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2024-05-31

沁园春长沙课文预习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沁园春长沙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篇2:沁园春长沙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篇3:沁园春长沙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揣摩字句, 举象造境, 结合情境分析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伟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一) 通过感受意境, 分析毛泽东崇高博大又不失细腻浪漫的词作风格。

(二) 探讨两首词的艺术、思想价值。

【教学难点】

在历史背景中俯瞰文学, 表达对《沁园春·长沙》的独立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 为人民谋幸福;他更是诗人, 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梅花瑞雪, 战地黄花;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是今朝风流人物, 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一生写过一百多首诗词, 同学们会背哪些?读毛泽东诗词, 感受又是什么?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正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

二、整体感知, 披文入长沙

(一) 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 听朗读录音。

(二)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理清诗歌整体思路。

诵读指导:

上片“看”、下片“恰”都是“领字”, 两字适当延音, 领字后要稍停顿, 突出引领作用。“看”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 充满兴奋喜悦, “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 飞扬自信, 语速稍快;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重读。

(三) 请学生交流朗诵, 全诗一共描写了几幅画面?给每幅图画起个名字。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三、分析意境, 秋意染长沙

作品脉络清晰, 上阕写景, 寓情于景;下阕抒怀, 情景交融。

(一) 意境分析

诗人是怎样变换视角, 写出一派大好秋色的?

播放音乐:背景轻音乐中, 有秋叶的飒飒之声、江流微滚的水声、鸟鸣声。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交流他们在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学生通过具体描述画面、解读重点字词等方法分析意境创设, 力求细腻生动, 展现文采。

明确: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与另一首《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二) 毛泽东《沁园春》的写作手法及风格

引导学生重读“毛诗双绝”中的《沁园春·雪》。

明确:存在高度一致性。这不仅与诗人的写作习惯有关, 而且在极致刻画大好江山的同时, 显露一种大气磅礴的伟人情怀。

四、精读内涵, 飞雪映长沙

(一) 景中人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 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长沙》, 写于毛泽东的青年时期, 和他中年时所写就的《沁园春·雪》有什么不同和相通之处?

下发相关历史资料, 学生结合历史背景, 探讨两首词的心境变化和原因。

明确:词人在不同时期的心境不同, 作品思想也会发生变化。《沁园春·长沙》透着书生意气, 是摩拳擦掌欲展宏图, 是学子对一生理想的抒怀;《沁园春·雪》凸显王者霸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百炼成钢胸有成竹, 是奋斗中的英雄对天下的情怀。

(二) 史中词

根据之前学过的“起兴”的手法, 北国的雪景和湘江的秋景, 是否也与他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讨论后明确:整首词充满了崇高美, 表现于外在方面, 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这种宏大的自然意象, 是进行豪迈抒情的外在条件。一些带有历史痕迹的景象, 实际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红”字, 代表了青春、革命和鲜血;“竞”“争”二字, 隐喻共产党人争相在天地间寻求自身的价值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冰封”“顿失”“唯余”等词, 暗指当时的革命形势;“试比高”则代表了革命党人的坚定、自信;“分外妖娆”, 又可以看作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 思中行

A. 十一年后, 《长沙》中的“遏”“粪土”“指点”“激扬”, 到了《沁园春·雪》中, 成了“惜”“略输”“稍逊”“只识”“俱往矣”。能看到诗人不同的样子吗?请写出来交流。

明确:前者表现青年诗人的浪漫与细腻, 后者表现中年诗人的雄浑与厚重。《沁园春·长沙》表明诗人在深思中发问, 回头看寻找前进的勇气。此时的诗人, 青春, 意气蓬勃, 在橘子洲的小路上正背着手, 抽着烟, 踱着步, 沉思着。《沁园春·雪》的表明诗人在憧憬中号召, 向前看增强着前进的动力。也许他正站在黄土高原的山头上, 一只手叉在腰间, 一只手高高扬起, 挥舞、谈笑, 周围的山川河流见证着他的成长。这一“回头看”与“向前看”比较起来, 革命的历练使诗人进一步成熟, 每走一步, 步履都更加自信坚定。

B.“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可以从《沁园春·雪》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 品格超群, 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 他们意气风发, 风华正茂, 关心国家命运, 富有斗争精神, 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年轻时气冲霄汉的发问, 终于在盛年得到了答案。

(四) 品中读

总结:说到今日, 他从不肯假装恭逊, 心中的主角, 永远是那群人——或风华正茂、跃马横刀;或老骥伏枥;雄风不减。自古多情的山川河流并不寂寞, 在她们的见证中, 一个民族正不可遏制地成长。

