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

2024-07-26

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精选6篇)

篇1: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

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03)

一、单项选择题

01.“居者有其屋”,房价关乎民生。下列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可能有效抑制房价增长过快的有 ①提高存贷款利率→流通领域货币量增加→投机性购房减少→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保障性住房→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③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居民购买力增强→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④查处囤地炒地→增加住房用地有效供给→扩大住房供应量→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02.在我国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市场上,不但汽车降价可以起到促销作用,减少税费、油价下降也对拉动销量有明显影响。假设D和D1中有一条是汽车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某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在价格及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D是汽车需求曲线,受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B.D是汽车需求曲线,受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C.D1是汽车需求曲线,受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D.D1是汽车需求曲线,受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03.近年来,在我国,促进经济和改善民生有了良好的互动。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能够实现二者良好互动的有

①经济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民生改善②改善民生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③民生的改善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④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民生改善的程度越好A.①②B.①③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09年904.全会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坚持两分法、两点论05.全会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D.一切工作都以成功经验作为检验的标准06.海地地震发生时,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认真执行任务,其中维和警察防暴队人,另有公安部维和工作组6人。安徽警察汪雪艳正是这挖出了五条活生生的生命。这说明①牺牲个人利益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和前提②我国维和人员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①②④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执政为民,求真务实

D可能向右平移D可能向左平移D1可能向右平移D1可能向左平移D.②③④

。据此回答”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148人中的一员。地震后,她用双手,从废墟里

04~05题。

125人,维和民事警察17

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④

07.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 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是

①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政治领导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关系

③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④都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

08.2009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于2009年10月29日一11月2日在厦门举行。两岸民间艺术节始于2004年。经过5年的精心打造,该活动已经成为闽台两岸人民交流艺术、畅叙友情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为架构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桥梁,增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两岸民间艺术节的治意义主要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B.促进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C.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D.进一步巩固团结、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二、综合题

09.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

2004年起,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

农成效不断扩大,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形势持续向请运用

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正确性。

(2)请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已发生巨大变化。粮食生产因种植面积减少过多,总产量下降,已从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变成粮食调入区;蚕桑生产已经消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塘鱼饲料或蔬菜、水果、花卉、甘蔗不断减少,最大蔗糖基地已让位给雷州半岛和广西。但塘鱼、蔬菜、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水果、花卉等高产值农业发展迅速。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并大量出口港澳,运销内地。

(3)简述珠江三角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日趋严重,城市生活已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随着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又促使城市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角,世界城市、特大都市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引擎。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观知识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材料二 预计到2020年,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到城市。现代化城市将促进工业化的集约发展;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使传统服务业功能更加丰富,内容更为广泛;低碳为发展方向、以低碳生活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三农”,党中央、国务院年年出台新政策,农力度不断加大,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的知识,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正确性。”。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8分)”的知识,但如今“城市病” 1978(“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发

为理念。现代城市发展,承载着人们的幸福。

(2)结合材料二分析,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对人的生活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2011年高考政治预测试题(03)参考答案

01—08:CCACBBDD

09.(1)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建立村民委员会。

(2)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因而它是正确的。

(3)有效保护耕地,大力发展“二高一优”农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立体种植及生态农业。

10.(1)①如实把城市化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我国城市化当前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要了解城市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不因“城市病”否定城市化;要充分预见城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②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抓住机遇,采取各种措施如举办世博会等活动积极探索;

③重视量的适度积累,积极促成飞跃。要稳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避免盲目乱干,又要把握机遇积极促成质的飞跃;

④要正确对待“城市病”,坚信前途光明,对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充满信心。

(2)①现代化城市发展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

②现代化城市发展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领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③现代化城市促进文教等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就业。④现代化城市发展以低碳为方向,有利于发展低碳生活,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树立绿色文明的消费观。

篇2: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

山东 徐杰

适用:全国

【背景材料】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关于地震的发生人类能否准确预测这个问题就提上日程。

【猜题理由】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由大地震发生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伴随地震发生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核辐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同时人类也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估计关于地震方面问题,2011年高考中会有涉及或体现,主要考察哲学知识,需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

