也要撕掉重画, 可见它是多么精细完美的艺术品。它常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 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 用以传达某一观点。可以说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定要观察清楚画面上出现的细节。若出现的是人物, 我们宜弄清楚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 并从人物的表情、动作, 推测出他在做什么, 现在是怎样想的。若出现的是动物组图, 那就要结合动物的自身特点, 细究其神态。

3. 看周围环境。

任何漫画表现的都是发生在一定环境中的事情,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全方位的观察, 认真看漫画出现的环境, 尽量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

4. 看夸张之处。

漫画为了阐明某一种观点, 常常会以变形夸张的形式来表达, 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夸张之处通常是漫画的弦外之音, 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漫画作文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抛开表面的、浅层次的观察力不说, 为文者必须有一种力透纸背的洞察力。看画看到深刻处, 画意便自然悟出来了。作者通过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表露了什么感情, 这些都了然于胸, 作文才会有依据, 才能使所写文字和所画漫画相统一, 不致乱写一气, 导致跑题。

5. 看文字。

有一些漫画是纯画面型的, 但有些漫画为了表达更深刻的寓意, 常常配有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 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作者的观点, 以帮助理解漫画的主题, 透过画面思考其主题。

二、潜心思考, 确定立意

经过了上一步的“五看”, 相信学生应该在了解了画面表面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了其画外之音, 这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 画面内容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它所反映了什么主题呢?漫画类材料作文的论点是根据漫画原作的精神主旨来确立的, 它是从绘画原作中产生的。我们的学生不能另外加寓意, 一定要注意忠实于作画者的观点。漫画的特点一般都是歌颂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所以我们确定立意时, 要遵循这个大前题。

三、放飞想象, 精选材料

漫画是静止的一幅或几幅图画, 我们要让它活动起来。经过前面两步理解了画面寓意之后, 就要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 运用联想和想象加深对画意的理解, 并获得大量写作材料。画面上有人物, 有景物, 有色彩, 但没有声音, 也不会动。而漫画作文, 则要求借助于图画提供的形象,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 把图上的人物写活,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不仅要有色, 而且要有声;不仅要有事物的静态, 而且要有事物的动态;不仅要有人物的外貌、神态, 而且要有人物的语言行动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总之, 要把静止的画面“活动化”, 要把平面的事物“立体化”。

四、精巧布局, 用心谋篇

经过了前三步之后, 立意确定, 主旨明了, 精选了材料, 再就是如何布局谋篇了。具体说来, 开头结尾一定要慎重地写出来, 本文起于何处, 终于何地, 这个一定要明确。中间的行文, 也要注意情节的起伏、过渡与照应等。一般说来, 漫画作文都是起于“画”, 然后逐渐拓展, 联系实际, 而结局又要收得紧, 不仅要终于画, 还要高于画, 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五、精绘首尾, 梳理行文

作文要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原则, 开头一定要像凤凰的头一样, 让人一见而惊, 结尾要收得深刻有力, 力求让人读后余味无穷。行文中, 要求选材典型, 内容具体, 语言生动, 举例、引言也要都准备好。当你做到这一步胸有成竹时, 必定行文从容, 力求达到下笔千言, 一蹴而就的目的。若非考场作文, 我们应在写完作文稿后, 再对照漫画读一读作文, 对其中不妥之处认真地加以修改, 这样, 一篇好的漫画材料作文才算是成功出世了!

总而言之, 在写作漫画类作文时, 一定要做到仔细观察, 认真看图;潜心思考, 确定立意;放飞想象, 精选材料;精巧布局, 用心谋篇;精绘首尾, 梳理行文。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切忌一看漫画题, 就匆忙下笔去写, 最后产生内容杂乱无章、中心不明确、文体模糊、语言干巴等毛病。

摘要:漫画作文的写作已成为当今中学生的写作训练重点之一,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可行的写作方法, 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习惯, 从而达到能够在短时间写出优秀作品的目的。

篇4:议论文写作模式

【关键词】中学 写作教学 写作认知

一、二语写作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语写作一直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外的二语写作研究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对比修辞理论)、研究对象(二语写作及二语学习者)、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和研究队伍(教师和写作专家),并在近些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研究范围明确的独立学科。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由于英语教学在国内一直占有较重的地位,教师在影响学生写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格外引人注意。但笔者发现,国内针对教师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反馈与学习者写作成绩的关系,如郑莹研究了二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的有效性;闫嵘分析了二语写作中学习者自发注意与教师反馈引发注意的关系及其对写作修改的影响等。但大多研究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模式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

