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2024-07-05

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精选5篇)

篇1: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如何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村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我乡多年实践以及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以白崖子村为例加以论述。

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使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村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发展思路。首先要明确发展思路,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选准脱贫致富的路子。近年来,强湾乡白崖子村立足全村主体是村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支部+协会”的新思路、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培育特色产业,如烟叶、蔬菜、林果、花卉、桑蚕种植业、家畜家禽养殖业、观光农业、劳务输出业以及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等,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把“输血”与增强“造血”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党建。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要采取“两推一选”等办法,配齐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采取到党校在岗自学、大学生村官“一帮一”等形式,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建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发展上、体现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上,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近年来,白崖子村强调党建工作必须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来展开,并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使农村党建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比如,村党支部定期举行“三会一课”,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定期对党员进行远程教育,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大会,每月举行两次党课教育,每半年举行一次民主生活会,通过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党员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并进行观后感言演讲活动,使党员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白崖子村又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引领协会发展的新路子,创建了运输协会,让群众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这一举措的不断

实践和深入,使白崖子村党支部对促进和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围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抓党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切入点,从根本上为农民群众解决困难,农村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村党建工作要取得实效,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按照这一思路,白崖子村党支部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心系村民所想,满足村民最迫切的要求,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比如,白崖子村党支部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积极筹措资金、经多方努力建成农民文化健身广场,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实践证明,将农村党建工作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村级党组织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开展学科技致富竞赛活动、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实施“科技示范工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利用远程教育站点进行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认真组织好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更科学的技术指导。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乡风民俗。继续建设和完善农村活动场所,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抓好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强化社会矛盾调处力度,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党群关系,并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白崖子村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同时,坚持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巩固并提升本村现有经济成果为工作重点,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拓展经济发展方向,推动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村级经济持续健康运行。

总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

带,担负着上传下达、组织实施、树立形象、凝聚人心的神圣使命,特别是在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服务;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和方式,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建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二要创新党员队伍的发展、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大党员培训力度;三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通过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党员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篇2: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也谈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如何开展党的工作

韦忠才

“从一名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组织员工(老板)的角度来思考党建工作,你认为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如何开展党的工作?可以采取那些方式?”这是10月份,兴义市委企业工委举办的兴义市第三期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考试的一个问答题。学员来至30个乡镇(街道)的256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学历层次总体较高,答案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引人眼球,使人耳目一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学员们的智慧精髓吧!下面我们选取了学员的部分答案共大家参考:

林邦琼学员谈到: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就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企业党建, 建立“党员示范岗”,挂牌亮相生产第一线,建立党员业

务骨干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面对危急关头冲锋陷阵,用行动彰显了党员的风采,用品德征服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党员在企业员工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广大职工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农村、孤儿院等开展志愿服务,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闪光点、照亮一大片,广大党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和普通职工一起,汇成一股强劲的动力,拉动着企业向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迈进,不断推动企业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黄钦学员谈到: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政治方向的“主心骨”,企业发展的“铁筋骨”,员工腰杆的“脊梁骨。

自觉服从、创新冲动、团队精神仅仅靠法人治理是无能为力的,还需要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破僵化保守,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与党组织建设的中心工作的一致性,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借助党的各种资源来发展自身,党的建设也需要依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各种资源来壮大力量,这就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心骨”。

创新党建工作,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非公有制企业党委坚持“为企业所需要,为企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赢得了董事会的信赖和员工的拥护。从非公有制经济实际出发,“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铁筋骨”。

非公有制经济员工也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般来说,非公有制经济由于所有权的特殊性,员工一般处于弱势。党组织围绕挺起员工腰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利益开展工作。一是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二是完善薪酬管理体系。按业绩、能力、贡献,对员工的工资实行多劳多得、按劳付酬的原则。三是坚持职代会监督。如病假制度规定,病假期间按工龄长短、假期长短发放相应比例的基本工资和救济费。关心女工身心健康,除和男员工享受同等待遇外,还享受一些特殊待遇,脏、累、重、险岗位不安排女工。党建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挺起腰杆的“脊梁骨”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企业和谐活力,实现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企业经济效益、员工合法利益互动三赢,这是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根本。

吴流奎学员谈到: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应按照“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不断探索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融合的调研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习上级有关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重点围绕建班子、带队伍、促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动,协调发展。