选择题

1.有人认为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A.地震科学是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B.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正确指导 C.马克思哲学是进行地震科学实验的基础

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地震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关于地震的原因,有人说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地震的发生,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地进行预测,这表明 A.世界上存在着人们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B.世界不可捉摸,人们在地震面前无能为力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D.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近来地震频发发生,地震的发生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②自然界的运动是不可捉摸的,人们无法认识自然界的规律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类违背世界的物质性所导致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选择题答案: 1.【答案】D 解析,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注意题干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 A不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 2.【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住,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地震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答案】C 解析,A、B说法错误 D与题干无关。4.【答案】A 解析,组合题用排除法,②错误 ④与题干无关

综合题

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高二(5)班同学以“地震与人类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材料一: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运动变化引起的。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伟,“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其实,泰山并不稳定,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很多年前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只是由于地壳运动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地壳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材料二:在古代,古人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治政过失有关,地震是惩罚他们的。而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平展的,下面有神象或乌龟驮着着,神象或乌龟累了,只要它轻微地眨一下眼睛,大地就会颤抖,这就是地震”。

材料三:地震造成的伤害和苦难使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然而,关于地震预报,研究人员永不言弃。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地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

2.从实践的角度,简要回答材料二中古人对地震产生上述认识的原因。3.从哲学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看法或者认识。

1.【解析】本设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唯物论所涉及的原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主要知识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正是由于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使人们常说“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每时每刻也在运动,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它的运动不明显罢了。

(3)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史和发展史,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转移,生动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

(4)只要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认识地壳和把握地壳运动的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使人类趋利避害。

2.【解析】本题切入点是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本题相对来说有点难,关于实践设计的只是很多,一定要结合材料来回答,主要考察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①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古人把地震的产生赋予神话传说,并且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治政过失有关,古人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实践对象、实践手段的限制,具体来说,当时生产工具相对来说极其落后,同时,对他们来说自然界的时刻变化无常难以捉摸,产生这样的认识是正常的。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个不相同的。古人对地震的发生之所以会赋予神话传说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古人在知识结构方面,掌握的自然知识较少,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决定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水平有限,便无法科学解释地震的发生和形成。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古人对地震产生之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主要根源于实践水平和条件的限制,因此犯客观唯心主义错误。3.【解析】材料中:一方面涉及人们为什么疑虑?另一方面又涉及人们为什么乐观?因此只有把这两点原因分析透彻即可。考察的知识:一疑虑: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二乐观:意识活动的特点,主观能动性 正确看待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答案】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的原因: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地震产生的真正原因准确全面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是具有无限性,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过程。

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原因: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但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发现和把握地震运行规律。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地壳的运动也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类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手段,人类是可以把握和认识地壳运动规律的,进而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因此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找到一种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④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者,是精神财富的的创造者。因此,人类一定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加深。人类一定能战胜自然,也一定能准确预测地震的产生。

篇3: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

1.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断章取义④墨守成规⑤刻舟求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3.下列成语与其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学习、欣赏古文,要体会其包含的哲学或经济学道理。回答4~7题。

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从哲学上讲,荆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

C.不懂得实际情况是变化发展的

D.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5.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评价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6.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上述材料对我们发展经济的启示是

①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②劳动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④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吕氏春秋·申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是

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②要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育新型农民④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欣赏对联、古诗,要感悟其中包含的哲学或经济学道理。回答8~13题。

8.“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我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启示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

A.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

B.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C.要注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D.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句话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1.“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12.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②享受生活不利于人生价值实现③要反对骄奢淫逸,树立勤俭观念④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经济学角度看,白居易这句诗中的“炭贱”指的是

A.商品的价值太小

B.商品的使用价值太小

C.商品的价格低

D.商品的交换价值大

古今中外有许多故事,听起来耐人寻味,如果和政治知识结合起来分析,还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哲学或经济学启示。回答14~17题。

14.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蚂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②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③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从整体着眼,才能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5.有一天,于右任先生看到有人在某公共场所随地小便,便写一告示:不可随处小便。由于于右任是名人,字又写得非常好,于是有人立即把这则告示揭了下来,拿到裱糊店裱装成“小处不可随便”,成了珍贵的收藏品。这一故事说明

