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三大名著

2024-07-24

教育学三大名著(精选8篇)

篇1:教育学三大名著

[精] 西方教育学名著

2007-06-25 14:39:53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校园·教育分类

柏拉图《理想国》约前370亚理士多德《政治学》约前330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96莫尔《乌托邦》1516 伊拉斯谟《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拉伯雷《巨人传》1532 蒙旦《论儿童的教育》1580安德里亚《基督城》161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1633

弥尔顿《论教育》1644卢梭《爱弥儿——论教育》1762能力和教育》1772

狄德罗《俄罗斯大学计划》1775葛笃德》1781-1787

裴斯泰洛齐《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的演讲》1807

欧文《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18161826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5纲要》1841

贺拉斯·曼《十二报告》1837-1848学》1861

斯宾塞《教育论》18611862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1869福泽谕吉《劝学篇》18801886

康帕内拉《太阳城》1602培根《新大西岛》1627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 洛克《教育漫话》1693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 康德《论教育》1803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 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 托尔斯泰《论民众教育》纽曼《大学的理想》1873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赫胥黎《科学与教育》1893爱伦·凯《儿童的世纪》1900

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蒙台梭利《蒙泰梭利方法》1909

比纳《儿童学的新观念》1909凯兴斯泰纳《工作学校要义》1911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概论》1914克鲁普斯卡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1919

沛西·能《教育原理》19201922

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19251926

桑代克 盖滋《教育之根本原理》19291930

阿兰《教育漫谈》19321934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杜威《经验与教育》1938路口》1943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育的冲突》1953

贝斯特《学术的复兴》19551956

布卢姆 等《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19721957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19571959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19591959

斯普朗格《文化和教育》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加塞特《大学的任务》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马卡连柯《教育诗》1937马里坦《教育处在十字 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 古德曼《荒谬的成长》 奥康纳《教育哲学导论》 里科弗《教育与自由》 科南特《今日美国中学》

尼尔《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1960 利文斯通《论教育》1960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克拉夫基《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1963

布拉梅尔德《教育即力量》196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7

朗格姆《终身教育引论》1970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

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1971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1971

小原国芳《全人教育论》1972富尔等《学会生存》1972 布雷岑卡《教育科学的基础概念》197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1975

鲍尔斯 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1976

克雷明《公共教育》1976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1977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1977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77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1978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9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1981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文集》1981—1986加德纳《智能的结构》1983

博克《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1982古德兰德《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1984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1985派纳 等《理解课程》1995

拉塞克 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1987 德洛尔 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

前言

柏拉图 理想国 约前370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约前330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96 莫尔 乌托邦 1516

伊拉斯谟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516 拉伯雷 巨人传 1532 蒙旦 论儿童的教育 1580 康帕内拉 太阳城 1602 安德里亚 基督城 1619 培根 新大西岛 1627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632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1633 弥尔顿 论教育 1644 洛克 教育漫话 1693

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 1762

爱尔维修 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1772 狄德罗 俄罗斯大学计划 1775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1-1787 裴斯泰洛齐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801 康德 论教育 1803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806 费希特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1807

欧文 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1816 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 1826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训指南 1835 赫尔巴特 教育学讲授纲要 1841 贺拉斯·曼 十二报告 1837-1848 福禄培尔 幼儿园教育学 1861 斯宾塞 教育论

托尔斯泰 论民众教育 1862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1862 纽曼 大学的理想 1873 福泽谕吉 劝学篇 1880 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1886 赫胥黎 科学与教育 1893 爱伦·凯 儿童的世纪 拉伊 实验教育学 1908 ……

篇2:教育学三大名著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3.[美]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版。

6.[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7.[美]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8.[美]Christophe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学校教育的限度和可能:教育社会学导论),Allyn and Bacon, 1993.

9.[美]Thomas.Education and Theory: Strangers in Paradigms(教育和理论:范式中的新手),Open University Press ..

10.[美]Leslie P. Steffe, Jerry Gale.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Alternative Epistemologies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建构主义),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5.

11.[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版。

12.[美]Ralph W. 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3.钟启泉主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14.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版。

15.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人民教育出版社月版。

16. 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年12月版。

17. [美]乔伊斯(Joyce,B.),韦尔(Weil,M.),卡尔霍恩(Calhoun,E.):《教学模式 Models of Teaching (影印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

18. [美]Allan C. Ornstein and Francis P. Hunkins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Allyn and Bacon..