企业负责人普遍意识到党建工作是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上的“疙瘩”就解开了;党务工作者不能“就党建抓党建”,要找到了工作着力点,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了;职工感受到党组织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党组织更加拥护了。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黄恩典学员谈到:在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教育培训、基础保障、作用发挥、氛围营造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强化制度建设指的是市委支持关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加强对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在不断探索研究制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强基立业”系统化工程实施意见、培养工程方案,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强化教育培训主要是如果企业负责人是党员的按照组织程序选拔担任企业党组织书记,并组建党组织班子,由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企业党建工作;如果企业负责人不是党员的,动员企业主支持和关心企业党建。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主政治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

强化基础保障指的是规模以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达到“四有”标准,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在企业建立工会室或青年活动室,为党组织和党员活动提供阵地保障。保证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时间,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每月至少安排一天以上的时间给党员参加党内活动。

强化作用发挥指的是积极探索和创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党组织书记围绕本职岗位职责,履好职、当好表率,积极为企业党建出谋划策,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广大企业党员职工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申领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强化个人先锋意识。并自觉按照“五带头”目标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企业发展。

强化氛围营造指的是定期召开支部大会,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上级的指示和精神,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定期组织开展党内活动,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和创先争优意识。着力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坚持用典型激励引导广大党员,用典型推动工作,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党务公开栏,大力宣传党组织建设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氛围营造,逐步形成了企业人人重视、社会广泛支持、党员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篇3: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 对于我国来讲, 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中, 有着丰富的道德基础, 并且慢慢演变为文、德、乐于一体的传统群众文化体系。从这个角度讲, 群众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人民群众在职场之外, 自我发起、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 他们在创造并参与文化的同时, 也享受着文化的熏陶。科学合理地利用群众文化的特性, 对基层群众加以文化宣传, 将歌颂祖国、赞美生活等积极因子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 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性情, 引导群众积极向上。通过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或强化, 使之与时俱进能够给和谐社会构建工作给予强劲的精神支柱、智力支持以及思想观念保障, 继而使社会根基得以长期稳定地强化。

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方式。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就要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群众文化正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 将相关社会主义民主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使用能让广大群众理解信服的方式加以宣传和普及, 可以很好的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内涵, 引导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 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 相互制约, 相互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使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素养。群众的文化、精神层次越高, 社会的整体素质才会越高, 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了, 社会也就更趋和谐安定。由此可见, 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互惠互利的, 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二、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柱。运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并树立能代表广大群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群众文化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和载体, 它具有文化的传播和整合功能。通过积极地创造并弘扬具有和谐精神的群众文化产品、活动, 表达出对和谐社会的渴望, 大力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新主张, 使之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并取得人民的信服, 继而提升全民族的自觉意识, 逐步实现以和为真、善、美、贵的共同理念;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等特点, 它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德于情”, 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群众文化丰富多样, 它能宣传教化, 熏陶思想, 进而提升人格品质, 丰富精神内涵, 提高文化素养, 使人趋于完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 加强相关社会和谐的民主法治、荣耻观念等的宣传教育, 使人熏陶养成良好的自觉性, 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式, 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

群众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群众文化能传承知识经验, 能使知识予以普及, 进而能协助人们认识到人、社会与自然三者关系, 进而提升知识面以及生存能力。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授交流特性, 在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 提升自身才智素养, 它能参与构建教育体系, 继而提升社会整体知识文化素质, 促进社会和谐。

群众文化还具备精神调剂作用, 其在对于参与者意识的调整和管理, 改变其思维活动和心理效能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当前社会关系复杂、利益冲突尖锐, 出现了“精神倒退, 物质浪费”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现象, 针对于此除了运用政治、法律以及经济手段控制, 群众文化也能发挥独特的功效。群众文化的聚集, 能使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文化活动得以身心休息, 继而使得情绪得以宣泄,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营造和谐开明的社会氛围。

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开展群众文化

首先, 要做到“以人为本”, 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 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 切实开展公益服务性质较强的, 以“关爱群众、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彰显人文关怀, 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其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街道 (乡镇)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果, 使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最后, 有效地针对当前社会文化多样化, 致使群众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 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 使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健全, 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着重广场文化建设, 从而使得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得以有效地发展, 支持并指导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提升群众受益面, 使得更多地人群参与或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庆红试论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4 (11)

[2]许昱飞谈群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大众文艺2014 (17)

[3]李颖浅谈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 2011 (11)

[4]张明海.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 (2006) [C].2006

篇4: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右安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沿革

右安门街道辖区面积4.32平方公里,常住居民3.06万户,8.48万人,流动人口2万余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始建于1997年,自2004年以来,街道投资近300万元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改扩建。为了满足地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在四年的时间里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200㎡)先后建立了开阳里(150㎡)、玉林西里(30㎡)、玉林东里(15㎡)、翠林(60㎡)、鼎立家园(900㎡)鼎立地下室(1350㎡)、老年温馨家园(390㎡)七个服务分中心。目前总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具有多功能健身房、乒乓球室、电脑网络教室、培训教室、音乐茶室和96156家政服务大厅、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设施,成为一所功能比较完善,服务项目比较齐全的社区服务场所。