二、国内二语写作教学环境

目前国内的二语写作主要是英语写作。汉英语言存在的巨大差异,如英语是一门形合语言,有大量的屈折变化,多使用被动语态并以名词化现象居多;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它是一门意合语言,词后无屈折变化,多使用主动语态并以动词为主等。这些差异都可以导致汉英写作的不同。但由于在当今国际外语教学界,重视外语听说的浪潮此起彼伏,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实行外语教学改革,强调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对外语写作能力的重视的不平衡。此外,绝大多数的中学英语教师没有专业的写作学习经验与培训经历。而现在中学生所面对的写作范式大多是规定在一定情境下的话题作文或者是图片作文。

其次,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学界对外语环境下的二语写作研究关注度很低,同时也反映出非英语国家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对二语写作的研究热情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内教师的教学模式仅仅把写作当做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而不去探索其本质。因此,通过对中学教师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索,找出影响学生写作的主要原因与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781年德国哲学家Kant。他认为自古时起,人们就普遍认为概念与抽象图像或心理图画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是一个可以用于统一感知和认知(或称概念化)的组织原则,图示连接了感知与概念。“图式如规则”是说图式在作用上相当于规则,但并非像规则那样有明确限定。

图式一般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语言图式是指作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语言图式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内容图示是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即作者对写作主题的了解程度,包括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内容图式的建立对写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形式图式是指作者对文章题材,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即学生对各种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笔者通过对200名名高三学生的模拟考试作文分析发现,有84%(N=168)的学生在对命题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掌握上存在很大缺陷。究其原因是并未在头脑中对英语写作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生简单的认为英语写作只要拼写正确字数达到要求便是一份佳作。

由于国内教学和考试模式的限制,教师在写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并且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是学生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写作是一次思维过程,是有关于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并非一个简单的结果。所以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端在于不能直观清晰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评估。

本次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对西安某高中30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合分析学生考试作文的方式来分析说明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的认知影响。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笔者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高、中、低三个等级的学生中分别抽出10人为本次试验的受试者。问卷涉及了前写作(pre-writing)即老师是否在写作前有教授过英文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是否对中英文写作进行过区分以及老师在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写作(writing)即老师布置写作任务的频率以及话题的范围;反馈(feedback)这是国内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教师如何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价。学生本身对写作的态度和看法也是问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图示理论在教师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首先要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认知产生转变,才能在教授中更新教学方法,配合学生所产生的图示,对写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篇5:基础写作 礼议文书

一、礼仪文书概述

(一)礼仪文书的含义:

社会组织与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应用性文书。

(二)礼仪文书的作用:沟通协调,优化关系;传播信息,塑造形象

(三)礼仪文书的特点

1.礼仪性;2.针对性;3.情感性;4.文化性;5.体式化。

(四)礼仪文书的结构:标题----称谓----正文----结语----落款

(五)礼仪文书的语言

准确规范;简明晓畅;委婉得体。

二、请柬

(一)请柬的含义

又称请帖、邀请函,是邀请宾客参加活动时用的礼仪文书。

“柬”本为“简”。古代简、牍为竹、木片。简联缀成“册”。魏晋以来“简”专指短小信札。

(二)请柬的应用:

请柬用于庆典、联谊会、婚宴、诞辰或其他纪念活动。

请柬体现礼节的郑重。

(三)请柬的书写形式

竖式写法从右边向左边写。

(四)请柬的体例结构

1.标题:“请柬”二字就是标题。

2.称谓:必须得体。姓名(单位)写全,加上称谓,如“先生/女士”、“叔叔/阿姨”、“主任/局长”。

3.正文: 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其它要求也需注明。

4.结语用谦辞敬语。

5.落款署邀请者(单位或个人)名称与发柬日期。

(五)请柬写作要求

1.文风郑重、尊敬、热情;2.语言简洁、文雅、得体。

三、致词

(一)致词含义:

社会活动中为表示迎送、祝贺、答谢时使用的讲话稿。

(二)致词特点:

1.主题先行;2.直白精练;3.现场感强。

(三)致词类型

1.欢迎词及其结构:1.标题

2.称谓:突出主嘉宾

3.正文:(1)介绍来宾访问背景,表示欢迎;(2)评价对方业绩,阐

明来访意义;(3)介绍本单位情况;(4)表示良好祝愿与希望。

4.结语:祝颂。

5.落款:署名、日期。发表提至标题下方。

2.开幕词及其结构: 1、2、4、5与前同。3.正文:(1)代表主办方对来宾表示欢迎;(2)

绍介开幕活动背景与意义;(3)介绍活动议程;(4)对活动与来宾表达祝愿。

3.祝贺词及其结构: 1、2、4、5与前同。3.正文:(1)向受祝方表示祝贺。(2)阐述对

方取得成果的意义。(3)表态语:对下级可提要求;对上级可表决心;对平级可表示学习。

附录:书面贺词、贺电与现场贺词有什么异同?

