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贸易帮助中国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2024-04-27

网络贸易帮助中国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通用5篇)

篇1:网络贸易帮助中国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网络贸易帮助中国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缺乏经验,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面临诸多难题。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河北金融学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通过“网络贸易”积累起第一手创业经验,有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能通过网上交易为公司拿到2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

“我们给大一的本科生确定的目标是到毕业的时候至少要拿到1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大一的专科生到毕业的时候至少拿到5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说这番话的人叫张明业,是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的一名教师。今年2月,由河北金融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网络贸易实践,张明业老师牵头指导,中国著名的商业网站阿里巴巴提供技术支持,创建了河北金融学院网络贸易实践基地。在这个基地里,学生们要做的就是为厂家寻找订单。

谈到创建网络贸易实践基地的初衷,张明业老师告诉记者:“网络贸易提供了学生在学校为企业开展正式工作的可能性。因为网络贸易就是通过网络去寻找客户、去寻找订单,而网络就意味着在任何一个地方,也能够做这项工作,只要具备网络环境就可以。这样的话,我们就率先搞起了网络贸易实践基地。”其实,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从2002年就开始了。两年前,河北金融学院电子商务实验室开始与阿里巴巴网站合作,帮助保定市几家中小型民营企业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2007年11月,即将毕业的在校生翟翠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保定市一家纺织有限公司聘用,为公司生产的毛巾、浴巾等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到2008年底,短短一年时间,翟翠就通过网络贸易平台,为公司拿下了近200万元人民币的外贸订单,业绩已经占到公司年营业额的10%。记者随张明业老师走进校园里一处不起眼的房屋,这里就是河北金融学院网络贸易实践基地。房间门口的架子上,陈列着他们要推销的产品——毛巾系列、工艺蝴蝶系列、花草茶系列等产品。房间里,几十个学生神情专注地坐在电脑前,他们就是网络贸易实践基地的“学生贸易员”。

实践基地的学生贸易员按照所服务的公司分组,每组约有10位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到基地值班。客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看到的只是一个账号,而这个账号的背后,有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

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张丽就是一位学生贸易员,她熟练地登录阿里巴巴网站,打开账户,对网络客户提出的问题,用英语一一作答。张丽告诉记者:“一般我们现在用的是阿里巴巴的英文站,每天我们会发布我们的产品信息。客户会看到我们的产品,给我们发布求购信息。我们进入我们的后台,看一下我的询盘,他会给我发询盘,然后我点回复,给他相应的报价,这个符合他的目标价就可能再和我联系,然后我再和他进一步洽谈。”

张丽在实践基地工作只有两个月就已经签订了两个国际订单。两个月总共签订的贸易订单已经超过了20万元人民币。

对于这些在校大学生来说,进行网络贸易是他们走向社会工作的第一步,遇到困难也是难免的。商务英语系二年级女生唐昭君告诉记者,她虽然在课堂上学过营销学,学过谈判技巧和商务信函写作,可是在网络贸易平台上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不停地发送信息,却没有人回应;回复了别人的求购信息,对方却杳无音信。她在网络贸易实践基地最先上的一课就是忍受寂寞。她说:“最大的困难、最普遍的困难就是我给人家联系,人家不搭理我,因为他不是在线交流,用的是询盘回盘,也就是一种邮件的形式。你给很多人发邮件,说我们的毛巾,质量多么好,有多么好的历史,但是人家不给你回,要有忍受寂寞的能力。”

河北金融学院网络贸易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经营和贸易的实践场所,还为企业提供了贸易人才。如今,慕名而来洽谈贸易的公司达到十几家,这其中包括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东北部的辽宁省以及东南沿海的浙江省等地。前不久河北省邢台市一家羊绒制品公司经理通过亲自考察调研,对网络基地的学生贸易员工作十分满意,特意聘请唐昭君等6名同学暑假期间到清河县经营羊绒贸易工作。

建立贸易基地之初,张明业老师给学生们订下的目标是每一名基地学生在毕业前要拿到1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而网络贸易实践基地刚刚运营三个多月,就有很多学生拿到了二、三十万元的订单。如今,张明业老师又向基地学生们订下了新的目标,希望本科生到毕业的时候,拿到10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

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胡书金充满信心,因为基地学生通过网络贸易的实践学习,毕业时已经是有两、三年工作经验、有客户、有业绩的业务员,就业有出路,创业有资本。他说:“学生一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种和社会、和实践、和企业对接的强烈意识,把所学和所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来以后他的就业对接会非常顺畅。”

网络贸易的特征有哪些?