19. [南非]Matshepo Matoane.From Theory to Practice,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 田正平,肖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21.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2. 张斌贤,褚洪启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3. 王承绪主编:《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4. 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版。

25. [美]加涅等,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 [美]乔纳森等,任友群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二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 [美]Sawyer, R. Keith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美]John D. Bransford.How People Learn: Expanded Editio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

29. [美]理查德・梅耶,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版。

30.[美]J. Michael Spector.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7.

31.[美]Robert Reiser, John V. Dempsey .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Allyn & Bacon,.

32.G・[美]米斯克尔,范国睿主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美]麦卡锡,托马斯等:《教育法学――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34.[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35.[美]Robert G. Owen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 (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八版)),Prentice Hall,2007.

36.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版。

37. [意大利]蒙台梭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9. 陈鹤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39. [德]Robin Harwood .Chil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in a Changing Society, Scott A. Miller and Ross Vasta,.

40. 吴康宁,瞿葆奎:《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版。

41. [美]劳伦斯・马奇,布伦达・麦克伊沃,陈静等译:《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42. 张奇:《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43. [美]洛柯,朱光明等译:《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版。

44. 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 [美]乔伊斯・P.高尔(Joyce P.Gall),M.D.高尔(M.D.Gall),沃尔特・R.博格(walter R.Borg):《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英]Colin Robson.Real World Research,Wiley-Blackwell,2012.

48.[美]Matthew B. Miles, A. Michae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篇3:教育学三大名著

一、原著中的故事片断

这类二人转多出自鼓词唱本, 如三国段《凤仪亭》《灞桥》《华容道》《单刀会》等;水浒段《劈关西》 (又名《鲁达除霸》) 《林冲夜奔》《十字坡》《蜈蚣岭》等;西游段《大闹天宫》《刘全进瓜》《火焰山》等。主要情节都忠于原著, 具体细节略有变化。如《劈关西》是把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 改为鲁达劈死郑屠户。

二、原著中没有的故事

这类二人转多出自民间传说或由兄弟曲种移植而来, 如三国段《黄老打犬》, 又名《孔明招亲》,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中写到诸葛瞻时, 仅有“其母黄氏, 即黄承彦之女也。母貌甚陋, 而有奇才……”的简短记述, 而二人转《黄老打犬》却发展成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黄承彦之女黄金蝉 (京剧《孔明招亲》中做黄桂英) 貌丑手巧, 她制造的木头犬会汪汪叫, 木头人小丫鬟能端茶敬客。诸葛亮娶了这位巧女, 后来才能在夫人的相助之下造出木牛流马。再如源于唱本的《白猿教刀》 (《战长沙》中的一回) , 源于民间传说的《张飞审瓜》也属于此类曲目。

水浒段《武松大闹董家庙》, 又名《五虎庄》, 源于山东快书《武松赶会》, 又名《东岳庙》, 是把小说《飞龙全传》中的赵匡胤大闹董家桥的故事搬到了《武松传》里, 董家桥变成了董家庙或东岳庙, 反面人物董家五虎变成了李家五虎。《五龙堂》源于山东快书《石家庄》, 是把《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桃花庄, 怒打小霸王周通的故事, 改为武松装媳妇, 打死恶霸方豹的故事。《燕青卖线》源于鼓词唱本, 二人转中又增加了任秀英对燕青一见钟情, 神魂颠倒, “拿小叔子当小婶, 拿小婶楞当叔公公”等风趣的唱词。小说《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 只有燕青下山扮货郎, 上泰州打擂, 打死擂主任原的情节, 而鼓词、二人转中却增添出燕青卖线, 巧遇任原之妹任秀英的一段爱情故事。

三、借题发挥的知识段

三国段《关公盘道》, 源于元代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与子弟书《十问十答》。子弟书本长达十二回, 关公盘问了貂蝉十大类、共一百个问题, 都是从一问到十, 包括了古籍典章、历史传说、礼仪制度、天文地理、佛教法规、奇禽怪兽等等, 貂蝉对答如流, 关公才知道她不仅是位美女, 而且也是位才女, 不忍心杀她, 而许她出嫁修行。由于原本太长, 而且许多古籍典章, 也生僻难懂, 二人转本中只保留了少数民间传说, 让人们听得懂、感兴趣。

