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缘的亲情散文

2024-08-28

超越血缘的亲情散文(精选9篇)

篇1:超越血缘的亲情散文

键盘上敲出这几个字的同时我的眼泪也掉下来了,原来哥哥们在我的心中是这样的重。

我文中要说的哥哥姐姐,他们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的关系超越了血缘。他们看着我长大,我们是吃同一个母亲的奶水长大的,他们是我奶妈家的孩子们。

我的父母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工作。他们工作很忙,忙得生了孩子后都放在南阳农村我的爷爷家,由奶妈完成哺育阶段。我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两个月大的时候就抱到了奶妈家。奶妈的家在安众村,离爷爷家有四公里。奶妈家有一个姐姐和四个哥哥,我在这个家里是最小的。这个家中最大的大我二十二岁,最小的大我五岁。大哥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我没出生他就到沈阳当兵去了。姐姐是老二,她给我的早期印象也不深。因为,在我能记住事之前,她就去南阳上师范了。给我最远的记忆,只是模糊记得我在爷爷家院子后面的紫藤树上玩时,两位漂亮的姐姐来接我。我知道一位是我的姐姐,一位是她的同学。

奶妈家里人告诉我,姐姐放假回来进了院子,第一句话就是问我在不在家。如果不在,放下行李就去我爷爷的村子接我。等我有记忆的时候,在南阳工作的姐姐因种种原因近十年没有回过奶妈家,我也没有见过她。但是,姐姐到现在都很爱我。

我另外的三个哥哥,他们是看着我长大的,我最爱的是二哥。我可以说是在二哥的背上长大的。家里人常说,我上学前班前,很少在地上待着。在家里是坐在娘(我和奶妈的孩子们一样叫奶妈为娘)的怀里,出去玩就让二哥背着,村子人见到最多的是我骑在哥哥们的脖子上在外面玩。

后来,我要回爷爷村子里上学。到周六的下午,我的两个哥哥们就会来接我回奶妈家,他们轮换着背我,周日的傍晚在如此般的送我回到爷爷家。等我长大了,他们背不动了,先是有一个哥哥来接我一起走,后来是我自己来回在高庄村和安众村之间。

因为我们经常走这条路,其间要穿越的一个村子,路旁的几家人也都认识我们。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从那里经过,一位大叔看到我说:娃啊,你可长大了。我是看着你奶妈家的人,把你从怀里抱着从这里经过,到你姐你哥们背着你,一年四季,常年都是这样。和你一样大的女娃们都能干活了,你哥们还背着你啊。娃啊,长大了可不要忘了他们啊(写到这里,流泪了。)!

另一位老乡则说:你长得高,有时候我们看把哥们累的,就让他们放下你,让你自己走。你那两个瘦哥哥总说“我妹妹喜欢让我们背着。”现在你长大了,咋不见你每周都去你奶妈家呢?你可不能忘了他们啊,那家人对你多好啊!

他们说的是我的二哥和三哥。二哥大我十岁,三哥大我八岁。

当时听到他们的话和今天写时的心情完全一样。那时候听到了也想哭,但是哭的原因是嫌他们不来接我了。因为二哥,三哥也当兵走了,小哥只大我五岁。

有时候常想,我1.69米的个子,脚和手都小,可能就是小时候走路少,不干活的原因。因为有文章说排球运动员的脚和手都大于非运动的人。

那么,我馋吃,想来更是娘和哥哥们造成的,胃口小,就更是他们的原因了。娘说我从小吃饭挑食,吃得又少,怕我营养跟不上,就让哥哥们冬天给我打鸟吃,其它季节只要能下河,哥哥们就给我抓鱼摸黄鳝捉老鳖。想想看,吃得那么好,又连路都不让走,那胃怎么能撑开啊……

吃鸟(麻雀)的事就不描写了(放在现在这事是不合适的一项活动),再者,一枪(沙子)打下去会有好多只,哥哥们也有吃的。吃鱼和黄鳝一事,想起来就想流泪的。我曾在《无限哀思--怀念奶妈》一文中写过。二哥和三哥当兵走后,这些任务就成了小哥的了。小哥的手脚没有两个哥哥麻利,他很多时候总是只能捉一条回来。做饭的时候我娘就用一个铜饭勺,在烧饭的火膛里油炸了给我吃。吃的时候从来都是不见小哥。

为此,我问过小哥一次:小哥,为什么你不来一起吃,是不爱吃黄鳝吗?

小哥说:你小,还是你吃吧,咱娘也不让我吃,说你要长个子。

哎,写到这里又流泪了……

再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他们也来到西安上学,一走就是好多年。

六年前,娘病危我赶回去。

进了奶妈的院子,看到了大哥,姐、二哥、三哥。他们像我小时候回来一样,赶紧放下手中正在忙活的工具围过来:回来啦。

这时候院子里一位邻居看到我不客气的说“娃啊,你娘对你多好啊,病这么重你才回来,一天你也没照顾啊。寄钱回来和照顾那是不一样的。”

我还没有回答,三个哥哥同时说“咋这样说呢?这么远,咋回来照顾?”

当天,我见过奶妈半小时后,娘就去世了。三个哥哥和姐不停的安慰我,不要让我太伤心。在外地的小哥当时也和我同时往家里赶,他到家的时候,奶妈已去世四个小时了。小哥哥伤心的哭着说:娘,你亲的不等,等不亲的啊。

……

当天晚上,我在二哥家睡觉。我和姐以及十七岁的外甥女三个人睡在一起。

早上,我听到二哥和三哥说:叫她们起来吃饭吧。

我们三个人刚坐起来,二哥进到卧室来到我面前。从床边椅子上把毛衣拿过来递给我,三哥又把裤子递给二哥,二哥帮我穿裤子的时候,三哥已经拎着我的袜子往脚上穿了。这时候两个嫂子也进来站在门口看着。

这时三嫂说话了:“看看你哥俩是在干啥啊?你妹妹都这么大了,咋还这样给她穿衣服?”

二嫂笑着说:“你是少见多怪,呵呵。”

姐说:“就是的啊,这又啥好奇怪的?妹妹都上学了,我们还给她洗脸梳头呢。”

外甥女:真是奇怪了,我比我姨小,你们咋不给我先穿衣服呢?