A.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就是新的排列组合

16.有一则寓言故事叫《西邻教子》。文中写道: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子皆不患衣食焉。从中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④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一是一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告示上写道:“快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对这幅广告画寓意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②消费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生产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其经营目的④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③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俗语、谚语包含了深刻的经济学或哲学道理。回答18~19题。

18.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表明

①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②感性认识是不正确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③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④认识本质要从现象入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9.“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些气象谚语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而获得的。这证明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④生活中的谚语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

20.“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从哲学上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尽科学。这是因为

①它夸大了内因的作用②有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21.从经济学角度看,“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强调的是

A.高质量的商品价值一定大

B.商品的价格由使用价值决定

C.深巷子里的酒厂的酒质量一定很高

D.质量较高的商品能顺利实现其价值

阅读并分析表格的纵横关系,回答22~23题。

22.下表为某企业出口的笔记本电脑的成本与利润比较表。(单位:元)

上表给我们的经济学启示是

A.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

B.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C.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D.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3.下表反映了新疆

注: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30%为富裕。

①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③还属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各民族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阅读名言名句就等于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回答24~25题。

24.法国革命先驱者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这一观点对我国贯彻依法治国原则的启示是

A.公民只有铭记法律,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

B.一切法律都应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提高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D.实现依法治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5.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有句名言:“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这句话体现了

A.客观规律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D.要善于发挥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社会学研究里,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原理或效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回答26~28题。

26.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7.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8.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身上添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学研究里被称为“稻草原理”。这一原理体现了

A.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B.要坚持适度原则

C.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可以从许许多多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中获得一些政治知识。回答29~34题。

2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段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征

B.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规范市场秩序需要法律的保障

C.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D.规范广告代言人的行为,可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

30.“低碳经济”其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经济。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长久的大计,也是当前的大事。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应该

①在经营过程中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②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③放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④加强科技开发与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31.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受旱严重。为了缓解旱情,受旱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收到良好效果。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制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一材料说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C.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和条件,改造大自然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32.魔术是杂技的一种,是指表演者以迅速敏捷的技巧或特殊装置把实在的动作掩盖起来,使观众感觉到物体忽有忽无,变化不测。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①魔术中的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②魔术靠制造假象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③魔术靠欺骗手段哗众取宠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比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3.我国的人民币票面上印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表明

A.我国只有四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B.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C.民族间的语言差异将长期存在

D.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

34.近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与欧盟双边会议已机制化;中美就共同肩负全球责任达成共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继续发展。我国外交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是

①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②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促进国家关系和谐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A.①③B.③④

C.②④D.①④

参考答案:

篇4:2014年高考政治热点试题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国家召开科技奖励大会对我国企业的主要启示是 ( )

A.要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

B.要坚持诚信立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C.要加大宣传,形成品牌效应

D.要转变经营战略,提高服务水平

2.“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财政部在布置2014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和地方预算编制工作时提出的这一要求,既实现了“开源节流”,又使国家有更充足的资金安排到民生支出方面,让广大人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 )

①财政具有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③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体现了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调整居民收入和国民收入的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表明 (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消除国家宏观调控的局限

B.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于市场规则来维护

C.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治本之策

D.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4.新华网北京2013年11月18日电,国土资源部通知要求严禁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提供用地空间和配置矿产资源。国家遏制上述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

A.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B.巩固工业的主导地位

C.提高上述行业的经济效益

D.淘汰传统的制造业

5.进入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对多家洋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调查指出,这些洋奶粉企业存在操纵价格的违法行为。这一举措旨在 ( )

A.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奶粉行业的公平竞争

C.整顿市场秩序,确保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D.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奶粉市场价格的管理

6.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 ( )

①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②提供充足及时准确的信息③破除市场垄断行为④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国家对经济进行普查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 ( )

A.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B.充分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大胆实践,走出自己的特色

8.2013年12月lO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会议强调,完成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 )