西游段《李翠莲盘道》源于《李翠莲宝卷》与鼓词唱本《李翠莲施钗记》, 小说《西游记》第十二回中只写李翠莲信佛修行, 她把金钗施舍给化缘的僧人, 二人转中把故事时间后移, 把无名僧人改为知名的唐僧, 这是借蔓开花, 使听众熟悉, 更感兴趣。老本只有十八篇“佛祖篇”, 盘问的全是佛、道、儒三教传说。后来艺人们加进去许多“海篇”, 你加一段, 我加一段, 演变成百科知识的谜语歌。不过有人认为有些“海篇”违背历史, 不够合理, 因此把这类“海篇”搬到了改编本《夫妻争灯》之中。

水浒段《浔阳楼》, 是借宋江到江州, 上浔阳楼喝酒的情节而编的知识段。对小说《水浒传》第三十八回的李逵夺鱼故事一字未提, 而是专写宋江观画, 堂倌报菜名。开头描写了宋江进江州, 看见的是小男孩骑秫秸当大马, 小女孩抱枕头当娃娃, 姐妹二人踢毽子, 两个老头儿下象棋等市井风俗。上楼后, 先看到关老爷和文武财神的画像, 又看到四八三十二张故事画。其中有古典小说与传统戏曲中的人物, 这些故事多出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今古奇观》及其他民间传说。小堂倌的菜名中有各种烟、各种茶、各种酒, 各种凉菜、炒菜、汤菜、各种包子、面条, 比相声《菜单子》还全。宋江是北宋人, 而戏曲画中却有明代故事《铁弓缘》。艺人在吉林长白山一带演出时, 菜名中有不少山菜野菜;在辽宁营口一带演出时, 菜名中有不少鱼虾海味, 使当地观众听起来都会感到亲切, 烟名中还有民国时常见的《三炮台》牌香烟。艺人是顺口编来, 古今不分, 怎么热闹怎么唱。

由上述情况看来, 二人转中的古典文学故事段, 不光是复述原著的故事, 而且是借书中的人物, 补写新故事;借书中情节, 宣传百科知识。远远超过了小说原著。故事更新奇, 人物更形象, 语言更流畅, 内容更丰富。尽管原著产生在中原, 而改成二人转后, 却成为土色土香的东北地方特色很强的作品。

摘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源于民间说书, 小说成书后又扩大了在民间说书唱曲中的影响。东北二人转中也有许多三国段、水许段、西游段。本文对这三大名著改编成东北二人转曲目类型进行简要的概述。

篇4: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三大策略

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导致农村中学生无论从阅读的质量还是阅读的数量都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县三所农村中学的350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至今读完1~4本文学名著的初中生占63.2%,5本以上仅占33.6%。《语文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了明确规定,并指定了必读书目。余秋雨也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名著阅读对丰富学生情感生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无疑是一个有利的举措。笔者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初步调查,并结合笔者教学工作实践,提出引导农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三大策略。

一、 从乡土题材入手,让农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在“您阅读的名著的来源”一题中选择“自己购买”和“同学互借”项分别占47.5%和45.9%,选择“学校图书室”项仅占2.8%。农村初中生之所以阅读的名著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学生课程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缺乏阅读资源,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名著的魅力。阅读的兴趣是最大的资源,爱上了阅读,学生自己就会想方设法找来读。

在城市的昏黄的街灯下旧书摊旁徘徊的淘客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有一点文化、读得懂书的年轻打工族。在繁华的城市中劳累了一天的民工们还能够在书中找到一点乐趣,何况我们学生。我们应该承认阅读好的作品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内需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农村学生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容易对与之生活相关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产生兴趣。可以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入门,有针对地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克服对大部头作品的畏惧心理。

