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2024-07-04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共8篇)

篇1: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评价建议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沈大安

课程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三大关键。从先行实验地区的情况看,课程评价直接关系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此,我们从实验一开始就应该对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没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也不需要在学生中分你高我低。学业评价应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2.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学生学业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应该有知识和能力,还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不能繁琐,应避免过多的考查和经常的对照检查。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发展变化的,因此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语文课程的评价,建议采用平时的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单元的阶段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语文学习具有重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何况,像朗读、口语交际、写字、习作等项目也难于精确量化,只能作模糊评价。量化评价采用等级制,而且在等级的设置上粗放一点。提倡用有代表性的事实、描述性评语等方法进行评价。

5.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如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一般由学生自评、互评。学期初公布学习态度习惯的评定标准,学生按照标准努力达到,学期结束时对照标准评定。知识和能力领域,也要尽可能由学生参与评价,而不是单由教师评价。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

二、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操作方法

(一)平时评价——成长记录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性评价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装入能反映自己学习成绩的材料。成长记录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新型评价方法。

“语文成长记录袋”可以由学校代购文件袋统一发放,也可由学生和家长制作。封面标明班级、姓名,学生可自行美化,使它具有个性。成长记录袋建立以后,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装什么?

成长记录袋内装的应该是学生认为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如: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张字,一次做得好的作业,读过的课外书的目录,一段自己满意的朗读或口语交际录音,成绩好或者有明显进步的单元检测等。到第二、三学段可以装入自己满意的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考察报告、调查报告,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等。在一年级,特别提示学生装入可以证明自己课外识字、课外阅读的材料,如喝了饮料,如果认识了商标上的字,可以把商标保存下来。成长记录袋内一般不装统一的检查和评比表。2.谁来装?

成长记录袋内由学生自主决定装什么或不装什么。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幼小,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不要强求一律把阶段性评价材料(单元检测)装入记录袋。如果学生愿意把不太好的作品甚至失误装进去作为教训,教师应加以鼓励。成长记录袋内的材料要符合教学计划和目的。本学期提倡装的材料如课外认的字、写得好的字等。

3.成长记录做什么用?

成长记录可以由学生自己保管,也可以由教师统一保管。学生自己保管,便于及时存放自己的作品和有关资料;如果由教师保管,要及时收发。成长记录的用法:(1)学生自己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2)定期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观看、评价。(3)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学习。(4)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封面写上评语,发给学生带回家——这是最重要的一张语文学习“成绩报告单”。

(二)阶段性评价——单元检测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课时多,内容相应也多,到学期结束“算总账”已太迟,所以需要单元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作出反馈,改进教学。单元检测需要注意:

1.不宜频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原则上两个单元测查一次。“汉语拼音”拼音部分内容较多,建议分两次测查。每次检测的时间不宜长,内容也不宜多。

2.书面和口头结合,以口头为主。新教材要求认字400个,写的字只有100个,书面测试不能太多。汉语拼音、认字、朗读和背诵、口语交际等项目必须口头测试,不能把口头测试项目变成书面测试项目,以免大幅度提高要求而违背教材本意。

3.重在检测以后的反馈。如果发现成绩不理想,首先不是批评学生,而是反思和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

单元检测样张(课文第二单元)

口头部分

一、我会背古诗《静夜思》。

二、我会说意思相反的词。

短——()

黑——()

前——()早——()

高——()

日——()

三、我会读句子。

zhao 1.金色的阳光照在田野上,禾苗更绿,花儿更香。2.夜晚,我望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3.长尾巴的猴子和大尾巴的松鼠是一对好朋友。4.是谁拉着弯弯的小船在河里前进?

书面部分

一、我会连。

ju

ye

ba

xiang

zhe bian hei guang wan zhi

二、我会写。

日——目

山——出

马——鸟

田——电

三、我会读拼音写字。

tian shang bai yun piao

bai yun xia

ma 1.蓝蓝的□ □ □ □ 飘,□□□面□ er □跑。

yi lie chang chang

huo

che

shan dong

kai chu 2.□列 □ □ 的□ □ 从 □洞里□□

le 来□。

(三)学期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

《语文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分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根据一年级上册的实际教学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三个方面来实施评价。评定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两个等级。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暂不评定,由教师找这位学生谈话,鼓励他下学期继续努力,达到“合格”。1.识字与写字(1)课内认字测试