呵呵。听了她们的话,哥哥们怎样想我不知道,只记得两个哥哥和姐眼中充满了爱看着我。二嫂嫁进来的时候,我还没有离开老家,我离开老家时三哥还没结婚……

这么多年过去了,哥哥们的生活状况大不如我,可是他们从没有给我提过什么要求。相反,每到年三十晚上,我的二哥总会给我打来电话,说的第一句是:妹,饺子端上来了,给你打完电话就可以吃饭了……

我总是含泪听着,心中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想不到在今晚给哥哥们先打去电话呢?

二嫂总会接过电话笑着给我说:我们跟亲的一样,可以说比亲的还要亲啊,总是惦记着你……

是的,的确如二嫂说的,他们总是操着我的心。去年的岁末,我的生父去世了,我头发花白的哥哥和姐一个月后知道了。大哥、二哥和姐当晚从南阳来到了西安:妺,我就是怕你伤心,才来看看你的……

这就是我的哥哥们,我们没有血缘,但是他们对我的爱远远超越了血缘亲情。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也许是我从小的成长经历不同,成年后的我和人相处时也和大多人不同。在我眼里血缘概念很淡,认同感也不绝对。这些年,无论在任何国家也没有客居感。无论交往何种肤色的人群,只要彼此走近,内心都是一样的友爱。而我得到的亲情关爱,恰恰也是没有血缘的人给我的。我也不是左右逢源的人,很珍惜和看重自己的感情,我的朋友很少,但只要是朋友,那一定是贴心贴肺的亲情。

这些朋友他们当我是亲人,我也一样看他们。我们没有随时间和地位而发生变化,相反,我们的亲情更浓。有时候我常想,为什么人生旅途中这些萍水相逢的我们会成为亲人?

答案我有:我们都是坦诚的人,彼此间的信任是和血缘亲情一样的。在心里把彼此视为自己最亲近的人。相互间没有要求回报,想到对方时心里永远是单纯的牵挂和祝福,没有任何世俗的成份,很珍惜相互间的拥有,彼此有一份责任在心里。相互无拘无束的分享生命中的快乐,分担生活中的烦恼。

本来在西安的我很孤单。幼年成长的原因和自己西安的家人感情很淡。而现在,我有亲人一样的朋友们,他们中有年长我的莫逆之交,有学长,有同学,有同事,有学生,今天还有了出家修行人。随时光前行,纵然是眼珠已浑浊,只要我们从彼此的眼中看到的仍是孩童般的关切时,我们就还是亲人,因为,这种眼神只有亲人间才有,那是信任,关爱,怜惜。

写到这里,想起了前些日子结束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莫罕默德打来电话。电话中他说:将来的将来,你老了,就来巴基斯坦,我来照顾你。因为,我是你的儿子……

呵呵,有福啊。庆幸自己运气好!

感谢我没有血缘的哥哥们,这一世有你们相伴让我收获到没有同样经历的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因为我的哥哥们,使我这一世享受到别人无法感受到的亲情,也是因为我的奶妈和哥哥姐姐们,让我懂得这一世怎么给予别人的关爱,怎么看待别人的关爱,知道了感恩与珍惜……

现在,我没有血缘的哥哥姐姐都在离西安很远的南阳,平日里我们很少联系,但是,内心的牵挂与祝福,一点距离都没有。

在此,我只想给哥哥姐姐们说:感谢上帝,让我们今生相伴,我爱你们。

篇2:超越血缘的亲情散文

她和老公是一个组合家庭,老公有一个女儿小名青儿,青儿是个很棒的钢琴老师,她比青儿大十几岁,青儿总是很礼貌的称呼她“小阿姨”。她也从不在乎青儿怎么称呼她,她把青儿看成自己的孩子。

初见青儿,青儿总是很敌意的看她,和她说话从不称呼,背地里总是称呼她“你小老婆”,孩子的这种心理,她很理解,也不介意,和青儿说话她总是很温柔很小心,她明白,单亲家庭的孩子伤不得,甚至要给于双倍得爱。

有一次,老公腰扭伤很严重,像个植物人一样平躺着一动也不敢动,在医院里,基本只有她一个人忙里忙外全身心的照顾,住院一周回家又卧床半个月,这半个月,青儿也常常来看看父亲,但很少能帮上什么忙,因为她实在不知从哪里下手,父亲要喝水,青儿倒了一杯水,放到父亲面前,可父亲平躺在根本动不了,这时看到小阿姨拿了一个吸管,插到杯子里,用手扶着吸管,父亲才能喝上一杯水,

还有一次,青儿上完课,已经很晚了,跑到医院看父亲,医院里静悄悄,她轻轻推开病房的`们,父亲在熟睡,看到她疲倦的趴在病床的边上,她小声的叫了一声“阿姨”,虽然声音很小,她还是惊醒,因为那是青儿第一次称呼她,她瞬间觉得心里充满了温暖。

青儿是个很懂事、很自立的孩子,大学毕业创办了自己的钢琴学校,看到青儿那么辛苦教学,她的心底总会有那么一种莫名的心疼,虽然跟着她妈妈住,但因为工作的原因,要常到她家里教一些学习钢琴的孩子,为此,本不宽敞的客厅里就摆放了一架很大的钢琴和一个电子琴,为了使空间显得大一点,她把原本最喜欢的大沙发换成了一个窄一点的小沙发。虽然房间拥挤了一点,有青儿和几个孩子在她却感到很温暖。

每到周末,一对一的教学使青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来上课,到了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青儿胃不好,所以她总在周末把中午饭做好,摆在餐桌上,希望青儿能抽空吃一点。青儿经常要去外地演出,每次回来都会给她带各种各样的小礼物,知道她喜欢画画,从杭州回来给她带了一对很漂亮的书画枕木,青儿的每一份礼物,她都会很宝贝的珍藏。

青儿的母亲是个既严肃又很严厉的老师,父亲又比较粗心。也许是年龄的相近的原因,所以已到婚龄的青儿心里有很多的小秘密总喜欢跟她这个小阿姨讲,两个人常常坐在餐桌前一起哭哭笑笑的谈着各自的人生和情感,她即是她的长辈又是她的朋友,她像母亲一样呵护着青儿,又像姐姐一样关爱着她,她没有更多的表达爱的方式,但她的心底总有一股浓浓的柔情时时刻刻关爱着这个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篇3:超越血缘的亲情散文

知晓身世,小女孩与养父不离不弃

史良明曾经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小学的民办教师。1987年7月的一天晚上,史良明在自家的门外捡到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史良明的妻子周兴凤因为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医生说不宜生育,此时天降弃婴,夫妻二人喜出望外。一个月后,夫妇俩去办理了收养手续,为孩子取名叫史小娟。

