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

2024-04-28

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精选8篇)

篇1: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

“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之中国革命

与中国共产党(节选)

——“中国近代史纲要”阅读文献汇编与导读

中国近代遭受了100多年的外来侵略,也进行了100多年的民族抗争,我惊呼于中国顽强的毅力,在如此内外交困、满目疮痍的境地下竟能屹立100多年之久而不覆灭,最后存活下来并逐渐恢复、成长、壮大!有压迫就有反抗。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7年的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就有从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到清朝爱国官兵的反抗、从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到沿海人民抗击侵略的反抗、从西藏军民抗英到台湾人民反割台的反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的反抗、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反抗、从抗击日本侵略的‚九一八‛事变到全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的反抗。支撑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四分五裂状态下‚站起来‛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将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读了本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后,我深刻理解到中国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的对象、任务、动力以及性质都是在摸清中国当时现状的情况下‚对症下药‛的,都是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的。正如毛泽东在其‚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是在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国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它们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一部分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因而,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就显而易见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在内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在外受到帝国主义剥削,它们二者竟还结合起来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订立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经商、办学传教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等等残酷行为,加之中国内部封建主义的压迫,造成了中国东西、城乡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极端不平衡,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也是世界所少见的。

因此,在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之下,中国革命确立了其革命对象、革命任务,明确了其革命动力、革命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内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中国革命的动力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级和群体:一是地主阶级内除了投降派和保守派以外的,还有抗日积极性的中小地主出身的开明绅士即带有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们;二是资产阶级中带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就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前的反帝国主义战线的买办阶级和需联合抗日的顽固派,民族资产阶级中就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革命的阶级;三是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四是约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五是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压迫的无产阶级;六是需要改造的无正当谋生途径、缺乏建设性的游民。其中,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和时代特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的领导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革命方针、方法与形式斗争策略等。

仍是那句话‚有压迫就有反抗‛,伟大中国不屈的历史铸就了今日中国薄发的精神!

篇2: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

一、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填“T”,错误的填“F”)

1.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非洲。()2.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在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盛行一种贸易,它为美洲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这种贸易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3.人们如此歌颂一位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英雄:“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这位英雄是尼赫鲁。()

二、综合题 4.【协同作战求解放】

玻利瓦尔是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1813年1月,他率军从新格拉纳达向加拉加斯进发。„„由于各地群众纷纷起义,玻利瓦尔的部队于1813年顺利地进入加拉加斯,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1819年12月,玻利瓦尔宣布成立由新格拉纳达和委内瑞拉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922年7月,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举行了秘密会谈,商讨协同作战计划。1824年12月9日,在阿亚库乔决战中,由秘鲁、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国人民组成的革命军大获全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世界历史教师用书》(九上)(四川教育出版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被推翻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列举玻利瓦尔的主要历史功绩及历史地位。

5.【2017·日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中国的茶叶、瓷器、纸张、纺织、造纸、印刷等物产,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发明,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物质文化交流重要的产品。郑和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摘编自《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 丝绸之路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连接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易”发展起来。以下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摘自《百度百科·三角贸易》

(2)依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评价“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

——摘自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 访问德国时发表的演讲

(3)材料三中,习近平的演讲向世界传达了怎样的外交理念?依据材料一、二、三,联系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参考答案

1.(T)2.(T)3.(F)4.(1)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人民共同战斗,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

(2)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不屈不挠,英勇作战,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1)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2)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篇3: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

在中国近代, 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 社会时局十分动荡, 有很多有志之士纷纷探索救国的方法, 其中科学救国思想是表现十分突出的一种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科学救国思潮, 是一批受西方科学影响比较深的爱国知识分子, 对中国的各种救国道路进行反思, 提出用西方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思想, 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2 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救国