答:交易虚拟化、范围全球化、贸易智能化、资源共享化

结合案例,网络贸易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答:网络贸易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将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国际贸易有着重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网络贸易改变了我国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环境,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式;为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济主体。

篇2:网络贸易帮助中国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浅析如何帮助低年级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引领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更好促进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简单谈一谈如何帮助低年级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转变几种观念:

1、 转变认为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是浪费教学时间的观念;

2、 转变认为这种类型的题目教育部门没法考或很少考,就简单讲授,甚至是忽略了对学生的传授的观念;

3、 转变认为一味地利用课件代替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教学,更省时高效的观念。

接下来,我就来具体说一说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有效开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

权威专家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正是打地基的时候,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揠苗助长”的教学绝对不可取!我们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一直是比较浓厚的,基于种种原因,我们也应该且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基本经验的教学活动。

一、所教学的知识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机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体验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如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等时,由于涉及到了每个学生的`大脑皮层细胞,原始数据的收集来源于他们每一个学生,在整理数据,统计调查结果和从中发现的问题等时,学生都能表现得非常积极,自然也就很好地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的这一知识,实现了对知识进行重组或改造的教学。在教学“克与千克”这一部分知识时,我每次的作业都是布置进行市场调查的作业,如调查一袋盐、一箱苹果、一个西瓜有多重?一斤鸡蛋大约有几个?一斤香蕉多少钱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的就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但我们往往就忘记了这两件宝!智慧起自于指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动手操作恰恰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只有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才能很好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获得的知识和体验更加深刻和牢固。切身体会,本学期,我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做陀螺,体会旋转;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真的是着实费了不少时间,但感觉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否则,我们教师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口带过,虽然很轻松,但我想学生一定会稀里糊涂,根本就积累不到什么数学活动经验!

三、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能建立数学模型。

如果我们教师把一些我们自己已经烂记于心的知识点强加给低年级的学生,硬性练习,学生也能接受,但时间久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一定会越积越多,并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怎么办?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又再次发挥了作用。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教学起来就比较难理解,在此,我就巧妙利用了小棒。我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内化了数学知识,学生一定会受益终生!

四、通过合情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提炼活动性经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本册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如排除法、表格法等。例2是应用“数独”的思想来推理,虽然乍看较不好理解,但当我帮学生理顺出推理方法后,学生又顺势解决了其他问题,自然地也就帮助他们积累、丰富了基本活动经验。

五、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充实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虽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教学,但当出现因现实场景缺失或者因手工操作有难度而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活动时,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反而很好地能弥补这一缺憾,“小小设计师”这一综合性实践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丰富多彩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案呈现给学生,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3:网络贸易帮助中国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关键词:积累,直接经验,探究经验,思想性经验,应用经验

“ 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强调“ 四基”教学中的一项, 也是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补充要求。“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把它作为教育目标提出, 是基于“ 动态教育观”, 把数学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 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那么, 如何使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呢?

一、引导学生经历动手的过程, 积累直接经验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了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 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 在教学“ 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 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 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 而是转变教学方式, 改教师“ 教”为“ 导”。 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 设计了画周长、说周长、找周长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 接着安排了如何测量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的环节,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 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 其中测量曲线图形周长的操作中还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 同时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 积累了丰富的数学体验性经验。

二、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积累探究的经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飞来登塔尔说过:“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 不经过亲身经历, 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心理发育特征决定他们侧重于亲身经历得到的感受。 因此, 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 启发学生拓宽思路, 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 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 (下册) “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前学生都做了一个圆柱,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圆柱?