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②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施行。该法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给予特别关注和切实保障,宣示精神障碍患者享有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这一法律的颁布 ( )

A.说明我国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B.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C.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D.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范围

10.2013年1月10日新华网快讯:记者从全国海洋工作会议获悉,2013年坚持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维权巡航执法,并继续对南海我管辖海域开展巡航,深入开展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等重大问题研究。如果要就此撰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是 ( )

A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B.宣示主权,加强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C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D.勇于担当,展示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1.根据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iE式启动。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 )

①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坚持党的执政理念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endprint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3年8月,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人因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而被警方刑事拘留。这警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 ( )

①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②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③尽量多履行义务、少享有权利④追求个人利益不能危害社会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3年12月15日凌晨,“玉兔”号月球车驶进月面,开始了月球探索之旅。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平等权利。我国以和平利用太空为目的,愿与其他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我国的这一主张表明 ( )

①合作与共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④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13年5月29,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还要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这表明 ( )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政治是文化的反映,经济决定文化③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④一定的文化会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这表明 (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于2013年7月12日开播后,收视率一路飙升。据此回答16~17题。

16.《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引进了国外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运营模式,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再次包装和创作。这说明文化创新必须 ( )

A.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7.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更要有中国创造;不仅要有中国声音,更要有中国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 )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这种现象折射出国民法治精神欠缺、社会法则失范等深层次问题。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 ( )

A.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

B.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D.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9.2013年12月4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珠算确实已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由此便要摒弃之,这显然是目光短浅的表现,珠算的存在价值体现出了一种文化标签价值。材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③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013年9月26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第四届道德模范的事迹让人们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激励与洗礼,爱的欲望与冲动在一次次地萌发、燃烧与升华。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②维护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被纳入了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 ( )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有利于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③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根本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13年6月11日到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航天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高超的航天技术。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中国航天人不断克服困难,磨砺飞天技术,真切触摸宇宙;不断完善了我国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在轨活动的保障体系和陆海天基相结合的测控体系。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endprint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④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3.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见右图)以青奥会英文名称及视觉标志为基础,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将世界闻名的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进行艺术组合,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寓意欢迎、交流的青春之门,象征欢聚、健康的青奥之家,得到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南京青奥会会徽的设计蕴含的唯物论道理是 ( )

A.意识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D.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4.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常回家看看”的哲学依据是 ( )

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舍小家顾大家的人生是残缺的③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④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5.“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揭示了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唯物论角度看,“实干”之所以“兴邦”是因为 ( )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二、简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会议强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应该如何进一步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增强创新驱动力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28.2013年12月2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以此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交通参与者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汽车消费量高速增长。我国汽车产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走出一条“引进一消化一开发一创新”的道路,通过市场换技术,消化、创新争市场的方法,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国家继续采取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推广节能汽车和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

材料二由于作为社会道德的延伸——汽车道德观念体系尚未建立,人们在公共场合驾车不能很好地相处,而且交通摩擦随处可见,看似小事有时却演化成刑事案件。汽车在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交通要立法,道路要拓宽,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如果民众不能提高交通道德修养和守法意识,再宽阔的马路,再健全的法律法规,都解不开城市交通拥堵的“死结”。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汽车消费量高速增长的原因。

(2)请你为树立“汽车道德”、提高公民素养提出合理建议,并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要说明所提建议的依据。

三、探究题

29.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l生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endprint

某校高三政治学习小组高度关注该《决定》,并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

【审议文件】

第一小组关注了《决定》的产生过程。《决定》审议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集中了全党和各方面智慧,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根据第一小组关注的内容,分析《决定》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改革思路】

第二小组关注了《决定》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多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2)请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第二小组关注的内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改革目标】

第三小组高度关注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改革目标确立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A 5.C 6.D 7.B 8.C 9.B 10.B 11.B 12.B 13.B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B 21.A 22.A 23.A 24.B 25.C

二、26.(1)①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只有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才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①我国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农业发展中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公共服务。②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③政府要接受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切实提高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