测试内容:学生认读由生字组成的短文。每篇短文均含所学生字100个以上,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拼音。

测试方法:提供4篇短文(试卷样张举了一篇做例子),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篇文章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学生认读时测试者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作上记号,学生读错后又自行纠正的,应视为正确。短文读得是否连贯、流利不作要求。加注拼音的字读错,不在统计之列。

评定标准:读错的不超过5个字为优秀,读错6—20个字为合格,超过20个字为不合格。(2)课外认字测试

测试内容:学生认读自己在课外认的字。

测试方法:学生利用存放在成长记录袋中的收集到的商标、剪报、课外读物等向测试者展示并认读自己在课外认的字。

评定标准:测试者记录学生课外认字的具体数目(指教科书要求认识的400个字以外的字,相同的字只算一个)。课外认字超过50个以上,可在课内认字的等级基础上上升一级(如“合格”升为“优秀”,“不合格”升为“合格”),并可在成绩报告单上注明课外认了几个字。(3)书面测试

测试内容:在田字格里写字、听写词语、看拼音写句子。测试方法:在30分钟内完成书面测试题。评定标准:听写词语和看拼音写句子以字为单位评定等级。正确率95%以上(错字为0—2个)为优秀;正确率为85%—95%(错字为3—6个)为合格;85%以下(错字超过6个以上)为不合格。

写字以正确、端正为标准。正确、端正的为合格,潦草、不端正、字体过大或过小、严重不洁的为不合格。写字不合格的,在听写词语和看拼音写句子等级的基础上降一级。阅

测试内容:测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测试方法:提供本学期课文中的4篇朗读课文、4篇背诵课文,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朗读或背诵哪一篇,准备5分钟后逐个测试。

朗读和背诵测试建议分散进行,凡本学期课本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准备好后即可开始。学生对自己朗读和背诵测试的成绩不满意,都可以要求重考,教师要给予鼓励。评定标准:

优秀:正确、流利、有感情,添字、漏字、换字、读错字和读破句不超过3处。合格:基本正确、流利,添字、漏字、换字、读错字和读破句在4—6处。不合格:差错超过6处,不能读正确。口语交际

测试内容: 根据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看图说话。

测试方法:提供一个话题、一幅图片,由学生自由选择,稍做准备后逐个测试。评定标准:

优秀: 用普通话说,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能根据话题或图意正确叙述,能用上礼貌用语,语句通顺连贯。合格:用普通话说,对话题或图意的叙述基本正确,能用上礼貌用语,语句大多通顺,声音、口齿、态度方面有些不足。

不合格:不用普通话说,话题或图意叙述不清,语句大多不完整。

一年级上学期末试卷样张

口头测试部分

一、朗读和背诵。

1.朗读课文(在以下4篇中抽1篇): 《雨点儿》《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松鼠找花生》《借生日》 2.背诵课文(以下在4篇中抽1篇): 《四季》《阳光》《自己去吧》《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认字。xin

一天,小猫、小熊、小山羊还有小猴子,一起在森林里玩。他们看见小狗正在造房子。小猫说:“朋友们,我们也来造一间房子怎么样?”

“好啊!”小山羊说,“我要把房子造在草地上。这样,我一出门就能吃到青青的草。”

小猫说:“不好,不好。我要把房子造在小河边。这

deng 样,会有好多小鱼在河里等着我呢!”

小熊说:“我可是要住在山洞里的,要不我们就在这

wa 里挖一个洞吧!” xing 小猴子听了,跳起来,说:“那怎么行。我看,还是住在树上最好,那多自在呀!”

di 新房子到底造在哪儿呢?

三、口语交际。(在以下两题中选一题)

1.你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哪些事?爸爸妈妈怎么说? 2.看图说话

书面测试部分

(测试时间:30分钟)

把下面的字正确端正地写在田字格里。

二、听写词语。

看拼音写句子。

1.jīn

tiān

xià

yǔ.2.huǒ chē

kāi

zǒu

le.3.shuǐ niú

dà,shān

yánɡ

xiǎo.4.xiǎo niǎo

yòu fēi

huí

lái

le.说明:

1.听写词语时间为8分钟,每个词语读两遍,全部听写完后校对一遍。听写的词语是: 自己

东西

书本

毛巾

白云 生日

木头

鱼儿

瓜果

风衣

2.这份期末试卷利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和杭州市下城区教研室提供的部分资料,谨致谢意。