对于阅读量非常少的农村初中生来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但它语句平实、文字浅显,与农村初中生的生活背景有相似的一面,容易引发农村学生的共鸣。问卷最后一题,“您完整读完的第一本名著是(填书名)”填写最多的是《鲁宾逊漂流记》和《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一书虽然不是新课标要求的必读名著,但是该书以一个学子的城乡生存为主题,写出了一种对于农民的理解,这是现在很多城市人所难理解的,身处农村的学生们则能够理解这种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的想法,能够从主人公孙少平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的未来的一些影子。因而学生更能深刻读懂文中所传达的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理解主人公的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及人物的平凡与朴实、平淡如水与豁达开朗,感悟平凡的人亦有幸福之所在的观点。因而学生对于此类书籍很有兴趣去读,只是可能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类型的名著。

乡土题材的文学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沉淀下来的诸多名著中,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文学名著中占有很大部分。很多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和《三里湾》,以孙犁为代表的“白洋淀派”作品《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夜路》和《小兵张嘎》等虽然不是大纲要求必读名著,但是它们都是学生所喜爱的作品,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有重要作用。

二、 以语文课堂为平台,使阅读指导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问卷中“您在名著阅读方面遇到哪些主要障碍”一题中,87.7%的学生选择“课程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100%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而单独开设了阅读课,在“学校开设的阅读课上教师指导最多的是什么?”一题中选择“没有指导,只提供阅读时间”一项的占39.9%;在“您的老师怎样指导你们阅读名著”一题中,选择“无指导”一项的占42.5%。由此可见,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成绩非常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学生占78.6%。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很多教师认为考试中对名著阅读部分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学生阅读名著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淡化了名著阅读的指导,直奔考试目标。其实绕个圈到达一个目的地也可能会发现另一幕美丽的风景。名著阅读指导应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文学名著节选和名作者的作品,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教学进程,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如讲解课文《社戏》,讲到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借机介绍了鲁迅笔下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并夸张介绍了该书的大概情节。学生感到很有趣,从而激起了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期考验沉淀下来的文学巨作,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很多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在名著阅读指导过程中挖掘其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如语文课本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入了冰心的作品《荷叶·母亲》,这是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诗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这篇课文时,要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冰心体”,而且文章较长。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时笔者带领学生读冰心的《繁星·春水》,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点点滴滴的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和美妙的自然。笔者从《繁星·春水》中选择很短的一段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让学生体悟诗的主题是以描写自然为主;“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体悟诗在写自然的同时提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母亲啊,敞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母爱之情,赞叹母爱在她的心中的地位。通过这些导读,学生对于冰心的诗歌有了系统的认识。在教学本课中的重点语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学生便能很准确地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名著的美。

三、 重质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任何一项工作,当加上了量化评价就成了一种负担。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阅读名著如果“放任”就会“自流”,担心学生的阅读效果,对阅读又要指定书目又要规定数量,还要定期检查名段摘抄和读书笔记。从表面上看阅读“成果”丰硕,但绝对无助于学生所真正需要的阅读质量和阅读兴趣。

为学生提供交流平机会不仅仅是阅读内容和阅读心得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为其创造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表现自我是每个人的天性,这一点在初中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让学生以“保尔精神之我见”或“争做当代保尔”为话题作演讲;看过《三国演义》,让学生举行“最值得敬仰的英雄”小型辩论赛;读了《水浒传》,开展讲故事比赛。有时也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名著人物猜猜看”和“我最喜欢的作品推荐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提高了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以前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为了参与到活动中来,也主动阅读起名著来。

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初中生自尊心强,抓住中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机会。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名著,开学后交一篇600字左右的阅读心得,结果交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没写。老师规定最后期限,第二天中午必须交齐。第二天交上来一看,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有的就是把别人的拿过来稍微改一改,有的就是自己写也是写得很粗糙。老师把学生所有的文章复印,装订成精美的小册子,然后人手一本发给所有同学,教师不动声色,也不参与讨论,观察学生如何反应。结果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很多同学下次再也不应付了事,能够认真阅读,希望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能够出现在精美的小册子上。

兴趣是阅读最广的资源,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导师,兴趣是阅读最大的动力。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地寻找阅读资源;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名著的奥妙;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名著的熏陶。无论是指导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还是阅读结果检查和评价方式的采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文红,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 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亟待加强指导.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0).

[3] 郭铭英.指导初中学生名著阅读方法初探.教育·科研,2006(16).

