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作业

2024-07-22

财政学作业(精选6篇)

篇1:财政学作业

预算公开不怕“看不懂”

截至4月29日,91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2012年预算。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布时间比前两年早,预算报告格式统一,部门预算表格增加到五张,文字解释说明更详尽,有些科目公布到了款级或项级。财政学专家认为,虽然今年预算公开的内容更详细,但科目公布仍较宽泛笼统,具体的支出结构、去向无从知晓,大家还是看不太懂。(5月3日《中国青年报》)

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公众监督政府预算行为的重要抓手。尽管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比前两年更详尽,但许多内容仍然是大而化之的“粗线条”,远没有把“每一笔用在何处、每个项目花了多少钱”都交代一清二楚。财政学专家说“大家还是看不太懂”,这里的“大家”不光是普通百姓,大约也包括专家自己。当然,财政专家的看不懂,和普通百姓的看不懂还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为预算公布还不够详尽,看不到更具体、深入的东西,“看不懂”更多的是“看不清”的意思;对普通百姓而言,预算公开太笼统自然看不懂,公开太详尽同样也看不懂,而且可能因为太详尽、太庞杂而更看不懂。

预算公开太笼统,普通百姓和专家都看不懂,如果公开太详尽,普通百姓仍然看不懂,但专家却能看懂,而且只有充分详尽地公开,才能让专家把预算真正看懂。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政府公开财政预算,主要是为了让普通百姓都看得懂呢,还是要让财政学专家、经济学家、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看得懂?答案显然是后者。

严格说来,预算公开原本就不该指望让普通百姓看得懂。只要公众有畅通的渠道监督人大代表,给人大代表施加足够的压力,人大代表作为民意代表,就一定会通过各种努力,想方设法看懂预算报告,并代表公众对政府预算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目的就达到了。如一位作家所说,一个公民的“民主生活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遗。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人大代表(民意代表)是干什么的?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公众看懂并监督政府预算。

预算要公开,而且要细致入微、详尽无遗地公开,这本身就是目的,谁也不用担心普通百姓“看不懂”。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越是细致入微、详尽无遗的预算报告,虽然越有可能让普通人看不懂,却一定越有利于让专业人士看得懂,有利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对政府预算进行有效监督。向公众提供详尽具体的财政预算,是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尽的法定义务,获得详尽的财政预算方案则是每一位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在此权利、义务关系约束下,任何以所谓“看不懂”为口实的推脱,都是对法定义务的违约,没有任何道理。

篇2:财政学作业

3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目前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现实经济中如何进行税制设计贯彻税收效率原则?有无与税收效率原则向悖的税制设计?

5我国国债负担的现状是什么?目前还有没有大规模的发债空间?(用经济指标来衡量)

6.我国分税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答: 如何完善我国分税制?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我国现行税制是一个由多种税组成的复税制体系,这个复税制体系可以使我国税收多环节、多层次发挥作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的重大改革,实践证明,分税制在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规范的财政运行机制、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更好地发挥了中央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双赢”。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应按照“财力和事权相一致”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体制。

一、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不够合理。我国现行法律对政府间支出责任只作了原则性划分,还不够清晰,也不够合理。一是一些应当完全由中央承担的支出责任,地方也承担了一部分,如气象及地震等管理职能;二是完全属于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也承担了一部分,如地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基础教育等;三是部分支出责任中央与地方职责划分不够合理,执行中经常发生交叉、错位。如我国养老保险由地方政府管理,而实际执行中中央

政府又承担了大部分支出责任;四是各省、市、县、乡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更为模糊,地区之间差别较大。政府间支出责任不清、风险不明,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基层政府分享的收入与支出责任不对称。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的首要问题是收入划分与支出责任划分不相匹配,基层政府收入来源有限,不利于基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难以满足其正常的公共支出需要。其次是政府间收入划分覆盖面窄,相当数量的政府财政性收入游离于体制之外,既不利于政府间支出责任与收入的匹配,也不利于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此外,我国税制结构中流转税占主体,流转税具有税基流动性强、地区之间分布不均等特点,也为我国政府间收入划分增加了难度。

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不够合理,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目前财力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体系。但是,由于大部分转移支付项目都是出于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而设立的,随着各项新政策的出台,转移支付项目逐年增多,由此带来财力转移支付专项化、专项转移支付财力化的倾向。同时,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评估有限。

转移支付还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计算公式测算办法。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转移支付缺乏法律依据。

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省以下横向财力不平衡问题,省以下纵向财力分布也不尽合理。省级政府没有在调节省以下政府财力不平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分税制的对策