2.1 深入的科学宣传与科学救国思潮发展

救国思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应的运动出现, 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 同时, 在五四新运动中, 科学救国思潮也得到茁壮发展, 进而使得更多层次的人认识和理解科学, 形成一定的科学救国思潮。五四新运动时的科学救国思潮得到有效宣传, 人员同形成初期相比显著扩大, 其中主要代表为任鸿隽、严复和梁启超等人, 同时也有胡适、蔡元培、陈独秀等爱国知识分子。除此之外, 在实现科学救国思潮道路上, 任鸿隽等人认为应科学宣传、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 针对该种思想的出现, 他们撰文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重要作用, 尽可能的表达科学救国思潮。同时, 成立更多的社团和科学期刊, 翻译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 进而通过不同方法推广和宣传科学, 从思想层面宣传和提倡阐释科学功用, 进而改变人们科学观念。五四新运动时期, 较多的人在《科学》杂志鼓吹和中国科学性社的影响下真正认识到科学的功用, 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及其科学技术、科学精神及科学思想都能成为救国武器。伴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宣传科学救国思潮, 进而使得科学救国思潮发展到高潮时期。在五四新运动时期不仅注重宣传内容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同时, 还重视宣传方式、媒介、影响范围及国人对科学救国思潮的认识等方面。

2.2 科学救国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中, 深入的科学宣传和科学救国思潮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对以往的道德、专制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科学救国思潮中, 对科学精神进行了大力的提倡和宣扬, 这就使得国人的科学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科学救国思潮中, 不仅对自然科学进行宣扬, 还对社会科学进行宣扬。对于马克思主义精神, 在中国的传播最早起源于戊戌维新时期, 当维新变法失败后,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加上巴黎和会中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沉重压迫, 使得广大国人的民主主义思想得到激发。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科学救国思潮有很大的关联, 如在中国,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宣传者以及支持者, 如李大钊、陈独秀。

3 科玄论战与科学救国思潮

3.1 科学主义思潮的形成

伴随中国人科学观念的逐渐泛化、升华和西学东渐中国近代的唯科学主义相应诞生, 并逐渐完善。近代中国唯科学主义的诞生不是本土自身生长的, 它是通过一个外烁过程形成的。中国寻求富强的强烈需求为外烁过程动力,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国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他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创办民族和军事工业时, 出现富含感染力和普遍性的科学思想倾向及心理态度, 促使唯科学主义诞生。唯科学主义经过戊戌变法得到一定发展, 到二十世纪初正真形成。近代唯科学主义的诞生, 有效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 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人们视野, 促使科学观念的改变, 并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进步。

3.2 科玄论战的思考

在五四运动结束后, 科学救国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在对科学救国思潮进行宣传时, 通过科学的武器对旧社会的习俗、道德进行批评, 而在这个过程中, 受到很多势力的阻碍, 并将科学看做是阻碍人生观, 科学观和人生观的论战也因此而产生, 这就是科玄论战。对于科玄论战, 从某种程度上看, 也是促进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为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科玄论战虽然没有胜负, 但是从影响上看, 不管科学派在辩论中存在多少失误、不足, 都是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的传播, 并获得了一大批知识青年的认同。在科玄论战中, 科学派将科学当做就忘工具, 特别注重科学重要性的强调, 科学以及科学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 同时在论战中, 澄清了人们对科学的疑问, 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 在人们心中, 科学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 科学化运动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兴盛

4.1 科学化运动的兴起

对于科学化运动, 其兴起和科学救国思潮有很大的关联, 科学救国思潮促进了科学化运动的产生, 而科学化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经过五四运动后, 竺可桢、顾毓琇等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深入反思, 并对中国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调查, 提出对于中国社会, 要想该变被压迫的现状, 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对中国进行改造, 并且认识到, 要想真正的实现中国富强, 应该振兴科学, 摆脱对欧美国家的依附。随着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成立, 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科学化运动协会中注重科学知识在社会的普及, 并且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一方面组织专门的人才对生产经营部门进行改造, 另一方面也收集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使得民众能够有选择的继承。

4.2 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

受科学化运动推动, 科学救国思潮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在科学救国思想发展中, 《科学》杂志具有一定的宣传和提倡作用, 同时, 《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依旧为科学救国的主要宣传力, 促使科学救国健康快速发展。该时期, 任鸿隽等人在《科学》上阐述自己赞同和实施科学救国的方法, 取得了恨到的科学救国思潮宣传成就。他们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了科学救国思想, 并在实现科学救国方法上提出应用科学发展生产、普及科学和通过科学战胜一切等观念, 同时, 他们积极主张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认为科学为国建最有力量的武器。导致中国一直受列强压迫和贫弱的原因为科学不发达, 要想摆脱现状就应重视科学、发展科学。帮助政府建设为中国科学社研究科学的主要目的, 便于中国同列强相抗衡, 最后富强中国。对科学的宣传和实施, 使得科学救国思潮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让更多的人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救国和科学观念意识, 这不仅为科学救国思潮取得的相应成就, 还是科代表人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和提倡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主要表现。除此之外, 科学救国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科学知识水平和素养, 成为科学化运动开展的前提和促进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上, 随着社会科学化、科学社会化的深入, 科学救国思潮内部也产生一定的分歧, 由于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对科学的理解和侧重点有一定差异, 因此, 他们对科学救国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从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争论。