生1:需要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

生2:应该是两个等圆。

师:这两个等圆叫做圆柱的底面, 长方形叫做圆柱的侧面。 但长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 而圆柱侧面却是一个曲面图形, 你们是怎么做的? ( 教者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生3:我把长方形纸卷起来成为曲面, 展开来成为平面。 ( 学生用纸片演示)

老师顺势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两张等圆纸来围, 可怎么围也围不起来。 学生面露疑惑。 ( 教者引发第二次认知冲突)

师:究竟怎样的长方形和两个等圆才能围成一个圆柱呢? 同学们可以借助身边的侧面有包装纸的圆柱形罐子, 试着研究一下。

此时, 有的学生在把包装纸沿高剪开后展开, 再卷起来, 有的在思考, 有的在轻声讨论着。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周长相等。 ( 学生边兴奋地说边演示)

生2:圆的周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 许多学生都认同)

师:假如老师现在给所有同学发两个完全一样的等圆, 要做一个圆柱, 你打算如何确定长方形的长?

生:量出底面圆的直径 ( 或半径) , 算出周长, 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

学生先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 然后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手中的两个圆片完全一样, 可围成的圆柱怎么不一样呢? ( 教者引发第三次认知冲突)

生1:我们配的长方形的宽不一样, 宽就是圆柱的高, 所以圆柱不一样。

生2:如果长方形的宽一样, 围成的圆柱的高也就一样了。

师:如果你是老师, 布置同学们做圆柱, 而且要求每人做的完全一样, 你会给出什么条件?

生:统一圆柱的底面半径 ( 直径或周长) , 统一高度, 这样做成的圆柱就完全一样。

师:现在你认为应该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在多个学生回答后, 教者板书计算公式。

整个活动紧紧围绕“ 怎样做成一个圆柱”这一专题展开, 目标明确, 层次分明, 而且环环相扣, 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它以冲突引发操作, 又以操作深化探究。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和多样性, 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方法的探究经验。 学生从中还深刻地体验到圆柱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底面与侧面决定的, 这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打下了基础。 这样的操作已不再是走过场, 而是充分的体验和深刻的探究。

三、引导学生经历反思的过程, 积累情感、思想性经验

反思即反省、思考, 《 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获得教学经验, 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同样,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也需要进行活动反思。 因此, 教师要把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做成一个教学目标予以落实。 教师要设置好情境, 给学生充足的反思、交流和总结时间, 让学生反思概念、规律、法则、公式等知识的形成过程, 反思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等, 讨论评价解题思路、思维方法, 交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 促进思维碰撞, 通过反思及时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使浅层次的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的活动经验转化, 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落到实处。

比如, 在“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中, 为了更好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学会有序地思考, 我设计并让学生经历了三次反思过程。

首先, 在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到3 的倍数, 同时知道3 的倍数也写不完后, 教师引导进行思考:“ 那么你们是怎样一个个找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前面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并加以提炼, 把活动经验提升为“ 有序思考”这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其次, 试着让学生找出2、5 的倍数后, 教师组织观察: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能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很快找出倍数中最小、 最大的数。 这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请大家回顾一下, 刚才是怎样来观察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的? ”学生反思后不难概括出一个数的倍数的共同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写倍数活动, 再组织观察, 讨论一个数的倍数具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回顾“ 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并帮助学生把这种探索发现的经验总结提炼为数学学习方法。

最后, 在新授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再次让学生思考:学到这儿, 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又是怎样学的?课件出示: ( 1) 我们是根据怎样的算式找到倍数和因数关系的? ( 2) 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 ( 3) 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然后交流……

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个指导过程, 在课末总结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数学知识产生和技能形成的过程, 在主动反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表达外显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 当学生在活动后, 反思其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除了对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以及具体操作经验有所感悟外, 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也能逐渐凝聚为其情绪特征的一部分并获得发展。