(一)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

当前我国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事权,核心问题应该是投资权划分问题。政府应逐步从个人、企业或社会完全有能力承担并对整个经济发展不至于产生难以控制的冲击的经济建设领域和事业中退出来。同时,改变按投资规模大小来划分中央与地方投资管理权限的做法,除了特别重要的项目和中央负责的项目由中央投资外,绝大部分项目应按受益范围由所在地方政府承担投资。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界定,都是根据各级政府对有关事务的驾驭能力和适应程度进行的。一般而言,中央政府除负责国防、外交、公安国际国内政治事务外,在经济方面则实施宏观管理,进行收入再分配及需要中央统筹安排的各项社会事业。因此,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际、外交、公安及中央国家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负责承担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实施宏观调控及重点工程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政府则主要担负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展及本地文教事业等方面的事务。因此,地方财政主要承担与上述事务有关的所需费用。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协调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主要是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宏观调控任务,协调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根据适当集中、合理分权的原则,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同时,在合理划分事

权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将与维护国家权益相关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为中央固定收入,将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固定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项目,属中央事权范围内的由中央财政支出,属地方事权范围内的由地方财政负担。

(二)缩减预算级次,简化财政层级

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一个原因在于财政层级过多,从而加重财政负担。我国现有财政分级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而国际经验表明,较普遍的财政分税分级制度安排是不超过三级的。

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包括“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在内的财政体制改革,正是体现了政府简化财政层级的意图。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是我国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和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旨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解决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备受争议的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力划分问题、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省以下体制以及加大对基层的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等。

(三)合理划分税权,使地方拥有稳定的财源

由于各财政层级间“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我国基层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问题进一步凸显。

在划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同时,还要赋予其相应的收入。地方税,应当具有收入稳定、不扭曲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特点。

财产税因为征收对象不具有流动性、征税对资源配置影响小而成为地方税收的首选。

在财产税方面,我国已分别对持有存款、股票的收益征税,但还没有对居民持有房产进行征税。有必要对我国的房地产税收体系进行调整,拓宽税基、调整结构,强化征管,切实发挥其引导消费、保护资源、缩小收入差距、为政府筹集收入的功能。

遗产税和赠与税,有助于调节财产禀赋,为居民创造均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能够引导富裕阶层进行社会捐助。应创造条件,早日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落实好《营业税条例》(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制中的一个主要税种。按照营业税有关规定,纳税人申报缴纳营业税税款的地点。一般是纳税人应税劳务的发生地、土地和不动产的所在地。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制定科学的费用标准的基础上,以确保政权正常运转、履行公共福利承诺、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减少项目类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和数量,逐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动落后地区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1.转移支付目标

一是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各级政权具有正常的施政所需的财力,二是使全国各地居民基本享有水平接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条件和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到时或无法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实施调节,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转移支付的模式和手段

国际转移支付模式有两种,一是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依据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改革状况,我认为我国不宜推行横向转移模式,而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操作简便易行。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采用了这种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模式处理政府间分配关系,已有丰富经验,因此,应通过法律化、民主化的制度设计增加透明度,减少随意性,逐步健全我国的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合理运用转移支付手段

根据转移支付手段的不同功能和我国转移支付的目标,我国可以设置一般性补助即税收返还、专项拨款补助、特殊因素补助。

3.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

逐步规范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大力加强财政法规建设,全面实施预算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标准,确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保证中央政府掌握大量的激励资金。

5.转移支付的管理

鉴于我国目前转移支付资金有限,财政部是专职主管政府资金分配的部门,运转高效,我国转移支付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应采用财政部内设机构的形式。并且转移支付方案确立后,要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的审查监督。

总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分税制,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要根据新形势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

分税制是一种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为实质,同时配套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

成效:

1统一了税法,公平了税负,实行内外统一的一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的流转税制,减轻了重复征税,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了个人所得税,基本实现了各类内资企业平等纳税,实现了中外公民统一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规范和取消了部分减免税,进一步公平了税负,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竞争。

2简化了税制。全部税种从37钟减少到25个,税制要素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3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的设立以及新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取消了原来的包干体制和承包制。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4强化了中央的调控能力。通过适当集中税权和税收收入,调整了税收政策,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与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保证了税收收入的连续增长。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税制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的步伐。

问题:

1中央税制与地方税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⑴ 中央税税种单一,这与中央税收在税收调控中的主导地位不相称。

⑵ 共享税规模过大,税种偏多,影响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管理权责上的清晰规范划分,其分享效果接近财政分载体制,与分税制目标相悖。

