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2024-07-15

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通用14篇)

篇1: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李清照诗词《清平乐》鉴赏及阅读答案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

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篇2: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浓睡不消残酒:睡得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②卷帘人:指侍女。这时她正在卷帘。③ “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

【鉴赏提示】

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扩写】

篇3: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关键词:李清照,喜好博弈,性格,诗词创作,影响

一、李清照喜好博弈的表现及与她的性格的关系

李清照喜爱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 这对她的性格和诗词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打马图序》:

后世之人, 不唯学圣人之道, 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 亦得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无他, 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 凡所谓博者皆耽之, 昼夜每忘寝食, 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1]160

这里她明言自己“性喜博”, 并说博乃“争先术耳”。其《金石录后序》:

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1]178

所记虽为生活中趣事, 却也可以从中见出她的乐博的性格。据王仲闻先生《李清照事迹编年》 (以下简称《编年》) 大观元年丁亥 (公元1107年) , 赵明诚父卒, 是岁二人屏居乡里青州。是年, 李清照二十四岁。[1]221(1)

《清波杂志》卷八: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 易安每值天大雪, 即顶笠披蓑, 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 必邀其夫赓和, 明诚每苦之也。 (2)

从中亦可见其性格特点。《编年》定建炎二年 (公元1128年) , 李清照抵达江宁, 是年, 清照四十五岁。又定绍兴四年 (公元1134年) 冬十月, 清照避地金华, 卜居陈氏第。十一月二十四日, 《打马图经》成。 (3)

由此可见, 博弈方面的爱好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夫博者无他, 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 这可以说是李清照的博弈心得的总结。博弈之事, 一方面“争先术耳”, 另一方面也富有冒险特点。这与李清照坚强、争强好胜而又敢于冒险的性格相照应。她的争强好胜在上面所引的事情中便体现了出来。她的坚强在赵明诚过世之后虽颠沛流离多遭不幸而始终竭力保管金石器物, 以及完善《金石录》这一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在与赵汝舟离异一事上, 坚强而敢于冒险的性格则得到集中体现。《投翰林学士綦崈礼启》言:“外援难求, 自陈何害”, 虽“抵雀捐金, 利当安往;将头碎璧, 失固可知。实自谬愚, 分知狱事”, 却仍毅然“付之廷尉”。 (4)

同时, 博弈之事, “专者能之”。虽争强好胜, 却能专心深入于所做之事, 同时又因为是一种娱乐, 就又时常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她博弈中的这种态度在其生活的多个方面均有表现。她用情深入, 而又带欣赏的兴致, 能摆脱了女子的束缚、拘谨, 自由抒发, 一任气之所之。

她摆脱束缚, 用情深入而又有欣赏兴致的性格特点在其词里所描写的生活有很好的表现。《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1]7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更捋残蕊, 更拈余香, 更得些时。”[1]40

这两阕词里一写晚归迷路, 一写深夜酒醒;虽迷路却不忘欣赏误入藕花深处而引起的群鸥乱飞的情致, 酒醒了能欣赏周边的环境;同时又都能暗示出醉酒前也一定是情致勃勃的。

二、李清照的喜好博弈与其诗词的关系

李清照的喜好博弈所表现出的上面分析的性格特点, 在其诗词中又有明显的表现, 并对其诗词的风格有重要影响。

(一) 题材上或直接写生活中带有博弈性质的事, 或喜好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1.《念奴娇》 (萧条庭院) :“险韵诗成。”[1]49

2.《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海燕未来人斗草。”[1]18

3.《永遇乐》 (落日熔金) :“簇带争济楚。”[1]53

此三条直接写生活中带有博弈性质的事情。下面八条则将所写事物和别的事物相比较:

1.《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1]72

2.《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1]47

3.《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1]46

4.《孤雁儿》小序:“世人作梅词, 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1]42

5.《多丽》 (小楼寒)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1]11

6.《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1]71

7.《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1]73

8.《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 :“就中独占残春。”[1]75

(二) 在语言及结构布局上有争奇斗新的特点。

关于清照诗词的这一的特点, 前人多有品论。下仅列关于她的几首词的前人的评论, 以资佐证。

《念奴娇》: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

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一:“眉批心事有万千, 岂征鸿可寄?‘新梦’不知梦何事?评语心事托之新梦, 言有寄而情无方。玩之自有意味。”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 亦甚奇骏, 前此未有能道之者。”