5 总结

对于科学救国思潮, 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史环境下, 提出用科学拯救中国的观点, 科学救国的提出、形成、发展、兴盛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对于中国近代, 可谓命运多舛, 有志之士纷纷走上探索救国的道路上, 因此, 在中国近代, 各种思想文化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 科学救国思想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科学救国思想是爱国知识分子受西方科学的影响, 提出用西方科学拯救中国的想法, 通过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来实现中国的富强。在中国近代进程中, 科学救国思潮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科学救国,思想

参考文献

[1]薛子燕.科学与救国:近代中国科学观念开展的历史语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2) :66-72.

[2]黄翠红.任鸿隽与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77-84.

[3]蒋道平.论任鸿隽“科学救国”的尝试及其经验与教训——兼评任鸿隽科学建制活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13-19.

[4]高亚斌, 王卫英.科学救国思想的文学表达——评王国忠科幻小说《黑龙号失踪》[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6) :20-23.

[5]张楠.探究中国近代学会兴起与爱国思想启蒙的关系[J].学会, 2015 (12) :16-21.

[6]蒋道平, 徐飞.“科学救国”的先驱探索及当代启示——任鸿隽现代科学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与现实价值[J].科学学研究, 2014 (10) :1441-1446.

篇4: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

一、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结构

1从探索的阶段看,可分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第二阶段:从1921年中共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

2从学习的国家看,可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严复主张“走英国人的路”,第二阶段: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走日本人的路”,第三阶段: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第四阶段:中共成立时主张“走俄国人的路”、后来“走自己的路”。

3从探索御辱强国道路的阶级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主阶级,第二阶段:农民阶级,第三阶段:资产阶级第四阶段:无产阶级。

二、从具体上把握每一阶段、每一阶层、每一重大事件的具体知识点

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1919年)

1地主阶级

(1)清朝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

a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b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c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击退法军,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d甲午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等英勇抵抗及壮烈殉国。

(2)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之道。

代表: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点主要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影响: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C3)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洪仁开提出《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超越农民阶级思想局限。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危机。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启示: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3 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2)辛亥革命(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旗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

主张:三民主义

目标:试图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民主革命团体建立;革命思想传播;武昌起义;提出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胜利果实。

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主张:民主和科学

过程: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内容(前期四提四反。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基础。

4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革命思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5: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单元测评

本课教学重点是讲述鸦片作为特殊武器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鸦片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让学生体会到鸦片能毁了一个人,能毁了一个家,更会毁了一个国。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段屈辱史,又是一段抗争史,还是一段探索史。

一、选择题

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我国政府往往在6月3日开始禁毒宣传月活动。它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只要能准确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是发生在1839年6月3日,就可以直接选择正确答案为A项。这是一种以往事带今事的记忆方法,学习时要注意运用。答案:A 2.以下各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是()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中国开埠通商 D.领事裁判权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以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四个备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答案:C 3.(2010安徽课改实验区模拟)1856年初,一个英国商人不可能做到的是()A.到广州经商

B.在上海租地建别墅

C.在杭州持刀伤了一名中国人,杭州法官拿他没辙 D.从上海出发坐轮船去重庆销售英国商品

解析:1856年之前,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而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答案:D 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选择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他的正确答案应是()A.《瑷珲条约》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掌握情况。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了我国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A项是正确的。而《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答案:A 5.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军事组织不力B.清军装备落后 C.英国“船坚炮利”D.清朝腐朽衰落

解析:A、B、C三项都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都表明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是导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答案:D 6.近代历史上最先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国 解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而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国家是英国,故答案是B项。答案:B 7.右图是一场战争后留下的建筑物残迹,它记录着列强在近代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结合图片的特点可判断此建筑物应是圆明园的残迹,结合教材内容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答案:B 8.进步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是()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答案:B 9.坐落在山东威海的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所纪念的民族英雄是()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宗棠D.邓世昌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甲午中日战争”,推断此人与这场战争有关。其中林则徐是虎门销烟;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抗英英雄;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他殉国后,山东人民在黄海边的成山角之巅为其建祠塑像,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 10.一家日本企业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杭州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D.甲午中日战争后

