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2024-07-16

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精选6篇)

篇1: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追忆似水年华—19至1950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

傲慢与偏见—或许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它告诉你女性有权过得更好,而不应认为女性理所当然就该怎样。

飘—这部经久不息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篇2: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我的理由: 这部小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般的愈志与顽强的奋斗精神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我推荐的名著: 《 鲁滨孙飘流记 》

我的理由: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万就是鲁宾孙这个人物。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

我推荐的名著::《城南旧事》

大致内容:它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彩的北京人土风情画卷。

篇3: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人类不断地创造着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生命能量很快或慢慢地消耗殆尽, 有的却长期焕发着生机, 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时间的筛选, 大浪淘沙, 成为精华和经典。它们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1], 又是“我们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2]。的确, 经典来自人类的灵魂, 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正因为经典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 又是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 那么经典特别是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高校学生眼中就又有另外一种形象:距离遥远的、老成持重的、严肃古板的甚至的是生硬的, 确实, 外国与中国, 历史与当下, 隔了两层, 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似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作为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近西方文学经典, 从而真正体悟西方文学经典, 以下笔者用三个教学个案加以详细说明。

二、《圣经》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中国人, 我们知道《论语》在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正如李泽厚所言:“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 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3]。在中国, 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的, 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 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论语》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 已代代相传, 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了。所以, 它不仅是精英文化、大传统, 同时也与民俗文化、小传统紧密相联。这样, 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就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我们知道, 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两大基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主要是《圣经》) 共同演绎了过去的西方文明史, 并继续在现当代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圣经》 (包括《新约》和《旧约》) 不仅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文, 它还是一部文学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不了解《圣经》,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西方文化。但在中国, 《圣经》的影响似乎与我们本土的《论语》相距甚远, 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 《圣经》的文字干巴巴的, 连个形容词都少有, 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走近《圣经》呢?实际上, 《圣经》并不仅仅属于西方, 《圣经》译本的种类、它的销售量居世界首位。《圣经》全书现已被翻译成两千多种文字, 而且译本的语种数还在不断增加。两千多年来, 《圣经》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文明, 影响着它传到之处的文化, 早在公元635年, 聂斯脫利派传教士就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 当时称为景教, 由于历史的原因, 特别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基督教在中国被视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或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而遭到抵制,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圣经》也已经渗透、融化到当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我们忘记与《圣经》的关联而已。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 并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也就是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 但这仅仅是相对意义的“有教无类”, 孔子还是要分类别的, 分什么类别呢?分男女类别, 孔子没有一位女学生, 而我们今天的女学生和男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共同接受教育。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 基督徒显然是实践两性同时接受教育的先锋。基督教一开始就平等接受男女进入这个圈子, 也平等要求双方学习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知识, 因此无论男女在洗礼和成为教会成员之前, 都平等接受了教理问答教学。这一点在《圣经》中也体现得特别鲜明:不管是在登山宝训这样的公开场合, 还是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里, 耶稣对男女都一视同仁, 因此, 即使基督教会在坚持两性同等教育的实践中屡遭失败, 但从没有完全放弃。“毋庸置疑, 男女同等受教育是耶稣基督积极影响的另一个结果”[4]。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一个结果, 所以, 有学者认为:耶稣的降生是妇女历史的转折点。另外, 耶稣每当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 总是一夫一妻。他说:“因此, 人要离开父母, 与妻子连合, 二人成为一体。”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5》 (For this reason a man shall leave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be joined to his wife, and the two shall become one flesh.) 注意, 原文中“妻子”一词使用了单数;耶稣还说如果跟从他, 这个人必须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弟兄、姐妹、妻子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4:26》) ;原文为:“人到我这里来, 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 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 (Whoever comes to me and does not hat father and mother, wife and children, brothers and sisters, yes, and even life itself, cannot be my disciple.) 注意, 其中“妻子”一词他还是没有使用复数。耶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观与他对妇女的高度尊重相映成辉, 因为一夫多妻自始至终欺压妇女。值得注意的是, 《圣经•新约》中提到的无论是婚姻还是婚姻生活, 一夫一妻制是所设定的婚姻的惟一形式。实际上, 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圣经》像《论语》一样影响着你, 或者说你受惠于《圣经》, 今天遍及全球的孤儿院、养老院以及医院、大学, 这些机构最初都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管理的, 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体现。教师如果在讲解《圣经》之前先提醒学生关注《圣经》在当下中国的影响, 那么使学生对《圣经》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这样就为下面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也打消了学生对《圣经》的隔膜。