史小娟一天天健康地长大,聪明可爱,但偏偏这时候厄运降临了。1990年秋天,周兴凤因哮喘病突发病逝。妻子的去世对史良明的打击很大,曾经做过手术的背骨结核又复发了,短短几个月病情就急剧恶化,他不得不拄着拐杖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课。即使这样,为挣钱供养女儿,史良明也没请假休息过一天。

1994年初,史良明的病情更加严重,拄着双拐也很难支撑起身体,他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讲台,病休回家,每月领取60元钱生活费与女儿艰难度日。想到女儿刚上小学,将来还要花很多钱,史良明躺在床上一天也不能安宁。他最终决定去捡废品。军屯镇上的许多居民都认识史良明,知道他在镇小学教书,见他如今残疾了,还在街上捡废品,纷纷围上来说:“史老师啊,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们都会帮你,别再这样作践自己……”史良明虽然感激人们的好意,但他谢绝了:“捡废品并不是作践自己,我的双腿虽然坏了,可我还有双手,我能够自食其力养活女儿。”

转眼史小娟上小学四年级了,1999年4月的一天。她意外地听同学说自己并不是史良明亲生女儿,她将信将疑,一连几天彻夜难眠。于是她向邻居求证,在邻居支支吾吾的言语中,她似乎明白了。她想向爸爸问清楚,但她忍住了,许多往事如同电影一样闪过这个十二岁女孩的脑海,她不知如何开口。

恰巧这一年,史小娟得了一场重病,一连几天高烧不退,镇医院的医生要史良明赶快送女儿去新都区医院。可送女儿去新都区医院,光检查费就需要两三百元,他上哪去借这么多钱。情急之下,史良明来到军屯镇卫生站献血,卫生站的工作人员再三解釋:“你有残疾。身体又虚弱,献血有可能引发败血症。”但史良明还是不停地恳求:“我的女儿病了,急需用钱啊!”他最终献了100cc鲜血,领到了300元营养费,把女儿送到了新都区医院……在女儿的病床前,史良明眼圈发红,说:“小娟,你长大了,有些事情也不该再瞒着你,我和你妈妈虽然收养了你,却没能让你过上一天好生活……这几年,爸爸一直在托人打听你的亲生父母,希望把你送回他们身边。”史小娟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狂泻而出:“爸,我哪也不去,我一辈子不离开你!”

挺身报恩,受助男生救助病危恩人

2002年,史小娟初中毕业了,她撕碎了重点高中新都一中的录取通知书,选择了去上五年制的大专学校——成都教育学院。史小娟对父亲说:“爸,你过去是一名十分敬业的教师,如果不是因为患病,你现在还应该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难道不希望女儿将来也做一名教师吗?”史良明老泪纵横,他明白女儿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能早点工作,可以照顾自己啊。其实,这时的史良明每月的退休金涨到了460元,再加上捡废品卖的钱越来越多,他和女儿史小娟的处境比起几年前好了许多。史良明还背着女儿资助了一名贫困生。原来12月的一个晚上,史良明从收音机里听到这样一件事:家住四川省雅安市思延乡铜角村的白俊朗刚上高一时,外出打工的父亲在车祸中身亡,母亲又体弱多病,白俊朗只有16岁,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本就善良的史良明萌生了要帮一帮白俊朗的念头。一周后,白俊朗就突然收到一张金额为300元的汇款单和一封信,信上说:“俊朗,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父亲,我能够理解你父亲在离开这个世界时的牵挂,那就是你的前程。从老师们写给电台的信上,我知道你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为什么要放弃学业呢?做人一定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一生的前程!”这封信没有留地址,但白俊朗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

史小娟去成都上学后,不能再天天回家照顾父亲。所以,每个周末的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史小娟就会匆匆赶到车站,坐上回家的客车,用自己在学校获得的奖学金或勤工俭学挣来的钱,为父亲做上几道好菜增加营养;第二天下午离开家前又要为父亲买回一周的蔬菜,挑回一周用的水。

2006年5月27日是一个周末,傍晚时分,史小娟像往常一样赶回家。当天的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可躺在床上的父亲竟然穿着厚厚的毛衣和毛裤,仍然浑身发抖,直说冷得厉害。史小娟意识到,父亲有可能患上了重病,她立即将父亲送到军屯镇医院,结果查出是严重贫血,医生叮嘱需要天天打点滴。史良明摇头说:“娟娟要回学校上课,你还是开一些药让我带回家去服用吧。”“爸,我向学校请几天假没关系,不会影响我的学习。”在史小娟的坚持下,史良明终于听从了医生的话。

此后四十多天,史小娟再没去学校上课,她白天四处奔走为爸爸筹集治疗费用,晚上则为爸爸擦身体、洗衣服;只有父亲入睡后,她才能拿出课本来自习上一段时间……然而,这个坚强的女孩,面对父亲每月高达1000多元的治疗费用,她还是很快感到了难以支撑,不得不向媒体求助。

2006年7月24日,成都一家报纸报道了史小娟与养父史良明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牵动了成都市民的心。不过,最让史小娟意外的是,下午1点多钟,一个戴着眼镜、面目清秀的男孩子刚一进父亲的病房,一下子就跪在了病床前:“史叔叔,你为什么不早一点把你的实情告诉我?我一直以为……”

看着跪在父亲病床前的男孩,史小娟一脸困惑,男孩这才说出了发生在五年前的往事:“小娟妹妹,我是一个被你爸爸资助了多年的贫困学生……”

白俊朗重返课堂后,学习上更加刻苦。而此后三年,每月的最后一周,他都会准时收到史良明寄来的200元。2004年,白俊朗高考考出500多分,本来有机会去上更好的大学,但他却选择了西南石油大学,原因是这所大学位于成都市新都区,而恩人史良明在信上曾提到他是新都区的一名小学教师。白俊朗有一个想法,到恩人的家乡上大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一见三年一直资助自己的恩人,当面对恩人说上一声“谢谢”。可是,白俊朗跑遍了新都区几乎所有的小学,仍然没能找到叫史良明的教师。白俊朗傻眼了:“恩人难道用的是假名?”