学生酝酿感情, 相互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结课

配以屏幕上播放的相关画面, 师生合作朗诵《领袖》, 为其配音:

师: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生: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师: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生: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生: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齐:相信你, 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六、布置作业

(一) 整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

(二) 尝试填写《沁园春》上阕。

【教学反思】

曹明海教授在语用学基础上, 提出“真语文”观点, 再次强调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为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思考的空间。基于此,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语用观和多层次解读的理论思想。

“导入”环节, 初谈印象练语用。一方面利于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将头脑中零散的感受、体验以流畅完整的语言文字形式外化, 以交流的形式运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做大致把握。

“整体感知, 披文入长沙”环节, 形式层面练语用。主要以“读”的语用训练推进, 在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大致诗意的基础上, 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诵读, 保护了这种“完型”中内部的起伏、韵律、声势、张力, 配以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湘江秋景的盛况, 为全诗概括画面, 披文入情, 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分析意境, 秋意染长沙”环节, 再现层面练语用。让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种种的景象、心境, 看到丰富的形象和内涵。通过“听”音乐去“想”画面, 意境都来自学生的体验和还原。因此, 他们很容易将文本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体现了语文的活学活用。

“精读内涵, 飞雪映长沙”环节, 表义层面练语用。将《沁园春·雪》和本诗横纵打通, 借其传承之势, 深入历史中的文学。通过“景中人”“史中词”“思中行”“品中读”四个步骤, 引领学生从文本解读的“再现层”沉入“表义层”, 以“心境的变化”适时激疑, 下发相关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讨论探究, 不仅能从历史角度对伟人的成长经历做完整清晰的关照, 也在无形中推动着学生思维情感的跃进, 完成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篇4:《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以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为基础,以诵读为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线索,切实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

读准字音: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接下来学生自己读,注意读准字音,最后作检测练习,以求巩固。这个过程概括为:范读——正字——学生自读——检测练习。

(出示幻灯)朗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百舸(gě) 寥(liáo)廓 阻遏(è) 遒劲(qiú)(jìng)

读出节奏:这个环节可概括为:领读——提读——自由读。领读时“看”“恰”等重点字要做较长时间停顿,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提读和自由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领读示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读懂意思:以上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两个环节大体上属于加里培林所认为的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而读懂意思是向内部语言活动阶段(鉴赏评价)过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内容力求给学生解释得清晰、简洁、明了。最好通过串讲或“散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读懂意思,声音也同样是从口中发出来,读出来的字音与第一遍一样,读出来的节奏与第二遍一样,但在读的时候,语句的意思在头脑中流动。因而,要求学生:①仔细阅读课下注解,理解重点字句意思;②注意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改变词性和改变词的位置;③把诗歌内容转化成散文式的语言来表达,以“散绎”的方式理解诗歌。

读出形象: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缓慢齐读。在读的时候要善于把文字转化成图画,把自身置于图画之中。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评价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上阕内容画成简笔画,画题可定为《湘江秋色图》。

读出意境:如何读出意境?这需要学生对诗歌有较全面、较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可用以下讲解来引导学生,力求达到加里培林所说的内部语言的活动阶段,最终形成智力技能。以下便是笔者对相关内容的阐述。

一提起秋,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的感觉。魏文帝曹子桓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宋代词人吴文英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上心头,便凝成了万般愁思。

毛泽东的品格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仁人志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大无畏气概,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气魄与胆量,以其集理论、战略、思想、主义于一体的毛泽东思想,以其出神入化、灵活高超的军事谋略,以行文流水、文采飞扬又雅俗共赏的论著华章,一举横扫中外一切敌人,定都北京,开启新国。台湾李敖将毛泽东精神集中概括为中华男子汉在任何情况下,不畏强暴,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压倒一切敌人,勇敢向前的大无畏气概与胆量。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说,毛泽东的笔端凝聚着千军万马。

同样是秋天,郁达夫看到的是槐树,看到的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感到一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而毛泽东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两种意境格调有明显区别。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毛泽东给《诗刊》题词:“诗言志。”而他本人也正是这条创作原则的实践者。他的《沁园春·雪》于1945年在重庆传抄的时候,柳亚子评价“寄意遥深”。简而言之,正是因为作者胸怀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才能睥睨万物,笼络宇宙。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有一种风流洒脱,而伟人的这一首《沁园春·长沙》更多了一层英雄气概。