解析:材料隐含的条件“允许在通商口岸办厂”与《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一致的,据此可推断这事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答案:D 11.下列发生在1901年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A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B项《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C项《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D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

答案:D 12.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 “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完全沦为„„工具”。根据清政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判断,应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而上述所列选项中只有D项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下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及其历史影响,它们之间的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请按顺序把相关数字填入空格内。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鸦片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辛丑条约》 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⑧《南京条约》 ⑨《马关条约》 解析: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丑条约》签订之后,即1901年后;③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⑤《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即1895年后;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即1842年后;⑧《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1895年,据此可得出正确答案。该题也可根据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答案:③→⑧→⑦→①→⑨→⑥→④→⑤→②

14.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林则徐

左宗棠

邓世昌

(1)请就他们的英雄业绩拟写2~3句解说词。

(2)对比他们生活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3)他们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认为学习这种精神最好的行动是什么?

解析: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英勇抵抗外来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和积极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并为之奋斗的进步人士,对于他们各自历史事迹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结合他们的背景记忆他们的事迹,第(1)(2)问就解决了,答题时注意答案的简洁性。第(3)问考查了情感价值观,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此题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能围绕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成才、建设祖国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参考答案:(1)林则徐:民族英雄,领导禁烟运动,表现出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或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邓世昌:民族英雄,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不屈,以身殉国。

(2)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主义东来。(3)爱国主义精神。(或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等内容均可)行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15.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完成:(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2)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林则徐禁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大门,进入中国内地倾销商品。明确了这一点,此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参考答案:(1)不是。“危机加剧”的原因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是“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实质是英国要侵略和掠夺中国。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通州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请完成:

(1)材料一、二、三指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2)从这些条约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变化?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结合三段材料的内容,联系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分析。回答时注意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三分别指的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它们分别是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

(2)三个条约的签订分别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7.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3)针对中国19世纪末这种入侵与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解析:此题要求归纳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解答时注意抓住时间限制“19世纪”及战争的特点“灾难性战争”,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回答。第(3)问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1)“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反入侵”的斗争有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等。

(3)略。(提示:可从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等方面来谈,也可从“落后就要挨打”等方面来谈)

18.假如你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人士,你能为因落后挨打而日益衰落的中国提出较为理想的救国方案吗?试阐述你的救国方案。(提示: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和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强调情感体验。这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必拘泥于答案,结合当时的背景,允许发表多种见解。参考答案: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先进军事技术;创办民族工业;改革教育制度,培养近代化人才;大力提倡民主、科学等。(此题为开放性题目,以上诸条,只要答对其中五条即可。除上述要求外,如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莲山课件

篇6:中国近代史的启示

应用化学:陈芳林 学号:201052063

一排

中国近代历史, 一方面记载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记载着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一部近代史昭示给我们, 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 历经战乱磨难而终未分裂, 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难当头, 各阶级各阶层聚拢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英勇抗争。最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走上了强国之路。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不幸和失败的历史, 同时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反面教材。风云变幻的近代,一方面记载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 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另一方面又记载着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 为救国救民而进行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一部近代史昭示我们, 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 历经战乱磨难而终未分裂, 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在这一崇高精神的鼓舞下, 伟大的中华民族奏响了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时代乐章。知耻近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不仅激发着国人的义愤,还时时提醒我们痛定思痛。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武侵略。历次外敌入侵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 使列强在中国的权力合法化。由此, 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领海等主权丧失。列强迫使清政府付出战争赔款高达115 亿两白银, 割占了中国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及至19 世纪末, 中国 重要的军港、港口都被强租, 绝大部分省份被划定为列强的势力范围。到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签订以后, 清政府成了

洋人的朝廷, 中国的内政外交均被帝国主义列强操纵。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目的是最 大限度地掠夺中国的财富。19 世纪, 列强以商品输出和不平等交换的殖民贸易进行经济掠夺, 又利用协定关税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免除子口税、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等一系列经济特权, 来高价销售商品、廉价掠夺原料, 掠走了中国500