⑶ 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收入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⑷ 地方税税制结构不完善。

2税权过于集中。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不仅中央税、共享税,而且绝大部分地方税的立法权限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只能制定一些具体点实施细则、征税办法、补充规定和说明,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税制的要求。

3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篇3:财政学案例教学探讨

一、财政学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财政学案例教学是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财政学案例教学是教学实践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有机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单向流程关系,代之以主动、协作、互动的关系,其倡导以人为本,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理论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持久、终生学习的能力。

2.财政学案例教学是财政学本身特性的需要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从一定意义上讲,财政学也可以说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政府部门行为,可以也应当参照产业部门的眼光来审视,政府部门实质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在现代经济社会的诸多产业中,政府部门所经营的产业就是我们称之为“公共物品或服务业”的这个特殊产业。因此,我们有理由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我们也完全可以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这使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法、试验教学法等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有了用武之地和必要。[1]

二、现行财政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取不当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的,老师能否获取精典的案例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由于财政学这类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师生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致使大多数已开设财政学课程的高校没有开展财政学案例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更没有建设财政学专业案例库,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常常借用一些既不规范,难易程度又与本科生教学要求不相符的案例。教学中引用的有些案例过于简单,与其说是案例,不如说是实例、事例,学生经过简单的推理便能知晓结果,根本起不到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而有的却又太复杂,这些案例往往涉及太多的概念和细节,学生经常纠缠于案例内容本身而无暇顾及案例的中心逻辑和所蕴含的思想,导致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未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有的案例带有较为明显的语言色彩,语言中会透露出编写者或教师的观点倾向,对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2.讨论过程未能有效引导和控制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学生的讨论过程对案例教学的效果尤为重要。但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由于扩招的客观原因,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高的现象,而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每个教师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人数较多,小规模上课的机会较少,这种大班进行案例教学,过程难以把握,不是讨论组过大,就是有些同学没有机会参与讨论。其次,教师角色定位没有把握好。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依旧保持过去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唱主角的地位,没能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展开自由讨论。而有的却走向对讨论放任自由、无所作为的另一个极端,结果导致学生讨论过程中经常出现偏离主题思想的漫无边际的争辩现象。再次,由于财政学长期以来都是以讲授式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这不仅表现在有些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不恰当,还表现在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等也存在不足,这些都影响了讨论的激发、引导和控制。

三、提高财政学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1.精心选择案例。

可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是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为使案例有讨论的价值,教师选择的案例首先应该确保其陈述的内容是身边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最好是现实财政活动中引起政府和民众关注的、涉及中国财政改革,并且又具有研究性和争议性的热点问题。其次,选取的案例应符合本科生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要求,既要避免过于复杂,篇幅过长,给学生讨论带来逻辑上的混乱和分析上的困难,又要避免过于简单,起不到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要避免选择其中的语言能够折射出编写者观点的案例,以免给学生讨论带来不必要的引导效应或干扰。

2.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

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类似于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尽管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仍起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经典案例的选取、关键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的正确引导,还是案例的评价总结,教师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为此,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除前面讲的精心选择案例外,一定要熟悉案例、认真分析案例,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好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既要容易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案例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又要有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然后,在课堂讨论这个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上,要组织好一连串的提问,不仅在提问的内容上要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问题链”,在提问的方式上也要有启发式、趣味性和预见性,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提问的结构还应有关联性,要集中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2]同时,教师必须控制好讨论过程,既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创新,发表不同意见,又要把握争论的尺度,避免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一味排斥,甚至发展成不尊重人格的争辩行为,还要防止学生讨论离题太远,目标迷失和时间失控。最后,要做好对学生讨论的点评和总结,使案例教学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上来,对讨论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归纳和延伸,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演绎对一般的知识作出抽象的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2]

3.讨论中引入学生评价组。

所谓学生评价组就是事先指定一组或两组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承担对其他讨论组的案例分析结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打破以往一味由教师来评价的惯例,可以克服和避免教师单纯总结形成的权威性而导致学生对疑问顾虑重重的情况。同时,引入学生评价组有助于更广泛、多形式地调动学生参与的人数和积极性,让更多学生有讨论发言的机会,有助于消除大学本科大班授课情形下实现案例自由讨论存在的障碍。[3]由于引入学生评价组时,进行评价的学生往往是随机确定的,也就是说,学生既要以讨论组的身份,又要以评价组的身份准备和参与,所以,这种评价机制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案例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分析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4.控制好财政学案例教学的比重。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尽管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点,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案例教学的缺陷。从财政学的教学实践来看,相对传统的理论讲解而言,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方面可能存在明显不足,尤其由于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有限的案例进行,对案例事实的认识和判断一般也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而不是或很少是通过理论推导和演绎进行讲授,所以,学生往往会发生对知识的“过度化概括”。所谓案例教学的“过度化概括”是指学生通过某一或某几个有吸引力的案例对概念或者原理作出概括,这种通过个别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体的知识框架中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往往会发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狭窄概括,甚至错误认识。[2]

参考文献

[1]宫晓霞,高凤勤,等.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2008(6).