毛泽东很多政论文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和出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担当起来的伟大历史责任,如《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但那属于政论文,不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诗歌的内容是怎样展开的?具体到这首诗歌,先是站在江边看风景,看到的有山、林、船、鹰、鱼,看到的有种种事物,“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里所描写的这些事物就叫做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我们的感知和分析,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这种通过形象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形象思维。运用形象思维评价鉴赏诗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篇5:沁园春长沙课前预习教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 “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篇6:《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对照鲜明,生机蓬勃。“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这首词语言精当、形象、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 “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字写船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在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篇7: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要开始高一年级第一课的学习《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提到毛泽东,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了,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呢,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的诗词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我们之前学习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

明确:《咏梅》、《沁园春·雪》

那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

2、整体感知:

①学生齐读

②听范读朗诵

感受本词的气势和情感。

3、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什么是词:

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4、合作探究

①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②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tì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③“看”字统领哪几句?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④【小组讨论】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远望 “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 “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 “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低)“水面”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展现了一副生机盎然,气势恢宏的湘江秋景图。

⑤【小组讨论】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明确: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明确: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⑦“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

⑧“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明确:“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答案不统一

⑩这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11)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国学大家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述景物的时候都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而这种蕴含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向。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12)下面请各位同学寻找一下这首诗里的意向。

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这些意向都能够让人感觉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而作者也通过对于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13)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14)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明确: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5)【小组讨论】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当时毛泽东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16)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17)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快速回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8)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19)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曾” “忆”

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20)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21)【小组讨论】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2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讲了什么?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23)总结下阙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诗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拓展思考】

为什么在我们的高一第一课要学这首诗?

明确:借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年轻时的远大抱负激励同学们树立一个远大的抱负,心怀祖国,心怀天下,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作业】

1、背诵全词

篇8:《沁园春·长沙》说课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是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十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第十二单元是“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上承第十一单元的中国古代诗歌单元,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单元之一。我认为讲授本单元应处理好与前面单元的联系, 使学生能以时间为序将诗歌的有关知识连贯起来, 以期条理化、系统化。通过讲授本篇课文, 使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材的处理和分析

既要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又要从抓住诗歌意象的角度,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诗歌本身具有无穷的想象性, 能“纵横万里, 思接千载”, 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才能真正领会诗歌的美丽, 所以讲这课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长沙》是用古典词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突出它的“伟大”:1、屏幕显示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 让同学们直接与毛泽东遒劲有力的书法发生审美碰撞, 奠定审美基调 (豪壮美) 。2、将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秋意与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秋意相对比, 突出毛泽东笔下秋景的绚丽多姿, 秋意的生机勃勃;3。让同学们着意体会毛泽东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 突出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 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品味文中精练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即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为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文学艺术的修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审美基础, 语文知识水平, 理解能力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1、讲授法和提问法

讲本篇课文必须用到讲授法, 例如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点必须讲清, 如上阕看着眼前的绚丽秋景, 毛泽东一下想到“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先向学生提问“面对如此绚丽的秋景, 你们会联想些什么”。接着将学生的回答与毛泽东的联想作对比, 再趁势讲授毛泽东的联想与伟人的胸襟、境界、志向相关, 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处世, 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

讲下阕的内容时, 先提问:对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下阕怎样作回答呢?同学们一般知道是作了回答的。因为不是直接的回答, 这里有必要讲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讲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 而不是直白地作答。

这两个位置是必须讲清楚的。此外, 在理解全文时, 将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疏通讲解, 如“湘江北去, 谁主沉浮, 挥斥方遒, 书生意气”。

2、想象训练法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象是杰出的艺术本领”, 所以我在本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训练的内容: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进行再造性的想象。提示分四步完成:一、画轮廓 (山、林、江、舸、鹰、鱼) ;二、点颜色 (红、碧) ;三、激活画面 (红遍、染、碧透、争流、击、翔) ;四、来特写 (染、击、翔) 。

检验手段, 让同学们按提示将自己逐步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3、比较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领会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秋意, 可与一般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秋意相比, 突出毛泽东笔下秋景的绚丽多姿, 秋意的生机勃勃。首先, 打出字幕:

(1)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 树树秋声, 山山寒色。

(3) 自古逢秋多寂寥。

(4) 枫叶荻花秋瑟瑟。

(5) 落叶西风时候, 人共青山都瘦。

接着, 让学生概括一般文人墨客笔下秋景秋意 (萧瑟, 清冷, 惨淡) , 然后, 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秋意 (绚丽多姿, 生机盎然) 作对比, 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为什么毛泽东身处险境还能写出绚丽多姿、生机盎然的秋景秋意, 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伟大的胸襟,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从而体会本文体现出来的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三、学法