600 亿两白银。从19 世纪末开始, 列强又大力在中国开设银行、修筑铁路、开发矿山、投资设厂, 以资本输出掠夺中国。到1900 年, 外国在中国直接和间接地控制铁路达9000 多公里, 占中国铁路里程的931%, 开采矿山34 处, 中国十几个省区的主要矿山都被霸占。到1913 年, 外国在华开设银行21 个, 有101 个分支机构, 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业。中国的物质财富倾江倒海般地向外国资本家的腰包流去。近百年中, 列强通过暴力的、非暴力的, 非法的与

合法的手段, 从中国掠去的白银总数达1000 亿两。中国人民的膏血殆尽, 帝国主义的欲壑难平。在外国侵略者的残酷掠夺下, 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 经济极端落后, 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而造成近代奇耻大辱的原因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落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不发展或发展缓慢, 被别人抛在后面, 就要遭蹂躏, 受欺辱, 这是近代国耻昭示给我们的一个沉痛教训。二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历经了百年长夜。无数仁人为拯救中华,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近代中国遭受的五 次侵略战争,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次大规模的抗击侵略的战争。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自己已濒临亡国灭种的险境,共同的遭遇, 共同的命运, 强化了中华民族那种内在的凝聚力。国难当头, 各阶级、各阶层聚拢在爱国主义的旗帜 下, 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英勇抗争。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揭开了近代反侵略的序幕。从林则徐的矢志禁烟开始, 出现了许多壮丽感人的历史画面。决战沙场的水师提督关天培、浴血奋战以死报国的两江总督裕谦、定海总督葛云飞、江南提督陈化成、镇江副都统海龄, 他们全都英勇抗敌, 临危不惧, 壮烈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中的左宗棠、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才、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 都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将领。正是他们领导广大爱国士兵的拚死抗争, 使得帝国主义列强进攻中国的锋芒屡屡受挫, 在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在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反抗力量, 它们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抗争的主力军。1841 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是中国农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抗争, 显示了农民阶级反抗侵略, 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随之空前激化,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 历时十四年, 将旧式农民斗争推到了最高峰。它不仅反封建, 而且反对外敌入侵, 严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9 世纪末,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 农民阶级高举

灭洋

旗帜,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在中国大地上展开。面对 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 义和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义和团的斗争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它虽然归于失败, 但却通过血的教训, 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不打倒它, 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 也不可能有清除外患之时。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帝国主义大有瓜分中国之势, 这样的时代背景, 将尚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推到了历史前台。他们试图通过改良, 达到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目的, 掀起了具有历史影响的维新运动。但是, 血的事实告 诉人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改良只能是一种幻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摒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 决心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中华民族抗击列强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内容。一次一次的抗争, 使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次次危机。正是近百年来, 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使得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这充分证明, 中华民族是不畏 强暴、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 这个民族是永远不可征服的。三

在近代中国, 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曾进行过学习西方的种种尝试和努力, 这些尝试和努力虽然都失败了,但是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这也表明, 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 力图使中国独立富强的种种尝试、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鸦片战争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国的战败警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们看到, 一方面是清政府的愚昧腐败和武器落后;另一方面是英国的船坚炮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

篇7:我心中的中国近代史

生物10-2

王立钢

3100343207

在我看来首先这个题目就不怎么标准,中国近代史不能简简单单看成中国的近代史,它更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模板。历史是一天一天发生过来的,所以单从某个时间点来划分历史的阶段,我是不怎么认同的。如果真的要找一个时间节点的话,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就不错,这场前无古人的革命,使得西方开始追上并开始拉开了与东方的距离,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提供了必然性。这篇文章我主要想从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各个阶级在寻求救国图存中所做出的做个简单的介绍,加上本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对于中英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从1839年9月4日英国侵略者挑起九龙之战始至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历时三年之久,对于这场清政府为了报复自身的统治利益,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组织的武装抗击,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发生有其必然性,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不堪,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十分迅速,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掠夺一切的资源,从十七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开始,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对于鸦片的危害其实清政府早就意识到了,嘉庆帝于1796年即位之初发布诏令,停征鸦片税,禁止鸦片进口。当时看起来不甚起眼的禁令,却为日后的禁烟运动和随后而来的鸦片战争又添了一笔。历史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看似不经意的连续性,和那每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必然性。虽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们所作出的努力与抗争,是值得后人称颂的,特别是三元里的人们抗击英国侵略者,轰轰烈烈,农民阶级所作出的表现与腐败的清军所作的,更显英勇,这有从另一方面反应清政府的盛世已经结束,衰落之象尽显,清朝的覆灭趋向必然。