《古今词话·词品》卷下曰:“李易安‘被冷香消清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又‘于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杨用修以其寻常语度入音律, 殊为自然。但‘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又‘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 以故为新者, 易安先得之矣。”

《诗辨坻》卷四:“李易安《春情》:‘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 不欲沾滞。忽悲忽喜, 乍近乍远, 所为妙耳。李《春情》词本闺怨, 结云‘多少游春意, 更看今日晴未’, 忽而开拓, 不但不为题束, 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 舒卷自如, 人不觉耳。”

只写心事落寞, 遇寒食更难遣耳。陡然而起, 便尔深邃。至前段云“重门须闭”, 后段云“不许不起”, 一开一合, 情各戛戛生新。起处雨, 结处晴, 句法混成。[1]51—52

至于《永遇乐》 (落日熔金) 、《声声慢》 (寻寻觅觅) 两阙, 《贵耳集》卷上:“易安居士李氏, 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 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 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切切。’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又使叠字, 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 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1]55

观以上评论, “甚奇骏”、“以易为险, 以故为新”、“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直如行云, 舒卷自如”、“句法混成”等语, 亦可略知这一特点。

(三) 整体风格上有一种劲直之气。

摆脱束缚而又争强好胜, 使她不自觉地有一种指点江山的气势, 这又不期然使她的词带上一种劲直之气, 使得多数词有柔中带刚之感, 少数则直逼辛派词人的豪放, 只是由于身为女子而使得这种豪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漱玉词的劲直之气在其语言中有充分的体现, 下面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之。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1]30

其中有“应恨”、“更喜”、“偏宜”、“犹”、“更”、“不如”、“莫负”等词。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1]47

其中有“只”、“何须”、“自是”、“第一流”、“定妒”、“应羞”、“冠中秋”、“可煞无情思”、“何事……不见收”等词语。

《满庭芳》:

小阁藏春, 闲窗销昼, 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 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 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 如韵胜, 难堪雨藉, 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 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 良窗淡月, 疏影尚风流。”[1]43—44

其中有“更好”、“又何必”、“浑似”、“从来”、“难堪”、“不耐”、“更”、“须信道”、“尚”等词语。

这三阕词写的是秋日怀远之凄凉, 花中丹桂之超群, 风雨梅花之凋零, 多是能引起人心灵深处情感波动的事物, 却大有指点江山、睥睨一切的感觉。她的语气及措辞如同驱使小奴儿一般, 带有一气直注的劲直, 使得阅读者不得不跟着她的感觉走。故而所写虽是柔情, 却有柔中带刚的特点。所以这里摘引出来的这么多的词语, 虽看似并不经意地道出, 实际上这些词的使用又有其必然性。

漱玉词现存数量不多, 但是却有大量的词给人以这种感觉。上面 (二) 中所引的八首词的语气、措辞便不容人质疑。这使得漱玉词整体具有了劲直的风格。

可以说, 劲直的风格使得漱玉词成为豪放词的另外一种形式。较之前代表现同一内容的词人的而言, 虽然她的语气、措辞向豪放一派向前迈进了很多, 但终究也只能称之为豪放词的一种变形, 或者说是豪放一派在闺阁、相思、离别、咏物等题材上的表现。这里, 我们不能不承认李清照的女性性别和词体的题材范围相互影响, 在当时束缚了她对于词的开拓。实在说, 漱玉词的题材还是很窄的, 几乎没有对历史、社会、国事的描写。正是由于题材上的局限, 易安词多数在闺阁、相思、离别、咏物等方面打转, 即使胸中有豪情万丈, 也只得屈于其中, 不能自由抒发。也即是说, 易安词的内容不利于表现豪放的感情。我们若将其词和她的诗对比, 便更容易理解了。其《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的反弹琵琶, 《题八咏楼》的恢弘气象, 《乌江》的激越慷慨, 使我们相信倘使她将词的题材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历史、国事中, 她也将成为辛派词人中杰出的一员。诗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 可能与李清照对诗词的看法不同有关, 《词论》中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她对诗词有别的观点可能使得一些题材能够进入诗的领域, 却无法进入词的领域,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她对词这一文体的开拓。