7月24日这天,放暑假后在成都一家电脑城打工的白俊朗,中午休息时随意翻开一份报纸,上面一则十九岁女生拯救病危养父的新闻吸引了他。刚看几行字,史良明,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映入眼帘,再一看内容,与恩人信中所述相似,这不就是资助自己求学的恩人吗!顾不上跟老板请假,白俊朗赶往医院……

爱心合力,超越血缘的亲情更浓

瘫痪多年的养父不仅靠捡废品将自己养大成人,5年来还默默资助了一名贫困学子,史小娟被父亲的善良深深震撼,暗暗发誓就算退学去打工也要拯救父亲的生命。

医生说,史良明的皮肤溃烂已相当严重,做皮肤移植少说需要二十万元。“爸,我想好了,我退学去打工……”史良明哭了:“小娟,十多年来,爸爸从没让你过上好生活,你要再为了爸爸放弃学业,爸爸有一天到了九泉之下也有愧啊。”史小娟跪下了,父女俩不由相拥而泣。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站在一旁的白俊朗,他做梦也没想到资助自己的恩人,竟会是靠捡废品卖钱来维持生活的瘫痪老人!“小娟,有我在,你一定不能退学!”说完,白俊朗从身上摸出2000元钱递给史良明:“史叔叔,你先收下这些钱,治疗费我会再想其它办法。”史良明并没立即接过白俊朗手上的钱:“你还在上大学,哪来的这么多钱?”白俊朗最初不肯回答,见史良明坚决不收,他终于吞吞吐吐说出实情:“史叔叔,这两年上大学,你每月寄给我的生活费,我一分没用全都存入了银行……”

接下来一个多月里,白俊朗白天去成都打工,晚上又要赶回新都和史小娟一起照顾史良明,常常安慰史良明说:“我和小娟商量好了。我们都不退学,坚持上完大学,你也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能让我们失望啊。”白俊朗暑假打工,只挣到1000多元钱,到了9月新学期开学后,外出打工的时间就更少了,他只得在学校里寻找挣钱的商机,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学校食堂,在门口摆摊卖书,节假日里则去做家教,有时候从早上到晚上要连续做12个小时,从这个学生家里出来又匆匆骑上自行车赶到另一个孩子家里。可即使这样,奔忙一个月下来,白俊朗也只挣到了几百元钱,对于史良明的治疗费依然是杯水车薪。

2006年9月底,由于迟迟没钱做手术,医生建议史良明转院去成都一家皮肤病专科医院,白俊朗陪史小娟去了解了情况,发现这家专科医院的治疗技术根本无法医治史良明的病,他们终于明白,医院是因为没钱做手术而要史良明出院……

10月6日晚上,白俊朗做完家教回到寝室,他从同学带回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广东省惠州市一家制药公司生产一种治疗褥疮的药品,对瘫痪病人因为长期卧床造成的褥疮很有效果,他立即乘车去卖了两盒“抗化脓消毒液”,然后带上药物飞快赶回医院。史良明涂用“抗化脓消毒液”两周后,背部褥疮竟奇迹般好转,这让史小娟和白俊朗简直欣喜若狂。

史良明出院了,如何照顾父亲又成了摆在史小娟面前的一个难题,担心自己一旦回学校上课,父亲又要卧床,这很容易让刚刚好转的皮肤又溃烂和感染。这时,白俊朗主动提出:“我来照顾史叔叔吧……爸爸去世后的这几年,一直是史叔叔在资助我上学,我早把他看成是父亲一样!”

从白俊朗就读的大学到军屯镇,骑车要花上1个多小时,但此后每一天,白俊朗都会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史家和学校之间。为节省下钱给史良明多买一些补身体的营养品,自俊朗中午在学校里的伙食开支也不会超过3元,常常只买三两米饭和一份素菜,而晚上到了史家,则尽可能把好菜夹到史良明的碗里。晚上,白俊朗还要为老人洗澡、按摩,可更多时候是陪老人聊天,他知道史良明成天躺在床上,白天連说话的人都没有,一定会很寂寞啊……

2007年1月,白俊朗的期末考试成绩下降了很多,有门功课竟然亮起了红灯,史小娟为此愧疚不已。在她看来,这几个月来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照顾父亲的责任,却完全推给了白俊朗,否则白俊朗的学业怎么会变得这样糟糕?可白俊朗说:“做人要有责任,更要懂得感恩,只要史叔叔能康复,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

今年春节,白俊朗没有回老家,他选择了继续留在成都打工,和史小娟一起照顾史良明。对于儿子的作法,白俊朗的母亲十分支持。除夕的晚上,听见母亲在电话里说:“妈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懂得一个道理,做人要有良心,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白俊朗顿时泪流满面——在这个阖家团圆的夜晚,母亲却在家乡孤独一人。

再过几个月,史小娟就将大专毕业,她已经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小学找到了做实习教师的工作,重新接过了照顾父亲的担子。3月18日,在新都区医院,记者见到了送父亲来做复查的史小娟和白俊朗。她告诉记者,经过复查,史良明的背部溃烂皮肤几乎已经痊愈,并且长出了新皮肤。“爸爸能有这样好的康复,多亏了白大哥的照顾。现在,我能天天回家照顾爸爸了,我和白大哥商量好,他要把更多心思用在学习上,要不爸爸也会不安啊。”此时,白俊朗背着史良明,他郑重地作出承诺:“大三期末,我一定会重新获得奖学金!”

编辑张金余

篇4:有种亲情,不言血缘散文

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末,大概凌晨五点,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村庄里也静悄悄的。一声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沉寂,爸爸接的电话,只听电话那边,小姑哭着说:“哥,赶紧叫救护车……”我们不知道原因,只听小姑一直在哭,家人匆忙都起床了,奶奶以为是孩子生病了,不由得担心起来,那会表弟刚满十个月。

爸爸无暇顾及给我们说明情况,立即联系县医院救护车,因为小姑所在的村子属于交界地区,虽说和我们村子跨了一个市,但距离上还是离我们县城近。在爸爸与急救中心联系时,我们才得知事情的严重性。由于缺少医疗常识,得到的有效信息只有姑父昏迷不醒,根据小姑描述,医生诊断疑似突发心脏病。急救车在快速地赶来,还没到小姑家,姑父已经没了心跳,死于心肌梗塞,年轻的生命凋零在29岁。

家庭支柱倒下了,留下的是刚满十个月的孩子,挚爱的妻子,年迈的双亲。家里都沉浸在亲人离世的悲痛中,年轻的生命,因为突发心脏病倒下了。

(2)小姑的选择

丈夫不在了,孩子是其生命的延续,也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小姑选择了坚强面对这一切,可是背后的那片天崩塌了,那个可以依靠的人倒下了,留下年迈的公婆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得抚养成人。