2003年8月25日

篇2: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一、评价观念的更新

1.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没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也不需要在学生中分你高我低。学业评价应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2.语文学科评价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学业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评价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不能繁琐,应避免过多的考查和经常的对照检查。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发展变化的,因此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语文学科的评价建议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单元阶段形成性评价和期末总结性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注重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量化不能成为语文评价的主要手段。何况,像朗读、口语交际、写字、习作等项目也难以精确量化,只能作模糊评价。提倡用有代表性的事实、描述性评语等方法进行评价。量化评价采用等级制,而且在等级的设置上可以粗略一点。

5.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如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一般由学生自评、互评。学期初公布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定标准,学生按照标准努力达到,学期结束时对照标准评定。知识和能力方面,也要尽可能由学生参与评价,而不是单由教师评价。

二、评价的方法

(一)平时评价──成长记录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装入能反映自己学习成绩的材料。成长记录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新型评价方法。

语文成长记录袋可以由学校代购文件袋统一发放,也可由学生和家长制作。封面标明班级、姓名,学生可自行美化,使它具有个性。成长记录袋建立以后,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装什么?成长记录袋内装的应该是学生认为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如: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张字,一次做得好的作业,一段自己满意的朗读或口语交际录音,成绩好或者有明显进步的单元检测等。到第二、三学段可以装入自己满意的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考察报告、调查报告,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等。

在一年级,特别提示学生可以装入证明自己课外识字、课外阅读的材料,如喝了饮料,认识了商标上的字,可以把商标保存下来。

2.谁来装?成长记录袋内的材料由学生自主决定装什么或不装什么。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如果学生愿意把不太好的作品甚至失误装进去作为教训,教师应加以鼓励。不要强求一律把阶段性评价材料(单元检测)装入记录袋。

3.怎么用?成长记录可以由学生自己保管,也可以由教师统一保管。学生自己保管,便于及时存放自己的作品和有关资料;如果由教师保管,需要及时收发。

成长记录的用法:(1)学生自己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2)定期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观看、评价。(3)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4)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封面上写上评语,发给学生带回家,这是最重要的一张语文学习成绩报告单。

(二)阶段性评价──单元检测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课时多,内容相应也多,到学期结束算总账已太迟,所以需要单元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作出反馈,改进教学。单元检测老师都很熟悉,这里只强调几点:

1.不宜频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原则上两个单元测查一次。汉语拼音部分内容较多,建议分两次测查。每次检测的时间不宜长,内容也不宜多。

2.书面和口头结合,以口头为主。新教材要求认字400个,写的字只有100个,书面测试不能太多。汉语拼音、认字、朗读和背诵、口语交际等项目必须口头测试,不能把口头测试项目变成书面测试项目,以免大幅度提高要求而违背教材本意。

3.重在检测以后的反馈。如果发现成绩不理想,首先不是批评学生,而是反思和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

(三)学期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

《语文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分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根据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三个方面来实施评价。评定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两个等级。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暂不评定,由教师找这位学生谈话,鼓励他下学期继续努力,达到合格。

1.识字与写字。

(1)课内认字测试。

测试内容:学生认读由生字组成的短文。每篇短文均含所学生字100个以上,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拼音。

测试方法:提供4篇短文(试卷样张以一篇做例子),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短文。

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篇文章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学生认读时测试者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做上记号,学生读错后又自行纠正的,应视为正确。短文读得是否连贯、流利不作要求。加注拼音的字读错,不在统计之列。

评定标准:读错5个字以内为优秀,读错6-20个字为合格,超过20个字为不合格。

(2)课外认字测试。

测试内容:学生认读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

测试方法:学生利用存放在成长记录袋中的商标、剪报、课外读物等向测试者展示并认读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

评定标准:测试者记录学生课外认识字的具体数目(指教科书要求认识的400个以外的字,相同的字只算一个人课外认字超过50个以上,可在课内认字等级的基础上升一级(如合格升为优秀,不合格升为合格),并可在成绩报告单上注明课外认识了几个字。