然而即便这样, 一阕《渔家傲》仍然透露出消息来: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篷舟吹取三山去。[1]6

词的境界阔大, 措辞亦大, 有夸张之感, 带呼风唤雨之势, 风可指令, 天亦殷勤, 无怪乎《艺蘅馆词选》乙卷评为“绝类苏辛派”。[1]7

其劲直之风, 虽使得很多词有柔中带刚的特点, 然而同时又使得一些词更增其柔情。这就体现了李清照用情的深入专注。下面试分析两阕词以明之。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8

这里“却道”一词, 已露出对卷帘人的回答的不满, “知否?”两叠反问, 倍增其语气, 又加一近似祈使语气的“应是”, 几乎绝对不允许别人对“绿肥红瘦”有任何怀疑, 表现出强烈的使人必须相信的气势。她对海棠的怜爱及因遭受“雨藉风揉”的痛惜之情从而倍显出来。

《凤凰台上忆吹箫》“任宝奁尘满”,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等词使人如同看到一个因离别而慵懒、使气的情境。只有一腔深情且毫不掩饰的人才会有此种抒情方式, 这也正反过来凸显出人物的深情。

总之, 李清照的喜好博弈和其性格中的摆脱束缚、争强好胜、敢于冒险、用情深入等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这些也影响到漱玉词的题材、措辞、结构布局和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篇4:从李清照诗词谈学生的拓展阅读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朝著名学者,文学造诣很高,继母王氏也擅长文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李清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她可以欢饮达旦,吟诗填词,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级少女的舒适生活和似有若无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分别写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岁时,此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少年情怀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以这两首作品格调清新明快,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醉酒晚归,没有害怕责骂的惶恐,只有误入惊鹭的欣喜。“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闺怨闲愁。这些作品婉转娇媚,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灵的写照,偶有伤感之情,也多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18岁时嫁与了当朝显贵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当时赵尚在太学读书并不时远游,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故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是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前者作于1101年,着力描写了新婚燕尔的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寂寞憔悴的离愁别绪,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一首作于1104年,当时李清照因受党争牵连,被迫回山东老家,夫妻分离,对于她来说真是黯然失魂,故其词中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慨叹。

1127年靖康之变,44岁的李清照被迫南下逃难,两年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背负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击,因此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作于1135年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就有“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叹,很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中年孀居的寂寞情形,词情极悲苦苍凉。作于1139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年作者56岁,此词充分利用了回忆拉开的时空距离所形成的审美张力,前面“忆得当年全盛时”,描述了昔日的繁盛快乐,到最后一句又极力感叹如今历尽沧桑孤苦飘零年老无依的悲凉心境。前后对照,真是令人凄凉生怯,词人满腹的凄怨辛酸,通过这表面上平淡的一句,显得更加伤感和沉重。

1147年,李清照64岁时写出南渡以后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这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乱离、漂泊、被诬、丧偶、失盗、病痛、再醮、诉讼、离异、系狱,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险滩”[3]之后写就的一首名作。作者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化作年事已高无人能懂的孤独和寂寞,令她无限感慨。但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诚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坛幸”。《声声慢》一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结处又有“点点滴滴”一词与之照应,全词缠绵哀怨,一字一泪,极富艺术感染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欲说还休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以上我们在对李清照的作品分析时,都是结合了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就相对容易些了,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大有裨益的。由此推而广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某一篇时,可以触类旁通地推荐或者讲解其他的篇章,当然,还可以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拓展阅读空间,比如讲解李清照时,还可以延伸到化用了李赵二人典故的纳兰性德的《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朱敦儒的《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白鸥欲下)、侯寘的《眼儿媚·效易安体》(花信风高雨又收)、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王士禛的《点绛唇·春词·和李清照韵》(水满春塘)和《如梦令·和李清照词》(送别西楼将暮),甚至郭沫若的《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题》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等等,从而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注释:

[1]谭新红.李清照词的经典化历程[J].长江学术,2006,(02):15.

