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2024-08-03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总结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两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我有了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

1、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2)新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

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

篇2: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赵昌国

今年实行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在教学中我感觉正确把握好教材的使用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下面是我在几个月的教学摸索中几点感受: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角色的变化,我认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杂草或小草。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一)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新课改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是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励学生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的技能等。

(二)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

(三)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四)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 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全面了解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是在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面临了新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教学中“度”难以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二、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高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高中呢?

三、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重大变革,是一件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成长的要事,也是一个逐渐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课程改革这一伟大事业中,作为课程主力军----教师,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勇于探索,积极研究,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建议学校在

篇3: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中化学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技能的训练, 过于重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奉行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是权威, 起着传输作用”, 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灌输的对象, 学生没有时间与机会进行思考, 学生的任务就是听与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即使是实验教学, 学生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只是在教师的操作下被动观察、被动接受, 根本就没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只会死记硬背、机械运用的最根本原因。新课程对此高度重视, 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教学观念, 明确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 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掌握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所谓“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全新的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而是勇于接受与创新, 认真学习新课改, 理会新课标, 革新教学观念, 树立新思想, 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行为。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一)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最为流行的学习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 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发挥学生集体的优势, 使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构建者和学习的主人。

(二)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动态性与直观性,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让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 更容易上升为理性认知。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 原子是“肉眼所看不到”的, 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来制作课件, 用动画来进行模拟。如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来模拟“核外电子”的运动, 通过闪烁、叠加来展现“电子云”的特征。这样化“无形”为“有形”, 化微观为宏观, 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 实验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既是教学内容, 又是学习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费时费力, 也不是高考的考点, 所以大多采用“讲实验、画实验”来代替做实验。有限的实验只限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学生根本就没有亲自操作的机会。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做实验, 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展开探究性活动。实验的全过程全部交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操作实验环节、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规律性认识。在实验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升学生实验技能, 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将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既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又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

(一)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知, 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 我们要深入挖掘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元素,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来导入新知, 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来学习新知, 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只有将学与用结合起来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在运用中感知化学的实用性, 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与勇气, 使学生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四、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 以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好坏, 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会抹杀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这决定了我们的评价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激励与鼓舞作用,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新起点。一方面我们要实施“赏识教育”, 运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给予肯定,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学习结果固然重要, 但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固定的知识拥有者与机械的运用者, 而是能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 能够灵活运用、会发明、能创造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一切都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因此我们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4: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一)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

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三)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全面了解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是在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篇5: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反思论文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学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教学行为。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体味学习的快乐和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二、研究探索寻求最佳的教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的、以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的、以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序。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绝对权威地位,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我转变了单一的传输化学知识的角色,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依据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的构建,并向学生解释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变成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促动力。学生依据所创设的情景产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

三、激励适时适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我们到底应怎样激励?笔者认为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一是激励要适时,二是激励要适度。“节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学习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度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篇6: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重庆市垫江中学校杨治均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二、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1-

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时要进行 “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初步探讨如下: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师上了课之后,应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

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篇7: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姓名齐夏萍

学科高中化学

单位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齐夏萍***

【摘要】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是新课改的样本校,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新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作为一线的青年教师,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在本文中,我从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四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认识,以及对几种常见教学反思的方法的体会。

【关键词】 教学反思;化学教学;观念;方法;过程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

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可以试做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后记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

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交流后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典型案例的反思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乙醇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我一开始让学生做了“钠与水反应”实验,然后又做了“钠与乙醇反应”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总结乙醇结构中的羟基没有水中的活泼。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乙醇在铜催化下生成乙醛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了节约原料乙醇,我们仅利用铜丝和酒精灯,如何完成该实验?回想一下酒精灯火焰的结构分为那几部分?我们通常用哪部分加热?为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能力,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自学。新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风, 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 教师应如何应对, 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一直以来,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 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 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 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 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 教师既难“教好书”, 更难“育好人”。“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了。

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 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 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 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 也应发生新的变化。

知识、能力、情感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 分析要细腻, 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很差。为了增加课堂容量, 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 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 也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 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发挥想象地空间。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 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下降,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

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其学习的能力。要使各种不同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就必须进行能力的培养。没有正确的知识就谈不上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没有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的。要在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听、把老师讲的内容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则这位学生就象一部录音机和录像机, 不仅学的知识死, 而且容易忘掉。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分析教材和阅读教材的能力要跟上去。

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 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挖掘各自的潜能, 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化学同步资料;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 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 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

化学学习中应该学会总结。总结方法多种多样, 现归纳如下: (1) 列表法, 表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包罗万象, 可把前后、左右的知识用表归纳、总结、比较,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极有帮助; (2) 联络图法, 用联络图法总结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使知识串联成“一条线”; (3) 讨论法, 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4) 提问法, 把本节内容纂编成问题, 逐一向学生发问, 这样既避免了讲授的重复, 又可以活学活用; (5) 练习法, 选择典型练习题, 让学生动手做; (6) 回顾法, 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简单复述一遍, 这种方法虽属重复, 但也不可省略。

参考文献

[1]姚新平.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J].中国民族教育, 2007, (4) .

[2]马伟峰.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J.浙江教育科学, 2006, (4) .