和三元里的农民一样,1850年11月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洪秀全、冯云山创建的拜上帝教,农民阶级为着自己的使命,做着自己的努力,其实说到拜上帝教的建立,不能不谈到乾隆、道光年间的白莲教;乾隆时南方的天地会,都是社会底端的农民阶级为反抗腐败的清政府所成立的组织。当洪秀全发动起义后,南方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十几处地方遥相呼应。一场暴风雨,将本已衰弱的清政府刮的摇摇欲坠。虽然在当时太平天国代表的农民阶级失败有它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有它自身的缺陷,易于满足,不敢冒险,但当时在已经被打开国门的时候,反帝反封建的重任,由他们是完成不了的,可他们也做出了自己所应该尽的责任,也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然后说说官僚地主为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所做的努力,当时虽然官僚腐败不堪,可瘦死的骆驼应该比马大啊。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任人践踏。在曾国藩、李鸿章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部分官员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和先进技术,兴办洋务,洋务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如果说从他们的口号“自强”、“求富”来说,他们可能是失败的。可他们的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被忽视,中国的军用企业、民用企业,都得到了发展。

早产的资本阶级,由于甲午战争惨败,开始担负了救国救民的重任,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把向学习西方推到新的高潮,不仅学习他们的技术,而且要求学习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个名字就揭示了他的悲剧,在没有民众参与的革命中,他没有自己的依靠力量,单单靠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失败的原因一目了然,也说明了改良这条路线在当时的中国根本行不通。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几乎一夜之间被推翻。封建帝制的覆灭和明国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令人无法忘记的成就,虽然革命的果实被人窃取,可他却把民主共和的思想传进了人们的心中,所以对于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这种逆历史而作的行为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对于孙中山、黄兴等先驱所作的革命事业,我应该学习铭记。

当十月革命的炮声向我们送来了马克思思想,中国的革命之路从此走向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十月革命后,将救国图存的目光转向了俄国,一篇《庶民的胜利》将马列主义传到了中国。工人阶级联合广大群众,开始了崭新的革命路线。中国的历史开始有了新的血液,新的希望。

篇8:中国近代史的抗争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 教材的选择

我所采用的教材是《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李时岳等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这本教材在前三次修订的基础上, “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也略有增加。”该教材虽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 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但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叙事框架, 过多关注政治斗争史, 仍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近80年的历史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 坚持从传统政治的角度来叙述近代历史。虽然该教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 但对历史事件叙述详尽, 体例周详, 仍不失为一本权威性的教材。

2. 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了教材的叙事体例, 将近代历史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讲述, 即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每一章节都适当地增加了新的内容, 均涉及目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讲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我向学生介绍了著名史学家茅海建先生的著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对鸦片战争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熟悉, 而大学教材的主要观点及内容与中学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一味地按教材讲述, 学生定会倍感枯燥, 且有炒剩饭的感觉。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加新的、又属于学术前沿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与教材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 对人物的评价采用的标准不同。教材以民族主义为标准将主战的林则徐视为民族英雄, 给予很高的评价, 而将主和的琦善视为投降派。茅海建的著作则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评价人物, 对人物的定位更公正、更接近史实。其次, 对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所不同。教材从社会制度的优劣来分析, 认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远比处于封建社会的清朝优越, 所以落后的清政府必然会失败。茅海建先生从具体的军事角度, 即武器装备、兵力方面来考察中英两国的实力对比, 论证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 更具说服力。新增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史实的了解, 并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同时, 我也增加了教材并不十分重视的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时, 我详细介绍了清政府对“丁戊奇荒”的救济过程和江南善士谢家福、李金镛、胡雪岩、郑观应、徐润等人开展的跨区域民间慈善活动, 并要求学生将此次灾荒与现代社会发生的灾荒进行比较, 了解救灾方式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 相关社会史内容的增加是有必要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 在其他诸如课程内容、师资条件、学生基础、学科基础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可见, 为提高教学质量,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因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 并且能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2009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我选择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最大的特点是传授的知识量大, 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是适合2009级历史专业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原因如下:首先, 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面相对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其次, 他们在中学学到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缺乏对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最后, 学生对近代史的研究史料、相关学者的著作及研究动态不太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地讲授中国近代史是必不可少的。讲授需做到少而精, 讲重点、难点、思路、线索。在讲授的过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学历史的思维;注重原始资料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如果教师的讲解生动、分析问题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 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这样的讲授绝非“满堂灌”“一言堂”所能比。