[2]孟轲.孟子·万章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84.

[3]刘宝侠.“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篇5: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沉醉:大醉。

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熏被:被香料熏过的被子。

远:一作“断”。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

更:又。挼:揉搓。

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

篇6:蝶恋花李清照的古诗词阅读答案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篇7: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宋代: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篇8:李清照诗词中“花”的隐喻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从修辞的角度谈论隐喻是西方研究隐喻的开始。我国古代文论中对隐喻的常见性也多有论述。如《文则》所述:“《易》之有象,已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近代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指出:“理绩义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研几探微之津逮,释氏所谓权宜方便也。古今说理,比比皆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思维和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家强调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即人类认识和理解事物是对事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隐喻是人类进行概念化或范畴化的重要工具。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隐喻的重要载体。研究诗词中的隐喻,有助于我们深度了解诗人,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更好地鉴赏诗词,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她感情细腻,刻画入微,擅长以“花”入诗,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花”意象也成为她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散发着不朽魅力。本文以李清照诗词中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李清照诗词中“花”的隐喻特点,探究“花“隐喻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一、“花”与隐喻

1.1“花”的隐喻认知

各民族相近的进化过程,奋斗历程以及相似的认知对象,促使人们对相同的事物有相似的认知。以“花”为例,即使存在于植物生命的一段时间,“花”仍然是植物留下的最深刻印记,内涵丰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花”有十九个语义项: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可供观赏的植物;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烟花的一种;花纹;用花或花纹装饰的;颜色或种类错杂的;(眼睛)模糊迷乱;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事业的精华;年轻漂亮的女子;指妓女或跟妓女有关的;指棉花;指某些小的颗粒、块、滴等;指某些幼小动物;作战时受的外伤;人的姓。词典还收录了众多词条,通过分析这些词条可以发现:花与人,物或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下面是“花”的隐喻分析:

“花”在隐喻形式上主要有形象隐喻和联想隐喻;形象隐喻是将“花”的外貌,状态的感知透射到一切与“花”相似的事物上,如:烟花,棉花,甚至还有一些伤病。联想隐喻以“花”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为基础,透射到相似抽象事物上。

1.2“花类”的隐喻与认知

人们不仅喜欢“花”这个上义词,而且也赋予其下义词如梅,菊,莲,兰等丰富的内涵。

梅,格调高雅,凌寒而开,历代为文人墨客所追捧,乃是百花之首。咏梅诗歌中,或咏其一支独胜,或咏其神形俱佳,或咏其秀雅凝重。梅花具有不惧寒冷,独立早春,俊逸清朗的高贵品格。诗人,词人常以梅花自比,彰显自己的人生追求。菊,凌霜绽放,硕大清香,品貌独特,乃花中四君子之一。暮秋时节,百花零落,唯菊一枝独秀,冷傲高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墨客将“菊”的形象与人的感情形成映射,表达出其孤高与傲俗。莲,亦称:荷,芙蓉,藕花,灵草等,产自池塘,花盛于夏,出淤泥而花不染。中国自古钟爱莲花,在宗教和文化传说中,我们总是能寻觅到它的踪迹,在宗教文化中更是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如:观音菩萨与莲花坐台。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莲与他们乃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莲的生长环境可映射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冰清玉洁,卓尔不群的莲花也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映照。兰,即:兰草,清香浓郁,悠远绵长,乃花中四君子之一。古有诗云:“梓为百木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葵为百蔬之长,松为百木之长,桂为百药之章,而兰则为百草之长。”兰,香气雅而纯,独立于山谷之中,乃山中之“幽香”。它有君子之风,飘逸潇洒,姿态高雅,无意与百花争艳斗芳,文人以“兰”隐喻自己的品格。