异同点:结构相同;现场感弱,篇幅更简短,语言书面化。

4.祝寿词及其结构: 1、2、4、5与前同。3.正文:(1)代表相关各方,向寿星表示祝贺。

(2)颂扬星寿生涯及成就的意义。

5.祝酒词及其结构: 1、2、5与前同。3.正文:(1)向宾客表达祝福。(2)阐述活动背

景与意义。(3)对各方表示感谢。(4)对未来进行展望。4.结语:祝福与干杯提议

6.答谢词及其结构: 1、2、4、5与前同。3.正文:(1)向主方就某事表达感谢。(2)简

介活动(交往)背景。(3)阐述受接待过程及收获。

7.欢送词及其结构:1、2、4、5与前同。3.正文:(1)介绍被送对象基本情况。(2)阐

述关系、成绩及意义。(3)表达心态与情感:对上级与平级为祝愿,对下级有要求。

(四)致词写作要领

1.感情真挚;2.语言得体;3.有感梁力。

四、感谢信

1.感谢信的含义

感谢信是向帮助和支持过自己的集体或个人表示感谢的专用书信。

2.感谢信的作用

表达谢意;表彰先进。

3.感谢信的特点

(1)感谢对象确指(2)表述事实具体(3)感情色彩鲜明

4.感谢信的分类

(1)按感谢对象分类

①写给集体的感谢信②写给个人的感谢信

(2)按感谢形式分类

①媒介公开的感谢信②邮寄送达的感谢信

5.结构:1、2、4、5、与前同。3.正文:⑴感谢事由理由,表达谢意。⑵对方的事迹: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重点是关键时刻对方给予的支持帮助。⑶揭示意义:对方支持帮助的重要性及可贵精神,表示向对方学习的态度和决心。

6.写感谢信应注意

1.内容要真实,评誉要恰当;2.用语要适度,叙事要精练。

五、求职信

(一)求职信特点

1.针对性;2.自荐性;3.独特性。

(二)求职信格式

标题---称谓---正文(求职缘起、求职条件、求职目标、求职渴望)---结尾---落款---附件

1.标题:一般显示于封面,同时含姓名、专业、联系方式。

2.称谓:尊称+单位一把手(或人事主管),不要只写单位名称,以免因无人受理而误事。

3.正文的内容要素:①求职缘起:知悉渠道。②求职目标:单位、工种

③求职条件:专业、特长④求职渴望

(三)求职信写作要求

1、务求真实。

2、言简意赅。

3、信息具体。

4、简明易懂。

5、以诚动人。

篇6:浅议企业公文写作

在公司提起写东西,不少同事就感到压力很大,写的人认为不好写没写头,读的人认为呆板僵化没看头。如何写好企业公文?怎样的企业公文才算是文采斐然的好文章?我们写出来的企业公文是否就象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列举的党八股的罪状那样,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2003年至今,公司先后下发过三篇关于企业公文格式的文件,就企业公文格式做过明确规定,今年公司还举办了公文写作的专题培训,但上述文件和培训讲述和强调的都是公文格式。以下,结合几年来的一点心得,就如何写好企业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企业公文必须文体得当、行文规范。

广义的企业公文不仅仅指行政公文,还包括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简报、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讲话稿以及新闻稿等。本文论述的是广义上的企业公文。目前公司的行政公文种类而言,包括通知、通报、报告、请示、规定、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周报、日报等等;就公文形式而言,包括片区发文、部门发文、传真文件、便笺、其它等等。如何在实际写作中选择相应的文种和形式,对于正确传达文件精神、理解文件意图显得尤其重要。