三、以教材为基础但不照本宣科

威廉•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英国的民族诗人, 由于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而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在文学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语言、形式和想象的水平上, 莎士比亚的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5]。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 表演次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从理论上说, 看到莎士比亚处于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排行榜之首, 应该说是不会使人感到意外的。但在讲解莎士比亚时, 教师常常发现中国学生实际的阅读感受和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当然这其中有翻译的问题, 也有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单薄等主客观原因, 但教师还是可以找到切入点来让中国学生对莎士比亚心悦诚服的。18世纪末, 意大利戏剧家卡罗•葛齐公开宣布:世界上只能有36种剧情, 不可能再多了。20世纪初, 法国的乔治•普尔梯曾引证上千部戏剧和小说, 不得不承认:“36”是不可超越的这36种剧情是:“求告、援救、复仇、骨肉的报复、逋逃、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争竞、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恋爱的罪恶、为主义牺牲自己无意中伤残骨肉、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心须牺牲所爱的人、两个不同势力的争竞、奸淫、恋爱的罪恶……”[6]。在莎士比亚38部戏剧中几乎包括了上述绝大部分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甚至在一部作品里就并存着几种剧情模式。如《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不幸、释迷、野心、恋爱被阻误会和悔恨等, 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竞争、不幸、恋爱被阻、冒险、过失和悔恨等。中国学生也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戏剧, 不论是武侠还是穿越, 也不论是惊悚还是悬疑, 思考一下自己所有看过的这些其中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是不是没有超过“36”种?是不是都在有意或无意中重复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早已出现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教师在寻找类似的切入点时当然可以按照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来组织, 也可以完全脱离教材寻找新的能连接莎士比亚以及他的戏剧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 这样,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关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意识到, 每部文学经典讲述的故事是独特的, 但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体验和共享的普世价值,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本相有洞见, 使每位阅读它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四、影像:解读原著的良好媒介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发展, 视觉产品与传统的文学, 特别是经典文学之间的交融、相互影响也日渐广泛与深入。据统计, 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中, 近70%的影片并不是来自单纯的电影剧本, 而是源于文学作品本身。在电影的平均制作预算达到三千至四千万美元的今天, 投资一部建立在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之上的电影, 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商业考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除了诗歌外) 几乎都曾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有的甚至是多次。看从文字改编成了的影像既快又省力, 还有人去看原著吗?影像作品是否在争夺阅读文字的读者呢?实际上, 正在热播或上映的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像作品时, 也正是读者购买原著的高峰时期, 也就是说, 技术观视手段的发展和丰足趋势, 让人们能够以更多的方式来了解文学作品, 文学与影像更多的是互补而非对立。2012年, 导演了《赎罪》、《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导演乔•怀特再次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搬上了银幕, 使我们看到了乔•怀特对这部巨著的解读, 有的学生看了这部电影, 认为裘德•洛扮演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很让人同情, 于是她对卡列宁这个似乎不怎么引人注意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反复阅读原著, 发现国内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多数学者对卡列宁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仍存在表面化、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对《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细读的基础上, 她对卡列宁的人格特征进行举例分析, 并考察其心理辩证发展的过程, 继而又重点分析卡列宁与安娜婚姻失败的原因, 最后, 简析卡列宁形象多义性的成因以及传统评论存在的问题, 这样, 她写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确,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牢固地扎根在其时代和地域, 但没有受时空的限制, 正如作者托尔斯泰追寻历史和人性更重大的真理一样。如此看来, 教师不用过分担心学生只看影像不看原著, 影像有可能成为学生深入研读原著的一个良好的媒介, 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字经典的时候也应尽可能地寻找到类似这样的媒介, 从而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外国文学经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联, 摒弃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谈, 打破外国文学经典与中国当下表面上的隔膜, 努力寻找走近外国文学经典的恰当媒介和桥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才能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 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 吴珊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06

[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11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前言.三联书店, 2004:1

[4]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汪晓丹, 赵巍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7

[5]丹尼尔·S·伯特.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M].夏侯炳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1

篇4: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关键词] 中学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教育进入了回归文本、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时代。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在于广泛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在已实施课程改革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各种题目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由此可见,阅读经典名著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阅读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但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漠视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提及经典名著,或是在开学初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书目,但后期并不加以管理或追踪,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

2.淡化经典阅读,强调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相对其他文本而言,无论在篇幅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或节约教学时间,提倡对经典名著采取浅读、速读、概括读等方式,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阅读,把名著经典的内容全盘告诉学生,试图以教师个人理解代替学生的主体感悟,忽视学生主观体验。