1、朗读法:

本文是文学精品, 学生要建构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有必要多读多背, 积累语言素材。同时这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 是时歌, 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较适合多读多背, 另外, 诗歌的语言比较含蓄, 必须多读, 只有多读, 才能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效果。

2、表演法:

运用表演法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身历其境, 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沟通, 真正做审美活动的主体。表演内容: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 饱览大好秋色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意在让大家在表演过程中揣摩写景的顺序和视角变化。

3、练习法:

老师示范了鉴赏方法和途径之后, 有必要对学生是否掌握这种方法当堂验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练习内容 (1) :柳宗元在政治革命失败之后, 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江雪》。试比较柳宗元“独钓寒江”与毛泽东“独立寒秋”意境有何不同。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讨论, (柳———孤独落寞;毛泽东———坦荡、从容、砥柱中流) 此题不注重答案, 只注重思考分析过程中学会鉴赏方法。

练习内容 (2) :“百侣”书中注解“革命战友”, 作者和他的革命战友是怎样的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就文中下阕所含的内容做适当的描述。这个练习重在让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只要说出与有能力、有才华、有责任心、有气魄等相关的词语都可以, 着意引导学生结交良师益友。

四、教学程序

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 本文安排两课时。教学程序可设置为:

1、导入新课。 (导语、背景、毛泽东手迹、录音)

2、疏通字词、理解全文。

(1) 上阕:写绚丽多姿的秋景。

下阕:抒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2) 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 请找出来。

(3) 全文的诗眼是什么?

(4) 按上下阕顺序进行想象训练、比较阅读、课内练习。

3、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上阕:写绚丽多姿的秋景。

看山、林

江、舸、

鹰谁主沉浮

下阕:写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忆战斗岁月

年龄

精神状态能主沉浮

篇9:《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1.幻灯片展示青年毛泽东的照片一桢。

2.请同学说一说你心中的毛泽东。(学生主要了解其军事、政治上的成就)

3.师补充: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而且是个优秀的书法家、诗人。他的“毛体”书法,气韵生动,豪气冲天(出示《沁园春·长沙》手迹)。他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我来说上句,请同学们对下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上这些诗词,让我们对毛泽东的风格有一个整体认识,就是豪放。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今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更具体深入地感受一下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说明]第一,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第二,导入设计比较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使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个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感受。

(二)诵读

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2生个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

[说明]自由朗读可解决词意,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师可相机指导诵读。

(三)整体把握《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

2.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明确:(1)所“看”之景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景。

生个别回答,同时马上追问:你由哪些内容得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等特点?生会以诗句“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来作答。再追问:你可否将这几句具体品赏一番?生会渐次品赏各句意象所表现的生机与气势,如点出“万山、层林、漫江”等意象的宏伟壮阔,“红遍、尽染、碧透”的色彩绚烂、生机盎然,“击” 的搏击长空、矫健有力,“翔”的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等等各处。此生若有疏漏,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或师生共同补充。

由此引入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所“抒”之情是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可先让生试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可知此句是问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稍作引申即可得出结论。师再问“谁来主沉浮,本词中有无回答”,引出学生对所忆之事中“同学少年”的注意。

(3)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

可让生概括此处同学少年的行动特点,如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等。此处幻灯出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时的相关事迹: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师点拨:正是这样的同学少年可主苍茫大地之沉浮,非常含蓄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由上可知,本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生齐读,体会特点。(教师诵读指导:上阙“看”字和下阙“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说明]第一,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内容讲述,使学生大体上能理解本词内容。第二,上阕与下阕分别以写景与叙述为主,同时又融抒情,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并通过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把握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意境

1.什么是意境?

幻灯展示两段文字:

(1)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由此可见,意境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1)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象、画面、场景。

(2)我们能从这个意象、画面、场景中感受到有一种情绪感受在弥漫。

2.幻灯展示写秋景的诗句: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桌互相讨论,试以一例进行说明。