公文的文体,是指其特定的公文的结构和格式。每种公文只能适用于一定的范围,表达一定的内容,不能任意混用,也不能别出心裁,自搞一套。如,请示和报告,很多人在运用时经常弄不清该用哪种,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一下两种文体的含义就知道了。“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呈请性、期复性公文;“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时用的陈述性公文。一个是呈请性需要答复的公文,一个却是反馈情况答复询问的公文。只有了解和理解了文体的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使用相应的文体,在文体中运用正确的语言和格式。

大家都知道,“通知”是下行文,是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执行或服从安排的文种,通知讲究时效性,是告知立即办理、执行或周知的事项。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文种一般又分为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事务性通知和任免、聘用通知五种类型。要正确使用“通知”这一文体,我们就得了解各种通知类型的区别,进而采用相应的格式及表述。如,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它的写法是:标题由发文机关、被印发、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须把握三点:对印发、批转、转发的文件提出意见,表明态度,如“同意”、“原则同意”、“要认真贯彻执行”、“望遵照执行”、“参照执行”等;写明所印发、批转、转发文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希望和要求。最后写明发文日期。批示性通知的写法是: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由缘由、内容包括要求等部分组成。缘由要简洁明了,说理充分。内容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充分体现指示性通知的政策性、权威性、原则性。而事务性通知的写法通常由发文缘由、具体任务、执行要求等组成。会议通知虽然也属事务性通知的一种,但写法又与一般事务性通知有所不同,会议通知的内容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名称,通知对象,会议的时间、地点,需准确的材料等,要求要切实可行,便于受文单位具体操作。虽然都是“通知”,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格式条款、语言、用词又有区别,写法也不尽相同,大家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琢磨,细心体会方能做到“文体得当、行文规范”。

企业公文必须语言精确、内涵明晓。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有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造成歧义,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公文语言不精确,就容易造成歧义,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现象。可以说歧义是造成公文语言不精确的首要因素。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可见正确使用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如“XX科室革新了工作方法,在公司推广后,许多人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该句由于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造成了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本意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但如果出现误用,将使读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又如:“出席会议的有三个公司的经理。”这里,定语“三个”既可以理解为开会的有来自三个公司的经理,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公司的三个经理。该句的错误在于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再如: “参加工作两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四天以内的带薪旅游假”。对这一表述,至少两处不正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两年以上是否包括两年?四天以内是否把四天也包含在内?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仔细推敲,避免给生产经营带来麻烦和不必要的影响。

企业公文必须文采生动、文风鲜明。

文从字顺是公文的起码要求,然而,适当追求一些文采,将公文写得更有思想性、艺术性,将使公文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表现力、说服力。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

一些人认为公文语言需要“庄重、朴实”,庄重就不能抒发情感,朴实就不能使用华丽的词句,造成公文语言在运用上越来越枯燥乏味,在表情达意上越来越平淡肤浅,好似患了“贫血”病和营养不良症。还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属于应用文,又不是文学作品,只要通俗、明白、易懂就行了,不需要文采。于是不少公文便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便只有一二三四的叙述,没有生动鲜明的论证。然而这样写出的公文虽然是合规范,又有章法,却是没了生气,没了个性,形式呆板,语言枯燥,读起来味同嚼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

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生动性。公司揽货能手吴宝惠在其演讲稿中的最后一段写道:“公司成长了,客户成长了,我也成长了;我付出,我收获,我跨越;正如中海司歌所写,中海的舞台使我”人生无悔青春闪光“;我深爱着这个

充满拼搏、团结、进取精神的团队,中海成为”我的一叶神舟“。在共同成长的明天,作为中海人,我执着依旧,决心为中海的持续腾飞添砖加瓦,再创佳绩!”。将个人经历感受结合司歌的歌词,既高度概括,又非常形象;既意味深长,又恰到好处;既洗练,又准确;就很有文采。

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逻辑性。泉州公司2003年的一篇总结曾经这么表述“中海的货运体制改革是历史的必然,这次改革势必革除过去中海机构中的冗余部分,摈除弊端,提高效率。这次改革有意识地建立并维护一套符合中海实际情况的现代公司制度,为此,我司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货运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配合总部建立并维护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组织构架,做到”命令层层下达、汇报层层上传、分工个个明确、任务件件落实“。这段话观点明确,排比应用对仗工整,分析论证顺理成章、辩证统一、逻辑性强。

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可读性。毛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这样解释中国革命高潮到来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引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不仅表现了作者高瞩的政治眼光,也因其精彩生动的比喻受到广泛赞赏。

上一篇:中华传统节日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