近年来中心紧紧围绕“完善功能,拓展项目,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的目标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服务项目和活动,成为辖区群众生活离不开活动阵地。

社区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规划服务阶段;规范服务阶段;拓展服务阶段;体制改革阶段。现在已具备了五个方面的服务功能:便民利民服务功能;教育培训服务功能;文体活动服务功能;信息网络服务功能;为老服务功能。

一、瞄准居民需求,努力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我们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以低偿为主、无偿为辅、有偿为补”的运营理念,努力把社区服务中心办成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为地区的发展、稳定和和谐社区的构建作贡献。

作为北京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的26个试点单位之一,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理顺社区服务中心体制,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拓展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通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培育社会服务组织、组织开展便民服务等方式,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依托服务中心自身资源,以96156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搭建为居民提供内容、方式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和平台,经过不断探索使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社区服务中心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彰显了“三大功能”,如保障功能:保证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功能:满足地区居民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沟通功能: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促进和谐。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和发展。

社区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并及时提供服务的需求,及时办理。引进主食厨房、便民菜店,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对玉林里小区居民的承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买早点、主食和买菜难等问题。在现有保姆队伍的基础上,探索“员工式管理”的经营模式;依托现有乒乓球会员的人才优势,建立服务中心乒乓球俱乐部。

二、瞄准市场需求,努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作为驻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活动、展示交流的组织者和场所的提供者,具有发育社会组织、组织社会力量承接区域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事项的重要职责。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整合社区资源;创建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

结合本辖区的特点和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开办了便民菜店、主食厨房、便民理发、修脚、便民洗衣店、婚庆服务、驾校学车、法律咨询、家电修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居家养老、职业介绍、等符合社区居民需要的服务项目;开设了摄影书画培训,科普教育,健康讲座,反邪教警示教育等;利用网络教室对社区干部进行电脑培训,与中央党校合办本科班,使居民、社区干部不出社区就能上大学;开办了社区数码影院、图书室、文艺活动室、棋牌室等,组建了右安门艺术团、拉丁舞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丰富了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温馨家园390平方米内设有健身室、图书室、棋牌室、聊天室、乒乓球室。于2006年8月正式运营后,本着为小区居民公益服务理念,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里实行免费活动。如今每天到这里的老年人就有120多人次,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快乐。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低价有偿服务,使为群众提供无偿服务所需经费,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街道在社区服务中心定位方面,确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是公益性服务机构的理念,利用基础设施开展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利服务,为社区居民、单位提供方便。努力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的项目管理机制、公益性服务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和便利服务的资源整合机制,拓展中心发展思路。扶持培育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社区服务组织提供活动的场地、展示交流的空间。

规范了五种服务模式:规范地区小型服务网点的契约式管理模式;文体服务的俱乐部会员制模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员工式管理模式;对中心员工的绩效岗位管理模式;街道对中心的能级管理模式。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自2004年以来街道先后制定了两个社区服务三年规划;制定了《右安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规章制度文件汇编》、《右安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职责规章制度》、《右安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作业规程》等规章制度。

2007年社区服务中心被定为北京市社区服务改革试点单位后,重组中心服务管理机构,设立了两部两室;社区事务部:项目开发管理、社区福利性服务、社区公益性服务、社区互助性服务、社区志愿性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服务部: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管理社区服务设施及所属服务站、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便民服务商业网点管理、社区经营性服务。财务室:中心财务管理等工作办公室:负责社区信息网站和服务网站管理、档案管理、宣传报道。从而为社区服务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社区服务中心的理念体系和服务模式

社区服务中心在创建、发展、改革的不同时期,认真摸索总结经验,经过近五年的潜心研究与不懈努力,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创新:

一是理论创新。

总结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瞄准百姓需求;受民之托,忠民之事的目标理念。社区服务怎样搞,请社区居民支个招的决策理念。“提升服务功能、规范服务管理、拓展服务领域”的发展理念;“以低偿为主、无偿为辅、有偿为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运营理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中逐步充实、调整、完善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通过改革让群众得实惠,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落到实处”、“不搞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确保改革的扎实进行”的改革理念。

二是模式上创新。

创建了乒乓球俱乐部、文化艺术团、社区大学、社区名流联谊会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三是经验上创新。