[4]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国外教育学名著及推介

我要收藏

作者:洪恩IQ365商城 更新时间:2009-11-09 点击次数:806

国外教育学名著

一、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二、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 杜威

三、明日的学校 杜威

四、经验与教育 杜威

五、我们如何思维 杜威

六、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七、教育漫话 洛克

八、爱弥儿 卢梭

九、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塔洛齐

十、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十一、教育学讲授纲要 赫尔巴特

十二、人的教育 福禄贝尔

十三、教育论 斯宾赛

十四、劳动学校要义 凯辛斯泰纳

十五、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 蒙特梭利

十六、教育与新人 巴格莱

十七、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十八、教学法原理 克伯屈

十九、皮亚杰教育论著选 皮亚杰

二十、斯金纳教育论著选 斯金纳

二十一、布鲁纳教育论著选 布鲁纳

国外教育名著推介

一、《理想国》简介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著作,书中描绘了他设想的国家制度,包括对宇宙、知识、伦理、社会以及教育等的主张。柏拉图试图用教育的办法来实现他理想的国家制度。《理想国》共分为10章,第一章至第五章论述理想王国的组织,第六、第七章着重说明“哲学家”的定义和哲学家的教育,其余部分是讨论各种实际存在的体制及其优缺点。《理想国》一书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其中教育思想尤为丰富。卢梭盛赞它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二、《雄辩术原理》简介 本书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著作。这是一本修辞学教程,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论述范围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也论及了幼儿教育。该书总结了昆体良自己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古代西方世界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教学法方面的经验,是西方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方面的论著。

三、《大教学论》简介

本书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重要教育著作。1632年写成,共计33章。该书并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究。它广泛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其主导思想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使人在道德、知识、身体、艺术等方面和谐发展。书中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是西方近代最有系统的教育著作。

四、《教育漫话》简介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1693年出版。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子弟的教育。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论述了教育、德育和智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属于健康的身体,要锻炼出能够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在绅士的各种品行中,德育应占第一位,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并且要学习有关事业家的知识。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爱弥儿》简介

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1762年出版。全书共分五章,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前四章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本章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

六、《林哈德与葛笃德》简介

本书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小说。这部小说于1781—1787年分四卷出版。小说塑造了农村妇女葛笃德的形象,她怀着崇高的目的,以献身的精神改造农村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期望培养的勤劳安分而不与恶劣环境相妥协的品质。同时,也阐述了农业、手工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农民生活的理想,是当时享誉欧洲的一部教育名著。

七、《人的教育》简介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的教育著作,1826年出版。第一章为基本理论;第二至四章分别说明儿童早期、儿童期、学生期的教育需求;第五章论述各门教学科目;第六章阐述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第七章为结论,是一部系统的有价值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专著。

八、《普通教育学》简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著作,1806年出版,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分别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教学的进程和结果等,并提出了教学进程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论述了道德的概念、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等。这是一本以心理学观点阐明教育学问题的系统的普通教育学著作。

九、《人是教育的对象》简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全名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试作)》,共完成两卷(1867年、1869年),原计划写三卷,已搜集了资料,因为1870年逝世,第三卷未完成,该书是乌申斯基教学理论的基础。

篇6:教育名著教育教学反思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

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

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

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篇7:教育学三大名著

摘要: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导致大学生礼仪教育无法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应当从教育内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三方面纠正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效培养明礼守礼的未来社会精英。

关键词:礼仪教育;传统礼仪;礼仪课程;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颁布执行了14个年头,对社会文明程度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明礼”作为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无疑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国际背景下,公民礼仪修养的提高,不再仅是事关个人颜面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形象乃至前途的大事。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我国虽然具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的个案常被作为诟病大学生的生动依据,是时候反思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三大误区了。