[2]温海莹.《财政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07(1).

篇4:财政学:知大事,洞体制

所学

财政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尤其在本科阶段,其学习内容涉及面广,可谓广泛涉猎,视野开阔。

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知识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内容,也是后期学习、研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必备利器。在這方面,我们会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债经济学等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会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和税法等会计学中级课程。这些知识是我们通向财政学知识海洋的指路明灯,不但让我们学会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和维度看待这个世界,还让我们拥有了解决财政学问题的武器,让我们在财政学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手到擒来。

具备了基本技能之后,面临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专业知识学习了,对于这些知识,我的信条是——“The more,the better”。首先是税收政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学习国际税收、税收政策前沿等;其次是财政政策问题,如政府预算、公共经济学案例等。其实政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似是蒙了百年都化不尽的大雾,让人捉摸不透;又似是孙悟空的72变,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和进步。因此,财政学的深层内容是灵活的,我们要掌握的并不仅仅是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随时关注政策变动,与时俱进,以一种发展的眼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所究

初入大学的我,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一样,觉得科研是一件难到无法触及、同时又遥远得不敢仰望的事情,总以一种初中生看高考的态度幻想着科研的模样。三年的大学生活却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无处不在,还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让我们熠熠生辉。

财政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公共预算与财税管理和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等。一般从社会现象,国际、国内矛盾和问题切入,从政策制定和政府资金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最终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资金运用方式。例如,如何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黄牛党”倒卖火车票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资金以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等。

当然,由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具有综合性,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科研的方向并不限于政策问题,上市公司、民间借贷、国际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都是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乐于和擅长研究的方向。

这也正是财政学专业的魅力所在,它像是一个万花筒,让我们通过一个平台和窗口,便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丽,各个方向的精彩。所用

财政学专业的同学最广泛的就业方向是考公务员,在考公务员时也有着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专业对口的岗位也非常之多。除此之外,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在银行、会计事务所、国企等单位也具有相当的就业优势,因其在财务、管理、金融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备受青睐。根据浙江大学2008级毕业生就业统计,除了30%的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以外,有28%的同学将在国家和省级的公务员单位工作,有5%的同学进入了会计事务所,10%的同学成功拿到四大国有银行的offer,其余27%的同学均在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

篇5:2011财政学作业题1

1、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2、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3、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4、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境问题研究

6、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探讨

7、提高某某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财政思考

8、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9、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问题探讨

10、我国教育支出效率探讨

11、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12、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农村基层财政运行状况分析

13、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探讨

1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15、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16、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

17、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18、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19、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20、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对策分析

说明1:允许自主选题,凡财政学范畴的选题均可;

篇6:财政学作业

2、成本——效益法最早产生于英国。()

3、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于GDP的增长。()

4、从经济性质上看,基础设施是纯公共产品。()

5、预算外收入不体现在财政预算报告中。()

6、税收的强制性体现了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之上,即私有财产并非神圣不可侵犯。()

7、能够充分吸收集中性的社会闲置资金的公债发行方式是直接出售方式。()

8、国债的“挤出效应”指的是由于国债发行导致的民间投资减少。()

9、财政平衡可以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10、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

------------------------------

一,1-10:×√×××√√√×√

二、名词解释,10×3=301、公共财政

答: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累进税率

答: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社会保障

答: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简答题,10×3=301、请简述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是政府经济实力的表现,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保证,因此,政府必须保持适度的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理财就不能仅就财政论财政,而必须着眼于经济全局,通过发展经济,拓宽财源,才能为财政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

2、国家的分配制度与政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利润,而国家制定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就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国。

3、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政府的职能范围不同、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采取的财政政策不同,财政的集中度不一样,因此财政收入规模也不一样。

4、价格。财政收入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与全社会的价格水平密切相关。当全社会的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财政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2、基础产业投资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一般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因此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因此其投资可以安排在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项目,而且也应该将投资集中于那些具有明显“外部效应”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3、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四、论述题,20×1=20

请论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性因素,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上一篇:建筑安全月总结下一篇:伟大近反义词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