探索总结了社区服务听证会机制、家政服务员员工式管理机制、社区服务会员制等有效经验。

篇5:村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 医院服务文化管理的内涵

1.1 服务文化的特征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全员共同的价值认识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共分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性的服务文化;二是公益性的服务文化;三是行政执法的服务文化[1]。服务文化又具有无形性;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环境特征性和人员高参与性。

1.2 医院服务文化的内涵

医院属于公益性行业,其服务文化体现着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特征。医院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为人类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态服务文化和意态服务文化[2]的总称。医院服务文化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是以病人和健康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满意为目标,以具有医院自身特点所形成的文化为底蕴,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医院服务文化的具体内涵没有固定统一的表述定义,但其基本特征是: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让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医务人员要有尊重患者、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廉洁正直、慎言守密、团结协作、文明礼貌、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务人员要有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良好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配合、尊重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通过医院和医务人员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使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所付费用产生等值或超值的认同感等。

(1)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300173天津市河东区津唐路83号

1.3 医院服务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关系

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巨大变化。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也对医疗卫生行业——最密切关系民生利益的公益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医院外部大环境的变革也使医院在生存与发展中经受着考验。面临医院管理的实践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医院管理者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医院服务文化管理就是适应了这种社会变革而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管理实践。医院服务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较的特点是:

1.3.1 管理的关键要素相同[3]。

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管理是通过别人和与别人共同完成任务,是由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职能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管理是变革,是创新。1.3.2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医院管理是以经验管理为特征、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以惯性为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宏观环境因素如:经济、社会、技术、文化、政治、法律、自然资源发生了变化,医院具体环境因素也有了很大改变,如病人群体、竞争者、合作伙伴、管理机制等,使得医院管理机制与方法产生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创收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生活的实践,又使得医院管理者不断加强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并不断调整管理思想及方法,向服务文化管理迈进。

1.3.3 服务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是必须进行整体谋划[4],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一项涉及医院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医、护、技管理和支持系统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二是必须坚持领导先行的原则,领导人的认识程度和精神状态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必须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密切结合患者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社会满意度。

1.4 医院服务文化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由于我国公立医院传统管理比较侧重于对医疗技术服务的管理,如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医疗知识、技术水平、诊疗手段解决病人生理疾病的管理。而对于非技术服务的管理,如医务人员的言行、医疗服务流程、环境因素等影响病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管理重视不够。而后者看似“软”,其实它又是使病人感受最深、参与最多、最易发生医患冲突的方面,是我们与国际先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最大差别所在,也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加强医院服务文化管理,有利于缓解医患冲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凝聚职工队伍,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为医院发展创造更好的大环境。

2 我院实行服务文化管理的实践

医院管理者自觉地培育医院先进的服务文化,并在这种文化理念指导下,组织实施医院的管理活动,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医院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院内部的和谐;二是医院外部的和谐。而内部和谐又是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管理是为了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而和谐发展又是以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是科学管理基础上的升华。

2.1 建立和实行严格、公平的制度化管理

1998年9月1日,我院在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选择了“病人选医生”的改革,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卫生部的认可。“病人选医生”的实质就是用人与分配机制改革,是医院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管理的迈进。改革的前期,我们实现了与新管理流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方式,并为实现文化式管理奠定了基础。

2.1.1 建立与管理目标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病人选医生”的改革还包括:手术医生选麻醉师、打破年资选责任护士、病人选厨师、前勤选后勤服务等。我院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制定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施细则》、《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岗位分离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择优用人机制;进行了岗位设置、制定了岗位任职标准、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每月进行岗位考核、评价,考核成绩决定岗位任用与分配,12个月考核成绩汇总产生每一位员工全年考核成绩,年终成绩又决定了下一个年度的岗位任用和工资变动。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要按规定将聘用合同期限变更为一年,第二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员工即因合同到期而终止合同;还建立了与这种用人机制相配套的院内工资制度的分配方法。用了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病人选医生”管理流程的再造,近两年又重新修订了全院规章制度。

2.1.2 执行制度实行钢性考核。

用制度管人的过程,最困难的是让员工真正执行制度、按制度办事。大家是否按标准去工作了?如何衡量工作状态和效果,考核评价体系是最好的办法。考核的原则是:人人都是考核者,也是被考核者。

考核的内容不追求新奇,都是日常应做到的基本要求。管理部门和人员承担着按分工负责的考核职责,并通过每月对每一位员工的评价,使得员工工作质量达标情况被清楚展现了出来。钢性考核要求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制度不允许对存在明显工作缺陷的员工无动于衷,于是不合格人员的岗位调整就成为必然。初期的制度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灌输特点和强令执行性。这时期工作效率、效果明显提升,但一些职工们心理压力较大,加之管理部门对疏导沟通的认识还不足,因此一些职工对缺陷考核的管理办法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2.2 实施培育共同价值观的文化管理