就这样,经过媒人的介绍,我现在的姑父走入了小姑的生活。我们家属于关中平原,姑父家在陕南的一个贫瘠山区里,因为家里弟兄多,在大山深处经济条件不好,好几个都没成家,一晃闪过了结婚年龄,他们兄弟几人也没好好上过学,都是靠下苦力赚些钱,结伴来到了我们这砖瓦窑打工谋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贫困的面貌。

姑父做了上门女婿,和我小姑一起照顾孩子和公婆,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也将世代延续下去,照顾公婆,抚养孩子也成了小姑一辈子的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慢长大,家人们也渐渐从亲人离世之痛中走出来,迎接崭新的生活。

(3)父爱的高度

姑父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希望,他出生于贫瘠荒凉的大山,只上过一年学,以至于现在也不认识字。人常说,穷苦孩子早当家。他们兄弟几人都勤劳朴实,善良厚道,在小姑一家的精心经营下,家里条件慢慢改善起来,盖了新房子,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生活向着更美好的方向走去。

如今,小姑大儿子九岁了,二儿子六岁了,小兄弟俩健康快乐地长大。姑父也在完美的诠释着父亲,儿子,丈夫的角色,他大字不识,却毫无怨言的照顾一家老小,面对与他毫无血缘的大儿子,他在努力尽到父亲的责任;面对小姑的公婆,他和小姑一起照顾老人,给了他们温暖的依靠及儿女的爱。他的胸怀像大山一样宽广,心灵像大山一样淳朴。在小姑和姑父的帮助下,姑父老家的几个兄弟也相继走出大山,落户到我们这里,成家立业。

有人说,亲情存在于血缘里,但有种亲情,不言血缘。姑父就是这样,用超越血缘的爱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小姑一起,用一辈子的质朴与善良守候着爱与希望。

篇5:没有血缘的亲情优秀美文

有一次,老公腰扭伤很严重,像个植物人一样平躺着一动也不敢动,在医院里,基本只有她一个人忙里忙外全身心的照顾,住院一周回家又卧床半个月,这半个月,青儿也常常来看看父亲,但很少能帮上什么忙,因为她实在不知从哪里下手,父亲要喝水,青儿倒了一杯水,放到父亲面前,可父亲平躺在根本动不了,这时看到小阿姨拿了一个吸管,插到杯子里,用手扶着吸管,父亲才能喝上一杯水。

还有一次,青儿上完课,已经很晚了,跑到医院看父亲,医院里静悄悄,她轻轻推开病房的们,父亲在熟睡,看到她疲倦的趴在病床的边上,她小声的叫了一声“阿姨”,虽然声音很小,她还是惊醒,因为那是青儿第一次称呼她,她瞬间觉得心里充满了温暖。

青儿是个很懂事、很自立的孩子,大学毕业创办了自己的钢琴学校,看到青儿那么辛苦教学,她的心底总会有那么一种莫名的心疼,虽然跟着她妈妈住,但因为工作的原因,要常到她家里教一些学习钢琴的孩子,为此,本不宽敞的客厅里就摆放了一架很大的钢琴和一个电子琴,为了使空间显得大一点,她把原本最喜欢的大沙发换成了一个窄一点的小沙发。虽然房间拥挤了一点,有青儿和几个孩子在她却感到很温暖。

每到周末,一对一的教学使青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来上课,到了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青儿胃不好,所以她总在周末把中午饭做好,摆在餐桌上,希望青儿能抽空吃一点。青儿经常要去外地演出,每次回来都会给她带各种各样的小礼物,知道她喜欢画画,从杭州回来给她带了一对很漂亮的书画枕木,青儿的每一份礼物,她都会很宝贝的珍藏。

青儿的母亲是个既严肃又很严厉的老师,父亲又比较粗心。也许是年龄的相近的原因,所以已到婚龄的青儿心里有很多的小秘密总喜欢跟她这个小阿姨讲,两个人常常坐在餐桌前一起哭哭笑笑的谈着各自的人生和情感,她即是她的长辈又是她的朋友,她像母亲一样呵护着青儿,又像姐姐一样关爱着她,她没有更多的表达爱的方式,但她的心底总有一股浓浓的柔情时时刻刻关爱着这个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篇6:超越血缘的亲情散文

中国企业伦理建设中的血缘亲情模式分析-企业伦理模式研究之三

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企业血缘亲情模式是当代中国众多企业伦理模式中的一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情为核心、以服从为基本规范、家庭道德高于制度理性.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不从产权上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或者在内部进行微调,血缘、亲情就会被放大或固化,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作 者:朱金瑞 Zhu Jinrui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郑州,450003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年,卷(期):“”(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企业伦理模式 血缘亲情模式 分析

篇7:超越血缘的至孝

在山东临沂市罗庄区罗西乡涧沟涯村,有一位40岁的村民叫刘书义。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兄弟姐妹们多,他仅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别看他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从小就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说他是大孝子,并不是单指他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他义务照顾9位孤寡老人的事,深受左右乡邻们称道。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2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当时只有18岁的刘书义从地里干完活回家,在村头水井边看到村里年迈的五保老人、瘸子刘兴贤挑着一担水,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地朝家走,但走出没多远,便摔倒在地,额头上也碰出了血。刘书义连忙放下肩上的镢头和筐,帮老人将水挑回家。回到自己家后,刘书义心想,这些缺儿少女的五保老人,虽然村里无偿地给他们提供了粮食、柴草,但他们年龄毕竟大了,生活已很难自理,极需要有人照顾。那一晚,刘书义整整一夜没睡着觉,他扳着手指头,将村里的五保老人一一数了个遍:有盲人孙富有、孙富才兄弟俩,全文广、全氏夫妇,刘大爷、刘氏等孤寡老人。第二天,当他将自己准备义务照顾这些孤寡老人的想法告诉父母及家里人时,立即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父亲摸了摸他的额头,上下重新打量了他一番,奇怪地对母亲说:“这孩子最近有点不对头。”

尽管这件事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和认可,但刘书义有个倔脾气,那就是自己认准的事,别人用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别看刘书义不识字,他却在脑子里给自己画了这样一张“值日表”:清晨,给每位老人水缸里挑满水,帮老人打扫卫生;中午,将这些老人的脏衣服收集起来,到河里去洗;晚上,为这些老人推碾磨米磨面。每星期为老人剪一次指甲,洗两次头,洗三次脚。这只是他照顾老人的一个基本框架。凡是遇到老人生病了,他往往连地里的活都扔了,一天24小时陪伴着这些孤寡老人,为他们喂药、做饭,替他们端屎端尿,像亲生儿子一样伺候着这些老人们。