二、李清照笔下的“花”与“花类”隐喻解读

2.1李清照诗词中“花”的隐喻探究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语言委婉,感情饱满,是宋词中熠熠夺目的存在。在她构建的为数不多的意象体系中,“花”意象体系占据重要位置。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她在诗篇中倾注自己一腔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百花图”,我们眼前浮现出“误入藕花深处”的青春少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美妇,以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老年之殇。词人勾勒出“花”的容颜,神情,气质,并将其映射到“人物”上:人的外貌,悲欢离合,相思愁苦,忧喜迁移,反之亦然。李清照笔下的“花”是美的,是自然界的精灵,同时也是她一生凄苦悲凉的象征,是她情感的寄托。

1)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点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阙买花。词人从卖花担上买来娇艳欲滴的鲜花,她手执鲜花,深情欣赏。“买得一枝春欲放”,“春”、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借指花儿。“泪点轻匀”写出了新折花儿的容态,它点点泪痕,忧愁满面。“泪”字,一般写人,描绘人的状态。词人却以“泪”写花,可见“人”为源域,而“花”为目标域。“人”的特征透过词人的心灵映射到花上,而又激起“人”的同情。“犹带彤霞晓露痕”,红色朝霞,晶莹露珠,落在花上,使得花儿色彩美艳,晶莹剔透,透露了词人爱花之情。

下阕为戴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上阕以花喻人,下阕则以人比花,词人新婚燕尔,买花赏玩,花儿的美让她对自己的美丽产生了疑惑。“奴面”与“花面”照应,将个人的容貌美丽映射到花儿上。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

2)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这是词人南渡后,历经国恨家仇后的忧郁之作。上阕“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奠定了全词沉郁苍凉的基调,长夜漫漫,词人心情不佳,辗转反侧。“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词人一生钟爱花,但此时她却无意赏花,看到花儿,以往美好的青春记忆便会在眼前浮现。词人是不忍回忆过去,不愿看花,“花”象征着词人曾经快乐的生活。“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笑”字,一般是人开心时的心情传达,词人以人写花,将花进行拟人化的处理,赋予“花”人的感情,写出了深深的感伤之情。

2.2李清照诗词中“花类”的隐喻分析

李清诗词中,“花”意象众多,如:梅花,菊花,海棠,荷花,桂花,丁香等。这些不同的“花”倾诉着她的心声,代表着她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也诉说着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1)梅花。梅花是词人“花”意象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其词中出现梅花意象的多达十几首,约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三。词人在梅花中寄寓她的欢笑愁绪,营造一幅意境高远的梅花礼赞。而且不同时期,词人对梅花的感受也不尽相同。青春时期,她的活力,对生活的热爱,通过“青梅”展现在世人面前;已婚的她,沉浸在爱情之中,“一枝春欲放”勾勒了她的妩媚多情。而随着北宋的灭亡,丈夫的离世,她眼中的“梅”成为了凄凉悲苦的写照。梅,这一诗歌意象,实则成为了词人的化身,是词人抒怀达意的工具,是“人”这一始源域的最佳目标域。然后,无论生活几经辗转,有多少坎坷,词人都如梅花般独立于世,孤傲坚韧。如: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一首格调轻快的咏梅词。梅花,独自绽放于寒雪之中,素艳娇美,正是才华横溢豆蔻年华的词人。梅花不惧寒雪、独立坚强的个性,是词人美好人格的隐喻所在。词中不具体刻画梅花的形态,而是重点勾勒梅花的品格,这是词人不重外在,而看重内心的体现。“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将梅花不畏霜雪、点缀琼枝、预告春天品性传了出来。“此花不与群花比”更是词人独立不凡、卓然超群人格写照。

2)海棠。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象征着美丽,快乐,代表着妙龄女子。而词人眼中,海棠多处于风雨飘摇时期,寓意匆匆易逝的青春时光。如: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因醉酒沉睡,醒来时却最关注海棠命运,是否“依旧”。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海棠就是词人,是词人的容颜,海棠落花,春将尽,其实是词人在诉说容颜易老,青春流逝,应惜春惜花惜人。