2.2.1 开发领导层。

自学、研讨、聘请专家学者培训等,使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解人本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管理这一无形资产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两个责任”意识,把员工和患者真正当成管理者的服务对象,并把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2.2 全员参与围绕提高服务质量的文化建设。

实行院务公开,将敏感部门工作内容及流程图编印成册发给每位职工代表,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培养职工公正廉洁的履职意识。凡是制定与多数人工作相关内容的制度,一定要让员工参与讨论修正,以使大家共同认可的制度顺利落实,如《职工着装管理规定》、《文明用语十说十忌》、《临床管理用药指南》等。制度出台后,随即进入检查考核阶段,职工能够接受和遵循。善于发现和大力弘扬职工队伍中的先进典型,使职工自己教育自己,更具说服力。如组织全院护士长参观病房管理质量最佳的示范病区;推广岗位责任制标准化管理搞得好的氧气工人,并把他的事迹拍成多媒体片,在各病区播放;将服务标兵班组员工的事迹编拍成新闻片,在全院中层干部会议和全院职工中播放;还有许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带领团队迅速成长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岗位能手、技术能手、服务能手等先进事迹,利用院报、院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鼓舞先进,激励员工;还将职工中的突出人和事编写成故事,拍成电视片,在媒体上向社会公映,树立医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针对近年来医院引入了大批优秀人才,由于原有的人与新引入的人在成长背景、人生经历、地区文化环境、学识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认识上的差别,进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训练,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目的。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了职工队伍文化素质,也使医疗服务产生了增值效果,成为三中心医院的无形资产,也为建设优质服务文化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3 让优质服务文化贯穿为病人服务的全过程

尽可能让病人享受到医院发展的成果,从而增强对医务人员工作意义和效果的理解,这是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2.3.1 实行住院病人无陪伴制度[5]。

2005年1月起,全院住院病人除儿科、产科外的2 2个病区实行了无陪伴制度。为了确保病人的护理质量,降低风险和不安全因素,除护理人员按编制配备外,还建立了康复助理制度,向社会招聘了200多名康复助理,经选拔、培训、实习、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协助护士完成病人的生活护理。取消陪伴后,没有了依赖家属的心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密切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休养环境,也解脱了家属“一人住院、全家忙碌”的情况,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欢迎。医护人员对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满意。

2.3.2 实行住院病人包餐制。

为提高和规范病人的治疗和饮食质量,从2004年4月1日起,所有住院病人的营养及饮食全部由医院营养科管理。营养医师每天负责每个患者营养需求和处方的调整,营养技师负责调配和对制作过程的监督检查,营养灶厨师负责制作,营养护理员分工负责各病区患者的信息沟通与订餐、送餐、餐具清洗、消毒等,满足了患者的营养需求,也为提高临床手术和危重病人治疗质量提供了保证。不仅方便了家属,还使病区秩序得以好转,深受病人及家属好评。

2.3.3 医疗环境及医疗过程尽可能实现人性化。

医院的“净、静、敬”一直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全院门急诊、病区共有400多个卫生间,是体现服务人性化的重点。医院将卫生标准贴在墙上供使用者监督,物业人员24小时保洁,确保干净无异味。诊室、病室、大厅、楼道做到窗明地净、无尘。虽是无烟医院,但在每个病区都设了患者吸烟区。为等手术、等透析患者的家属建立了500平方米的休息区。在这个区域内,家属的生活问题全都能解决。住院患者出病区做检查治疗等,都有医务人员全程护送。重病人去世后,尸体送太平间时,须有医护人员陪他(她)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等。门诊一改窗口服务模式,工作人员面对面零距离与病人沟通,方便了患者。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干净、安静、尊敬”的管理目标成为了现实。

3 成效

优质的服务文化管理,促进了医院和谐发展。“病人选医生”以来的8年,病床增加了一倍。出院病人增加了119.08%;门诊量增加了80.43%;医院收入增加了3.6倍;职工收入增加了1.9倍;固定资产增加了7.4倍;病人满意率居行业前茅;职工队伍素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并有很高的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梅棋友.全国服务文化理论研讨会述要[N].人民日报,2005-08-15.

[2]马莹,解谈医院客户服务文化[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12).

[3]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4-9.

[4]王存宗.创建服务文化铸造企业灵魂[N].河北日报,2007-05-29.

上一篇:描写周末的英语作文下一篇:中学生感恩演讲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