(3)书面测试。

测试内容:在田字格里写字、听写词语、看拼音写句子。

测试方法:在30分钟内完成书面测试题。

评定标准:听写词语和看拼音写句子以字为单位评定等级。正确率在 95%以上(错字为 0-2个)为优秀;正确率在85%-95%(错字为3-6个)为合格;正确率在85%以下(错字超过6个以上)为不合格。

写字以正确、端正为标准。正确、端正的为合格,潦草、不端正、字体过大或过小、严重不洁的为不合格。写字不合格的,在听写词语和看拼音写句子等级的基础上降一级。

2.阅读。

测试内容:测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测试方法:提供本学期课文中的4篇朗读课文、4篇背诵课文,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朗读或背诵哪一篇,准备5分钟后逐个测试。

评定标准:优秀──正确、流利、有感情,添字、漏字、换字、读错字和读破句不超过3处。合格一一基本正确、流利,添字、漏字、换字、读错字和读破句在4-6处。不合格──差错超过6处,不能读正确。

3.口语交际。

测试内容:根据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看图说话。

测试方法:提供一个话题、一幅图片,由学生自由选择,稍做准备后逐个测试。

篇3: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课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__,真的像__说的,那么__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很多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用好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

篇4: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新生;生活习惯现状;习惯培养策略

一、现状描述

1.勤俭节约习惯现状描述

从对学生的观察来看,学校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是很好。从家长的反馈信息分析得出,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很多,平时吃饭也比较浪费。从调查来看,爱惜学习用品一项,仅有45%的学生做得比较好;不乱花钱一项中,僅有32%的学生做得不错;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一项,只有个别学生会注意到下课时或全班同学离开教室时要关灯。

2.锻炼身体习惯现状描述

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是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和体育课时间。老师带领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但是,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大多数孩子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少。调查显示,积极参加大课间的学生占60%左右;认真上体育课的学生也只有60%。

3.动手习惯现状描述

多数同学基本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但是丢失铅笔橡皮等学习文具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调查中发现,能每天独立整理书包的学生只有34%;坚持每天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学生有48%。

二、现状分析

造成这样的现状必然是有很多原因:

(1)从孩子原因来看,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6岁左右的儿童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方面开始发展,但是需要在学校的教育下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有些身体协调性发展不好的孩子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就稍落后其他同学。

(2)从家庭原因来看,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往往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剥夺性教育的体现。自理的核心是“自”,人的自主性可以说是人的素质教育中最高尚的。没有自主性,人就不会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3)学校原因。学校是以教育为本质目的的,学校生活不是基于生存的生活,而是基于人的成长发展,这样的学校生活兼容了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学校生活是学生的必然成长途径,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大影响。

三、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多采用影像资源

根据一年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鲜活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实实在在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做法。“知愈明,则行愈骂”,学生只有明白的为什么做,怎么做,他才会产生做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多给予锻炼的机会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为简单和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现由理性到实践的跨越,达到实践行动的目标。如要培养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解师长、体验师长、学会体贴是必不可少的。在班上开展了 “我是老师的小助手” “一日小干部” “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换位思考后,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使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后达到行为品质上所追求的目标。这样将尊敬师长的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3.多树立学生榜样

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活拨,善于模仿,可塑性和依赖性强,因其独立性和自觉性比较差,通过榜样示范的途径对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班级的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评比活动中,增设“勤检节约小标兵” “热爱劳动小模范” “自主自立小明星”的评选,学生努力争取荣誉的积极性非常高,老师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比,产生学生身边的小模范、小榜样,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帮助行为习惯较为薄弱的孩子迅速的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班级成为强大的正面磁场,牢牢的吸引住每一个学生。

4.多进行常规训练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是否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学生在做人、做事、求知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一年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奠基工程,应该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张晓春,盖笑松.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行动研究——同伴融合活动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J].中国德育.2010(10).

[2]赵.加强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09).

[3]顾春柳.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点滴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6(33).