一、把礼仪等同于西方礼仪

一提到礼仪,人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西装革履”的典型形象,这正是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所造成的。以教材为例,面向高校教学的教材,按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不同行业为基础的教材,如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专业必修课程所采用;另一类是以大学生修养为基础的教材,如大学生礼仪等,主要为普通高校的选修课程所采用。笔者仔细研读了十余本常用教材,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以西方礼仪为主,对中国礼仪尤其中国传统礼仪很少涉及,例如《大学生礼仪》一书的“第三章应酬礼仪”中,对“派对”单独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派对”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但在该教材中却备受重视。另外,该教材在“宴会”一节中,特地为“自助餐”单列了最后一小节进行论述。“自助餐”同样也是西方餐饮文化中特有的形式。这样的“重点照顾”却没有落在团拜、祭祖等中国特有礼仪上。礼仪=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这才是现代中国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校、社会在礼仪教育中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倾向,源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因为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而发生的,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西方礼仪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礼仪内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套西装一双皮鞋是人们赴宴的着装标准,西装和婚纱也取代了马褂和裙褂成为婚礼着装标准。客观地说,对外开放后以西方礼仪为重点的礼仪教育有效地满足了急迫的国际交往需要,为国人与世界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外开放三十余年,人们在作出合乎西方礼仪的行为时仍然感觉别扭,比如,拜访他人赠送鲜花一束,以示祝福,这样的内容也在我国很多现行教材中出现,这是西方人的常见做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多地赠送水果、营养品等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礼品。管中见豹可见一斑,这一再常见不过的例子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异。由于无法完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国人难以认同和接受纯正的西方礼仪。中国人骨子里认同和接受的是历史悠久、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礼仪。中国“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而且是个人道德的约束和修炼,引用孔子的思路,就是通过“克己”手段达到“复礼”的目标。只有把中国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与现代西方礼仪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进行礼仪教育,才能使人理解礼仪的内涵,自然作出“合礼”的行为。因此,就内涵而言,西方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才是现代中国人尤其大学生所需要的礼仪教育。

二、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教育课程

礼仪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因为高校的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这一思维被习惯性地照搬到礼仪教育中。所以高校在加强礼仪教育时,往往首先想到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讲座等课堂教学形式来实现。例如,清华大学在2003年春季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热捧,课程名额屡遭“秒杀”。课程、讲座的优势是集中授课、内容全面、作用直接,但最大的劣势是功利性明显。所以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时,会把职场礼仪作为必备内容。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错把礼仪当成外部工具,而不是内在修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清华大学在开设礼仪课程大受欢迎后,认为学生对礼仪的学习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因此,该校在2004年秋,开始尝试实行“全程式”教育,把礼仪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和其他培养环节中。[2]该校的有益探索启示我们,礼仪教育课程只是礼仪教育的形式之一,不可等同视之。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如果说礼仪教育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显性载体的话,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其作用是直截了当的。那么礼仪教育实践及其日渐形成的礼仪教育氛围则是礼仪教育的隐性载体,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深层渗透的。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在活动、仪式中强化礼仪程序,把礼仪教育贯彻到实践中去,营造礼仪氛围。2007年中山大学首次引入了西方传统大学的毕业礼仪,在人力、物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连开14场,一改以往毕业典礼走过场的习惯,2007届全体毕业生(包括4862名本科生、4622名硕士生、40名博士生)在象征着“教育崇高及知识圣洁”的中山大学权杖的见证下,上台接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学校还邀请他们的亲友代表在台下观礼,共同见证。同年,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气氛庄严、程序严格、安排细致的仪式,比礼仪课程更生动、更深刻,权杖、学士袍、四方帽、学位授予过程等都是礼仪教育的载体,这些载体有效传递了对仪式参与者的礼仪要求。在庄严的气氛中,参与者自觉自愿地认同礼仪观念,遵循礼仪要求,践行礼仪行为。因此,就形式而言,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氛围,这才是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把礼仪教育等同于礼仪知识教育

篇8:民初留学教育的三大浪潮

关键词:民国初期,庚款留美,勤工俭学,留学苏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次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在民国成立初期, 由容闳等人推动、始于近代的留学教育继续发展, 主要表现为遣送学生留美、留法与留苏三大热潮。