有一年秋天,村民刘德丕和妻子刘氏,全都染上了传染病,加上年事已高,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吃喝拉撒都在炕上。屋里的臊臭味熏得人鼻子疼,刘氏与前夫生的几个子女都嫌脏,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再也不肯回来,老两口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刘书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来到刘德丕家中。当他推开刘家房门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刘德丕躺在炕上,脸色蜡黄,额头上地瓜沟似的皱纹里盛满了细密的汗珠,正抱着肚子仰躺着,不停地呻吟,妻子躺在旁边垂泪,床上全是屎尿。看着病人解大便痛苦的神情,刘书义对老人家说:“三哥(乡里人的辈分),我用手指头给您抠吧。”刘德丕费力地摇了摇头,死活不依。刘书义动情地劝他:“三哥,论年龄您比我大一大截,您往后就把我当成您的亲生儿子吧,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说完,挽起袖子,就忙着给老人家解裤子,并端来了屎盆子。从此,刘书义一直照料着这两位老人,直至数年后老两口去世。

从18岁到40岁,整整22年的时间,刘书义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孤寡老人,由一个满头乌发、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熬成了一位未老先衰、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在这20余年里,村里有的人靠做生意发了财,有的人靠办工厂起了家,有的人靠外出打工赚了钱,有的人靠养殖致了富,而刘书义却把农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照料老人身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村里及周围的人知道此事后,有的对此很感动,但也有人说他“中了邪”,神经不正常,风言风语时刻困扰着刘书义及其家人。更令刘书义伤心的是有的亲人、朋友因为他照顾孤寡老人,害怕受拖累,跟他断绝了来往,真正使他感受到了那句“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古训。同时,他的婚姻生活也蒙上了阴影。在他到了适婚年龄时,尽管热心的村民经常为他介绍对象,但姑娘们一听是“傻孝子”刘书义,都花容失色,落荒而逃。等到刘书义近而立之年,才有人将邻乡的一位患有痴呆症的姑娘介绍给了他。刘书义的父母怕夜长梦多,匆匆帮刘书义办了婚事。新婚之夜,当刘书义和新娘商量让她支持他照料孤寡老人时,新娘只是望着他“哈哈”地傻笑。刘书义一下子明白了,他将妻子紧紧地揽在怀里,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刘书义放弃照料孤寡老人的信念,反而更增添了他挑战世俗的决心和信心。从此,他照顾老人的劲头更足了。

1994年6月,村里的盲人孙富有病危后,刘书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人身边,为老人喂药喂饭,替老人端屎倒尿。因为孙富有的弟弟也是盲人,两个人一辈子都没结婚,根本无法互相照顾,为此,刘书义撇下了妻子和只有一只眼的残疾女儿,搬到了孙富有家里住。刘书义在床前伺候孙富有足有四个多月,他地里的庄稼因此荒了也毫无怨言。

有一天,刘书义看到孙富有老人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转,便告诉老人家,他去责任田里看看,很快回来。就在刘书义走了没多长时间,孙富有老人突然病情恶化。旁边帮忙的热心邻居急忙为孙富有穿上寿衣,这时孙富有的嘴还在一张一翕,眉头紧皱,似乎要说什么。经验丰富的邻家大婶以为孙富有害怕黄泉路上缺钱花,急忙将一沓10元的人民币递到他手里:“他大叔,这是你路上花的钱,你放心走吧。”可谁知,孙富有艰难地摇了一下头。这时,旁边有人提醒说,孙富有有一个石雕的精致烟嘴,是老人家一生的钟爱之物。邻家大婶将烟嘴塞到孙富有的手里说:“他大叔,烟嘴给你找来了,这下你可以安心走了。”孙富有的脸色骤然显出焦躁不安。忽然有人提醒说,是不是因为刘书义还没有回来?邻家大婶急忙吩咐人去田里喊刘书义。

当刘书义急匆匆来到老人身边,握着老人那枯柴似的手时,孙富有那双圆睁的盲眼才赫然闭上,眼窝里几滴泪水顺着嘴角滑落下来,心脏慢慢地停止了跳动。在场的人目睹着此情此景,全都流下了泪水。

如果说刘书义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情节感天动地的话,那么,他为孤寡老人送终尽孝的细节却足以义薄云天。

1996年6月,刘大爷的病情突然恶化。刘大爷是刘家本宗,论辈份,刘书义喊他大爷。老人鳏居多年,无儿无女,身体也很差,双目几近失明,刘书义一直精心照料着。

从医院转回家中后,刘大爷意识到自己的寿限已到,他将刘书义喊到床前,吞吞吐吐地说:“书义,我,我有一件事想求你,不,不知当说不当说?”望着骨瘦如柴的刘大爷,刘书义含着泪说:“大爷,你讲吧,只要我能办得到,就不会让您失望的。”刘大爷断断续续地说:“书义,我……我不行了。我一辈子……无儿无女的……也,也没存下一点钱,死后,恐怕连件寿衣都……没有,到,到了阎王爷那里,也,也是个穷鬼。”刘书义一下子明白了大爷话中的意思。但刘书义也很犯难,因为此时的他早已债台高筑,为给残疾女儿治病,刘书义已近倾家荡产,根本没有余钱给老人买寿衣。但当刘书义看到老人那渴求的神情时,最后还是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明天就去为您买。”

第二天,当刘书义将寿衣、寿鞋送到老人手里时,刘大爷感激得老泪纵横。他哪里知道为了给他买这套寿衣、寿鞋,刘书义忍痛把猪圈里喂了不足4个月的小猪卖了。

10天后,老人带着满足离开了这个世界。刘书义又出钱按当地的殡葬风俗,为老人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好人必有好报。刘书义20多年如一日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义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向刘书义捐款捐物,村里免去了他家的一切提留。罗庄区政府、罗西乡政府先后授予他“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尊老敬老模范”等荣誉称号,许多上级领导还多次专门前去看望他。

篇8:超越血缘的爱

“赶紧回家,家里有件好事等着你!”1977年7月8日,正在长沙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上班的肖俭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催她回家。

将信将疑的肖俭珍请假回了家,在家门口的地板上,她看见了一个用毛毯和衣物包裹着的婴儿。肖俭珍赶紧上前把孩子抱起,孩子看上去也就刚出生几天,小脸红嘟嘟的,额头还挂着汗珠。孩子抱在懷里也不哭不闹,只是呆呆地望着她。

肖俭珍开心极了,她和丈夫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怀上孩子。当晚,夫妻俩决定,把孩子抚养大,并给他取了个名字:文贤军。