篇5: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图片,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照片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

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

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图片的设置打破了

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教学设想:

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在活动中渗透体验

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

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2. 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3. 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

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 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在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应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篇6: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一、字母教学 1.读准音。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着谁,他们都在干什么。再找找图画中藏着哪些字母,从而引出d、t、n、l。

(1)发音指导。

声母d、t、n、l 都是舌尖音,学生很难直观感知其正确的发音部位。教学时,教师可用一些形象可感的动作,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要领。教学d、t 时,可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手掌感觉不到气流冲出;发t 时,有较强的气流冲出。教学n、l 时,老师要放慢发音速度,拉长发音过程,可让学生皱着眉头,捏着鼻子发l 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的感觉,松开鼻子笑眯眯地发n 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的感觉。

(2)编儿歌练发音。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与d、t、n、l 发音相似的“的、特、呢、了”,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发音要领。特别是声母n 和l,初学时不少学生很容易混淆,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加以区别。

2.识记形。(1)观察字形。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致观察情境图,说一说d、t、n、l 的形体各自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d就像鼓和鼓槌组合在一起的样子,t 就像女孩手中握着的伞柄,n 就像舞台背景拱门的样子,l 就像男孩手中的鼓槌。

(2)形近字母辨析。

d、t、n 与前一课所学的b、f、m形体有相似之处,学生很容易混淆。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学生掌握读音后,出示d、t、n 与b、f、m,让他们细细观察,反复比较,小组讨论得出它们的不同点:左下半圆是d,右下半圆是b,一根鱼竿是t,一根拐杖是f,一个门洞是n,两个门洞是m。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雨伞实物:伞柄朝上就是t,伞柄朝下就是f。也可以启发学生编顺口溜,帮助记忆新学的字母,如,小鼓敲响d d d,伞柄朝上t t t,一个门洞n n n,一根小棍l l l。

(3)书写字母。

声母d、t、n、l书写指导时,要注意新的笔画竖右弯

。d 两笔写成,占中格和上格。书写时要注意左下半圆写饱满,第二笔竖不能碰到第一条线。

t 两笔写成,占中格和上格。书写时要注意横比较短,写在比第二条线略低的位置上。

n 两笔写成,占中格。书写时要注意占满格。

l 一笔写成,占上格和中格。书写时要注意一竖起笔在第一条线下方略低的位置上。书写时可以将d、t、n 与学过的形近字母进行区别,如。

二、拼读教学

1.借助汉字拼读带调音节。

教学d、t、n、l与带调单韵母ɑ、e、i、u、ü相拼时,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单韵母及其四声,为顺利拼读做好准备。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拼读。如,d、t、n、l与ɑ相拼的音节:dǎ,“打水”的“打”;tā,“他们”的“他”;ná,“拿苹果”的“拿”;lā,“拉手”的“拉”。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熟练拼读,并把自己会拼读的音节读给同学听一听。

2.分辨n 和l与同一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师要注意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n、l 与同一韵母组成的音节的细微差别。可以联系口语帮助学生分辨、记忆。如,是“马路”的“路”;

是“发怒”的“怒”,是“小毛驴”

是“女同学”的“女”,的“驴”。3.同伴互助练读带调音节。

声母d、t、n、l 和ɑ、e、i、u、ü 相拼的拼读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先个体拼读,然后同伴评议。教师还可以将音节做成拉动式卡片或翻动式卡片让学生反复练习,采用同桌比赛、“谁是拼读小高手”对抗赛等多种拼读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词语和儿歌教学 1.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在单幅图说话的过程中带出两个词语“马路、泥土”,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讲解意思:“马路”就是城市里的宽阔平整的道路,我们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泥土”就是小草、野花生长的地方。然后,教师借助卡片指导学生正确拼读音节。

2.儿歌。

儿歌《轻轻跳》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小兔和小狗的可爱表现,教育学生要爱护小草。tù、nǐ 是本课新学的音节,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拼读已学的音节,然后再由同伴带读、反复拼读来巩固新学的音节。还要圈出儿歌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通过伙伴合作的方式进行复习。儿歌要反复朗读,基础好的班级还可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四、识字教学 马

教学时除了联系课文插图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的“马”,还可以让学生用“马”字口头组词,如“木马、马车”。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泥土,说说在哪里见过“土”。还可以让学生用“土”字口头组词,如“土地、尘土”。

篇7: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辅导建议

好的习惯就像为生命存入的财富,我们一生都将享受它带来的利息。一位哲人这样总结: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与其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习惯决定命运。

小学数学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决定着现阶段数学学习的成功,也将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好的习惯也将浸润到其它学科,影响他们终生的行为与命运。好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意识地重复某种好的行为,直至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然而然的科学的行为。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家庭辅导中,哪些习惯有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呢?这些习惯又该如何培养?我们有如下建议供您参考:

一、读题三遍,认真理解题目要求。

1、第一遍:看清每一个字。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文字,家长领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太长的句子可以断开分两三次读。

这个过程是孩子们看清每一个字的过程,所以可以较慢或者断开读。孩子们经常看着字读,就会慢慢认识这些字,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家长教一下。

2、第二遍:完整地读一遍题目要求,说说题意,勾出关键字词。

读完以后家长不要忙着给孩子解释题意,而是锻炼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要求是什么意思。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理解正确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让孩子读一遍,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题目给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经过几遍读题还是不能理解正确,家长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常用的提问方式有:①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画圈、连线、涂色、填空、计算……);②要求怎么做?(把谁圈起来?把什么样的连起来?把什么涂上颜色?……)。

例如:“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提问:做什么?(涂色);把谁涂上颜色?(同样高的);涂什么颜色?(相同的颜色)。

孩子正确理解题意后让他选出关键字词勾画出来,帮助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上面这道题就可以这样勾画: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

3、第三遍:正确理解之后再读一遍,加深记忆和理解。然后动笔做题。

二、独立解决,自己检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理解了题意以后,让孩子自己答题。

2、答完题后,自己对照题目要求进行检查。

检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题检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题目要求,对照题目要求检查过程、最后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题,最基本的诀窍是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计算题一定要再算一下……。家长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指导孩子相应的检查方法。

三、三种改错的方法。

孩子自己检查以后再邀请家长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家长根据错误情况教给他改错的方法。

1、A类:粗心的错误。

家长发现错误后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题目要求、图或者文字,然后对过程、答案进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发现并改正了,就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A,表示这类错误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2、B类:方法、知识错误。

孩子自己不知道为什么错,家长可以给他提示。例如:

某题:下面哪一行不一样,在它后面的括号里画“√”。

(1)1、2、3、4、5()

(2)2、4、6、8、10()

(3)5、6、7、8、9()

孩子能够理解题目要求是选择不一样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样。家长可以这样提示:“第一行的数字在发生什么变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据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长直接告诉他答案。总之,能让孩子去思考的,家长决不代替。

孩子根据提示作出来以后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B,表示这类问题自己还有一些困难,是自己的薄弱点,需要以后多思考、多练习。

3、C类:无法理解的问题。

有些错误家长提示方法以后都不能解决,必须家长讲解方法、过程,帮着孩子做出来的,这类问题请在序号下面写一个C,表示这是孩子的难点,提醒孩子在老师讲解类似问题的时候注意听。

4、这些A、B、C符号的标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找到发生错误的根源,同时也帮助孩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对于A类错误,需要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对于错误,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方法,多思考,多练习。家长可以针对B、C类错误,再设计类似的题让孩子练一练,力争能够在下一次不再成为薄弱点、难点。

这个习惯养成以后,孩子在高段的学习中能够进行自我管理。高段科目多,内容多,时间紧,复习时有针对性,把书、作业拿出来,重点针对B、C类进行复习巩固,就可以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重点突破,这样节约时间,轻松愉快。

四、有错必改,错误不过夜。

每次做作业之前,先将前面没改的错题改正后才能开始做新的作业。有些在学校里做的课堂作业如果孩子没来得及在学校里改,那么回家后也应该拿出来当天改正。孩子往往只注意改

家庭作业上的错,忽略了其它的作业。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每天把各项作业拿出来看看是否有错没改。我们的作业包括四种:课本、《100分闯关》、《口算题卡》、《数学实践园地》,有时候还有试卷。

错题就是背在孩子身上的包袱,只有将它拿掉,才能为第二天的学习扫清障碍,帮助孩子轻松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否则,这些没解决的错误又会导致第二天新课学起来困难,压在他身上的包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重,最后导致孩子学习吃力,厌学,自卑,痛苦。

五、记录作业所用的时间。

时间写作每次作业的后面,例如做《100分闯关》第9、10页,就把时间写在第10页最后,不要写在家庭作业的记录本上。记录时间会给孩子压力,这样可以督促孩子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完成作业。同时为了追求速度,孩子会有意识地寻找解决问题有效、简便、快捷的方法,对培养孩子优秀的思维品质很有帮助。

初期家长可以帮着看时间,建议现在就买一个时钟,让孩子慢慢学着认钟表,自己记录时间。钟表的认识本身就是一年级的难点,这样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钟表知识。