明确: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景色。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如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句充分地表达了惜花的情。杜牧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染红的秋叶,比春花更红、更艳、更美的秋叶,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诗人对秋叶的喜爱。景物里充满着诗人的情趣,而诗人的情感也在景物上得到了体现。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段。“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在往十里长亭的路上,莺莺怀着伤感看着一路风景,唱出这支动人心弦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是说天高云淡,寥廓苍茫,令人无端生出孤独渺小之感。“黄花地”,满地菊堆,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借此透露了惜别的情怀。“西风紧”,西风瑟瑟,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和凄凉。“北雁南飞”,每逢秋季,雁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冬,而张生就要北上。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霜林醉”,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杜牧就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词,可是当莺莺面对那一片霜林,生出怎样的感受呢?在她看来,红红的枫林是她伤心的血泪染红的。这就是移情于景。在[端正好]里,秋日的天空、秋花、秋风、秋雁、秋林,每一个意象都充分地表现了愁绪,五个意象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拼合在一起,就更加有力的表现了令人黯然的离愁别绪,更强烈地渲染了阔远萧瑟的悲凉意境,秋景瑟瑟,离情依依,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3.赏析《沁园春·长沙》 的意境。要求:

(1)描述呈现的秋景

同学们以“我看见……”为开头,描述秋景。

(2)概括: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沁园春·长沙》通过山红水绿等静景的色彩美和动态的雄壮美反映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

(3)结合背景,体味情绪

明确:《沁园春·长沙》描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说明]第一,由景到情,情景交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词意境的特点和赏析意境的方法;第二,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第三,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

(五)课堂总结

1.请同学们以“《沁园春·长沙》赏析”为副标题,给它拟一个正标题。

2.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题目,可以进行比较。

3.布置作业:以所拟的标题为题,写一篇短小评论。

[说明]第一,可以反馈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第二,比较学生的答案可形成交流互动;第三,每人都为课外作文确定一个主题。

篇10: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拜读了不少教学设计,本人也发一篇,希望多批评指正。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教学设计

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课时安排: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讲述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9、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教给学生学习诗歌,要采用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的方法。即:听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初读,入境,进行审美感知;三读,深入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

鉴赏评说:

1、要体会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注意“炼字炼意”

2、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整体感知。

篇11: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中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诵读并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抒发的情志。【教学难点】品味词句,欣赏诗歌。【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表现胸怀大志的诗句有哪些?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

不过,我最欣赏的是毛主席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一句,独领一代风骚的毛泽东,用他的信仰、理论、实践,营造了一个充满血与火,汗与泪,阴霾与阳光,痛苦与欢欣的独特世界,同时又用他的一支出神入化的笔,2

写下了一篇篇充满魅力的诗词。秋天,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感伤的色彩,而毛泽东在年轻时却为秋天唱了一首昂扬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秋的赞歌《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以诗导诗,给学生创设作者的形象-胸怀大志】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毛泽东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这一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国共两党确立了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的“二大”筹备工作,十月,毛泽东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此时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无比舒畅。这首词就是他在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联系时代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三、诵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视频,注意重音及断句。2.学着刚才的录音,自己读一读这首词。

3.谁来试着给大家读一下,其他同学点评(字音、重音、断句、情感)。4.齐读(在点评的基础上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习诗歌、欣赏诗歌】

四、词句赏析,入情入境

1.小组内合作朗诵这首词,思考: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慷慨激昂、3

气势磅礴)基于作者的情感基调我们应该怎么读?(慷慨激昂、充满自信)请同学示范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2.同桌交流:如此慷慨激昂的词,作者是通过哪些字来表现的?或者说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用的好。写出了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染”字用的好,这一句写出了树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的现象。“染”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壮美景色描绘了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勇猛的雄姿绘显了出来。“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轻松、自由的神态。“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既然世界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这句话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分析、欣赏诗歌要从炼字入手,进而宏观把握】 3.作者笔下的秋景有什么特点?(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4.下片中,展现了同学少年的什么形象?(青春年少、神采飞扬、自由奔放、才华横溢、矫健奋发、充满豪情壮志、蔑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怎么读?(慷慨激昂、充满自信)请同学示范朗读。

【设计意图: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词中的豪情壮志】

五、深入体会,剖析真情

1.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的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

这与一个人的胸襟、气度、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

2.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上片和下片中的问句,其他同学思考:这两个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下片紧承上片,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设问,主宰祖国命运和革命前途的正是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

【设计意图:深入解析诗歌,把握词上下片之间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1.观看微课视频。

【设计意图:整体梳理这首词的内容,归纳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 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毛主席也正是心系祖国,挂念人民,对这片热土爱的深沉,因此写壮景,抒豪情,5

表凌云之志,为我们留下了这首振奋人心的诗作。

2.最后,请大家听一听《沁园春 长沙》这首歌,再感受一下这首词恢宏壮丽的气势。

【设计意图:进入情境,巩固诗歌内容,感受这首词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分析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浪淘沙 北戴河》。【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秋: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情:慷慨激昂、豪情壮志 意: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

【教学反思】

上一篇:梅子熟了心情随笔下一篇:暑假趣事初二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