3)菊花。菊花是我国古典文化作品中的常用意象,同众多文人墨客一样,李清照也独爱以菊如诗。但不同于陶渊明的隐逸之菊,周敦颐的雅洁之菊,在李清照的词中,菊花不仅是隐逸高洁的君子,她还赋予菊女性的特质,纤细,清瘦,柔美,憔悴,凄苦,在一首首菊花词里中,词人依然分不清何为菊,何为己,菊花和词人相互映射,彼此交融。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词人低诉着“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如: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具有转折性的作品。金兵南侵,俘虏了北宋皇帝,北宋灭亡,词人经历了亡国之痛,而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因病离世,词人不得不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菊花盛开在秋意正浓时,本就含着肃杀之气。词人曾也是爱菊之人,但此时也只能无意摘花,任由它枯萎凋落,这里菊花堆积,照应着词人憔悴,衬托她心内的悲苦。

结语:

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在自己的诗词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花”与“花类”意象,这些意象又不仅仅局限于本身,它们衬托出词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其诗词,有助于深层次挖掘词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么伟大的女词人的精神世界,为诗词翻译研究做出贡献,为宋词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Aristotle,Poetics[M].Translated by Samuel Butler Homer.California:Orange Street Press,1998.

[2]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许渊冲.汉英对照宋词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篇9: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只要是爱,它就确实美丽 / 值得接纳 /火焰是勃勃生机,让庙堂或柴堆燃烧 / 一样的光亮从火苗里跳出 / 而爱情就是这火焰 / 当我不禁喊出:我爱你 / 我的脸庞为你透出新的光芒”(《勃郎宁夫人十四行诗》第十首)热烈奔放的诗句,汩汩涌动的情感,如火如荼的爱使她不遗余力地抒发能炙燃对方的爱慕之情。这种炙情之句都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慕”的心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笔下的凄婉柔和的诗句,体现忧郁怅惘的情感,抒写难以释怀的哀怨。她的凄婉之句可谓是描写中国爱情的“怨”的胜境。爱情是美妙的,追求爱情应是热烈的,如何在中西爱情诗中体悟两种质地不同的情感?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生活习俗、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理论,乃至社会价值取向、个人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等,都同宗教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它在西方的诗词篇章中屡见不鲜,也体现在勃郎宁夫人的爱情诗里。伊莉莎白·勃郎宁是一位残疾的女子,一直觉得与罗伯特身世悬殊,不敢接受他的爱,当能勇敢接受的时候,眼前显现一片光明。爱消除了她心底的自卑感,迸发出平等的火光、喜悦的感觉。这种感情给了她强大的力量,使她终能拥抱爱情的甘美和炽热,所以她的诗中充满了荡气回肠的诗句。“两颗搏动着双重声响的心 / 一种深沉的爱。”诗人笔下的爱情成了至高无上的“绝对”,成了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圣洁而美好,无处不闪耀上帝的仁慈和关爱。如果“上帝让我们萌发了爱 / 那么上帝也会对你投下爱的闪光 / 神明就是命令 / 是天意决定让我们相爱。”(第十首)。“我是如何爱你?听我细诉端详 / 爱你,以心灵所能及的深广 / 让情感超越现实尔隐藏 / 直道万物不复,抵达理想中的殿堂。”(第四十三首)上帝,宇宙的最高主宰和人类灵魂的庇护者,人类精神的家园,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心理意识与思维方式。