专注、高效的作业习惯在孩子们上了初中,高中以后会有很大的作用。

对付马虎的五种措施

“我们的孩子挺聪明的,可是总考不了一百分,这马虎的毛病可怎么治啊?”不少家长为此犯愁。

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时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马虎;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解决马虎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根据产生马虎的原因,有针对性做工作。现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1.错题集的给孩子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多是马虎,有利于认识错误的危害,下决心改正。错题集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

2.草稿不要太草。不少孩子马虎是从草稿开始的。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草稿不要太草。从草稿开始就要严肃认真。这有利于克服马虎的毛病。

3.不要依赖橡皮。橡皮是造成马虎的一个根源,反正错了可以擦,于是错了擦,擦了错,孩子不在乎。家长如果限制孩子使用橡皮,错了不许擦,孩子就会认真一点。“三思

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

4.学会自检。有些家长总怕孩子错题,得不了高分,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错了妈妈能给检查出来,所以做题时马马虎虎。家长不要

给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养成自检的习惯。错了又没检查出来,就让他不及格。这样他才能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有了自检的能力,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

篇8: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建议

一、活动前的组织管理

1.课题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为中心,建立综合性学科。 研究性学习是否规范,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交流中成长,参与中得到体验,个性得到张扬,首先还是要看课题的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讲课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 使学生通过研究过达到丰富体验、完备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还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活动方案的管理

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始,老师通常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教师必须引导研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团队成员必须遵循良、中、低搭配的原则,每个组必须有一个领导者,以促进团队的不断前进, 这样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不仅可以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还可以克服和忽略学生能力较弱的现象,组织开展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互相学习到一起进步。 该小组完成的研究计划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 老师只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教师控制研究指导元素,如方向、方法和质量,以便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包括研究的问题、活动时间、地点、步骤等,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辅导,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多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信息, 帮助学生收集和掌握参考材料,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对收集资料进行分类。 具体的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处理、分析。 当然,教师只是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然后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找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努力达到自身练习的最大限度, 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学生犯错误,在学生犯错误时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更能强化学生对某件事的认识,牢记其中的教训。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取决于学生真正的需要。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计划,并帮助他们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对第一次写的研究记录进行指导, 及时进行活动记录,从中总结个人经验,为日后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活动能正常进行,同时老师的引导也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监控。 活动结束后,老师经过认真分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向小组活动展示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常言道:“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让学生心中形成这样的意识,无论做任何事情,集体智慧远远大于个体,使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如果学生共同学习,那么他们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互相帮助的合作行为,教师应给予正面的表扬, 让孩子感受合作的喜悦。 团队合作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的引导。

三、活动总结阶段的管理

结题总结与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展示学生探究潜能、达到资源共享的学习形式,更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科学严谨精神的重要一课。 在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后,教师必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展示和总结学生的活动成果。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以共同讨论的方式逐步形成结论。

活动的评价应贯彻于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使学生认识到参加活动的成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能更好地认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毫无疑问,这会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帮助和鼓励与学生积极探索有机结合。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民主评价的方法: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也应在指导的过程中吸收新的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关系。 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给予学生活动必要和足够的指导。 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促进下一个活动的进步和成功。

从学生方面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了他们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了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发现和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教师方面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教师能够把研究性学习理念自觉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循环结束后,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在课程的落实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课题实验主要依托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研究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课程设定管理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 做”“ 实验”“ 探究”“ 设计”“ 创作”“ 思考”“ 反思”“ 体验” 等一系列活动中真正动手、动脑尝试失败与成功,追求学生本性的回归,尊重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的一个小时时间, 是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们遵循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的原则,打破原班级上课的常态,采取分班走读的形式开展活动。

2.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 我们着力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有效指导。 我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的活动指导任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都是在无教材中施教,这就迫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彰显自己的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去研究任教内容,去探索教育的艺术。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1活动前的指导;2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3活动总结阶段的指导。

3.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课题进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从研究主题的确定、探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汇报都在不断完善。 我们的实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型,指导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和侧重。 老师从学科课堂教学的“ 台前”走到了“ 幕后”,把学习和实践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老师和学生一起尝试、体验,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21世纪新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他们成为这门学科真正的探路者和开发者,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同时也使一批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在科研的路上成长、成熟,成就自己。

上一篇:动物检疫内容下一篇: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