3.弱化经典阅读,不注重阅读原著,而依赖辅助方式。一些教师对阅读本身不重视,总认为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比较费劲,喜欢利用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阅读。就辅助教学而言本无可厚非,但本末倒置绝对不可取,例如一些教师教学《论语》时,不重视原著而是让学生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学习《红楼梦》,不强调阅读原著而是让学生看电视剧,或者看刘心武、马瑞芳等人解读《红楼梦》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必然缓慢甚至走向歧路,同时这种阅读现状也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不能把经典名著束之高阁,把阅读变成一种难事,而应该让它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常态。

二、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启发思想,引导兴趣,让学生“想读”经典。一是借助课内,辐射课外,以点带面。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一到必修五都有大量的文学经典名著篇幅,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的经典就超过四十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经典书目,激发学生兴趣,以教材为本,辐射课外阅读,实现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解《雷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紧凑的情节、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推荐他们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等西方戏剧,并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学生对戏剧体裁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边城》,可以介绍凤凰古城的优美风光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而介绍《芙蓉镇》《白鹿原》等地方风光独特、民俗色彩浓重的经典名著,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有着良好阅读风气的班级,对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班风感染下,会不自觉地去阅读,去比较,去竞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首先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要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帮助学生对书籍进行管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报书名,力求人手一册名著且互不相同,共建班级读书社,通过交流,实现书籍资源共享,使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让全班学生都“有书可读”。其次,要让学生“有书愿读”,要极力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爱读书,言传身教,用语言感染学生,用深刻的思想启迪学生,用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长,真正做到“有书愿读”。

2.关心爱护,科学指导,让学生“能读”名著。一是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使其合理阅读。阅读名著一定不能盲目,不能放任自流,要科学合理安排。日常学习与阅读名著之间本身就存在时间竞争,名著阅读的好处是隐性的、长期的,很多时候是被学生忽略的。仅仅因兴趣而进行的阅读,一般只会发生在阅读的初期,随着阅读作品的深入,人本身的惰性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常常“虎头蛇尾”。加之网络阅读盛行,走马观花、追求感官刺激的粗浅阅读风气渐起,纸质阅读渐渐淡出主流阅读行列,必然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使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可以实行 “周计划为主,月计划为辅”的阅读安排,将阅读任务分解。以《红楼梦》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每周二十回,在两个月内阅读完,可以将阅读计划提前半年告知学生,让学生安排调整自己的阅读时间,保证作品的阅读有始有终。

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高效阅读。阅读分为三大类,获取信息的阅读、获取感官刺激的阅读、获取思想感悟和素养提升的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应为获取思想感悟和素养提升的阅读。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现在的课外阅读更多为获取信息、获得感官愉悦的阅读,阅读时往往更多地关注情节上的趣味性,极少关注作家对人物的雕琢及对人生的关照,极少关注作家的写作技巧,长此以往,其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例如在方式上,可指导用摘抄、圈点、勾画、批注、评论等;可以提示学生在阅读中的关注点,例如关注作品刻画的社会背景,关注作家刻画人物的突出手法,关注人物形象的意义等。

3.长期引导,培养习惯,让学生“爱读”名著。“习惯”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为:“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使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学生的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阅读经典习惯的养成,主观上靠学生个体,在客观上来源于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并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是要切实有效地检查。没有检查的阅读,只会让阅读“雷声大,雨点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掌握粗浅,经典阅读最终必将“流产”。每学期之初,教师要把学生阅读的书目与计划提前告知学生,给足学生阅读时间。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性是难以保持始终的,过分相信学生会自觉阅读书目,只会让阅读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硬性检查,如按照周计划测试上周阅读章节,以试题的形式加以量化考查。试题可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草拟,不考查艺术特色等内容,只查内容情节,涉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接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作品。例如考查《红楼梦》海棠诗社章节,就可以设置“潇湘仙子是谁、怡红公子是谁”等问题;考察《三国演义》三气周瑜一情节,可以设置“三气周瑜的三次背景是什么”等问题。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每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就读书中一点感悟写点东西,不在乎长短,只在乎个人真实体验。在这样长期的检查下,学生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将阅读由被动阅读逐渐转为自主阅读。

二是要有生动活泼的展示。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的检查上,不能忽视阅读主体的感受,让经典阅读始终停留在“要我读”阶段,而是要上升到“我要读”的阶段。教师要举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展示,适时地让学生将个体阅读体验进行展示,在展示中获得阅读成功感、成就感,从积极体验中建立阅读信心和阅读积极性,使阅读行为良性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我要读”。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召开班级读书经验交流会、举办全校“阅读讲堂”、网络实录、刊物发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展示。