(3)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力,能够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更新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增强创新驱动力,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力,使我们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我们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增强创新驱动力,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27.(1)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通过市场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社会高效益。②市场调节要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仅需要市场调节,还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了保障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2)①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建设法治型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注意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③坚持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在频繁考问政府公信力的今天,政府必须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做到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8.(1)①我国汽车企业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掌握核心技术,适应市场需求。②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购买能力不断提高。③政府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推动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①应加强法制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公民做一个高尚、文明、有修养的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③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④普及有关汽车文明方面的知识,开展开车讲文明的宣传活动,发挥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三、29.(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决策应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2)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多年来,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就体现了这一哲理。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就体现了这一哲理。

篇5: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试题

85.土家族摆手舞《风情毕兹卡》(见图)成功入选全国少数民族“建国60周年”文化献礼系列节目,并在CCTV-3《舞蹈世界》栏目播出。题中图文表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6.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使相关药物不断走俏,作为治疗流感专用药物“达菲”的主要原料——八角,在南方主产区价格持续上涨。这说明商品价格()A.受供求关系影响 B.由价值量决定 C.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能调节生产规模

87、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段话的哲学内是()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B、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C、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变革的思想结晶

88.美国把21世纪视为维持其“一超”地位的机遇期;本世纪初,俄罗斯提出未来5年是实现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制定了“经济新生计划”;中国提出本世纪前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情况表明()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军事力量发展能否取得优势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③发展高科技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④当今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方面,还体现在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方面。下列属于实行民主监督合法渠道的是()①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④舆论监督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0、明朝诗人李开先诗云:“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下列成语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将敏、林浩,他们面对地震的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的英雄壮举受到全国包括世界人们的赞赏。这说明()A、不同的人生价值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B、有价值的人生是不考虑个人利益的 C、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D、社会给予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第一位的

92.人民的好干部王彦生一生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他常说:“幸福=现实/欲望,对一个人来说,欲望高而现实无法满足,就会怨天尤人„„我是凭党性凭良心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你知道我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吗?当个合同工,你要说我不好好干就撤了我”。王彦生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导向作用 ④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3《经济时报》载文指出,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相对富裕,并不意味着“物多必贱”,相反农民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种植方式及搞好贮藏,巧妙利用时间差,从微观上创造大量“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机会。“打好时间差”是指()A.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供求的制约

C.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 D.节约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的效益 9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 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5.某同学从网上成功预订了一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确认购买资格之后,即从该同学提供的VISA卡(全球通用的信用卡)中扣除门票费用。这种结算方式()A.属于现金支付 B.使用支票支付

C.提高了货币的购买力 D.简化了收款手续,方便、安全

2009年7月27日,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分别引用了中国的典故名句,在让人们感受两国合作决心的同时,也领会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魅力。据此回答96—97题。96、美国领导人不约而同引用中国典故名句,这说明了()A、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美文化融合为一体

C、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97、奥巴马在开幕式上引用了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要树立全局观念 D、主观要符合客观

98.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元素。“政府—民间”互动模式 ①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 ②人民享有越来越多的基本政治权利 ③方便了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④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9有关收入分配的问题总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据悉,在2009年的体制改革工作中,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成为重要看点之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下列体现“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①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②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的分配秩序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④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0、“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的做法,结果是投资效率的持续下滑、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告诫我们,必须()

A.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B.加大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C.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D.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参考答案

篇6: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经济)重点1:

1、失业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改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压力。虽然,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是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要求,促进和增加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湿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增加就业,国务院最近已经出来扩大内需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增加就业。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因此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最根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优越性: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有利于缩小贫困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c,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有趋同倾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有的一般特性,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

3)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因而重现出不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的根本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多种所有制,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有效途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按劳非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能够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资分配是主体,必然导致两极分化。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嫩购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也能解决一时的经济总量平衡问题,但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效率与公平问题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及其协调

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和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多大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使此案共同富裕,因此从根本上讲,能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谢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和公平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但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效率和公平不是不可兼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效率和公平矛盾的总原则应该是效率和公平兼顾。

重点2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马克思社会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交换,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和规律,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这对一切社会大生产尤其是社会主义生产都是适应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受限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个环节之间必须建构和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要求,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又好又快,简单的说就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而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就要首先做到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置于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意义重大。