一、庚款留美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规定中国自1901年起需向条约各国赔偿“战争损失”4.5亿两白银, 这笔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此后清政府全面实行新政, 向近邻日本大量输送留学生出国学习。一些美国人士受此影响, 认为吸引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也可扩大美国势力在中国的影响, 并达到从精神上控制中国的目的, 当时美国一份杂志就评论说:“中国学生之留学日本者, 已近万人, 留学于欧洲者, 数百人, 比利时一小国耳, 犹有留学生三百人, 然在美国者, 其数较少, 且因政治上之纠葛, 近有邦交渐疏之势, 循是以往, 恐不但美国商货绝迹于中国市场, 即美国之一切制度习惯与良善之气质, 亦不能输入中国矣。”当时的驻美公使梁诚在庚款留美计划的实现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04年起, 梁诚便开始与美交涉退还庚款之事, 经过长达四年的努力, 美国终于在1908年通过了《豁免中国部分赔款》法案, 规定将近半数赔款退还中国。清政府随之做出回应, 1909年颁布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 并拟定《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具体规定庚款留美生的选拔、管理、派遣等事项。至辛亥革命前夕, 共计派出180名学生留美。这些学生由于选拔严格质量较高, 因此在美国多学有所成, 许多人回国后为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相比, 民国初年的庚款留美生由于有专门的选拔和培养机构, 挑选更为严格, 因此质量较高, 大部分在美国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未获得学位的仅占8%, 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批留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异, 并且他们归国后又在各自的领域内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赴法勤工俭学

20世纪初, 一批官费留学生赴欧洲留学, 倡议并成立了留法俭学会。他们认为要改良社会首先应注重教育, 要学习西方文明就应送学生留学于外, 法国风气简朴、科技发达、学费低廉, 是理想的留学之地, 因此留法俭学会大力宣传赴法俭学。1915年, 蔡元培等人在此基础上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 宗旨即为“勤以工作, 俭以求学, 以进劳动者之识”。

随着大批华工赴法做工学习, 勤工俭学运动得到了发展。1916年, 华法教育会由中法教育界人士自发在巴黎成立, 会长、副会长等职由中法两国人共同担任。该会宗旨“在发展中法两国之交通, 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 图中国智育、德育与经济之发展”。它曾一度成为留法俭学活动的枢纽机关, 负责学生赴法后的各项事宜。

1919年3月, 首批正式的勤工俭学生89人赴法留学。到1920年, 共派出1600人左右, 多为青少年, 也有徐特立、黄齐声等老人。学生到达法国后, 根据自己各方面情况分别采取先工后读、先读后工、半工半读等形式开始勤工俭学生活。

1920年下半年, 勤工俭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陷入困境, 半数既无工作又无学校, 靠领维持费生活。留学生生活困难, 学生组织斗争, 受到中法当局的镇压, 勤工俭学运动从此走向衰落。到1925年, 大部分勤工俭学生修业期满回国,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至此基本结束。

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原希望通过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改良中国社会, 虽然最后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但这项运动开创了教育史上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半工半读的先河, 一些党内领导人如邓小平同志也曾赴法留学, 为中国革命增添了力量。且成功建立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海外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 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三、留学苏俄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为了向苏联学习革命经验, 赴苏留学的潮流应运而生。受革命因素影响, 这一时期留学苏俄的主要为党内人士。

1921年初, 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创办东方大学, 它是一所培养革命领袖人物的高等政治学府, 招收东方各民族学生, 讲授共产主义理论, 并设有中国班, 专门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根据学生文化水平的差异, 中国班还设有不同等级的教学班, 如工人班、知识分子班、军事速成班等, 每个班级所授课程各异, 但都侧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刘少奇、任弼时、赵世炎、陈乔年等人都曾在此学习。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5年苏联政府出资筹建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只招中国人入学, 专门为中国培养高理论水平的政治干部。在苏联方面倡议下, 国共两党均选派有学员赴苏留学, 如张闻天、王稼祥、蒋经国等人都曾在中山大学学习过。中山大学的教师和各种经费由苏联政府提供, 中国学生在中山大学的生活标准甚至比苏联本国学生还要好。但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国民党撤回在苏留学生, 此后中山大学只接受共产党学员并改名为李大钊大学。1930年学校正式停办。

以上两所大学虽然创办时间不长, 但吸引了许多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有志之士前去学习。截止1930年, 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2000余人, 这些学生在苏联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后大部分回国投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民国初期不足二十年的时间中, 留学教育经历了以上三股潮流。由于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是在辛亥革命后动荡的时局中发展起来的,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而兴的庚款留美, 为学习革命经验培养革命人才而起的赴苏留学, 都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留学潮。虽然留学的初衷和目的单一, 但不可否认都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生回国后为各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突破。与清末相比, 民国初期的留学教育更加规范, 成立了专门选派留学生的机构, 并制定了留学生管理的具体政策, 为当代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上一篇: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下一篇:关爱残疾人主题活动的标语(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