由于夫妻俩都要上班,没时间照顾孩子,便把孩子寄养在附近一个娭毑家里,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夫妻俩一起去看孩子,周末就接回家住。这孩子没让肖俭珍省心,经常重感冒发高烧。那段时间,肖俭珍几乎是在诊所里度过的。

第二年,肖俭珍带着孩子搬到了雨花区曙光中路的公交新村单位房。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发现,文贤军不会说话,三岁半了也不会走路。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为患有先天性痴呆,“医生说他脑袋里多长了一根筋,诊不好。”说到这里,肖俭珍擦了一把眼泪,望了望旁边若无其事的文贤军。

肖俭珍当时很绝望,她和丈夫曾经商量过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丈夫说:“他还这么小,又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送走就彻底毁了。”看着在床上四处乱爬的孩子,肖俭珍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把孩子养大。

这一养就是近40年,个中艰辛,冷暖自知。丈夫1998年去世后,肖俭珍便独自一人照顾儿子。肖俭珍家中的其他姊妹每周都会轮流买上三五天的菜来看她,陪母子俩吃顿饭。肖俭珍的弟弟肖振林说:“她一个人撑着这个家太难,我们几个人能帮点就帮点。”

2015年3月,肖俭珍因为椎间盘突出,加上多年的糖尿病,住进了医院做手术。即使是住院,她也把文贤军带在身旁。6万多元的手术费掏空了家底。肖俭珍的病每个月要吃几百元的药,她掏出个小账本跟记者算着:“每月2400元钱的退休金,加上前两年办的残疾人补贴400元,勉强够用吧!”

“妈,茶。”文贤军听到妈妈咳嗽,回过头指着茶杯说道。“他现在也懂事点了,每天会帮我洗洗碗扫扫地,我也就没那么累。”肖俭珍欣慰地说道。看着妈妈喝完茶清了清嗓子之后,文贤军才满意地回头继续看电视。

对于将来,肖俭珍说:“我只要活着一天,就会照顾他一天。”但她百年之后,儿子怎么办,肖俭珍有些担忧。她说:“希望有福利院能收养儿子。”

(摘自《长沙晚报》)

【素材解读】

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且又患有先天性痴呆的孩子,对于生活本就艰难的他们,放弃其实很简单,但肖俭珍夫妇却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爱的坚守。

【适用话题】

爱的坚守;不离不弃;血缘与亲情……

篇9:超越血缘的挚爱真情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却不缺乏世界上最深沉的爱。丁嘉丽动情地说:“我们这个家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家人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他们的爱是那么博大厚重,我这一生都报答不了。”

外公是丁嘉丽演艺事业的引路人

丁嘉丽的妈妈是位评剧演员,丁嘉丽从小就在锣鼓声中长大,对演戏很向往。而且,在妈妈身边的人看来,丁嘉丽这孩子具有表演方面的天赋与潜质。可是,丁嘉丽却沮丧地发现,妈妈死活不愿意让她从事这一行。

妈妈的压制反而让丁嘉丽演戏的愿望更加强烈。记得她第一次登台是在4岁半的时候。那时,妈妈所在的剧团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演出。演出开始半个小时前,剧团负责人却意外地得知:一名个小演员因为发烧,无法登台表演,这一下,让负责人着了急。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既然小演员来不了,就得赶快找人救场。其实,这个小演员扮演的角色很简单,台词也只有寥寥几句,于是,剧团领导决定尽快找几个孩子测试一下,表现出色的就临时出演小演员的角色。

丁嘉丽对登台演出早就心存向往,她不顾妈妈阻止的目光,也挤在一群参加测试的孩子中间。平时,丁嘉丽常跟着妈妈在剧团玩耍,大家都领教了她的淘气和顽皮。一开始,剧团领导从心里就把丁嘉丽给否定了。哪料想,所有的小孩都试过了,却没有一个能达到要求,没办法,只好让小嘉丽过来试一下。没想到,小嘉丽还真行,台词说得比原来的小演员还出彩。于是,领导拍板决定让丁嘉丽登台表演。登台前,他们再三叮嘱小嘉丽登台后别的不要多说,就说那几句台词就行。丁嘉丽郑重地点了点头。

终于轮到小嘉丽登台了,上台前,她发现妈妈在侧幕条那儿盯着她,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小嘉丽装作没看见妈妈,径直登上了舞台。

站在舞台上,小嘉丽想到自己的表演能有成千上万的人欣赏,觉得特别荣耀,便想找个人分享。于是,她想看清楚台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人。可是,台下黑压压一片,越想看越看不清楚。忽然,她看到人群中有张熟悉的面孔,禁不住脱口而出:“呀,张奶奶,您也来看戏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一出口,台下的人顿时哄笑起来,有尖叫的,也有吹口哨喝倒彩的。戏是无法演下去了,工作人员急忙把幕拉了下来。这次砸场子的经历使得妈妈又气又急,回到家,丁嘉丽被妈妈狠狠揍了一顿,妈妈让她从此死了登台表演这份心。

丁嘉丽说,她能当上演员并有了现在的成绩,全凭外公的支持与引导。外公心地善良,对小嘉丽疼爱有加,特别是在学表演这件事上,他更是倾力支持外孙女。

看到小嘉丽喜欢演戏又得不到上台的机会,外公使留了心。一次,小嘉丽刚放学回家,外公便高兴地对她说:“丽丽,明天有家商场店庆搞活动,要搞台演出,有才艺的人可以上台展示。明天咱们去吧,记住,千万不要让妈妈知道哟!”小嘉丽一听有上台表演的机会,高兴坏了,她和外公拉了钩,决定瞒着妈妈前往。

第二天,那家商场门前,店庆的舞台上好戏连台。在外公的鼓励下,小嘉丽也大大方方地走上舞台,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评剧,她的出彩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赞赏。而此时,人群中给她鼓掌最起劲的就是外公。用丁嘉丽的话说,外公当时就是个“托儿”,每当她一曲唱毕,外公总是带头叫好,鼓掌,然后大声喊:“小姑娘唱得太好了,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于是,丁嘉丽唱戏、唱歌、电影片断表演,接连演了多个节目,过足了瘾。演出结束后,外公还给小嘉丽买来好吃的鼓励她。

外公还处处给小嘉丽的表演创造机会。家里来了客人,外公把小嘉丽叫出来给大家表演,还当着大家的面夸赞外孙女是个当演员的料儿;假期或休息日里,外公经常把邻居小朋友召集到家里,让大家坐好,分糖给他们吃,然后组织大家看丁嘉丽的演出,每当丁嘉丽演完一个节目,外公总是带头鼓掌,这使小嘉丽很有成就感,从小就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