四、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 积累应用经验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在于运用。 现实中, 许多数学活动都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 不仅有直接经验、探究的经验、思想性经验, 更需要有应用的经验。 分析表明, 教材中不同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同样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 催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 与此相关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 学生也经常会搞不清楚, 因此会产生列式错误。 这时老师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会分析问题, 一个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用到的是表面积还是体积的知识? 圆柱形保温茶桶能盛多少升水, 用到的是表面积还是体积的知识?给柱子刷油漆与圆柱的表面积还是它的体积有关?每解决一个问题, 教师都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将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去。 经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在运用经验的过程中会获得一些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会, 并不断修正与改善, 促使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 解决问题也更加轻松准确。

杜威指出:“ 教育是在经验中、 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所以,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使学生想动手、敢探究、能反思、会运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丽红.帮助小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 2013:7-8.

[2]孙凤武.浅谈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J].小学数学教育, 2012 (11) .

[3]顾叶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J].教师教育, 2013 (2) .

篇4: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引导观察,积累外部表征经验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小学生要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会观察。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主动观察的意识,提高善于观察的能力。

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的认识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学具或教具的基础上,感知正确清晰的几何表象。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观察,根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特点进行分类;再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将三角形分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观察各种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大小,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分类及对比观察的过程;最后,教师再一次总结分类观察法与比较观察法,加深学生对两种观察方法的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了不同的观察方法,让观察活动得以有效实施,观察有序进行,学生加深了对两种观察方法的运用,观察能力得到提升。

二、指导操作,积累感性物化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由于“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并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虽然这些经验一般都是直接的,需要经过反思、加工和内化,但却是活动经验的基本来源,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例如,执教“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感知来实现。为了让学生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教师可以先出示一枚l角的硬币(1克),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样操作活动,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克,再让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物(花生米、黄豆等)掂一掂、称一称,到底几粒花生米重1克,几颗黄豆重1克……这样,经过反复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1克的轻重,建立正确的表象。然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质量是10克、50克、100克、500克的物品有多重,在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质量概念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估一估、称一称、算一算,得出2包500克的糖或食盐是1千克的结论。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丰富的素材不仅为学生体验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使学生具体感知到“克”与“千克”之间质量的差别与联系,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问题思考,积累理性思维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有观察的经验,也有操作的经验,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的经验。因为,教学时学生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根据已有经验,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验证等,对表象进行加工并重新组合,抓住知识本质进行理性思考,从直观层面的感受提升到理性层面的理解,使学生“眼睛看不到的心可以到达”。伴随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不断积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经验,还要有较强的直觉思维。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该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知识范畴,是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加之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学时,一般的教学流程为: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引出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巩固运用→总结评价。这些环节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完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几个思考性的问题,就会使教学到达更高的层面。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折出二分之一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是,涂色部分为什么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再如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折出[14]后,再次让学生观察思考: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形状相同,为什么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讨论交流,积累合作学习经验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如今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思维呈现出一种开放状态,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使个人的观点、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从而丰富自己的探索经验。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画、剪、拼等已初步感知梯形的计算方法,迫不及待地想要汇报推导方法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你把梯形转化成了已经具有面积计算方法的哪种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在关键处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得到提高与升华,存在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nlc202309021652

五、质疑释疑,积累质疑经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独创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有的学生主动提出: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质疑的兴趣极其高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的疑难得以解决,情为之动,趣为之生,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牢固理解和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质疑释疑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了信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树立了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六、强化反思,积累自我调整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探索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和经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对已有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还要对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获取和创造。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制造”一些反思的机会,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挤”出来,让学生及时调整思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操作、探究和思考的经验有所沉淀和积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思维活动实现新的飞跃。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根据掌握的“2、5的倍数的特征”来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但在验证后却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经历失败后,对原来的猜测进行反思并作出新的猜测和验证。有的在数位表上摆数,有的计算一组有规律的数的和,有的从不同方位观察百数表,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来判断,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不仅如此,还能发现简捷的判断方法:因为3、6、9都是3的倍数,各位数的和肯定也是3的倍数,如果一个数里有3或6或9,判断时可以不考虑这几个数,只计算剩下的数字之和就可以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积累了自我调整的经验。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架起了桥梁,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反思等途径,有效衔接物体“外在表征”和数学“内在本质”的联系,积累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重走科学家的发现之路”,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十堰市东风小学)