在坚持传统讲授法教学的同时, 相应地加强了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 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讨论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首先, 根据讲授的内容确定选题。选题必须具有可讨论性,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 教师列出参考书目及相关文章, 让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并写出书面发言稿。最后,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针对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疑问以及对书中某些具体观点的看法发言。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总结。因讨论课准备时间较长, 而中国近代史课时有限, 所以一般一个月举行一次, 一个学期开展四次讨论, 下面仅以第三次讨论为例说明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模式。

我确定的选题是“评价清末新政”。教材对清末新政不太重视且评价较低, 认为这是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 维护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是一场骗局。而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肯定了新政的进步意义, 指出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使得传统教材的评价模式具有可争议性。我要求学生必看两本参考书:一本是李细珠先生的著作《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先生从教育、经济、军事、法制、立宪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展示了张之洞为新政所做的艰苦努力, 部分展示了新政在地方上的推行情况。他认为新政改革的力度、范围和对社会的实际影响远超过“戊戌变法”。第二本是朱英先生的著作《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该著作认为经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 清政府确实开始实施新政, 并在农业、铁路、矿物、贸易、财政金融等方面认真推行。改革的艰巨性及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新政最后失败。这两部著作史料丰富扎实, 见解新颖, 能引发学生思考, 并让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前两次讨论的经验, 此次讨论学生发言较为踊跃, 讨论的问题较为集中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分析新政失败的原因, 有的同学认为清政府进行改革为时太晚。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及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中国丧失了太多的主权, 清政府威性下降已无力将政策付诸实践, 最终导致改革成为一纸空文。也有的同学认为清朝作为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对汉族来说是一个入侵者, 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持续高涨的背景下, 清朝统治者无疑会成为汉人的攻击对象。还有的同学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改革的中断, 如果没有爆发革命, 新政也许能够继续下去, 中国也会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发言的同学基本上能围绕一个问题提出多种看法, 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此次讨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同学的发言多半是就事论事, 缺乏史料的论证, 说明平时积累不够, 基本功欠缺, 应做到“论从史出”, 以史料支持论点, 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作为检验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其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往的考试方法太单一,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改变这种现状, 一些人提出“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学生学业的评价构成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 题型灵活多样

以往的考试题型多为五种, 即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前三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后两种题型虽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但答案多限于笔记和教材。这种考试强调的是试题的客观性和答案的标准性。学生为获取高分只需上课记好笔记, 考试前背好笔记。针对这种弊端, 我删除了填空及选择题, 增加了材料分析题及自由式问答题。材料分析多选自近代名人文集或地方志书, 侧重考查学生对原始资料的解读能力。自由式问答要求学生就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籍, 写出心得体会并作出评价。此类主观分析综合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促使他们为一次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进行广泛阅读。从学生的卷面成绩看, 其中90分以上的2人, 占总人数的4.35%;80~89分的8人, 占总人数的17.39%;70~79分的18人, 占总人数的39.13%;60~69分的12人, 占总人数的26.09%;不及格的6人, 占总人数的13.04%。“中等”和“及格”成绩的较多, 两项累加为30人, 占总人数的65%之多。这说明试题的难易程度恰当, 切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答题能力。但也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平时缺少积累。

2. 考核标准多样化

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期末考试, 即以上所论述的闭卷考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成绩也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课堂讨论, 二是小论文, 各占15%。中国近代史的课堂讨论一共是4次, 每次讨论, 我都会做详细记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评定。小论文则是要求学生在所学内容的范围内,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自拟题目撰写一篇文章, 字数不少于3000字。撰写小论文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其次培养了学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三是为以后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

总之, 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提出了较深刻的看法, 并有志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这难能可贵。正如钱穆所说:“历史教学的责任, 不尽在于历史知识的推广与普及, 尤其是在于历史知识的提高与加深。”

摘要:在新形势下, 对中国近代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已成为一种趋势。怎样对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英、李里.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研究型课程为例[J].历史教学 (高校版) , 2009 (9)

[2]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M].北京:中华书局, 1994:2

[3]陈明.关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4]郭学信.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 2008 (16)

上一篇:备课组校本研修计划下一篇:小学数学各年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