晚年的外公对外孙女丁嘉丽越来越依恋

在外公的引导下,丁嘉丽走上了表演之路。她对外公的回报,是请外公看她出演的处女作《山林中第一个女人》。

由于这是部立体声电影,这部影片只能在北京西单放映,丁嘉丽便拉上外公去看。对于自己初次“触电”,她有些不自信,所以,一进影院,就找了个角落坐下来。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丁嘉丽很激动,看着看着,她竟然被自己的表演感动得直落泪。黑暗中,丁嘉丽看到外公也撸起袖子,悄悄地抹起了泪。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外公却对丁嘉丽在影片中的表演不发一言,脸上也无任何表情。这让丁嘉丽心里忐忑不安。

哪知刚回到家,外公就吩咐丁嘉丽:“小丽,打二两白酒来,外公今天高兴,喝两盅!”这一下,丁嘉丽心里释然了。她知道,外公只有高兴的时候才主动要酒喝,这一举动是对她表演的肯定。《山林中第一个女人》这部片子后来拿了金鸡大奖,但丁嘉丽觉得相比之下,外公的肯定与赞扬更为重要。直到现在,丁嘉丽的心中还一直认为,世界上任何奖励都比不上外公对她的肯定更让她欣慰。丁嘉丽与外公的感情非常深厚,她也始终觉得,外公对她的关心与呵护远远超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高度。

丁嘉丽清楚地记得,她上学后,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她到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家去玩,走之前没有给家里打招呼。那天,她在女同学家玩得很晚,就在女同学家里住下了。由于年龄小,她也不知道托人给家里带个信儿,结果把外公急坏了,喊着小嘉丽的名字找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丁嘉丽从同学家回来,在楼下见到一宿未唾站在那里等她的外公,外公见到小嘉丽,猛地扑上来抱住她,一个劲儿流泪,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此时丁嘉丽弄清事情的经过后,才明白自己做了件错事。

还有一次,丁嘉丽受到了严重惊吓,七天七夜昏迷不醒。外公和外婆陪着她七天七夜不吃不睡。七天后,当丁嘉丽醒来时,发现两位老人憔悴不堪,瘦得脱了形。此时,小嘉丽就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加倍孝敬外公外婆。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丁嘉丽到了北京工作。她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外公接到身边。外公气管、心脏都不好,丁嘉丽对外公照顾得无微不至。

外公活到80多岁后,脾气变得越来越像个孩子,而且对丁嘉丽特别依恋。吃饭时,只要丁嘉丽在饭桌旁,他的胃口就很好,吃得也比较多。身体不舒服了,只有丁嘉丽带他,他才肯到医院去。每次看病前,丁嘉丽都要嘱咐大

夫,对外公的病情要往好里说,好让老人心情放松。所以,外公每次从医院看病回来,心情都特别好。老人家常对丁嘉丽唠叨,他要好好活着,看着他的“小丽丽”演更多的戏。

外公带着遗憾离世,让丁嘉丽终生无法原谅自己

丁嘉丽出名后,片约不断。但很多次,她都因为外公的原因而拒绝了制片方的盛情邀请。

那时候演员拍戏还不兴签合同,只要双方口头谈妥就行。有一次,丁嘉丽与一家电影制片厂谈好了条件,就差前往剧组报到了,外公听说外孙女要去拍片,几天没有好好吃饭,丁嘉丽看出外公情绪不太对劲儿,就套他的话,外公这才交了底,说:“小丽啊,我感觉自己快不行了,你离开家后,外公可怎么办啊?”看到外公无助与企盼的目光,丁嘉丽一下子心软了,于是,她打电话给制片方,坚决推掉了片约。

丁嘉丽对外公好,还因为她心存一份对外婆的愧疚。外婆去世早,临终时丁嘉丽守在身边寸步不离,外婆平时爱吃山楂片,临去世前,她向丁嘉丽提出要吃山楂片,丁嘉丽把家里翻了个遍,却怎么也找不到。她跑到外面的商店去买,可把附近的商店都转遍了,也没有买到。此时,外婆已说不出话来了,只能用手比画,丁嘉丽无法弄清外婆的意图,所以,她最终也未能满足外婆去世前吃口山楂片的愿望。

外婆去世后,丁嘉丽找东西时,偶然发现小棚子里就放着许多山楂片。她这才想起来,这些山楂片是外婆平时晒好放在那里的,外婆手指的方向就是小棚子啊!这件事让丁嘉丽十分愧疚,觉得自己太不关心外婆了,连外婆的心爱之物放在哪里居然都不知道!所以,她要加倍地孝敬外公。

在丁嘉丽的细心照顾下,外公一直活到93岁高龄才去世,按说也算高寿了,但外公的去世仍在丁嘉丽的心里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遗憾。

那时,丁嘉丽刚生了孩子不久,她复出拍戏后,片约不断,档期也赶得很紧,没日没夜地泡在片场。此时,外公的精力却一天不如一天,丁嘉丽太忙了,没能抽出空儿和外公谈心。

有一天,丁嘉丽一身疲惫地刚回到家,外公用很眷恋的眼神看着她说:“小丽,外公想你了!”丁嘉丽随口应了一声,没有太在意。第二天回到家,外公仍然说想她了,而且据保姆说,白天外公坐着就昏迷过去了,是她发现不妙才把他叫过来的。

当时,正值丁嘉丽拍戏最紧,张的时候,剧组不让演员请假,如果她请假,剧组一天会损失几万元。丁嘉丽只好歉疚地对外公说:“外公,你再等我一天吧,拍完这场戏,我就带你去看病!”外公失望地点了点头。

哪知第二天丁嘉丽正在片场拍戏,小保姆打来电话,说外公不行了,等丁嘉丽火速赶回家时,外公已经离开了人世。据小保姆讲,当天下午两点钟的时候,外公还在叫丁嘉丽的名字,说有话对她说,但大家都觉得丁嘉丽太忙,就没有叫她回来。到了下午3点,外公微睁开眼睛,对身边守护他的人说,能不能给我点酒喝?大家给他倒了一点儿酒,他喝完不一会儿,就走了。

知道外公去世前的这些细节后,丁嘉丽使劲地抽自己的嘴巴,觉得太对不起外公了。她好多次祈祷外公能在梦中与她相见,把要对她说的话都说出来。

上一篇:呼吸内科奖罚规定 文档下一篇:拼搏铸就辉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