方卫(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基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研究”我县正立项作为课题在研究。学习了该文,有些思考:数学的学习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是内在的隐含的,这个“活动”有哪些表征?从“活动”到“经验”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如何评价?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是思维活动的表征。也就是学生首先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然后接通认知结构,寻找并建立符合期望的联想链条,最后达到心理目标终结状态。

从“活动”到“经验”须有三个策略,即:激活策略、制定策略、重构策略。因为数学思维活动是依据思维材料,通过观察与类比、归纳与证明而获得的新的结果。伴随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不断积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经验,还要有较强的直觉思维和反思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数学素养,就会把基本活动经验加工成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数学思想!

利用数学认知结构来评价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条理性、简洁性和有效性,并贯穿在整个数学问题解决始终。评价可以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方面入手。评价形式要多元,方法要多样。

刘斌(谷城县粉阳路小学):按照《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学生在各个环节都能积累活动经验。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积累和应用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沟通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桥梁。如果把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看成过程,那么,积累经验就应是这一过程的结果,而教师就是这个活动过程与结果的首席。如何让学生主动积累和应用数学活动经验?首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亲历观察、实验、猜测、操作、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其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最后要为学生创造自我调整的机会,让学生在重构中充盈自我。正如文中所述:“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制造’一些反思的机会,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挤’出来,让学生及时调整思路,在分析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操作、探究和思考的经验有所沉淀和积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思维活动实现新的飞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经历认知冲突,不断地将新的经验纳入到已有的经验中,最终逐渐完善内化后的经验建构。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新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适当的活动经验去同化这个新的情境与新的问题,并借助它完成与自己原有认知的新的链接。

余向红(红安县教研室):开展活动才能积累经验,个人认为这个话题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没有这个前提,谈不上积累活动经验。

是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正所谓:实践出经验。但是,数学实践活动只是数学活动的一部分,凡是有学习活动都存在着经验。笔者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通过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实际的观察、操作与思考等,在感性向理性的过渡中逐步获得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数学活动经验不仅仅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还需要在“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学生在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感性认识、情感参与及思维提升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

篇5: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生活场景 生活体验 活动经验

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置身生活场景,激活生活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在教室中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老师任意说一个位置,让学生说出这个位置上是谁。再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还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模拟开超市,测量实物面积、体积、高度等与生活贴近的内容时,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支撑起计算和语言描述活动,为抽象概括出相关概念提供可依托的数学事实,事实、经验、知识相互作用,有利于经验的逐步累积并顺利上升为数学概念。

(二)情境的创设“游戏化”,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时,任意找几名男女生按一一间隔排列站成一行,然后再增加或减少人数,学生会发现不论怎样变化,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总比排在中间的女生(或男生)多1人。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中横向排列规律。在学生激情未消之时,再让他们围成一圈,这时让学生观察,看是否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学生会发现原来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排到了一起,已经不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时让学生想个办法,使之成为一一间隔排列,有人会说,把原来排在两端的男生(或女生)去掉一个,也有人会说,在两个男生(或女生)中间再插一个女生(或男生),激发他们数一数男女生人数。从而得出一一间隔排列中排成一圈时的排列规律。

学生通过这一游戏,既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生活中无处没有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验证、计算、推理、想象。

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猜想验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完善知识,形成经验经验。

三、自主探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实验、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这样一道实践题,用小棒围城相连的正方形从2个到10个时,共要多少根小棒,让学生从1个、2个……去想,得出小棒的根数=正方形的个数×3+1,再用这个关系式去算一算52根小棒能摆多少个正方形。

四、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作文1000字下一篇:中学英语老师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