李清照的诗中没有万能的神和至福至乐的彼岸世界,自然成为她对逃避现时苦难的最佳选择,成了宣泄哀怨心理和凄切思绪的最佳处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诗人借景依情,将情景融化无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独自惆怅的愁绪和相思之苦,增强了凄婉和怅惘的感伤气氛。在中国世俗文化状态下,自然近乎成了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物我相召”的精神契合,成了诗人抒发亲情别情,描摹乡思闺怨,吟咏风光寒月,感慨春愁秋恨,哀叹人生如梦的依凭;对自然的皈依膜拜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它为人们构建一个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道德责任的约束。读李清照的诗,常常是凄婉扑面而来,或是悲凄自己孤寂的处境,“独行独坐,唱独愁还独坐,伫立伤神,无奈凄寒著摸人,此情难见,泪光残存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菩萨蛮》);或是坦率轻灵细腻的心思,“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或是抒发怀人念远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声声慢》)这一绝唱抒发了对丈夫的眷恋及独自伤感的愁绪,哀婉凄凉,字字如涕,悲情冉冉而升。这种哀伤情绪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曲折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哀愁的内心世界,“肠断与谁同依”的无奈和悲凉。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决定了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基于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女子具有同等的主动权。他们婚姻自由,指环交换,出于纯粹的爱情。勃郎宁夫人在她的抒情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慕。“…… 爱你,是我每一天最静谧的渴望/从日出时分到摇曳的烛光 / 尽情地爱你,一如人们追求正义 / 无邪地爱你,一如人们谢绝赞扬 / 爱你,我用尽所有旧时的悲伤 / 还有儿时纯净的信仰……若上帝允许/ 在来世,我将依然爱你,而且更深”(第四十四首)这是痴语,至情之语,情感如悬崖奔瀑,一泻而下,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可谓西方爱情诗中“慕”的胜境。

勃郎宁夫人和李清照身处异域他国,但她们的爱情诗却犹如一朵异香扑鼻的鲜花,在万紫千红的诗歌园地中据有一圃芳丽;两者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独到的诗艺赢得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读者,优美动人的诗篇不知使多人感动肺腑,低回吟思。但同时,细读她们的诗,又不难发现两者迥异的意象。

参考文献:

[1]方平译.勃郎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

[3]E·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

[4]丰斯·特龙彭纳斯.在文化的波浪中冲浪[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篇10: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宋代:李清照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篇11: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练习及答案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在词中的`含义是①,“学诗谩有惊人句”传达处作者②的苦闷心情。

(2)“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此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四、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1)答案:①叹息(或感叹,哀叹,慨叹等)(1分);②才华无用(或空有才华,才华无法施展等)(1分)

篇12: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篇13:李清照诗词教学有感

关键词:李清照,相思离别之愁,家国之愁

李清照, 山东济南人,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之词, 卓然自成一家, 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 异彩纷呈。她的词集《漱玉词》中收词40多首, 愁词多至近10首。李清照的愁词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以“靖康之耻”为界, 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 律为离别之愁;南渡后愁词的主题则为遭遇之愁、家国之愁.

一.靖康之耻前:离别相思之愁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女性, 虽为才女, 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被排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 甚至在家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公元1101年,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一个爱她的好男人, 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 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 夫妇二人恩爱异常。一旦离别, 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一剪梅》 这首词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 由外表而及于内心, 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可谓浓烈。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 但一别多年, 就渴念难忍了。赵明诚为官宦子弟, 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 他不可能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 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 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 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 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 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 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象其他男性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 而是一扫艳词中红绿绮 艳的妩媚气氛, 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 从而冲破了封建 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 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 清高生活的意趣, 一种淡雅的情味。

二.靖康之耻后:家国之愁

公元一一二七年, 即李清照四十六岁那年, 发生了“靖康之变”, 接着北宋灭亡。靖康三年, 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 接着又有词人对“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 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由前期的离别之愁转变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

李清照, 一个柔弱的女子, 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 以酒消愁, 身处异地, 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痛彻心扉了。她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透露着国破家亡之愁。《永遇乐》这首元宵词是李清照晚年名作, 面对元宵之夜, 杭州城内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 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 一个愁字油然而生。

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 《声声慢》最为典型, 全篇都写愁, 这种哀愁情绪是那样的深沉, 那样的浓厚。靖康之难以后, 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 了爱国思想的 火花。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全词所写, 不外一个“愁”字, 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 有了全新的内容, 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与前期词中的那种贵族少女少妇的离愁、相思不同, 这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这深切的“愁”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 其中充满了词人的身世遭遇之悲、沦落异乡之悲、国破家亡之悲。

篇14:李清照的诗词鉴赏及答案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少妇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3]樊洁.浅谈席慕蓉诗歌中的女子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上一篇: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悬而未决 教师:比科研下一篇: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工作总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