篇5:外国哲学名言

苏格拉底

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接近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想左右天下的人,许仙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认识人生。美是难的。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如果把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唯有理智最为珍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无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像我学习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心里,教师仅仅应当想助产士那样办事。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他发光。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太少。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一种未经考察的是不值得过的。在多人之前,吾舌尤键。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的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照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四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知识世界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的更好的,也算是懒。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进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个哲学家。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1 柏拉图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生气是那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贪婪是最真实的财富。

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年轻使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制梦想的时光。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如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不可能”只存在于愚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有理想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成快乐。

爱的力量大的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开始寻找他内心世界真正的财富。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蠢,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得到和不做的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如果你曾讴歌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问候不一定要郑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乐观者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于面对恐惧、克服恐惧。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明天是世界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把你的脸应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经验是由痛苦中萃取出来的。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瑕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快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得更多。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孤单寂寞和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需要他们。学做任何事得按部就班,急不得。

亚里士多德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幸福就是至善。

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

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重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处于必须;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处于高尚。

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的缘故。

凡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人在达到人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得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怜悯是一个人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灵魂使身体成为事实,而身体使灵魂成为确实的一个人。

德谟克利特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和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加知耻。

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的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应该尽力于思想的很多,而不是知道的很多。

人们若不互相倾轧,则法律将不必禁止任何人随心所欲的生活了。嫉妒实在是纷扰的源泉。海水是最纯洁的,有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有害的。

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而是只追求高尚的快乐。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让别人来称赞比自己称赞好。理想的现实只靠干,不靠空谈。

以无节制的行为违反健康而行事,这就是以自己的情欲背叛了健康。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于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的行为。山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但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忘了自己的缺点,就产生骄傲自满。愚人通过不幸而得到智慧。

单单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谊还更有价值。坚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的人,根本不值得活着。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

西塞罗

仇恨终将泯灭,友谊万古长青。智慧可以说是生命的光和灯。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助。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我宁愿的柏拉图一起犯错误,也不愿和这些人(毕达哥拉斯信徒)一起正确地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总是紊乱的思想和生病的肌体一样是不可能是健全的。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

政府的行政机构就像一家信托所,须为委托人的利益而不是受委托人的利益去工作。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智慧是对一切事物产生这些事物的原因的领悟。

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游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韧与刚毅。全部依靠自己,自身拥有一切的人,不可能不幸福。

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给人一条路线,而这条路线也只能够跑一次。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友谊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以善意和爱心去连接世上一切神俗事物的和谐。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认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

伊壁鸠鲁

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恼。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获得愉快的;同样,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在确保终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结识朋友。

对于不能交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来往,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即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最为重要。

友谊真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

友谊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并不是朋友们的实际帮助,而是我们坚信得到他们的帮助的信念。

毕达哥拉斯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是你的仇人却成为朋友。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培根

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高贵。

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查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人生的价值是有自己决定的。节约与勤勉是人类的两个名医。浪费时间是一种大罪过。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时,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

康德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的感到我们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我不是交给你们哲学,而是交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

伏尔泰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图书馆是人类知识与谬误的宝库。

笛卡尔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一个人为感情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割宰。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仅仅具备出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的使用他。人,至少在拥有天性或者辨别真伪的能力上,天生就是平等的。人与人的不同是因为由不同的路径引导我们的思想。

当我一想到自己在探索真理上所取得的成就时,就禁不住极度的快感。

我虽然怀疑学校教育的科学性,但是并不否认学校教育在普及基础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凡是违背我们生活习惯的并不都是坏的,或者是荒谬的,只是我们以前所不了解的东西没有做出正确地判断。

一个不够复杂的难题是不存在的。正当我把一切都认为是假的的时候,我立刻发觉到那思想这一切的我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我注意到:我思故我在。这个真理是如此坚固、如此确真。直观必须是最清楚、最明白的。

方法论:普遍怀疑,直观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列举和归纳。普遍怀疑并不是否定,而是要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的下降过程,综合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过程。

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是由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二元论是笛卡尔第一哲学的重点内容。笛卡尔利用二元论把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直接的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实体。

斯宾诺莎

世俗的宗教不外是对教士的尊崇。

自由人至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沉默,而是关于生的沉思。

蒙田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思想,只有思想,才能辨别是非。

黑格尔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虽在枷锁之中我也可以是自由的。

叔本华

人类幸福的最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化成幸福。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

尼采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萨特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

罗素

乞丐并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嫉妒收入更高的乞丐。我的人生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科学是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哲学是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哲学是有道理的猜想。