篇9:新课改初中化学如何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阅读方法;实际学情

新课改实施与推进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被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所代替,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化学老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学情,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驱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化学研究和学习中来。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现状,对怎样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在化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对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带来了帮助。“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方法,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1.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初中化学新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做了可读性的强化整合,实际上,无论哪个科目学生都可以借助正确的阅读方法来吃透教材,并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不能割裂地看问题,要能整体把握,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认识和探索。譬如,“制取氧气”一节中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介绍相对简略,而教材将比较精细的阐述放在了“实验活动1”中,如果我们能在阅读过程中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习,那就能从整体上认识和学习。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要掌握阅读教材先读目录,再浏览相关章节整合文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

2.掌握归纳整合知识的技巧

不经过整合的知识是散漫的,学习完新知识,我们就要将他们有机地整理和归纳起来,以便上下联系,左右旁引生成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这里还以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同学们在学习完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后,我们要适时指导学生掌握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常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学会归纳和整合知识,这样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做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最终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二、渗透化学基本思想

作为自然学科,实验是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手段。化学教材中也设置了许多经典验证性实验,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来验证和探索化学原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所以,实验思想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思想,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规律,质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电荷守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情况、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情况;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而能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变化的情况,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守恒思想”。物质的数量千千万,化学反应更不胜枚举,一种种的学习和分析必然带来巨大困难,也不现实,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学生理解了这些化学思想,用好这些化学思想就能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效率。

三、探索化学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一方向发展的趋向。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这些规律,如果能有意地把握和运用这些化学规律,将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1.元素周期律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认识元素原子的性质,还能用来认识和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质的重要依据;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所以认识元素要先研究该元素对应原子的结构情况,而认识物质应遵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思路,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

2.物质的通性

掌握好“物质的通性”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初中学习了酸和碱的通性,可以用来推断不熟悉的酸或碱的性质,由于物质通性在认识物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归纳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同类型盐的通性,为学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好基础。

3.化学反应的规律

初中学习的规律有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金属盐反应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学情,要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对应的学习情境,并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练习,注意联系对比,积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索化学的技巧和方法,注意抓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篇10: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转变

孙世英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太岳中学)

摘 要: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化学教材价值的充分实现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初中化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活动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自主探究模式的应用

自主探究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出的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机会,而且对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碳酸钠、碳酸钙、稀盐酸、稀硫酸”等实验药品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并选择出最适合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也会随之得到锻炼。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普遍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中,我们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劣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为高效化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的反应》时,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之后,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验证中和反应的产物?如何验证实验试剂中两物质是否过量?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锻炼作出相应的贡献。

教无定法,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课堂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

主题词:课堂教学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潞州中学 作者:赵如霞

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潞州中学 邮编:101119 电话:***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课堂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

主题词:课堂教学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收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水准上”从而总结出了众所周知的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善教师的教学。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我们年轻的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新型教育理念,有助于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每一位教师因所处环境不同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也各持己见,现就本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教学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新课改中强调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实际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使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而不能再一味的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1.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做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人师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的观念。2.教师应具备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新课改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上,教师只需要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但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这已不能适应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 桶 水”。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和知识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即使有一桶水,也未必就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也就是说,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已不再限局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强调多层次的复合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新课改强 调师生交流, 教师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化学学科中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flash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效果得以体现。

例如,在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学生要初步接触有机物质的结构,这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如果单纯的叙述或者是板书描绘,学生很难想象得出,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是球棍模型,问题则迎刃而解。再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课堂引入的反思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引入,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可以结合社会现状,可以用一个问题,可以用一则新闻、事故、笑话等等,总之,好的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在原电池的引入中,我采用了水果电池的录像,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为什么苹果能够发电呢?课堂顺利进行。

2.课堂中问题设置的反思

教师在课堂中主导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而引导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层层递进上,巧妙地设计恰当的问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原电池的讲解中以水果电池引入,通过观察录像发现,电流表有偏转,问题一:电流表发生偏转说明什么?当学生答完说明有电流通过之后,设置问题二:为什么会有电流通过?谁产生的电流?一个个的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

3.课堂随练的反思

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设计巩固练习,习题的选择应因

Zn

Cu 目的而异,面向全体学生则应注重基础,而能力提升则是对学生的拔高。4.化学实验应用的反思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实验为必要拘泥于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些基础的简单的实验应由学生亲自动手,不仅有助于对现象结论的记忆,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原电池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连接铜片和锌片,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观察电流表指针。再如,Na2O2化学性质的研究,滴水生活、吹气点火等实验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知识,将实验进行有效改进。5.教材作用的反思

教材是我们授课的纲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的内容同样可以简单介绍,比如在影响化学反应因素的探究过程中,许多学生依据生活中的常识回答出很多种超出课本的因素,如:光照、X射线、原电池等等,对于思维活跃的同学我们应该大力表扬,增强其自信心。

(四)其他方面的反思

授课内容不同,出现的问题不同,所需反思的方面则有所差异。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机智、学生表现、板书设计等。

(五)教学反思的方法 1.书写教学日志。

在一节新课上完后,教师要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事或专家型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整理完善后附在教案的后面。教学日志无疑会给老师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这有帮助于老师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与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也可以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研究修改方案,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互相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3.再现反思。

这是目前的一种比较先进的反思措施。学校投资装备录像,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实录下来,供讲课者自己评析教学用,或供专家型教师结合课堂情景对新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用。4.案例研讨

积极参加进修学校或培训中组织的各项研讨活动,虚心聆听专家型教师对课堂案例做出的评价与研讨、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一堂课中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是我们反思的重要内容。我们老师需要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机智、教育手段和课堂细节等方面充分准备和思考,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位,在课堂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确保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希望我们在坚持执行课堂反思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提升,真正实现由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老舍草原读后感下一篇:情侣个性的签名