3、又好又快,实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国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做到:1]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协调。2]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的问题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不法分子在原料乳中掺水,以增加重量谋取非法利益。奶掺水后造成原料乳蛋白质含量下降,为掩盖非法行为,虚增牛奶中蛋白质的检出量,不法分子认为的在原料乳中加入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影响是有可能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突出表现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制假贩假,假冒伪劣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他构成对市场主体的制约,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保证。因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十分重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应该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综合治理: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3]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4]强化法制,从严监管。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重点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宏观调控

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及其启示

由于美元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被美国媒体称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境地。导致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监管不够,同是也是美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恶果。新自由主义认为不应该有政府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政府本身是造成问题的原因,金融海啸的爆发,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媒体称: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换句话说,我们名义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与经济,但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却不相信自由的私营市场,因此我们转面型政府寻求保护和稳定。

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有时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的缓解的方式。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在一次说明,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存在美经济危机就无法根除。

同是,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启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也决不能让经济这批骏马信马由缰。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它实现了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价值规律何竞争规律形成的市场机制,以价格为信号调节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他富有效率和生机。但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难以靠市场自身加以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都证明必须借助和以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各市场主体决策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可能的不一致;消除或减少市场调节滞后性、盲目性所导致的损失;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加强对国名经济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重点5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1、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最近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积极作用表现:1]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4]有利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其消极作用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资本主与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2]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高利润来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最大化3]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今后经济的正常发展。4]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贫富差别全球化。

2、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法对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权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努力应在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程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获得合理和双赢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应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上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增长,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调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西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清,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因此,在新形势下,尤其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调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向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第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第三,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确立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民族富强中的国家战略地位。

(政治)重点

1、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问题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存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也是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和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和活力源泉。把三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怎么看待改革?或者问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但二次革命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第二、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

第三、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5、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1)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足、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存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主义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重点

2、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

1、有关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

首先,我国,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振兴装备制造业;第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此外,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即推进…、走…、转…的原因。

经济发展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自然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和基本思路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的问题。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第一、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第二、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第三、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总之,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

重点

3、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

1.“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概念。

“两个大局”的思想:

(1)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其较快地优先发展起来。

(2)另一个大局是,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3)在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意义。(经济、政治两方面)

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而“五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中,“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按照科学发展观,如何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一、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第六、在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过程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

第一、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第二、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第四、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重点

4、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

1、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上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2、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措施:

第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二、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3、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只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只是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5、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6、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

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要深化体制改革。

四、要创造良好环境。

五、要发展创新文化。

重点

5、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2)完善法律制度。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4)建设服务型政府。

(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还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第一、要坚持党总揽全局。

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重点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问题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3、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即其重大意义。

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遍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哲学)重点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与谬误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2)上述理论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真理。真理具备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其次,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一元的、是绝对相对统一的。

(3)上述理论还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也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点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对社会主义和变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1)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容如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绝对与相对统一的。

(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一从客观方面来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二从主观方面来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实践中获得的。现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

本题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问题

(1)唯物辩证法任务事物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根据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社会是物质时间的一部分,遵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第一,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第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曲折,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性时间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出现曲折得,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哦”。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重点3.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谐问题

(1)对立统一(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四个理论。

(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和谐社会如下: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存在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第二、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就是说,没有各种差别和对立也就没有和谐。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清楚认识到和谐社会是包含各种差别的和谐,反对绝对同一和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第三、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总体是和谐的,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只有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达到真正的差别的统一与和谐。第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许多矛盾,矛盾解决了,社会就进一步向深层次前进发展了,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化。

重点4.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2)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注意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重点5.联系抗震救灾的具体实例说明相关哲学原理

1.以人为本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过程: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上述理论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人名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名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以人为本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坚强领导和强有力指挥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和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抗震救灾的英勇表现都充分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和归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前线、举全国之力、全军和武警部队挺进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的胜利。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贵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的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的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重点6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时将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建设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没有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上一篇:2022年娄庄镇林业绿化工作情况回报下一篇:文言文翻译四译准(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