维特根斯坦

凡是能够说的,都必须说清楚;凡不能够说的,就应当保持沉默。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篇6: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文学名著的节选在语文教材中历来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教学也在经历着一些变革。要真正发挥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改变观念,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今文化差异,体会人物形象的多义性,在网络阅读逐渐风靡的时代,坚持文本细读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名著的内涵,发现文学名著的价值,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一、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教育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一方面是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要适应国家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要跟上时代,不断改革和发展。具体到教育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观念,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设、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上,也不仅体现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上,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和理念上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必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进而就涉及到语文教学中名著的阅读和教学。

二、经典名著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学名著在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不可或缺。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教学却未必起到预期作用,相反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去解决。

(一)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呈现这一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是《红楼梦》中的一段经典描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单就《红楼梦》中宝黛爱情这条线来讲,这句话是照应了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也为两位主人公以后的感情发展做了暗示。在讲解这一课时,很多老师也给学生放了比较经典的83年版《红楼梦》中相关的视频,但是,根据笔者及同事的授课实践,很多学生在看到视频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句话时,会在下面偷笑,甚至有同学起哄,颇有看笑话的感觉。这是因为这句话在当代社会是搭讪美女常用的一句话,而且已经被认为是并不高明的搭讪方式,所以学生如果不了解其它背景资料而单纯听到这一句话时会不以为然地起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这句话没有这一功能,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将《红楼梦》开篇的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等故事讲解一下,学生就容易理解并融入情境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古今文化是有差异的,这样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就比较容易产生共鸣,进而被名著所感染、净化。

(二)人物形象的解读

“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可以让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其价值。《红楼梦》当然如此,鲁迅先生对这部名著有过一个经典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文本就具有了多义性,这也是好的作品经得起时空变换的一个前提。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会把这部著作从每一个角度都讲解给学生,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够面面俱到。具体到学校课堂中对名著的讲解,一般教材都是选取其中的某些回目里面的某一段,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因为是小说,大概要涉及到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讲解。其中争议最大也是最值得商榷的就是对人物的评价和讲解。

通过观摩一些教师的授课,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名著中的人物分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对重要人物讲解比较浮浅,寥寥几句带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也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二是对小说中人物分析片面化,以偏概全,有些甚至简单地以阶级划分人物,甚至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征一概归为封建社会的原因,而忽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超越时代的人性。这样是不负责任的,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长久的考验,不仅因为其内容具有多义性,更包含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多面性。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指的是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也符合人们平时所谓“人性复杂”的常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复杂而多面性的。教师在分析这些人物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一特点。

比如对宝钗的解读,一般都会讲到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这样的结论当然不能算错,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样一句简单的评判似乎无关痛痒,与其下这样一个口号式的结论,不如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一下宝钗的性格。比如她为什么会来到贾府,她对宝玉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宝玉挨打她去探望的时候是怎样的行为和言辞以及读者可以猜测一下她的心理活动,她的屋子像雪洞一般以至于贾母都说太素了,她过生日的时候点的戏文又都是长辈喜欢的,她在花园里听到丫鬟小红和坠儿的私语为了不被怀疑却说是在找林妹妹(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等等。

对贾政的解读,在官场上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封建官员形象,他对贾雨村的照顾,在葫芦案中起到的作用,“四大家族”的称号等,这些都让人体会到一个封建官僚的伪善嘴脸,但是他对宝玉的一次次责骂和痛打又让人体会到一个父亲的苦心和无奈,对家族命运的维系又让人了解到这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另外有著名学者(逄增玉)认为他在和王夫人议完事后便到赵姨娘处歇息又暗示出他和他的妻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83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关赵姨娘角色的选择问题。

对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抄检大观园》一课中她的刚强干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训斥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时,好似在斥责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显得过于无情,但在她远嫁他乡时,别人虽然也伤心,却唯有她训斥过的生母哭得最伤心。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这一人物形象刚强干练之外的悲剧性。

类似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义性、真实性,感受名著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三)文本细读与审美效果

文学是审美的,前提是要亲自去“审”读文本,经典文学名著一定是耐得住品味的,但首先要耐心去“品”。钱理群先生曾经讲过: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钱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读》)而当下的学生(大学中文专业的除外)对名著的阅读量远远不够,或者他们更热衷于网络阅读而对传统的纸质书籍缺少耐心与兴趣。如果一部名著学生连读都没有读过,那么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就很难进入情景,更不用说引起共鸣净化心灵了。而这种现象在中学语文或者中职语文教学中并不罕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读书不仅仅是在有限的课堂上,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课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名著节选的时候,学生应该提前在课下了解该部名著的相关内容,甚至是要读过该名著。不然仅仅靠课堂几十分钟的讲解,也很难全面理解一部名著的文学价值。

上一篇:支部党建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感恩的心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